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网站刊登了过去一周公布的最佳太空图片,包括泻湖星云、M5球状星团、俄罗斯火山喷发和维珍银河公司的“太空飞船二号”在内的精彩图片纷纷榜上有名。

  1.俄罗斯火山喷发

俄罗斯火山喷发
俄罗斯火山喷发

  一幅伪色照片,由美国宇航局的一颗卫星于4月22日拍摄。照片中,俄罗斯别济米安纳(Bezymianny)火山喷出的火山灰覆盖了周围的多冰 地带。这座火山4月14日开始喷发,火山灰高度达到2.5万英尺(约合7600米)。照片中,火山灰和裸岩呈灰色,雪冰则呈蓝色。红色“热点”为从火山顶 部喷涌出的新熔岩,东南部一个面积较大的区域是一个熔岩流。

  2.肉钩星系

肉钩星系
肉钩星系

  美国宇航局/欧洲航天局的哈勃太空望远镜新拍摄的一幅照片,展现了NGC 2442星系(又名“肉钩星系”)。NGC 2442位于飞鱼星座,不对称的旋臂使其呈双钩形,因此得名“肉钩”。这幅照片展现了肉钩星系的中部区域和两个更为紧凑的旋臂。

  3.阿根廷涝原

阿根廷涝原
阿根廷涝原

  照片由宇航员4月9日拍摄,泥泞的水道相互缠结,包围巴拉那河流域一个宽阔的地带。巴拉那河是南美洲第二大河。照片呈现的地带长18英里(约合 29公里),位于巴拉那河下游阿根廷小城戈雅附近。因自然过程导致的移动,河床会“扣留”巴拉那河河道的残留物,它们好似湖泊一般,最终被泥浆充满。照片 中的蜿蜒河道代表巴拉那河及其支流历史上走过的道路。

  4.M5球状星团

M5球状星团
M5球状星团

  美国宇航局/欧洲航天局的哈勃太空望远镜最近拍摄的一幅照片,展现了M5球状星团,一些年轻的恒星在年老的恒星中“游荡”。M5星团是银河系最 古老的球状星团之一,恒星数量达到数百万颗,绝大多数形成于120亿年前。天文学家认为最年轻的恒星在恒星撞击时形成,较老的恒星通过与伴星间的质量交换 保持年轻外观。

  5.泻湖星云

泻湖星云
泻湖星云

  如果使用双目望远镜或者小型望远镜观察泻湖星云,这个位于人马座的星云所呈现的粉红色较为暗淡。借助于智利的南双子座望远镜,天文学家得以绘制 出精美的图片,展现这个恒星托儿所。这幅伪色图片于上周公布,丰富而鲜艳的色彩归功于来自多个滤光镜的数据。泻湖星云是一个密集的尘埃气体云,它是中重量 和低质量恒星的诞生地,其中绝大多数恒星包裹在厚厚的“物质茧”中。图片背景中的蓝点是较为年轻的恒星。

  6.模拟火星任务

模拟火星任务
模拟火星任务

  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地区充当了最近“实地测试”的一个测试场,测试Eurobot火星车原型和航天服。受测的航天服在设计上用于执行载人火星任 务。欧洲航天局的火星车Eurobot携带可互换的工具和一系列仪器,可独立工作,也可充当宇航员的实验助手,甚至可以搭载人类探险家探索这颗红色星球。 受测的Aouda.X航天服模型采用全空气循环设计,可清除二氧化碳,同时装有医疗监视和无线电设备。

  7.维珍银河的“太空飞船二号”

维珍银河的“太空飞船二号”
维珍银河的“太空飞船二号”

  上周,商业太空飞行公司维珍银河成功测试了“太空飞船二号”的羽状减速系统。与航天飞机一样,这种商业飞行器也通过滑翔方式重返地球大气层。 “太空飞船二号”采用一种独特设计,尾部可向上旋转,与机身呈65度角。这一设计可产生类似羽毛球飞行时遭遇的阻力,在减少摩擦产生的热量同时减缓飞船速 度。

  8.航天飞机发射架“瀑布”

航天飞机发射架“瀑布”
航天飞机发射架“瀑布”

  4月28日,水从39A发射架上一个290英尺(约合88米)高的塔中倾泻而下,好似一个瀑布。此时,为计划中“奋进”号航天飞机发射的准备工 作正处在进行时。这座塔装有30万加仑(约合100万升)水,会在发射时放出以起到降噪作用。“奋进”号原计划4月29日发射,奔赴国际空间站,由于辅助 动力系统出现电气故障,美国宇航局被迫将发射日期推迟到5月中旬。 (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一名科学家下降650英尺(198.12米),进入冰岛休眠火山Thrihnukagigur的岩浆房里。
一名科学家下降650英尺(198.12米),进入冰岛休眠火山Thrihnukagigur的岩浆房里。

这些科学家认为,他们的研究工作将大大提高他们对火山的了解。
这些科学家认为,他们的研究工作将大大提高他们对火山的了解。

这些火山学家正在研究Thrihnukagigur里的一块岩石
这些火山学家正在研究Thrihnukagigur里的一块岩石

一名科研组成员正在沿着岩浆房的主井下降
一名科研组成员正在沿着岩浆房的主井下降

冰岛火山Thrihnukagigur的外部景观,这掩盖了它拥有的神秘地下奇景。
冰岛火山Thrihnukagigur的外部景观,这掩盖了它拥有的神秘地下奇景。

  最近科学家进入到650英尺(198.12米)深的冰岛火山Thrihnukagigur的岩浆房里,这是有史以来科学家首次进入岩浆房。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精美图片,显示的是一名探索队员慢慢下降到这座休眠火山的心脏地带的画面。

  Thrihnukagigur火山是一座“休眠火山”,因为它随时都有可能会苏醒过来,人们认为,这座火山在3000年前发生最后一次爆发时,帮助创造了这座被称作冰岛的大西洋岛。人类首次进入太空至今已有50年,但是现在才有人进入到地球上唯一一个目前处于安全状态、可以进入探索的岩浆房里。冰岛大学火山研究人员、44岁的弗雷斯顿•斯格蒙德森博士通过这项先驱性探索活动,加深对冰岛最声名狼藉的火山——艾雅法拉(Eyjafjallajokull)火山的认识。去年3月,艾雅法拉火山爆发,导致大量飞机被迫停飞,几十万名乘客滞留机场,这引发全球性混乱。

  斯格蒙德森形容了作为第一位科学家进入岩浆房内部的感受,由于岩浆房四壁上的铁矿石生锈,火山深处呈现神秘怪异的红色。他说:“与自然力量相比,我感觉自己是那么渺小。火山内部的美丽和安静深深触动了我。作为一名火山学家,我觉得我有权亲眼观察一座活火山的内部,进入它的熔岩系统。”他们以前从未探索过的这个地下目的地拥有完全不同的自然特征,斯格蒙德森科研组只需驾车行驶60英里(96.56公里),就能从冰岛首都雷克雅末赶到这里。这个科研组由两名科学家和15名助手组成,其中包括专业登山员,并由一名剧组成员和一名摄影师负责记录这项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虽然以前有人冒险进入接近地表的火山坑里,但是该探索组去年10月是首次进入一座火山的更深处。

  该科研组利用绳索和金属锚等传统登山工具下降到火山深处后,他们利用金属升降机运送沉重的科研和记录仪器。通过亲自到访岩浆房,科学家会对火山内部有更多了解。斯格蒙德森说:“火山的熔岩系统非常复杂。我们观察一层薄薄的岩层,它受到严重侵蚀,可能在最新的火山爆发中,它有助于形成充满岩浆的熔岩管道。接下来岩浆会被排出,形成我们能够探索的熔岩系统的‘开口部分’。这些通道有2到6英尺(60.96厘米到1.83米)宽。目前我们正在把我们的观测资料与其他火山的进行对比,例如去年爆发的冰岛火山艾雅法拉。”(任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正在喷发的通古拉瓦火山产生大量灰尘和石块,导致至少300人被迫逃离家园。


这座火山喷出卡车大小的巨砾,产生大量烟尘。


通古拉瓦火山爆发的场面非常壮观,但它同时也给居住在周围地区的人们构成巨大威胁,数百人被迫逃离家园。


通古拉瓦火山爆发的场面非常壮观,但它同时也给居住在周围地区的人们构成巨大威胁,数百人被迫逃离家园。


官员指出,火山东部地区形成非常严重的火山灰暴,其中包括距离该地大约3英里(4.83公里)的旅游胜地巴纽斯。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4日消息,厄瓜多尔当局表示,通古拉瓦(Tungurahua)火山喷发而出的卡车大小的火成碎屑,最终降落在1英里(1.61公里)外的地方,至少有300人被迫逃离家园。

  通古拉瓦火山周围16480英尺(5.02公里)范围内的人烟稀少地区到处弥漫着火山灰,火山喷发3天后学校被迫关闭。在数英里外仍能听到它发出的震耳欲聋的爆炸声。这座火山位于安第斯山脉上,位于厄瓜多尔首都基多东南大约84英里(135.18公里)处。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一位科学家在附近的观测所对其进行了实时监控,她表示,炙热的巨砾最终降落在距离火山1.2英里(1.93公里)的地方。

  这位科学家名叫西尔瓦娜?黑达尔古,她说:“这座火山产生的最小石块也有汽车那么大,最大的有卡车那么大,它们降落形成的撞击坑,直径达10米。”她称此次爆发属于“中、高等”。民防官员指出,火山东部地区形成非常严重的火山灰暴,其中包括距离该地大约3英里(4.83公里)的旅游胜地巴纽斯,它因温泉而著称。通古拉瓦火山从1999年开始恢复活动。2006年7月和8月的喷发,导致至少1人丧生和数千人被迫撤离家园。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人类向空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正逐渐渗入海洋,导致其酸化

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线外的火山岛阿拉贡堡附近,处于健康状态的海底应如此景:棉被似的红色海绵、白色藤壶、淡紫色珊瑚藻、海胆,还有一条伪装到位的鱼(照片中央),是条浅红副鳚。
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线外的火山岛阿拉贡堡附近,处于健康状态的海底应如此景

距离上页图景象几百米的地方,二氧化碳从海底火山口冒出,导致海水酸化。有朝一日,全世界海洋可能都将达到这里的酸化程度。色彩艳丽的各种生物被一片黯然的海藻取代。“警钟已敲响。”生物学家贾森· 霍尔-斯潘塞说。
距离上页图景象几百米的地方,二氧化碳从海底火山口冒出,导致海水酸化

  撰文:伊丽莎白 · 科尔伯特 ELIZABETH KOLBERT

  戴维 · 利施瓦格尔 DAVID LIITTSCHWAGER

  翻译:陈昊

  阿拉贡堡是一座小岛,如宝塔般赫然耸立于第勒尼安海中。岛屿位于意大利那不勒斯以西27公里处,可从另一座稍大的岛屿——伊斯基亚经由狭长的石桥到达。游人来到阿拉贡堡,为的是一睹古代的生活场景。他们徒手或乘电梯爬上宏伟的城堡,观赏其中陈列的中世纪刑具。与他们相反,造访此岛的科学家们为的却是展望未来景象。

  阿拉贡堡周边海域地质情况特殊,透过这扇窗户,人们可以窥见2050年以后地球各大洋的情景。二氧化碳气泡从海底火山口升起,溶解后形成碳酸。碳酸的酸性相对较弱,人们常喝的碳酸饮料中便含有这种成分。但如果碳酸含量太大,则会使海水具有腐蚀性。“如果二氧化碳水平极高,几乎没有哪种生物受得了。”英国普利茅斯大学海洋生物学家贾森·霍尔-斯潘塞说。阿拉贡堡为这一违反自然规律的现象提供了一个天然参照:随着汽车排气管和烟囱排出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地被海洋吸收,阿拉贡堡周边海域中发生的酸化现象,正加速在世界各大洋展开。

  霍尔-斯潘塞在该岛周边海域从事研究已经八年,他对海水属性进行仔细测量,并跟踪记录鱼类、珊瑚及各种软体动物的情况,这些生物在这里生活,有些也在这里分解。一个寒冷的冬日,我与霍尔-斯潘塞,以及来自意大利安东·多恩动物研究所的科学家玛利亚·克里斯蒂娜·布亚一起下海,以便近距离观察海水酸化带来的影响。我们把船停在距阿拉贡堡南岸大约45米的地方,一簇簇藤壶在岛屿惊涛拍岸的悬崖底部形成白色的长条。“藤壶生命力顽强。”霍尔-斯潘塞评论道。然而,在酸度最大的水域里,就连藤壶都踪迹难寻。

  我们三人都潜入水中。布亚带着把小刀,她从一块岩石上撬下几只帽贝,这些倒霉蛋在觅食的过程中不慎进入腐蚀性过强的水域,它们的外壳极薄,几乎透明。二氧化碳气泡如水银珠般从海底升腾。我们继续往前游,一片片海草在我们身下摇曳。水草呈鲜绿色,因为通常覆盖在草叶上使其颜色变暗的微生物已消失不见。远离火山口的地方常见的海胆在这里也不见踪迹,因为它们连轻度酸化的海水都难以忍受。一群群几近透明的水母从我们身旁漂过。“小心,”霍尔-斯潘塞发出警告,“水母扎人。”

  除了水母、海草和藻类,阿拉贡堡周边火山口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内,就几乎没有什么别的生物了。即便是在几百米以外,许多本地物种也无法存活,那里的海水酸度相当于全球各大洋将于2100年达到的水平。“通常来说,受污染的海港里只有少数几个类似杂草的物种能够应对急剧变迁的环境,”我们回到船上后,霍尔-斯潘塞说,“与二氧化碳剧增时的情况一样。”

  工业革命开始至今,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燃烧和森林砍伐已经导致超过5000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众所周知,如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是80万年甚至更长时间以来的最高水平。

  而不为众人所知的是,二氧化碳排放也在对海洋造成改变。空气与水频繁进行气体交换,因此,排入大气的任何物质,都会有一部分最终进入海洋。在风力作用下,这些物质迅速溶入深度大约几百米的水域内,之后经过数百年的时间,洋流再将其运送到大海深处。20世纪90年代,由各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执行了一项规模庞大的任务,其中包括从世界各地区不同深度的水域中收集7.7万多份海水样本,并对这些样本进行分析。这项工作花费了15年的时间,其结果向人们展示出,过去二百年里,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中有30%被海洋吸收。如今,海水仍在以每小时百万吨左右的速度吸收二氧化碳。

  对于生活在陆地上的居民来说,这一过程有其益处:海洋从大气中吸走1吨二氧化碳,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祸源也就少了1吨。但对海底生灵来说,就是另一番情形了。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负责人、海洋生态学家简·卢布琴科把海洋酸化称作与气候变暖破坏力相当的“同级别杀手”。

  根据氢离子浓度测量酸性得出的pH值范围为0~14。pH值低的是强酸,比如盐酸,可充分释放氢离子(比碳酸要更加充分);而pH值高的则是强碱,比如碱液。纯净蒸馏水的pH值是7,属于中性。海水应该呈弱碱性,海面附近pH值为8.2左右。目前,二氧化碳排放导致这一水域的pH值降低了0.1,由于pH值与里氏震级一样按对数计算,所以即便是数值上的细微改变,也会引起巨大变化。pH值下降0.1,意味着酸度提高了30%。如果保持现在的势头,2100年海面pH值将下降至7.8左右。到那时,海水的酸度将比1800年高出150%。

  迄今为止发生的酸化现象可以说是不可逆转的。尽管从理论上来说,可通过往海水中添加化学药剂来抵消过剩二氧化碳的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所需要的药剂量却大得惊人:例如,要想抵消1吨二氧化碳,至少需要2吨石灰,而当今世界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就有300多亿吨。

  同时,能够抑制酸化的自然进程(比如陆地上岩石的侵蚀)发生速度又太慢,在短暂的人类历史上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即便可以从今天起停止二氧化碳排放,要想让海洋恢复至工业革命之前的化学状态,也需要数万年时间。

  海水酸化可导致无数后果。酸化的海水利于某些海洋微生物生长,却导致另外一部分微生物衰亡,因此可能会改变海水中铁和氮等关键营养元素的含量。基于类似的原因,能够穿过海面的阳光也可能会增加。通过改变海水的基本化学成分,酸化作用还将把水体吸收和消灭低频声波的功能降低40%,导致海洋某些区域噪音变大。另外,海水酸化还会干扰某些物种的繁殖,阻碍另外一些物种利用碳酸钙形成外壳和坚硬外骨骼的过程。科学界对最后这两种作用的记录最为详实,至于历史能否证明它们是影响力最大的作用,仍然属于未知。

  2008年,150多名顶尖研究员联合发表了一份声明,称他们“对近期海洋化学状态的急剧变化深感忧心”,这些变化可能在几十年内“对海洋生物群落、食物链、生物多样性及渔业造成严重影响”。海洋暖水区中的珊瑚礁处境最危险,但由于二氧化碳在冷水中更易溶解,因此实际上海水酸化的影响力可能最早体现在两极地区。科学家已经观测到南北两极的翼足类动物(小型海螺,是鱼类、鲸类和鸟类的重要食物)出现了明显变化:实验表明,翼足类动物的外壳在酸化海水中生长速度大幅减缓。

  各种生物能够适应化学成分改变后的海水吗?阿拉贡堡给出的答案不尽如人意。在我造访该岛时霍尔-斯潘塞告诉我,此地的火山口向水中倾倒二氧化碳已有至少一千年的时间,但是pH值为7.8(本世纪末全世界海洋都将达到这一水平)的水域与远离火山口的水域相比,其中生活的物种少了将近三分之一。这些物种“在代代繁殖的过程中有大量时间可用来适应环境”,霍尔-斯潘塞说,“但这里还是见不到它们的踪迹。”

  “由于pH值对生物来说十分重要,因此人类花费大量精力来维持血液中pH值的稳定。”他继续说道,“但有些低等生物不具备这种生理功能,它们必须忍受外界的变化,因此最终不堪重负。”

  与阿拉贡堡相隔半个地球、位于澳大利亚海岸线外80公里处的独树岛也是座袖珍岛屿。虽名为“独树”,但实际岛上有数百棵树木,岛屿呈新月状,两端伸入珊瑚海,月弯中坐落着一个小型研究站,由悉尼大学管理。碰巧的是,当我在一个宜人的夏日午后造访该岛的时候,正赶上一只体型庞大的母蠵龟爬到实验室门前的海滩上来。岛上的所有居民(不算我一共11人)都前来围观。

  独树岛是大堡礁的一部分,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长度超过2250公里。整个岛屿由一块块的珊瑚残砾组成,这些碎块小的似弹珠,大的像篮球,于大约4000年前的一场风暴之后开始堆积。直至今日,整个岛上也找不到可以真正称之为泥土的东西,树木如旗杆般从珊瑚碎块中拔地而起。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开始造访此岛,他们首先提出的问题是,珊瑚礁是怎么长成的?近年来,这类问题显得更加迫切。“大约有25%的海洋物种,其一生中起码有部分时间是在珊瑚礁群中度过的。”一天傍晚出发采集礁石附近的海水标本之前,卡内基研究所海洋酸化问题专家肯·卡尔代拉告诉我,“珊瑚搭建起生态系统的架构,因此很显然,如果珊瑚没了,整个生态系统也就没了。”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千手拂云 千眼观虹——季羡林、钱学森、陈省身、侯仁之、杨绛、黄万里的人生比较》,卞毓方著,作家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定价:35.00元
历史有各种各样的写法,譬如以朝代更替为框架,譬如以重大事件为核心,譬如以社会发展为经纬。我不是搞历史的,写不来那些“学”“术”并重的论著。我写散文,一般只对人物感兴趣,涂鸦之余,兴之所至,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人物的事迹,把他们从时间的深处请回来,组合排列,纵向展示,横向比较,在我看,亦不失为断代史的两三注释,三五补白。
这是2007年7月13日的事。那天,在位于京城西郊的301医院,笔者看望住院治疗的季羡林先生,趁兴谈道:“您是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的元老,在清华读书时就受吴宓的启发,把陶渊明和一位英国的浪漫诗人加以分析研究,我现在受您的启发,也想作一篇关于您那一代人的比较文章。”
季先生转过头来,寿眉上挑,目光似乎有点警惕:“我那一代,你怎么比?”
“您是1911年生的。”我说,“当初,为了写您的生日,我查了很多资料。对于您,1911年有两件大事,一、辛亥革命,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二、清华正式建校(之前是清华学堂)。1911年诞生了很多名人。” “那范围太大了,你没法比。”季先生说。
“我只挑与清华有关的。”
“你都挑了谁?”
“第一个是王竹溪。”我说,“他是1911年6月7日生的,大您两个月。1929年进清华,高您一级,学的是物理。1933年毕业,入清华研究院,当周培源的研究生。1935年8月31日,王竹溪与您,还有乔冠华等六人一起去欧洲留学。您在《留德十年》中说,王竹溪是象棋高手,你们五个人,单独跟他下,不管下多少盘,总是输。输急了,五个人联合起来跟他较量,结果还是失败。哲学家乔冠华的哲学也帮不了忙,在车上的八九天中,你们就没有赢过他一局。”
“王竹溪这人很好,学问大大的有。他象棋厉害,但不是清华顶尖的,顶尖的是彭桓武,他只是老三。”季先生说,“前些年我碰到彭桓武,说起当年清华园的象棋比赛,彭桓武奇怪,你怎么知道的?我说是王竹溪讲的。”
“当年六人同行,您去德国,王竹溪去英国,他比您先回,在西南联大当教授,是杨振宁、李政道的导师。”我说,“这事很出名。”
“当然啦,杨振宁、李政道得了诺贝尔奖。”季先生欲说还休,粲然一笑。
“我的所谓比,是比当事人一生的轨迹。”我说,“山不转水转,1952年院系调整,王竹溪转入北大物理系,又与您成为同事。‘文革’中他去了江西鄱阳湖鲤鱼洲‘五七干校’,在那儿患上了血吸虫病。”
“我没有去鲤鱼洲,不是不想去,是不够格,留下来,当批判的靶子。”季先生停顿,没有继续说下去。 “杨绛也是1911年的,生日是7月17日,比您大半个月。”我说。
“她入清华时叫杨季康。”季先生记得清楚,“她是研究生,我是本科生。”
“杨绛1932年入清华,先是借读,第二年考上清华研究生。”我说,“她研究生没有念完,1935年陪钱锺书出国留学,杨绛和钱锺书去的是英国。”
稍等,我又说:“钱学森也是1911年出生,生日是12月11日。他大学不是清华,是上海交大。1934年毕业,1935年去美国留学。”
“钱学森跟清华没关系吧?”季先生反问。
“有关系。”我讲,“他1934年从上海交大毕业,考取了清华当年留美公费生。2001年清华九十周年校庆,在历届学生中选出二十位知名学者,其中就有钱学森。”
“噢,你弄得很细。”季先生说,“你想比的,还有谁?”
“还有侯仁之。”我答。不待我说下去,季先生就讲:
“侯仁之我知道,比我小四个月。”
“您记得很准。”我笑了,“您生日是8月6号(公开的说法实际是8月2号),侯仁之是12月6号。”
“他不是清华的。”季先生说。
“侯先生是燕京大学历史系出身,念书时旁听过清华的地理课,在燕京大学任教时又兼过清华的《市镇地理基础》课。1952年转到北大。去年(2006)年底,侯先生和您,以及其他十位教授一起荣获北大首届‘蔡元培奖’。”我答。
“林庚去年10月走了,要是晚走俩月,‘蔡元培奖’应该有他。”季先生神情转为黯然。
冷场。双方都没有说话。我想到林庚,他是1910年出生的,1928年上清华,先学理科,后改文科,林庚个性鲜明,和季先生渊源很深,要是小一岁的话,倒是个理想的比较对象。
过了一会儿,季先生问:“还有吗?”
“陈省身。”我说,“他上学早,1930年就从南开大学毕业,然后到清华任助教,并读研究生。1934年研究生毕业,去德国留学。回国后,任清华教授。”
“我们见过,在南开大学。那一回,是出席范曾搞的一个活动。”季先生笑笑,“是为范曾撑腰,壮门面,碰上的。陈省身已经过世了吧。”
“是2004年。”我答。
鉴于讲话时间已长,我赶紧长话短说:“还有黄万里,黄炎培的儿子,清华水利系教授,‘右派’;还有钱钟韩,钱锺书的堂弟,他考上清华,没上,念了上海交大;还有孙毓棠,清华历史系的,诗写得很好,在文学圈里相当活跃;还有董同龢,音韵学家,他1932年进清华中文系,担任过《清华周刊》编辑,以及中国文学会主席,后来去了台湾。不谈了,不谈了,今天就说到这里。”
“黄炎培我熟悉,黄万里不清楚,孙毓棠熟悉,钱钟韩、董同龢知道一点,不多,你点的这些人,都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楚的,我等着看你的文章。”季先生微笑颔首。
然而,2007年下半年,外加整个2008年,我已移情语言文字探源,且在推出《季羡林:清华其神,北大其魂》之后,又完成了一本《季羡林图传》,同时趁热打铁,着手撰写《天意从来高难问——晚年季羡林》,因此,前面所说为季先生那一代同龄大师作比较文学的事,一直没能提上日程。其间,也曾把题目交给我的学生赵枫莲女士,她作了努力,写出部分初稿,后因故未能完成。2009年岁初,我做美国之行,便中探访、游览了钱学森、陈省身、黄万里当年留学、工作之地,往事袭来,怦然心动,遂决定亲自动手,以上述与季羡林先生的谈话为契机,写一本比较文学的专书。
在1911年出生,而又与清华有关的名人中,我最终挑选了六位,分别是:季羡林、钱学森、陈省身、侯仁之、杨绛与黄万里。王竹溪其实是个好例子,才气好,人品也高,但在写了一半以后搁下,原因在于他去世太早,只活了七十一岁。七十一岁,拿“古尺”衡量,也是过了“古稀”,高寿了,但在今天,只能算中寿,和上述六位比,更是小来兮。本书最终确定的六位主人公,都活到九十岁以上,而且在笔者着手“比较”的时候,其中四人业已九十晋八,百岁在望——光凭这一大把年纪,就够“巍巍乎高哉”的了;按生日先后排列,分别是杨绛、季羡林、侯仁之和钱学森。以上六位大师,都是二十世纪漩涡湍流中的砥柱,在历史的花名册上,是要用粗犷的字体特别标示的优秀分子。他们都是与清华学校同庚,大学毕业后转向海外,而后又叶落归根,在各自的领域撞响黄钟大吕。鉴于出身不同,秉性迥别,机缘殊异,他们的人生曲线,既有交叉,重叠,更多的则是犬牙交错,参差不齐。所以阅读他们,就像从直升机上鸟瞰一场高水平的马拉松赛,道路的每一处转折、倾斜,选手的每一程战术、发挥,都看得一清二楚。
六位大师,每一位都是一部大书,把他们组合在一起写,工程未免庞大,我投机取巧,只挑他们关键时刻的典型表现——即便如此,有一些地方,也只是点到为止,有那个意思就行了。现在干什么事都讲究互动,我把更多的思考留给读者,我相信读者的眼力。
(本文为《千手拂云 千眼观虹》自序)
《科学时报》 (2011-04-28 B3 社科 视点)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中新网4月28日电 据日本新闻网28日报道,与东日本大地震重灾区之一的福岛县相邻的山形县米泽市,最近一段时间不断出现“唝唝”的地鸣声音,最多一天出现10余次,引起该市民众的恐慌。山形地方气象台称,这些地鸣与福岛县喜多方市为中心发生的小规模群发性地震有关,不必太多惊慌。

  山形地方气象台说,3月11日的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米泽市即出现断续的地鸣声,甚至有地底爆炸的声音。其中3月18日这一天,市政府就接到了10余起当地居民的查询和报告。最近一段时间,地鸣次数有所减少,但是依然引起当地居民的恐慌,人们担心附近的活火山——吾妻山发生火山爆发。

  但是,山形地方气象台主任技术专门官五十岚文和指出,这些地鸣与临近的喜多方市的小规模群发性地震活动有关。他说:“震源很浅但是规模很小的地震,有时候发生地鸣的可能性很大”。

  日本仙台管区气象台的火山中心已经对吾妻山实施24小时的监测。该中心称,到26日为止,吾妻山没有发现异常的征兆。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火山剧烈爆发时,炽热的火山岩浆,低沉压抑的灰云,还有震耳欲聋的爆裂声,由此打破天地间的宁谧。如今闪电也成为大自然火药库中的一员,现代高速摄影的发展使科学家们能借此记录下火山闪电迸发的瞬间瑰丽与奇异。

  智利 柴藤火山

  智利的柴藤火山沉睡了9500年,终于在2008年5月2日这天喷发。短短数日,这座高出海平面1122米的火山喷薄出大量灰云,绵延了30000米,弥漫在整个安第斯山脉上空。从外太空很容易看到,灰云被高层风吹往东南方向,横扫邻近国家阿根廷的整个上空,最后消散于南太平洋上。


紫藤火山

  柴藤火山的海拔并不出众,但它曾出现过无比震撼的火山闪电,算是弥补了这一缺陷。由于很难在这种严酷的环境里安装感应器,火山学家们也没弄清产生这些闪电的具体原因。有种看法称,旋转着的灰云能里含有静电,当大量集聚后,就会释放出耀眼的闪电。

  冰岛 拉冰盖火山

  2010年3月20日,冰岛的拉冰盖火山自1823年喷发后首次猛烈咆哮。整个过程毁掉了欧洲大部分地区的航班,也给摄影家们提供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记录下很多火山闪电的壮观画面。

  拉冰盖火山喷发后留下的灰烬是由数量较少的流动岩浆形成的。大量的灰云使得冰岛南区黑漆一片,唯有大量的闪电十分夺目。


拉冰盖火山上空的霹雳

  尽管拉冰盖火山在2010年只高度活跃了2个月左右,火山学家们仍期待着它的下一场精彩“演出”。坐落于它附近是一座名叫卡特拉的火山,史上关于它的喷发记录主要是在920年,1612年,以及1821至1823年间的那三场,且都距离拉冰盖火山喷发后不久。

  意大利 维苏威火山

  维苏威火山,位于意大利那不勒斯市以东约9公里,盛名饮誉全球,但也十分危险。自庞贝和赫库兰尼姆两座古城被摧毁后,它连续喷发了几十次,最近一次是在1944年的春天,当时几十架美国轰炸机因掉落的火山灰和炽热的岩石而化为乌有。


毁掉庞贝城的维苏威火山

  维苏威火山的喷发有一定周期性,据史料记载,19世纪它喷发过8次,20世纪为3次。长久的沉睡通常会招致更加猛烈的爆发。如今大约有几百万人靠着火山口和斜坡居住。

  日本 樱岛火山

  樱岛火山坐落于日本鹿儿岛以南的鹿儿岛湾,是座拥有三座火山顶的复合火山。它曾经是座小岛,1914年的那场喷发产生了大量火山岩浆,流淌了数月后使得小岛变成了陆地。1955年,樱岛火山进入活跃期,其中2010年那场大规模喷发让全世界上的火山爱好者们都惊喜不已。


樱岛火山的红色激情

  樱岛火山产生的岩浆足以与22,000年那场史上最强的火山喷发相媲美,形成了如今长17千米宽23千米的火山口。若今天发生相似规模的喷发,生灵的死伤将难以估计。

  巴布亚新几内亚 塔乌鲁火山

  新不列颠岛是位于新几内亚岛东部的一座镰刀状的小岛,岛上腊包尔火山口周围的活火山为数不多,塔乌鲁火山是其中一座。1944年塔乌鲁与伏尔甘两座火山同时喷发,造成5人死亡,其中一人死于火山闪电。


塔乌鲁火山的史诗传奇

  由于位置偏僻,塔乌鲁火山或许鲜为人知,但它的喷发充满史诗的传奇色彩。1937年,与伏尔甘的同时喷发造成500多人死亡,而2006年的那场喷发强度之大,使得震碎的玻璃冲至12公里以外。最近一场喷发在2009年的1月,照历史经验看,下一场咆哮近在咫尺。

  美国 阿拉斯加堡垒火山

  堡垒火山位于阿拉斯加的安克雷奇西南部约180千米,是座海拔2700米的成层火山,蠢蠢欲动着随时喷发。它活跃了几千年,20世纪的喷发了不下4次,最近一次是在2009年初。


堡垒火山的声光盛宴

  2009年3月,堡垒山为一支力图解开火山闪电之谜的探险队上演了一场声光盛宴,探险队利用特写镜头发了笔意外之财。“这场闪电的强烈程度大体相当如我们在美国中西部地区见过的雷暴,甚至更强,”美国新墨西哥工学院一位物理学家这般说,“无线电频率噪音强度之大,持续之久,使得当地居民连超高频电视台都收不到。”

  日本 新燃岳火山

  新燃岳火山,是日本西南部雾岛号火山群的一部分,今年1月底开始了大规模喷发,这是1959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喷发,也是本世纪第三次大喷发。最近该火山持续喷发大量密集汹涌的灰云,夜间在蓝白相间闪电的照耀下,明晰可见。


新燃岳火山在去年苏醒

  作为詹姆斯.邦德的一部电影《雷霆谷》里“幽灵总部”的所在地,新燃岳火山更加盛名在外。毋庸置疑,这绝对是一座让你浑身战栗的火山。

  以上这世界七大火山闪电的画面,美得如此惊心动魄,是否能让你为之折服?如果能够亲临其境,或许更有别样感受。(中国国家地理网 实习编辑 吴丹)

发表在栏目: 自然


 

  4月18日,日本雾岛新燃岳火山再次发生小规模喷发,山顶惊现“火山雷”。据日本气象厅称,这是雾岛新燃岳继9日发生小规模喷发后,本月第二次喷发。

发表在栏目: 自然
黄石国家公园地幔柱导电性的第一幅大比例图像,展现了为这座超级火山“供料”的由部分溶化的岩石构成的地幔柱。黄色和红色区域导电性较高,绿色和蓝色区域导电性较低。
黄石国家公园地幔柱导电性的第一幅大比例图像,展现了为这座超级火山“供料”的由部分溶化的岩石构成的地幔柱。黄色和红色区域导电性较高,绿色和蓝色区域导电性较低。
黄石国家公园地跨怀俄明州、蒙大拿州和爱达荷州,过去210万年时间里曾发生3次灾难性喷发。
黄石国家公园地跨怀俄明州、蒙大拿州和爱达荷州,过去210万年时间里曾发生3次灾难性喷发。

 

  美国犹他州大学的科学家绘制了第一幅黄石国家公园地幔柱导电性的大比例图像。根据这幅图像,这个地幔柱的体积超过此前使用地震波绘制的图像。犹他州大学研究员罗伯特•史密斯教授表示:“我们采用了全新的方式绘画,了解黄石的火山根源。”
 

  在2009年12月进行的一项研究中,史密斯利用地震波绘制出负责为黄石火山“供料”的“热区”管道系统的最为详细的图像。地震波在冷岩中的穿行速度较快,热岩中的速度较慢。有关地震波速度的测量数据用于绘制一幅三维图像,就像利用X射线产生CT扫描图一样。
 

  2009年的图像显示,部分溶化的炙热岩石构成的地幔柱与黄石火山成60度角,向西/西北延伸150英里(约合241公里),向蒙大拿州-爱达荷州交界处地下至少延伸410英里(约合659公里),这是地震波成像能够“看到”的最远区域。
 

  新研究中,黄石地幔柱导电性——由溶化的硅酸盐岩石和混合在部分溶化的岩石中的炙热咸水产生——图像显示,地幔柱的导电性可能以40度的角度缓慢向西下降,从东向西可能延伸了400英里(约合643公里)。史密斯表示,黄石地幔柱的地电和地震波图像存在差异,因为“我们呈现的是不同的东西”。地震波图像主要关注延缓地震波的溶化或部分溶化的岩石,地电图像则关注导电的咸液体。研究论文合著者迈克尔•扎达诺夫说:“地幔柱的导电性与周围岩石不相上下,接近海水。”
 

  研究人员表示地幔柱地电图像倾斜度较小说明,地震波图像——有点像一个倾斜的龙卷风——可能被一个更大的由部分溶化的岩石和液体构成的地下套封住。史密斯说:“地电图像呈现的地幔柱体积更大。我们可以做出这样一种推断,即存在比地震波图像呈现的更多液体。尽管存在这种差异,这个导电体的位置在两种图像中大致相同,并且拥有类似的几何结构。”
 

  扎达诺夫2010年指出,其他研究人员在一次比较黄石地下导电和地震特征的会议上公布了初步发现,但所涉及的深度较浅,面积也较小。研究人员利用地球探测计划获取的数据,研究北美洲的结构和演化。由于涉及的数据数量巨大,利用这些数据对黄石地幔柱成像是一项计算处理方面的挑战。这些数据是由跨黄石国家公园的怀俄明州、蒙大拿州和爱达荷州的115座观测站收集的,观测站装有电和磁场传感器。
 

  研究人员在一台超级电脑上进行模拟,根据已知的地下结构预测一个平面上预计中的电与磁场测量数据。这允许真实的平面测量数据进行“倒转”,绘制地下结构的图像。扎达诺夫表示,超级计算机历时大约18个小时完成绘制地幔柱地电图像所需要的所有计算。绘制黄石地幔柱地电图像需要200万像素。
 

  根据这项新研究,黄石火山发生另一次灾难性喷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过去200万年时间里,这座超级火山曾发生3次灾难性喷发。大约1700万年前,由部分溶化的炙热岩石构成的地幔柱(被称之为黄石热区)在现今俄勒冈州-爱达荷州-内华达州交界附近第一次喷发。随着北美洲缓缓向西南方向移动,沿东北方向——现在的爱达荷州斯内克河平原——共发生140多次大规模喷发,是地球上已知规模最大的喷发之一。
 

  大约200万年前,热区最终抵达黄石,共发生3次灾难性喷发,分别是在大约200万年前,130万年前和64.2万年前。其中的两次喷发喷出的火山灰覆盖了北美半数地区,火山灰数量分别是1980年华盛顿州圣海伦火山喷发的2500倍和1000倍。在大规模喷发之间,黄石也多次发生小规模喷发,最近一次是在7万年前。犹他州大学的研究论文将刊登在《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上。(任秋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黄石国家公园地幔柱导电性的第一幅大比例图像,展现了为这座超级火山“供料”的由部分溶化的岩石构成的地幔柱。黄色和红色区域导电性较高,绿色和蓝色区域导电性较低。
黄石国家公园地幔柱导电性的第一幅大比例图像

黄石国家公园地跨怀俄明州、蒙大拿州和爱达荷州,过去210万年时间里曾发生3次灾难性喷发。
黄石国家公园地跨怀俄明州、蒙大拿州和爱达荷州,过去210万年时间里曾发生3次灾难性喷发

  世界上最大的超级火山——美国黄石火山由部分溶化的炙热岩石构成的地幔柱负责“供料”,根据美国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新研究,这个地幔柱的体积超过科学家此前的预计。

  美国犹他州大学的科学家绘制了第一幅黄石国家公园地幔柱导电性的大比例图像。根据这幅图像,这个地幔柱的体积超过此前使用地震波绘制的图像。犹他州大学研究员罗伯特•史密斯教授表示:“我们采用了全新的方式绘画,了解黄石的火山根源。”

  在2009年12月进行的一项研究中,史密斯利用地震波绘制出负责为黄石火山“供料”的“热区”管道系统的最为详细的图像。地震波在冷岩中的穿行速度较快,热岩中的速度较慢。有关地震波速度的测量数据用于绘制一幅三维图像,就像利用X射线产生CT扫描图一样。

  2009年的图像显示,部分溶化的炙热岩石构成的地幔柱与黄石火山成60度角,向西/西北延伸150英里(约合241公里),向蒙大拿州-爱达荷州交界处地下至少延伸410英里(约合659公里),这是地震波成像能够“看到”的最远区域。

  新研究中,黄石地幔柱导电性——由溶化的硅酸盐岩石和混合在部分溶化的岩石中的炙热咸水产生——图像显示,地幔柱的导电性可能以40度的角度缓慢向西下降,从东向西可能延伸了400英里(约合643公里)。史密斯表示,黄石地幔柱的地电和地震波图像存在差异,因为“我们呈现的是不同的东西”。地震波图像主要关注延缓地震波的溶化或部分溶化的岩石,地电图像则关注导电的咸液体。研究论文合著者迈克尔•扎达诺夫说:“地幔柱的导电性与周围岩石不相上下,接近海水。”

  研究人员表示地幔柱地电图像倾斜度较小说明,地震波图像——有点像一个倾斜的龙卷风——可能被一个更大的由部分溶化的岩石和液体构成的地下套封住。史密斯说:“地电图像呈现的地幔柱体积更大。我们可以做出这样一种推断,即存在比地震波图像呈现的更多液体。尽管存在这种差异,这个导电体的位置在两种图像中大致相同,并且拥有类似的几何结构。”

  扎达诺夫2010年指出,其他研究人员在一次比较黄石地下导电和地震特征的会议上公布了初步发现,但所涉及的深度较浅,面积也较小。研究人员利用地球探测计划获取的数据,研究北美洲的结构和演化。由于涉及的数据数量巨大,利用这些数据对黄石地幔柱成像是一项计算处理方面的挑战。这些数据是由跨黄石国家公园的怀俄明州、蒙大拿州和爱达荷州的115座观测站收集的,观测站装有电和磁场传感器。

  研究人员在一台超级电脑上进行模拟,根据已知的地下结构预测一个平面上预计中的电与磁场测量数据。这允许真实的平面测量数据进行“倒转”,绘制地下结构的图像。扎达诺夫表示,超级计算机历时大约18个小时完成绘制地幔柱地电图像所需要的所有计算。绘制黄石地幔柱地电图像需要200万像素。

  根据这项新研究,黄石火山发生另一次灾难性喷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过去200万年时间里,这座超级火山曾发生3次灾难性喷发。大约1700万年前,由部分溶化的炙热岩石构成的地幔柱(被称之为黄石热区)在现今俄勒冈州-爱达荷州-内华达州交界附近第一次喷发。随着北美洲缓缓向西南方向移动,沿东北方向——现在的爱达荷州斯内克河平原——共发生140多次大规模喷发,是地球上已知规模最大的喷发之一。

  大约200万年前,热区最终抵达黄石,共发生3次灾难性喷发,分别是在大约200万年前,130万年前和64.2万年前。其中的两次喷发喷出的火山灰覆盖了北美半数地区,火山灰数量分别是1980年华盛顿州圣海伦火山喷发的2500倍和1000倍。在大规模喷发之间,黄石也多次发生小规模喷发,最近一次是在7万年前。犹他州大学的研究论文将刊登在《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上。(任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8 页,共 1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