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美国和德国研究人员发现,巴布亚新几内亚一处海域有一座休眠火山,不断向海水中释放二氧化碳,造成当地海水酸化,其中的生态系统变化说明,将来与气候变化相伴而来的全球海洋酸化会严重影响珊瑚等生物。
pH值越小表示酸性程度越高。通常海水的pH值在8.1左右,巴布亚新几内亚这处海域的pH值已经下降到7.8左右。
研究人员报告说,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很少种类的珊瑚还在生长,剩下的珊瑚也大多缺乏多样形状,不能为鱼类等提供很好的生存环境,减弱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而在另一些地方,珊瑚礁的发展完全停滞,大量海草在海底占主导地位,也很难看到在其他海域海草上常见的一些甲壳动物。
相关研究报告发表在新一期英国《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黄堃)
驯鹿能够看到紫外线帮助自己生存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31日消息,在童话中,拉动圣诞老人雪橇领头的一只圣诞驯鹿名叫鲁道夫,它拥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红鼻子,能像灯塔一样穿透迷雾更好的为圣诞老人领路。而现实中科学家们也发现驯鹿的一个特殊本领,它们能够看到紫外线以帮助自己更好的生存。
据国外媒体报道,研究者们发现,驯鹿能够看到大多数动物都看不到的太阳紫外线,这项本领能够有助它们在冰天雪地的极地环境中更好的生存。据了解,科学家们认为这种特殊视力能够让驯鹿及时发现隐藏的肉食动物,比如狼,从而提高生存几率。
领导此项研究的是伦敦大学的格伦-杰弗瑞(Glen Jeffery)教授,他说:“我们发现驯鹿不仅可以看到紫外线,而且能够利用这种本领来寻找食物和发现危险。”几乎所有的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根本无法看到紫外线,人类的眼睛角膜和水晶体会吸收紫外线阻止其接触到视网膜,而这样会导致角膜和水晶体损坏,导致雪盲症的发生。
能看到紫外线使驯鹿能在白茫茫的雪地中更快发现捕食者的踪迹
人们能够看到的波长大约为400~700nm,而紫外线是电磁波谱中波长从10nm到400nm辐射的总称,不能引起人们的视觉。杰弗瑞教授的研究小组实验结果表明,驯鹿能够看到320~350nm的波长。除了能够减少紫外线伤害避免雪盲症的发生之外,并且在白茫茫的雪地中,动物的尿液和毛皮都能够吸收紫外线,这样一来驯鹿就能够比较容易发现捕食者的存在。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该项研究的结果已发表在《实验生物学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中。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为戈壁原巴克龙下颌骨化石。
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标本馆中,一件30多厘米长的戈壁原巴克龙下颌骨化石静静地躺在展示柜中,一个多月前那场隆重的欢迎仪式上,这块看似普通的化石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许多闻讯的古生物学家专程赶来庆祝它历经坎坷重回故里,此前它已漂泊海外近50年。
中苏科考发现颌骨
据介绍,这块戈壁原巴克龙下颌骨化石发现于1956年开始的“中苏科考”。当时的中苏拟定了两国共同进行中亚地区古生物学研究的长远计划,并于1959年春季派出第一支“中苏古生物学考察队”,考察地区包括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和西部及宁夏和蒙古人民共和国邻接地区,除中科院派出的科学和行政工作人员外,前苏联科学院方面有17位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参加,考察队配备有十二辆适于在戈壁地区通行的汽车、一架进行挖掘用的C-80型掘土机和流动电站及电影队等现代化设备,其中大部分野外装备由前苏联方面提供。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吉兰泰毛儿图地区下白垩统大水沟,科研人员成功采掘到了一批标本,其中就包括这块原巴克龙下颌骨。
有借无还颌骨流失
1962年,前苏联科学院古生物所借走了这批未经修复的化石标本,其中就有这块原巴克龙下颌骨化石,后曾担任中苏古生物科考苏方队长的罗日斯特文斯基将其命名为“戈壁原巴克龙”。按当时中苏双方协议,化石标本研究完毕后要归还中科院,但由于两国关系一度紧张,不仅中苏科考被迫中断,苏方也未履行协议,导致原巴克龙下颌骨化石最终流失。
据有关专家介绍,原本这件原巴克龙下颌骨保存在莫斯科的古生物研究博物馆,不幸的是1996年该馆发生失窃事件,包括该化石在内的5件珍贵化石标本一同丢失。而早在1994年,该博物馆便丢失了50余件化石标本,一时间在国际古生物界引起轩然大波。关于化石丢失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说可能是觊觎文物价值的盗窃者偷取,也有人怀疑是化石管理者监守自盗,所有证据都表明,珍贵化石的倒卖行为正在发生。
流失50年辗转回归
事情的转机缘于日本恐龙漫画家冈田信幸先生,一次他在国际某化石市场巧遇这块原巴克龙下颌骨化石,随即出资购买,后经中科院古脊椎所董枝明研究员、日本福井恐龙博物馆东洋一特别馆长和柴田正辉研究员积极引荐、协调,最终冈田信幸先生同意将该标本无偿回赠给古脊椎所,至此“流亡”海外近半个世纪的原巴克龙下颌骨终于完璧归赵,重新典藏入库。
董枝明研究员告诉记者,戈壁原巴克龙的头骨没有任何脊冠,前颌骨向腹侧偏斜,牙齿的形态同鸭嘴龙的非常相似,这说明它可能属于一种进步的非鸭嘴龙科的禽龙类,是鸭嘴龙科的原始的姐妹群,这件标本的回归为研究鸭嘴龙类的起源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走私破坏化石价值
董枝明表示,我国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化石流失一度严重,辽宁、贵州、甘肃……几乎有化石出土的地方,都存在着流失现象,大部分是走私出去的,从无脊椎动物到鸟类、恐龙都有,可以说现在全世界化石市场上充斥着中国流失出去的化石。
在古生物学家眼里,化石不仅是一具骨架,出土的地层信息、地质情况,甚至出土的准确地点都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科学信息。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一件化石也许全世界就一件,也许它就是自然进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非专业人员的私挖乱采,将科学信息破坏了,这对科学研究是非常大的损失。
董枝明告诉记者,在国际上有一个不成文但被普遍接受的规定,任何古生物学家不研究走私标本。这就意味着一旦标本被确定为走私品,也就丧失了被研究的机会。
记者了解到,中国古动物馆近期将推出“游龙归来”展览,向公众展示这块有着传奇身世的原巴克龙下颌骨化石。
中国考古人员7年前在山东省东部发现的130多块兽骨上所刻的数百个神秘图文一部分已获得“破解”。山东东夷文化学者丁再献通过研究比对,找出了其中110多个图文所对应的现代汉字。
丁再献根据汉字演变规律,并结合史料对兽骨上的所有图案进行解析,目前已解出包括“尧”“舜”“禹”等在内的110多个汉字,并依照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的顺序书写出不同时期文字的演变过程。
2004年,山东昌乐县民间收藏爱好者在昌乐县袁家庄古遗址上采集陶器标本时,看到当地正在施工挖掘的农民丢弃了许多亚化石状远古兽骨。经过清理,可见骨腔内、骨臼头上有许多刻划痕迹明显的图案符号。此前类似兽骨在中国其他地区也曾被发现。
2008年,来自北京和山东的7位考古专家对这些符号进行专门研讨,推定骨头上的图案应为中国早期文字符号,并将其定名为“骨刻文”。
这些图文符号属于阴线刻,笔画婉转曲折,多为弧笔和曲笔。曾任国际摩擦学会副主席的薛群基院士认为,“骨刻图案的形成,应是人工所为。”
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刘凤君教授最早认定骨刻文为一种早期文字。他说,骨刻文在山东昌乐、寿光、桓台、章丘、邹平、淄博、青州和诸城等地比较集中,内蒙古赤峰、关中等地也有不少发现。
为确定兽骨的年代,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碳十四实验室,不久前对在寿光圣城遗址龙山文化晚期(属于骨刻文中晚期)灰坑出土的“寿骨60”,进行了碳十四年代检测。报告显示,“寿骨60”的年代距今有3700年历史。
“目前全国已经有一些感兴趣的专家,开始对这一神秘的图形文字进行解读,但解读方法各异,主流的解读方式是直译,即看图解字。”刘凤君说。
有着东夷文化基础的丁再献研究骨刻文发现,汉字不仅依据动物、飞禽及物体形象而创造了象形文字,就连炎、黄、蚩、颉、昊、颛、尧、舜、彭翦和大禹等东夷人文始祖的形象也成为汉字的原型,甚至还发现了一些半象形、半会意字。
根据史料记载,生活在山东以及附近土地上的古人类,最早被称作东夷人。东夷文化从距今8300年前的后李文化起,历经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
丁再献以“寿骨2”的骨臼照片为例说,他在上面相继发现了“炎黄结盟”图、“颛顼师昊”图、“颛顼诲喾”图和“仓颉待沮”图等,多位人文始祖同镌一块骨臼上。在其余的骨头上,他还解读出以凤为首的群鸟图、欢庆图、彭翦拜祖图、东夷盛世图、黄帝耕作图、占卜记事图、战场图、人兽奔驰图、狩猎图、春游图等。
他认为,“书画同源”,中国绘画和书法关系密切,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中国汉字很可能是由图画演变而成。
丁再献说,这些研究成果都将收录到其所著的《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举要》一书中。《举要》表述通俗易懂,以文字解读配图的方式,自右向左依次为骨刻原图、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展示文字的演变过程。
但对于研究成果的鉴定,丁再献认为,首先应接受群众评价,“文字人们普遍常用,如果连一般读者都看不懂,即便与会专家们都签字给予肯定,也没有太大意义。”
迄今为止,中国已发现的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在河南安阳出土的商朝王室用于占卜的殷墟甲骨文,这一发现使中国与以纸草、泥板、石板为文字载体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并列世界文明古国。
最近几十年,中国各地先后发现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包括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刻画或彩绘符号,还有少量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其中骨刻文相比较,应为当时最成熟、最规范的文字。
刘凤君对丁再献等学者对骨刻文的破译持肯定和鼓励态度,但他表示,由于是新发现的事物,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当年甲骨文的发现和破译也有着类似经历。(刘宝森)
腾讯科技讯(叶孤城/编译)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日前,加拿大科学家最新研究显示,人类基于大脑特殊区域可像蝙蝠一样观看外界环境。一些盲人通过敲打噪音和倾听回声,像蝙蝠一样凭回声测定方向和位置。
加拿大科学家最新研究显示,人类基于大脑特殊区域可像蝙蝠一样观看外界环境
这项最新实验是对两位盲人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期刊上。显示当盲人倾听回声时,与视觉相关的大脑区域将被激活。
蝙蝠和海豚通过周围环境的反弹声波及倾听回声,能够“看清”周围环境。一些盲人也学会了该方法,使他们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能够分辨城市道路并进行一些体育活动。目前,加拿大研究人员对两位盲人进行了每天回声定位能力测试,测试者EB今年43岁,自出生后13个月便失明;测试者LB今年27岁,自14岁便失明。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记录了他们的回声测定方向能力,同时,麦克风连接至测试者的耳朵上。功能性磁振造影数据记录了大脑的活动性,结果他们发现大脑距状皮层具有增强活动性。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洛雷-泰勒(Lore Thaler)博士称,这项研究表明视觉大脑区域对于盲人回声定位系统具有重要作用。虽然这项研究仅对两位盲人进行了测试,尚不能断定所有人群都懂得使用回声定位感知周围环境,但该研究表明,EB和LB测试者使用回声定位的方法与视觉系统有着惊人相似之处。
“失明者行动”组织康复官员苏西-罗伯茨(Susie Roberts)说:“这项针对大脑活动性和回声定位的研究令人感到非常有趣,有助于提高我们理解盲人如何处理视觉信息及实现安全导航。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失明群体的可移动性和独立生活能力。”
腾讯科技讯(叶孤城/编译) 据美国太空网站报道,日前,最新一项研究显示,环绕婴儿恒星的气体云中落下闪光宝石般的“绿宝石晶体雨”,最终落至一颗婴儿恒星表面。
环绕婴儿恒星的气体物质盘喷射“绿色晶体雨”坠落在恒星表面
这项最新研究可能解释为什么类似的晶体发现于太阳系内一些彗星表面。“晶体雨”是由叫做橄榄石的橄榄绿色矿物质构成,它们存在于夏威夷绿色沙滩的橄榄绿矿石中。美国宇航局斯皮策太空望远镜红外线探测器发现晶体雨出现在一颗叫做HOPS-68的遥远类太阳胚胎恒星(原始恒星),它距离地球1350光年,位于猎户星座之中。这是首次观测到环绕成长恒星周围气体灰尘云中存在着晶体。
美国宇航局斯皮策太空望远镜红外线探测器发现晶体雨出现在一颗叫做HOPS-68的遥远类太阳胚胎恒星(原始恒星),它距离地球1350光年,位于猎户星座之中。
美国俄亥俄州托莱多大学研究员查尔斯-波提特(Charles Poteet)在一项声明中称,如果你以某种方式将自己运送至原始恒星的崩溃气体云中,那么你将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但是微小的绿色晶体可以捕捉到任何存在的光线,最终在漆黑的灰尘背景下形成绿色闪光。
斯皮策望远镜拍摄到婴儿恒星HOPS-68
目前,天文学家仍在研究这些神秘晶体的起源,他们推测最有可能的来源是原始恒星喷射的气体流。托莱多大学研究员汤姆-梅格斯(Tom Megeath)说:“这些神秘晶体需要像熔岩一样炽热的熔岩温度才可形成。”
据悉,在这些绿色晶体盘旋环绕年轻恒星的恒星形成盘之前被斯皮策望远镜探测到。这项从原始恒星外部崩溃气体云中发现晶体雨的研究令人感到非常惊奇,这是由于该气体云较低的温度,大约零下170摄氏度。
梅格斯说:“我们猜测这些绿色晶体被年轻恒星的表面加热,之后被运送进入环绕的气体云,这里的温度更低,最终像闪光微粒一样落在年轻恒星表面。”
这项最新研究将有助于科学家解释为什么彗星形成于太阳系边缘区域,美国宇航局星尘和深度碰撞任务观测发现相同类似的晶体物质。波提特称,该神秘晶体的形成需要大量的热量,之后被运输至年轻星盘的寒冷外部边缘。在我们寒冷的太阳系,这些受热物质存在寒冷的彗星。我们的勘测数据显示可以从行星系统寒冷外侧获得这些受热物质。
彗星诞生的区域存在冷冻水,相比之下比形成晶体的炽热温度(大约700摄氏度)低许多。研究人员暗示这些绿色晶体形成于恒星附近区域,这里向外喷射混合的冰冷物质,最终进入彗星。科学家将这项研究报告发表在5月10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期刊学报》上。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30日消息,如果你想喝些奶,但又是一位即不爱喝牛奶,也对豆奶也不感兴趣的人,那何不试试驴奶呢?据说历史上著名的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就常用驴奶洗浴,来保持自己细腻柔嫩堪称完美的动人肌肤。
研究者称应当鼓励人们更多的消费驴奶制品
据国外媒体报道,之前曾有过相关研究显示,对于那些对牛奶有着过敏反应的人群来讲,驴奶可能是一种比较好作为替代的高蛋白饮品。可能在不远的将来,驴奶就会成为那些关注健康人群绝不会放过的奶制品之一。
在最新的研究中,意大利科学家给实验用的老鼠们分别喂食牛奶和驴奶作为日常食物。经过一段时间结果发现那些饮用牛奶的老鼠体重要比正常值偏重,而那些喝驴奶的老鼠重量则较正常。此外饮用驴奶老鼠血液中的脂肪水平也较低。
研究者在伊斯坦布尔举行的国际肥胖学术讨论大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Obesity)中表示,综合研究结果来看应当鼓励人们更多的消费驴奶制品。之前意大利也曾有研究表明,驴奶是牛奶的一个很好替代品,因为一些孩子对牛奶有着过敏反应。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据德国媒体28日报道,5月中旬开始在德国发现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疫情已在德国造成10人死亡,另有274人处于病情严重状态,此外,瑞典、丹麦、奥地利、瑞士、英国、荷兰均已报告感染病例,但人数相对较少。
此次传染病的重灾区在德国北部,所有德国以外的病人也曾在患病前到过德国北部。在全德1000余个确诊和疑似病例中,仅汉堡市就已确诊467起病例。据德国明斯特卫生研究所从事大肠杆菌研究近30年的赫尔格?卡尔赫教授说,此次病菌的传染速度世所罕见。
EHEC病人的症状是出血性腹泻,血管和肾功能受损,最严重时导致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致肾衰竭而死。一般须用血液透析方法进行抢救治疗。汉堡大学埃彭多夫医院称,由于病人急剧增加,血浆和透析设备都已出现紧缺。《吕贝克新闻报》报道说,吕贝克市掌握透析方法的医护人员有限,目前疲于应付。埃彭多夫医院称,已对危重病人开始使用一种名为埃库利阻马布的新抗体进行治疗,因为此种抗体去年曾成功治疗3名儿童患者。由于病情潜伏期最长可达10天,明斯特卫生研究所正加班加点,力争在最近几天研究出快速确诊方法。
德国权威的流行病研究机构罗伯特?科赫研究所25日宣布,已查明本次疫情由一种名为“Husec 41”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变种引起。这一少见的变种对很多抗生素具有抗药性,且使用抗生素反而会使病菌产生更大毒性。5月26日,汉堡卫生研究所曾宣布在产自西班牙的黄瓜上化验出EHEC病菌,但随即遭到西班牙方面的质疑。西班牙有关方面表示,目前没有确凿证据表明西班牙应对此负责。西班牙正对德国提出的两家西班牙企业进行调查,以查明这些黄瓜是在西班牙本土还是在运往德国途中受到污染的。29日,欧盟各国农业部长将在匈牙利开会商讨对策。
德国食品、农业和消费者保护部已呼吁消费者除勤洗手外,还要尽量不生吃黄瓜、西红柿和色拉菜,或至少将这些蔬菜加热至70摄氏度两分钟。德国的麦当劳已不再使用生黄瓜,一些面包店出售的面包之中也不再夹西红柿和色拉菜。在10名死亡病人中,有9名是女性,专家认为,这与德国主橱多为女性有关。据埃姆尼德民意研究所的抽样调查,58%的德国人目前已拒吃生黄瓜、西红柿和色拉菜。
世界卫生组织27日发表公报,提醒警惕德国出现的此次疫情。世卫组织说,这种病菌可通过人际、食物、水和接触动物等直接传播,民众应注意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食物前和如厕后。世卫组织特别提醒,最近去过德国并有症状者需及时就医,不要擅用止泻药或抗生素,因为这有可能加重病情。(人民网柏林5月29日电)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表示,只需要朝人类的皮肤细胞中添加四种蛋白质,在4至5周内,就能直接变成功能性神经元。最新技术不再需要首先制造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使科学家更容易在实验室培养皿中制造出用于研究的神经元,或许未来还可应用于人类疾病的治疗。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干细胞生物和再生医学研究所研究员马里厄斯·韦尼领导的研究团队,去年曾成功地将实验室老鼠身上的皮肤细胞直接变成神经元,之后一直试图将同样的技术应用于人类细胞。他们首先证明,通过注入一个病毒能将人类的胚胎干细胞转变为神经元,该病毒能表达Brn2、Ascl1、Myt1l三种转录因子集合而成的蛋白质组合,他们将这种方法简称为“BAM”。BAM法很容易在6天内将胚胎干细胞转化为功能性的神经元,另外,使用诱导多功能干细胞也可以做到这一点。
韦尼团队在新实验中使用同样的BAM法研究了胎儿和新生儿的皮肤细胞,结果发现,尽管BAM方法会使皮肤细胞看起来更像神经元,但最终得到的神经元细胞不能产生相互交流的电信号。于是,他们朝其中添加了第四个转录因子NeuroD,结果取得了成功。在实验室培养皿中,约4周到5周内,皮肤细胞直接被转化为功能性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能够表达电活动,甚至能整合入实验室培养出来的老鼠神经元内并同其相互交流。
然而,在目前的培养环境下,只有20%的老鼠皮肤细胞能直接转化为神经元;只有约2%到4%的人体皮肤细胞能直接转化为功能性的神经元。并且,老鼠细胞完成其打开和关闭功能需要几天;而人类皮肤细胞则需要几周,而且,其产生的电信号比天然神经元产生的电信号微弱很多。
不久之前,斯坦福大学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与教育中心主任雷妮·雷霍·派拉教授使用帕金森氏症患者捐出的细胞,制造出了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并将其变为适合专门供该患者使用的神经元。然而,该过程的任务量很大而且只针对特定的细胞。
韦尼和同事正在对这项技术和培养环境进行优化,以增加直接转化的效率和速度。韦尼表示,新研究让我们朝在实验室中模拟大脑或神经疾病这个大目标更近了一步,诱导多功能干细胞也能做这件事情并被实验所证明,我们需要继续研究这两种策略,可能不同的方法能针对不同的疾病。(刘霞)
近日,一位四川攀枝花瓜农在微博上发文求助,称当地盐边县有几万斤西瓜烂在地里,原因是“膨大剂把西瓜弄爆了的新闻把我们害惨了。”在海南文昌,也有近2万亩西瓜受“膨大剂”影响滞销田中。
>>瓜农求助
膨大剂传闻致优质西瓜无人问津
近日,一位四川攀枝花瓜农在微博上发文求助,称当地盐边县有几万斤西瓜烂在地里,原因是“膨大剂把西瓜弄爆了的新闻把我们害惨了。”在海南文昌,也有近2万亩西瓜受“膨大剂”影响滞销田中。
>>瓜农求助
膨大剂传闻致优质西瓜无人问津
5月23日,网名“攀枝花人卖西瓜”的瓜农付友莲在微博上发文,希望通过微博卖瓜。
付友莲说,他是四川攀枝花市盐边县永兴镇新民村村民,当地西瓜味道甜口感好,往年畅销,但今年受“膨大剂”传闻影响,“几万斤西瓜都烂在地里”。
他承诺,当地瓜田山泉灌溉、阳光充足,不使用添加剂。“我的瓜要有啥子添加剂膨大剂,我当场砸瓜。”西瓜去年2.4元/公斤,今年0.6-0.8元/公斤都卖,希望网友帮助找到批发商。
这条微博被转发6万多次,评论达到1.2万多条。很多网民对瓜农的遭遇表示同情,还有网民帮忙推销西瓜。
>>记者调查
海南文昌近2万亩优质西瓜滞销
据了解,海南文昌2万亩西瓜滞销在田里,瓜农们苦不堪言,其“罪魁祸首”也是“膨大剂”传闻。
在文昌市铺前镇林梧西瓜基地,沿海边沙滩绵延几千亩西瓜,全部进入成熟上市期,却看不到一辆西瓜收购车。
看到记者来访,附近十几个瓜农骑着摩托车赶来反映情况。浙江籍瓜农罗成国说,他借钱凑了200万元种了500亩西瓜,目前有150亩已熟透,正常情况下一天能发十几车西瓜,但从本月10日起就没有收购商前来,这批西瓜已八成熟,再不采摘,将无法长途运输。
“这种情况真让人意料不到,今年天气好,瓜种得很好很漂亮。”罗成国说,文昌西瓜平均每亩种植成本要6500元,今年海南西瓜丰产,每亩产出3000多公斤,平均每公斤成本2元。如今,瓜未上市就面临烂市的危险。
海南是冬春季节全国西瓜的主产区,从西部的东方、乐东起自南向北逐渐成熟上市,文昌位于海南最北边,也是最晚上市的地区,今年文昌种植了4.15万亩西瓜,目前已销售了55%,还有45%近2万亩西瓜降价滞销。
片面报道致西瓜降至几毛钱一斤
海南省西瓜协会秘书长林尤胜说,西瓜降价滞销的主要原因是5月份相继出现了两次媒体不实或片面报道。一次是5月初四川某媒体报道西瓜注射增甜剂,食用注水西瓜对人体有害,以致价格跳水。第二次是10多天前,江苏镇江丹阳曝出膨大剂致西瓜爆炸,称用膨大剂种植的西瓜对身体有害,使西瓜市场雪上加霜。
林尤胜说,5月10日还卖4元/公斤,11日跌到2.6元/公斤,随后每天以0.4-0.6元/公斤的速度降价,到膨大剂报道出来后,说可以致癌,瓜价就全乱了,“现在地里四五毛钱一斤都没人要。”
林尤胜说,西瓜遭受不实传言的影响已不是第一次,两年前曾报道海南西瓜注射红药水和甜水给西瓜增色增甜,导致西瓜滞销烂市,最后经权威媒体报道才为海南西瓜正名,但失去的损失已无法挽回。海南香蕉也一再遭受谣言危害,每一次都造成价格大跌,农民血本无归。
据悉,攀枝花瓜农通过微博反映卖瓜难后,已有六七家商家前去收购。
>>专家说法
合理使用膨大剂不会造成危害
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李劲松从事了近20年的西甜瓜育种和栽培研究,他说,膨大剂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植物内源激素,植物本身也会合成这种激素,但量很微小。当气温较低或阳光不充足,植物长势不好时,按一定比例喷洒些膨大剂,可以促进植物坐果,引导植物将营养输送到果实中去。“膨大剂”之所以造成西瓜产业大动荡,是因为丹阳的报道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导,丹阳瓜农也缺乏种植经验。
李劲松说,合理使用“膨大剂”不可能造成危害,一方面我国的农药管理十分严格,“膨大剂”是由农业部批准使用的农药,其使用范围、剂量都有严格规定。“消费者应秉持理性态度。”
文昌市农业局副局长刘淑华说,海南岛气温适宜、光照充足,根本不需要使用膨大剂来增加营养。“西瓜爆炸报道出来后,对西瓜产生很大影响,我们也感觉很冤,因为我们根本没使用(膨大剂)。”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品质资源研究所研究院党选民说,“膨大剂”的不实报道对西瓜产业造成了严重影响,人们应该保持理性客观的态度对其加以认识,它只是一种植物声场调节剂,是经过长期大量的田间试验证明的。任何一种农药过量使用都会造成危害,但这只是丹阳的个例。
据新华社电
5月23日,网名“攀枝花人卖西瓜”的瓜农付友莲在微博上发文,希望通过微博卖瓜。
付友莲说,他是四川攀枝花市盐边县永兴镇新民村村民,当地西瓜味道甜口感好,往年畅销,但今年受“膨大剂”传闻影响,“几万斤西瓜都烂在地里”。
他承诺,当地瓜田山泉灌溉、阳光充足,不使用添加剂。“我的瓜要有啥子添加剂膨大剂,我当场砸瓜。”西瓜去年2.4元/公斤,今年0.6-0.8元/公斤都卖,希望网友帮助找到批发商。
这条微博被转发6万多次,评论达到1.2万多条。很多网民对瓜农的遭遇表示同情,还有网民帮忙推销西瓜。
>>记者调查
海南文昌近2万亩优质西瓜滞销
据了解,海南文昌2万亩西瓜滞销在田里,瓜农们苦不堪言,其“罪魁祸首”也是“膨大剂”传闻。
在文昌市铺前镇林梧西瓜基地,沿海边沙滩绵延几千亩西瓜,全部进入成熟上市期,却看不到一辆西瓜收购车。
看到记者来访,附近十几个瓜农骑着摩托车赶来反映情况。浙江籍瓜农罗成国说,他借钱凑了200万元种了500亩西瓜,目前有150亩已熟透,正常情况下一天能发十几车西瓜,但从本月10日起就没有收购商前来,这批西瓜已八成熟,再不采摘,将无法长途运输。
“这种情况真让人意料不到,今年天气好,瓜种得很好很漂亮。”罗成国说,文昌西瓜平均每亩种植成本要6500元,今年海南西瓜丰产,每亩产出3000多公斤,平均每公斤成本2元。如今,瓜未上市就面临烂市的危险。
海南是冬春季节全国西瓜的主产区,从西部的东方、乐东起自南向北逐渐成熟上市,文昌位于海南最北边,也是最晚上市的地区,今年文昌种植了4.15万亩西瓜,目前已销售了55%,还有45%近2万亩西瓜降价滞销。
片面报道致西瓜降至几毛钱一斤
海南省西瓜协会秘书长林尤胜说,西瓜降价滞销的主要原因是5月份相继出现了两次媒体不实或片面报道。 一次是5月初四川某媒体报道西瓜注射增甜剂,食用注水西瓜对人体有害,以致价格跳水。第二次是10多天前,江苏镇江丹阳曝出膨大剂致西瓜爆炸,称用膨大剂 种植的西瓜对身体有害,使西瓜市场雪上加霜。
林尤胜说,5月10日还卖4元/公斤,11日跌到2.6元/公斤,随后每天以0.4-0.6元/公斤的速度降价,到膨大剂报道出来后,说可以致癌,瓜价就全乱了,“现在地里四五毛钱一斤都没人要。”
林尤胜说,西瓜遭受不实传言的影响已不是第一次,两年前曾报道海南西瓜注射红药水和甜水给西瓜增色增甜,导致西瓜滞销烂市,最后经权威媒体报道才为海南西瓜正名,但失去的损失已无法挽回。海南香蕉也一再遭受谣言危害,每一次都造成价格大跌,农民血本无归。
据悉,攀枝花瓜农通过微博反映卖瓜难后,已有六七家商家前去收购。
>>专家说法
合理使用膨大剂不会造成危害
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李劲松从事了近20年的西甜瓜育种和栽培研究,他说,膨大剂是一种人工合成的 植物内源激素,植物本身也会合成这种激素,但量很微小。当气温较低或阳光不充足,植物长势不好时,按一定比例喷洒些膨大剂,可以促进植物坐果,引导植物将 营养输送到果实中去。“膨大剂”之所以造成西瓜产业大动荡,是因为丹阳的报道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导,丹阳瓜农也缺乏种植经验。
李劲松说,合理使用“膨大剂”不可能造成危害,一方面我国的农药管理十分严格,“膨大剂”是由农业部批准使用的农药,其使用范围、剂量都有严格规定。“消费者应秉持理性态度。”
文昌市农业局副局长刘淑华说,海南岛气温适宜、光照充足,根本不需要使用膨大剂来增加营养。“西瓜爆炸报道出来后,对西瓜产生很大影响,我们也感觉很冤,因为我们根本没使用(膨大剂)。”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品质资源研究所研究院党选民说,“膨大剂”的不实报道对西瓜产业造成了严重影响,人们应该保持理性客观的态度对其加以认识,它只是一种植物声场调节剂,是经过长期大量的田间试验证明的。任何一种农药过量使用都会造成危害,但这只是丹阳的个例。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