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近日报道,美国科学家将从海藻中提取出的基因注入失明老鼠视网膜内的双极细胞中,让失明老鼠“重见天日”。科学家表示,人体临床试验将于两年内进行,新技术或将造福广大失明人士。研究将发表在《分子治疗》杂志上。
视网膜包含感光细胞、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感光细胞将光量子能量转换成电信号并传到双极细胞,双极细胞将信号处理后经化学突触传递到神经节细胞,神经节细胞再将视网膜处理后的视觉信息编码为神经脉冲传输到大脑。全球约有1500万名失明患者的视网膜内感光细胞受损,导致大脑无法接收图像信息。
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遗传医学研究所的神经学家阿兰·霍萨格团队所使用的方法基于基因疗法。在实验中,他们用一个“驯化”病毒将单细胞海藻的一种基因运送至失明老鼠的双极细胞内,让其制造出了第二型离子通道视紫质蛋白(ChR2,海藻使用该光敏蛋白帮助它们朝光移动)。修改后的双极细胞能感光并将信号传送给神经节细胞,让实验老鼠恢复了感知光和黑暗的能力。
霍萨格团队使用三组实验鼠测试了该技术:一组实验鼠视力正常,另两组实验鼠失明。科学家对其中一组失明实验鼠使用了基因疗法,向双极细胞注入了包含有海藻基因的病毒;另外两组实验鼠不使用任何疗法。10周后,研究团队发现,双极细胞制造出了ChR2蛋白。
实验中,科学家将失明老鼠放入一个水迷宫的中央,该水迷宫有六条可能的通道,其中一条通路内包含有一个有助于老鼠逃跑的突起物,一束引导光照耀在该通路的终点,最终,接受基因疗法的老鼠发现逃逸平台的速度是没有接受基因疗法的失明老鼠的2.5倍。重复该测试10个月后,该团队发现,接受基因疗法的老鼠视力明显有所改进。
科学家认为,随着全球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失明人士将与日俱增。科学家正着手治疗失明,其中包括研制电子植入设备、用干细胞培育新的视网膜组织等,但目前,这些方法在商业上都不太可行,霍萨格希望最新研究能改变这种状况。
以前,人们一直担心基因疗法的安全性,尤其是通过病毒运送基因的疗法。霍萨格表示,海藻基因仅在视网膜的双极细胞中表达,实验鼠没有出现免疫反应,这表明,外来基因仅被限于转运到双极细胞内。然而,科学家在老鼠的其他组织内发现了少量的ChR2基因,美国先进细胞科技公司的首席科学家罗伯特·兰萨表示:“监管机构会非常在意双极细胞外发现的ChR2基因。”(刘霞)
感染弓形虫者发生车祸的几率是普通人的六倍
试着想想这样的场景:早上和老婆大打出手、到公司又和同事恶语相向、下班回家又撞了车。发生这些恼火的事只是因为心情不好吗?有没有想过可能是脑部感染寄生虫才改变了你的行为?
听起来很恶心,不过事实如此:脑部感染会影响个人的思想和行为。
寄生生物的生活习性令人感到恶心———这些生物侵入宿主机体后,在宿主体内生活,以宿主的组织为食。
在这些寄生生物中,有一些格外奇异和恐怖。他们不仅蚕食着宿主的身体,而且劫持了宿主的大脑,使宿主的行为方式改变而更符合这些寄生生物的需求。
已知能改变宿主思维的寄生生物有几百种。幸运的是,它们大多数只寄生在昆虫身上。
比如虫草,这是一种真菌,在其昆虫宿主体内发育到特定阶段时,会“命令”宿主攀爬到更高的地方,像一片高大的草叶上。而且宿主爬到高处后,就把自己紧紧贴在那里死去。然后,昆虫的尸体上会慢慢长出真菌的子实体,最后真菌的孢子会散落下来。真菌“命令”昆虫爬到高处,是为了把自己的后代传播得更远。
每种真菌只会攻击一到两种特定的宿主物种,以后就会长出各种形状的虫草,很多品种很美,恐怖的美。
金线虫选择食草动物作为宿主,它们会驱使宿主往水里跳。宿主淹死后释放出金线虫的后代,新一轮的劫杀行动又开始了。吸虫类寄生虫感染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后,会让淡水螺爬到更明显的地方,容易被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吃掉,这样这些寄生虫就自然进入其下一个宿主体内。
刚地弓形虫是一种原生动物,它对宿主行为变化的影响可能是最微妙的:感染老鼠后,刚地弓形虫选择性地攻击老鼠的杏仁核,老鼠就不再害怕它的主要天敌———猫。而且,受弓形虫影响的老鼠还会追寻猫尿的气味。
有趣的是,弓形虫不会影响老鼠对其他物体的恐惧:老鼠还是会害怕开放的空间,也能学会躲避点击。被弓形虫寄生后,老鼠唯一不再害怕的恐惧对象就是最爱吃老鼠的猫。不过,要知道猫可是弓形虫最喜爱的宿主,老鼠为何发生这样的改变就容易理解了。
弓形虫引人注目,最主要的原因是:和大多数影响宿主行为的寄生生物不同,弓形虫不仅感染具有高度复杂神经系统的哺乳动物,它甚至可能影响人类。放心,它不会让我们爱上猫尿的味道,但可以通过某种和杏仁体有关的方式干扰我们的脑电活动。
感染弓形虫的人更容易患精神分裂症和神经过敏症,也更愿意从事冒险活动。最新研究发现:感染弓形虫者发生车祸的几率是普通人的六倍。
既然感染弓形虫让我们的脑子更糟。你可能想问:某个人怎么会受到感染呢,这么奇怪的事情肯定很少见,对不对?
很不幸,答案刚好相反。20%到60%的美国人已经被弓形虫感染。一朝感染,终生相伴。
很难解释弓形虫为什么会和改变老鼠一样改变我们人类。这个问题可能无解,因为人类很少会被猫吃掉,除了非洲狮、印度豹那样的大猫。很可能是误伤,入侵的弓形虫折磨我们是因为错以为我们是比老鼠更可口的猫粮。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比老鼠幸运多了:只是脑子里住了些寄生虫,而不是被什么东西扑上来吞掉,一命呜呼。(魏天悦)
科学网(kexue.com)讯 3月10日消息,自然界中能发出奇特"歌声"的动物屡见不鲜。科学家最新发现,生活在人类周围的老鼠也是会"唱歌"的,并且它们这种"唱歌"天赋是与生俱来的。
据国外媒体报道,卡通老鼠与现实世界的老鼠其实很相近。当一只雄性老鼠碰到自己"心仪"对象时,它会发出高亢且复杂的唧唧声,像是在为爱人唱"情歌"。这种声音像是金丝雀在"唱歌"。
老鼠"唱歌"天赋是与生俱来的
卡通老鼠与现实世界的老鼠其实很相近
其实早在2005年,科学家就发现了老鼠的唧唧声中包含了一些重复的词句,词汇量堪比鲸语、鸟鸣。不过,老鼠的"歌声"是与生俱来还是后天学习的疑问一直困扰着科学家们。
近日,日本的一个科研小组解决了这个难题。他们选取了两种发出不同"歌声"的老鼠,将这两种刚出生老鼠交换双亲抚养。20周后,科学家们记录这些长大老鼠们的"歌声",结果发现它们依旧只会"唱"与亲身父母一样的"歌曲",这也就证实了老鼠的"歌声"是与生俱来的。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由于老鼠的"歌声"属于超声频,因此人耳是无法听到的。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日常生活中,人类很少听到老鼠"歌声"的原因。另外,雌性老鼠竟然把雄鼠的"情歌"质量作为择偶的标准。
现今,老鼠也开始成为人类的宠物,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老鼠会象狗与猫一样成为人类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朋友。
(科学网-kexue.com 水离子)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记者们为了拍几张拉里的照片,等待了45分钟,拉里果然是“睡眠杀手”
站在唐宁街10号的内阁会议室桌上,看来拉里的野心要比捕鼠大得多
曼宁在做直播报道,背景当中的老鼠清晰可见
本月初,拉里来到唐宁街
拉里在唐宁街10号:捕鼠什么的都是“浮云”
日前在英国独立电视台播出新闻中,记者曼宁(Lucy Manning)身后是英国首相官邸唐宁街10号,这时一只老鼠突然从首相官邸中窜出,进入了镜头。
尽管在1月底的时候,首相官邸发言人还表示,唐宁街10号不会养猫,但这一细节让英国官方感觉很没有面子。2月中旬,唐宁街从巴特西猫狗之家 (Battersea Dogs and Cats home)买来了一只4岁大的虎斑猫“拉里”(Larry),希望能解决鼠患。不过,面对等待的媒体记者,拉里耍起了大牌,先是睡了一觉,这让记者们等了45分钟;随后好不容易露面的拉里可能是不满意自己被吵醒,又狠狠地撞了曼宁一下。
虽然作为首相官邸的新宠,耍大牌倒也可以理解,不过拉里显然对抓老鼠也没有什么兴趣。比起老鼠,拉里对西服显然更感兴趣,它已经让首相卡梅伦的西服上沾满了猫毛,还特别喜欢用爪子抓工作人员的衣服。尽管拉里的旧主人曾表示,为了让拉里适应新的环境,不能让它在最初的3个星期里外出,但个性独立的拉里还是好几次企图“逃跑”。而由于政府经费紧张,拉里的伙食费都是由唐宁街10号的工作人员买单。尽管拉里缺少猎手本能,不喜欢抓老鼠,但唐宁街的工作人员还都很喜欢这只小猫。
据了解,首相官邸的鼠患并不是新问题了,早在“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唐宁街10号就曾养过一只名叫“哈利”(Harry)的猫,而哈利在英国前首相布朗执政时期也一直“服役”。与拉里不同,哈利特别擅长抓捕老鼠,有一次甚至将院子中的几只知更鸟都消灭殆尽,看来,拉里与前辈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即将入住首相官邸的小猫“拉里”
猫是人类的朋友,人类之所以喜欢猫,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它能对付讨厌的老鼠。英国首相卡梅伦2月15日将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一只善于捉老鼠的猫。
这只4岁的虎斑猫据称名叫“拉里”(Larry),来自伦敦巴特西(Battersea)猫狗之家。在它到来之前,英国首相官邸发现老鼠出没,引来了如何防治鼠害的猜测。
在此之前,从1989年到1997年间,唐宁街10号的首相官邸有一只名叫汉弗莱(Humphrey)的猫。它是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收养的一 只流浪猫,并且一直留到约翰•梅杰(John Major)首相执政时期。在托尼•布莱尔当选首相后,汉弗莱也从首相官邸“退休”。
“哩哩啦,哩哩啦,敲锣鼓,吹喇叭,大红喜字墙上挂,老鼠女儿要出嫁,婚期定在初七夜,鼠女出嫁忙不迭,大红花轿抬新娘,群鼠送亲喜洋洋”……正月初七下午,记者在山东金乡肖云镇见到一群七八岁的儿童,一边唱着老鼠嫁女的儿歌,一边在自家墙里院外的暗地角落处抛米撒面放喜糖,正在为老鼠嫁女准备“贺礼”。
作为中国北方主要粮食产区,山东的年俗看起来和粮食保护有很大的关联:长久以来,正月初七,山东百姓忙活“老鼠嫁女”,渐渐成为山东影响较大的传统民俗之一。
山东金乡肖云镇村民周鹏告诉记者,在山东金乡的农村风俗中,正月初七这一天被视为“老鼠嫁女”日,即送鼠出嫁,意思是,把老鼠送出家门,表达了村民们根绝鼠患的愿望;这天傍晚村民们要早早的吃晚饭,趁天还不黑的时候,就为老鼠嫁女准备“贺礼”,并提前燃放鞭炮为其庆祝;待到天黑时,村里家家户户都不能点灯,全家人坐在屋内,一声不响,生怕打搅老鼠嫁女、娶亲,希望与老鼠打好交道,以求今年的鼠害少一些。
在中国北方,《老鼠嫁女》的传说虽不见于古籍记载,但在民间却广泛流传,并有儿歌、版画、剪纸等表现形式留存、传承。说的是:很久以前,老鼠夫妇想借女儿婚事,攀一门最强大的亲戚。先后了解到太阳怕乌云、乌云怕风、风怕墙,最后墙说自己怕老鼠,一遭下来,老鼠认为自己怕猫,猫最强大。查看黄历显示大年初七为吉日,便于此日吹吹打打,用花轿抬着把女儿嫁给一农户所养的猫,新娘一入猫的洞房就再没有出来,老鼠也从此不敢进入农户家,于是农户家里再无鼠患。此后人们为达到驱鼠的意愿,就俗定为,正月初七为老鼠嫁女日。
山东省金乡县文化馆馆长王文慧表示,作为民俗文化现象的“老鼠嫁女”,在中国除汉族外,土家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也有此类似之举,各地老鼠嫁女故事情节与时日等虽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了人们对根除鼠患、消灾纳福的美好愿望。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7月8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雄性的流泪确实可以刺激雌性情绪——至少在老鼠中是这样的。最新一项研究发现,雄性老鼠眼泪中含有一种名为ESP1的性信息素类似春药,使雌性老鼠更愿意与其交配。
日本东京大学的当原茂(音译)教授参与了这项研究。他说,虽然我们知道性信息素在其他动物身上具有相同的作用,但最新研究首次表明这种互动是“怎样在分子层面及大脑层面进行的。”雄性老鼠为了保持眼睛湿润而流泪。当它们像猫一样清洁全身时,眼泪(性信息素)就会散布到它们的全身和巢穴。
一旦雌性老鼠跟雄性老鼠或后者的巢穴接触,它们会通过一个叫“犁鼻器”的鼻子器官收集性信息素。在犁鼻器里,性信息素会与一种特殊的蛋白受体结合。当原在谈到因吸入的一些化学物变成蒸气所带来的惬意时说:“雌性老鼠一定会接触到性信息素,因为这是一种像芳香剂一样的挥发性物质。”
一旦接触到,信息素就被传送到雌性老鼠大脑中与性有关的区域。接着,雌性老鼠表现出脊柱前弯姿势的可能性是接触性信息素前的三倍,这个姿势是许多动物用来展示激情的:翘起臀部,尾巴上扬。
当原指出,人类缺乏ESP1信息素及其受体的基因密码,所以,从化学角度讲,如果决定展现他们更易受伤害的一面,男人不可能获得一种性行为上的优势。当原说:“事实是,在人类社会,我们不再需要通过化学物去沟通,因为我们有很好的视力,可以在视觉上迅速对有吸引力的伴侣做出判断,况且,我们还有语言。”
不过,这项研究发现可能在如何控制老鼠数量上会有现实意义。当原说:“多数野老鼠会大量释放这种信息素,令人奇怪的是,多数实验室老鼠则不会。”这导致实验室老鼠繁殖能力下降,意味着研究人员可能会花费更多不必要的时间和金钱去获得基因上适于实验的动物。
当原的研究团队已经为ESP1性信息素申请了专利,将其作为一种“增加实验室老鼠交配机会”的工具。研究结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上。(秋凌)
鼠輩橫行美國地鐵!紐約地鐵站內生欠佳,一直被詬病,當地巿民近日上載一段短片至YouTube網站,片中一隻大老鼠在車廂公然四處亂竄,更一度爬上一名男乘客身上,場面嚇人。
上載者稱,短片是在紐約布魯克林地鐵列車內拍攝,當時一隻長逾兩呎的老鼠闖入車廂中,牠不但不怕人,還在乘客腳下不斷亂闖,更嚇人的是,牠其後沿一名正在睡覺的男乘客腳踝,一直爬上至其臉旁,雙方僅有數吋之距,當男乘客感覺有異物在旁時,睜眼一看,看到是龐然大鼠,嚇得閃身把老鼠拋開,老鼠才識趣跳到地下,可憐那名男乘客驚魂未定,瞪大眼睛喘氣。
短片公開後,民眾投訴紐約交通運輸管理局管理手法欠佳,令「鼠輩橫行」,但發言人強調已經在軌道上放置誘餌,吸引老鼠,又會定期清理垃圾,暗示乘客在地鐵進食,才是引來老鼠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