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本报讯 (记者 钟晶晶)针对28日国家海洋局表示,蓬莱19-3油田B、C平台仍有油花溢出,并责令康菲石油8月31日前彻底排查并切断溢油源的消息,昨日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回应称,这些新的漏油是非常少的、间歇性的,公司目前仍在按计划清理,并将努力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有关人士昨日对记者表示,目前针对B平台,康菲继续降低油藏压力来减小未来渗油的风险。这一平台的漏油还是从海底渗出的,“B平台附近海底目前发生的任何渗油是非常少量的、间断性的,一经发现,康菲即迅速进行清理。”而C平台附近的油花则是由于公司在海底清理油基钻井泥浆而带上来的油花。这些油花也将被部署在周围的吸油栏吸收,并得到迅速清理。

  但对于B平台原油从海底渗出的具体原因,康菲还未给出具体原因,公司昨日也表示目前还不知道何时才能发布事件调查报告。此前康菲和中海油均表示,这种从海底溢油的情形在全世界都很罕见。对于海洋局提出的要在8月31日前切断溢油源,康菲石油公司上述人士表示,公司会努力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从漏油事件发生以来,康菲发布的消息就与国家海洋局的信息多次冲突。7月6日康菲石油在发布会上称,没有油膜到达海岸。但此后,国家海洋局披露已有漏油到达绥中和京唐港的两个浴场,河北乐亭渔业协会也反映漏油已到达乐亭海岸。此前康菲石油还表示,为了控制漏油不能完全停产,但此后被海洋局勒令停产。

  ■ 相关新闻

  海洋局:尽快清理岸滩油污

  本报讯 (记者 钟晶晶)对于目前B、C平台仍在溢油的新情况,国家海洋局昨日又提出了新要求。国家海洋局责令康菲尽快对已漂至岸滩的蓬莱19-3油田油污进行及时有效的回收清除。

  海洋局还要求康菲石油在8月31日前完成封堵溢油源的工作后必须检测评估封堵效果,并提交第三方鉴定报告,同时要将排查溢油风险点、彻底封堵溢油源的阶段性进展及时向社会公布。

  此前康菲也表示,公司已派出60名人员沿渤海湾海岸的辽宁、山东、河北和天津等地巡视301公里,收集潜在污染物样品,将这些样品送检,以确定是否与蓬莱B、C平台附近的溢油成份一致。但公司并未表示将负责清理。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14)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备受关注的渤海蓬莱19-3油田的溢油仍未完全封堵。国家海洋局昨天发布,前日国家海洋局再次登检溢油事故的平台,发现C平台仍有少量油花溢出,B平台附近海域仍有可能发生溢油的迹象。国家海洋局已严肃提出,康菲公司必须采取严格的措施,尽快查找漏油的真正原因,彻底排查溢油风险点,彻底封堵溢油源。

  上周通报已无明显漂油

  国家海洋局本月5日通报了蓬莱19-3溢油事件,国家海洋局表示,油田B平台和C平台的溢油分别于6月19日和21日得到基本控制。除B、C平台附近偶有少量油膜出现以外,海面已无明显漂油。同时,国家海洋局已要求康菲公司,继续查找B平台海底溢油确切原因,及早封堵溢油源。

  次日,康菲公司举行新闻发布会称,海底渗漏点已被全部堵住。

  平台附近再现少量漂油

  而国家海洋局昨天发布的最新检查结果却显示,油田的C平台仍有少量油花溢出,B平台附近海域仍有可能发生溢油的迹象。

  根据国家海洋局的通报,7月10日,国家海洋局海洋环保司、中国海监总队和北海分局有关监管人员组成联合检查组,再次登检蓬莱19-3油田发生溢油事故的B平台和C平台,监督检查相关溢油处置工作进展。

  联合检查组重点查看了溢油点封堵的情况,以及溢油风险源排查情况,实地检查了B平台的开排罐、闭排罐以及B平台漏油处,C平台钻台、采油树等溢油重点风险部位和生产流程。

  康菲被令提高维修效率

  国家海洋局称,在检查中,联合检查组发现C平台仍有少量的油花溢出,根据7月10日卫星遥感信息,在B、C平台附近再次出现油带。而且经进一步海底探测发现,B平台附近海域仍有可能发生溢油的迹象。检查组现场了解到,溢油原因的排查进展缓慢。

  对此,联合检查组严肃提出,康菲公司必须采取严格的措施,尽快查找漏油的真正原因,在安全作业的前提下,提高维修工作效率,彻底排查溢油风险点,彻底封堵溢油源。

  同时,联合检查组还明确要求康菲公司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将溢油的相关情况如实并及时地向社会公众公布。

  -探访

  当地渔民发现寻油飞机增多

  海监部门称已构建全天候立体监控

  10日,本报刊发《渤海溢油海域仍在围油作业》一文,在漏油现场披露,声称已无漏油的蓬莱19-3油田附近仍可见浮油及大量清油船。

  尽管这两个平台溢油事故声称分别在6月19日、21日得到基本控制,但是近一段时期以来,仍有少量漂油在平台附近出现。昨日,再度漏油的情形得到国家海洋局确认。

  昨日上午,山东蓬莱,距事发地约70公里的海域上不断有直升机盘旋。当地渔民说,这几天直升机特别多。有蓝白色的,还有橙色的。依照以往惯例,蓝白色直升机隶属海监部门,而橙色的直升机则属于海上钻井平台。

  “这些飞机是找油污的。”一位渔民说,“现在大家都知道,哪的海面飞机多,哪里就可能有漏油。”

  昨日中午,国家海洋局发布消息称,19-3钻井平台附近海域仍有漏油。据记者查阅,该海域系10日记者到达的海域,当日相关公司仍坚称,那里已无漏油。

  昨日下午,国家海洋局烟台监测中心办公室主任鞠炳胜确认了油田再度漏油这一消息。他说,现在,在事发油田蓬莱19-3周边,从天上到水面再到海底,都有海监队员。他强调,海监已安排了五条执法船、两架直升机和数名潜水员,对事发海域进行24小时三维立体监控。

  另据了解,除去上述措施,海监部门还启用卫星对事发水域进行监控。此外,海洋局还责成清污方使用三层滤网的围油栏在现场围油,以防油膜向四周漂移。相关评论见A02版

  -说法

  中海油和康菲公司因溢油事件备受公众质疑

  “污染高危企业应派驻监管员”

  蓬莱19-3平台漏油后,中海油和美国康菲公司因未及时发布漏油信息广遭质疑。昨日,钻井平台再次发生漏油,公众对两家公司的不满再度升温。

  在北京,一网友对中海油及美国康菲公司发布消息的变化无常,表达了不满,“中海油的话,真是油话,油得不能再油了。前面刚说过不漏了,媒体一去,马上又漏油。”

  在烟台,教师张先生对两家公司处理此事的态度亦表达了质疑。经分析,他得出结论,两次向公众发布漏油消息的主体都是国家海洋局,而作为在第一时间就会知道是否漏油的企业,却一直不见消息公布。

  上海一位网友表达了不满后,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派相关人员进驻这样的易发生污染事件的企业进行日常监控,我想效果应该会好些。”他表示,“在陆地上,这种监督模式并不少见。”

  已了解国家海洋局的表态,目前正在联络相关部门确认了解情况,在没有获得准确信息的情况下难以向媒体发布消息。公关部门将会在获取正确信息的第一时间告诉记者。在漏油事件发生第一时间,公司就成立了应急小组,这里面也包括了现场指挥、清污以及原因调查小组等组成部门。——康菲石油中国公司公关部门有关负责人

  目前确实还有一些清污船和围油栏在海上工作,海上油膜应该是没有了,但零星的油点还是有。目前公司还未从康菲石油获得最新的第一手资料,中海油一直也是督促对方及时如实披露信息,在事件处理上,中海油也是积极配合。——中海油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

  -释疑

  “长岛海域浮油由来已久”

  曾发生输油管打孔偷油、擅自倾倒油污等现象

  蓬莱19-3平台漏油后,山东长岛县海岸开始频繁出现油污。媒体将此现象报道后,国家海洋局称,经初步判断,长岛浮油与平台漏油无关。

  上述消息的发布,引来了公众对浮油来源的疑问。“不是平台漏油,那油是哪来的?”

  昨日,在国家海洋局烟台监测中心,漏油事故应急处理小组一工作人员对此进行了解释。他说,长岛海域出现浮油的情况由来已久,造成此现象的原因错综复杂。比如,有人为了谋利,曾在输油管道上打孔偷油。还有一些船只违法在海面上倾倒船内油污。上述情况都会造成浮油出现。

  “这些情况屡禁不止。”他说,“就是处罚力度太小,最高才罚20万。”

  漏油事件发生后,事发海域部分地区出现海洋生物非正常死亡的现象,监测站综合科毕科长对此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针对死亡的海产品,含海洋局在内的多个部门已介入调查。”他说,当下既然没有消息称海产品死亡与油污有关,公众就不必过分担心。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监测站已成立了海上和陆上两个应急监测小组。”毕科长说,现在两小组成员每天都要取样四次,以观察相关变化。

  对已污染海域海水受损程度,监测站的工作人员未予回应。他们表示,根据规定,海水从好到坏分四类,其间第三类海水就已无法与人类皮肤正常接触。一工作人员说,“劣四类比第四类还差。海里现在什么情况,想想就知道。”

  (崔木杨 马力 钟晶晶)

发表在栏目: 自然


鎏金骑士贮贝器

  贮贝器是滇国特有的青铜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石寨山青铜文化之所以名闻遐迩,与出土许多精美的贮贝器有很大关系。由于都是用来贮存贝币的,所以称为贮贝器。根据器形、图像及制作工艺的差别,大致分为束腰圆筒形、铜鼓形、铜鼓贮贝器和异形贮贝器四类。

  束腰圆筒形贮贝器。器身为束腰圆筒形,均有人物或动物雕铸的器盖和三足,主要有:鎏金骑士贮贝器。高50厘米,盖径26厘米。器身上大下小,腰部微束,平底,底部有兽爪形的三只矮足。两侧有对称的虎形耳,虎作向上攀登状,张口欲噬。器盖中央立一柱,柱上有一长方形平台,一佩剑鎏金骑马者立其上,周围环绕巨角高封牛四头。

  祭祀场面贮贝器。高53厘米,盖径32厘米。器身为束腰圆筒形,两侧有对称的虎形耳,虎33出土文物作向上攀登状,张口露齿,腰部微束,平底,底上有三个兽爪形足。器盖上共雕铸各种动态的人物127个(脱落者未计在内),干栏式房屋一间,另有牛、马、猪、羊、孔雀、虎、狗等动物,场景热闹有序。

  干栏式建筑主要由屋顶、平台及平台以下的大小桩柱组成。屋顶分作上、下两层,上层为人字形顶,下层四面出檐,檐下无门窗,亦无墙壁,类似近代的亭阁建筑。平台前后各设一木梯,供人上下。(昆明日报)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墨西哥湾漏油浩劫:1/4漏油变油珠混入海水

  在“深水地平线”井喷现场附近,清污人员焚烧浮油带来滚滚浓烟。油井喷出了近500万桶原油,这使它在海洋油井漏油事故中成为世界第一。

墨西哥湾漏油浩劫:1/4漏油变油珠混入海水

  “你能看到生命在挣扎中耗尽,”教区执事P.J。哈恩说道,他正在路易斯安那州的贝丝女王岛上急冲冲地挽救这只身上黏满漏油的褐鹈鹕。这只鸟后来存活了下来。

墨西哥湾漏油浩劫:1/4漏油变油珠混入海水

  一只订书钉大小的虾在深棕色的油珠中游动。这次漏油事件对于虾、蟹和鱼的卵和幼虫的影响还不得而知,这些动物是当地经济的支柱。

亚拉巴马州橙滩的宣传口号是“把两份白糖般的沙子与一份湛蓝的海水混合”。在六月初,“深水地平线”也加入到这份配方中。

  亚拉巴马州橙滩的宣传口号是“把两份白糖般的沙子与一份湛蓝的海水混合”。在六月初,“深水地平线”也加入到这份配方中。

“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在4月20日发生井喷失火。
“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在4月20日发生井喷失火。

  对于石油的持续需求促使石油行业进入深海领域。但发生在墨西哥湾的这次井喷事故促使我们去面对这样一个问题:这个风险值得吗?

  深海困局

  美国数十年来发现的最大油田位于墨西哥湾深处,但这里也是地球上钻探风险最高的地方之一。

  撰文:小乔尔· K. 伯恩 JOEL K. BOURNE, JR。

  翻译:杜然

  在一个酷热六月天里,英国石油公司(BP)驻路易斯安纳州霍马市分公司的办公室里全是色彩鲜艳的马甲和表情严肃的脸。现在这里成了“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漏油事故的指挥中心。BP的高管和顾问穿的是白色马甲,后勤小组是橙色马甲,联邦及州政府环境官员是蓝色马甲。记者穿的是紫色马甲,这便于BP公关部的人随时留意他们的动向。在最大一间指挥室的墙壁上,巨大的电视屏幕闪动着漏油地图以及各种应急救援船只的方位。其中一块屏幕上还时不时地出现一场世界杯赛事。

  满头银发的马克· 普伦穿着白色的马甲,他是这场行动的副总指挥。作为一名顾问,普伦有着30年的漏油处理经验,从阿拉斯加到尼日尔河三角洲,他曾帮助世界上许多地方清理烂摊子。他发现四周竟然是20年前跟他共事、一起处理埃克森-瓦尔迪兹号油轮泄漏事件的那拨人。他自嘲“感觉就像在搞高中同学会”。

  距离海岸线80公里、1600米深的海底,英国石油公司的马孔多油井每四天喷出的原油就大致相当于埃克森-瓦尔迪兹号油轮当年的总泄漏量。4月底,这口油井的爆炸性井喷,使得身居世界最先进钻井平台之列的“深水地平线”变成了沉没海底的一堆烧焦变形的废铁。石油行业此前掉以轻心,仿佛这样的大灾难是决不会发生的。监管者也是如此。墨西哥湾上次发生类似事故还是在1979年,位于坎佩切湾的伊克斯托克1号平台井喷漏油。之后,钻井技术已经获得长足发展,而且石油的需求量如此之大,于是石油公司离开大陆架向更深的海域进发。

  在石油行业和政府部门的许多人看来,埃克森-瓦尔迪兹号这样的油轮泄漏似乎才是更大的威胁。海上石油开采的联邦监管机构——海洋矿产管理局(MMS)声称,平台井喷的发生概率不到1%,而且即使真的发生了井喷,也不会造成大量的原油泄漏。普伦说,大规模泄漏变得非常罕见,“直到这起事故发生”。

  在英国石油公司霍马分公司里,有一千多号人正组织一次规模空前的油污清理行动。数以万计的人在户外工作,穿着白色防护外套在沙滩上巡视,或坐飞机对海面进行观察,用渔船改装的除油船对付浮油,大量喷洒化油剂。“发现者企业号”钻探船在焚烧从失控的油井回收的甲烷,发出震耳欲聋的咆哮。另一个钻井平台“Q4000”也在焚烧从爆裂的防喷器采集来的石油和天然气。清污行动已经耗费了数十亿美元,但总量达数百万桶的轻质低硫原油仍朝着墨西哥湾边的堰州岛、湿地和海滩蜿蜒漂去。

  对石油行业的人来说,墨西哥湾海面以下300米的地方是相对而言的新领域——那是地球上开采难度最大的地方之一。海床从坡度和缓的大陆架跌落至起伏巨大的混杂地形,有深谷,有海岭,还有处在活跃期的一二百米高的泥火山。每天,2000多桶原油从散布各处的天然出口渗漏出来。但达到商业标准的油气藏埋得很深,往往位于易发海底地震的岩盐层下方。海底的温度接近冰点,但油藏的温度可达到200摄氏度;它们像是经过摇晃的滚烫的汽水瓶,就等着谁来把瓶盖打开,好一涌而出。沉积物中埋伏着一处处爆炸性瓦斯气体和甲烷水合物的囊,它们虽然处于冻结状态,但很不稳定,增加了井喷的风险。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6月1日消息,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这组照片展示了正在燃烧和下沉的墨西哥湾“深海地平线”钻井平台。“深海地平线”漏油事故正在演变成一场生态灾难,迄今为止采取的一系列堵漏措施均以失败告终。

  1.燃烧中的“深海地平线”

燃烧中的“深海地平线”
燃烧中的“深海地平线”(图片提供:Steadfast TV)

  4月22日,英国石油公司租用的“深海地平线”钻井平台开始下沉。这幅罕见的照片展示了4月20日发生的爆炸导致的可怕后果。墨西哥湾当前正在上演的大规模原油泄漏事故成为全世界的关注焦点。

  国家地理频道有关墨西哥湾漏油事故的纪录片《海湾漏油》于美国东部/太平洋时间5月27日晚上10点举行首映。观众可以在片中看到有关此次爆炸的更多画面。爆炸发生时,共有126人留在距路易斯安那州威尼斯大约50英里(约合80公里)的“深海地平线”上,11人在这场灾难中丧生。在4月22日燃烧的钻井平台开始下沉时,将钻井平台与5000英尺(约合1500米)深的油井连接在一起的管道也发生破损。现在,弯曲破裂的管道每天都将数千桶原油喷入墨西哥湾。

  2.人间地狱

人间地狱
人间地狱(图片提供:Steadfast TV)

  这幅独家照片4月22日拍摄于墨西哥湾,展现了救火船奋力扑救“深海地平线”钻井平台大火的景象。在《海湾漏油》中,美国海岸警卫队上尉里姆回想起从空中接近钻井平台的经历。他说:“在90英里(约合145公里)外,我就看到燃烧的钻井平台发出的炽热光芒。我知道这是一场非常严重的事故,就像是一个人间地狱。”

  3.倾覆的钻井平台

倾覆的钻井平台
倾覆的钻井平台(图片提供:Steadfast TV)

  4月22日,“深海地平线”钻井平台开始倾覆。无论是对钻井平台上的工作人员还是奋战近两天试图让它继续浮在海上的救援人员来说,这都是一个无情的打击。救援工作负责人吉姆·维特在纪录片《海湾漏油》中表示:“当你失去一条船,那真是一个非常昏暗的时刻。在失去的同时,你也产生一种挫败感。不幸的是,我们从一开始就在打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战争。除非切断漏油,否则的话,任何人都没有太多措施可供选择以阻止我们目睹的可怕后果。”

  4.被大海吞噬

被大海吞噬
被大海吞噬(图片提供:Steadfast TV)

  4月22日,灭火船全力扑救“深海地平线”钻井平台的大火,但最终只有墨西哥湾自己才能熄灭这场火灾。27日,也就是在这场导致墨西哥湾原油泄露事故的爆炸发生后一个多月,美国地质调查局公布了最新评估报告,认为发生在墨西哥湾的这场灾难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原油泄露事故。(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6日报道,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网站公开了一组卫星图片,展示了墨西哥湾石油钻井平台原油泄漏事故的发展演变过程。

  1:4月21日,燃烧的钻井

4月21日,燃烧的钻井
4月21日,燃烧的钻井(图片提供:Jeff Schmaltz, MODIS Rapid Response Team, NASA)

  这幅照片由美国宇航局的一颗卫星于4月21日拍摄,5月4日对外公布。照片中,距离路易斯安那州威尼斯大约50英里(约合80公里)的“深海地平线”钻井平台冒出的浓烟向外飘散(底部中央位置)。一天之后,英国石油公司(BP)租用的这个钻井平台沉入墨西哥湾海底,原油泄漏在海面上形成的浮油也开始向美国墨西哥湾海岸扩散。

  出于一些至今未知的原因,这个漂浮的钻井平台在4月20日发生爆炸,导致11名工人死亡,另有17人受伤。4月22日,燃烧的钻井平台开始下沉,一同下沉的还有将钻井平台与5000英尺(约合1500米)深的油井连接在一起的管道。同一天,海面上出现一片薄而发出微光的浮油,长度达到5英里(约合8公里)。美国海岸警卫队海军少将玛丽·兰德里对记者表示:“原油泄漏可能由钻进平台下沉前发生的火灾以及其他因素所致。”

  2:4月25日,浮油面积扩大并发出微光

4月25日,浮油面积扩大并发出微光
4月25日,浮油面积扩大并发出微光(图片提供:Jeff Schmaltz, MODIS Rapid Response Team, NASA)

  4月25日,风吹动浮油向东南方向移动,远离陆地。在这幅由美国宇航局一颗卫星拍摄的照片中,被反射的阳光为浮油涂上一层不吉利的银色。此时此刻,原油正不断从墨西哥湾海底涌出。拍摄这幅照片时,浮油面积已达到大约40×30英里(约合64×48公里)。浮油南端较厚区域就位于海底泄漏点上方。根据英国石油公司的一幅地图,泄漏点长度达到16英里(约合26公里)左右。

  美国海岸警卫队海军下士汤姆·阿特卡森在4月23日接受“国家地理新闻”网站采访时表示,最初于4月22日泄漏的原油总量大约在8400加仑(约合3.18万升)左右,当时油井拒信已停止泄漏。在美国联邦应急反应部门看来,这只是一次小规模泄漏事故。

  但就在4月25日,海岸警卫队宣布远程遥控潜水器发现相关证据,证明石油管道一天内泄漏大约4.2万加仑(约合16万升)原油。海军少将兰德里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是一次非常严重的泄漏事故,对墨西哥沿岸的生态系统构成威胁。

  3:4月26日,浮油朝三角洲扩散

4月26日,浮油朝三角洲扩散
4月26日,浮油朝三角洲扩散(图片提供:ESA)

  受西西北风影响,墨西哥湾浮油在4月26日继续向海内扩散,同时面积不断扩大。据欧洲一颗卫星的雷达图像显示,浮油较薄区域此时宽度已接近100英里(约合160公里),距离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图片中部偏左区域)只有大约21英里(约合34公里)。根据英国石油公司通过4月27日空中勘测绘制的一幅地图,已经能在更近距离看到浮油较厚区域的踪影。

  4月27日,美国海岸警卫队宣布他们正考虑采取可控性燃烧以便让浮油远离陆地。警卫队海军上将兰德里说:“我们已准备动用工具箱内所能动用的一切工具。”27日提到的工具包括数英里长的管状栏障、远程遥控潜水器以及类似清洁剂的化学物质。管状栏障可漂浮在海面上,用于阻止浮油扩散;远程遥控潜水器曾在试图关闭泄漏管道阀门过程中使用,但最终以失败告终;类似清洁剂的化学物质可以将原油分解成更小的油滴,进而达到通过自然过程进一步分解的目的。

  此外,工程人员还将在5月中旬在海底泄漏点上方使用三四层楼高的圆顶形防泄漏系统以遏制原油泄露,同时还计划打一口减压井。虽然减压井可有效阻止泄露,但钻井过程需要历时几个月时间。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一家房屋租售中心的橱窗挂出许多房屋出租的信息(资料图片)。本报记者胡雪柏摄 一家房屋租售中心的橱窗挂出许多房屋出租的信息(资料图片)。本报记者胡雪柏摄

  昨天,记者从市住建委了解到,建立全市统一的房屋租赁信息平台已被列入日程。上周,市住建委与本市多家中介机构进行了座谈,主要针对租赁市场的行业规范和发展,并不是外界所传只针对近期租金价格的上涨。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说,随着房屋买卖市场的管理逐步成熟,政策关注点将转向作为房地产市场末端的房屋租赁市场,而住建委与行业机构进行的座谈将更频繁。

  租赁市场将成监管重地

  市住建委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房地产市场的管理,包括房屋买卖、房屋租赁等多项内容。随着国务院这几次调控政策的出台,以及北京的政策落地,针对房屋买卖市场的监管和政策制定已经基本完善。作为房地产市场末端的租赁市场,目前还没有受到足够的监管。例如,租赁行业的体制、操作模式都需要完善。因此,上周他们组织北京多家大型房屋中介进行座谈,了解和讨论租赁市场发展的情况,为建立统一租赁信息平台做准备。

  参加了上周会议的北京中原地产三级市场部副总经理宫萍告诉记者,会议主要议题是租赁市场管理问题。市住建委向与会中介机构了解了目前市场存在的问题,以及应该如何管理。她说,目前北京确实没有权威的租赁数据,结果就是信息不透明,导致租赁双方对房源、价格心中没底,使得个别中介可以从中牟利。

  去年4月30日,北京出台落实“国十条”的京版“十二条”。其中明确规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完善房屋租赁管理政策,规范房地产经纪机构行为,搭建房屋租赁信息平台,进一步规范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当时,有业内人士表示,这是政府首次提及搭建房屋租赁信息平台,预示政府将对目前的北京租赁市场作重大调整。

  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建立房屋租赁信息平台的计划一直在进行当中。上周的会议也是为了能够更多地了解行业内存在的问题,进行政策指导和纠正,其中就包括建立统一的房屋租赁信息平台,让租赁双方更透明地了解房源和价格。筹划中的房屋租赁信息平台可以显示真实的房屋数量、租赁价格等信息,具体内容还在研讨之中。

  ■回应涨价

  “房租涨价缘于限购”不成立

  针对近期房屋租赁价格的上涨,这位负责人说,租赁价格的上涨有多重原因,其中包括CPI的上涨、租赁市场正处于旺季、房主预期的上涨等复杂因素。外界所传因为京版“国八条”的出台,导致很多人不能购房转为租赁及租赁价格上涨的说法不能成立。他直言不讳地说,一些中介机构的操作手段确实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可能加快了房屋租赁价格的上涨。

  如果搭建了房屋租赁信息平台就能阻止房租涨价吗?中原地产华北区董事总经理李文杰认为,近期房租的涨价更多的原因是客观环境引起的。首先,在租赁市场,每年的入冬开春和7月毕业生离校的两个时间点,有大量租房或换租的需求。另外,CPI一直处于高位,粮食、衣服等物价都在上涨。“房租没理由不涨。”

  李文杰说,另一重要因素是今年2月1日新版《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正式发布实施,其中明确不允许群租。同时,北京去年年底出台办法禁止地下室出租。租赁市场越来越规范的同时,也使得此前这部分被消化的需求释放。

  ■实施难点

  租赁不备案难定指导价

  新版《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中规定,规范租赁市场,各地应该公布租赁指导价。但就目前的租赁市场操作手段看,政府很难获取并给出指导价格。“公布价格肯定能让市场更透明。”伟业我爱我家集团副总裁胡锦晖说,北京在2004年到2006年间,曾按不同区域,每季度公布一次租赁价格,但后来不知为什么停止了。目前要执行这一规定还有几个难点有待解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样本采集,而目前的租赁市场业主很少能主动登记备案。主要原因包括,登记备案需要缴纳月租金5%的综合税,而在我国香港地区只收取千分之三的印花税。另外,在香港如果遇到租赁纠纷,只有登记备案的房屋才有法律效力,而我们在这个环节没有硬性规定。所以,登记备案缺乏动力。

  胡锦晖认为,接下来登记备案结合法律效力、降低税率都是细则的趋势。另外,行业管理应归住建委,但信息公布归统计部门,到底由谁来公布也需要明确。

  ■他山之石

  沪拟建平台挂诚信记录

  据记者了解,在今年的上海两会期间,民建上海市委递交了一份名为《关于完善本市住房租赁体系的建议》的提案。

  其中指出,上海的住房租赁体系存在着政府投资的公益性租赁房占比例太低,商业性租赁市场缺乏引导、规范和监管,租赁双方的权利、义务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等多种问题,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建立规范的示范性租赁房源信息平台,并进一步整合资源,建立政府控制的统一的房屋租赁信息、交易平台,保证大部分租赁交易都通过这个平台完成。对于基于政府控制租赁交易平台进行交易的行为,建议导入政府住房保障性资金支持和金融、保险项目支持,并在公民诚信体系内建立住房租赁市场诚信记录子系统。

  ■市场调查

  去年开始房租持续上涨

  据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此前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北京市平均的租赁价格为2490元,2009年平均租赁价格为2547元。2010年前6个月,北京市平均的租赁价格为2928元,比2009年的2547元上升15%。特别是新政后租金上涨惊人,去年5月、6月北京平均的租赁价格为3000元每月,比2009年5月、6月租赁价格上涨20.3%。

  伟业我爱我家的数据也显示,2010年全年普租市场价格为2335元/月/套,同比上涨了11.98%;而高端市场的租赁价格涨幅则相对较小,为5078元/月/套,同比仅上涨3.11%。

  出租人不知如何定报价

  准备出租房屋的徐女士告诉记者,她有套35平米的开间,位于公益西桥附近。她经上网查询,发现周边类似房屋,月租金在2300元左右。她又找中介询价得知,是2500元左右。后来,她办理了托管钥匙,业务员看到她家的装修和家电是全新的,建议她报价2800元。“可是调高后,中介总打来电话杀价。”到现在,还是没有谈成。

  徐女士告诉记者,中介店员告诉她,网上的报价低,目的是吸引客户,进而到他们门店找房源。“所以,现在房主报价都比网上的价格高,而租房的房客也一定会往下杀价。”徐女士说。

  中介门店报价有杀有抬

  某大型中介机构负责人透露,租房价格和中介操作手段密切联系。现在的租赁方式大致分两种,一种是居间提供信息,收取中介费;另一种就是全权代理。

  第一种操作方式比拼速度和流量。因此,业务员不希望价格太高,反而会杀价保证房源快速出手。而代理业务则不同,一些中小中介杀价从房主手中获得房屋全权代理,而后抬高价格租出去,吃的是差价。抬高100元,一年的差价就是1200元。全权代理的好处是让业主省心,但由于目前没有规范的定价体系,使得一些中介和店员以无良手段从中取得利益。

  ■租房避免三大误区

  误区一:房源多的地方租金低

  真相:活跃区域被租赁代理垄断

  “链家地产”首席分析师张月认为,交投活跃的区域中介公司从事房屋租赁代理业务也更多,为赚取更多收益,刻意“押房”、抬高租金、转租群租等不规范行为也越发猖獗,因此租赁高峰期应尽量避开出租房多的热点区域。

  误区二:分租房间比整租便宜

  真相:找合租者共同整租最划算

  很多消费者会通过二房东转租或者通过做租赁代理的公司那里转租。从表面来看,以这样的方式租一间卧室的价格绝对值是低的,但是往往被多收了隐性的租金。消费者实际分摊的成本并不低。

  误区三:郊区房租比市区便宜

  真相:郊区地铁周边租金涨幅大

  “链家地产”首席分析师张月表示,事实上,当前地铁轨道铺设区域的郊区租金上涨更快,租金已达到一定高位,甚至出现比一些市内区域还要高的“倒挂”现象。据“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数据统计,有些郊区的部分房源比市区价格要高。

  本报记者翟烜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美国波士顿大学最近开发出一种从水中捕获氢的新型清洁燃料技术:用硅化钛(TiSi2)微金属丝做内芯,再包上一层普通的铁锈(三氧化二铁)外层编成纳米网,创造出一种经济高效的水分解平台。相关研究发表在《美国化学协会会刊》网络版上。
 

  在水中通电也能将水分解成氧气和氢气,但电解水成本昂贵。获得清洁能源需要大规模分解水,因此必须找到一种经济高效的方法。波士顿大学化学副教授王顿威(音译)和研究小组2008年时最先发明了纳米网,此后纳米网作为一种新兴的清洁能源技术平台,显出越来越多的优势。
 

  王顿威介绍说,用来编织纳米网的线材只有人类头发直径的1/400粗细,使纳米网表面积更大,芯材硅化钛这种容易获得的半导体能使系统导电性大 大加强,因此纳米网能有效收集电荷,使光子到电荷的转换实现最大化。涂层材料铁锈来自赤铁矿,是一种储量丰富的氧化铁矿石。但受自身属性限制,氧化铁导电 性很差,而通过给它引入另一种导电性强的内芯通道,专门用于传送电荷,大大增强了纳米网的输电能力。
 

  光电流直接来自纳米网平台,氧化铁无需用氧气催化就能有效吸收光线,从而降低了成本。研究人员指出,在没有任何释氧催化剂条件下,在电位条件为1.23伏和1.53伏对抗可逆氢电极状态下,分别获得了每平方厘米1.6毫安和2.7毫安的光电流。
 

  王顿威解释说:“我们只显示了纳米网在不用催化剂条件下的性能水平,而最新研究显示,加入催化剂能进一步提高赤铁矿的效能。”这种独特的纳米结构将大大拓宽现有材料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应用,并在以半导体为基础的水分解输电技术领域运用前景广阔。(常丽君)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墨西哥湾漏油浩劫:1/4漏油变油珠混入海水

  在“深水地平线”井喷现场附近,清污人员焚烧浮油带来滚滚浓烟。油井喷出了近500万桶原油,这使它在海洋油井漏油事故中成为世界第一。

墨西哥湾漏油浩劫:1/4漏油变油珠混入海水

  “你能看到生命在挣扎中耗尽,”教区执事P.J。哈恩说道,他正在路易斯安那州的贝丝女王岛上急冲冲地挽救这只身上黏满漏油的褐鹈鹕。这只鸟后来存活了下来。

墨西哥湾漏油浩劫:1/4漏油变油珠混入海水

  一只订书钉大小的虾在深棕色的油珠中游动。这次漏油事件对于虾、蟹和鱼的卵和幼虫的影响还不得而知,这些动物是当地经济的支柱。

亚拉巴马州橙滩的宣传口号是“把两份白糖般的沙子与一份湛蓝的海水混合”。在六月初,“深水地平线”也加入到这份配方中。

  亚拉巴马州橙滩的宣传口号是“把两份白糖般的沙子与一份湛蓝的海水混合”。在六月初,“深水地平线”也加入到这份配方中。

“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在4月20日发生井喷失火。
“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在4月20日发生井喷失火。

  对于石油的持续需求促使石油行业进入深海领域。但发生在墨西哥湾的这次井喷事故促使我们去面对这样一个问题:这个风险值得吗?

  深海困局

  美国数十年来发现的最大油田位于墨西哥湾深处,但这里也是地球上钻探风险最高的地方之一。

  撰文:小乔尔· K. 伯恩 JOEL K. BOURNE, JR。

  翻译:杜然

  在一个酷热六月天里,英国石油公司(BP)驻路易斯安纳州霍马市分公司的办公室里全是色彩鲜艳的马甲和表情严肃的脸。现在这里成了“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漏油事故的指挥中心。BP的高管和顾问穿的是白色马甲,后勤小组是橙色马甲,联邦及州政府环境官员是蓝色马甲。记者穿的是紫色马甲,这便于BP公关部的人随时留意他们的动向。在最大一间指挥室的墙壁上,巨大的电视屏幕闪动着漏油地图以及各种应急救援船只的方位。其中一块屏幕上还时不时地出现一场世界杯赛事。

  满头银发的马克· 普伦穿着白色的马甲,他是这场行动的副总指挥。作为一名顾问,普伦有着30年的漏油处理经验,从阿拉斯加到尼日尔河三角洲,他曾帮助世界上许多地方清理烂摊子。他发现四周竟然是20年前跟他共事、一起处理埃克森-瓦尔迪兹号油轮泄漏事件的那拨人。他自嘲“感觉就像在搞高中同学会”。

  距离海岸线80公里、1600米深的海底,英国石油公司的马孔多油井每四天喷出的原油就大致相当于埃克森-瓦尔迪兹号油轮当年的总泄漏量。4月底,这口油井的爆炸性井喷,使得身居世界最先进钻井平台之列的“深水地平线”变成了沉没海底的一堆烧焦变形的废铁。石油行业此前掉以轻心,仿佛这样的大灾难是决不会发生的。监管者也是如此。墨西哥湾上次发生类似事故还是在1979年,位于坎佩切湾的伊克斯托克1号平台井喷漏油。之后,钻井技术已经获得长足发展,而且石油的需求量如此之大,于是石油公司离开大陆架向更深的海域进发。

  在石油行业和政府部门的许多人看来,埃克森-瓦尔迪兹号这样的油轮泄漏似乎才是更大的威胁。海上石油开采的联邦监管机构——海洋矿产管理局(MMS)声称,平台井喷的发生概率不到1%,而且即使真的发生了井喷,也不会造成大量的原油泄漏。普伦说,大规模泄漏变得非常罕见,“直到这起事故发生”。

  在英国石油公司霍马分公司里,有一千多号人正组织一次规模空前的油污清理行动。数以万计的人在户外工作,穿着白色防护外套在沙滩上巡视,或坐飞机对海面进行观察,用渔船改装的除油船对付浮油,大量喷洒化油剂。“发现者企业号”钻探船在焚烧从失控的油井回收的甲烷,发出震耳欲聋的咆哮。另一个钻井平台“Q4000”也在焚烧从爆裂的防喷器采集来的石油和天然气。清污行动已经耗费了数十亿美元,但总量达数百万桶的轻质低硫原油仍朝着墨西哥湾边的堰州岛、湿地和海滩蜿蜒漂去。

  对石油行业的人来说,墨西哥湾海面以下300米的地方是相对而言的新领域——那是地球上开采难度最大的地方之一。海床从坡度和缓的大陆架跌落至起伏巨大的混杂地形,有深谷,有海岭,还有处在活跃期的一二百米高的泥火山。每天,2000多桶原油从散布各处的天然出口渗漏出来。但达到商业标准的油气藏埋得很深,往往位于易发海底地震的岩盐层下方。海底的温度接近冰点,但油藏的温度可达到200摄氏度;它们像是经过摇晃的滚烫的汽水瓶,就等着谁来把瓶盖打开,好一涌而出。沉积物中埋伏着一处处爆炸性瓦斯气体和甲烷水合物的囊,它们虽然处于冻结状态,但很不稳定,增加了井喷的风险。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6月1日消息,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这组照片展示了正在燃烧和下沉的墨西哥湾“深海地平线”钻井平台。“深海地平线”漏油事故正在演变成一场生态灾难,迄今为止采取的一系列堵漏措施均以失败告终。

  1.燃烧中的“深海地平线”

燃烧中的“深海地平线”
燃烧中的“深海地平线”(图片提供:Steadfast TV)

  4月22日,英国石油公司租用的“深海地平线”钻井平台开始下沉。这幅罕见的照片展示了4月20日发生的爆炸导致的可怕后果。墨西哥湾当前正在上演的大规模原油泄漏事故成为全世界的关注焦点。

  国家地理频道有关墨西哥湾漏油事故的纪录片《海湾漏油》于美国东部/太平洋时间5月27日晚上10点举行首映。观众可以在片中看到有关此次爆炸的更多画面。爆炸发生时,共有126人留在距路易斯安那州威尼斯大约50英里(约合80公里)的“深海地平线”上,11人在这场灾难中丧生。在4月22日燃烧的钻井平台开始下沉时,将钻井平台与5000英尺(约合1500米)深的油井连接在一起的管道也发生破损。现在,弯曲破裂的管道每天都将数千桶原油喷入墨西哥湾。

  2.人间地狱

人间地狱
人间地狱(图片提供:Steadfast TV)

  这幅独家照片4月22日拍摄于墨西哥湾,展现了救火船奋力扑救“深海地平线”钻井平台大火的景象。在《海湾漏油》中,美国海岸警卫队上尉里姆回想起从空中接近钻井平台的经历。他说:“在90英里(约合145公里)外,我就看到燃烧的钻井平台发出的炽热光芒。我知道这是一场非常严重的事故,就像是一个人间地狱。”

  3.倾覆的钻井平台

倾覆的钻井平台
倾覆的钻井平台(图片提供:Steadfast TV)

  4月22日,“深海地平线”钻井平台开始倾覆。无论是对钻井平台上的工作人员还是奋战近两天试图让它继续浮在海上的救援人员来说,这都是一个无情的打击。救援工作负责人吉姆·维特在纪录片《海湾漏油》中表示:“当你失去一条船,那真是一个非常昏暗的时刻。在失去的同时,你也产生一种挫败感。不幸的是,我们从一开始就在打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战争。除非切断漏油,否则的话,任何人都没有太多措施可供选择以阻止我们目睹的可怕后果。”

  4.被大海吞噬

被大海吞噬
被大海吞噬(图片提供:Steadfast TV)

  4月22日,灭火船全力扑救“深海地平线”钻井平台的大火,但最终只有墨西哥湾自己才能熄灭这场火灾。27日,也就是在这场导致墨西哥湾原油泄露事故的爆炸发生后一个多月,美国地质调查局公布了最新评估报告,认为发生在墨西哥湾的这场灾难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原油泄露事故。(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2 页,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