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电视直播老鼠现身

首相猫

  科学网(kexue.com)讯 英国首相官邸──唐宁街10号的英国第一猫赖瑞(Larry)非常不敬业!首相卡麦隆(David Cameron)养它是为了解决鼠患问题,结果它则是只爱睡觉,完全不想猫拿耗子。

  之前英国首相官邸鼠辈猖獗的丑闻瞒传的沸沸扬扬,老鼠还淡定地出现在电视新闻的直播画面,例如英国独立电视台女记者露西曼宁(Lucy Manning)在首相官邸前对着镜头说话时,她身後就有一只老鼠从首相官邸跑出来,丢脸的画面随着现场直播,想剪都剪不掉。

  专业的捕鼠大队已多次到首相官邸灭鼠,但却没啥效果,虽然元月底时,官邸发言人还振振有辞,说唐宁街10号绝不会养猫,但经过评估,2月中旬,唐宁街从毕特西犬猫收容中心(Battersea Dogs and Cats home)带回4岁大的虎斑猫赖瑞,希望它发挥本能,好好大开杀戒,因为收容中心推荐赖瑞,说它曾是流浪猫,捕鼠功夫了得。

  结果呢,当上英国第一猫的十多天,赖瑞只爱睡大觉,什么耗子也不抓,还曾因为爱睡觉,让媒体记者等了45分钟,之后可能因为刚起床还没清醒,居然狠狠撞了露西曼宁一下。

  赖瑞不但不工作,还让首相卡麦隆的衣服上沾满猫毛,又爱用爪子抓官邸职工的衣服,更曾数度企图逃跑;尽管如此,官邸的职工仍然很喜欢它,这就是人猫不同命的地方!

  而在赖瑞之前,铁娘子柴契尔夫人执政时,唐宁街10号也养过名叫韩佛瑞的猫,韩佛瑞一点也不偷懒,非常擅长抓老鼠,昵称内阁办公室捉鼠主任,甚至连院子里的知更鸟都丧命在它的利爪下。

  韩佛瑞从1989年到1997年都住在唐宁街10号,历经叁任首相,而在1997年布莱尔执政半年後,因首相夫人雪莉不喜欢猫,韩佛瑞只好退休,由一位公务员领养,直到2006年去世。

  (科学网kexue.com 瑞恩)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僵尸老鼠:科学家发现一种寄生虫能寄生并操控受感染老鼠的行为,使其丧失对猫的天生恐惧感僵尸老鼠:科学家发现一种寄生虫能寄生并操控受感染老鼠的行为,使其丧失对猫的天生恐惧感

  北京时间8月24日消息,科学家发现一种寄生虫能寄生并操控受感染老鼠的行为,使其丧失对猫的天生恐惧感。

  在自然界,猫的尿味是啮齿动物天然的威慑剂,这些小动物会灵敏地察觉这种味道并主动远离它们的天敌。但是最近研究人员发现感染弓形虫后的雄性老鼠在暴露于猫尿味环境后,其大脑中和性吸引相关的区域竟然呈现活跃状态。而与此同时,其大脑中负责恐惧的区域受到抑制。

  论文合著者,美国斯坦福大学神经科学系教授罗伯特·萨珀尔斯基(Robert Sapolsky)说:“一般情况下,我们预料弓形虫感染后会抑制老鼠大脑的正常恐惧功能,但是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发现它竟然还会引发性唤起,这让我感到很奇怪。”

  弓形虫需要进入猫的消化系统才能完成后代的繁衍。因此,这种病原体不但通过操控老鼠的大脑,抑制其对猫的气味的恐惧,甚至还通过欺骗性的性唤起让它们向猫靠近,从而大大增加了它们被猫捕杀的风险。因为只有这样做,弓形虫才能得以进入猫的消化系统,也才能得以完成后代的繁衍。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弓形虫仅仅会更改老鼠对于猫尿味的本能恐惧反应,也就是说受感染的老鼠的其它情感反应:焦虑,害怕,社交能力,记忆都仍然是正常的,并且对非猫科捕食者的味道仍然保持恐惧心理并能引导自己及时躲避危险。

  研究者之一,斯坦福大学博士生帕特里克·豪斯(Patrick House)说:“这些发现支持这样一个观点,即弓形虫会针对特定目标进行操控,从而形成仅仅针对猫的恐惧反应抑制。与此同时,此次的研究还暗示恐惧和吸引的反应可能是统一的,或者至少可以说并非完全不相关的两种情感。”生物学家们相信这项进展将有助于进一步搞清本能的恐惧感和性吸引的生物学机制。

  不过这项研究并未能搞清弓形虫具体是如何实现对老鼠大脑的操控的,而仅仅是证明它确实实现了这种操控。先前有研究认为弓形虫在侵入寄主大脑后会寄生在大脑杏仁核部位,这里正是大脑负责恐惧和其它情感行为的区域。

  但是此次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则将这项结果更推进了一步,他们证明弓形虫不但侵入并找到了雄性老鼠的大脑杏仁核部位,甚至还对这一区域的某一特定功能区进行了篡改,使老鼠只特定地对猫的气味失去天然的恐惧感,并使大脑在探测到猫的气味时激活对雌鼠引发的性吸引反应。

  人类群体中大约有1/3的人口对弓形虫检测呈阳性反应,这主要是由于食用了没有煮熟的肉制品所致。对于人类而言,弓形虫危害最大的当属怀胎的婴儿和孕妇。

  然而根据一些最近的研究,弓形虫被证明和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有关,这种病症的显著特征正是大脑杏仁核功能紊乱和行为失常。生物学家们正在做进一步的分析,试图搞清弓形虫究竟是如何对寄主大脑进行操控的。(晨风)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网(kexue.com)讯 虽然我们都听说过这样那样关于节食的坏处。医生也会告诉你应该保持正确健康的饮食习惯。但是日前,爱因斯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对为什么不能节食有了新的诠释。那是因为,节食会导致大脑的“自噬”,这可不是耸人听闻。

  研究人员发现,当他们让老鼠节食之后,下丘脑的神经元便开始吞噬自己的细胞器和蛋白质。动物的下丘脑区域管理睡眠、温度、口渴和飢饿,当神经元开始自我吞噬时,便像大脑发出饥饿的信号。这也是为什么,越是节食的人,越容易感到饿。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去掉了老鼠这一功能,结果发现:这种老鼠吃得更少,更消瘦。研究人员希望从中找到帮助人类减肥的新方法。

  况且科学家研究表明,节食这可不仅仅是简单的因为较少摄入食物,肚子饿而更希望能够吃到的缘故。美国的一项实验表明,通过节食快速减肥会大大影响大脑处理压力的能力。这意味着,节食者会承受着比平时更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在节食行动结束之后这种影响依然存在,他们会更容易被一些高脂肪类的食品所吸引。所以在这种影响下,原本被作为减肥手段的节食行为,最终却会使你变得比减肥前更胖。(乔尔)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据美国合众国际社消息,近日,英国圣阿格尼丝岛(St. Agnes)与休岛(Gugh)老鼠肆虐,对当地海鸟种群数量构成极大威胁。

  英国皇家海鸟保护协会发言人称,1983年至2006年期间,由于棕鼠剧增,英国锡利群岛的海鸟数量下降了25%,尤其是海燕与海鸥,它们洞穴里的幼仔经常被棕鼠偷食。

  英国圣阿格尼丝岛与休岛总人口仅70人,而棕鼠的超过3000只,大家正全力以赴消灭老鼠。

  当地负责人称:“阿格尼丝岛与休岛的棕鼠还是会很容易被消除的,因为这两个岛距离其他岛屿较远,老鼠不容易逃窜出去。”

  英国皇家海鸟保护协会将联合其他组织邀请环保专家一起控制两个岛屿上的老鼠,岛屿上的居民都表示支持,并表示会积极配合工作。(编译:Casey)

发表在栏目: 自然

  4.变黑的鸟

变黑的鸟变黑的鸟

  据英国英国皇家保护鸟类协会的理查德·卡斯伯特在一项声明中说,石油泄漏事故不仅会危及北凤冠企鹅,而且会对数百万只在此筑巢的海鸟和其他野生生物产生影响。他发出警告说,如果搁浅船只上的老鼠逃窜到该岛上,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它将会引发“双重灾难”,因为这座岛上没有老鼠。卡斯伯特说:“要是老鼠在南丁格尔岛上立住了脚,它们将对这里造成毁灭性摧残。” 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环保局已经在触礁船只附近放置了大量捕鼠器。卡斯伯特说:“希望这能阻止任何老鼠逃上岸。”

  5.油污迫使海鸟逃上岸

油污迫使海鸟逃上岸油污迫使海鸟逃上岸

  据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政府网站上说,到了3月份,北凤冠企鹅已经结束繁殖周期和换羽过程,正准备游向大海深处觅食。但是沃诺克表示,由于企鹅“感觉很冷”,沾满油污的它们正在努力逃上岸。油渍就像“紧身潜水衣上的破洞,鸟类的羽毛相互紧扣在一起,油污打乱了这个机制,使其分开,因此冷水更容易穿透羽毛,沾到皮肤上”。北凤冠企鹅的天然防水层消失,还使它们的体温更容易降低。

  6. 南丁格尔岛上的触礁船只

南丁格尔岛上的触礁船只南丁格尔岛上的触礁船只

  据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政府网站上说,总重大约是7.53万吨的货船“M.S. Oliva”号在把大豆从巴西运往新加坡的途中,在南丁格尔岛触礁。该网站上说,由于该船受损情况严重,无法修复,这艘船“将会慢慢被海浪冲散,最终沉入大海”。由它引发的生态灾难可能还会对大螯虾产业产生严重影响,这一产业是世界上最与世隔绝的这个孤岛社会群体的经济支柱。埃文斯表示,距离该地最近的城市是南非开普敦,乘船需要6天才能到达。卡斯伯特在声明里说:“这只失事货船将对这些偏远小岛上的野生生物和渔业经济基础产生严重影响。”

  7.沾满油污的大量企鹅

沾满油污的大量企鹅沾满油污的大量企鹅

  这个月南丁格尔岛发生货船触礁事故后,海岸周围出现大量浑身沾满油污的北凤冠企鹅。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说,这种企鹅喜欢聚在一起繁殖后代,它们把巢筑在悬崖顶上,有时是在内陆。每年冬季快要结束时,北凤冠企鹅会成群结队聚集到一起,9月开始产卵,12月和1月份小企鹅开始独立生活。凤冠企鹅主要吃磷虾、其他甲壳类动物、鱿鱼、章鱼和鱼。(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一只可爱的圣安德鲁沙滩鼠(图片提供:Joel Sartore, National Geographic)
一只可爱的圣安德鲁沙滩鼠(图片提供:Joel Sartore, National Geographic)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7月8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雄性的流泪确实可以刺激雌性情绪——至少在老鼠中是这样的。最新一项研究发现,雄性老鼠眼泪中含有一种名为ESP1的性信息素类似春药,使雌性老鼠更愿意与其交配。

  日本东京大学的当原茂(音译)教授参与了这项研究。他说,虽然我们知道性信息素在其他动物身上具有相同的作用,但最新研究首次表明这种互动是“怎样在分子层面及大脑层面进行的。”雄性老鼠为了保持眼睛湿润而流泪。当它们像猫一样清洁全身时,眼泪(性信息素)就会散布到它们的全身和巢穴。

  一旦雌性老鼠跟雄性老鼠或后者的巢穴接触,它们会通过一个叫“犁鼻器”的鼻子器官收集性信息素。在犁鼻器里,性信息素会与一种特殊的蛋白受体结合。当原在谈到因吸入的一些化学物变成蒸气所带来的惬意时说:“雌性老鼠一定会接触到性信息素,因为这是一种像芳香剂一样的挥发性物质。”

  一旦接触到,信息素就被传送到雌性老鼠大脑中与性有关的区域。接着,雌性老鼠表现出脊柱前弯姿势的可能性是接触性信息素前的三倍,这个姿势是许多动物用来展示激情的:翘起臀部,尾巴上扬。

  当原指出,人类缺乏ESP1信息素及其受体的基因密码,所以,从化学角度讲,如果决定展现他们更易受伤害的一面,男人不可能获得一种性行为上的优势。当原说:“事实是,在人类社会,我们不再需要通过化学物去沟通,因为我们有很好的视力,可以在视觉上迅速对有吸引力的伴侣做出判断,况且,我们还有语言。”

  不过,这项研究发现可能在如何控制老鼠数量上会有现实意义。当原说:“多数野老鼠会大量释放这种信息素,令人奇怪的是,多数实验室老鼠则不会。”这导致实验室老鼠繁殖能力下降,意味着研究人员可能会花费更多不必要的时间和金钱去获得基因上适于实验的动物。

  当原的研究团队已经为ESP1性信息素申请了专利,将其作为一种“增加实验室老鼠交配机会”的工具。研究结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上。(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有大脑的人都在思考自己的大脑,但一直没有解开这个谜。所以,作为一种视觉动物,我们人类对我们脑壳里装着的玩意的图片自然是特别感兴趣。无论是现代的大脑图片,还是过去的大脑图片,都集美丽和科学价值于一身,其重要性无与伦比。

  我们已经无数次观察、研究和鉴赏大脑照片,但每次它们总会令我们惊讶。最近一本名为《思想肖像(Portraits of the Mind)》的新书,收藏了大量大脑图片,令人过目难忘。其中有很多是公众以前从没见过的。这些图片采用多种成像技术创作而成,让读者在了解关于大脑的众多知识的同时,更深刻地体会到大脑的复杂性。

  这本书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博士生卡尔·舒诺维编著,大学生时代,他主修的是哲学。该书描绘了从11世纪到现在我们对大脑话题的理解,内容既包含有关大脑的科学细节,也包含对人类思想的更加深入的思索。它是历史、科学和艺术的融合,意义非常重大。下面是从这本书中精选的一组大脑图片:

  1.颅相学家标志的一个人头骨

颅相学家标志的一个人头骨
颅相学家标志的一个人头骨

  据现在遭到质疑的颅相学理论说,颅骨上的头骨隆起说明其下方的脑容量更大,通过它可以知道一个人是聪明还是愚钝。

  2.犬科嗅球

犬科嗅球
犬科嗅球

  这是意大利医生和科学家卡米洛·高尔基画的一只狗的嗅球。该图显示的特征,是利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创新性的神经组织着色法画出来的。

  3.老鼠视网膜

老鼠视网膜
老鼠视网膜

  这是在老鼠的视网膜里发现的一个神经子集。据说只有当物体向上运动时,这些神经元才会表现出这一现象,该特征是根据对它们的树突进行剖析得出的。

  4.大脑皮层里的5-羟色胺

大脑皮层里的5-羟色胺
大脑皮层里的5-羟色胺

  这张显微照片显示了负责处理触觉和听觉等感觉信息的大脑皮层里的一个5-羟色胺运输带的位置。

  5. 棘状神经元

棘状神经元
棘状神经元

  这张显微照片是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获得的,它显示的是一个神经元的池体和树突。

  6.老鼠的海马状突起

老鼠的海马状突起
老鼠的海马状突起

  这张显微照片显示的是一只老鼠的海马状突起,这是负责认知和记忆的重要大脑区域。

  7.小鸡的视网膜

小鸡的视网膜
小鸡的视网膜

  眼睛里的神经电路把光转变成大脑了解的信号。这张小鸡视网膜图显示了利用光感受器细胞(顶端的灰色物质)起到这一作用的神经元。这是用来捕捉光子,并把它们转变成电流的杆状细胞及圆锥细胞。

  8.前额叶连接图

前额叶连接图
前额叶连接图

  这是一张前额叶连接图,前额叶被认为是负责制定计划、确定行动过程中的利弊因素和抑制习惯性行为等更高智力功能的大脑区域。它是大脑的中央枢纽,与涉及到感觉、情感记忆和动作计划等的一系列神经系统相连。

  9.人类大脑皮层

人类大脑皮层
人类大脑皮层

  这张显微照片显示的是大脑皮层里的细微血管,它们负责把营养物质运送给大脑,该图是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获得的。这个从人类大脑皮层获得的样本,显示了大脑皮层的一个巨大血管(上方),向下是分支出来的密密麻麻的细小毛细血管,它们负责把血液输送给整个脑皮层。(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30日消息,如果你想喝些奶,但又是一位即不爱喝牛奶,也对豆奶也不感兴趣的人,那何不试试驴奶呢?据说历史上著名的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就常用驴奶洗浴,来保持自己细腻柔嫩堪称完美的动人肌肤。


研究者称应当鼓励人们更多的消费驴奶制品

  据国外媒体报道,之前曾有过相关研究显示,对于那些对牛奶有着过敏反应的人群来讲,驴奶可能是一种比较好作为替代的高蛋白饮品。可能在不远的将来,驴奶就会成为那些关注健康人群绝不会放过的奶制品之一。

  在最新的研究中,意大利科学家给实验用的老鼠们分别喂食牛奶和驴奶作为日常食物。经过一段时间结果发现那些饮用牛奶的老鼠体重要比正常值偏重,而那些喝驴奶的老鼠重量则较正常。此外饮用驴奶老鼠血液中的脂肪水平也较低。

  研究者在伊斯坦布尔举行的国际肥胖学术讨论大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Obesity)中表示,综合研究结果来看应当鼓励人们更多的消费驴奶制品。之前意大利也曾有研究表明,驴奶是牛奶的一个很好替代品,因为一些孩子对牛奶有着过敏反应。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传统印象中,贪官与“潜规则”鱼水情深,想不到的是,不是所有贪官都如此,有些贪官甚至害怕“潜规则”。这两天,重庆展演贪官忏悔录。重庆市规划局原副局长梁晓琦,在庭上忏悔时即表示:在房地产规划、开发领域中存在的“潜规则”让我感到害怕(5月17日《重庆晚报》)。

据称,梁晓琦利用职务便利,采用调整容积率和用地性质等方式,为多家房地产开发公司谋取巨额利益,先后88次非法收受他人财物1589.3836万元。梁晓琦所得所贪,显然都来自于“潜规则”;没有“潜规则”,则没有这么一个千万级贪官。这样一个久经贪场、堪称健将的贪官,竟然会对“潜规则”感到害怕,可见这个“潜规则”海洋有多深。

当我们把这一切称为“潜规则”时,其实是很矛盾的。“潜规则”是什么?是那些见不得阳光的,在阴暗中进行的勾当。按照率先提出“潜规则”概念的吴思先生的说法,“潜规则”而今越来越隐蔽。事实却非如此。先后担任过重庆市房地产管理局副局长、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副局长、重庆地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贪官王斌,对此有着更多感慨。王斌介绍,一些房地产投资商有着一整套相当讲究的行贿手法:先是小额见面试探求助,事成后再加大筹码感谢;无事也保持小额相送,有事求助更方便;你怕收,他安慰你,甚至对天发誓,其实背后将账记得一清二楚;不收钱送物也行,只要你不推辞。王斌坦言,“我就是一个俘虏”。

从中不难看出,现在的“潜规则”特别是房地产领域的“潜规则”,越来越明朗化公开化。这完全颠覆了我们的已有认知,什么时候“潜规则”也像公开化的制度一样,已经行走于阳光之下?

过去老鼠不敢上街,现在老鼠不仅上街,而且公然调戏猫。这只能说明两点,现在的老鼠太猖獗,现在的猫太软弱。老鼠的猖獗,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猫的软弱。如果不是猫一再退让,视而不见,何至于老鼠堂而皇之、大摇大摆地出现在大街之上?好比现在的房地产“潜规则”,地球人都知道房地产市场问题重重,虚高的房价里叠加了太多的腐败成本,然而这一现象,一直没有根本性扭转。是没有办法查明吗?开发商行贿的胆量很大,但手段未必高明,嘴风未必严谨。房地产开发有一套完整的链条,在这个循环中只要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上追下溯,顺藤摸瓜,能够牵出一大堆问题。这些年来房地产领域查出来的问题大多如此,一点突破,全局打开,沿着开发链条下去,抓住行贿商人不放,不难铲除房地产领域存在的“潜规则”。

“潜规则”的复杂之处在于,有人厌恶憎恨,有人喜欢享受。或许正是由于此一特性,导致现在的“潜规则”如同失去天敌的老鼠一样,逐渐公开化起来。而这,才是最让人害怕之处。

毛建国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美国科学家将从海藻中提取出的基因注入失明老鼠视网膜内的双极细胞中,让失明老鼠“重见天日”。科学家表示,人体临床试验将于两年内进行,新技术或将造福广大失明人士。研究将发表在《分子治疗》杂志上。

  视网膜包含感光细胞、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感光细胞将光量子能量转换成电信号并传到双极细胞,双极细胞将信号处理后经化学突触传递到神经节细胞,神经节细胞再将视网膜处理后的视觉信息编码为神经脉冲传输到大脑。全球约有1500万名失明患者的视网膜内感光细胞受损,导致大脑无法接收图像信息。

  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遗传医学研究所的神经学家阿兰·霍萨格团队所使用的方法基于基因疗法。在实验中,他们用一个“驯化”病毒将单细胞海藻的一种基因运送至失明老鼠的双极细胞内,让其制造出了第二型离子通道视紫质蛋白(ChR2,海藻使用该光敏蛋白帮助它们朝光移动)。修改后的双极细胞能感光并将信号传送给神经节细胞,让实验老鼠恢复了感知光和黑暗的能力。

  霍萨格团队使用三组实验鼠测试了该技术:一组实验鼠视力正常,另两组实验鼠失明。科学家对其中一组失明实验鼠使用了基因疗法,向双极细胞注入了包含有海藻基因的病毒;另外两组实验鼠不使用任何疗法。10周后,研究团队发现,双极细胞制造出了ChR2蛋白。

  实验中,科学家将失明老鼠放入一个水迷宫的中央,该水迷宫有六条可能的通道,其中一条通路内包含有一个有助于老鼠逃跑的突起物,一束引导光照耀在该通路的终点,最终,接受基因疗法的老鼠发现逃逸平台的速度是没有接受基因疗法的失明老鼠的2.5倍。重复该测试10个月后,该团队发现,接受基因疗法的老鼠视力明显有所改进。

  科学家认为,随着全球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失明人士将与日俱增。科学家正着手治疗失明,其中包括研制电子植入设备、用干细胞培育新的视网膜组织等,但目前,这些方法在商业上都不太可行,霍萨格希望最新研究能改变这种状况。

  以前,人们一直担心基因疗法的安全性,尤其是通过病毒运送基因的疗法。霍萨格表示,海藻基因仅在视网膜的双极细胞中表达,实验鼠没有出现免疫反应,这表明,外来基因仅被限于转运到双极细胞内。然而,科学家在老鼠的其他组织内发现了少量的ChR2基因,美国先进细胞科技公司的首席科学家罗伯特·兰萨表示:“监管机构会非常在意双极细胞外发现的ChR2基因。”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2 页,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