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科学家发现减肥新方法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20日消息,减肥早就成为谁会最流行的词汇之一,所有爱美的女士均将减肥当成了口头语,但相信知道减肥方法的人并不多,绝食成了想减肥者最先想到的方法。

  不过根据科学教研究,他们发现减肥吃的多少并不是关键,按时进食才是减轻体重的最好方法。

  日前美国的科学家进行了一组实验,他们利用小白鼠进行实验,发现美8小时按时进食的老鼠,比随时进食的老鼠更健康。这样的研究结果也给减肥者提了醒,按时进食至关重要。

  负责本次研究的潘达教授表示:“我们通过研究发现,肥胖与进食时间有关,每日不同时间饮食不利于健康。如,早餐吃的是健康的水果和谷物,这样很好,但到了夜晚,许多人会吃一些点心或者饮酒,这样则不利于健康。 ”更糟糕的是,研究人员发现我们的人体生物钟与我们的代谢状态相关,破坏此情况可导致体重增加和糖尿病。

  潘达还表示:“我们对小白鼠进行了实验,它们吃的相同的食物,每8小时进食的小白鼠很健康,无序进食的小白鼠体重增加了28%,而且血糖也有所增加。”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爱美之人减肥或有新途径 每日早餐食鸡蛋作用大

  你不知道的健康新知 阿司匹林可抗癌番茄助减肥

  英女子超重遭游戏机歧视 知耻后勇成功减肥百斤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人类大脑均含“测谎仪”

  据国外媒体19日报道,人类大脑有两个用来处理怀疑的独立部分,第二部分只在和不信任的人交往时“启动”,所扮演的角色类似于一个测谎仪。

  首先,怀疑是情感。研究中,志愿者同磁共振成象(MRI)扫描仪相连。结果显示,他们脑中处理恐惧的区域表现得很活跃。随后,另一个用来处理记忆和识别的脑区域开始运作。看来是人类进化成疑心很重的生物了。专门用来处理怀疑的脑回路对早期人类可能十分重要。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卡里林恩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怀疑存在于两个不同的大脑区域——杏仁核和海马旁回中,前者在处理恐惧和情绪记忆上扮演着主要角色,后者和记忆以及场景识别存在密切关系。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卡里林恩研究所计算精神病学中心和人类神经影像实验室主管瑞德-蒙塔古是这项研究的负责人,他说:“我们对人在简单的社会交往中是如何评估他人可信度的感到好奇。我们发现,杏仁核和怀疑的底线水平有密切联系。一个人根据情绪状态和眼下情况对其他人的可信度进行评估。但令我们感到吃惊的是,其他人的行为引起怀疑时,海马旁回就会启动,扮演了一个类似天生测谎仪的角色。”

  但这些和购买与销售有关的测试显示,怀疑人并不总是一个好的起点。该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梅吉汉娜-巴特表示:“拥有高怀疑底线的人常常和相当值得信赖的买家打交道,所以忽略买家提供的信息,他们就会丢掉潜在利润。在一个竞争环境中识别可靠信息的能力和发现不可靠行为同样重要。”

  蒙塔古指出他们的发现或许对研究偏执狂和焦虑症等精神状况有所帮助。他说:“增强杏仁核活性相当于发现可靠行为能力的丧失,这可能为深入了解焦虑症患者的社会互动提供线索。这些人的这个大脑区域时常表现得很活跃。”

  这些科学家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了怀疑的神经基础。75对参与者参加了60轮简单的讨价还价游戏,每对都有一个买家和一个卖主。与此同时,他们的大脑和扫描仪连接。每轮开始时,买家都会得知一个假设物件的实际价值,接着向卖主出示一个价格。然后卖主定价。如果卖主的价格低于假设物件的给定值,交易就会进行。卖主得到售价,买主则收到售价和实际价格间的任何差价。如果卖主的价格高于假设物件的实际价值,交易就会终止,双方都得不到现金。(杨孝文 任秋凌)

  相关阅读

  美发布新测谎软件 观眼球运动准确率超警察数倍

  新型眼球测谎仪问世 意识无法控制瞳孔大小(图)

  美研究质疑脑扫描测谎 貌似"可靠"危害更大(图)

发表在栏目: 科学

  5月17日电(记者黄堃)小小细菌能造成大面积感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会“集团作战”。英国一项新研究说,细菌之间能够“互通声气”,等到细菌群体达到一定规模后再集体释放毒素,从而更有效地造成感染。研究人员认为如果能干扰这个过程也许可带来新的抗菌疗法。

  英国诺丁汉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日前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他们利用绿脓杆菌进行了实验,这是一种很容易造成伤口感染的细菌。研究人员通过控制培养环境,培养出一些含个体细菌数量不等的菌群,结果发现,细菌在群体大小不等的时候释放毒素的行为并不一样。

  研究人员斯蒂芬·迪格尔说,这些细菌采取了一种“集团作战”策略,即在菌群中细菌数量较少的时候,它们并不释放毒素;而当细菌数量达到临界点,它们就开始集体释放毒素,这样可帮助它们攻克一些比较“难对付”的免疫防御机制。

  对于个体细菌如何判断群体数量是否达到临界点,研究人员认为,个体细菌之间也存在交流沟通的机制,它们可能会发出一些特殊分子作为信号,彼此能够探测到其他细菌的存在并估计群体数量的多少。

  研究人员因此认为,如果能像现代战争中的“信息战”一样,干扰细菌之间的通信机制,让它们无法判断群体数量的多少,就可以减少菌群释放毒素和造成感染的能力。研究人员将据此开发新的抗菌疗法。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朱迪斯教授研究上龙化石

朱迪斯教授发现上龙患有关节炎

  科学网(kexue.com)讯 恐龙曾经是地球中的霸主,对于食肉恐龙来说,几乎没有什么能给它们带来威胁,不过近日科学家发现,关节炎成为许多恐龙的最大威胁。

  根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近日科学家对一具上龙的颌骨化石进行研究,他们发现上龙会遭到关节炎的伤害,而这也是导致上龙死亡、甚至灭亡的重要原因。这也是科学家第一次发现侏罗纪时期的爬行动物患有关节炎的证据。


磨损痕迹明显

  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科学家研究了一具侏罗纪晚期时的上龙骨架化石,他们发现这头巨兽患有严重的关节炎,这头上龙的左下颚关节有严重的侵蚀痕迹。布里斯托尔大学的朱迪斯教授表示:“这样的磨损对上龙是毁灭性的打击,就像人老了以后关节出现问题一样,生活中会有很大不便。无法正常进食或许是它最后死亡的重要原因。”

  上龙在正式命名前被称为“妖怪”,在大约2亿—1.45亿年前的侏罗纪,它们是海洋中的高级掠食者,也被成为海上霸王龙。上龙是上龙科中首先发现的,这主要是理查·欧文的贡献,他在1841年对这种动物进行了研究并予以命名为上龙。关于上龙与滑齿龙的关系一直以来科学家都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们其实是一种动物;而有些人又说上龙的口鼻部比较窄,头骨也比较深凹些,并且上龙的牙齿横截面是三角形的,滑齿龙的则是圆形。上龙生活在侏罗纪中晚期,欧洲和南美都有出土。上龙的身材很大,长度有10至12米,脑袋就有两米长。上龙要比先前最大的海生爬虫、出土于澳洲的另一种上龙——克柔龙大上20%。

  上龙的化石曾发现于英格兰、墨西哥、南美、澳大利亚、接近挪威的北极地区。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关于恐龙的那些事 揭开"裙子"可观察大腿辨性别

  纽约即将拍卖暴龙化石 超完美骨架绝世罕见(图)

  琥珀中现恐龙时代昆虫 酷似《侏罗纪公园》场景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金瓶梅》的作者,叫做“兰陵笑笑生”。

但是多年以来,“兰陵笑笑生”的真实身份却一直困扰着金学家们。

甚至有人曾开玩笑的说,“谁是兰陵笑笑生”这一问题,就是金学研究中的“哥德巴赫猜想”。

为此,山东学者王夕河用了24年的时间,耗资近百万元,对《金瓶梅》一书的文字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在他看来,研究《金瓶梅》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解开这一谜题,更是一种严谨治学的态度。

1

大学“结缘”《金瓶梅》

1983年,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系。

来自诸城的王夕河,此时的身份是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有一天上课的时候,授课老师讲起了《中国文学史》,并对其中的《金瓶梅》进行了一番详细的讲解,而这也引发了王夕河的兴趣。

不过在当时的情况下,王夕河并没有机会见到《金瓶梅》的全本图书,“也很巧,在老师讲完了这节课不久之后,有人就到我们宿舍推销图书,而且推销的恰好就是《金瓶梅》。”当时的王夕河囊中羞涩,买不起这套书,不过好在他同宿舍的舍友买了一套。

“没事儿我就借来看看。”一个人离开诸城老家来济南上大学,王夕河有些不适应,“那时候如果能听到一些老乡的声音,我就会很激动。”不过很快的,王夕河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结果在《金瓶梅》里,我发现里面有很多语言和词语,都是我们诸城一带的方言,这让我觉得很惊讶。”

随后,王夕河开始到处搜集有关《金瓶梅》的研究文章:“后来才知道,原来很多学者都认为,《金瓶梅》中有大量的山东方言,尤其以鲁西南和鲁东南的方言居多,所以我就很感兴趣,觉得应该研究一下这本书。”

或许连王夕河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个选择无意中拨动了命运之轮,推着他走向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2

诸城方言写就《金瓶梅》?

事实上,在金学研究领域里,流派颇多,而各种争议更是数不胜数。不过无论是哪一种流派,无论是在争议中持何种观点,大部分金学研究者认为,《金瓶梅》中含有大量的山东方言,鲁迅就曾说过:“《金瓶梅词话》……对话却全用山东的方言所写”,郑振铎也曾表示:“我们只要读《金瓶梅》,便知其必出于山东人之手。”

但是《金瓶梅》中所运用的,是山东哪一地区的方言,其作者本人与该地区又有着何种关系,却始终没有定论。

“我在读《金瓶梅》的时候发现,里面很多字和词语,都是我们诸城的方言。”王夕河告诉本报记者说。在《金瓶梅》第二十二回中曾写道:“……打发西门庆出了门,在厢房内乱厮有成一块……”“其实这就是典型的诸城方言。”王夕河告诉记者说,在诸城甚至潍坊很多地方,人们在读r的音时往往会读成“y”,例如吃肉(rou),在当地的方言里会读作“吃肉(you)”,“即使是现在,几个孩子在一起玩闹,我们诸城方言会说成是:‘他们又撕揉在一起了’。”因此王夕河认为,原著中的“厮有”,其实就是撕揉的借音字。

王夕河告诉记者说,类似这样的方言,在整部《金瓶梅》中还有很多很多,例如诸城人说“做饭”为“奏饭”,说“做什么东西”为“奏什么东西”,“奏”即是“做”的意思,而在《金瓶梅》中,这样的案例也出现了。

此外,“谷都嘴”、“剌扒着腿”、“股嫩腿”、“干营生”、“戳摸路儿”、“扬长而去”、“哄反着”、“狗搜着”、“霸拦”等诸城或山东方言,在《金瓶梅》中随处可见。

“如果不是土生土长的诸城人,是不可能如此熟练地运用这些方言的。”王夕河告诉记者说。

3

金学里的“哥德巴赫猜想”

那么,《金瓶梅》的作者是谁呢?

在《金瓶梅》原著中,其作者署名为“兰陵笑笑生”,而兰陵笑笑生又是谁?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研究《金瓶梅》的学者们。

而《金瓶梅》最早的版本(即1617年的万历丁巳刻本),其中有一篇《金瓶梅跋》,这篇跋的第一句话说:“《金瓶梅传》,为世庙时一巨公寓言。”而同时期的明朝《万历野获编》中则称,《金瓶梅》的作者是“嘉靖间大名士手笔”。

“一巨公”、“大名士”,如果翻一翻明朝当时的历史,符合这两条的人还真不少,王世贞、屠隆、李开先、徐渭、王稚登等人似乎皆符合这两条。

从最初的史料记载至今,关于“兰陵笑笑生”真实身份的考证,学界至少有60多种,也就是说,有60多人有可能是金瓶梅的真实作者,其中支持王世贞说、屠隆说、徐渭说、李开先说的人比较多,而关于“兰陵笑笑生”身份的论文更是有上千份。

不过自始至终,也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正确答案。那么此次王夕河的研究成果,对于推定《金瓶梅》作者的真实身份,是否能够提供一些证据材料呢?

4

“兰陵笑笑生”即是丁惟宁?

大约在2000年前后,学者张清吉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即兰陵笑笑生的真实身份,是明代的山东人丁惟宁。

这一说法,对于金学学界产生了极大的震动。不少学者对此采取了支持的态度。

“因为无论从身份还是个人经历来说,丁惟宁都比较符合条件。”对于丁惟宁说,王夕河也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从目前最早的《金瓶梅》版本来看,其文中出现了大量的借音字:“什么叫借音字?就是说方言,但是没有一个统一规定来写,于是就借着音相似来写的。可以这么说,《金瓶梅》中有大量的借音字,我觉得如果从借音字上来思考的话,或许就可以找到一些证据。”

王夕河认为,所谓的“兰陵笑笑生”这五个字,全部都与借音字有关,或多或少的透露出了此书的成书地点和作者身份:“‘兰’字在方言中还读‘连’音,‘连’与‘莲’字在古时候是通用的,所以说‘兰’字其实是借音指‘五莲山’的‘莲’字。”而在古时候,“陵”字还读“卢”音,而“卢”与“庐”在古时候也是通用的。此外“笑”字除含有讥笑、嘲笑的意思,还是“修”的借音字,有修身、逍遥之意思。“生”在古代经典中常与“身”字互用,二字在山东方言中也可同声互用。

如果以此来联系,那么这个所谓的“兰陵笑笑生”或“莲庐修修生”应该就是当年隐居于五莲山的丁惟宁。“因为当时五莲山附近,也就是距离丁惟宁隐居的地方附近,有一个山沟,就叫做‘兰陵峪’。”

5

研究《金瓶梅》斥资近百万

事实上,从大学毕业至今,王夕河一直在忙于考证《金瓶梅》的文字,为此他耗费了近百万元的资金。

“大学毕业之后,我就回到母校诸城一中教书了。”但是此时的王夕河,内心所想的依然是如何研究《金瓶梅》,《金瓶梅》中那些看似是错字或者是晦涩难懂的词语,在他看来基本就是诸城方言中的词语。

在回到母校之后不久,王夕河就主动提出要求去“教师培训中心”工作,此事也让很多同事大跌眼镜:“那份工作就是比较清闲,但是工资很少。连我以前的老师李宪阳也劝我,不要去那种地方。”但是王夕河却看中了这份“清闲”的工作:“可以有时间去研究《金瓶梅》。”

最初,王夕河把精力用在了搜集《金瓶梅》的各种版本上,“北京的潘家园、上海的古籍书店、甚至济南的英雄山古玩市场,我基本上都去过,而且去过好多次,目的也很简单,就是搜集各种版本的《金瓶梅》。”在这24年的时间里,王夕河收集了上万册图书,有各种版本的《金瓶梅》(包括影印本),甚至还有一些日本书院里收藏的《金瓶梅》的影印本。“光收集这些书籍资料,我就花了十多万。”

让王夕河庆幸的,是岳父和老师对自己的支持:“说真的,在(上世纪)80年代一说我研究《金瓶梅》,大家都会觉得我不务正业,我老丈人一开始也不理解,他是做生意的,但是比较传统,觉得我是在搞什么‘淫秽’工作。”为此,王夕河只能不断的跟岳父解释:“其实除了淫秽,《金瓶梅》里有很多东西都是值得研究的,我跟老丈人说了很多次,他也被我说服了,专门拿出一笔资金来帮我搜集这些资料。”

后来“教师培训中心”解散,王夕河又回到了诸城一中,彼时其中学时代的老师李宪阳已经成为校长,在得知自己的学生多年来一直坚持研究“金学”时,李宪阳对其采取了支持的态度:“让我负责我们学校的图书馆,这样我有足够的时间来研究整理这些资料。”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研究人员发现了植物开花的基因“按钮”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植物开花的基因“按钮”,有望在未来“调控”植物的开花时间,加快作物在不同环境下开花结果的速度,以增加作物产量。以往的研究显示,植物会通过叶子接受光信号,并传递一种叫“开花素”的信号至茎端,从而使植物开花。找出“开花素”及“开花素”输送机理的研究自上世纪30年代就已开始。对于前者,科学家如今已有所了解,至于是什么使得“开花素”能被输送至茎端,使植物开花,则始终不为人知。研究人员从2007年起投入“寻找让植物开花结果”的研究中,经过五年的努力,终于找出了“开花素”的输送机理,为植物生殖发育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一大重要突破。

  领导一个八人小组进行研究的国大科学学院生物系副教授俞皓接受采访问时说:“我们在名为拟南芥的模式植物中,筛选和“开花素”蛋白出现相互作用的调控蛋白,发现了一个所有植物都有的关键基因FTIP1,可控制“开花素”蛋白从叶子到茎端的转移,从而决定植物的开花时间。” 他解释:“掌握了这一转移机理后,我们便能通过调控基因的表达量、激活量来决定该‘运输’多少开花素,以控制这个植物是否应提早开花、推迟开花,或是不开花。” 他用蔬菜与水稻为例指出,大家都爱吃蔬菜的叶子,不爱吃花,所以可以控制让蔬菜不开花,至于水稻,因为一般上一年当中只长两个季节,所以如果能让它提早开花,那一年便可收成三次甚至是四次,产量将能明显提高。

  这个研究团队是全球首个研究这类基因的小组,他们的这项研究成果已刊登在PLoS Biology生物学刊上。

  相关阅读

  送你的爱人这样一株百合:蓝色百合问世羞煞百花

  X光扫描发现梵高新作品 花草画暗藏摔跤手肖像

  探秘俄罗斯水下洞穴 蓝湖中植物如妖艳火花(图)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研究证每个人都能一眼区分出同性恋,即使他们没有明显的表现。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17日消息,第一印象说的是人通过与人的首次接触而根据自己的猜测做出对所见之人的判断,有人认为这很大程度上依靠人的主观臆断,其实并非完全如此,比如大多数人都有潜在的"同志识别能力",一眼就能看出一个人是否为同性恋。

  据《每日邮报》报道,美国华盛顿大学的通过研究发现,大多数人都有一眼就看出一个人是不是同性恋的能力,尤其是看女孩时,准确性更高。这种能力来源还无法解释,但它确确实实存在。

  研究者要求129名学生观看了96张不同男女的黑白照片,看每张照片的时间不超过1秒,而后要求学生们对照片中人物的性取向作出判断,结果有高达2/3的同学猜对了其中女性是否为同性恋,57%的同学猜对了其中男性是否为同性恋。当然在这次试验中,照片中的每个人都必须去掉眼镜,不能化妆,排除一切干扰因素。

  研究者乔舒亚-塔巴克(Joshua Tabak)说:"现在还不知道为什么人会有这种能力,但它存在是毋庸置疑的,这种反应需要的时间还不到1秒,就好比人能立马分辨出一个人是男是女,是白人还是黑人一样。"

  当然,这种能力也并非人人都有,有些人没有这种瞬间分辨的能力,可能是他们或者他们的上一辈的生活环境里并没有同性恋这种概念。(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相关阅读:

  捷克惊现诡异史前墓穴 世界首位同性恋浮出水面

  稀有同性恋企鹅被强行分开 已成功找到异性伴侣

  伦敦举办大规模达芬奇画展 艺术大师或为同性恋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日本研究人员最新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东京湾海底泥土中的放射性铯活度已经增至去年8月份时的1.5倍至13倍。研究小组认为,这是由于河流泥沙中积累的放射性铯逐渐流入了东京湾造成的。

  福岛第一核电站去年3月发生核泄漏事故。今年4月初,近畿大学山崎秀夫教授率领的研究小组从荒川河口等东京湾内的3个地点采集了海底泥土。分析结果显示,海底深1米之内的泥土放射性铯活度达到每平方米7305至27213贝克勒尔,全都超过了去年8月20日时的水平(578至18242贝克勒尔)。

  而从海底到深6厘米的泥土中的放射性铯活度为每公斤泥土321至397贝克勒尔,也都超过了去年8月20日时的水平(75至320贝克勒尔)。

  不过,目前从东京湾的鱼类和贝类体内几乎没有检测出放射性铯。山崎秀夫认为,这是由于铯容易与泥土结合,所以比较难转移到鱼类和贝类体内。“如果能保持这个状况,应该不用担心对健康造成影响。”

  相关阅读

  日本研发智能宠物项圈 助主人掌握宠物健康状况

  日本研制新绿色省电能源 室温下可发出白色光芒

  日本关东地区龙卷风 或与偏西风蛇行等因素有关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多位指纹、掌纹等皮纹学研究专家12日相聚一堂展开研讨时指出,指纹技术是中国古代早于四大发明的另一项伟大发明,在中国广泛应用于各类契约文书约1000年后传到西方,以其简单、准确认定人的身份,引起了世界警察工作的一场革命。

由北京市东方科奥人类智力潜能研究所组织主办的首届皮纹学与认知能力相关研究研讨会当天在北京举行,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刘持平教授参与研讨时说,对指纹遗传的研究,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我的一种探索,中国古代先民早就对指纹开始研究和认识,《黄帝内经》上面就有过相关记载。

中国在唐代时国家的、民间的契约,法律就规定要加盖指纹——“按指为契”,并且已是相当普遍和成熟地应用,然后在1880年左右传到西方,引起英国、德国科技工作者的重视,当时全世界都缺少怎么认定人的身份的手段,没想到中国的指纹技术会如此简单、准确来区别出人与人的不同,第一步引入到警察工作,引起了世界警察的一场革命。

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赵向欣认为,关于指纹的研究,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新疆博物馆就藏有古代遗嘱、买卖人口、契约文书等摁指印的原件,这说明中国古人很早就运用到指纹技术了。

“皮纹学的核心是遗传学,是一个人体表征的遗传学表现”。从事遗传学和皮纹学研究40多年、中国遗传学会皮纹研究协作组创建者之一的李崇高教授被业内誉为中国“当代皮纹学泰斗”,他指出,所有染色体疾病都会产生皮纹有异常的表现,不要忽视皮纹的小异常,小异常背后往往隐藏着很大的异常,这就是开展皮纹学研究的医学意义:染色体异常会导致产生皮纹异常,通过皮纹异常也可以反过来推断可能有染色体异常。

专家们在会上还特别强调,包括指纹技术在内的皮纹学研究与看手相算命行为有质的区别,两者绝不能混为一谈。刘持平称,现在的指纹遗传研究,只限于研究先天的遗传性状,而传统手相学虽然也是中国古代先民对指纹的一种探索,是在当时科技条件水平下的一种认识,里面搀杂着很多由于历史因素造成的非科学成分的东西,譬如手相学中提到官运、财运、桃花运等,它不是由遗传决定,也不能通过指纹确定,把它和指纹联系在一起,当然是无稽之谈。另外,现代指纹遗传研究建立在统计学基础上,这也是和手相学的一个原则性区别。

赵向欣直接了当地指出,皮纹测试的科学依据是经过大量的统计数据抽取出来,对皮纹测试的研究中外都进行了很久,它和大街上算命的、看手相的完全“是两码事”。

“看手相与皮纹学的关系,同占星术与天文学的关系一样”。东方科奥人类智力潜能研究所所长翟桂鋆研究员称,皮纹学真正研究者主要集中于医学、遗传学、体育、公安等工作领域,人类进化的变化信息都藏在皮纹中,随着人类皮纹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所有奥秘最终都将有望被揭开。刘持平说,指纹不亚于是人类自身的又一本“天书”,目前对指纹遗传的研究仍处于一个起步阶段,未来任重而道远。

多年来一直从事指纹生物识别研究的邓国强博士则提醒说,利用指纹在生物识别方面具有唯一性、终身不变性、便捷性等3个最主要特征,指纹采集技术产品已经成熟,也肯定会走进千家万户,但指纹识别技术“一定不能成为某些商人牟取暴利的一个借口”。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美国研究人员9日报告说,他们的研究显示,北太平洋海域的塑料垃圾密度在过去近40年增长了百倍,这将威胁该地区的生态环境。

  斯克里普斯海洋学研究所研究人员说,北太平洋海域每平方公里塑料垃圾的数量如今已达1.3万块,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相比增加了百倍,“如此大的增幅令人非常惊讶”。他们指出,大量细小的塑料垃圾随环流系统在北太平洋亚热带海域汇集,以塑料垃圾为主要成分的“太平洋大垃圾带”面积如今已与美国得克萨斯州相当。

  研究人员说,在阳光和海浪冲击下,塑料垃圾会逐渐分解成直径不足5厘米的碎片,但始终不会沉至海底,这些垃圾为海洋昆虫—海黾提供了栖息地。他们发现,在塑料垃圾愈多的海域,海黾数量也更多。他们警告说,如果塑料垃圾密度持续扩大,海黾数量也会持续增加,浮游生物或鱼卵将进一步减少,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将被打破。

  海黾捕食浮游生物和鱼卵,本身则是海鸟、海龟及鱼类的食物。它们在海面度过一生,产卵时需要坚固的表面,先前只会在浮木、浮石及贝壳表面产卵。

  相关研究报告当天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出版的《生物学通讯》上。研究人员还指出,大量塑料垃圾也会导致海鸟和海洋生物吞食而中毒,同样不利于海洋生态环境。他们估计,北太平洋的鱼群每年吃下的塑料在1.2吨至2.4吨之间。

  相关阅读

  日强烈地震引发后续效应 太平洋惊现庞大垃圾带

  英男子自家花园堆积巨大垃圾山 从太空竟可看到

  NASA清除太空垃圾再出新招 气流脉冲令其焚烧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7 页,共 11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