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周四, 24 2月 2011 20:28

职场云雨:公开的秘密

Ella Bee,职业经理人。现任意大利某邮轮公司亚太区市场总监。

不提离职的真正原因,也是公司里另一个公开的秘密,于是,个人和公司,一起来完成这个大家都有面子的跳槽游戏。

春节一过,年终双薪拿过以后,就是每年的跳槽旺季,每个人留在一间公司的原因各有不同,但跳槽的原因却大致一样,无非是面子、里子和票子。

“面子”,就是所谓的“职业自豪感”,像职位总是由低跳高,副总裁就算在一个公司里有几十个,还是比总监听起来像样;总监显然也比经理容易留住人,就算是刚入职的客户代表,也会要求公司在名片上写上经理,“以便于找到和服务客户”,公司也愿意给出这些不费银子的面子,给跳槽的人许诺一个更好听的职位;公司的知名度也是面子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于是趋势就是,从小公司跳到大公司,无名的公司跳到有名的公司,这也是招聘广告总是黑体字注明“世界五百强”的原因。

每个人对面子的要求有所不同,有时面子就是工作地点。我自己的经历,一次跳槽到深圳,面试时必做的功课,都是参观位于当时深圳的“地王”的整层楼的硕大办公室,不得不承认,俯瞰市区的办公楼,确实是当时年轻的我做出决定的重要砝码。

“里子”则是一些软指标,包括喜不喜欢工作内容和公司文化,有没有成就感,受不受老板重用,与同事相处得好不好等等,总的说来就是干得开不开心。不久之前一个针对白领所做的一个幸福指数调查,就很有趣地反映了这一点,调查显示,最底层的白领危机感最强,幸福指数最低;而位于中层的白领,因为较为稳定,而且自以为有广阔的上升空间而倍感幸福,其中又以女性白领幸福指数较高;意外的是,通常以为最有满足感的高层白领,反而因为压力、周围和自己对自己的更高要求和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感而无法体验幸福,同样不幸福的还有那些有“野心”的女性白领们。

除了实际与期望之间的反差以外,优越感也在“开不开心”当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俗话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假设收入或职位一样,倘若是上面人少,下面人多,优越感的满足会让人开心很多;但反过来,上面比自己高的人还有一大票,那么想开心也难。这是许多人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原因;也是一大批人叫喊着要远离压力中心北上广的原因。

而“票子”,在物价飞涨的今天,在跳槽的考量中变得越来越举足轻重。由低工资往高工资跳是必然的选择。导致跳槽的另一个罪魁祸首,是公司里薪水的半公开化。几乎每一间国际公司,在员工手册里都有工资保密的相关规定,但这一规定,在中国人对别人到底赚多少钱的强大好奇心面前不堪一击,形同虚设。特别是,掌握这一秘密的财务部和人力资源部里的底层员工,总是属于薪水不高的一群,往往有意无意间把秘密透露给别人,于是,如同明星的年龄和婚姻状态一样,工资变成了一种公开的秘密。

我有一个朋友,得知她比她的同级别同事工资低百分之四十后,心中不忿,向老板要求涨工资,结果工资没涨上,反而因为违反公司的工资保密规定而险些被炒掉。所以,即便是公开的,秘密仍然是秘密,把灰色的秘密摆到明处,违反了游戏规则,最终还是会吃亏的。

所以,不管真正的原因是什么,辞职的人往往会在辞职信里给公司一个虚假而冠冕堂皇的理由,诸如寻求个人发展,平衡家庭与工作等等。虽然大家也都心知肚明,但不提离职的真正原因,也是公司里另一个公开的秘密,于是,个人和公司,一起来完成这个大家都有面子的跳槽游戏。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继去年伊河闹洪水,险些淹没千年佛像后,洛阳龙门石窟景区又遭受了“打击”——流淌了千年的温泉连续3年陆续断流。

  上周,独家深读记者远赴河南调查发现,景区内的5处泉眼均危在旦夕:两处泉眼几乎干涸,两处泉眼水流不足,一处著名景点泉水断流,不得不用人工循环水保持其景点完整……

  关于温泉断流的原因,至今没有权威、令当地人信服的结论,不过,政府已经开始了“亡羊补牢”的工作。按照龙门石窟研究院的说法,春节前夕,一系列措施已经有了“一滴”成效——个别断流的温泉已经有了水滴。

  从景区北门进入,由北向南沿着石阶走进景区深处,很快就能看到第一个景点——禹王池泉。由高处喷出的泉水,犹如一道小瀑布一般,在空中轻轻地划出 “抛物线”后落在小池里,小池里的水没过排水口后,迅速沿着人工排水渠,汇入伊河流向远端。泉水下落之处形成了大片的青苔。

  数十条鱼儿在池中“嬉戏”,令人奇怪的是,它们并非在水中到处游弋,而是一股脑地挤在一起,拥在最靠近禹王池墙体的一侧。鱼儿挤在一团的原因,连景区的工作人员都无法解释。可如果仔细观察,似乎就能找到端倪:在靠近墙体的基础岩石缝隙,一股水流不断渗出,沿着绿色的青苔流入小池,鱼儿几乎以几处渗流的水为中心,挤在一起。

  如果你听了工作人员吐露的“内幕”,结合观察到的情况,那么,或许你就找到了答案。工作人员说,眼下的禹王池“泉水”,完全是一道人工泉,自上而下的泉水都是人工抽到上面,再流入池中的。在景区几处千年泉水断流之前,禹王池泉眼处喷出的泉水,形成的“抛物线”远远比现在喷得更远,水流也更大。但眼下已经断流多日,只有靠近水平面的几处岩石裂缝,时而还能渗出一些泉水,而鱼儿聚集在一起的位置,正是泉水渗出的位置。

  此处曾经四季不断流的泉水,温度常年在24℃到26℃之间。用手摸去,人工禹王池内的水温冰冷刺手,或许,鱼儿们挤在一起,是为了靠近温泉“取暖”。

  如果说人工的禹王池泉还能算个景点的话,那么,位于潜溪寺下,已经几乎干涸的潜溪寺下泉,就已经毫无吸引力了。如果不是工作人员特意介绍,真的不敢相信这里竟然是龙门石窟5处温泉的景点之一。而游客们从此经过时,几乎连头都不回一下,显然,他们当这里是个摆设。

  池子内勉强能看到一个“水坑”,池壁浅色的水位线或许在告诉人们,池中的泉水曾经达到这样的高度。靠近泉池北侧的墙壁一处泉眼,时而有泉水滴出,沉寂的泉水,最终汇入那可怜的“水坑”里。

  这里,曾经有两处泉眼,现在一处已经不流水,只能看到陈年温泉流淌后,温泉沉积物结成的“石垢”;另一处滴水的泉眼,水流的速度甚至不及“关不紧的水龙头”,恐怕只有精度很高的测量仪器,才能检测出它的流量。而就在3年前,这两处泉眼不仅出水充足,池塘内的水深更是达到1.3米左右。

  继续南行,两处温泉景点相邻,分别是锣鼓洞泉和珍珠泉。前者因温泉从泉眼流出时,水量较大冲击在石壁上,能够发出“咚咚”的锣鼓声而得名;后者的泉眼位于高处,水流漫过沿途的几处小泉洞,最终汇入最低处的泉池。

  眼下这里的“锣鼓声”听不到了,珍珠泉高处泉眼也早已干涸,只有低处几个岩石缝隙还有温泉渗出。不过相比前两处景点来说,这里已经能够看出“温泉”的样子了——因为两处泉池内的水,都在接近0℃的室外空气中,散发着白乎乎的热气。伸手入池,水温已不觉得刺骨。

  5处温泉景点中,状况最好的要数最后一处——老龙窝泉了。与前几处相比,这处泉池规模最大,池中的泉水最深,站在远处就能看到池面冒出热乎乎的气浪。宽阔的泉池、清澈的池水、热乎乎的温泉,让人不禁将它联想成休闲洗浴中心的温泉。

  老龙窝泉的状况最好,并不是因为这里保护得最好,龙门石窟研究院的杨刚亮介绍,与其他4处泉眼相比,这里的地势最低,它几乎位于不足海拔150米的位置。而珍珠泉、锣鼓洞泉、潜溪寺下泉的海拔位置依次提高,而最高的要数禹王池泉了,其海拔高度在151米左右,因为前几处温泉的泉眼几乎没水,这里干涸也就不足为奇了。

  点睛之笔黯然失色

  世界遗产风景打折

  2000年11月30日,有着千余年历史的龙门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申报成功的原因,不仅因为伊河两岸精美的石佛雕像,香山寺、白园等知名景点,还因为石佛雕像周围流淌着清澈的千年温泉。用龙门石窟研究院工作人员的话说,虽然温泉不是龙门石窟申报成功的主要原因,但它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没有这几处温泉,景区景点显然会大打折扣。

  从2007年9月开始,5处泉眼的水流量开始“打折”,从最初的断断续续、时有时无,到2008年11月,主要景点温泉全部断流。至此,龙门石窟风景区的点睛之笔彻底“落败”。

断流的温泉,犹如一记重拳砸在景区,砸在景区管委会头上。工作人员承认,在2007年之前,他们从未想过,流淌了千年的温泉原来也会断流。

  政府出面亡羊补牢

  节后泉眼涌现水滴

  纵观龙门石窟风景区周边,这里已经形成了一条丰富的“旅游产业链”。游客除了在景区欣赏古代工匠巧夺天工的作品之外,劳累之余,还能够在周边的温泉休闲中心“解乏”,当然,还能够到附近特色小吃门店,品尝由地下纯净温泉水烹饪的菜肴。

  可见温泉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全身心”的体验。可眼下视觉享受没了,那么,来自地下的温泉是否会在有一天彻底断流?

  虽然眼下还没有查明温泉断流的原因,虽然温泉算不上最重要的景点,可这毕竟影响了景区的完整性,也给政府敲响了警钟。为了能够让温泉“复涌”,2011年1月21日,洛阳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并拟定了一系列措施。市 水务 局负责封停现有无采水许可证而非法取用地下水的开采者;严格限制生产经营用水单位的开采量。市国土资源局、煤炭局等职能部门,也将在各自管辖范围内,“收紧”开采单位的温泉采水量,协调周边龙门煤矿、常村煤矿最大限度减少排水量。此外,当地还请河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测院调查温泉断流原因。

  洛阳市 水务 局水政水资源科岳运朝科长接受独家深读记者采访时提到,他们调查发现,景区附近有8个取水的热水井,其中7家用于生产经营,还有一家开采销售,8家单位日取水量约为1800立方米。其中销售高峰期,仅用于销售的温泉就高达1200立方米左右。

  在2007年断流发生后, 水务 局便对于办理开采许可证的单位进行严格监管,并将新颁发的许可证使用期限调整为1年。他们的想法是,日后省级勘探设计院如果得出“开采温泉导致景区温泉断流”的结论, 水务 监管部门能够及时限制这些单位取水。同时,他们已经要求销售温泉的开采单位,将销售量控制在原销量的30%左右。

  连日来记者在洛阳市区的温泉洗浴中心走访时得知,市场使用的温水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经营者承认直接从他人手中购买的温泉,还有就是附近从电厂买来的热水,另外一些就是在外购热水的基础上自行勾兑温水,这与 水务 局岳运朝科长介绍的调查结论几乎一致。未来的一两个月, 水务 监管部门将对于这些“用水大户”进行长时间的测量调查,待查清各单位耗水量,再根据实际市场需求进行监管,对这些单位提出限制用水措施。

  在公众看来,或许政府此时的政策属于“亡羊补牢”,可一系列“勒紧裤腰带”的手段实施后,龙门石窟景区温泉或多或少地复涌了。地势较低的岩石裂缝,已经断断续续有温泉渗出,干涸多日的泉眼,时而已经有泉水滴出……(来源:每日新报)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山东省巨野县姚庄村受旱蒜苗


1月19日,受强冷空气南下影响,新一轮雨雪横扫湖南40个县市

  1月份中国南方遭遇三轮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目前中国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出现严重气象干旱。分析近期中国出现“南冻北旱”异常天气的原因,中国气象局专家表示,与目前正处于成熟期的拉尼娜事件间接影响有关。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31日在北京说,今年1月份,中国南方地区出现了3次明显的低温雨雪天气过程。此次低温雨雪天气具有总过程时间长、气温变化大、低温雨雪日集中等特点。

  中国气象局监测显示,去年10月以来(2010年10月1日至2011年1月28日),华北、黄淮、江淮北部降水量普遍在50毫米以下,其中山东大部、河北南部、河南北部不足10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华北中南部和黄淮、江淮大部降水量偏少5~9成,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江苏和安徽6省区域平均降水量仅44.2毫米,为1971年以来最少。

  截至1月28日,华北、黄淮、江淮北部等地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达40~60天,部分地区达到60~80天,河南局部地区超过80天。

  由于降水量显著偏少,连续无有效降水时间长,致使黄淮、华北气象干旱迅速发展。目前,华北东部和南部、黄淮等地存在中度以上气象干旱,河南大部、山东大部、苏皖北部达重旱或特旱等级。

  分析近期中国出现“南冻北旱”异常天气的原因,陈振林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北方入侵中国的冷空气活动频繁;二是输送至北方的水汽异常偏弱;三是输送至南方的水汽源源不断。其中一、二两个方面是目前正处于成熟期的拉尼娜事件间接影响的结果,而第二方面原因直接导致冷暖空气长期无法在华北黄淮等地形成有效的交汇,致使这些地区降水明显偏少,形成干旱;一、三两个方面原因使得在中国南方形成有利于冷暖空气有效交汇的形势,造成了较强的低温雨雪天气,特别是在广西、贵州、湖南等省区的特定地理环境下,对流层中下层形成了“上下冷、中间暖”的空气层结,出现低温冻雨。

  中国气象局公布的《2010年中国气候公报》显示,2010年中国极端高温和强降水事件发生之频繁、强度之强、范围之广历史罕见,是本世纪以来我国气候最异常的一年。(阮煜琳)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环球网记者李宗泽报道 据韩国《朝鲜日报》2月1日消息,2010年6月10日“罗老”号进行第二次发射的场景。当天“罗老”号在点火后在第137.19秒在高空爆炸。韩俄两国均未能查明韩国首枚运载火箭“罗老”号第二次发射失败的原因。由此,“罗老”号第三次发射很可能会推迟相当时间。

  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31日表示,韩俄调查委员会(FRB)1月24日至27日在俄罗斯举行了第四次会议,但依旧未能就“罗老”号第二次发射失败的原因缩小分歧。教育科学技术部科学政策官金善玉当天说:“韩方认为,俄罗斯制造的分离第一级和第二级火箭推进器的分离螺栓是发射失败的原因。俄方则认为,韩国制造的飞行终止系统(Flight Termination System)是失败原因。双方一同进行了查证,但是未能缩小分歧。”不过,韩俄双方决定今后将继续举行会议,以查明失败原因。但是双方直到现在也没有找到失败原因,而且第五次会议的时间尚未确定,所以双方在短期内达成一致的可能性很小。

  韩国政府重申“只有找出第二次发射的失败原因并加以改正,才能进行第三次发射”的立场。韩方之所以态度如此慎重,是因为青瓦 台和教育科学部内部的否定态度起到作用,即第三次发射即使成功也不算是成绩,但是再次失败就会给政府带来压力,不可避免地打击到今后的太空开发计划。从技术角度上讲,通过与俄罗斯的合作,韩国已经得到了所能得到的,所以应该独立发射火箭。相反,开发“罗老”号的宇航研究所和科学技术团体等则认为“韩国应该继续和俄罗斯合作,共同完成第三次发射”,即是否完成过发射、星箭 分离和进入轨道等全过程的差别很大,如果发射成功,韩国科研人员获得的自信将成为今后研发国产火箭事业的巨大资产。宇航研究所主张, 尤其是用于第三次发射的二级火箭推进器已制造完成,选择发射也无需进一步投资。

  俄罗斯同样要考虑第三次发射的得失。仅从费用考虑,第三次发射对于俄罗斯来说是“亏本生意”。因为实施第三次发射,俄罗斯方面固然会得到韩国政府支付的1050万美元(约 118亿韩元,占总合同金额的5%),但制作新的一级火箭推进器的费用却是200亿韩元左右。但是韩俄的卫 星发射合同如果以失败收场,俄罗斯在全球卫星发射市场上的信誉很可能会受到损害。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新华网巴库2月3日电(记者 刘洋)阿塞拜疆国防部新闻处负责人萨比罗戈鲁3日对新闻界说,阿空军一架苏-25战机当天在该国中部的丘尔达米尔区坠毁,两名飞行员架舱弹出生还。

  萨比罗戈鲁说,这架战机是在进行飞行训练时坠毁的,目前军方正在调查失事原因。坠机事件未造成地面人员伤亡,弹出舱的两名飞行员平安着陆。

  另据阿塞拜疆媒体报道,飞机是在降落时失事的,原因可能是起落架无法正常放下。目前坠机现场已被封锁,军事检察院已派人赴现场开展调查。

  去年3月,阿塞拜疆空军一架同类型飞机坠毁,造成一名飞行员丧生。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1月5日,瑞典救援机构主管克里斯特·奥洛夫森手里拿着一只掉到瑞典街头的死鸟(图片提供:Bjorn Larsson Rosvall)  1月5日,瑞典救援机构主管克里斯特·奥洛夫森手里拿着一只掉到瑞典街头的死鸟(图片提供:Bjorn Larsson Rosvall)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月10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2011年新年夜,美国阿肯色州突然有数千只死鸟从天而降,而上周,路易斯安那州、瑞典和世界其他一些地方也不断传来动物离奇集体死亡的消息,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猜测。许多人认为这是政府在进行秘密实验,或者“末世浩劫”即将来临,不过专家表示这些事件之间并不存在联系。

  每年一半死于自然原因

  科学家表示,鸟类在飞行中大量死亡与“末世浩劫”或秘密实验无关,最近的鸟类群死事件主要是因媒体炒作引起公众普遍关注。美国非营利组织全国奥杜邦协会鸟类保护部门主任、鸟类学家格雷格·布彻(Greg Butcher)表示,在一定时间内,“北美至少有10亿只鸟,有时可能多达200亿只——每年几乎一半死于自然原因。”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鸟类在飞行中突然死亡的呢?阿肯色州鸟类群死事件直指两个常见的罪魁祸首:巨大噪音和碰撞。从新年夜11点半左右开始,阿肯色州野生动物保护部门不断接到飞鸟从空中掉落于毕比市方圆一平方英里地面的报告。根据官方估计,最多有5000只红翅黑鹂、欧洲椋鸟、鹩哥和褐头牛鹂在午夜前坠落地面。

  美国国家野生动物健康中心1月5日发布的初步检测显示,这些飞鸟死于钝器所致的外伤,与阿肯色州牲畜与家禽委员会1月3日公布的初步调查结论不谋而合。阿肯色州渔业管理委员会鸟类学家卡伦·罗表示:“它们撞上了汽车、树木、建筑物和其他静止的物体。在飞鸟开始落地前不久,鸟类栖息地附近地区有人报告称,他们听到燃放专业级焰火爆发的震耳欲聋的响声,每隔几秒放10到12个,将不少鸟儿惊吓走了。”

  “与此同时,别的地方还合法燃放了大量焰火,可能迫使飞鸟的飞行路线比正常时候要低一些,比树梢还低,这些飞鸟夜视能力非常差,一般不在夜间飞行。”在阿肯色州发现的死鸟是通常只有到秋季或冬季时才大量聚集的种类。布彻称:“我听说的记录是,一个栖息地有2300万只鸟。在这种情况下,5000只显然不值一提。”

  生存所要面对的残酷现实

  据布彻介绍,鸟类常常在飞行中撞上物体,尤其是“城市中的高楼大厦,信号发射塔,风力涡轮机,输电线。似乎造成鸟类大量死亡的建筑物非常高,而且总是亮着。正常情况下,鸟儿可能只会注意天上的星星,在雾气朦胧的夜晚,它们分不清方向,在有亮的建筑物周围绕圈飞行,直至碰上并落到地上。”

  1月4日死于路易斯安那州的500只黑鹂和椋鸟看上去归咎于与输电线的相撞。同一天,瑞典街头发现了50至100只寒鸦死尸,据瑞典国家兽医学院专家介绍,它们身上没有患病的迹象,显然也死于钝器所致的外伤。布彻表示,大风、冰雹、雨雪、雷电等天气状况构成的挑战也易于使飞禽丧命,例如,“去年,数百只鹈鹕被潮水冲上俄勒冈和华盛顿两州交界的海岸。冷空气前锋总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移动,飞禽的翅膀和身体因此会结冰。”

  当然,并不只有上述原因会导致鸟类死亡,布彻举例说,“水禽会出现肉毒中毒现象,沙门氏菌和禽痘也可以在以鸟为食的动物身上迅速扩散。”无论何种原因,死亡似乎都是鸟类生存所要面对的残酷现实。

  雏鸟一年内死亡概率达75%

  阿肯色州渔业管理委员会鸟类学家卡伦说:“春天孵化的雏鸟一年内死亡的概率高达75%左右。对于生物学家来说,这些死亡事件相当正常。我希望可以借助公众对此类事件的关注,引导他们对野生动物生物特点存在的真正危机有所了解,对像蝙蝠白鼻综合症这样的疾病有新的认识。”

  卡伦从近来媒体对大量鸟类死亡事件的报道中看到了一线希望。她说:“我希望我们可以使公众对人造建筑物对其他物种的影响有进一步的认识。大家知道吗,仅仅为了让手机的信号更好,会有多少迁徙的鸣鸟因此死亡?” (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周一, 06 12月 2010 12:08

滥服紧急避孕药危害大

  今年是口服避孕药正式临床使用50周年。日前,由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开展的“中国性与生殖健康网络调查”结果显示,近50%的人认为紧急避孕药效 果最好。而有关专家表示,紧急避孕药作为常规避孕失败后的一种补救措施,多次使用对女性健康危害很大,不应作为常规避孕手段使用。

  “现在不少女性,在发生性行为前,没有采取保护措施或保护措施不到位,事后把紧急避孕药当成‘法宝’,以为‘吃了药就万事大吉了’,个别人甚至当成 一般避孕药经常服用,也有一些育龄妇女认为,既然有紧急避孕措施,平时不采取避孕措施也无所谓,反正失败了还能补救。这是一种认识误区。”323医院妇产 中心专家梁月英告诉记者,过量使用避孕药,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子宫肌瘤、卵巢囊肿患者越来越年轻化就有这一方面的原因,因为过量服用避孕药会让体内雌 激素增多,极易引发子宫肌瘤和卵巢囊肿,因此一定不要滥用避孕药。

  “由于口服避孕药中含有雌激素和孕激素,长期服用会使雌激素代谢平衡失调,可能会加重乳腺增生及患乳腺疾病的几率,一般不主张长期服用。” 省妇幼保健院乳腺科副主任医师王俊鹏表示。

  “很多人把紧急避孕药当作常规避孕使用,这样做风险不小。”专家表示,紧急避孕药剂量较常规口服避孕药剂量大10倍,多次使用会对健康产生影响,如月经紊乱、不孕、肝肾功能受损等,还有潜在致癌危险。

  专家告诫,紧急避孕药绝对不能作为常规避孕方法反复使用。一个月内不能超过1次,一年内最好控制在3次以内,未生育者及有乳腺癌家族史者都不宜服 用。45岁以上女性激素水平波动较大,一般不宜用避孕药避孕。此外,有血液病、内分泌疾病、妇科肿瘤、精神病及月经稀少的女性,都不宜服用紧急避孕药,以 免病情加重。

发表在栏目: 生活菜园
第 3 页,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