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新华网伊斯兰堡4月3日电(记者贾瀚龙 张琪) 巴基斯坦官员3日称,巴基斯坦以非法进入巴基斯坦水域为由逮捕了23名印度渔民并扣留了4艘印度船只。

  巴基斯坦海事安全局一名发言人说,巴基斯坦海事安全局在日常巡逻期间逮捕了23名印度渔民并扣留了4艘印度船只。他说,这些印度渔民及他们的船只由于非法进入巴基斯坦水域将近70海里(约130公里)而遭到扣押。

  这名发言人说,巴基斯坦海事安全局首先向这些渔民发出警告,但是这些渔民对警告“不予理睬”。巴基斯坦海事安全局已经将这些渔民移交给了卡拉奇警方做进一步调查。

  由于印度和巴基斯坦尚未有明确的海洋分界线,印度和巴基斯坦经常以非法闯入各自水域为由逮捕彼此渔民。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大量的挖掘工作

大量的挖掘工作大量的挖掘工作

  这一窝埋在地下泥泞土壤中的卵对于研究小组来说真是一个得来不易的宝藏。他们已经花费5年时间在印度各地超过250个地点挖掘搜寻蚓螈类生物。

  比鸠解释说,搜寻这种隐匿的生物需要大量进行挖掘工作。比鸠的科学小组中包括有来自德里大学,英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以及比利时自由大学的研究人员。他说:“由于它们掘土的天性以及不起眼的外表,人们很难在地表看到它们的身影。”比鸠表示,他的小组花费总计超过2000小时在热带的泥泞土壤中进行挖掘作业,一共找到6种疑似新物种,其中的3种已经得到确认。

  透明的胚胎

透明的胚胎透明的胚胎

  这是此次新发现的蚓螈物种“Chikila fulleri”的胚胎,图像是透过其透明的外壳使用显微镜拍摄的。在图像中透过透明的外壳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内部的卵白,这是用来供应胚胎发育所需营养物质,直到它们成长为幼年个体的。大多数蚓螈类生物在其幼年都会经历一段类似蝌蚪的水生游泳阶段。

  有一些种类的年轻蚓螈类生物会在孵化后以它们母亲的皮肤为食。但要确定这种行为是否同样存在于此次发现的新物种身上还需进一步观察。

  生存面临威胁

生存面临威胁生存面临威胁

  根据此次发现新物种的研究小组的说法,生活在印度境内的这些蚓螈类动物,就如同这张照片中正在孵化的这些小家伙们,它们正面临着不确定的未来。

  就拿这次新发现的这一蚓螈物种来说,它们生活的区域局限在印度东北部一片人口密集的区域。由于这里农业的发展扩大,人们砍伐焚烧土地,这些生物赖以生活的栖息地正不断变得支离破碎。比鸠说:“我们正肆无忌惮地摧毁它们的栖息地,毫无怜悯之心。”他说:“我希望在未来,这一物种将在本地区得到保护。”(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2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报道,一项最新研究最近在印度西部地区发现12种青蛙新品种。这些新发现的蛙种非常稀有,它们只有在单一环境下才能生存,如果不加以保护,它们很有可能会走向灭绝。

  1. 猫叫夜蛙

猫叫夜蛙猫叫夜蛙

  猫叫夜蛙因其独特的“猫叫声”而得此名,它是最近在印度西部地区发现的12种青蛙新品种之一。据德里大学的生物学家比基-达斯说,体长1.4英寸(3.5厘米)的Nyctibatrachus poocha的生活方式非常隐秘,它们经常躲藏在印度喀拉拉西高止山脉和泰米尔纳德邦的岩石缝隙里。1994年到2010年间,达斯及其同事在印度西海岸的森林里寻找生活在小溪里、喜欢夜间活动的蛙类Nyctibatrachus。据9月15日发表在《Zootaxa》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指出,除了12种新种青蛙外,该科研组还重新发现3种被认为已经灭绝的青蛙。

  2.独特的交配

独特的交配独特的交配

  最新发现的乔格夜蛙拥有“极其独特的”养育方式,至少对青蛙来说,事实正是如此。青蛙妈妈和青蛙爸爸会共同守护卵,直到它们孵化出来。这种青蛙因其栖息地乔格瀑布而得名,它们生活在水流湍急的溪流里。雄蛙在追求雌蛙时,它会坐在溪流上方的树叶或者树枝上,发出“招牌式叫声”。当一只雌蛙靠近时,它会用前爪抓住异性长达20分钟。然后它纵身跳下,雌蛙开始产卵,雄蛙给卵受精,然后用身体盖住受精卵。达斯仅在6种夜蛙身上发现这种双亲共同养育后代的方式,不过他怀疑Nyctibatrachus genus也存在这种情况。

  3. 佳维夜蛙

佳维夜蛙佳维夜蛙

  达斯及其同事们在印度喀拉拉邦的小豆蔻种植园里发现高声鸣叫的佳维(Gavi)夜蛙。它的名字是根据位于该种植园中部的一个小村庄——佳维的名字命名的。12种新发现的蛙种,有几种非常罕见,它们仅生活在受到保护的小片森林里。佳维夜蛙等其他青蛙则生活在保护区外,它们需要环保努力的关注。

  4.活跃的蛙

活跃的蛙活跃的蛙

  精力充沛的维亚那德夜蛙,雄性体长达3英寸(7.7厘米),现在它们是Nyctibatrachus 种类中最大的一种。与它们的同胞不同,维亚那德夜蛙不会抛下自己产的卵,任由它们受到威胁,它们会守护在受精卵旁边,迎击任何入侵者。例如,“调查人员距离受精卵太近时,守护在后代身边的青蛙父母的身体立刻发生膨胀,或者隆起身体,它们会毫不犹豫地咬住人类伸过来的树枝或手指”。

  5. Spinular 夜蛙

 Spinular 夜蛙 Spinular 夜蛙

  据悉,Spinular 夜蛙仅生活在喀拉拉邦的一个地区,这种青蛙也是Nyctibatrachus 种类中最大的一种,体长达2.6英寸(6.6厘米)。Spinular 夜蛙的学名是Nyctibatrachus acanthodermis,起源于两个希腊单词acanthos(意思是脊骨或刺)和dermis(意思是皮肤),这个名字的由来与它背上长满刺的皮肤有关。

  6. 库尔格夜蛙

库尔格夜蛙库尔格夜蛙

  这是库尔格(Coorg) 夜蛙被认为已经灭绝90年后再次有人发现它。这种青蛙起源于1920年纳拉亚纳-劳的描述里,达斯表示,“他是印度两栖动物研究的先驱”。这种动物是在库尔格发现的,即现在的果达古 (Kodagu ),它是印度卡纳塔克邦的组成部分。达斯及其同事仅在果达古附近的城镇梅尔卡拉发现一只雄性库尔格夜蛙。(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华网新德里10月4日电(记者吴强)印度与阿富汗4日在新德里签署了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协议。根据协议,两国将在安全、经济、贸易、文化、教育和民间交往等领域开展合作。

  印度总理辛格与到访的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当天在新德里举行会谈后签署了这一协议。辛格在与卡尔扎伊共同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该协议为两国开展合作提供了框架。

  辛格说,印度将通过与阿富汗建立更加密切的贸易、投资和货运中转关系支持阿富汗融入南亚地区的经济体系。印度还将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阿富汗重建和平,恢复经济,并将参加在土耳其和德国举行的有关阿富汗重建的国际会议。

  两国领导人还对南亚地区的恐怖主义问题表示担忧。

  卡尔扎伊4日早些时候抵达新德里对印度进行为期两天的正式访问。他当天还会见了印度外长克里希纳。

  印度总理今年5月访问了阿富汗。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9)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印度古庙发现珍宝

  印度南部克勒拉邦古庙寻宝又出现曲折。据“中央社”报道,印度最高法院今天(16日)做出裁示,为保护庙中宝藏,禁止打开已139年未开启的一间密室,并强调禁令与民间盛传“开密室大难临头”的说法毫无关联。

  位于克勒拉(Kerala)邦首府锡鲁瓦兰塔不朗( Thiruvananthapuram)的印度教帕德玛纳巴史瓦米( Padmanabhaswamy)庙,据说经清点庙产后,已在6个密室中的5个找到价值1万亿卢比(约211亿美元)的珍宝。

  印度最高法院今天裁示,在对大批宝藏采取进一步的保全和保存工作之前,暂时不得开启最后一个“密室B”。

  一组占星家8月中旬曾在古庙观星,据说这个过程可探查神灵的旨意。占星家小组最后的结论说,已139年未开启的密室B“绝对开不得”,否则会“大难临头”。

  印度最高法院强调,这项裁示跟民间盛传开启密室B会恶运降临的说法,毫无关联,院方并未考虑占星家的警告。最高法院预定21日针对如何加强维安,保护已经找出的宝藏,做出新的裁示。

  庙产原由旧时土邦特拉凡科(Travancore)前王室家族设立的信托机构管理,但在信徒孙德拉扬(T.P. Sunderarajan)质疑庙产维护不透明而兴讼后,克勒拉高等法院2月下令邦政府接管寺庙。

  庙方上诉后,最高法院指派包括孙德拉扬在内的7 人小组,自6月底开始清点庙产。

  由于已找出的宝藏价值惊人,基于安全顾虑,最高法院7月上旬决定先就宝藏的安全、保存、估价等问题举行听证会,再决定是否开启密室B。

  前王室家族向最高法院作证指出,密室B入口处有“大蛇”标记,代表不可开启,否则恐“招致神怒”。前王室家族辈分最高的长老韦玛(Uthradom Thirunal Marthanda Verma)表示,清点庙产期间,他曾在走廊上看到一条蛇,“那是一种警告”。

  全案最邪门的一点在于,原本据说身体健康的孙德拉扬,7月17日在庙旁自宅睡觉时无端辞世,享年70岁,为古庙寻宝增添神秘色彩。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印度 加尔各答热浪滚滚的街道中挤满了行人、商贩和标志性的大使牌出租车。这座城市有1600万人口, 同时每天还有更多人从小镇涌入。1975年时,全世界只有3座人口过千万的城市,如今这样的大城市已达21座,多数位于发展中国家。全球大部分新生人口都出现在这些国家的市区。  印度 加尔各答热浪滚滚的街道中挤满了行人、商贩和标志性的大使牌出租车。这座城市有1600万人口, 同时每天还有更多人从小镇涌入。1975年时,全世界只有3座人口过千万的城市,如今这样的大城市已达21座,多数位于发展中国家。全球大部分新生人口都出现在这些国家的市区。
英国 夜幕下的伦敦灯火通明, 仿佛一座火光熠熠的大熔炉。在燃煤驱动的工业革命中, 伦敦发展为世界最大都市。这场革命导致地球人口急速增长。富裕国家人均消耗的资源比穷国高出许多倍,但随着全球收入上涨,高消耗可能将比人口增长对地球造成更大压力。  英国 夜幕下的伦敦灯火通明, 仿佛一座火光熠熠的大熔炉。在燃煤驱动的工业革命中, 伦敦发展为世界最大都市。这场革命导致地球人口急速增长。富裕国家人均消耗的资源比穷国高出许多倍,但随着全球收入上涨,高消耗可能将比人口增长对地球造成更大压力。
西班牙 巴塞罗那的锡克教节日集会上,印度移民济济一堂,这类移民为欧洲低迷的生育率注入发展动力。全球人口能否稳定,取决于世界各地年轻妇女在生育上做出的决定。调查表明,妇女接受的教育程度越高,可能生育的后代数量就越少。  西班牙 巴塞罗那的锡克教节日集会上,印度移民济济一堂,这类移民为欧洲低迷的生育率注入发展动力。全球人口能否稳定,取决于世界各地年轻妇女在生育上做出的决定。调查表明,妇女接受的教育程度越高,可能生育的后代数量就越少。

  撰文:罗伯特 · 孔齐希 ROBERT KUNZIG

  翻译:陈昊

  1677年的一个秋日,在荷兰代尔夫特,布商安东尼 · 范 · 列文虎克(据说曾担任画家约翰内斯· 维米尔作品《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中的长发模特)突然停止与妻子正在进行的动作,冲向工作台。列文虎克以布匹为业,但热情却在于显微镜学。他已经与第一任妻子育有五个子女(虽然其中四个早夭),因此制造后代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如他后来写给伦敦皇家学院的信中所说,“不过五六秒之后,”他已经在通过小小的放大镜观察取于自己身体的那保质期短暂的样本。镜片只有水滴那么大,却可把物体放大数百倍。这台仪器是列文虎克亲手制作,在当时属于无可匹敌的利器。彼时伦敦学界仍在试图证明列文虎克之前发表的一种言论的真伪——他说一滴湖水,甚至一滴法国葡萄酒中,生活着数百万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如今,他又有了更微妙的发现:人类精液中也有微生物。“一粒沙子大小的精液中,”他写道,“有时存在上千个(微生物)。”列文虎克像珠宝商一样,把镜片扣在眼睛上,观看自己生产出的微生物甩着长尾巴游来窜去。可以想象阳光透过窗格洒在他出神面孔上的样子,就像维米尔画中那般。在此对他妻子的遭遇深表同情。

  打那之后,列文虎克有些着魔。尽管小小窥镜使他有幸接触前所未见的微观世界,但他却把大量时间都花在了观察精子上。颇为令人讶异的是,某天,他从一条鳕鱼身上提取了精液,正是在这一样本的启发下,几乎是在偶然之间,他开始估算地球上到底有多少人。

  当时的人们对此都没有概念,也很少开展人口统计。列文虎克先估计荷兰人口为100万上下,然后,利用地图和一点球面几何学知识,他计算出地球表面有人类居住的区域面积是荷兰的13385倍。当时的荷兰人口已颇为密集,很难想象世界各地都像荷兰这般拥挤,所以,列文虎克得意地总结道,地球上的人口不会超过133.85亿—— 与一条鳕鱼体内的1500亿个精子相比,这实在是个小数目。种群生物学家乔尔· 科恩在其著作《地球能养活多少人?》中写道,列文虎克鼓舞人心的小小运算可能是企图以量化方式回答这一问题的首次尝试。而与17世纪时相比,这一问题现在更是迫在眉睫。但是,如今的答案已远不是当初那样鼓舞人心。

  当今历史学家估算,在列文虎克的时代,地球上只有5亿左右的人类。那时候,经过几千年的缓慢增长,人口刚开始进入迅速膨胀阶段。150年后,另一位科学家宣告发现人类卵细胞,当时的世界人口已经翻倍,超过10亿。又过了100年,1930年前后,数量又翻了一倍,达到20亿。从那以后,世界人口一直以令人瞠目的速度飞增。20世纪之前,还无人得以在有生之年见证人类数量翻倍,但如今,已经有人亲身经历过“×3”的过程。据联合国人口司称,2011年下半年某时,人类家族将扩充至70亿个成员。

  虽然这场爆炸式的增长势头正逐渐趋缓,但离结束还远得很。现在人类寿命得到延长,而且,尽管与前代人相比,如今妇女生育子女的数量减少,但现在全球大量妇女(18亿)进入生育年龄,因此,至少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世界人口仍会持续增长。2050年,总数可能达到105亿,也可能停留在80亿——差距取决于每名妇女多生还是少生一个孩子。联合国人口统计学家采取中庸路线,作为他们的最佳估计值:当下他们预测2050年之前——也就是2045年,世界人口可能将达到90亿。最终数据究竟是多少,还得取决于每对夫妻在从事人类最亲密行为期间所做的抉择——也就是列文虎克为了科学事业而草率中断的那项行为。

  人口仍在以每年800万的速度增长,势必引起人们警惕。当今地球,地下水位下降,土壤受侵蚀,冰川融化,鱼类逐渐灭亡,每天都有近10亿人忍受饥荒。几十年后,可能会多出20亿张吃饭的嘴,多数来自贫穷国家。将多出数十亿抱有脱贫愿望与权利的人,如果他们重蹈发达国家的覆辙——砍伐森林、焚烧碳和油、随意施用化肥和农药,那么他们同样会对地球自然资源造成巨大压力。究竟该如何采取对策?人口警报早已拉响多年,得知这一消息或许能让我们略感欣慰。法国人口统计学家埃尔韦· 勒布拉说,从一开始,人口统计学就笼罩在末世恐慌的情绪中。奠定该领域基石的部分论文发表于列文虎克的发现之后仅几年的时间内,作者是威廉· 配第爵士,英国皇家学会的创始人之一。他估算出,等到《圣经》中所说的最终审判日(预期将发生于约2000年内),世界人口将翻六番。到那时,人口将超过200亿——配第认为,地球无力养活数目如此之巨的人类。“于是,如《圣经》所预言,必将发生战争、杀戮等等。”配第写道。

  勒布拉提出,随着关于世界末日的宗教预言势力消减,人口增长本身带来一种类似末日审判的替代机制。“它把古人对末日的恐惧甚至希冀具象化。”他写道。1798年,英国牧师兼经济学家托马斯· 马尔萨斯公开阐明了自己的人口定律:人口增长必定超过食物供给,直至战争、疾病和饥荒降临,减少人口。事实证明,马尔萨斯写下此话时,最后一批足以对世界人口造成重创的瘟疫已经结束。历史学家认为,14世纪的黑死病之后,世界人口就再也没有减少过。

  马尔萨斯宣称世界人口不会继续飞增,但此言发表之后的二百年中,趋势恰恰朝着与其言论相反的方向发展。这一过程始于我们如今所称的发达国家,那时,这些国家仍处于发展中。玉米、土豆等来自新大陆的农作物得到推广,再加上化学肥料的应用,欧洲得以消除饥荒。起初,不断扩张的城市成为疾病滋生的温床,但从19世纪中期往后,开始出现下水系统,把人类排泄物与饮用水分开,之后再对水源进行过滤和消毒,因此大大减少了霍乱和伤寒的传播。

  同样是在1798年,也就是马尔萨斯发表论调悲观的宣传册的那一年,他的同胞爱德华· 詹纳把一种天花疫苗公诸于世——是一系列疫苗和抗生素中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这些药物,再加上更优良的营养条件与卫生环境,导致正在经历工业化的国家人均寿命翻了一倍,从35岁延长到今天的77岁。只有极端乖僻的人才会把这种形势视为悲观:“医学的发展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斯坦福大学种群生物学家保罗· 埃利希1968年写道。

  埃利希的著作《人口爆炸》使他成为当代马尔萨斯学派中最富盛名的成员。20世纪70年代,埃利希预言道,“数亿人民将饥饿而亡”,并且做什么都为时已晚。“人口增长这颗恶性肿瘤……必须切除,”埃利希写道,“自愿方式行不通,就采取强制措施。”此言一出,美国的命运岌岌可危。虽然语言辛辣,或者说,正是由于其语言辛辣,这部作品得以成为畅销书,就像当年马尔萨斯的著作一样。而且,这一言论同样被证明只是一枚炸不响的哑巴弹。当时,结合高产种籽、灌溉技术、农药和肥料的农业革命已经开始,导致粮食产量翻倍。如今仍有许多人营养不良,但大规模的饥荒已十分少见。

  但有一点埃利希说对了,那就是,随着医学拯救众生,人口必将飞增。二战后,在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机构的援助下,发展中国家迅速注入了一股预防医疗力量。青霉素、天花疫苗、滴滴涕(尽管后来引发争议,但仍拯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的性命)等,转瞬间通通登场。印度的人均寿命从1952年的38岁增长到现在的64岁,中国则从41岁延长到73岁。发展中国家有数百万人本有可能在幼年夭折,如今他们都活了下来,并有了自己的后代。这就是人口暴增蔓延全球的原因——因为众多将死之人被救活了。而且,妇女一度保持高生育率。在18世纪的欧洲或者20世纪早期的亚洲,每名妇女平均生育6个子女,但实际上其后代仅取代了她和配偶的位置,因为多数孩子都活不到成年。婴幼儿死亡率下降后,夫妻们最终会减少生育后代的数量——但这一转变通常需要经历至少一代人的努力。当今发达国家,每名妇女平均生育2.1个孩子的生育率可保持人口恒定;而在发展中国家,要达到收支平衡的状态,“更替生育率”则要更高些。出生率与死亡率渐趋平衡的过程中,人口已然暴增。

  人口统计学家把这一两段式的进化过程称作人口转型。各个国家在其各自不同的历史阶段经历这一转变,这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一个国家若完成这一变迁,就等于从自然手中争取到了至少一部分生杀大权。全球人口暴增是种无法避免的副作用,其作用如此强烈,以至于某些人怀疑人类文明能否抵抗得住。但实际上,当埃利希拉响警报时,人口增长率已经达到顶峰。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世界各地的生育率已开始以前所未料的速度骤降。从那时起,人口增长率已下降超过40%。

  生育率下降的现象如今正席卷全球。在不同国家,这一现象始于不同时期。法国属于最早的一批。17世纪中期,路易十四宫廷中的贵族妇女可充分享受性事,但同时生育子女不超过两个,她们依靠的办法与列文虎克从事研究时采取的方法相同:体外射精,也叫性交中止。各村庄的教区文书记录中显示,18世纪晚期,这一风潮已传播至农民阶级。19世纪末,在缺乏现代避孕手段的情况下,法国的生育率已降至每名妇女3个孩子。法国人口研究所的吉勒· 皮松说道,改革的关键不在于避孕手段,而在于观念的改变。启蒙运动以前,“生育后代的数量由上帝决定,人们无法想象自己也能掌握决策权。”

  其他西方国家最终赶上法国的势头,二战开始时,欧洲部分地区和美国的生育率已下降至接近更替水平。然后,经历了突然涌起的“婴儿潮”之后,又出现一场锐减,让人口统计学家们措手不及。他们原以为,在某种本能的驱使下,妇女们会维持足够的生育量,以保证物种的延续,但实际情况是,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以下。20世纪90年代后期,欧洲生育率下降至1.4。“据我所知,妇女压根不关心物种更替之事。” 乔尔· 科恩说。

  婴儿潮过后会给国家带来两种重大经济效应。首先是“人口红利”——几十年的时间里,婴儿潮中出生的人口壮大劳动者行列,需靠人供养的老幼人口也相对较少,因此有大量余钱可作他用,人民生活幸福美满。随后,第二种效应开始出现:婴儿潮中出生的人口开始进入退休年龄。人们原以为可长期维持的人口发展秩序,却成了一场被迫终止的狂欢。美国有关社会保障制度的争论日益激烈,去年,法国为推迟退休年龄发生罢工,这些现象都反映了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如何供养老龄化的人口。“2050年的时候,工作人口创造的财富足以支付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吗?”位于海牙的荷兰跨学科人口研究所负责人弗兰斯· 维勒肯斯自问自答道:“答案是否定的。”

  工业化国家历经几代人的时间,生育率才下降到更替水平或更低,而当这一转变开始在其他地区发生时,其发展速度则快得多,让人口统计学家们惊讶不已。中国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尽管数量仍在增长,但已低于更替生育率,并且已经维持这一水平将近20年,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1979年开始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就在不久前的1965年,每名中国妇女仍平均生育6个孩子,而现在只有1.5个左右。在伊斯兰政权的支持下,伊朗的生育率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下降幅度已超过70%。同一时期内,信奉天主教的民主制巴西妇女生育率降低一半。“我们仍未弄清,为何在如此之多的社会、文化和宗教群体中,生育率下降得如此之快。简直让人摸不着头脑。”联合国人口司负责人阿尼亚· 兹洛特尼克说。

  “此刻,虽然仍存在高生育率的问题,但实际上这一现象只发生在世界16%的人口中,大多数都在非洲。”兹洛特尼克说。撒哈拉以南地区的生育率仍然高达每名妇女5个子女,而在尼日尔,这一数量达到7个。但另一方面,该地区有17个国家的人均寿命不超过50岁,并且刚开始进入人口转型期。然而在世界多数国家,家庭规模已骤然缩减。联合国预计,2030年世界人口生育率将达到更替水平。“总体来看,世界人口正朝着非爆炸型的方向发展——这是个好消息。”兹洛特尼克说。

  而坏消息是,现在距2030年只有20年的时间,而到时候,有史以来数量最庞大的一代青少年将步入生育年龄。即使这些妇女每人只生育2个后代,二三十年的时间内,人口仍将在其自身发展势头的驱使下飞增。人类是否已经大难临头?抑或是,那时的人们将学会以人道的、不毁坏环境的方式生活?不论如何,有一点确定无疑:到那时,近六分之一的人类将来自印度。

  长久以来,我一直在脑中理解人口激增的现象,直到几年前德里一个炎热的夜晚,我才真正对此有了切身体会……当时气温已过华氏100度(约40摄氏度),空气中烟尘弥漫。街道中到处是人,一片生机勃勃。吃饭的人、洗澡的人、睡觉的人、走亲访友的人、争执吵闹的人、尖声叫喊的人、把手伸进出租车窗乞讨的人、大小便的人、挂在公车外的人……满眼所见全是人。——保罗·埃利希

  1966年埃利希搭出租车造访时,印度约有5亿人口,而如今已是12亿。德里的人口增长速度尤其快,随着人群从小镇与村庄涌入不断扩张的棚户区,德里的人口已达约2200万人。去年6月初的一天,在这座酷热难耐的城市中,能够洗去尘垢的夏季风还没有到来,空气中弥漫着拉贾斯坦邦沙漠吹来的尘埃,不可计数的建筑工地上扬起的漫天尘土更是令其雪上加霜。新辟出的高速公路把人流引至规划混乱的都市,牛车占用了快车道。搭载四人的摩托车成群结队而过,女人们的头巾如旗帜般翻飞,怀抱中的孩童摇摇欲坠。三轮摩托如大黄蜂般披着黑黄相间的外衣嗡鸣而过,本限载两人的狭小车厢却塞了十几个人。拥滞不前的车流中,断肢的叫花子和孱弱的幼童大声乞讨。今日蓬勃发展的德里已与埃利希造访时大不相同,但另一方面,又似乎并没有太大改变。

  旧德里的街道混乱交错、人群密集,城区边缘坐落着洛克纳亚克医院。每天早上,人流从大门涌入,聚集在医院大厅中。“见到这种景象,谁能不为印度的人口问题感到忧心?”外科医生昌丹· 博塔姆利说道。这天下午,他正努力穿过人群,前往自己工作的输精管结扎门诊部。“人口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博塔姆利摘下门诊部大门上的挂锁,进入狭小的手术室。

  屋内,两个男人平躺在手术台上,睾丸从绿色床单的孔洞中露出。天花板上的吊扇把中央空调的冷气吹送至房间各个角落。

  印度控制人口的运动已经开展了将近60年,而博塔姆利正奋斗在这场战争的最前线。1952年,就在脱离英国独立后的第五年,印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制定人口政策的国家。从那时起,政府屡次设定野心勃勃的目标——又屡次失之千里。2000年采取的国家政策号召国民在2010年达到2.1的更替生育率。至少再过十年,这一目标都难以实现。根据联合国保守估计,2050年印度人口将超过16亿。“必然出现的结果是,2030年,印度人口将超过中国。”非政府组织印度人口基金会前负责人A.R。南达说,“除非发生大灾难,核事故之类的,否则这一事实无法改变。”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恐龙灭绝可能是遭小行星“双重打击”所致——两颗大陨石相隔数十万年分别撞向墨西哥和印度
    恐龙灭绝可能是遭小行星“双重打击”所致——两颗大陨石相隔数十万年分别撞向墨西哥和印度(图片提供:Sankar Chatterjee, Texas Tech University)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0月22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科学家日前宣布,根据最新一项研究,恐龙灭绝可能是遭小行星“双重打击”所致——两颗大陨石相隔数十万年分别撞向墨西哥和印度。

  数十年来,一种在科学界颇受欢迎的理论认为,一颗距今6500万年前落在墨西哥境内尤卡坦半岛的小行星是造成恐龙灭绝的罪魁祸首。这颗小行星直径6英里(约合10公里),在尤卡坦半岛附近留下了希克苏鲁伯(Chicxulub)陨石坑,同时引发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变化,最终造成一场物种大灭绝事件,恐龙就是在这次事件中从地球上消失的。

  但是,最新理论却认为,恐龙其实是因另一颗小行星撞击而走向灭绝的。专家称,该小行星直径为25英里(约合40公里),在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形成约30万年后,它撞向印度西海岸。美国德克萨斯州理工大学的古生物学家桑卡尔·查特吉(Sankar Chatterjee)说:“恐龙非常的不幸。”

  查特吉认为,这次撞击在印度洋海底留下了一个直径300英里(约合500公里)的陨石坑,他的研究小组从1996年开始对这个陨石坑进行研究,并将其命名为“湿婆”(Shiva)陨石坑,湿婆是印度教中的毁灭之神。查特吉说:“如果我们的推测正确,那么这将是地球上已知最大的陨石坑。”

  据查特吉推测,“湿婆”小行星撞击强度巨大,将附近地表的所有物质蒸发,使得地幔物质喷涌而出,形成了“湿婆”陨石坑高高的锯齿状边缘。此外,查特吉的研究小组还认为,这次撞击还使得印度次大陆的一部分与其脱离,漂流至非洲,形成了塞舌尔群岛。同时,撞击可能还对发生在现为印度西部的火山喷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有些科学家推测,印度火山(称为德干岩群)喷发释放的有毒气体是恐龙灭绝的罪魁祸首。查特吉说:“有人认为,是这次撞击引发了火山活动,这种观点可能不正确。看上去,那里的火山活动已经发生,湿婆小行星撞击只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查特吉的研究小组本周将在俄勒冈州波特兰举行的美国地质学会年会上公布他们的研究发现。(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印度北部地区的林业官员说,一只雄性老虎一反常态,正耐心地照顾着两只小老虎。

  英国广播公司5月31日援引拉萨姆鲍尔老虎保护区负责人拉杰什古普塔的话报道,保护区工作人员第一次见到这两只小老虎是在今年1月29日,当时母虎“T5”陪伴左右。

  自T5今年2月9日死亡后,保护区工作人员担负起喂养小虎的任务。但工作人员随后通过查看保护区隐蔽摄像机拍摄的影像发现,雄虎“T25”走在两只小老虎后一米左右。

  工作人员认为,“T25”可能是小老虎的父亲。

  古普塔说:“我5月30日来到保护区内,站在一块岩石上看到两只小虎正在吃一只被捕获的猎物。小老虎身体健康,看起来雄虎允许小老虎吃猎物,而自己选择不吃。”

  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官员UM萨海说:“这十分罕见。通常雌虎照看小老虎,而雄虎只是‘访客’,尤其当雌虎不在时,许多雄虎还把小老虎当成食物。”

  拉萨姆鲍尔老虎保护区位于拉贾斯坦邦境内,生活着大约40只老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华网新德里5月29日电(记者毛晓晓)据印度媒体29日报道,印度计划委员会本周已同意向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和印度科学研究所拨款总计1000亿卢比(约合23亿美元),以研制出运算速度达每秒百万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目前世界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由中国研制,其实测运算速度达每秒2570万亿次。印度媒体报道说,印度在2007年曾自主研发出运算速度当时居世界第四的超级计算机,并于今年5月将其峰值运算速度提升到每秒220万亿次,但仍比中国的超级计算机低一个数量级。

  印度科学研究所副教授巴拉克里希南表示,研制超级计算机是掌握国际航天市场的关键,将目标设立为“百万万亿次”是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

  印度的超级计算机除应用于航天领域外,还将用于预测雨季数据,促使天气预报更加准确并协助农业生产。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9)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第 3 页,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