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碰撞进程的开始,银河的外形也将发生巨大变化,大大改变了地球上所观察到的夜空
据国外媒体报道,天文学家很早就知道我们所处的银河系正在向仙女座大星系方向移动,在未来将不可避免地与后者发生碰撞,如果太阳系在碰撞时能幸存下来,而且人类文明依然存在。那么我们的位置也将被重新定位。随着碰撞进程的开始,银河的外形也将发生巨大变化,大大改变了地球上所观察到的夜空。
科学家估计这一切将发生在40亿年之后,我们目前所熟知的银河系将不复存在。相关研究人员在2012年5月31日对外宣布最新的模拟研究结果:银河系在与仙女座大星系接触时将“迎头相撞”,研究人员目前已经探测并计算出两者的视向速度,而欧洲空间局发射的最新探测器旨在探测仙女座大星系的横向速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银河系与仙女座大星系碰撞后将形成一个新的“混合星系”,其形状将是一个椭圆形,而不是银河系现在的“标准外形”:具有中央棒状结构的螺旋星系。
据位于美国巴尔的摩的空间望远镜研究所科学家罗兰范·德马雷尔(Roeland van derMarel)介绍:“在我们本地星系群中,就存在着星系间发生碰撞的事实。银河系与仙女座大星系碰撞之所以显得如此特别,是因为与我们有关。”仙女座大星系也可以称为M31,目前正以每小时25万英里,或每小时40万公里的速度向银河系移动。银河系所处的本星系群属于室女座超星系团,其中拥有至少100个星系团。
虽然天文学家们认为银河系与仙女座大星系将在40亿年后发生碰撞并融合,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即仙女座大星系的横向移动速度还是个未知数,研究人员希望借助于欧洲空间局发射的探测器确定横向速度值,这是星系在宇宙空间中移动路径判断的一个关键性参数,我们目前所确定的仅仅是通过恒星光谱多普勒效应来计算视向速度。
空间望远镜研究所科学家罗兰范·德马雷尔和他的同事们在过去的七年内通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哈勃空间望远镜对仙女座大星系中已经确定的选择探测区域进行反复观测。科学家旨在通过观测星系边缘区域测量其在宇宙空间中移动的参数,结果发现仙女座大星系与银河系将会出现“迎头相撞”。 德马雷尔认为仙女座大星系目前的运动的方向直朝着银河系,最后将会合并成一个新的星系。他和同事们还创建了银河系与仙女座大星系冲撞的模拟视频。
该模拟视频显示,碰撞开始于40亿年后,并持续20亿年,在60亿年后完成。银河系自诞生以来从未经历过如此震撼的冲撞事件,目前银河系的形状形成于135亿年前宇宙诞生时期。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科学家罗斯玛丽(Rosemary Wyse)介绍:“虽然未曾发生过大星系级别的碰撞,但是小规模的星系合并却有可能发生过,40亿年后发生的碰撞合并是前所未有的。”罗斯玛丽并没有参与本项研究。
科学家认为银河系与仙女座大星系发生了大规模碰撞,但地球或者我们的太阳系可能并不会因此受到危险。因为碰撞在引力的介入下将无数恒星分离到广阔的宇宙空间中去,所形成的融合体会显得更加庞大,不太可能导致严重的、影响范围广的毁灭性结果。然而,我们的太阳系将改变自身所处的宇宙空间,届时太阳系将距新星系核心更远。(Everett/编译)
相关阅读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目前,科学家基于一种特殊鸡尾酒疗法可让脊椎严重受伤的老鼠恢复正常,这将为瘫痪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瑞士科学家使用鸡尾酒药物和电刺激疗法,成功地让瘫痪老鼠恢复行走能力
研究人员使用电子化学刺激疗法生长出神经系统
使用鸡尾酒药物和电刺激治疗方法,研究人员能够“重新连接”脊髓和大脑之间的神经系统。两个星期之后,这些动物不仅能够行动,还可以攀爬楼梯,在跑步机上奔跑。
乔治-库尔蒂纳(Gregoire Courtine)教授称,这项研究揭示老鼠能够从可导致永久瘫痪的重度脊椎受损状况中恢复过来。他在瑞士带领一支研究小组负责此项研究,认为2013年获得700万英镑拨款有望让瘫痪患者再次站立。
据悉,在英国大约有5万名脊椎损伤患者,他们在瑞士苏瑞士大学进行这项测试,实验老鼠是脊椎组织被切开,但并不是完全被切断。当它们不再接受来自大脑的信号时,就无法行走,但是用一个迷你背心将后腿悬空,使用药物和电刺激对它的脊椎末端进行刺激,休眠的神经组织将激活。
来自大脑的信号能够“迂回”受损组织,并恢复与下肢的连接。库尔蒂纳教授说:“这是一场神经复原世界杯比赛,之前完全瘫痪的实验老鼠仅仅几周便能像运动员一样活跃,我们现已实现实验老鼠100%的随意性运动。老鼠大脑能够确定新的神经连接,神经纤维切口重新生长,并使脊髓能够建立中继连接,从而确保大脑能够传递信息,这些神经纤维能够穿过受损组织,在受伤状况下恢复自发性运动控制。”
这些老鼠仅能在化学药物和电刺激下行走,科学家在人类治疗中必须设计一种安全的控制方法,例如:通过一根导管。
瘫痪治疗领域的专家对这项最新研究高度称赞,该研究报告发表在《科学》杂志上,它将作为一项重要的医学创新,有望对瘫痪患者带来最大的希望。
然而,专家们也对此提出了警告,指出老鼠的神经系统与人类并不相同,现实中的瘫痪患者普遍存在着较多的脊椎受损区域,而不像实验中老鼠的整齐脊椎切口。
伦敦国王学院的的伊丽莎白-布拉德伯里(Elizabeth Bradbury)博士说:“这是一项创新性研究,为未来脊椎受损患者的恢复性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希望,但是目前在应用至人体临床治疗阶段之前仍存在诸多问题。”
脊椎研究组织专家马克-培根(Mark Bacon)博士说:“这项最新研究带给我们巨大的希望!在过去,人们认为成功恢复瘫痪患者的肢体功能是非常不可能的事情,而目前我认为这将是很有希望的,目前正在将成功的动物实验模型转移至安全的人类临床测试。”
近年来,科学家研制出一些干细胞疗法来帮助瘫痪患者,但是迄今并未实现理想的治疗效果。2011年,美国研究人员帮助一位23岁瘫痪患者接受电刺激治疗之后能够恢复一些肢体移动,但是培根博士称,瑞士的这种鸡尾酒疗法应当进行宣传推广。
脊髓研究协会的丹-伯登(Dan Burden)说:“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研究项目,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老鼠的神经系统与人类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们还有很长的路来实现类似的人体临床治疗,这仅是第一步,它将引导新型治疗方案,使未来脊椎受损患者的治疗更易实现!”
相关阅读: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认为2030年全球患癌者将增加75%。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6月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受人口增加和生活方式因素的影响,到2030年,全球癌症病例可能增加75%。
该项研究负责人是总部位于法国里昂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 Freddie Bray ,他在接受采访时称08年全球共有1270万人患癌,到2030年将有2220万人患癌,其中有90%的增长来源于最贫困的国家。
根据研究报告显示许多国家因感染导致的癌症病例大幅减少,但与西方饮食习惯有关的结肠癌、直肠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癌症病例却在增加。研究报告中使用的数据均来自全球癌症数据库,该数据库包含了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收集的全球184个国家的数据。
2008年,在那些比较富裕的国家有一半的癌症病例是是乳腺癌、肺癌、肠癌以及前列腺癌。而在那些中等收入国家相对而言更为常见的是食道癌、肝癌以及胃癌。但在这两类国家中,宫颈癌与胃癌病例都在减少。
而在那些贫困落后的国家中,宫颈癌最为常见,远远超过乳腺癌和肝癌患癌。报告指出如果癌症特异性分布和性别分布趋势继续像文章中那样发展的话,在2030年全球癌症病例总数将达到2220万。
研究者认为:“只有人为靶向性介入才有可能减缓病例的疯增,只要把早期预防,疫苗接种、早期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方案合而为一,才会遏制疯狂的癌症。”(科学网-kexue.com 维森)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一个乱葬岗中发现的“威尼斯吸血鬼”的头盖骨,一块砖头插在它的嘴中
这或许是威尼斯的一种吸血鬼的驱魔方式,现在却在科学家们中引发争议,是否掘墓人曾经试图打败一个不死怪物。这个争论开始于16世纪时在威尼斯岛埋葬瘟疫病人的乱葬岗。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的司法人类学家马特奥-博瑞尼说到:“那里一位妇女的遗骸很显然被强行塞到嘴中一块砖头,或许这是考古学已知的第一例吸血鬼葬礼上而且人们为尸体进行驱魔。”
博瑞尼说到:“当瘟疫在欧洲肆虐的时候,吸血鬼迷信非常的普遍,而且很多这种民间传说可能是由于人们对腐烂的自然阶段的错误认识。”新近的死亡通常都能表现出惊人的生气。随着尸体的皮肤起皱和收缩,头发和指甲在死后或许会出现生长。博瑞尼说到:“根据这个女人锁骨的位置判断,这个女人的遗骸很显然被裹尸布所包裹着。”一具尸体或许会因为腐烂从裹尸布中流出腐蚀的液体,这种现象或许会让掘墓人认为它是一个吸血鬼。
吸血鬼神话将这种怪物同传染病联系在一起,而且1576年传染病在威尼斯泛滥成灾,杀死了多达5万人,接近一个城市的三分之一人口,其中就包括了著名的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提香。博瑞尼和他的同事埃米利奥在2010年的《法医学》杂志上说到:“偶然遇到这种尸体的掘墓人或许是为了防止吸血鬼进一步传播瘟疫毁灭城市。”后来,在意大利国家电视台和一部国家地理纪录片中都对吸血鬼进行了讨论。
然而现在其他的研究人员公然嘲笑这种论断,一些人或许认为这是一种驱魔仪式,但这些研究人员认为是一块砖意外掉落在一个头骨的嘴中。意大利比萨大学的人体人类学家西蒙娜告诉生命科学记者:“我惊奇的发现一本主流杂志《法医学》的评论者在没有充分的科学证据证实埃米利奥和博瑞尼的假设的情况下,就已经允许发表他们的文章。”
西蒙娜说到:“首先,发现‘吸血鬼遗骸’地点的照片显示她的的遗骸周围被石头、砖头和瓦片所包围。”她们同样注意到尸体的嘴通常都是张大的,能让许多物体掉入,比如说,她们在威尼斯的Vecchio Lazzaretto墓地发现一副嘴中含有大腿骨的骨架。她们同样也注意到没有明显的证据证实裹尸布的存在,同样棺材墙壁或许也能解释锁骨的位置。她们也补充了所谓的食尸鬼的传说,那个传说很显然只局限于东德区域而非意大利。西蒙娜和她的同事在《法医学》杂志的五月期刊中详细论述了她们的理由。
西蒙娜称吸血鬼的观点是“胡说八道”。她说到:“不幸的是,这在意大利过去的几年中是一种普遍的做法。这或许是由于意大利对于科学研究资金的强烈紧缩,因此研究人员通常用与科学无关的耸人听闻的发现来吸引人们注意和获得研究资金。”
博瑞尼和他的同事强烈的反驳了她们分析中的理由。他们在《法医学》杂志五月刊的一篇文章中论述了这一地点发现的身体细节如何来支持他们解释。而且虽然食尸鬼的传说被发现于日耳曼地区,但威尼斯在那个时代是一个活动中心,那么来自遥远地区的这种传说很有可能在这里传播。博瑞尼说到:“对于我意大利同行的评论,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相当让人反感的情况。她们对我的研究感兴趣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它被各大媒体所宣扬。我想阐明这一点,我从未寻找过媒体。”(过客/编译)
相关阅读
科莫多巨蜥 令人难以置信的杀伤力竟是口腔中的细菌。
研究发现科莫多巨蜥口腔中拥有58种细菌,93%是致命的。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6月1日消息,科莫多巨蜥是世界上最大的蜥蜴,它能长到接近3米长。然而它被人所熟知的原因并不是超大的体型,而是致命的猎杀本领。
在东印度尼西亚的五小岛,科莫多巨蜥猎杀比自身体型大几倍的水牛、野猪、东帝汶鹿的情形每天都在上演。科莫多巨蜥的高超本领从何而来?近日动物学家终于找到了答案,巨蜥口中的细菌才是致命的武器。
研究人员发现在科莫多的唾液中平均拥有58种细菌,其中93%都有潜在致命性,研究者还发现了一种被称为Pastuerella的巴氏杆菌,当这种细菌注入小鼠体内时,小鼠当场毙命。
那么科莫多口中的细菌从何而来呢?研究者认为这是科莫多种族的一种特有细菌传播方式,当蜥蜴咬过一些巨型猎物尸体时,细菌也被传染上去,下一只蜥蜴进餐时,也得到了细菌。或者是一些动物遭受过蜥蜴攻击,但被另外的蜥蜴捕获,也会导致细菌传播。
蜥蜴就是靠这种方式不断的交叉感染,所以每只蜥蜴口中的细菌都多得惊人。在他们捕猎时,并不需要强大的格斗本领,而只需咬上一口便可能让猎物倒下。令人疑惑的是,巨蜥口中如此"肮脏",但它们却可以安然无恙。(科学网kexue.com 维森)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银河系内部光环的年龄为114亿年
据美国太空网站报道,最新一项研究现已空前精确地测定了银河系的年龄,之前研究银河系内部光环——环绕银河系螺旋系盘的区域,显示银河系形成于100-130亿年前。但最新一项研究将银河系年龄更加精确化,显示银河系内部光环的年龄为114亿年。
研究报告作者美国巴尔的摩市太空望远镜科学协会的詹森-卡里拉称,这项最新研究将帮助天文学家从一般意义上更好地理解星系进化。我们基本上消除了主要障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银河系进化图像,揭晓了随着历史变迁星系如何进化和形成。
银河系结构
银河系是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中心膨胀区域,相对扁平盘和环绕光环的球体。光环包含着球状星团——密集凝聚着数百万颗恒星,许多科学家认为银河系光环是由两个独立恒星群体构成,因此将银河系光环细分为内部光环和外部光环。
银河系的三个主要部分被认为形成于不同时期,首先是光环形成。银河系最古老的球状星团年龄为135亿年,意味着仅距离宇宙大爆炸2亿年后形成。但是天文学家却很难成功地精确测定光环区域恒星的年龄,因此理解整体光环如何及什么时间形成仍是一个难题。
卡里拉观测了垂死光环区域恒星,它们仅是从“活跃融合工厂”至奇特天体白矮星的过渡体。
研究新白矮星
白矮星是已耗尽自身燃料相对小型恒星的残骸体,它们的亮度较低,但拥有超密集的物质核。在银河系中绝大多数恒星都是白矮星,其中包括我们的太阳最终将以白矮星的形式终结生命。
卡里拉称,白矮星密度是地球“正常”物质的100万倍,但是这些奇特天体在一些重要方面能将问题简单化。它们是简单恒星,这样的恒星仅由一种原子——氢子控制。
卡里拉利用这些简单性自然特性,使用全球几种不同望远镜的观测数据,研究了一种通过分析氢排放量的方法来测试白矮星的年龄。他对氢排放量进行恰当地分析,揭示了白矮星的质量和其它重要特征,这些特征可用于评估白矮星的年龄,以及什么时间从活跃恒星过渡为垂死矮星。
他通过研究新诞生白矮星的光谱来校准这项技术,他和研究同事对梅西耶4球状星团(已知其年龄大约125亿年)中白矮星的温度进行勘测进而绘制出光谱。卡里拉对银河系内部光环刚演变成白矮星的4颗恒星进行了研究。
对这4颗内部光环恒星的研究分析显示其年龄为114亿年。这项研究结果比之前评估的内部光环年龄更加精确,该研究报告发表在5月30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美国亚利桑那州基特峰国家观测台的蒂莫西-比尔斯说:“这项最新研究测定了银河系内部光环恒星群体的年龄,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理解银河系恒星形成和进化的学识。”
理解银河系
银河系内部光环的年龄大约是114亿年,外部光环被认为历史更加久远一些,一些构成银河系的远古星系团年龄大约是135亿年。
卡里拉计划研究银河系外部光环中白矮星的年龄,同时,他还将研究内部光环中更多的白矮星,进一步理解这些恒星进化形成的时间。
这项最新技术不能直接应用于其它星系,由于白矮星非常遥远,光谱较为昏暗,难以详细研究。但是这项研究结果将帮助天文学家理解一个星系进化的基本面。卡里拉称,如果能够知道内部光环形成年代,那将更加易于分析星系的形成方式。(卡麦拉)
相关阅读
作者: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赵威
科学家首次通过实验证明,大量吃糖或者大量吃浆果,都有可能影响大脑的认知能力,尽管它们的作用结果相反。
糖与蓝莓,二选一,你会选择哪一个?对这个看似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来自美国的两项最新研究成果给出了答案。
发表于最新一期《生理学杂志》的研究报告表明,长期摄入大量糖分不仅有损身体健康,还会导致学习能力和记忆力下降。
而在几乎同一时间刊发于《神经病学年鉴》的另外一份研究发现,多吃蓝莓、草莓等富含类黄酮的浆果可延缓大脑衰退。
这结果一正一反的两份报告,出自不同的研究机构,选取了不同的实验对象,采取了不同的研究方法,但研究目标却惊人地一致:均试图揭开饮食习惯对大脑功能的影响。
营养学专家表示,无论是糖还是浆果,都是首次被证明与大脑的认知能力有关系,尽管它们的作用结果相反。
多吃糖可能使人变笨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间实验室里,神经外科教授皮尼拉(Fernando Gomez Pinilla)把实验鼠分成两组,用高果糖玉米糖浆溶液代替水喂它们。
其中一组实验鼠补充富含N-3脂肪酸的亚麻籽油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另一组则不补充。
这些实验鼠在实验启动前都接受了相同的迷宫训练,研究人员在迷宫中放置易辨认的路标,帮助它们认识并记住通往出口的路。
连续喝六周糖水后,两组实验鼠被重新放入同一个迷宫测试它们回忆路线走出迷宫的能力。结果令研究者大为惊奇。
皮尼拉发现,补充N-3脂肪酸的那组老鼠比另外一组走得快多了,它们甚至能更快地找到出口,只喝糖水的那组老鼠则行动缓慢,大脑功能下降。
皮尼拉在报告中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是,“只喝糖水的实验鼠大脑神经元活力明显降低,它们的脑细胞出现了信号传递障碍,破坏了清晰思考的能力以及对六周前记住路线的回忆。”
研究者怀疑,果糖是使缺乏N-3脂肪酸的大鼠脑功能异常的罪魁祸首,“我们的研究显示,高果糖饮食不仅伤害身体,也伤害大脑,这是一个新发现。”
值得关注的是,实验中选用的高果糖玉米糖浆是一种常见食品添加剂,用于各类软饮料、调味品、果酱和婴儿食品。“我们不讨论水果中自然存在的果糖,我们关心的是那些添入加工食品中作为甜味剂和防腐剂的果糖。”皮尼拉说。
皮尼拉的实验结果还表明,补充摄入N-3脂肪酸能有效降低高糖带来的智力损伤,三文鱼、核桃和亚麻籽等食物中均富含此类物质。
N-3脂肪酸对大脑功能的正向作用得到了国内营养学家的认同。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系教授蒋卓勤对记者表示,N-3脂肪酸占脑细胞脂肪总量的20%,富含该物质的DHA的补脑作用已经得到证实。同时,食用过多果糖的确会降低机体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而胰岛素在大脑中会抑制脑细胞的正常活动,降低学习能力和记忆力。
“吃糖会使人变笨,目前这还只是理论推测,动物实验的结果不能直接照搬到人类身上。”蒋卓勤谨慎地表示。
浆果延缓大脑衰老
如果说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动物实验的研究成果尚未得到科学界的充分认可,那么美国哈佛大学一项历时25年,以1.6万名美国女性为对象的研究结果,却赢来国内外营养学家的一致肯定。
1976年,美国护士健康调查研究项目启动,121700名年龄在30-35岁之间的女性护士参与调查。接下来的近20年中,参试女性每4年接受一次问卷调查,汇报她们的日常饮食内容。1995年—2001年间,70岁以上的16010名护士每两年到哈佛大学医学院布莱根妇女医院参加六种不同的认知功能测试。
结果发现,饮食中增加蓝莓和草莓有助于延缓认知能力下降速度,经常吃蓝莓和草莓可使老年妇女大脑衰老延迟2.5年。
主持这项研究的伊丽莎白·德沃尔医生在论文中写道:“我们的发现有重要公共健康意义,以多吃浆果这样一种调整饮食的简单方式就可以保护老年人认知能力。”
德沃尔进一步分析,大脑细胞对体内自由基格外敏感,自由基则可能损害细胞膜,压力和炎症是导致认知能力受损的两大主因,而浆果中富含黄酮类抗氧化剂,其总量摄入的增加无疑对防止认知能力下降起到关键作用。
没有参与这项研究的纽约诺克斯希尔医院内科专家罗伯特·格拉汉姆对媒体表示,多吃浆果其实对所有年龄段的人都有益。大量研究表明,浆果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在抗认知老化方面效用尤为明显。
“就像汽车用久了,螺丝会生锈一样,人类的细胞也一样会氧化生锈,在细胞水平上抗氧化就等于抗衰老,黄酮类物质在抗氧化方面的作用明显。”中国营养专家蒋卓勤教授对德沃尔医生的研究成果颇为认可。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蒋卓勤表示,通过预防脑细胞的氧化损伤,清除一些自由基,对人类的衰老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浆果富含多种植物化学物质,可以帮助大脑减少应激和氧化的损伤。
据了解,目前已有的动物实验研究结果已表明,浆果中的类黄酮能够渗入到血液进入大脑组织,主要集中在海马体,而海马体主要负责学习和记忆。同时作为一种抗氧化剂,类黄酮还具有消炎和抗氧化的作用,都可以直接延缓脑细胞的衰老。
蒋卓勤介绍,其实蓝莓和草莓的防护功能并不是一个特别崭新的发现,但之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验动物,德沃尔医生用如此长时间大规模的人体实验证实浆果与认知能力下降的关系尚属首次。
营养均衡才是关键
不论是历时25年的流行病学调查,还是6周的动物实验,科学家们都在努力地探寻着饮食习惯对大脑健康和功能的影响。
正如加利福尼亚大学皮尼拉教授所说,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的确存在着加重脑部代谢机能障碍的可能。“人们要把食品添加剂类的果糖摄入控制到最低,用新鲜梅子和酸奶取代高糖的甜点,每天还可以吃一粒DHA胶囊抵消果糖对大脑产生的不利影响。”皮尼拉建议。
“很有必要在您的饮食中加入蓝莓和草莓,不管是新鲜的还是冷冻的,这绝对是百益而无一害的,食用浆果作为公共健康信息其作用是巨大的,我们可以在享用美味的同时保持健康。”哈佛大学德沃尔医生的建议更加诱人。
蒋卓勤教授从营养学的角度分析,不只是蓝莓、草莓等浆果,所有的蔬菜水果,尤其是深颜色的果蔬都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功能,但营养的摄入终究还要讲究均衡,“浆果再好也不可能代替鸡蛋”。
不管你相信与否,这些基于最新科学研究成果的饮食营养建议,终究比那些铺天盖地的保健品广告来得真实、靠谱。
卫生部回应打通“任督二脉”:鼓励创新
称甘肃卫生厅办班目的是使医务人员掌握更多中医知识;国家鼓励开展学术争鸣
5月23日,甘肃省卫生厅官方网站关于打通任督二脉的消息引发热议。
昨日,卫生部对甘肃医务人员打通“任督二脉”一事表示,甘肃举行培训班,目的是使医务人员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中医知识和方法。同时,在学术层面,国家鼓励开展学术争鸣。
卫生部表示,甘肃省卫生厅举办真气运行学骨干培训班,组织了部分医务人员参加,主要目的是使医务人员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中医知识和方法。
同时,中医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今天仍然在为维护人民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也正在认识、接受中医科学。目前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中国政府部门签订中医药合作协议。
卫生部表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人类对于生命科学的认识在不断深入,并不断有新的发现,现代研究也在不断为中医药理论和方法提供科学证据。在学术层面,国家鼓励开展理论探索、实践创新和学术争鸣。
兰州“任督二脉”培训机构涉嫌违规
涉嫌超出登记经营范围,收费1800到2000元不等开班收徒;工商部门正调查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 5月23日,甘肃省卫生厅官方网站关于打通任督二脉的消息引发热议,真气运行法创始人李少波创办的“兰州李少波真气运行研究所”也因此站在了风口浪尖上,23日,该研究所的网站因一度点击率过高而关闭。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这个研究所却涉嫌超范围经营。
调查
涉嫌违规开班招徒
记者从兰州市工商管理局城关分局拿到的李少波真气研究所的注册登记资料显示,该研究所在2008年7月14日注册,系个人独资企业,所属的行业门类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出资额为5万元,许可经营范围是真气运行学术的研究、推广、开发以及书刊编撰,注册的企业所在地址目前正在变更当中。
之前媒体在采访过程中发现,这个研究所除了从事登记的经营范围之外,还存在着开班收徒的现象,学费大多在1800到2000元不等。工商分局的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李少波真气运行研究所所属的工商所正在对其是否存在超范围经营的情况进行调查,如果查实媒体所说的情况,将会作出处罚。
回应
除课题班外暂缓办班
工商分局工作人员说,根据最新的《公司法》规定,工商部门在接报企业单位超范围经营以后,通常会采取责令限期改正的措施,促使其规范经营,时间一般在半个月到一个月之间,如果在限期内未能改正,工商部门才有权予以处罚。不过,由于正在调查和取证阶段,工作人员表示,暂时还不能就处罚细节作出回应。
今天上午,李少波真气运行研究所官方网站上一则通知表示,鉴于近期社会上对真气运行的争议较大,除了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的课题班继续开办以外,研究所和各推广机构的办班暂时延缓,何时开班将另行通知。
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生诺亚-贾弗里斯研制出第一个电动“飞毯”
我们都见到过在演讲过程中塑料幻灯片从放映机上滑落下来,但是马哈德万教授或许是第一个认真分析一张塑料幻灯片的坠落过程的人。我们甚至可以更加肯定的说他是第一个把它作为飞毯模型的人。现在由于马哈德万的好奇和一位富于进取的研究生的努力,科学家们已经创造出一种能够在空中飞行的电动薄片。
2007年哈弗大学的一位数学家马哈德万依据他的分析结果建议研制一种能在地面上飞行的灵活薄片。他的研究推断,以波浪形动作快速振动的一张薄板能够待在空中。但是马哈德万从未建造出他的飞毯,他把研究转向了分析潮湿的纸张如何卷曲和百合花如何开花。但是在2008年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生诺亚-贾弗里斯无意中发现了马哈德万的论文并且把这一想法付诸实际。贾弗里斯去年秋天制造的确切讲并非一张飞毯,更像是一个4×1.5英寸大小的塑料飞机,但是它仍然是第一个借助自身实现空中飞行的物体。
贾弗里斯用两张覆膜塑料薄板制成了他的飞毯,他把它们固定在一起并且每张薄板都分成了四个部分。当对它施加电压的时候,部分表面收缩的同时其它部分膨胀,使薄板弯曲成水波的形状。这种波动向一个方向推动薄板和地面间的空气,这样就推动薄板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贾弗里斯说到:“只要薄板持续向前移动,它就能待在空中。”
目前他的飞毯通过4英寸的电线连接到一个外部电池来获取能源,这就严重限制了它的活动范围。贾弗里斯希望能在飞毯上安装一个电源来完全释放它。不幸的是,他的长期计划有点像《天方夜谭》。他说到:“我们需要设计一个50英尺宽的表面来承载一个人,而且那样的话只能离开地面1-2毫米飞行。”然而他已经联想到设计一种能够在火星表面的尘土上飞行的飞毯。(过客/编译)
相关阅读
研究发现异性接触会令人提问升高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6月1日消息,你与异性接触时是否会感觉体温上升,表现在脸红,手烫,出汗等,其实这些都是正常的。近日,安德森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当我们与异性接触时(甚至仅仅是握手),我们身体皮肤的温度会上升。
研究人员招募了16个19-24岁的女性,在未告知真实目的地情况下,对她们的手、手臂、胸部、脸进行了体温测试。当研究人员让女性触摸她们这几个部位时,她们们的体温平均上升了0.1摄氏度。当男性触摸时,这个数值会更高0.3摄氏度左右。
研究人员阿曼达-哈恩(Amanda Hahn)说:当触摸比较私人部位时,例如脸和胸,温度还会更高。
哈恩还说目前不知道这些体温上升意味着什么。但体温变化是由于血流量的变化造成了,而血流量变化也可能会造成皮肤颜色改变。(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