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土星北半球的风暴非常大,主风暴(central squall)的直径是地球直径的一半。这张照片是美国宇航局的“卡西尼”号飞船在上个月拍摄的。
土星北半球的风暴非常大,主风暴(central squall)的直径是地球直径的一半

这张土星合成图是用“卡西尼”号飞船在2004年拍摄的图片合成的,当时该船距离土星大约有390万英里(约627.64万公里)。
这张土星合成图是用“卡西尼”号飞船在2004年拍摄的图片合成的

  科学网(kexue.com)讯 1月21日报道,土星大型的风暴如果发生在地球上,它将“终结”所有的风暴。近日,美国宇航局(NASA)“卡西尼”号飞船拍摄的一张土星北半球的白色风暴图片显示,土星主风暴(central squall)的直径相当于地球直径的一半。白色风暴的主要区域的直径约是3600英里(约5793.64公里),连右边尾流算在内的整个风暴的长度超过3.6万英里(约5.79万公里)。

  据国外媒体报道,这张未经处理的原始图片是由“卡西尼”号飞船于去年12月24日拍摄,并于12月27日传回地球的。这是从距离地球大约100万英里(约160.93万公里)的高空利用绿色滤光器拍摄的,图片还显示了土星环的黑色阴影。美国宇航局的一位发言人说:“去年年底土星北半球爆发了一场白色风暴。12月初天文爱好者首次观测到它,当时从黎明前的地球上看,可以看到正在上升的环状气体云团。”

  科学家表示,风暴区域之所以呈现白色,是因为它是由氨冰晶组成。风暴穿透由被烟雾污染的氨冰构成的上地幔,从土星较低大气层向上喷射温暖气流,暖气流进入上层大气后开始发生膨胀,氨晶体在冷却的水汽上凝结,形成在地球上看到的白色区域。马里兰大学的助理科学研究员布里奇特·赫斯曼说:“飘浮在土星平静大气层底部大约100公里处的气球驾驶员,将会经历这种氨冰风暴。这些风暴显然是由再向下方100到200公里处的暴风驱动,人们在那里观测到了闪电和由水及氨组成的云团。”

  天文爱好者12月中旬拍到的这一现象不像木星巨大的红色斑点那么出名。这个白色风暴在土星北半球刚刚出现时,澳大利亚天文爱好者安东尼·韦斯利拍摄到一些早期图片。他说:“这是近几十年来土星上出现的最明亮的风暴。如果你有机会看到这一现象,一定要设法拍下它,因为这可能是一次非常罕见的土星大白斑爆发现象。”土星上的大白斑一般是周期性爆发,科学家认为它是由土星的热不稳定性造成的。它们经常很大,一般在地球上用望远镜就能观测到。

  目前还不清楚这次风暴会不会演变成大白斑,如果它会演变,那么它早就该形成了。土星风暴平均每隔28.5年爆发一次,以前分别发生在1876年、1903年、1933年、1960年和1990年。这与土星围绕太阳运行的周期相符。这次土星风暴结束后,可能要到大约2018年下一次才会发生。不过有时风暴的出现不会遵循这一周期,例如有一次发生在1994年,另一次出现在2006年。美国宇航局于1997年把“卡西尼”号发射升空,这张照片是它拍摄的数百张中的最新照片。

  专家称,该飞船于2004年抵达土星,从那时开始,它的12个仪器每天都会传回地球有关土星区域的数据。该飞船探索土星的最初4年任务于2008年结束,又过不久,“卡西尼”号昼夜平分点任务也于2010年9月完成。现在健康状况良好的“卡西尼”号正在进行“卡西尼”号二至点任务的第二项拓展任务,希望能获得新发现,此次任务将于2017年结束。这艘飞船频繁飞越土星的两颗卫星土卫六和土卫二,还对土星、它的磁性环境和土星环进行研究。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发表在栏目: 自然
黄石国家公园城堡间歇泉向外冒出蒸汽。(图片来源:Mark Thiessen, National Geographic)黄石国家公园城堡间歇泉向外冒出蒸汽。(图片来源:Mark Thiessen, National Geographic)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月2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科学家报告称,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超级火山刚刚进行了一次“深呼吸”,导致方圆数公里的地面大幅隆起,一些区域隆起了10英寸(约合25厘米)。研究人员指出,有关隆起的研究可能为了解火山地下管道提供宝贵线索,最终帮助科学家预测黄石公园的火山何时喷发。

  帮助预测火山喷发

  这座火山大规模喷发的强度可达到1980年圣海伦斯火山喷发强度的1000倍,在过去210万年时间里,大规模喷发次数共有3次。黄石公园座落于怀俄明州,其火山喷口覆盖的面积达到25英里×37英里(约合40公里×60公里)。它在上一次大爆炸后形成,距今大约64万年。自此之后,这座火山小规模喷发了大约30次,最近一次是在7万年前。喷发让喷口充满熔岩和火山灰,最终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较为平坦的地带。

  但从2004年起,科学家发现喷口上方的地面以每年最快2.8英寸(约合7厘米)的速度隆起。2007年至2010年,地面隆起速度大幅降低,每年隆起1厘米或者更少。从开始隆起到现在,火山喷口上方的地面最高隆起了10英寸。研究黄石公园火山活动的专家、犹他州大学的鲍勃·史密斯表示:“因为覆盖面积巨大加之幅度很高,这种隆起非常引人注目。”

  科学家认为地下4到6英里(约合7到10公里)的一个不断膨胀的岩浆房导致地面隆起。史密斯说,幸运的是,这种隆起似乎并不是灾难即将发生的前兆。“最初,我们也曾担心地面隆起会导致火山喷发。但在发现岩浆位于地下10公里后,我们消除了这种担忧。如果深度在2公里或者3公里,我们将陷入极大担忧之中。”

  2010年12月3日,《地球物理研究快报》刊登了有关地面隆起的研究论文,史密斯是论文的合著者。他指出,有关隆起的研究可能为了解火山地下管道提供宝贵线索,最终帮助科学家预测黄石公园的火山何时喷发。

  只见隆起 不见喷发

  在美国地质调查局黄石火山观测站,史密斯和同事正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和干涉合成孔径雷达等工具对喷口的隆起和下降进行测绘,雷达能够提供地面变形的测量数据。地面变形说明岩浆正在朝地面移动,达到一定程度后可能喷发。举例来说,在1980年喷发前,圣海伦斯火山曾在几个月内剧烈膨胀。然而,也有很多出现隆起但最后并未喷发的例子,其中就包括黄石的超级火山。过去几千年时间里,这座火山一直处于起起落落的状态,但并未喷发过一次。

  根据当前的理论,黄石的岩浆房由来自地幔并向上喷涌的热岩补充。当流入的岩浆不断增多,岩浆房就会像肺一样膨胀,导致上方的地面隆起。电脑模型显示,在最近的隆起中,每年流入岩浆房的岩浆达到0.02立方英里(约合0.1立方公里)。根据当前理论,在岩浆流入速度趋于缓慢之后,岩浆可能水平移动并最终固化冷却,促使地表下沉。

  史密斯表示,基于掌握的地质证据,过去1.5万年时间里,黄石可能处于一个膨胀和收缩的连续周期,这个周期可能继续。调查结果显示,火山喷口在1976年至1984年之间上升了大约7英寸(约合18厘米),而后又在随后的10年下沉了大约5.5英寸(约合14厘米)。他说:“火山喷口处于时上时下的状态,但偶尔一次‘打嗝’便会导致热液喷发、地震或者最终形成火山爆发。”

  与间歇泉地震有关?

  预测火山何时喷发难度极大,部分原因在于有关黄石地下活动的具体细节仍未确定。此外,由于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才有黄石火山活动的连续记录,从地质学的角度上说,区区几十年的记录简直不值一提,因此很难得出一个准确的结论。地质调查局位于华盛顿的喀斯开火山观测站的黄石专家丹·德祖里辛表示:“地下深处显然存在岩浆源补充黄石火山,因为黄石过去曾经喷发过,此外,我们也在较浅的深度发现了岩浆。地壳内一定存在岩浆,我们还没有掌握所有的热液活动。当前的火山正喷出大量热量,如果没有从岩浆补充热量,整个系统从7万年前也就是上一次喷发到现在早已经固化冷却。”

  这个大型热液系统就位于黄石地表下方,为黄石公园制造了很多著名旅游景观。德祖里辛表示,热液系统在地面隆起过程中可能扮演角色,虽然没有人能够确定影响程度。他提出这样的疑问:“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即一些隆起可能不仅由新岩浆流入导致,同时也与热液系统自我封闭和增压有关。在出现裂缝和压力降低时,是否又出现下沉?这些细节都很难确定。”

  重要的新研究领域

  这种研究并不只是简单地观测地面隆起和下沉。不同的区域可能朝着不同的方向移动并且以当前未知的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对火山和热液管道网络的测绘工作至今仍未完成。黄石公园每年发生大约3000次地震,可能为了解地面隆起和岩浆房之间的关系提供更多线索。2008年12月6日至2009年1月8日,黄石湖周边地区发生了大约900次地震。

  犹他州大学的史密斯表示,这种地震“频发”允许热液逃离,可能帮助释放岩浆房的压力,同时减缓隆起速度。他说:“大型地震与岩浆流入导致的隆起和变形有关。岩浆流入如何施压于邻近的断层以及断层如何将压力传递给岩浆系统是一个重要的新研究领域。”地质调查局的德祖里辛指出:“由于采用更先进的技术进行研究,我们了解的黄石变形过程变得更为复杂。”(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格陵兰冰川大规模崩裂:70公里冰架损失1/4(图)

5日拍摄的卫星照片,格陵兰彼得曼冰川发生断裂,巨大的“冰岛”脱离母体。

2009年拍摄的彼得曼冰川照片。
2009年拍摄的彼得曼冰川照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8月9日消息,据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科学家6日宣布,格陵兰彼得曼冰川发生大规模崩裂,断裂部分的面积相当于4个曼哈顿,可能是有记录以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冰川崩裂。美国特拉华大学物理海洋学家和工程师安德里亚·穆恩乔夫表示,被称之为“冰岛”的断裂部分面积达到100平方英里(约合260平方公里),含水量足以满足美国120天的公共自来水用水需求。

  彼得曼冰川位于北极南部大约620英里(约合1000公里)。根据5日拍摄的卫星照片,此次崩裂导致其43英里(约合70公里)长的漂浮冰架损失了大约四分之一。穆恩乔夫说,格陵兰的这个“新冰岛”至少是已知第二大冰川“断肢”。1962年,彼得曼冰川也曾发生崩裂,断裂的部分同样非常巨大,但目前并不清楚当时那个“冰岛”的面积是否超过“新冰岛”。他指出,与很多冰川一样,彼得曼冰川在过去几年一直处于“分崩离析”状态。

  阿拉斯加州费尔班克斯大学冰川学家莱基娜·霍克表示,冰架断裂是一个正常过程,一直都在发生,但断裂部分如此巨大却非常罕见。她说:“由于其他很多地区的沿岸冰川在向海洋移动时速度不断加快,我们应该对此次崩裂的原因进行研究。这一次的崩裂似乎可以充当一个指示器或者是某种征兆,暗示正在发生着一些事情。” (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6月18日消息,美国国家地理网站公布了过去一周的精彩太空照片。这些照片集中展现了美国宇航局和其他太空机构最新捕捉到的如烟花般绽放的日本“隼鸟”号探测器、地球大气层宛如被层层剥开的洋葱等壮观景象。

  1.五彩地球大气层

五彩地球大气层
五彩地球大气层

  如果你上个月身在国际空间站,并经常朝窗外看,那一定会看见这一幕:地球大气层呈现出五彩的颜色,就像被层层剥开的洋葱。我们从上往下看:从地面眺望,首先看到的是深蓝色的高层大气,我们天空的蔚蓝程度就取决于高层大气;接着是柠檬黄的平流层,平流层距地面30英里(约合50公里),可能本身是贫瘠之地,在这种高度下鲜有云团出现。

  再往下是呈南瓜橙色的对流层,地面的蒸气几乎全部来自于对流层。其颜色变化(如右侧黑色条纹)是由云团或悬浮微粒引起的。对流层距地面4到12英里(约合6到20公里),还拥有地球大气80%的质量。最下面的一层则是印度洋。这张照片摄于5月25日,在6月14日公布。

  2.恒星漩涡

恒星漩涡
恒星漩涡

  “螺旋星系”梅西耶51星系撞向相距2300万英里(约合3700万公里)的同伴星系NGC 5195。根据设在西班牙卡拉阿托的德国-西班牙天文台拍摄的最新照片,相撞产生的巨大能量形成了恒星螺旋形“手臂”。虽然有关梅西耶51星系的照片资料很多,但这张彩色增强图特别突出了氢气(呈粉红色)。由于这两个星系撞在一起的气体爆炸形成新的恒星,电离化的氢气被释放出来。

  3.“隼鸟”号返回地球

“隼鸟”号返回地球
“隼鸟”号返回地球

  6月13日,当日本“隼鸟”号探测器重返地球大气层,部分零部件在分裂时看上去就像是绽放的烟花。隐藏于烟花中的密封舱可能装有来自小行星的残骸,这可能有助于我们理解行星和太阳系形成过程。密封舱状如炒锅,直径16英寸(约合40厘米),外包防热护罩。科学家目前正在对“隼鸟”号的研究结果进行评估。

  如果“隼鸟”号成功获取了小行星的尘埃,它将是少数从太空返回岩石样本的探测器之一。类似任务还包括美国的“阿波罗”计划以及“星尘”号任务,前者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初期将月球陨石返回地面,而后者携带彗星物质在2006年以每小时2.89万英里(约合4.64万公里)的速度撞向美国犹他州沙漠。

  4.宇宙回飞棒

宇宙回飞棒
宇宙回飞棒

  “哈勃”太空望远镜即便是在“闲暇时间”(即这台望远镜未用于既定研究的时候),也不忘探索宇宙。在一次拍摄“快照”时,“哈勃”捕捉到鲜为人知的星云IRAS 05437 2505。根据这张于6月14日公布的照片,这个星云向我们展现了奇特的回飞棒形状的弧线。IRAS 05437 2505星云最早在1983年被观测到,但在许多方面仍是一个谜,“哈勃”任务科学家表示,星云明亮的回飞棒形状弧线可能因一颗年轻的恒星以每小时12.5万英里(约合20万公里)的速度穿过尘埃云所致。

  5.奇异云团

奇异云团
奇异云团

  如图所示,我们可以在加那利群岛以南、非洲西北海岸附近看到所谓的“冯-卡门旋涡”。冯-卡门旋涡其实是一种外形奇异的云团,当空气从障碍物(这种情况下是加那利群岛)周围流过的时候,就形成了这种奇异现象。(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周三, 21 4月 2010 15:04

华夏地理:中国沙漠的速度

在甘肃省中部的民勤县,一位农民开着拖拉机穿行在沙尘飞扬的路上。民勤县位于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之间,地表水早已在这片被毁坏的土地上枯竭,滥用地下水使全县95%的土地变成了沙漠。
在甘肃省中部的民勤县,一位农民开着拖拉机穿行在沙尘飞扬的路上。民勤县位于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之间,地表水早已在这片被毁坏的土地上枯竭,滥用地下水使全县95%的土地变成了沙漠。
宁夏腾格里沙漠南缘沙坡头的一棵小树在风沙中摇曳,附近巨大的沙丘正慢慢侵袭它所在的草场。
宁夏腾格里沙漠南缘沙坡头的一棵小树在风沙中摇曳,附近巨大的沙丘正慢慢侵袭它所在的草场。
而几百公里外红寺堡镇的一所学校前,人们正在植树。十年前为安置沙漠化山区的人们建造的红寺堡镇是生态移民项目中的主要城市。尽管仍面临许多挑战,但成千上万在这里开始新生活的居民乐观地憧憬着未来。
而几百公里外红寺堡镇的一所学校前,人们正在植树。十年前为安置沙漠化山区的人们建造的红寺堡镇是生态移民项目中的主要城市。尽管仍面临许多挑战,但成千上万在这里开始新生活的居民乐观地憧憬着未来。

  撰文 · 摄影:韶华 SEAN GALLAGHER

  翻译:章元佳

  “干旱严重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称为‘黑色灾难’——就是没有草。在草原上,我们很害怕这种灾难。” 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草原生活了一辈子的农民扎木苏说。

  20年前,当草原上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被禁止,取而代之分给农民固定大小的土地时,这种恐惧的情绪就产生了。过去20年,同样的地方政策让人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同一块土地上放牧,青草在农民和动物的踩踏下渐渐消失。近年来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压力加快了草原环境恶化,沙漠化威胁正步步紧逼中国。

  “现在的情况非常严重,我们土地的三分之一正面临着沙漠化的威胁。”七月的北京,一个潮湿闷热的晚上,胡跃高博士坐在他创建的中国农业大学沙漠化研究中心的办公室里,诉说着这个事实。该中心旨在寻找办法应对当前的危机,任务比想象中更艰巨。据估计,中国土地面积的20%(约174万平方公里)已经成为沙漠。仅上世纪90年代,沙漠化土地增加了1.04万平方公里,受其影响的人口约达4亿。

  究竟什么是沙漠化?它是指可耕种和(或)可居住土地逐渐转变为沙漠的过程,通常是由人口过剩、水资源管理不当、低效的农耕方法、工业破坏性使用土地及气候变化造成的。这本是自然现象,然而中国在过去五六十年,不顾环境代价大肆发展经济,导致沙漠化程度加剧。

  要知道,不管对中国还是全世界来说,沙漠化都不是一个新问题。因未成功应对沙漠化而造成严重后果的例子在历史中比比皆是。公元前12世纪至前 10世纪,巴比伦文明的衰落正处在中东环境干燥和变暖的某个时期,人们认为巴比伦文明的衰落和环境变化密不可分。

  “从对过去五六十年做的研究来看,”胡博士说,“降水量未发生多大改变,可能中国北部还增加了一点儿。我们认为问题在于人口增长,同时现代工业和农业都影响着地区的沙漠化。”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干燥贫瘠的黄土高原上的农民和内蒙古的牧民有着类似的情绪。人口增长的压力使这个中国最贫穷的省成为遭受沙漠化灾害最严重的地区。

  在一篇关于宁夏沙漠化的科学论文中,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胡霞写道:“沙漠地区最大的人口承载量是每平方公里7 ~ 20人,而宁夏南部山区20年前就达到了平均每平方公里125人……为缓和人口压力,改善农民的生活生产条件,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中国政府在上世纪80年代在西北开展了生态移民项目。”

  红寺堡是坐落在省会银川南部150公里的偏僻小镇,生态移民项目中的主要城市。10年前,耗资20亿人民币的红寺堡从沙漠的顶端建起,政府为其命名为“红寺堡开发区减贫项目”,20万人从当地山区被陆续安置到这里。

  镇上宽阔的大道空空荡荡,似乎没什么生气,镇上的生活节奏也很慢。为躲避沙漠的热浪,居民都不出屋。红寺堡的建成是为了与沙漠化作战,安置沙漠化山区的人们,以便能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然而这并不是所有科学家都同意的办法。胡博士说:“关于重新造林,有很多争论。宁夏的年降水量约200至 300毫米。而年降水量在300至400毫米以下时,树木的灌溉率是相当低的。即使10年后,树仍长不大。在这样的条件下,植树不可能解决沙漠化问题。”

  总体看来,红寺堡的居民对搬迁还是积极的,尤其是那些从贫困山区搬来的农民。虽然红寺堡仍面临许多挑战,但成千上万在这里开始新生活的居民乐观地憧憬着未来。

  “这个镇子现在还不完善,依照目前的发展来看,几年后这里会很好。”在镇中心开着一家餐馆的马女士说。春天,当风吹过纵横交错的街道,周边沙漠被刮起的沙尘笼罩了整个镇子。“三月开始刮风,”马女士叹了一口气,“刮风的时候,真的什么也看不到。每年都一样。”

  每年春天,来自中国北部沙漠的沙尘暴开始入侵,在向东迁移的过程中,会时常降落在首都北京,将整个城市包裹在它那奇异的黄色光线之中。近年来,沙尘暴已经造访过朝鲜半岛、日本、中国台湾,甚至到过美国的西海岸。

  在内蒙古,耕地变得越来越干旱和贫瘠。20年前,新的“土地合同政策”有效地阻止了农民的游牧活动,并分给他们属于自己的土地。“在过去50 年,我们把草原一步步变为耕地,”拥有草原管理学硕士学位的胡博士说,“我们在部分草原上开发了城市和工业,通常是在高质量的草原上做,同时饲养更多的牲畜。于是人口增加了,动物牧群的数量也增加了。草原面积越来越少,每只牲畜可食用的草地也越来越少。渐渐地,变化就这样发生了。”

  在红寺堡西几百公里处,一个不太显眼的建筑紧挨在腾格里沙漠中一座悬崖状沙丘旁。它是沙坡头沙漠研究中心,许多专家在此进行沙漠控制的研究,联合国于1994年将其列入“全球500个环境保护中心”之一。

  (《华夏地理》2010年4月号)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图片提供:Carsten Egevang)
一只小小的北极燕鸥竟然是世界上迁徙距离最远的动物,迁徙距离是人们以前认为大约2倍。(图片提供:Carsten Egevang)

  新浪环球地理讯 据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一只小小的北极燕鸥竟然是世界上迁徙距离最远的动物,迁徙距离是人们以前认为大约2倍。

  新的微型追踪器最近显示,这只体重4盎司(113克)的北极燕鸥每年沿着“Z”字形路线,在格陵兰和南极洲之间迁徙。在这个过程中,这只北极燕鸥经常飞行4.4万英里(7.1万公里),与之相比,它的竞争对手灰鹱(sooty shearwater)的飞行距离大约是4000英里(6440公里)。

  该研究的论文作者,格陵兰自然资源研究所的卡尔斯顿·伊格冯说:“关于这个问题,以前有各种各样的理论,但我们能够显示这些小鸟所做的一切,这还是第一次。”据研究人员估计,由于北极燕鸥经常活30多年,它一生要飞行大约150万英里(240万公里),相当于往返月球3次。

  在这以前,科学家只能利用追踪器对大型鸟类进行追踪,因为对小型鸟类来说,这些仪器太大,它们很难带动。不过该科研组采用的由英国南极调查局研发的这种微型追踪器,重量仅为二十分之一盎司(1.4克),把它绑在北极燕鸥这样的小型鸟类腿上,它们仍能自如飞行。

  发现北极燕鸥经常在北大西洋停留一个月,伊格冯感到非常吃惊,也许它们是为了在那里捕点小鱼和甲壳动物吃,以补充能量,然后开始飞越热带地区。春季从格陵兰返回时,北极燕鸥仍沿着“Z”字形路线飞行。这些小鸟并不是直接飞往大西洋中部,而是从南极洲飞往南美洲,然后再到北极。

  但是它们的这一疯狂行为很有秩序。伊格冯说:“这是一个数千公里的绕行路线。但是当你对它进行分析时,发现这非常合理,非常有秩序。”他表示,这些小鸟显然在循着一个巨大的螺旋风模式飞行,以避免飞入风中。

  尽管有这样一条路线,但是人们并不清楚北极燕鸥为什么要进行这么长的迁徙。伊格冯说:“我认为,它们是在循着丰富的(极地)觅食区飞行。”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本周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28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日本科学家表示,如果全球气候变暖继续影响西太平洋的天气模式,日本将会遭受强度越来越大的“超强台风”的侵袭。

  超级电脑模拟结果显示,到2074年,将会出现更多风力达到每小时179英里(约合每小时288公里)的台风,即藤田级数(Fujita Scale)中的F3级。藤田级数共分5级,分别为F1级、F2级、F3级、F4级、F5级。根据定义,超强台风的风力至少达到每小时150英里(约合每小时241公里)。如此强度的风暴的破坏力比美国“卡特里娜”飓风的破坏力还大。

  飓风“卡特里娜”在2005年8月登陆墨西哥湾,对沿岸美国各州遭到了极大破坏。日本名古屋大学研究人员坪木和久(Kazuhisa Tsuboki)说:“这些风暴形成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西太平洋海面温度升高。”坪木和久与日本气象研究所的一个团队合作,模拟出全球气候变暖对台风形成的影响。据他介绍,倘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以当前的速度持续下去,到2080年,西太平洋海水温度将比现在高3.6华氏度(2摄氏度)。

  坪木和久说:“差异看上去似乎微乎其微,但却会对台风的形成造成很大冲击。这是因为,即便海水温度上升幅度相对微小,仍会给风暴增加无穷的能量。”空气温度上升还会增加低层大气的水汽量,进而给风暴的形成添加更多“燃料”。坪木和久说,台风一般覆盖311至497英里(500至800公里)的范围。然而,令研究人员吃惊的是,超级电脑模拟出来的超强台风覆盖范围虽小,仅仅延伸249英里(400公里)的区域,不过,由于汇集了更多的能量,它们的风速更快,造成的破坏力更大。

  坪木和久介绍,如此强大的暴风雨会对全日本造成重大破坏,日本尚未准备好应对如此狂暴的气候。超强台风所到之处会将房屋夷为平地,重创桥梁、电网等基础设施。台风引发的洪水还会淹没地势较低的区域。迄今为止,袭击日本的最具破坏力的台风是“维娜”。台风“维娜”1959年9月在名古屋附近的伊势湾(Ise Bay)登陆,随后开始在日本全国肆虐,最终造成5238人死亡。(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一项最新勘探结果显示,最近在越南偏远丛林地区发现的一个大型洞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单个洞穴通道。

  这个洞穴名为“韩松洞”,位于越南风牙者榜国家公园,绝大多数区域横截面积达到262×262英尺(约合80×80米)。因此,韩松洞击败了此前的世界纪录保持者——位于马来西亚婆罗洲的鹿洞。

  鹿洞的横截面积不到300×300英尺(约合91×91米),长度只有1英里(约合1.6公里)。相比之下,勘探人员已经深入韩松洞内部2.8英里(约合4.5公里),只是遇到了季节性洪水才停住了脚步。他们认为,这条通道的长度远不止此。

  这一次的勘探任务由英国洞穴研究协会的科考队进行。科考队成员亚当·斯皮兰表示,洞里有几英里长的地方,横截面积超过460×460英尺(约合140×140米)。斯皮兰是首批进入韩松洞的两支勘探小组成员。他所在小组探测的通道两侧洞壁高达46英尺(约合14米)。他说:“第二个小组因为遇到水,不得不从洞里撤出。我们将于2010年重返韩松洞,攀爬洞壁以进一步对洞穴进行探测。”

  几年前,当地一名农民发现了韩松洞的入口。今年4月,这个农民带领英国-越南考察队进入韩松洞。在这个石灰岩大洞里,考察队发现了一条地下河,长度达到1.6英里(约合2.5公里)。在激光测量仪的帮助下,考察人员对韩松洞的大小进行了勘测。

  位于法国的国际洞穴学协会是世界上的洞穴勘探权威,协会主席安迪·伊维斯表示,现代激光测量技术能够将洞穴的测量精度精确到毫米。他说:“借助于这些激光测量设备,对韩松洞测量的精确性能够达到令人吃惊的程度。由于多年来的估计一直过高,这个洞穴的实际大小应该低于我们的估计。”

  伊维斯曾发现婆罗洲的鹿洞,他并没有参与此次勘探。他指出,这些新发现将韩松洞推上世界最大洞穴宝座,在它面前,鹿洞只能屈居亚军。伊维斯说:“在越南发现的这个洞穴大小要超过鹿洞。”但这位英国洞穴勘探专家也指出,世界上最大的洞穴室仍旧是婆罗洲的砂拉越室。他说:“这个洞穴室的体积大得惊人,几乎已经立于不败之地。它的体积相当于3个伦敦温布利体育场。”

  韩松洞所在地区拥有大量石灰岩洞穴,不知何故,在英国人此前进行的洞穴勘探中,韩松洞却在勘探人员的探测下“逃脱”。斯皮兰在提到免费的3D地球软件“谷歌地球”时表示:“越南这一地区的地形非常复杂,给勘探带来一定难度;发现这个洞穴绝非易事。它完全被丛林覆盖,在‘谷歌地球’上根本看不到任何东西。你必须非常近距离地接近,才能发现它的踪迹。此前的勘探中,勘探人员在距离入口处几百米远的地方与之失之交臂,没有任何发现。”

  勘探人员得知,当地人知道韩松洞的存在,但由于恐惧,他们不敢进入洞穴。斯皮兰说:“这个封闭空间内的气流发出巨大声响,你能够在入口处听到河水流动的声音。声音非常大,令人产生一种畏惧感。”

  更令勘探人员担忧的是,韩松洞内有毒蜈蚣。据斯皮兰透露,勘探人员发现一些猴子在洞顶穿过,捕食蜗牛。他说:“在上方大约300米(约合985英尺)处,你能够看到一些天窗,猴子显然是利用这些天窗爬进爬出。”

  在2010年重返韩松洞时,一名生物学家将随科考队一起进入洞穴,研究生活在地下的野生动物。伊维斯指出,世界上一定还存在更大的洞穴,等待人们去发现。他说:“这是洞穴勘探中最令人痴迷的东西。”卫星图片显示,比韩松洞还要大的洞穴可能就躲藏在亚马逊雨林深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6月1日,大西洋进入2009年飓风季。天气预报员预报会有12个已被命名的风暴,其中约有一半会升级为飓风。现在,我们进入飓风季已经两个多月了,但并未有一次风暴在大西洋形成。专家们表示,这是因为太平洋上空的厄尔尼诺现象在2009年飓风季一直没有出现。

  但气象学家警告说,一场可怕的飓风可能在11月30日飓风季结束前形成。位于墨比尔的南阿拉巴马州大学沿海天气研究中心气象学家基思·布莱克威尔表示:“诸多有利条件可能长期存在于大西洋海盆,足以形成一次强烈风暴。一种极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我们将在这一年迎来一次或两次强飓风,只需形成一次飓风,这个飓风季便会成为一个糟糕的季节。”

  厄尔尼诺是一种异乎寻常的温暖水流,有时形成于南美洲西北部沿海。这一现象会导致一系列被称之为“急流”的高空盛行风并向南移动。吹过大西洋海盆(包括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时,急流会导致风切变出现,这种高空风能够破坏飓风的形成和发展。

  专家们表示,厄尔尼诺现象在过去几个月一直处于发展状态,这最有可能是造成2009年飓风季较为平静的原因。布莱克威尔指出,厄尔尼诺现象曾于1992年形成并引发安德鲁飓风,这场飓风是有记录以来美国遭遇的第三大强度的飓风。

  安德鲁飓风是1992年大西洋飓风季第一个被命名的热带风暴,当年8月16日以热带低气压的形式出现。8月24日,它以5级风暴形式在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南部地区登陆,风速达到每小时165英里(约合每小时265.5公里)左右。

  布莱克威尔指出,厄尔尼诺主要在加勒比海和热带大西洋海域等传统“孵化区”抑制飓风形成,但强飓风仍可以在其它地区形成。1983年8月中旬,艾丽西娅飓风在路易斯安那州沿海形成,当时正值厄尔尼诺时期。艾丽西娅飓风随后袭击了德克萨斯州休斯顿,风速达到每小时115英里(约合每小时185公里)。

  根据当前的厄尔尼诺现象状况,科罗拉多州大学气象学家威廉·格里和菲尔·科罗巴奇最近发表了一份最新的飓风预测报告。报告称,2009年的飓风季活跃程度将低于平均水平。根据二人的预测,在这个飓风季,大西洋将只会形成10个已被命名的热带风暴。其中有4个风暴将升级为飓风,风速至少在每小时74英里(约合每小时119公里)以上。另有2个风暴将升级为大型飓风,风度可超过每小时110英里(约合每小时177公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蓝鲸是地球上最大的动物,已濒临灭绝,它们每天可吃掉约4至8吨磷虾。
蓝鲸是地球上最大的动物,已濒临灭绝,它们每天可吃掉约4至8吨磷虾。

  概况

  蓝鲸是地球上已知最大的动物,这些庞然大物身长最多可达100英尺(30米),体重达200吨。单是舌头就有一头大象那么重,心脏大小堪比一辆汽车。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蓝鲸这种超大型的动物竟然是以鳞虾这种微小的动物为主要食料的。在一年中的某一时段,一头成年蓝鲸每天可以吃掉4吨鳞虾。

  蓝鲸属于须鲸类,这意味着它们具有鲸须。鲸须状似梳子质地类似指甲,附着在蓝鲸的上颌。蓝鲸捕食方式很独特,先是一口吞食大群磷虾,同时吞入大量的海水。然后挤压腹腔和舌头,将海水经鲸须板挤出。当口中海水排出干净以后,蓝鲸吞下剩余的不能穿过鲸须板的磷虾。

  在水中,蓝鲸看起来呈蓝色,但浮出水面以后,我们看到它们是蓝灰色的。蓝鲸下腹部是淡黄色的,这是因为有数百万个微生物寄生在它们的皮肤上。蓝鲸头部宽而扁平,身体长椎状,看起来像被拉长。蓝鲸生活在世界上所有的海洋中,虽然偶尔会结成小群,但通常都是单独或成对活动。夏天来临以后,它们通常在极地水域捕食;冬天到来时,它们会向赤道迁徙。

  这些优雅的“泳者”以每小时5英里(每小时8公里)的速度游动,当它们感到不安时,速度会超过每小时20英里(每小时32公里)。蓝鲸是地球上发声最大的动物之一;它们可以发出各种各样的叫声,据认为,在理想条件下,蓝鲸可以听到1000英里(1600公里)外同类的叫声。科学家认为,蓝鲸不仅用这些发声进行交流,而且,结合非同寻常的听力,它们可以用声波系统在黑暗的深海中寻找前进的方向。

  名副其实的“大宝贝”

  蓝鲸的孕期约为一年左右,幼鲸刚一出生,便已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之一:体重达3吨,体长25英尺(8米)。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幼鲸每天消耗约200磅(91公斤)的母乳。蓝鲸是地球上最长寿的动物之一。科学家发现,通过计算死鲸如蜡一般的耳垢层数,可以大致确定它们的年龄。通过这个方法确定的最长寿蓝鲸约为110岁,而蓝鲸的平均寿命估计在80到90年左右。

  据估计,目前全球共有1万至2.5万头蓝鲸。20世纪的捕鲸船为获取鲸油,曾将蓝鲸赶到灭绝的边缘。1900年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约有36万头蓝鲸遭到屠杀。1966年,国际捕鲸委员会(IWC)规定在世界范围内禁止捕猎蓝鲸,蓝鲸才因此受到保护,但它们的恢复速度缓慢。蓝鲸几乎没有天敌,不过确实存在蓝鲸遭鲨鱼和虎鲸袭击的例子,每年都有很多蓝鲸撞到大型轮船上受伤或死亡。目前,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上,蓝鲸被列为濒危物种。

  基本信息

  类别:哺乳动物

  食性:食肉动物

  野生平均寿命:80至90年

  体长:82至105英尺(25至32米)

  体重:200吨(181,437公斤)

  知道吗? 蓝鲸呼气时,它的出气孔呼出的浪花接近30英尺(9米)。

  保护级别:濒危

  大小相当于一辆巴士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14 页,共 1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