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一位在国际空间站工作的宇航员正计划在轨道上拍摄本次金星凌日天象一位在国际空间站工作的宇航员正计划在轨道上拍摄本次金星凌日天象

  北京时间6月4日消息,据美国宇航局网站报道,6月6日即将上演本世纪最后一次金星凌日天象。宇航员唐·佩提特(Don Pettit)正在国际空间站上工作,担任飞行工程师的职位。他计划着对6日即将发生的金星凌日天象在轨道上开展观测。他说:“我计划这件事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了。我知道在我当班时会发生金星凌日,因此当我于2011年12月出发前往国际空间站时我专门在身上带上了太阳滤光片。”由于金星凌日是成对出现的,大约每100年左右出现两次,因此在地面上的人们极少有机会能拍摄到这一罕见天象,而在地球轨道上进行这样的拍摄就更难了。

  美国宇航局约翰逊航天中心(JSC)的马里奥·伦科(Mario Runco)以前是一名宇航员,曾经执行过三次航天飞机飞行任务;同时他也是一位航天器舷窗光学特性方面的专家。他说:“国际空间站第31乘员组将成为人类历史上首批在轨道上观测到金星凌日的人。而佩提特先生则将成为首个在轨道上拍摄这一天象的人。”马里奥的夫人是约翰逊中心的宇航员摄影协调员,她目前正在和马里奥一起帮助轨道上的佩提特做出规划,以便拍摄出最佳的金星凌日照片。

  佩提特将把他的相机对准飞船的侧边舷窗,这里是一个由欧洲空间局制造的观测舱,这里拥有大视野的舷窗,可以观察地球和太空。这里的7扇舷窗被宇航员们用来观察并操作空间站上的机械臂,协调飞船对接,并拍摄地球和太空的科学图片。这里当然也是“下班”后的宇航员们放松休闲的好地方,因为这里的风景绝对是天下无双。

  伦科说:“为了拍摄这次凌日天象,唐将会去掉舷窗上光学性质不佳的内防护层,以便拍摄出最锐利,最清晰的照片。去掉这一内层窗户对于提高照片的细节分辨率将是极大的帮助。”

  伦科指出:“即便我们拥有最好的拍摄设备,但是如果不去除内层窗户,拍摄的照片清晰度仍然是不够的。但是这仅仅才是我们第三次去掉这一防护层进行拍摄工作,我希望在未来这一做法将会成为常态。”

  本月即将上演的金星凌日天象是属于本世纪的一对凌日天象的其中之一,两次金星凌日分别发生在2004年和2012年,而下一次同样的天象上演就要等到2117年才会发生。2004年那场凌日发生时宇航员们也正在轨道上值班,但是他们没有进行观测,因为他们当时没有太阳滤光镜。由于发生金星凌日时,金星的小小圆面只会遮挡很小的一部分日面,因此此时的太阳仍旧无比明亮,人的肉眼不可以直接观察。而佩提特在出发前在身上带上了滤光镜让这一次的凌日不会再次被错过。

  当1768年英国船长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率领船队离开朴茨茅斯港前往太平洋塔希提岛观测第二年的金星凌日时,这场壮举在那个年代,其意义不亚于今天的太空飞行。当时这个遥远的太平洋岛 屿仅仅才被发现了一年,因此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这个偏远的岛屿对于欧洲人而言,其陌生程度恐怕并不亚于其它星球。库克船长朝向塔西提岛精确的航行,以及 他在太平洋上进行的凌日观测极大的影响着其后数百年间的探索者们。

  那么假如库克船长现在还活着,他会怎么看待唐的举动呢?对于这个问题,这位宇航员表示:“我想他不会感到很嫉妒,因为毕竟他那次前往塔希提的观测之旅也是有人替他付钱的。”唐此次在轨道上拍摄的历史性照片在拍摄完成后就会被立即上传到网络上供人们观看。(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宇航员在太空中拍摄了这组奇妙的照片。

据宇航员称,这组照片是由多图"叠加"而成。

国际空间站上的固定式照相机共拍了46张照片,佩迪特将它们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这种奇特的复合景象。
佩迪特的照片看起来很像科幻影片《2001:太空漫游》中的场景,但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拍的是真实的景象。
佩迪特(左)和俄罗斯宇航员奥列格-科诺南科26日成功进入“龙”飞船。它是世界上第一艘商业性质的飞船。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29日消息,近日,以为喜欢摄影的宇航员在太空拍摄了一组惊人的“星轨”照片,展示了快速穿越恒星时发生的奇特情景。这些具有神秘色彩的画面看上去很像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的科幻片《2001:太空漫游》中的场景,不同之处是,这些罕见的照片拍的是真实的景象。

  宇航员唐-佩迪特从距地球240英里(约合384公里)的国际空间站拍摄了这些惊人照片。他表示:“星轨是用10到15分钟曝光时间拍摄出来的照片。但对现代的数码相机而言,最长曝光时间可能只有30秒,因为电子探测器噪声很容易让图像变得模糊。我使用了多个曝光时间是30秒的照相机,然后用成像软件将它们‘叠加’起来,从而制造了更长的曝光时间。”星轨:这些星轨照片是用10到15分钟曝光时间拍摄出来的。然后,佩迪特把几个图像叠加在一起,产生这种独特画面。(科学网kexue.com 维森)

  相关阅读:

  组图-一周最佳太空照片 蔚蓝星球与完美日环食

  科学家制"太空出租车" 载人太空之旅终点站火星

  摄影师别出新裁拍摄日食 太空中震撼日环食亮相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这些照片的拍摄时间是火星当地时间傍晚4:30~5:00之间,在拍摄时,机遇号甚至把自己的一部分太阳能板也拍进去了  这些照片的拍摄时间是火星当地时间傍晚4:30~5:00之间,在拍摄时,机遇号甚至把自己的一部分太阳能板也拍进去了
这是机遇号在迈出它2012年的第一步之前拍摄的情景。机遇号已经原地停留长达19周以最大限度节省“体力”,应对火星上严酷的寒冬环境  这是机遇号在迈出它2012年的第一步之前拍摄的情景。机遇号已经原地停留长达19周以最大限度节省“体力”,应对火星上严酷的寒冬环境
这是本周机遇号拍摄的前景图像:自从2004年1月份登陆火星以来,机遇号已经在火星南半球表面度过了4个冬天,它的着陆地点位于目前它所处的位置西北方大约14英里处  这是本周机遇号拍摄的前景图像:自从2004年1月份登陆火星以来,机遇号已经在火星南半球表面度过了4个冬天,它的着陆地点位于目前它所处的位置西北方大约14英里处

  北京时间5月28日消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宇航局的火星车机遇号近日从漫长的“冬眠”中醒来了。火星的冬季极其严酷,低光照条件导致机遇号的太阳能板无法有效获取能量。但即便是在休息状态,机遇号也不忘抓拍了几张自己所在的“奋进号”陨石坑的“风景照片”。这个陨石坑直径14英里(约合22.5公里),是这辆火星车一路上造访过的最大陨石坑。

  在使用广角全景相机拍摄的图像中,机遇号甚至把自己的一部分太阳能板也拍进去了。它拍摄这些照片的时间是火星当地时间傍晚4:30~5:00之间。所有用于合成这些图像的照片是在机遇号抵达火星开展科学工作的第2888天拍摄的。机遇号已经原地停留长达19周以最大限度节省“体力”,应对火星上严酷的寒冬环境。

  拍摄这些照片时,机遇号正停在“奋进号”陨石坑西部边缘约克角(Cape York)的格雷哈文岩石露头(Greeley Haven outcrop),处于低能耗状态。自从2004年1月份登陆火星以来,机遇号已经在火星南半球表面度过了4个冬天,它的着陆地点位于目前它所处的位置西北方大约14英里(约合22.5公里)处。

  机遇号所处的位置比它的孪生姐妹勇气号更加靠近赤道,因此机遇号在之前的几个冬季里尚不需要像勇气号那样专门找到一个向阳的斜坡专门用来“晒太阳”。然而,由于机遇号的太阳能板上已经积聚了厚厚的一层尘埃,其差能效率已经大打折扣,因此地面控制小组不得不开始采用勇气号在过去3个冬季中所采用的方法:找一个向阳的斜坡过冬。

  为了让这张合成照片具有完整的长方形形状,照片边缘的一些小部分使用了之前拍摄的图像填充,所有这些图像都将被收集起来用于合成一份这一地点的360度全景照片。

  自从2011年8月份抵达这里以来,机遇号便一直在奋进号陨石坑的西侧边缘考察。这一陨石坑的面积几乎和美国西雅图市的面积相当。这一陨石坑的面积也相当于维多利亚陨石坑的20倍,后者是抵达奋进号陨石坑之前机遇号所造访的最大的陨石坑。文中这张图像的上方所呈现的便是奋进号陨石坑内部的景致。整个图像采用伪彩色,目的是加强不同物质成分和结构之间差异的显示,如位于陨石坑内部遥远距离上的沙丘和纹理结构等等。(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拍摄于1986年7月28日的阿拉斯加哥伦比亚冰河拍摄于1986年7月28日的阿拉斯加哥伦比亚冰河
拍摄于2011年5月30日阿拉斯加哥伦比亚冰河拍摄于2011年5月30日阿拉斯加哥伦比亚冰河

  北京时间5月26日消息 美国宇航局地球观测站今日公布了一组卫星照片,展示了美国阿拉斯加州哥伦比亚冰川几十年来的撤退。

  哥伦比亚冰川起源于一个海拔3,050米的冰原,沿着楚加奇山脉(Chugach Chugach Mountains)侧翼向下流动,然后进入通往阿拉斯加东南部威廉王子湾的一个狭窄入口。哥伦比亚冰川是世界上变化最快的冰川之一。

  哥伦比亚冰川是一个入海冰川,直接通往大海。1794年,英国探险家首次对哥伦比亚冰川进行了勘察,当时它的“鼻子”(或者说终点)一直向南延伸到哥伦比亚湾附近的希瑟岛。1980年之前,哥伦比亚冰川一直保持稳定状态,1980年开始迅速撤退,一直持续到今天。

  这两幅伪色照片是美国地球资源卫星5号(Landsat 5)上的专题成像仪(TM)分别于1986年和2011年拍摄的,显示了当时的哥伦比亚冰川及其周围的景观。在照片中,冰雪呈现为明亮的青色,植被为绿色,云为白色或浅橙色,开放的海域为深蓝色。裸露的基岩为棕色的,而冰川表面的岩石碎片为灰色。

  1986年,哥伦比亚冰川的终点距离希瑟岛北缘不过几公里,到2011年,它就撤退了超过20公里。在撤退的同时,哥伦比亚冰川也在急骤变薄,裸露基岩的面积扩大。20世纪80年代以来,哥伦比亚冰川的总厚度和体积已经减少一半。到2011年,哥伦比亚冰川已经大体上分裂成两个冰川。(思北)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一种深海水母——Leuckartiara medusae,相机拍摄到它的身体呈透明状

  双胞胎?水螅水母途经摄像机

  蓝色狮鬃水母,它们的直径可达到7英尺,触须可延伸至100英尺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它们看上去像来自异域星球的神秘生物,但事实上它们是来自挪威海湾的水母。

  这些美丽的水中精灵体长在1厘米至1米之间,从黑暗的海洋深渊中数以百计的群游聚集在一起。37岁摄影师雷克达尔详细呈现了每一种明亮色彩的水母生物,这些水母也生存在北大西洋海域,但雷克达尔是在挪威海湾拍摄的。

  一种水母看上去非常像一个降落伞漂浮在水中,它的卷须拖曳在其后方。其他一些水母身体接近于透明,在阴暗的海水中释放出光亮。

  雷克达尔说:“这些深海水母存在着一种特殊现象,出现在几个特定的海湾中。通常情况下水母遍布于非常深的海域,但在挪威一些海湾,一些水母在夜间从深海区域浮现至海面。它们像吸血鬼一样,当被阳光照射时细胞结构便会瓦解,因此在黎明到来之前,深海水母会很快返回到深水域。”

  来自挪威罗姆斯罗地区的雷克达尔通过使用特殊水下照相装置进行拍摄,他的照相装置细致地封装在一个铝质防水盒中,里面放置的玻璃舷窗可以进行拍摄。

  雷克达尔承认拍摄这些照片并不容易,即使非常轻微的移动或者闪光,都可以使潜水拍摄目标发生偏移。他说:“光线变化应当保持最小化,水母能够快速感应光线,并在深海中寻求躲避。这些水母的触须完全伸展时,直径可达到1米,它们通常数以百计地群游在一起,它们伸展着触须希望捕捉到猎物。”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摄影师克里利用高倍望远镜拍下奇观(点击观看组图)

太空中的日环食过程(点击观看组图)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22日消息,5月21日世界多地的人们都目睹了日环食的奇景,美国亚洲等地的民众拍下了一些梦幻版的照片,它们堪称完美。

  这些照片都是一些天文爱好者拍摄的,与其他人不同摄影师克里-普尔(Cory Poole)利用高倍天文望远镜,拍下了太空中月球挡住太阳的照片。比起拍摄地球上看到的太阳,太空中的日环食更加震撼。

  克里表示:“其实我只是突发奇想,之前我使用望远镜在观看月亮的轨迹,起初我也拍摄了一些地球上看日食的照片,但之后我突然想起,为什么不照太空中的日食呢,很高兴我抓住了它。”


世界各地的日环食照片(点击观看组图)

世界各地的日环食照片 (点击观看组图)

最浪漫的日食(点击观看组图)

  不仅仅是克里,许多摄影师或者天文爱好者都拍下了完美的画面,在美国的内华达州、奥克兰、德克萨斯都出现了另类的太阳。在亚洲同样上演了完美的景象。在日本,一些学校和公园安排了“日食旅行”团,让学生们乘船甚至坐私人飞机亲历此景。东京自1839年以来便没有出现过日食,因此日本电视台工作人员登上富士山拍摄了日环食全过程。有意思的是,东京动物园里的狐猴以为夜晚到来,便进入了夜间模式,显示出狂躁的症状。不过日食过后,它们又恢复了正常。

  美国专家表示,这是美国大陆18年来首次观察到这种日食景象,但它仅经过其西部地区。据悉,阿尔伯克基(美国城市Albuquerque)是一处非常好的观赏点,一些加拿大人率先来到此地以一睹天象。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世界各地现日环食景观 狐猴因反常天气行为狂躁

  英美科学家解读超神秘奇观 太空日环食图像(图)

  组图-中国各地日环食奇景 太阳美得如此令人陶醉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一只饥饿的蛇鸟张开大嘴将一整条亮闪闪的绿鱼吞了下去 

一只饥饿的蛇鸟张开大嘴将一整条亮闪闪的绿鱼吞了下去 

  一只饥饿的蛇鸟在佛罗里达州一国家公园,张开大嘴将一整条亮闪闪的绿鱼吞了下去。美国一位野生动物摄影师拍到的照片展示了这一令人难忘的惊人瞬间。

  37岁野生动物摄影师哈维尔-帕里拉-佩雷斯在佛罗里达州一个国家公园拍到这些照片。当时,这只鸟正用鱼叉一样的利嘴叉着猎物。这只美洲蛇鸟吞咽这条鱼时嘴巴越张越大,好像就要窒息的样子,令佩雷斯和妻子非常震惊,他们目瞪口呆。

  这位摄影师说:“我和妻子在佛罗里达州埃弗格莱兹国家公园用了整个早上拍摄野生动物,这里是拍摄鸟类的理想场所。我们正拍摄运河中一条短吻鳄时,突然看到这只与众不同的美洲蛇鸟正用它的嘴吞咽一条鱼。当时,这只鸟只距我们数米远。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佩雷斯表示:“我们手里拿着相机,开始不停拍摄,我们知道这是一个难得一见的场面,我们不想错过任何精彩镜头。这只鸟看上去好像费了好大劲才吞下那条鱼。有一刻,我们甚至认为它要窒息了。但经过数分钟的不懈努力,这只美洲蛇鸟终于把食物吞进肚里。这真是一个令人兴奋的难忘瞬间。”

  相关阅读

  生物间谍已令人草木皆兵 土耳其误将死鸟当间谍

  毛里求斯发现 灭绝300多年渡渡鸟完好遗骨(图)

  鸟类进化之谜解开 色彩多样性加快进化速度(图)
 

发表在栏目: 自然


3张1887年在新潟县拍摄的日食照片 

  据共同社报道了,70岁的日本老照片收藏家石黑敬章今日从藏品中发现有3张1887年在新潟县拍摄的日食照片。该照片可能是使用了装有天文望远镜镜头的照相机拍摄的,摄影师巧妙地拍下了太阳被遮住的瞬间。

  由于日本各地将在21日时隔128年后再次观测到日环食,目前日食的话题人气很高。石黑表示,“从照片中可以发现,不论是以前还是现在,人们对天体观测的热情从未改变。”

  照片拍摄于1887年8月19日,当时从新潟县至茨城县可以观测到日食。据悉,照片拍摄于当时天气状况较好的新潟县三条市的永明寺山,准确捕捉了月亮遮住太阳时的“日环”,照片上写有“内务属 杉山正治撮影”等,并标有英语。杉山当时是内务省下属的陆地测量师。1969年发行的《天文月报》上刊登有介绍杉山拍摄情况的文章。文章称,明治政府把1887年的日食观测视为“国家事业”,投入了很大力量,还向相关地方政府发放了素描纸等。杉山与同行人员在永明寺山住了约1个月,使用焦距1400毫米的望远镜成功拍摄了日食。

  相关阅读

  日本多地现罕见"金环日食" 从云缝中观奇景(图)

  分析日食品产业缘何高度自律 犯错成本高可致命

  组图-盘点世界八大日食 绿色日全食引世界瞩目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在冬季西南风带动下,来自新墨西哥州白沙国家公园的沙尘飘到山谷上空几千英尺的高度,而后一直飘到萨克拉门托山上空  在冬季西南风带动下,来自新墨西哥州白沙国家公园的沙尘飘到山谷上空几千英尺的高度,而后一直飘到萨克拉门托山上空
壮观的羽状白尘,由美国宇航局Terra卫星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拍摄壮观的羽状白尘,由美国宇航局Terra卫星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拍摄

  北京时间5月3日消息,从距地球245英里(约合394公里)的国际空间站上,宇航员拍摄了一幅照片,展现飘浮在萨克拉门托山上空超过4000英尺(约合1219米)的雪白色羽状尘带,长度超过75英里(约合120公里)。

  雪白色羽状尘带由石膏形成,与附近的黯淡山坡形成鲜明颜色对比,因此很容易被空间站上的宇航员观察到。在冬季西南风带动下,来自新墨西哥州白沙国家公园的沙尘飘到山谷上空几千英尺的高度,而后一直飘到萨克拉门托山上空。

  白沙国家公园位于31英里(约合50公里)宽的图拉罗萨山谷,处在萨克拉门托山和圣安德烈斯山漆黑的岩石和草木丛生的斜坡之间。在这幅照片拍摄时,圣安德烈斯山上并没有积雪,卡里佐佐熔岩区的黑色熔岩流在山谷中流动。在这幅照片的左侧,我们能够看到里奥格兰德泛滥平原的黯淡农田。

  同一日,美国宇航局Terra卫星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也拍摄了一幅照片,展现羽状雪白尘带。在风的吹动下,白色尘带穿过萨克拉门托山和圣安德烈斯山间一个海拔较低的区域,高度比北部和南部的顶峰低大约2400英尺(约合731米)。

  在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地区,高吹尘主要呈浅褐色或者红色。在这幅照片中,羽状尘呈两种截然不同的颜色——来自白沙国家公园北部山坡的红尘和来自白沙沙丘的白尘。这座国家公园的沙丘之所以呈白色是因为它们由石膏构成,一种相对罕见的沙丘形成物质。这些石膏来自于白沙公园西部一个富含矿物质的季节性湖泊,在湖水蒸发后沉积。在侵蚀作用和风的影响下,石膏变成颗粒状并形成沙丘。(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很难相信这张维多利亚瀑布的照片是在夜间拍摄的很难相信这张维多利亚瀑布的照片是在夜间拍摄的
只要有大量溅起的水花和满月,就能形成月虹只要有大量溅起的水花和满月,就能形成月虹
这些精美的照片是在位于津巴布韦和赞比亚之间的赞比西河上的瀑布岛拍摄的这些精美的照片是在位于津巴布韦和赞比亚之间的赞比西河上的瀑布岛拍摄的
只有相机能够非常完美地捕捉到月虹画面只有相机能够非常完美地捕捉到月虹画面
拍摄这些照片花了好几天时间拍摄这些照片花了好几天时间
查理-汉密尔顿-詹姆士已经为BBC创作了很多获奖作品查理-汉密尔顿-詹姆士已经为BBC创作了很多获奖作品

  北京时间4月12日消息,这条美丽迷人的雨虹悬挂在世界著名的维多利亚瀑布上方,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创造了一场令人难以置信的夜间光影展。这种被称之为“月虹(Moonbow)”的迷人现象是在该瀑布的“魔鬼瀑布”区观看满月时捕捉到的。

  摄影师和电视节目主持人查理-汉密尔顿-詹姆士去位于津巴布韦和赞比亚之间的赞比西河上的瀑布岛(Cataract Island)旅游时,设法在那里观赏到这种十分罕见的现象。38岁的查理家住英国西南部,他说:“悬挂在魔鬼瀑布上方的月虹的照片,可能是迄今为止拍摄到的第一批这种照片。维多利亚瀑布亦有‘雷鸣之雾’之称,这是因为这条瀑布激起大量飞沫,高度可达1英里(1.61公里)。这显然是雨虹形成的理想环境,白天和夜间的雨虹都不例外。我们是在津巴布韦的瀑布岛上拍摄到月虹的,我用几个夜晚在那里拍摄时间间隔更长的照片和静止图像。”

  罕见的拍摄对象月虹是一种常在最不容易接近的时刻呈现自己的普通事物。查理说:“月虹并非一种罕见现象,只要环境合适,有大量溅起的水花和满月,我相信月虹就能在任何地方形成,但是大部分都很微弱,人们很难看到。维多利亚瀑布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瀑布,因此它产生了大量水雾飞沫。”虽然照片中月虹的场面非常壮观,但事实上借助裸眼看,它们并不太引人注目。查理说:“有趣的是,用裸眼看它们并不会如此令人印象深刻,它看起来只是一条暗淡的乳白色弧线,并没有其他颜色。给月虹摄影的乐趣是我们可以打开相机的快门很长时间,显示我们的眼睛无法看到的光线的真实自然特征。即使在裸眼看来它们并没那么壮观,但是能够亲眼看一看月虹,也是件很不错的事情。看到它们出现在相机的屏幕上,那种感觉非常棒。到达拍摄照片的理想位置并不难,但是我们需要在满月时连续拍摄好几天,才能捕捉到理想画面。因此当一切条件都符合要求时,会令人很兴奋。”

  查理的热情很快超越了拍电影,他在16岁时完成了他的第一份有报酬的工作,在戴维-爱丁保罗夫的《生命之源(Trials of Life)》的拍摄过程中给一名摄影师当助理。查理在2000年遇到未来的妻子、电视节目主持人菲利帕-佛雷斯特尔以前,他一直在BBC的自然历史团队工作。二人相遇以后,他们为BBC拍摄了很多获奖作品。330英尺(100.58米)高,近1英里(1.61公里)宽的维多利亚瀑布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幕。每分钟有多大1.37亿加仑(51.86万立方米)水从该瀑布经过。(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1 页,共 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