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一个名为mChip的塑料小芯片约在15分钟内便能可靠地诊断艾滋病病毒和梅毒,而其制作费用仅为1美元。这是由谢国基(Samual Sia)以及哥伦比亚大学的合作者们开发的微流体诊断仪,它能够在芯片上将复杂的化验过程简化执行,有助于在资源困乏的环境实现医疗诊断。

  谢国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mChip的发明就是要令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进行大规模的诊断测试,而非强逼患者到医院诊所抽血,然后等上数天才能有结果。”

  便宜的艾滋病诊疗手段

  目前世界上约有6400万人感染艾滋病毒,并以每天7000人的速度在增长,其中包括1800位新生儿。在全球艾滋病感染者中,有70%居住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艾滋病病毒不仅影响个人的健康,也影响到家庭、社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

  尽管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及接触前药物的推广,可以降低艾滋病并发症的发生,但在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十分缺乏这样的技术和设备。微流体(芯片实验室)技术有望解决这一难题。项目参与者之一华裔科学家谢国基2010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百年期刊《技术评论》的世界青年科技创新家称号,就是为了表彰他在研发成本廉价的微流体芯片上所做的贡献。

  HIV抗体一般在感染病毒4周后逐渐出现,可延至终生,是人类重要的检测指标。检测HIV特异性抗体,是诊断艾滋病的重要依据。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是国际上应用最早、发展最快,而且是最常用的HIV抗体检测方法。基本原理是免疫反应物能和待检样品中相应的抗原或抗体结合成免疫复合物,再加入无色的酶,经过催化或水解,会产生颜色。

  用这种方法检验艾滋病,必须将血液样本送到有资质的实验室进行检测,在非洲,卫生诊所资源缺乏,无法完成复杂的检测试验。送到城市医院则要花费数天乃至数十天的时间。

  谢国基等人开发的这套系统,能将复杂的试验搬到芯片上进行。这片类似信用卡大小的芯片上包含有微型的连续U形测试管和化学物质,只需要很少的样本(约为1微升)就能完成反应,15分钟内读出检测结果。检测的反应试剂被放置于软管中,由气泡进行分离,并利用注射器的简单抽拉使其进入芯片。这些芯片可以通过注塑成型的工艺进行量产,检测流程不需要活动部件、电流或外部测量仪表。它能透过光学分析血液,并在15分钟内显示HIV的检验结果是阳性还是阴性。和验孕棒类似,即使不是医生,普通人也能透过颜色分辨是否感染艾滋病毒。如果希望检验结果更准确,可以把芯片放到检验盒内查看结果。

  谢国基的研究组与哥伦比亚公共卫生学院、卢旺达卫生行政官员以及非政府健康组织合作,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进行了四年的研究,对此设备进行了测试。对于艾滋病病毒和梅毒的合并检测,鉴别率为100%,假阳性比率约在4%-6%之间——等同于标准实验室的水平。

  他们以数百位患者为研究对象,目前这一技术在艾滋病患者中的检出率是100%。

  微流体技术的前景

  微流体技术是目前迅速发展的高新技术和多学科交叉科技前沿领域之一,它能够将实验室微型化,通过平面微细加工技术在固体芯片表面构建微流体分析单元和系统,以实现对细胞、蛋白质、核酸以及其他生物组准确、快速、大信息量的检测。在生物医学领域它可以使珍贵的生物样品和试剂消耗降低到微升乃至纳升级,并使分析速度成倍提高,成本成倍下降。

  微流体技术不仅强调减小器件的尺寸,它着重于构建微流体通道系统来实现各种复杂的微流体操纵功能,让液体在流动中完成一次实验的诸多步骤。

  为了推广微流体技术在医学快速诊断上的应用,2004年,谢国基和两位同事共同创办了卡拉洛斯诊断公司(Claros Diagnostics)。2007年,他们获得Oxford Bio等创投公司的780元投资,先后开发了用于检测前列腺癌的仪器,该仪器已经今年6月在欧洲取得了销售许可。接着,他们又改进了芯片,使之能够检测艾滋病病毒、梅毒和肝炎,他们还在为资源匮乏的第三世界国家开发B型和C型肝炎、疱疹以及疟疾的检测方法。

  利用这种mChip芯片用作医学诊断,并不是一次只能检测一种疾病,譬如,在诊断艾滋病的同时,还能够添加梅毒、肝炎之类的附加检测,而并不显著增加应用成本。

  不仅在医学诊断领域,科学家们也将这种技术用于基因测序,目前,哈佛大学物理学家及其同事已经实现了基于微流体芯片的测序技术,使个人基因测序费用下降到30美元。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僵尸老鼠:科学家发现一种寄生虫能寄生并操控受感染老鼠的行为,使其丧失对猫的天生恐惧感僵尸老鼠:科学家发现一种寄生虫能寄生并操控受感染老鼠的行为,使其丧失对猫的天生恐惧感

  北京时间8月24日消息,科学家发现一种寄生虫能寄生并操控受感染老鼠的行为,使其丧失对猫的天生恐惧感。

  在自然界,猫的尿味是啮齿动物天然的威慑剂,这些小动物会灵敏地察觉这种味道并主动远离它们的天敌。但是最近研究人员发现感染弓形虫后的雄性老鼠在暴露于猫尿味环境后,其大脑中和性吸引相关的区域竟然呈现活跃状态。而与此同时,其大脑中负责恐惧的区域受到抑制。

  论文合著者,美国斯坦福大学神经科学系教授罗伯特·萨珀尔斯基(Robert Sapolsky)说:“一般情况下,我们预料弓形虫感染后会抑制老鼠大脑的正常恐惧功能,但是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发现它竟然还会引发性唤起,这让我感到很奇怪。”

  弓形虫需要进入猫的消化系统才能完成后代的繁衍。因此,这种病原体不但通过操控老鼠的大脑,抑制其对猫的气味的恐惧,甚至还通过欺骗性的性唤起让它们向猫靠近,从而大大增加了它们被猫捕杀的风险。因为只有这样做,弓形虫才能得以进入猫的消化系统,也才能得以完成后代的繁衍。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弓形虫仅仅会更改老鼠对于猫尿味的本能恐惧反应,也就是说受感染的老鼠的其它情感反应:焦虑,害怕,社交能力,记忆都仍然是正常的,并且对非猫科捕食者的味道仍然保持恐惧心理并能引导自己及时躲避危险。

  研究者之一,斯坦福大学博士生帕特里克·豪斯(Patrick House)说:“这些发现支持这样一个观点,即弓形虫会针对特定目标进行操控,从而形成仅仅针对猫的恐惧反应抑制。与此同时,此次的研究还暗示恐惧和吸引的反应可能是统一的,或者至少可以说并非完全不相关的两种情感。”生物学家们相信这项进展将有助于进一步搞清本能的恐惧感和性吸引的生物学机制。

  不过这项研究并未能搞清弓形虫具体是如何实现对老鼠大脑的操控的,而仅仅是证明它确实实现了这种操控。先前有研究认为弓形虫在侵入寄主大脑后会寄生在大脑杏仁核部位,这里正是大脑负责恐惧和其它情感行为的区域。

  但是此次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则将这项结果更推进了一步,他们证明弓形虫不但侵入并找到了雄性老鼠的大脑杏仁核部位,甚至还对这一区域的某一特定功能区进行了篡改,使老鼠只特定地对猫的气味失去天然的恐惧感,并使大脑在探测到猫的气味时激活对雌鼠引发的性吸引反应。

  人类群体中大约有1/3的人口对弓形虫检测呈阳性反应,这主要是由于食用了没有煮熟的肉制品所致。对于人类而言,弓形虫危害最大的当属怀胎的婴儿和孕妇。

  然而根据一些最近的研究,弓形虫被证明和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有关,这种病症的显著特征正是大脑杏仁核功能紊乱和行为失常。生物学家们正在做进一步的分析,试图搞清弓形虫究竟是如何对寄主大脑进行操控的。(晨风)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华网郑州8月22日电题:雪上加霜的治疗——河南新安县人民医院患者透析感染丙肝事件调查

  新华社记者李亚楠

  最近,多名尿毒症患者反映,他们在河南省新安县人民医院做透析治疗时感染丙肝,医院不仅不告知,还多方隐瞒。

  记者调查发现,该医院血液透析室管理混乱,并涉嫌变相对外承包。目前,该院院长已停职检查,业务副院长被免职,相关丙肝患者将接受免费治疗。

  多名患者在医院感染丙肝

  61岁的吕松旧病未除,又添新病。他认为,自己在新安县人民医院做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感染丙肝,这让已几乎失明的他难以承受。

  据悉,由于糖尿病引发尿毒症,从2007年起,吕松一直在新安县人民医院做透析治疗,8月9号,他转院到洛阳做透析治疗时,查出丙肝。

  吕松说,他在新安县人民医院做透析治疗前曾进行全面检查,并未查出丙肝。在透析治疗的近4年里,他多次进行全面检查,并无异常。这期间,他也未到其他医院进行过任何透析治疗,仅做过一次白内障摘除手术。因此,通过血液传染的丙肝,只可能是在新安县人民医院透析治疗过程中感染。

  在新安县人民医院做透析治疗的多位病友同样查出丙肝,也强化了吕松的看法。一位病友梁小孬说:“据我所知,在这里做透析的病人中,知道感染的有十几个。”

  梁小孬2009年开始在这里做透析治疗,同样在洛阳确诊感染丙肝。他说,今年2月份,他发现一位丙肝患者在新安县人民医院做透析治疗,已有约半年时间,医院并未对他进行隔离透析。并且,医院对透析室管理不规范,很多一次性用品多次使用,所有复用式透析器混在一个水池里冲洗。他认为,很可能是医院的不规范行为导致交叉感染。

  记者采访的另两位尿毒症患者李长海、陈社峰经历类似。丙肝让他们本就困难的生活雪上加霜。吕松现在四病缠身,女儿开的小饭店也因顾客怕被传染而生意惨淡;李长海为治尿毒症已负外债五六万元;陈社峰一家六口只能靠老父亲开三轮和妻子在深圳打工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

  违规操作造成交叉感染

  河南省卫生厅20日通报称,已确认6位患者在该院进行透析治疗时感染丙肝,另有8位抗体阳性患者正在做进一步的流行病学调查确认。经调查认为,新安县人民医院出现的问题属于医护人员违反操作规程造成的院内交叉感染。

  根据卫生部《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管理规范》,患者使用的床单、被套、枕套等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更换;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时应当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进入透析治疗区;乙肝、丙肝等传染病患者应当分别在各自隔离透析治疗间进行专机血液透析,相互不能混用等。

  这些规范在新安县人民医院并未得到严格执行。多名患者反映,非工作人员可随意进入治疗区,床单、被套等多次使用,可复用的透析器混在一个水池里清洗。还有患者反映,医护人员一个手套用到底,也不更换,一次性的针多次使用等。

  目前,洛阳市卫生局已从市属医院抽调医护人员,全面接管了新安县人民医院的血液透析工作。前来接管的洛阳市东方医院血液净化科主任王谦受说,之前这里布局不规范,没有隔离开的病人和医护人员通道,没有独立的污物处理间等,他们对环境做了大量治理,建立一个污物处理间,设置了医护人员专用通道,对所有设备做了彻底消毒等。记者现场看到,连病人用的拖鞋和垃圾桶也都换成了新的。

  有患者还怀疑医院对他们感染丙肝进行了隐瞒。吕松的女儿吕蕾说,她母亲一个月以前就知道父亲患上了丙肝,医院为了不让她说,就每月免费治疗一次,报销100元钱,她母亲想着还要在这里透析,就没有说。梁小孬说,今年3月左右,医院对透析病人进行了化学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正常,但是,随后却陆续有病人在其他医院检测出感染丙肝,他怀疑,医院在化验单上做了手脚。

  已被停职的新安县人民医院血液透析室实际负责人卢平否认更换过化验单,也否认对吕蕾母亲封口。她说,今年3月份左右,有个在她这里检查正常的病人,在别的医院查出丙肝,她很奇怪,也找不出原因,想到科室的特殊性,不愿把事态扩大,就未对其他病人讲,但从那时起,她就将所有复用式透析器更换成了一次性的。

  新安县人民医院办公室主任仝宗敏说,媒体报道之后,医院才知道患者感染丙肝的事情,之前,医院并不知道这个事情。

  医院涉嫌变相承包科室

  《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管理规范》规定,血液透析室应当设负责人全面负责血液透析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负责人必须由具备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担任。

  据医院方面介绍,停职前,卢平的实际职务为血液透析室的护士长,血液透析室的主任由重症科主任兼任。不过,据记者采访,虽名为护士长,其实际全面负责血液透析室的日常工作。

  卢平1991年毕业于洛阳卫校护士专业,先在新安县中医院从事护理工作,2002年,新安县人民医院和卢平以融资合作的方式建立血液透析室,卢平投资20多万元购买一台血液透析机和一套水处理设备,2004年,卢平正式调入新安县人民医院任护士,目前,具备护理专业中级职称。

  卢平和医院方面均否认承包科室,坚称是融资合作。不过,卢平说,她后来又追加投资购买设备,现在共有八台透析机,累计投资大概有七八十万元。她还告诉记者,透析室被接管之前,正式护士只有她一人,因医院不给配正式护士,她只能自己招护士,然后送她们去做血液净化培训。“主要是我一个人,天天早上五点上班,中午从来没休息过。”

  卢平曾开过小诊所的丈夫也在此帮忙,做水处理机器维护。但有患者反映,虽不是医院的正式职工,卢平的丈夫却经常穿着白大褂给病人开药,处方上签重症科主任的名字,开的药对一些小病小痛也挺管用。

  仝宗敏说,在管理上,透析室和医院其他科室是一样的。仝宗敏还说,卢平的丈夫不是医院工作人员,只是在透析室协助工作,至于具体做什么工作,他不是太清楚。

  卢平告诉记者,她和医院签有协议,合作初期以收回成本为主,收回成本之后,她和医院逐步按二八、三七、四六不等分成,最终收回成本的两倍后,设备归医院所有。协议的具体内容,她表示自己记不清楚,不愿详谈。

  仝宗敏也说自己不清楚协议的具体内容。记者提出希望有了解情况的医院负责人接受采访,或者提供双方签署协议的具体内容,但直至记者20日下午离开新安,医院方面既没有人能讲清楚合作情况,也没有提供协议内容。

  采访中,正停职接受调查的卢平几次失声哭泣,四病缠身的吕松同样几次失声痛哭,其他几位接受采访的患者直言自己现在压力很大。

  新安县已作出决定,对所有血液透析相关的丙肝患者进行免费治疗,并按相关规定予以补偿,但这些患者遭受的精神和身体损害已再难弥补。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图为一个已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供体细胞(绿色),正在感染正常细胞(红色)。

  利由加州理工学院生物学教授、诺奖获得者大卫·巴尔的摩(David Baltimore)领导的一个研究团队近日发现,艾滋病病毒会利用已感染细胞来接近健康细胞,从而实现病毒大批量传播,这可能是艾滋病病毒在经过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成功治疗后,仍能在少数受感染细胞中存活的原因。相关研究论文已发表在8月17日的《自然》杂志上。

  目前,艾滋病病毒感染细胞有两种方式:一是无细胞传播,即病毒在血浆中移动,遭遇免疫系统细胞(T细胞)时,对其传染;二是细胞间传播,病毒以被感染的供体细胞作为媒介在细胞间传播。一旦发现未受感染的靶细胞,供体细胞便将病毒传染给该细胞。

  研究小组分别使用细胞外艾滋病病毒和供体细胞来感染靶细胞。使用的供体细胞缺少一种天然标记HLA-A2,而靶细胞则有这种标记,这将有助科学家分清两种细胞。结果显示,无论是否有抗病毒药物作用,靶细胞都会被感染。

  研究人员发现,通过无细胞传播方式感染的细胞在抗病毒药物作用下,数目急剧下降,而即使在大剂量药物的作用下,通过细胞间传播感染的细胞依然是缓慢减少。“我们发现,细胞间传播使更多病毒作用于一个细胞,” 该小组成员Alex Sigal说,“这使得病毒存活的几率大大增加。”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抗病毒药物无法根除艾滋病病毒感染。药物治疗本质上说是一种概率性杀毒,即它们不能100%地杀死病毒。所以,当病毒数量变多时,其存活并感染下一个细胞的几率变大。

  另一个可能是艾滋病病毒进入潜伏期,病毒潜伏在细胞的DNA中,聚集成一个病毒库,不发生复制作用,因而药物对其无效。Sigal表示,这两种方式可能存在相互影响。

  “确定病毒的细胞间复制是否导致艾滋病病毒库的产生,对研究治疗方案尤为重要”,他说,“我们不能用对付病毒库的方式来对付(细胞间复制)。”理论上来说,通过激活潜伏病毒库中的病毒,有助实现病毒的根除,但如果病毒进入新细胞内,它们将变得难以对付。

  “我们下一步要做的是,从生理学水平上了解艾滋病病毒是怎样通过细胞间传播来感染像淋巴结这样的器官,”Sigal说。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病菌对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怎么办?或许可以用另一种细菌来杀死它。新加坡研究人员利用合成生物学手段,通过基因改造使大肠杆菌分泌专门的毒素,成功杀死绿脓杆菌。

  绿脓杆菌是一种生存能力很强、对多种抗生素和消毒剂有耐药性的细菌。它对健康人的影响较小,但对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有很大威胁,是导致医院感染的主要菌种之一。

  不同类型的绿脓杆菌之间因生存竞争而存在“内战”,它们会分泌称为绿脓菌素的毒素,彼此攻击。每种绿脓菌素只对特定菌株起作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这种特性,给大肠杆菌植入基因,使其分泌可杀灭感染人类的绿脓杆菌菌株的毒素。

  在这种大肠杆菌作用下,实验室中培养的绿脓杆菌只有1%能够存活,绿脓杆菌形成的生物膜也比正常情况下稀薄得多。生物膜是由细菌及

  相关成果发表在新一期的英国《分子系统生物学》杂志上。研究人员说,这是将合成生物学应用于抗感染的第一个例证。

  不过这一方法目前还有缺陷,离实用尚有距离。例如,目前该方法只有在大肠杆菌数量比绿脓杆菌多几倍时才有效,而很多情况下不宜往感染部位大量添加细菌。

  研究小组正在设法改进这种方法,并在培养另一种大肠杆菌菌株,用于杀灭霍乱弧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近日,我省鞍山海城市和岫岩县发生皮肤炭疽传染病疫情,截止8月10日18时,共报告21例,其中临床确诊病例3例,疑似病例18例。病例分布在海城市18 例(临床确诊病例3例)、岫岩县3例(在海城市疫区感染)。目前,所有确诊、疑似病例均在鞍山市传染病医院隔离治疗,病情平稳,无死亡病例。

  据初步调查,这次疫情是由于当地居民私自屠宰或接触病牛而感染发生的。目前,当地政府已经依法开展了疫情处置工作,正在排查病牛来源,并对当地大牲畜进行了全面排查,对患病牛按要求进行处置。

  疫情发生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做出指示,分管领导连续组织召开三次会议进行研究和部署,带领省卫生厅、省畜牧兽医局等相关人员及时赶赴当地,会同鞍山市委、市政府共同开展疫情处置工作,并成立了省南关村炭疽事件处置领导小组,组建了省临床救治指导组、疫区处置指导组、动物处置指导组。现三个技 术指导组已赶赴当地开展工作。目前,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正在全力组织开展疫情处置和防控工作。

  炭疽是一种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牛、羊、骆驼、骡等食草动物是其主要传染源。人直接或间接地接触病畜和染菌的皮、毛、肉等,会感染炭疽。因此,人们只要不接触、宰杀、食用病死和不明原因死亡的牛、羊等牲畜,就不会被感染发病。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35)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7月28日消息,荷兰爆发超级细菌!已经造成27人死亡。现在,这种细菌已经被证实是"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但是目前还不能确认所有的死亡病例都是由该细菌直接导致。

  据科学网了解,荷兰鹿特丹的马斯城医院26日宣布,在近两个月时间里,共出现了27人不明死亡,经过检验都在死者身上发现了“克雷伯氏菌”,是否这种细菌就是死亡的关键,仍在调查。马斯城医院表示,目前有78人确诊感染了该细菌,另外有1967人疑似感染。据院方估计,确诊病例还会增加,但是最近一周时间内没发现确诊病患,疫情正在控制中。

  根据介绍,人类感染克雷伯氏菌会引发肺炎、尿道感染和菌血症等病症,曾在法国、印度和以色列等多国爆发过疫情。

  (科学网-kexue.com 玛格)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计算机病毒漫画版(科学网-kexue.com)配图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7月28日消息,无论是个人计算机系统,还是企业计算机系统,无论是局域网环境,还是互联网环境,甚至是现在最新的云计算、物联网,其所要面对的安全威胁最为本质的就是病毒。病毒可以说是一切安全威胁的源头与根源。那么我们来回顾下计算机历史上最为大名鼎鼎的二十大病毒。

  1.1971年:CREEPER

  首个Creeper病毒是在DEC 10计算机的TOPS TEN操作系统下运作。

  2.1985年:ELK CLONER

  ELK CLONER是首个在Apple IIe中运作的病毒。这只病毒是由一个15岁的高中生所撰写。

  3.1985年:THE INTERNET WORM

  THE INTERNET WORM是由Cornell康乃尔大学的一名研究生所撰写,造成了网络的停摆。

  4.1988年:PAKISTANI BRAIN

  PAKISTANI BRAIN是第一只感染IBM个人计算机的病毒,由来自巴基斯坦的两兄弟所写成。虽然病毒在科幻故事中已为人熟知,这却是首只受媒体大篇幅报导的病毒。

  5.1990年:JERUSALEM FAMILY

  此病毒约有59个变种,据信来自Jerusalem耶路撒冷大学。

  6.1989年:STONED石头

  STONED石头是在病毒开始肆虐的第一个10年间散播最广的病毒,stoned是开机程序/.mbr感染程序,会计算从受感染开始的重新启动次数,并显示一则"你的计算机石化啦"的信息。"your computer is now stoned."

  7.1990年:DARK AVENGER MUTATION ENGINE

  DARK AVENGER MUTATION ENGINE实际上是在1988年写成的,但到了90年代初期才被运用在如POGUE和COFFEESHOP病毒中。这个变种引擎是第一个真正在网络间流传的千面人(Polymorphism)多型式病毒,从此改变了病毒的作用方式。

  8.1992年:MICHEANGELO

  MICHEANGELO是STONED的变种,挟带了致命性的承载程序。在3月6日,这只病毒将会清除掉硬盘中的前100个区块,让硬盘变成板砖。

  9.1995年:WORLD CONCEPT

  WORLD CONCEPT是网络第一个Microsoft Word Macro文件宏病毒,Word Concept会显示一则信息"这就足以表达我的论点""That is enough to prove my point"的信息。此病毒开启了计算机病毒的次世代,由于此计算机病毒降低了黑客的技术门槛,影响深远。

  10.1998年:CIH/CHERNOBYL

  CIH是迄今为止最具毁灭性的病毒。发生在任何一个月份的26日(依不同的病毒版本为主),会同时清除硬盘,及中毒计算机中的ROM BIOS内存。

  11.1999年:Melissa梅莉萨

  梅莉萨是首个透过电子邮件散播的主要病毒,开启了网络病毒时代。虽然Melissa不具毁灭性,但所到之处因为会自我复制并塞爆电子邮箱而造成干扰。1999年3月26日晚间MELISSA展开大规模的"全球性感染",一夜之间迫使著名的大型企业关闭他们的电子邮件服务器,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甚至以"前所未有的互联网病毒风暴"来形容,FBI也对企业界发出呼吁,甚至发出通缉令将逮捕该名病毒作者。

  12.2001年:LOVEBUG / I Love You情书

  最热门的电子邮件病毒,纯粹由社交工程(Social Engineering)陷阱手法驱动。

>

  13.2001年:Code RED红色警戒

  是以一款畅销的高咖啡因无醇饮料为名,该网络病毒不需透过电子邮件或网页来散布。它自己会搜寻并感染有漏洞的计算机。

  14.2001年:NIMDA尼姆达病毒

  被称为"瑞士万用刀"的病毒,使用缓冲区溢出,电子邮件网络分享等不下10种之方式进入到网络中。

  15.2004年:BAGEL/NETSKY

  这两只病毒会在程序代码中互相较劲,用不堪的脏话隔空喊话,互相攻击对方。每只病毒都分别有上百的变种,及不同数量的新技术和成功纪录,也因此这两只病毒几乎整年皆是新闻话题。

  16.2004年:僵尸网络

  这些网络的傀儡僵尸战士们让网络犯罪份子们取得了不计其数受感染的计算机,这些计算机皆可在网络中被重新设定来转发垃圾信息,感染新的受害者,偷取数据,让坏人可以利用来运作。

  17.2005年:ZOTOB

  ZOTOB病毒只会感染未经修补的windows2000系统,但也拿下了数个主要的媒体网站,包括CNN和New York Time纽约时报。

  18.2005年:Rootkit

  广义来说,Rootkit其实是一项技术,用来隐藏恶意进程、文档或者网络用户。已成为恶意软件世界中最受欢迎的隐匿工具。利用操作系统底层技术使恶意软件隐形。

  19.2007年:STORM WORM

  STORM WORM透过上千的覆式流程,最后形成了世界最大的僵尸网络。一度认为共有高达1千5百万台计算机同时遭到感染,受地下犯罪世界所操控。

  20.2007年:ITALIAN JOB

  ITALIAN JOB不是单一的恶意软件,而是使用以MPACK为名的预先包装工具套组进行协调攻击。手法包括劫持超过上万的网站,植入能窃取用户数据的恶意软件(Data Stealing Malware)。

  (科学网-kexue.com 玛格)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综合新华社电 德国国家疾病预防和控制机构10日确认,德国本土出产的芽苗菜是这一轮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源头。

  吃芽苗菜染病几率9倍

  德国罗伯特·科赫研究所所长赖因哈德·布格尔10日在德国北部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尽管从下萨克森州一家农场抽检的芽苗菜没有检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菌株,但针对这次疫情暴发形式的流行病学调查已搜集到足够证据,得出芽苗菜系污染源的结论。

  他告诉媒体记者,针对100多名在餐厅就餐后感染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食用芽苗菜者出现出血性腹泻或其他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症状的几率是常人的9倍。

  或因种子被污染

  下萨克森州农业部长格特·林德曼先前接受德国《焦点》周刊记者采访时说,大约60人食用一家农场出产的芽苗菜后感染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按林德曼的说法,种子受污染或农场“卫生状况不佳”可能是芽苗菜携带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原因。

  德国联邦风险评估所所长安德烈亚斯·亨泽尔说,德国政府定于10日解除针对西红柿、黄瓜和生菜的生食禁令,但豆芽等芽苗菜仍将遭禁。

  首次在芽苗上发现病菌

  就在同一天,德国北威州消费者保护部宣布,在一家多人患病的家庭丢弃的芽苗菜上发现了造成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的O104:H4型大肠杆菌。芽苗菜来自被疑为本次流行传染源的下萨克森州一家农场。

  据悉,带菌芽苗菜是在垃圾桶里发现的,发现时芽苗菜包装已开。这个三口之家中有两人吃过芽苗菜,并于5月中旬感染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由于被发现的芽苗菜包装已开,因而还存在芽苗菜被其他东西污染的可能性。

  ■ 相关新闻

  德国将帮西班牙“卖菜”

  西班牙不打算起诉德国相关部门

  西班牙官员9日说,德国政府同意帮助西班牙蔬菜重塑市场形象。

  西班牙负责欧洲联盟事务的国务秘书迭戈·洛佩斯·加里当天和德国方面代表就这次大肠杆菌疫情会谈后说:“德国政府同意,努力改善西班牙农产品在德国的形象。”

  “我们25%的蔬菜出口德国,这是我们最重要的出口市场。因此,德国政府有责任协助我们推广产品。”他说,双方谈妥的推广方式包括在德国一些国际食品展会中着重推出西班牙产品,在德国经由广告大力宣传西班牙农产品。洛佩斯·加里说,西班牙方面也会在西班牙国内为德国农产品做宣传。

  另外,西班牙方面不打算起诉德国相关部门,但会在欧盟层面要求赔偿。西班牙认为,最新提出的2.1亿欧元(约合3.06亿美元)赔偿方案“不足够”。蒋骢骁(新华社专稿)

  ■ 疫情

  连日来,新增染病人数呈下降趋势,但难以确定疫情是真正缓解,还是只是因为人们近期避免生食蔬菜。

  截至9日,这轮疫情致30人死亡。

  德国2808人染病,其中722人出现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症状。

  德国以外97人染病,3人在美国。

  7日至8日新增300多例。8日至9日新增160例。

  事件回顾

  ●5月24日

  德国发现300名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感染病例,2人死亡。

  ●5月26日

  汉堡卫生研究所曾宣布在产自西班牙的黄瓜上化验出EHEC病菌,

  ●5月31日

  德国宣布致病原并非西班牙进口黄瓜。两美国居民在德国旅行回国后染病。

  ●6月2日

  俄罗斯停止从所有欧盟国家进口新鲜蔬菜 。

  ●6月5日

  德国宣布该国下萨克森州一农场出产的芽苗菜引发了本次疫情。

  ●6月6日

  德国下萨克森州宣布芽苗菜中没有发现致病菌。检测将继续进行。

  ●6月10日

  德国确认芽苗菜是疫情的源头。同时解除了生吃黄瓜、西红柿和生菜的警告。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21)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近日来自洛克菲勒大学和斯克斯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成功地构建出了第一个人源化丙型肝炎遗传工程小鼠模型,这一研究成果将推动研究人员研发出用于人类身上的丙肝疫苗。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在6月9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
由于丙型肝炎病毒仅感染黑猩猩和人类,因此长期以来科学家们都无法在小型动物模型上开展病毒生命周期及相关治疗性研究。新型小鼠模型是人类构建的第一个具有完全功能性免疫系统的小鼠模型。
“新型的人源化丙型肝炎基因工程小鼠模型将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论文的资深作者、洛克菲勒大学助理教授Alexander Ploss说:“此外,这个功能强大的动物模型还将有可能被广泛运用到候选药物及疫苗的检测优化中去。由此获得的检测结果将指引我们在更高等的生物包括人类身上开展更大规模的临床前及临床研究。”
新型小鼠模型的构建是洛克菲勒大学Charles M. Rice实验室多年来为之付诸努力的结果。2006年,Rice及同事第一次成功获得了在实验室条件下培养的丙型肝炎病毒株,并证实这些病毒株对动物具有传染性。直到近期,Rice, Ploss和同事们又发现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需要CD81和B类I型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 type B class I,SR-BI),以及两个紧密连接分子claudin 1和occludin的参与。研究人员证实人类CD81和occludin是丙肝病毒进入小鼠细胞的必需分子。
在新研究中,洛克菲勒大学和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将一些已获鉴别的人类基因导入到了小鼠体内,随后检测了丙型肝炎病毒对这些动物的感染情况。研究人员将小鼠分为两组:在第一组小鼠体内导入CD81和occludin基因,而另一组作为对照组。研究人员证实第一组小鼠的肝脏表达人类CD81 和occludin,且极易感染丙肝病毒。随后Ploss和同事们又构建了一种新型报告系统,利用这一报告系统他们对活体小鼠中的丙肝病毒感染进行了灵敏检测。
“我们开启了第一个先例,利用基因工程小鼠解析了丙肝病毒入侵的过程,确定了SR-BI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并据此确定了一个新的抗病毒药物靶点,”Rice说。
目前全球至少有1.3亿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且这些感染者的病情在未来还有可能进一步演变为严重肝损伤和肝癌。当前针对这些患者所采用的只是一些对症治疗,且具有相当大的毒副作用,科学家们还未能成功地开发出针对丙型肝炎的疫苗。
“丙型肝炎的全球性流行迫使我们必须开发出更加高效的治疗策略,其中包括丙肝疫苗的研制,”Ploss说:“新型的小鼠模型使我们朝着这一目标迈出了第一步。”(来源:生物通 何嫱)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2 页,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