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4月1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上个月,美国著名电影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成功独自下潜到地球海洋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从而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位驾驶单人潜水器到达如此深度的探险家。数周后,这位勇于探索的大导演期望能够再次重返马里亚纳海沟,去探索号称是“地球最深处”的“挑战者深渊”。
在上一次的探险中,卡梅隆为人们带来了“月球一样”的深海景观图片和描述。这一次的探险目的地“挑战者深渊”是马里亚纳海沟中的一条深海山谷,被认为是地球上已知的最深点。
卡梅隆表示,“仅仅匆匆一瞥,你根本无法说明白那里的情形。我无法做到的,就是到达遥远的北坡。我正在寻找一个有缝隙的悬崖,但是在我返回之前仍然未能找到。因此,我希望能够再回去一次,更深入地探索这条海沟。”
目前,卡梅隆和他的团队正在规划“深海挑战者”计划第一阶段的任务。“深海挑战者”计划是由美国国家地理协会和劳力士三方联合开展的一项海洋科学探险活动。卡梅隆介绍说,“我们已经将计划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主要工作是论证和修正相关技术。一旦我们有了经过验证的平台,第二阶段我们将更着重科学研究。”
比如,在4月1日,专为该计划定制的“深海挑战者”潜水器在太平洋小环礁尤利提海岸附近完成了一次1000米深的下潜试验。在下潜过程中,该潜水器的联合设计师劳恩-阿鲁姆拍下了大量海洋生物的图片和视频,并利用潜水器的机械手臂采集了部分岩石标本。
探险队成员、夏威夷地球物理与行星学研究所海洋地质学家帕特里克-弗莱尔介绍说,“这些岩石标本很有趣,其中一块采自海山的侧面,上面有珊瑚生长的特征。因此,我们应该为这些珊瑚标明日期,这将有助于我们计算出这些珊瑚礁究竟下沉得有多快。”
海沟探险
卡梅隆也是美国国家地理协会探险家之一。他表示,探险团队最初计划,在第一阶段可潜入马里亚纳海沟十二次。然而,2月份的一次意外导致两名队员死亡,加上一次技术故障及不配合的天气,各种因素促使他们将下潜次数大幅减少。最后,在3月25日创记录的下潜过程中,由于液压机液体泄漏导致潜水器机械手臂失灵,及推进器故障限制了潜水器的机动性,卡梅隆本来期望长达6小时的海底下潜时长被缩短。
数日后,卡梅隆似乎又开始藐视这些小故障。“根据我的潜水经验,除非你乘坐一艘旅游潜水器,每天重复同样的上上下下的动作,否则你肯定会遇到技术故障。”在回忆起那次短暂的“挑战者深渊”经历,卡梅隆表示他第一眼看到海底时,那种感觉类似于一种神圣的经历。“当你顺着聚光灯昏暗的光线,你知道它们已被从海底反射过来。你也开始知道已经没有比这更深的底部了。”卡梅隆还透露,在潜水过程中他从来没有出现过任何身体或心理问题,不过一回到水面上后马上感到很疲惫。卡梅隆表示,“无论在精神上,情绪上还是身体上,我都精疲力尽了。”
卡梅隆表示,如果计划允许,他将驾驶“深海挑战者”潜水器实施更多的潜水探险。“我喜欢继续这种潜水,但是在接下来数年中如果拍摄《阿凡达2》或《阿凡达3》,我不敢肯定还会不会有这么多时间。”
现在“深海挑战者”潜水器已经证明它适合用作科研平台。卡梅隆表示,他不会拒绝其他科学家替代他潜入深海。“我并不是这艘潜水器的唯一驾驶者,其他人也可以使用它进行潜水。”弗莱尔也表示,她希望能够得到这个机遇。
为第二阶段寻求赞助
卡梅隆表示,未来的下潜次数以及何时下潜,将取决于能够吸引多少赞助。“我们已经有了装备,我们所需要的是有赞助支持这项科学探险。”2009年曾经研发遥控潜水器“海神”号下潜到“挑战者深渊”的安迪-鲍文认为,“深海挑战者”计划能够吸引赞助的多少将依赖于该团队科学家所提出的方案质量。
“深海挑战者”计划首席科学家道格-巴特利特表示,他能够想像到这项计划会遭遇科学界的阻力。“他们都比较保守,而卡梅隆的潜水器恰恰相反,什么条件都具备,就是不保守。现在卡梅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伟大的机遇。我们只想将这个机会充分利用,深入到最深的海底采集素材,这些素材对于科学研究的价值将是永恒的。”
比如,科学家近期派出一个无人驾驶潜水器潜入到“挑战者深渊”一个未被探索过的区域,成功地捕获了大量的小型片脚类动物。在上一次卡梅隆下潜过程中,他看到这些动物,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未能捕获。巴特利特表示,“在这次下潜中,我们拍摄了许多精彩的视频、静止图片以及3D视频,非常成功。”
尊重海洋前沿
卡梅隆表示,对于未来的深海潜水,还有许多的侯选地点。“如果你要计算所有的超深渊区域,那总数将可能与美国本土的州一样多。还有许多海洋区域从未被探索过,仍然等待像‘深海挑战者’之类的机器去完成这项工作。”
卡梅隆的潜水器近期完成的一系列有人驾驶下潜试验证明它可以胜任潜入到“挑战者深渊”这样的深度。另外还有两家公司也声称他们的潜水器能够完成此类下潜任务,并希望有一天向普通游客开放,这两家公司分别是理查德-布兰森的“维珍海洋”公司和Triton潜水器制造公司。
不过,卡梅隆怀疑这项业务是否可行,他担心人们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其中的风险,因此他不希望“深海挑战者”潜水器为他人提供潜水娱乐服务。卡梅隆表示,“要在科学探险和旅游之间划出一条清晰的界线。在它成为一种旅游业务时,深海探险将不再是一个前沿。对于我来说,当它是一个前沿时,当它还未被探索时,它应该得到适当的尊重。这才是正当的。”(彬彬)
新浪环球地理讯 3月26日消息,北京时间上午10时,在潜至近1.1万米深的世界最深海沟底部之后,导演卡梅隆已经搭乘自己的“深海挑战者”号潜水器浮出水面。
好莱坞导演卡梅隆今晨驾驶其单人深潜器“深海挑战者”号下潜至世界海洋的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的挑战者海渊底部。
他也因此成为迄今独自下潜到这一深度的第一人,卡梅隆此行携带了在1960年时还无法想象的先进装备,其中包括收集数据,采集样本和拍摄影像的相关设备。1960年时,人类首次抵达挑战者海渊。
在经过比预计更快的上浮过程之后,卡梅隆驾驶的深潜器出现在了太平洋的开阔海面上,并被搜寻的直升机发现,整个上升过程一共花费了大约70分钟。随后深潜器将会被等候的考察船上的船载吊车吊起回收。而在此之前卡梅隆下潜至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海渊底部最深处所花费的时间约为2小时36分钟。
考察小组组员,来自美国宇航局的宇宙生物学家凯文·汉德(Kevin Hand)评价卡梅隆乘坐的深潜器的上浮过程是“完美”的。他说:“詹姆斯上浮的时候天气状况非常好,非常容易发现他的位置。”
卡梅隆的深潜器浮出水面的位置大约位于关岛西南方向约300英里(约合500公里)处,在此之前,他已经在挑战者海渊沙漠般的海底游弋考察,并沿着海底悬崖航行,整个过程中一直在不停的收集样本并拍摄录像。在深潜器携带的所有设备中,有一台沉积物取样设备,这是一个机械抓手,还有一台专门用于捕捉小型海底生物的设备,除此之外还有测量海水温度,盐度和压强的各种仪器。现在,凯文表示:“科学小组已经做好准备开始对带回的样本进行分析处理了。”(晨风)
如子弹般迅速
为了到达这一深渊,卡梅隆和他的团队已经谋划了整整7年用来设计一款能够完成这项使命的深潜器,这些努力的结果便是这台长24英尺(约合7米)的“深海挑战者”号。
这台深潜器专门被设计成“直上直下”——它一头扎向海沟底部,然后直直的上升,下潜的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500英尺(约合150米)。根据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海洋地质学家罗伯特·斯特恩(Robert Stern)的说法,这一速度是“非常惊人的”。
在下潜之前进行的估算认为整个下潜至海渊底部的过程将需要大约90分钟。而斯特恩表示,一般那些不载人的遥控水下机器人(ROV)的下潜速度仅有每分钟40米。
在2009年时,一台自动深潜器曾经下潜至挑战者海渊进行过考察,当时来自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科学研究所的安迪·勃文(Andy Bowen)是这一项目的项目经理和首席研制人员,他称赞此次“深海挑战者”项目是“一次载人深潜探测的绝佳方案”。他说:“根据设计,这台深潜器可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从海面抵达海底。”
而这一点正是工程师们当初设计的目的:只要卡梅隆能尽快抵达海底,那么就有更多的时间可以留给科学工作。同时对速度和科学的追求,让深海挑战者项目的测试下潜,乃至此次在马里亚纳海沟的正式下潜,都看起来和这台深潜器一样偏离正统。
卡梅隆解释说:“一般而言你会首先对一台深潜器进行测试,看看它是否适合,然后就会围绕这台设备提出一些科学课题。而我们完全打破了这个传统,将所有一切都拧到了一起完成,因为我们很有信心,这台设备绝对行的。”
全副武装
现在,正在洋底深处的深潜器正在接受着考验:填充了特制泡沫材料的外壳,加上最适合抗压的球形座舱设计让深潜器可以抵御每平方厘米高达1125公斤的巨大压强。
在深潜器携带的所有设备中,有一台沉积物取样设备,这是一个机械抓手,还有一台专门用于捕捉小型海底生物的设备,除此之外还有测量海水温度,盐度和压强的各种仪器。
尽管这一切看上去很酷,但是卡梅隆表示,他“将不得不掌握好优先级”。
他说:“我的操作系统运行正常吗?我的样品槽中还有存放空间吗?我还有没有能力再进行一次钻芯取样?整个深潜器一共只允许进行3次钻芯取样操作,因此我必须决定在哪里实施钻芯操作。”
相比之下,深潜器上搭载的3D摄像设备则将几乎不间断的工作,但是这并不仅仅是为了给未来计划制作的纪录电影提供更多的原始素材。
卡梅隆解释说:“这些镜头具有科学价值,因为它们拍摄的3D画面将可以帮助判断前方物体的距离远近和真实大小,而这些在2D的画面中是很难分辨的。”
而来自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巴特莱特则表示:“这并不仅仅是一段录像。”深潜器上安装了一根长约2.5米的桅杆,上面搭载了一台大功率的LRD灯,它能照亮黑暗的海底。因此巴特莱特说道:“它很美丽,这是你在其它潜艇或遥控深潜器拍摄的画面中所无法看到的。”
寻找生命
现在关于卡梅隆在这片海底究竟能看到什么,抓到什么,拍到什么还是一个谜团,之所以如此,部分原因是我们对于挑战者海渊的情况知之甚少。
我们对这一区域仅有的认识来自之前的两次自动遥控机器人下潜考察,它们传回的画面中显示这里的海底被一片亮灰色的淤泥覆盖着。
丽萨·列文(Lisa Levin)同样来自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她是一位参与此次考察的海洋生物学家,她正密切关注着卡梅隆的此次下潜考察。她说,卡梅隆或许会探查到些许生命的迹象——洞穴,爬痕或者粪便痕迹。
她说,如果水质清澈,卡梅隆或许会看到水母或一种名为“xenophyophore”的奇异单细胞动物,这是一种外形像是蜂巢般的奇特生物,科学家们之前在马里亚纳海沟的其它地方曾经观察到它的存在。
在下潜之前,卡梅隆说:“如果我们交好运的话,我们或许会发现海底冷泉,这样我们呢就有可能发现管状蠕虫。”所谓海底冷泉,是海底某些区域存在的类似水热喷泉的现象,但不同的是它喷出的是一些富含碳氢化合物的液体,并且其温度和周围海水相同。
本月早些时候,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进行的一次测试下潜中,卡梅隆从8000米深的洋底带回了很多样子很像虾类的某种生物的样本。这些奇怪的生物体长大约17厘米左右,首席科学家巴特莱特称这是“我见过最大的片脚类动物。”但是在深潜器拍摄的画面中,他们甚至还看到了比这大上一倍的个体。
然而,在挑战者海渊这样的深度下,这种动物的钙质外壳将很快融化。因此科学家们判断卡梅隆几乎不可能会在那里发现任何有壳生物。但是如果他最后真的发现有这类生物的话,那将会让科学家们大跌眼镜。
列文说,即使只是描述说:“我看到一块岩石上有帽贝,或者被某种双壳类钻出的孔,光是那样就将让人兴奋不已。”
深海中的奇异生物
科学组中还有一位来自美国宇航局的宇宙生物学家凯文·汉德(Kevin Hand),他认为卡梅隆此番在海底可能发现的生物将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搜寻地外生命。
举例来说,天文学家们认为木星的卫星木卫二的表面冰层下方可能隐藏有一个全球性海洋,这个海洋的情况和挑战者海渊存在相似之处——处于完全黑暗之中,温度接近冰点,以及巨大的压强。
通过研究卡梅隆采样带回的生物样本发出的反射光谱,汉德将能够了解在这种环境下生存的生物将需要何种化学物质。这些数据将反过来帮助宇航局科学家们规划未来对木卫二冰层下方海洋的下潜考察。
他说:“地质学上有一句格言:最好的地质学家一定是看过最多岩石的那位。而我想宇宙生物学同样如此。如果我们想要有朝一日在其它星球上找到地外生命,并且在我们真的看到它们时能辨认出它们来,那么我们就必须对地球上各种生活在极端环境中的生命形式有很好的认识。”
而对于德州大学的斯特恩来说,深海挑战者项目的成功将为他提供一个独特的机会来了解地球内部的运行机制。他说:“挑战者海渊是地球表面最深邃的伤疤,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可以最大限度的看到其深部的情况。”
一旦所有此次深潜考察计划所获取的相关数据,样本和图像分析结束,《国家地理》计划在明年1月份左右专门出版一份特刊,完整详细地对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介绍。
转折点
此次人类时隔半个世纪重返马里亚纳海沟,可能将代表着人类深海考察行动的重新复苏。无人驾驶深潜器同样可以下潜到这样的深度,并且其耗资要小得多 。那么为何还非要进行载人深潜呢?考察队成员帕特里克·菲尔(Patricia Fryer)说:“重要的是,要让人类的智慧身临其境。让你可以真切的四处张望,观察这个环境中各种生命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的行为。关掉所有的灯光,就静静地坐在那里观察而不去惊扰到动物们,这样它们才会表现出正常的行为。”他说:“所有这些,自动驾驶无人深潜器做不到。”菲尔本人供职于美国夏威夷的地球物理和行星学研究所。
事实上,卡梅隆本人对他的这次下潜信心满满,他甚至在下潜开始之前便已经开始设想后续的下潜行动了。他设想第二阶段的下潜行动中,深潜器上应当加装一些光纤,这样海面上的科学家们就可以通过光纤数据传输看到洋底的实时画面。他说:“而第三阶段的话,或许就是建造下一代更先进的深潜器了。”
这样一来,深海挑战者号深潜器或许就只是这样昙花一现了,但至少它已经创造了奇迹。对于巴特莱特来说,这次马里亚纳海沟的考察“代表了我们看待海洋科学态度的转变”。他说:“我绝对认为我们现在所目睹的仅仅只是整个项目的最初开端,不会只有这样一次伟大的远征。”(晨风)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3月26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经美国《国家地理》确认,关岛当地时间7:52,即北京时间今天早晨5:52,电影导演卡梅隆已经驾驶其单人深潜器“深海挑战者”号成功下潜至世界海洋的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的挑战者海渊底部。
他此次下潜的深度是35756英尺(约合10898米),这是全世界海洋无可比拟的深度极限。
在抵达洋底之后,卡梅隆以《国家地理》探险家和电影制作者的身份向海面上为他此次行动提供支持的团队成员们发出讯号:“各系统一切正常。”
这位探险家现在正“蜗居”在他的深潜器那个圆形的狭小驾驶舱内,对这片陌生的神秘海底进行考察,这里对于人类的陌生程度丝毫不亚于月球表面。要知道,卡梅隆是抵达这一位于关岛附近深邃海沟底部的第三个人,也是单独下潜的第一人。
卡梅隆现在正在海底进行数据采集,收集样本,并进行大量的拍摄工作,这些工作在1960年人类首次抵达这里时是无法想象的。当时,一个两人小组驾驶深潜器抵达这里并稍作停留,他们只目睹了这里被深潜器泛起的阵阵泥沙而已。
根据计划,在海沟底部停留大约6小时后,这位《阿凡达》的导演将会让深潜器抛下负载的金属块减轻自身重量并迅速上浮至海面。与此同时,此次远征队的科学支持小组正在他上方11公里的海面上停留的“蓝宝石美人鱼”号和“巴拉库达”号考察船上等候卡梅隆的上浮。
在卡梅隆下潜之前,随行的海洋生物学家道格·巴特莱特(Doug Bartlett)告诉《国家地理》说:“我们现在是兄弟姐妹。人们经过数月甚至几年的努力才让整个事情进展到这一步。” 巴特莱特是“深海挑战者”项目首席科学家,供职于美国加州圣迭戈的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深海挑战者”项目是在《国家地理》以及劳力士公司的赞助下进行的。他说:“我认为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我们希望抵达那里,我们希望一切能顺利成行。”
海底交会
当下潜开始之后,卡梅隆的第一个目标是寻找在此之前数小时放置在海底的一个电话亭般的不载人“着陆器”。这个着陆器上搭载有化学饵料,卡梅隆将利用声纳探测找到这个着陆器。他告诉《国家地理》:“我将尝试找到那个设备,这样我就能观察被诱饵吸引过来的生物。”
随后他将驾驶深潜器沿着一条规划好的路线行进,这条路线将带他经过尽可能多的不同海底环境,不仅对沉积物覆盖下的海底进行考察,还可以查看考察队中地质学家们感兴趣的某些海底悬崖峭壁。他说:“我将会沿着海沟做一些纵向方向上的观察,随后旋转90度向北方前行,沿着岩壁向上攀升。”
尽管由于电池功率和超远的水下距离限制了他和海面上随船科学家之间的通讯,但是看起来他仍然非常有信心。他说:“我会非常简明扼要地描述我所看到的情景。”
多道安全保障
如果决定回到水面,卡梅隆只需按下驾驶舱内一个按钮,随后潜艇将会自动抛下吸附的钢片减轻重量并开始上浮,正如这张图像上所表现的那样。这种跟软木塞一般的上浮方法预计将耗时90分钟左右才能让深海挑战者号潜艇回到海面。如果钢片抛弃过程出现故障,那么卡梅隆和他的潜艇将被困在洋底,在那里他的氧气供应将会逐渐耗尽。
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工程师们设计了多道安全程序以确保这一关键性步骤成功进行。比如说,如果潜艇遭遇意外电力不足的局面,那么钢片将会被默认自动抛掉。卡梅隆还可以手动启动一个工具,它可以用高热烧毁固定住钢片的螺栓从而让潜艇脱身。甚至连卡梅隆本人在探索过程中出现任何意外的情况也已经被考虑在内,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海面上的控制人员将可以通过遥控的方式让潜艇自动抛弃钢片并上浮。
弯月形深渊
马里亚纳海沟大致位于西太平洋马里亚纳群岛附近海域,呈现一道弯月形,绵延超过2550公里。其最深处被称为“挑战者深渊”,深度达到11公里。
由于这样的极端深度,这里或许是地球上最难以生存的地方:这里处于永恒的黑暗和刺骨的寒冷之中,压强极大,温度接近冰点。在这里,卡梅隆的潜艇必须经受住平均每平米1125万公斤的巨大压强。
帕特里克·费伊尔(Patricia Fryer)是夏威夷地球物理和行星地质学研究所(HIGP)的地质学家,同时也是深海挑战者号项目成员,她告诉《国家地理》说:“这就差不多相当于将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整个倒过来,把它的尖尖头放在你的大脚趾上的感觉。”事实上在下潜过程中由于巨大压力的作用,整个潜艇艇身直径将会缩小大约6.3厘米。
前辈和后生
图像左侧是美国海军相对笨重的“的里雅斯特号”深潜器,它于1960年进行了人类历史上首次也是迄今唯一一次载人下潜到挑战者深渊的探索行动。当时的两位乘员只在洋底停留了20分钟便上浮返回,他们在洋底的观察视线被潜艇下潜扬起的泥沙阻挡,视野受到影响。
由于载人下潜到如此深度经受的巨大风险和技术困难,重新进行的里雅斯特号这样的深潜行动受到质疑,尤其是当遥控的无人驾驶自动深潜器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时,载人深潜的必要性便岌岌可危。然而夏威夷地球物理和行星地质学研究所的费伊尔则坚持认为无人探测器是无法取代载人深潜器的。
她说:“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让人的智慧身临其境,能够让你环顾四周,去观察这里各种有机体之间相互的关系,观察它们的行为,关掉所有的灯光,安静的坐在那里观察,不要去惊动这些生物,好观察到它们最真实的行为。”
卡梅隆本人也希望自己的探索行动将能帮助科学家们解开一些有关深海海渊的基本科学问题,比如鱼类是否可以在这样大的深度下生存。他说:“我们将下潜到那里,带着我们的相机和我们的灯光。我们将找打这些问题的答案。”(晨风)
火球
这是一个球形钢制的驾驶员舱,其小小的圆形窗户正开启着,由于钢铁还是炙热的,因此它通体发着红光。
不过卡梅隆并不是唯一一个梦想着潜入最深的海洋深处的人:英国实业巨头理查德·布兰森(Richard Branson)已经建造了一艘两座的潜艇,外形设计就像是一架带着两个翅膀的小飞机。布兰森表示他的这艘潜艇将可以下潜到挑战者深渊。另外,著名的Triton奢侈品潜艇公司去年推出了一款Triton 36000/3潜艇,它可以让3位乘员搭载完成深海探索之旅。
历史触手可及
深海挑战者号潜艇全副武装,这里展示的是其中之一:机械臂。有了这套可以折叠的机械臂系统,它就可以采集洋底的岩石,生物和深海海底钻孔样本带回实验室用于研究之用。
在卡梅隆的下潜之旅开始之前,他的小组还计划首先释放一个无人的深海“着陆器”下降到这片洋底先行去探路。这套无人深潜器外星活像一座苗条的电话亭,长度约4米,装备有摄像设备。它将携带鱼饵抵达海地去吸引海底的生物们前来,进入一个塑料圆筒中,这个圆筒可以由海面的工作人员回收。
凯文·哈定(Kevin Hardy)是总部设在加州圣迭戈的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高级发展工程师,同时也是深海挑战者号潜艇小组成员。他告诉《国家地理》:“这些进入容器的动物将被捕获。”并且甚至在被提上海面之后,密封的容器仍将保证里面的环境的低温和高压,和深海环境条件一致。
最高成就
1月15日,卡梅隆正亲自将一个外壳安装到深海挑战者号的设备舱顶部。这个设备舱中安装有GPS和灯光信号,以及无线电定位器,这一切的设备都将帮助深潜器在完成任务上浮之后发出明显信号,以便母船能及时锁定它的位置。
卡梅隆说:“当年下潜超过7英里,然后上浮到这么一片空旷的洋面,潜艇可能不会恰好上浮到它进行下潜的海面位置。因此搜救队必须能尽快找到潜艇的位置。”
准备下潜测试
2月23日,巴布亚新几内亚海域,潜水员们正在帮助深海挑战者号做下潜测试前的最后准备工作。这一次它将下潜超过1000米,全程持续6个小时。
这艘潜艇之所以可以漂浮在海面,关键来自一种特殊设计的泡沫物质,它也可以帮助潜艇更快速地上浮。当它下潜时,超过450公斤的钢片被用磁铁吸附在潜艇艇身底部,借助这些重力它便可以一直下潜到洋底。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3月9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卡梅隆是拥有全球声誉的著名导演,他的作品包括《阿凡达》,《泰坦尼克号》,《终结者》,以及非常名符其实的《深渊》等等。但是很多人所不知道的是,这位导演同时还非常迷恋探险行动。这一次,他准备了一艘深潜器,准备独自驾驶着它挑战这颗星球上最深邃的海底。
卡梅隆的绿色机器
这是本月初,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正站在他最新揭幕的潜艇“深海挑战者”号的旁边。周二,这位大导演兼探险家一举创造了最大深度单人驾驶潜艇探险的新纪录。周四他又宣布,他将在最近数周内挑战世界海洋的最深处。
按照计划,在大约90分钟时间内,这艘小型潜艇将把卡梅隆送至地球上的最深处——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的挑战者深渊,这里的深度超过1.1万米。迄今唯一一次人类抵达这一深度还是在50多年前,之后便再也无人到过这里。
这次下潜是卡梅隆“深海挑战”(DEEPSEA CHALLENGE)计划的一部分。这项计划得到了《国家地理》的资助,计划将由一组工程师,科学家和电影制作人一起探索全世界最深海底深渊的奥秘。在过去的数周内,卡梅隆和他的团队已经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海岸外成功完成了无系绳下潜测试,接下来他们计划在关岛附近海域进行更多的下潜测试,最后再向最深的海底发起冲击。
潜艇侧视图
1月26日,詹姆斯·卡梅隆的“深海挑战者”潜艇正被吊车从母船“蓝宝石美人鱼”(Mermaid Sapphire)号上逐渐下放到悉尼港的海面上。周二进行的深度超过8000米的下潜测试让卡梅隆的这艘潜艇成为目前在役下潜深度最深的潜艇,同时也是历史上单人驾驶下潜深度最大的潜艇。
卡梅隆是美国的著名导演,他说自己拍摄科幻题材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为他在在现实中进行探索行动做好了准备。不过卡梅隆的另一个身份是美国《国家地理》的探险家,在一份录像讲话中,他说:“当你在制作影片时,每个人都读过剧本,因此你很清楚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而当你进行探索时,大自然没有剧本,海洋没有剧本,因此没有人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灯光,相机!
这是计算机模拟显示的“深海挑战者”号潜艇两侧的侧视图,可以看出其灯光布置上的不同,其中包括一盏2.4米长的LED灯。这艘潜艇采用不寻常的垂直航行设计,在它的底部设计有一个狭小的座舱,可以容纳一位驾驶员。
卡梅隆将最多可以在马里亚纳海沟停留6个小时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他将计划拍摄这里的3D录像,并收集岩石和深海生物的样本。
作为一名拥有十数次潜艇下潜经验的老手,卡梅隆计划使用他的潜艇上安装的多台3D高清晰摄影机纪录下他的此次马里亚纳海沟之旅。随后这些珍贵素材将被处理并制作成3D影片,他希望这样做将启发公众对于深海探索和科学研究的兴趣。
5. 蓄势待发
在“阿塔卡马太阳能挑战赛”的第二阶段,这辆喷气式飞机外形的汽车出现于卡拉马赛道上。这辆太阳能汽车由智利大学“风神2号”车队制造。各个参赛车队都带来了自己的最新研制成果,而且他们的参赛车辆比以前的太阳能汽车速度更快,他们在不断创造历史。事实上,在“阿塔卡马太阳能挑战赛”中,许多参赛车辆都看起来像太空时代的飞行器。
6. 加油(太阳能)
有了太阳能汽车,你就不用担心汽车因为燃油耗尽而抛锚于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公路上。图中这辆汽车正在“加油(太阳能)”。智利大学“风神2号”车队成员正准备参加“阿塔卡马太阳能挑战赛”第二阶段的比赛。这辆太阳能汽车的名字“风神2号”来源于风蚀过程,它的首个版本研制于2007年,参加过在澳大利亚举行的世界太阳能汽车挑战赛。尽管在那次比赛中,“风神2号”的成绩仅为22名,但是这次在“阿塔卡马太阳能挑战赛”中却取得了第2名的好成绩。
7. 梭鱼
来自智利索尔-因维克托斯车队的车手正驾驶一辆三轮太阳能汽车行驶于第一阶段赛道上。这辆汽车之所以被命名为“梭鱼”,主要是因为它在外观上与梭鱼有相似之处。
8. 不用燃油的四轮汽车
在最后一天的比赛中,来自阿根廷的车手正驾驶一辆混合动力车行驶于卡拉马赛道上。在“阿塔卡马太阳能挑战赛”中,混合动力组的研制经费被限制在7000美元以下。太阳能汽车大赛已经出现了数十年。自1983年起,澳大利亚每两年都会举办一届“3000公里世界太阳能汽车挑战赛”。在10月份,来自日本东海大学的车队赢得冠军,他们在33小时内穿越澳大利亚大陆,平均时速为91.54公里。 (彬彬)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2月28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报道,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将太阳能转化为动能的先进技术,尤其是如何利用太阳能驱动汽车的技术。于是,有工程师想到了在汽车上安装宽大平滑的光电板用于接收和转化太阳能从而为汽车提供动力的方案,这其实就是太阳能汽车的雏形。今年秋季,来自5个国家的11个参赛队齐聚智利阿塔卡马沙漠,带来了由他们设计的各种奇形怪状的轮式太阳能汽车,参加一项独特的赛车项目--“阿塔卡马太阳能挑战赛”,该项赛事要求只能用两种最古老的力量,即人力或太阳能量来驱动汽车。
“阿塔卡马太阳能挑战赛”是拉丁美洲首次举办的国际太阳能赛车大赛。赛车场地位于世界上最干旱的阿塔卡马沙漠,赛程长约1060公里,比赛分三天三个阶段进行。赛道起点位于亨伯斯通镇,途经海岸城市安托法加斯塔和内陆城市卡拉马,最后返回到亨伯斯通镇附近的波索-阿尔蒙特市。这项比赛是根据平均时速和独立(无其他外力驱动)行驶的距离来决定胜负。参加本次“阿塔卡马太阳能挑战赛”的11支车队分别来自厄瓜多尔、阿根廷、波多黎各、智利等国,其中两支车队参加“纯太阳能”组比赛,其余的车队均参加混合动力组的比赛。混合动力特指既采用太阳能又采用脚踏驱动。
1. “纯太阳能”组别冠军
在“阿塔卡马太阳能挑战赛”的第二阶段,安塔卡里车队的车手正驾驶自己的太阳能汽车穿越安托法加斯塔市。安塔卡里车队成员由智利拉塞雷纳大学和伊拉帕尔理工大学的学生以及洛斯-佩兰布里斯铜矿的工程师组成,该车队最终夺取“纯太阳能”组别冠军。他们的汽车最终成绩是,平均时速为75公里。
2. 安塔卡里车队
在第二阶段比赛开始之前,安塔卡里车队的一名车手从太阳能汽车的太阳能电池板中间伸出头来观望。安塔卡里车队将这部太阳能汽车命名为“Intikalpa”,“Intikalpa”在盖丘亚族语言中意思为“太阳能”。参加本次挑战赛的另一支智利车队为“洛斯安第斯太阳能”车队,他们夺得混合动力组冠军,最终成绩为平均时速60公里。
3. 人力和太阳能混合动力汽车
这辆来自波多黎各的太阳能汽车名为“Sol Caribe”,在外观上有些像青蛙。它由波多黎各理工大学工程专业的学生研制而成,造价不超过3000美元,重约150公斤。这款汽车荣获“最佳城市汽车设计奖”。据设计者介绍,“Sol Caribe”顶部的太阳能电池板可以提供汽车运行所需能量的80%以上。驾驶者可以通过脚踏板提供其余20%的能量。这种人力和太阳能混合动力汽车,最高时速可达每小时38英里(约合每小时61公里)。
4. 不可征服的太阳神
来自智利的索尔-因维克托斯车队车手正在一辆混合动力车上进行训练。索尔-因维克托斯车队最后的比赛名次为第八名。该车队的名称来源于罗马的太阳神--“不可征服的太阳神”。
据“中央社”报道,22日是“世界地球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期待6月在里约热内卢的可持续发展会议有助于解决世界当前面临的食物、能源与就业问题,并呼吁大家更加尊重自然。
潘基文说,这个年度节日为“我们独一无二的地球”赋予了荣耀。他表示,“世界地球日”旨在呼吁人民采取行动,改善人类对维持生命所需的自然资源与生态漠不关心的情形。
联合国大会2009年宣布4月22日为世界地球日,以达成当前与未来世代经济、社会与环境需求间的平衡为信念,认为有必要提倡与自然和地球间的和谐。
潘基文指出,巴西里约热内卢6月即将举办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会议“里约+20”,适时提供迫切需要的典范转移机会。
潘基文说,“在未来20年,全球至少需要再多50%食物、45%能源、30%水和数百万个新工作。”“我们在‘里约+20’及以后所面临的挑战,正是采取全面整合的方法应付这些挑战,利用它们彼此的关联,使问题的解决方案能转而促进全面进展。”
潘金文还说,“我们必须通过‘里约+20’提倡更加尊重自然,培育所有儿童都觉得安全、所有人都能繁荣发展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地球属于我们所有人;‘里约+20’是一个世代中仅有一次的机会,我们所有人都必须好好把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