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风光迤逦的耶罗岛将成为全世界最环保的小岛

  据美国《赫芬顿邮报》7月6日报道,西班牙的耶罗岛不但是个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它还很快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全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岛屿,成为全世界最环保的小岛。

  耶罗岛属加纳利群岛,距离西班牙本土非常遥远,距离达到1500英里(约2400公里)。该岛在建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包括一座发电能力为11.5兆瓦的风力发电厂和一座11.3兆瓦的水力发电厂,将能满足岛上80%的电能需求,其余的20%将由太阳能发电和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来弥补。因此,耶罗岛将是一座100%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岛屿。

  岛上的能源体系采用ABB电力和自动化解决方案,对水力发电实施电气化管理和控制,并将风力发电所产生的电能并入岛上的标准电网。控制系统能够保证电流和电压的稳定,在电力需求量出现大幅波动的情况下,水电站仍然可以进行持续不间断地发电。

  耶罗岛的可再生能源项目还通过电力分配控制系统将风力发电和水利发电进行完美结合,为电网源源不断提供电充足的力。当风力发电量不足的时候,上游水库就会自动开闸放水增加发电量,相反,风力发电产生的多余的电能被设计用来将水抽到上游水库,以备风力电能不足时使用。

  整个项目预计总投资为8700万美元(约5.22亿人民币),预计2011年年底完成。项目建成后,将为岛上的1.1万户居民提供电力。根据当地相关能源报告,全部使用可再生能源后,岛上所需原油的运输将大大减,仅此一项就可少排放1.82万吨的二氧化碳。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1964年的一次火箭发射任务中,美籍天文学家Riccardo Giacconi本想检测月球的X射线辐射量,却意外地发现了天空中出现神秘的X射线源,方向位于银河系的中心附近。后经证实:这个X射线源来自天鹅座,是一个由蓝超巨星(HDE226868)和一个致密星构成的双星系统,这个致密星已经被确认为大约为8.7倍太阳质量的黑洞。这不仅是人类发现第一个来自遥远深空(除了太阳)的X射线源,也是迄今从地球上所监测到的最强X射线源之一。然而,这个X射线源再次被钱德拉空间天文台探测到了。


天鹅X-1中的黑洞吞噬着蓝超巨星的物质

  钱德拉X射线空间天文台的高能透射光栅摄谱仪(HETGS),在谱分辨率60-1000的区间内详细研究了探测到的来自天鹅X-1中黑洞附近的尘埃云X射线的散射特征。由于星际尘埃的阻挡且红光能穿透星际尘埃,在地球上观测超蓝巨星HDE 226868显得更红一些,科学家使用18种尘埃模型,探索在地球与天鹅X-1之间的星际尘埃对观测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光线穿过星际尘埃云,可能产生微小的弯曲,在分析来自天鹅X-1的光谱密度时就会受到影响。

  同时,经Hipparcos卫星的精确测量,天鹅X-1(Cyg X-1)距离地球大约6000光年,天文学家在过去的50年间,已经对其进行了相关的观测和研究。这颗蓝超巨星围绕着一个看不见的巨大天体进行旋转,两者间的距离大约是地球与太阳之间距离的五分之一,也就是0.2个天文单位。科学家推测:蓝超巨星产生的恒星风不仅盘踞的黑洞的吸积盘上,也笼罩着其产生的X射线源。同时也意识到,在黑洞吸积的过程中,将产生急速的喷流进入宇宙空间,这些喷流可能夹杂着从蓝超巨星上撕扯下来的物质,所探测到的强烈X射线源就是由吸积过程中过热的物质发出。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我们还不能准确地划清事件视界的范围。

  从对天鹅X-1的研究过程中,准确计算出这个双星系统中X射线源的位置是十分重要的,这个结果将直接导致人类空间观测史上的第一个黑洞被确认。科学家通过甚长基线阵列测量技术,利用三角视差法将距离值确定在1.86(-0.11,+0.12)千秒差距(kpc),1秒差距约等于3.2光年。而天鹅X-1发出的X射线通量有着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大约在5.6天就进行一个周期变化,这也证明了当这颗超蓝巨星运行到黑洞后面时,两者之间作用产生的X射线受到前者产生的恒星风阻挡,出现较低的值。


天鹅X-1系统中X射线源图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科学家还确定了这个双星系统是进行顺时针旋转。利用耦合距离和多普勒效应模拟出天鹅X-1双星系统的三维运动模型。接着对地球以及天鹅X-1围绕银河系的相对速度进行修正后,发现其运行速度只有大约21 km/s,这表明在这颗蓝超巨星与黑洞形成双星系统时并没有出现剧烈的反冲效应。

  天鹅X-1是第一个被人类通过建立动力学模型进行详细研究的黑洞,其中最有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是确定了这个黑洞的距离、质量以及两者间的轨道倾角。通过动力学模型以及相对论模型,科学家还测量了黑洞吸积盘的内缘半径。对于这些研究结果,天鹅X-1双星系统的研究小组认为:由黑洞质量、轨道倾角以及距离带来的观测和模型参数的不确定性问题都将被充分考虑,而由于径流主导吸积盘的薄盘模型(吸积率低于爱丁顿光度)所带来的局限性,在诸如低光度天体(低态X射线双星)即天鹅X-1的具体应用上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定于6月13日上午9:00在铁道部调度楼1楼举办京沪高速铁路开通运营新闻发布会。铁道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胡亚东,铁道部总经济师余邦利,铁道部总工程师何华武将共同接受中外媒体采访,铁道部政治部副主任兼政治部宣传部部长、新闻发言人王勇平主持新闻发布会。中国广播网进行网上图文及音频同步直播。

  [胡亚东] 京沪高铁建设了全方位的防灾安全监控系统。该系统由风监测子系统、雨量监测子系统、地震监控子系统和异物侵限监控子系统等构成,能在运营过程中及时监控地质灾害信息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地震监控子系统能在发生地震时及时准确监控地震波,并控制地震区域的列车减速或停止运行。京沪高铁全线共设置地震监控点31处、风速监测点167处、雨量监测点50处。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19)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新华网莫斯科6月12日电(记者周良)俄罗斯外交部12日发表声明,对美国“蒙特雷”号导弹巡洋舰进入黑海水域参加“海上微风”军事演习表示担忧,俄罗斯将这种装备有“宙斯盾”反导系统的巡洋舰出现在俄边境地区视为安全威胁。

  作为美国全球反导系统的一部分,美国计划在亚得里亚海、爱琴海和地中海部署多艘装备有“宙斯盾”反导系统的战舰,以保护欧洲国家免受导弹威胁。美国军方曾表示,一旦需要或者黑海地区局势紧张,“宙斯盾”战舰也将出现在黑海地区。

  俄罗斯多次强调,它将美国战略性基础设施出现在其边境地区视为对国家安全的威胁。美国向黑海地区派遣“蒙特雷”号导弹巡洋舰说明,美国无视俄方关切,企图通过与俄罗斯就欧洲反导系统进行谈判来掩饰其在欧洲部署反导系统的计划。

  俄外交部指出,俄方有理由质疑美国做出的其反导系统不会针对俄罗斯的口头承诺是否可靠。美国和北约必须做出法律担保,承诺其部署在欧洲的反导系统不会针对俄罗斯。

  自1997年以来,由美国主导的“海上微风”多国联合军演在乌克兰境内每年举行一次。今年军演于6日至18日举行,演习主要内容是演练打击海盗。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7)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近日,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2千瓦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系统成功实现1万次充/放电循环,电池模块的能量效率未见明显衰减。这是继日本住友电工公司之后,世界上第二套成功突破1万次充放电循环耐久性实验考核的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系统。
记者从中科院了解到,2千瓦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系统是由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华民研究员领导的团队自主研发的,自2007年7月6日运行以来,每天进行7次充放电循环,截至2011年6月4日已无故障运行1429天,累计运行时间超过3.4万小时,成功实现1万次充/放电循环,电池模块的能量效率未见明显衰减。目前该电池耐久性快速评价试验系统仍在继续运行。
从2006年起,大连化物所储能电池研究团队先后与大连银河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和博融(大连)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在液流储能电池系统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申报国家发明专利48项,其中国际专利2项,已授权13项,形成了较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并开发出国内首套260千瓦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系统。目前,液流储能电池在光伏电站、电动车充电站、分布式供电、风电场并网的商业化应用示范正在进行。
液流储能电池具有储能容量大、可根据需要实现输出功率和蓄能容量的灵活独立设计、充放电转换速度快、循环寿命长、电解质溶液可反复再生使用、安全性高、环境友好等特点。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系统耐久性试验突破1万次充放电循环,为其大规模实用化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实验支撑。
据专家介绍,液流储能电池技术的发展,对推进风能、太阳能的普及应用,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目标和产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6日表示,他们首次发现了人体细胞生物传感器分子的机理,为复杂的细胞控制系统提出了新的阐述。相关内容将以“本周论文”的形式刊登在6月10日出版的《生物化学杂志》上,该成果有望帮助人们开发出应对高血压病和遗传性癫痫症等疾病的特殊疗法。

  人体细胞控制系统能够引发一系列的细胞活动,而生物传感器是人体细胞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控制环”的传感器能够在细胞膜上打开特定的通道让钾离子流通过细胞膜,如同地铁入站口能够让人们进入站台的回转栏。钾离子参与了人体内关键活动,如血压、胰岛素分泌和大脑信号等的调整。然而,控制环传感器的生物物理功能过去一直未为人们所了解。

  如同能够监视周围环境并能发出声信号的烟雾报警器,细胞能够通过了解变化和产生反应的分子传感器来控制细胞内的环境。

  研究人员发现,当钙离子与控制环结合时,构成了被称为BK通道的细胞内部结构,细胞作出的反应是允许钾离子通过细胞膜。BK通道存在于人体多数细胞中,它们掌控着基本的生物过程,如血压、大脑和神经系统电信号、膀胱肌肉收缩和胰腺胰岛素分泌等。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人员首次证明控制环如何被激活,以及如何重新调整自己以便打开让钾离子穿过细胞膜的通道。利用实验室中先进的电生理学、生化和光谱仪技术,研究人员观察到钙离子与控制环的结合以及控制环结构的变化。该变化是其将钙离子结合的化学能转化为帮助打开BK通道的机械能。

  研究负责人、洛杉矶分校麻醉学系分子医学部副教授里卡多·奥尔塞斯表示,在类似于活细胞的条件下,他们能够控制发生在生物传感器中的生物物理变化。他们相信细胞中的变化反应了人体中BK通道运行时分子的活动情况。

  研究报告作者安诺希·贾沃荷瑞恩认为,人体分子生物传感器是令人兴奋的研究领域,希望研究成果能够让人类更深入地了解复杂的生物传感器是如何运作的。由于BK通道和其传感器与正常生理机能的许多方面相关,因此研究人员还相信,生物传感器工作过程也许与疾病的不少方面也相关,例如,已证明BK传感器的失常与遗传性癫痫病有关。

  研究人员将进一步了解BK控制环感应器以及通道是否涉及传感小分子(而不是钙离子),这些小分子在人体工作中同样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意义。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我国为巴西里约热内卢研制的首列电动车组6月7日在中国北车长客股份公司下线。这是世界上车体强度等级最高的电动车组,也是“中国制造”电动车组首次进入南美市场。

  巴西里约电动车组是我国首次采用美国AAR标准设计的项目。美国AAR标准是一个全新的车体设计标准,该标准对车体的强度有着极高的要求,车体纵向压缩载荷为363吨,该数值是国内城铁设计标准的4倍,是欧洲城铁设计标准的2.5倍。车体强度满足40年工作载荷下不产生疲劳失效。该项目车体钢结构的研制成功,也填补了国内空白。

  巴西里约电动车组为A型不锈钢车辆,每列4辆编组,最高时速为100km/h。在安全性方面,该车采用宽轨转向架(轨距1600mm);采用先进的交流传动系统,使列车牵引制动性能更加可靠;辅助电源系统具有故障扩展供电能力;列车监控系统,实时显示列车主要设备的运行状态;客室设有成熟完善的旅客信息系统,使乘客更加便利;车辆设置紧急乘客门,提高列车的安全性能;采用严格的德国及美国防火标准,使整车的防火性能大大提高。

  据悉,该车将服务于巴西里约热内卢主办的2014年足球世界杯赛和2016年夏季奥运会。这也将是长客股份继2008年为北京奥运会提供90%的地铁用车以后,又一次服务奥运盛事。

  多年来,长客股份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搭建了CRH5、CRH380两大系列五个动车组产品平台,成为国内动车组产品平台最为丰富的制造企业。与此同时,长客股份也跨越式地提升了城铁车的研制能力,形成了铝合金、不锈钢、碳钢等不同材质,米轨、准轨、宽轨不同轨道类型,单轨、双轨等不同轨道运行方式,旋转电机、直线电机不同牵引方式,A、B、C、L不同车型的生产格局。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这款未来版机场审查系统可让乘客们走过通道,接受先进的X射线扫描、足部扫描、全身体成像、液体探测和电子嗅探。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展示了该实物模型,它是具有三个检查通道的审查系统


依据危险等级,该审查系统可在飞行前审查乘客,将乘客分成三类:“增强型”(意指高危险等级人群)、“正常型”和“熟知乘客”(最低危险等级的人群)。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日前,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公布了一项未来机场高科技扫描系统,可依据危险等级对乘客进行过滤扫描,乘客们不需要排长队等待安全检查,只需走过过道旁的嗅探系统便能验证是否携带危险违禁物品。

  海关和移民署也可以安装这一系统,这对于飞行前检查或者进入免税商店购物赢得了时间。据悉,这种未来版机场审查系统是在6月7日新加坡召开的航空领导人年会会议上公布的,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展示了该实物模型,它是具有三个检查通道的审查系统。

  依据危险等级,该审查系统可在飞行前审查乘客,将乘客分成三类:“增强型”(意指高危险等级人群)、“正常型”和“熟知乘客”(最低危险等级的人群)。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安全和旅行简易化全球主管肯恩-杜恩拉普(Ken Dunlap)说:“我们预想在未来5-7年,这种机场安全审查系统便能推广应用。我们正在积极寻求一种有效的安检方法,保证不将携带指甲刀的乘客当作潜在的恐怖分子,也能解决安全检查排长队的缺点。同时,我们的目的是寻找潜在的危险分子和危险物品。”

  近年来,多层安全检查增加了登机的时间,致使乘客排起长队等候。目前,这款未来版机场审查系统可让乘客们走过通道,接受先进的X射线扫描、足部扫描、全身体成像、液体探测和电子嗅探。

  杜恩拉普说:“乘客进入该审查系统时不需要排队,甚至他们大步地疾走过去即可。”他强调称,今年预测全球乘客航班的人数将达到28亿,到2050年将达到160亿,这意味着当前的安全检查系统和程序必须进行改变。对于乘客而言,在机场排队接受安全检查是最令人头痛的事情。

  目前仍有一些技术需要进一步研发升级,比如:寻找爆炸物的高科技嗅探技术。同时,需要改善提高探测乘客携带危险化学物质的能力。(叶孤城)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月22日,身穿防护服的工作人员向福岛第一核电站受损的4号反应堆注水,以进行冷却。新核电站设计依靠集成的被动安全系统在发生断电故障时进行冷却,但这种核电站的发展较为缓慢。  3月22日,身穿防护服的工作人员向福岛第一核电站受损的4号反应堆注水,以进行冷却。新核电站设计依靠集成的被动安全系统在发生断电故障时进行冷却,但这种核电站的发展较为缓慢。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3月28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世界正处在核能大规模扩张的边缘,面对刚刚发生的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危机,我们不得不提出这样的疑问,新建造的反应堆在出现电力故障时的安全性能否超过福岛核电站?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是“未必”。福岛核电站是日本历史最为悠久的核电站之一,电力故障导致反应堆温度升高到危险程度并引发核危机。

  被动安全系统“少见”

  采用被动安全系统的反应堆能够应对类似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的事故,即断电导致无法泵水冷却放射性燃料和乏燃料。然而,全世界在建的65座核电站中只有4座采用这种设计。(美国佐治亚州和南卡罗来纳州的4座反应堆仍处在现场准备阶段,等待政府批准。)

  全世界在建的核电站中有47座反应堆采用第二代设计,与上世纪70年代建造的福岛核电站相同,没有集成被动安全系统。核电站运营商指出,即使最初设计时没有集成被动安全系统,现有反应堆或者在建反应堆也可添加这种系统或者采取其他改进措施。美国工业贸易组织核能研究所表示,南加利福尼亚州沿岸的圣奥诺弗雷核电站进行了改进,允许操作人员使用一个地心引力驱动的系统,在断电情况下保证水循环以冷却核电站。

  但类似这样的改进仍存在局限性。核能研究所战略计划执行理事阿德里安·海默尔表示:“需要为核电站准备大量水,一旦发生地震,蓄水池将受到何种影响?”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在最初的设计阶段采用被动安全系统。

  全世界有哪些核电站通过采用引力驱动系统或者其他安全措施加以改进?我们没有任何现成的参考资料。集成被动安全系统的新核电站发展较为缓慢。核电站需要很长时间获得政府批准,筹集资金,完成规划和最终的建造。在当前这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核电站的“慢节奏”显得有些怪异。当前的很多核电站采用了大量三四十年前研发的基本技术。

  第二代仍唱主角

  在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的6座反应堆中,有5座采用通用电气公司一项名为“BWR-3”(一种沸水反应堆)的设计以及Mark 1安全壳系统。全世界有多达92座核电站在建造时采用沸水反应堆设计,其中有32座装有Mark 1安全壳系统。与在发展核能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的美国和法国的所有核电站一样,福岛反应堆也是第二代反应堆。伦敦世界核能协会表示,第一代反应堆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研发。英国是唯一一个仍运营第一代反应堆的国家,例如北威尔士的维尔法核电站。

  海默尔表示,1979年的三里岛核危机迫使人们对核电站设计的风险性和安全性重新进行评估。他说:“如果发生断电事故应如何应对?你必须做到在燃料遭到破坏前恢复供电。”利用地心引力驱动冷却水进入反应堆容器便是在出现福岛断电故障时的一种应对方式。想像一下,将一个蓄水池安装在屋顶,打开水龙头时利用地心引力让水通过管道进入厨房的水池。

  在反应堆内,燃料产生的热量会加热空气和水,导致它们通过管道进入热交换器。海默尔表示,如果发生断电事故,一切都会停止运转,出现类似福岛核电站那样冷却系统失灵的情况。被动安全系统可以为核电站操作人员争取时间,寻找足以为一系列电池充电的大型发电机,重新启动水泵,将水泵进反应堆水池。

  三代-plus是发展方向

  在全世界运营的442座核电站中,只有15座采用第三代反应堆。第三代反应堆在设计上集成了被动安全系统。日本和韩国各有4座第三代反应堆,加拿大、中国和罗马尼亚各有2座,阿根廷有1座。日本、中国大陆、台湾、韩国、芬兰、法国和俄罗斯在建的第三代反应堆共有14座。

  根据核能研究所提供的资料,当前第三代反应堆投入运营时间在1982年至2007之间,并非处在核技术的前沿。下一代反应堆将是第三代-plus反应堆,在发生事故时完全依靠被动安全系统。利用地心引力、天然对流而不是电网、柴油驱动或者电池提供备用电力,是应对核电站冷却系统面对挑战时采取的关键举措。世界核能协会指出,被动安全系统不依赖于各组件的正常运行、备用电力和操作人员控制,而是单纯地依靠物理现象。海默尔说:“一些完全采用被动安全系统的设计至少能够在失去交流电供电或者额外冷却水72小时内正常运转。”

  世界上首批4座第三代-plus反应堆正在中国建造。浙江省三门核电站的反应堆预计可在2013年投入运营。美国也将建造4座第三代-plus反应堆,现正处于现场准备阶段。其中有2座位于佐治亚州韦恩斯伯勒附近的南方公司沃格特勒核电站,另外2座位于南卡罗莱纳州詹肯斯维勒附近南卡罗莱纳州电力与天然气公司的维吉尔·萨默尔核电站。

  所有8座第三代-plus反应堆均采用西屋电气公司的AP1000设计,即循环冷却钢结构安全壳周围的外部空气,借助地心引力驱动安全壳顶部蓄水池中的水。西屋电气发言人斯科特·肖表示,这一系统可进行长达72小时的冷却。在此之后,一台小型柴油发电机将提供电力,将现场储存设施里的水泵入反应堆芯和乏燃料池,每分钟输送的水量达到100加仑(约合378升),可连续泵水4天。借助于AP1000,西屋电气得以从第二代反应堆升级为第三代-plus。

  未雨绸缪应对断电

  忧思科学家联盟核安全计划负责人大卫·洛奇鲍姆表示,被动安全系统赋予工作人员更多时间处理事故,通常情况下,更多的时间意味着能够在面对挑战时取得更大成功。但忧思科学家联盟仍对正常冷却系统失灵时间超过72小时的形势感到忧虑。他说:“这个时候,你仍然要面对如何恢复向水池泵水的问题。”在发生类似福岛核电站这样的事故时,72小时可能远远不够。海默尔表示这一系统可以借助消防车和水泵补充水。但对于福岛核电站的第二代反应堆,这种方式并不奏效,因为冷却仍依靠核电站自身管道系统能否正常运转。

  海默尔称,另一种第三代-plus反应堆设计是通用电气-日立核能合资公司的ESBWR(经济简化型沸水堆的英文首字母缩写),采用引力驱动系统让反应堆芯保持被冷却水覆盖的状态。在日本大地震和海啸发生前,这一设计已在美国获得批准,9个月内便可生效。3月9日,也就是大地震发生前2天,美国核管理委员会发布了ESBWR的最终安全评估报告和最终设计批准书,原定于秋季正式生效。海默尔说,但随着福岛核电站危机的发生,生效时间将很难预测。通用电气-日立公司发言人迈克尔·特图安希望公司能够在秋季获得核管理委员会认证。ESBWR是他们采用被动安全系统的第一款反应堆设计。

  特图安表示,在等待政府批准时,ESBWR将在印度建造,印度政府选择了两个地点。“我们负责一处,西屋负责另一处。”在美国,底特律爱迪生电力公司早在2008年便选择了通用电气的ESBWR设计,作为伊利湖湖岸费尔米2号核电站的新反应堆。

  海默尔说,福岛核电站的备用系统未能在海啸袭击中幸免,ESBWR和西屋AP1000等新型反应堆能够更好地应对这种灾难。它们并不依靠发动机起动。福岛核电站的工作人员需要控制很多阀门,一些新系统只有两三个阀门。基于堆芯损伤频率量度——计算事故导致反应堆燃料熔化的可能性——先进的被动设计能够让沸水反应堆的安全性比主动系统高出10到100倍。

  强化型排放口

  面对大量运营中以及建造中的第二代反应堆,监管人员和操作人员经常将目光聚焦在如何进行改进以提高旧设计的安全性上。在3月美国环境与公共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核管理委员会主席格雷戈里·杰兹克将迄今为止的核反应堆运营与升级和改造有着20年之久的飞机系统相比较。他说:“我们进一步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出了差错。”

  海默尔表示,美国的所有沸水反应堆均采用与福岛反应堆类似的设计,自上世纪90年代便采用所谓的“强化型排放口”。排放口允许反应堆将蒸汽和压力直接释放到大气中,同时借助过滤器过滤掉放射性物质。在较为老式的设计中,强化型排放口并不安装在反应堆,而是在反应堆所在建筑内。氢气会在反应堆所在建筑内不断聚集。

  核能研究所力图从日本官员口中获得一个准确答案,即发生事故的福岛反应堆是否装有强化型排放口。“他们有很多事情处理,不太可能有时间向我们提供相关信息。”福岛6座反应堆中有4座发生爆炸,说明氢气在反应堆所在建筑内聚集。

  三管齐下改进抑压池

  Mark 1安全壳系统的安全性正面临越来越严格的审查。3月16日,通用电气公布了一份文件,强调这项有着40年历史的技术一直“不断进化”。通用电气设计了一个“抑制”系统,用于降低环绕反应堆芯底部的油炸圈饼形抑压池内的压力。抑压池内的蒸汽泡沉入水下,帮助消除热量。通用电气表示,抑制系统能够将大汽泡分裂成小汽泡,进而快速冷凝,起到降压作用。

  在抑压池内,通用电气还安装了偏转装置,在设计上用于抑制和消除蒸汽进入抑压池并提高水位时产生的压力波。通用电气表示,他们同样强化了鞍座式结构——用于支撑抑压池的类似于腿的结构。美国核管理委员会要求对美国采用Mark 1系统的核电站抑压池进行这种加固,同时改进排放系统。特图安说:“我们与海外客户分享这项计划,但我不知道他们是否进行这种改进。”

  忧思科学家联盟核能与气候变化项目负责人艾伦·凡科表示:“我们将从福岛核事故身上获得很多我们必须吸取的教训,虽然目前还不清楚这些教训具体是什么。”洛奇鲍姆说,福岛核电站可能并没有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又或者采取了安全措施但未能起作用,不管是哪一种情况,我们都必须改进安全措施。“在遇到十字路口时,人们应该选择正确的方向,或者找到新的十字路口,引导自己走上正确的方向。” (秋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3月24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3月11日日本强震发生之后,福岛核电站出现严重危机,随后,一批被称作“50死士”的无名勇士们坚守在福岛第一核电站内努力工作,试图力挽狂澜,使国家免遭严重堆芯融化的严重危险。但是外界的人们对他们的工作情况却知之甚少,最近日本政府公布了首批反应他们工作的内部照片,从而让人们能有幸一睹这些英雄们工作的样子。一切都被黑暗笼罩,只有借助微弱的灯光,你才能勉强透过面罩看到他们的脸。

  1.寻找答案

寻找答案寻找答案

  福岛第一核电站第一和第二机在地震中严重损毁,周三清晨,坚守在此的工人们正仔细检查中央控制室的数据,试图找到故障点。他们的脸庞由于呼吸面罩的遮挡而无法看清。

  尽管经过努力之后这里的部分外接电源已经开始恢复,但是这些被称为“50死士”的勇敢的工人们仍然将面临严峻的考验:他们必须设法恢复核电站内部关键的水泵和管路系统,以便为反应堆和乏燃料池重启冷却系统。

  这几张图片由日本核安全保安院公布,是3月11日日本大地震以来首次公布的核电站内部工作照片。那一场灾难性的地震和随后引发的惊人海啸摧毁了这座核电站,并导致内部冷却系统瘫痪。

  2.一线曙光

一线曙光一线曙光

  尽管已经有部分外部电力供应恢复,但工人们仍然需要借助手电照明来看清中央控制室仪表盘上的读数。

  根据东京电力公司有关负责人的消息,到目前为止,全部6座核反应堆中仅有两座,即第5和第6核电机组可以被认为已经处于安全状态,但周五却意外的发现5号机组的冷却系统同样开始出现问题。

  由于核电站内部不断涌出黑烟。处于对放射性危害的顾虑,现场的工人们被屡次要求撤离,这样就造成了恢复冷却系统施工的严重耽搁。观察人士分析,尽管这些浓烟可能并不一定带有放射性,但这确实说明目前这里的情况尚没有处于可控状态。

  3.患难与共

患难与共患难与共

  一半房间可以照明,而另一半却仍然处于黑暗。在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控制中心,工人们正在一起努力工作。

  这些人中有辐射方面的专家,以及东京电力公司的下层和中层负责人。他们志愿留下来进行事故的紧急应对。根据官方的数据,这里可能实际有超过100人的队伍在冒险工作。他们已经被誉为日本国家的英雄。

  日本卫生机构已经将人体允许遭受的辐射剂量数值上调了一倍,以便允许这些工人继续在这里工作。官方对他们的消息披露甚少,人们只知道他们为了防止出现严重的辐射伤害而轮番上阵。目前已经确认有5名工人死亡,另有20人负伤入院。

  这些勇士的壮举不禁让人们想起25年前赶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灾难现场进行救灾的人们。在那次事件中,有28人由于遭受严重辐射,在数星期内相继死去。

  4.控制大厅,安静异常

控制大厅,安静异常控制大厅,安静异常

  这是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中央控制室的照片,拍摄于周二电力恢复之后的一瞬间。3号机组的情况尤其让外界担忧,因为其燃料是一种称为“混合氧化物”的混合物。其中含有铀和钚。这让它的危险性要高于其他几个机组,因为其他几个机组都只含有铀。

  此次出现险情的福岛第一核电站是日本最陈旧的几个核电站设施之一,采用的技术属于上世纪70年代的“第二代”核电站技术。这一核电站没有采用所谓的“被动安全体系”,这种体系可以使核电站在出现险情时自动运行内部冷却系统。但让人担忧的是,目前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兴建的核电站一般都属于这种“第二代”技术电站,只有目前正在中国修建的4座核电站采用了最新的被动安全防护技术。

  5.核电站之外,隐患重重

核电站之外,隐患重重核电站之外,隐患重重

  这里是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混凝土防护墙外侧,身着白色防护服的工作人员正努力试图恢复第三和第四核电机组的外部电源供应。接通电源,并重启内部冷却系统非常关键,因为这样才能防止由于内部过热而引发堆芯融化的严重风险。

  但日本政府目前最担心的,还要数放射性物质的扩散。

  远在220公里开外的东京已经在其自来水中检测出放射性碘。日本政府已经发出警告,要求周边地区的儿童不要引用自来水。政府还宣布,已经在福岛县出产的蔬菜中检出放射性物质。目前当地出产的蔬菜已经被禁止运出。

  世界各地迅速对此做出反应:香港政府日前宣布禁止进口产自该地区的食品,美国也已经宣布禁止来自该地区的奶制品和其他农产品输入。

  正在出现的,对于日本产食品的安全担忧说明,即便日本成功控制住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局势,但要真正度过这场灾难带来的深重影响,这个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晨风)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5 页,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