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3月24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3月11日日本强震发生之后,福岛核电站出现严重危机,随后,一批被称作“50死士”的无名勇士们坚守在福岛第一核电站内努力工作,试图力挽狂澜,使国家免遭严重堆芯融化的严重危险。但是外界的人们对他们的工作情况却知之甚少,最近日本政府公布了首批反应他们工作的内部照片,从而让人们能有幸一睹这些英雄们工作的样子。一切都被黑暗笼罩,只有借助微弱的灯光,你才能勉强透过面罩看到他们的脸。

  1.寻找答案

寻找答案寻找答案

  福岛第一核电站第一和第二机在地震中严重损毁,周三清晨,坚守在此的工人们正仔细检查中央控制室的数据,试图找到故障点。他们的脸庞由于呼吸面罩的遮挡而无法看清。

  尽管经过努力之后这里的部分外接电源已经开始恢复,但是这些被称为“50死士”的勇敢的工人们仍然将面临严峻的考验:他们必须设法恢复核电站内部关键的水泵和管路系统,以便为反应堆和乏燃料池重启冷却系统。

  这几张图片由日本核安全保安院公布,是3月11日日本大地震以来首次公布的核电站内部工作照片。那一场灾难性的地震和随后引发的惊人海啸摧毁了这座核电站,并导致内部冷却系统瘫痪。

  2.一线曙光

一线曙光一线曙光

  尽管已经有部分外部电力供应恢复,但工人们仍然需要借助手电照明来看清中央控制室仪表盘上的读数。

  根据东京电力公司有关负责人的消息,到目前为止,全部6座核反应堆中仅有两座,即第5和第6核电机组可以被认为已经处于安全状态,但周五却意外的发现5号机组的冷却系统同样开始出现问题。

  由于核电站内部不断涌出黑烟。处于对放射性危害的顾虑,现场的工人们被屡次要求撤离,这样就造成了恢复冷却系统施工的严重耽搁。观察人士分析,尽管这些浓烟可能并不一定带有放射性,但这确实说明目前这里的情况尚没有处于可控状态。

  3.患难与共

患难与共患难与共

  一半房间可以照明,而另一半却仍然处于黑暗。在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控制中心,工人们正在一起努力工作。

  这些人中有辐射方面的专家,以及东京电力公司的下层和中层负责人。他们志愿留下来进行事故的紧急应对。根据官方的数据,这里可能实际有超过100人的队伍在冒险工作。他们已经被誉为日本国家的英雄。

  日本卫生机构已经将人体允许遭受的辐射剂量数值上调了一倍,以便允许这些工人继续在这里工作。官方对他们的消息披露甚少,人们只知道他们为了防止出现严重的辐射伤害而轮番上阵。目前已经确认有5名工人死亡,另有20人负伤入院。

  这些勇士的壮举不禁让人们想起25年前赶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灾难现场进行救灾的人们。在那次事件中,有28人由于遭受严重辐射,在数星期内相继死去。

  4.控制大厅,安静异常

控制大厅,安静异常控制大厅,安静异常

  这是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中央控制室的照片,拍摄于周二电力恢复之后的一瞬间。3号机组的情况尤其让外界担忧,因为其燃料是一种称为“混合氧化物”的混合物。其中含有铀和钚。这让它的危险性要高于其他几个机组,因为其他几个机组都只含有铀。

  此次出现险情的福岛第一核电站是日本最陈旧的几个核电站设施之一,采用的技术属于上世纪70年代的“第二代”核电站技术。这一核电站没有采用所谓的“被动安全体系”,这种体系可以使核电站在出现险情时自动运行内部冷却系统。但让人担忧的是,目前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兴建的核电站一般都属于这种“第二代”技术电站,只有目前正在中国修建的4座核电站采用了最新的被动安全防护技术。

  5.核电站之外,隐患重重

核电站之外,隐患重重核电站之外,隐患重重

  这里是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混凝土防护墙外侧,身着白色防护服的工作人员正努力试图恢复第三和第四核电机组的外部电源供应。接通电源,并重启内部冷却系统非常关键,因为这样才能防止由于内部过热而引发堆芯融化的严重风险。

  但日本政府目前最担心的,还要数放射性物质的扩散。

  远在220公里开外的东京已经在其自来水中检测出放射性碘。日本政府已经发出警告,要求周边地区的儿童不要引用自来水。政府还宣布,已经在福岛县出产的蔬菜中检出放射性物质。目前当地出产的蔬菜已经被禁止运出。

  世界各地迅速对此做出反应:香港政府日前宣布禁止进口产自该地区的食品,美国也已经宣布禁止来自该地区的奶制品和其他农产品输入。

  正在出现的,对于日本产食品的安全担忧说明,即便日本成功控制住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局势,但要真正度过这场灾难带来的深重影响,这个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晨风)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拯救最后的美洲鹤:全球濒危程度最严重的鹤(图)

  加拿大伍德布法罗国家公园内,一只成年美洲鹤在湿地上踏着水波助跑,准备腾空而起。

拯救最后的美洲鹤:全球濒危程度最严重的鹤(图)

  一只美洲鹤俯下身,给饥饿的雏鸟喂食昆虫。中间还有一枚鹤卵,将在两天内孵出另一只雏鸟——尽管通常来说每季只有一只幼雏能够存活下来。父母双方轮流照看鸟巢。

拯救最后的美洲鹤:全球濒危程度最严重的鹤(图)

  仅几个月大的两只小美洲鹤

拯救最后的美洲鹤:全球濒危程度最严重的鹤(图)

  图中景象难得一见,并且从未有人拍到过这种照片:一只渡鸦凿开蛋壳后,叼着幼雏的腿偷走鹤卵。伍德布法罗国家公园内,尽管人类行为受到限制,但诸如鸟类、狼、熊之类的捕食者却可洗劫鹤群。成年美洲鹤极为警惕,时刻从高高的芦苇丛中向外监视敌情。

  撰文:珍妮弗·S·霍兰 JENNIFER S. HOLLAND

  摄影:克劳斯·尼格 KLAUS NIGGE

  翻译:陈昊

  加拿大伍德布法罗国家公园的沼泽与林地上空,一架红色小飞机以让人目眩的方式打着圈向下俯冲,几乎碰到树梢。吉姆 ·布雷迪驾驶飞机倾斜着再次掠过天空,他和两名乘客把脸贴在舷窗上,眯着眼睛寻找地面上熟悉的白色斑点——成年美洲鹤,以及跟在它们身后的黄褐色雏鸟。美洲鹤是地球上濒危程度最严重的鹤,这片荒野便是最后一群随季节迁徙的野生美洲鹤的避暑之乡。

  在空中进行数量统计的是布雷迪、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管理局的汤姆·施特恩以及加拿大野生动物管理局的利·克雷格-穆尔。三人忧心不已。2008 年春,这群美洲鹤数量达到266只,但截止到第二年春天,就死了57只,其中23只来自得克萨斯州南部的越冬场,那里受大旱侵袭,美洲鹤的主要食物来源 ——青蟹和枸杞都遭遇灭顶之灾。其他美洲鹤则很可能是在迁徙途中丧了命,通常是因撞上电线触电而死。根据现有了解,电线是迁徙途中杀害美洲鹤的罪魁祸首。

  尽管如此,美洲鹤现在的处境还远不算历史上最糟的。其种群复兴过程中一次关键性事件发生在42年前,那年春天,加拿大生物学家厄尼·库伊特外出探险,在湿润的北国土壤上一汪浅水湖中央,他发现一个巨大的鸟巢,里面有两颗表面斑驳的鹤卵,每颗都有梨子那么大。库伊特小心翼翼地将一枚鹤卵装入羊毛袜中,他知道,带走的这枚鹤卵中承载着一个未来小生命的重量以及拯救一个物种的希望。

  上世纪40年代,国家奥杜邦协会的罗伯特·波特·艾伦及其他成员发起拯救美洲鹤的行动,至今已有几十年历史。库伊特此举是拯救行动中的重要一步,他用袜子装回的鹤卵为人工培育美洲鹤埋下种子,对拯救这一物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曾几何时,一群群的美洲鹤在这片大陆上往返来去,但19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定居者把湿地改造为农田,并射杀鸟类食用其肉,导致美洲鹤数量骤减。20世纪40年代,大风暴袭击路易斯安那州,鹤群逐渐衰落,剩下的野生美洲鹤至多22只。

  美洲鹤站立时高度将近1.5米,可发现潜伏在芦苇丛中的狼群——或生物学家。它扇动宽阔羽翼,为赢得异性青睐欢跳起舞,它曲项朝天,鸣叫声响彻苍穹。最后一群野生美洲鹤于1967年列入《濒危物种保护法案》,目前种群规模已慢慢扩大。同时,环保主义者对美洲鹤进行人工孵化养殖,并把培育出的鹤群放归栖息地,使其总数(包括人工养殖在内)超过500只。

  为拯救世界15个鹤种中这宝贵的一支,科学家们首先需要回答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美洲鹤夏季筑巢及产蛋的场所在哪里?19世纪90年代末,生物学家得知野生美洲鹤在沿海的沼泽地过冬,也就是后来的得克萨斯州阿兰瑟斯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为破解夏日栖息地的谜题,工作人员要求市民看见美洲鹤便向他们汇报,同时,志愿者们沿着迁徙线路一路搜寻,希望可以找到线索。之后,1954年的夏天,在得克萨斯州以北4000公里处,加拿大北部平原上,一架消防直升机飞越一片几乎无人涉足的湿地时发来报告,称他们发现一群美洲鹤。这群幸运的美洲鹤落户在伍德布法罗国家公园内,这是北美洲最大的国家公园。

  这片面积44800平方公里的荒野于1922年划出,为的是保护加拿大最后的美洲森林野牛群落,同时也为鹤群提供了庇护。在这里,美洲鹤面临的敌人只有自然界中的捕食者——狼、熊、狐狸、偷蛋的渡鸦等。它们守卫着5平方公里的土地,把巢筑在齐膝深的水上,每次哺育一只或两只幼雏,以昆虫幼体、植物种籽、蜗牛和鱼类为食。

  回到文章开头,空中的红色小飞机朝着西方下降斜飞,克雷格-穆尔兴奋地高喊,他又发现了一只美洲鹤。尽管有早期调查获得的GPS坐标做指导,小组成员还是需要耗时几个月,进行多次飞行(飞行时间达59小时),才能完成当季的数量统计——25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62个鹤巢、52只雏鸟和 22只幼鸟。

  新浪环球地理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为《华夏地理》杂志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 或部分转载。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云南映象》舞遍全球六月下旬亮相悉尼

 

 

六月降临,万众期待的首次官方中国文化年渐渐拉开序幕,这给初冬的悉尼带来阵阵活泼生动的气息。作为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的开幕盛演,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在悉尼的首演进入倒计时。

《云南映象》是一场不折不扣的视觉盛宴,它将梦幻的布景、璀璨的灯光、震撼人心的音乐和三维立体的舞台设计相结合,简洁、喜悦和温暖中激荡着着恢宏壮丽而令人激动的视听享受,再现了从远古走来,当地少数民族原汁原味的节拍和律动。除此之外,《云南映象》的独特魅力还在于它五彩缤纷的服装造型以及120个独一无二的云南少数民族风格面具。

《云南映象》局部灯光舞美和整体造型组合融入了古典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甚至立体主义的画面构成,加之中国著名作曲家三宝(作品有《不见不散》、《你是这样的人》等广受大陆民众欢迎的音乐作品)空灵而深沉、愉悦而厚重的音乐的注入,时而大气磅礴、时而温婉动人,心灵的回归、生命的激情、火的刚烈、水的柔美、灵魂的升腾被尽数诠释。在灯光运用方面,杨丽萍追求本色效果,舞台上使用了多达数百盏灯,不同角度的灯光使得服装显现粗旧的质地与纹理的感觉。这是杨丽萍作为艺术家的审美主张:“要把细微之处用到头,用到极致。” 因此,本次演出不仅仅有从中国特邀而来的杨丽萍专用的重量级灯光舞美大师,更有澳大利亚本土的曾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制作的顶级灯光设计师迪普先生倾情打造。

《云南映象》的成功并不是突发的横空出世,而是对民族魂、民族根的继承。杨丽萍和《云南映象》演员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张力,源于彩云之南的这片红土地,是对于南民族民间文化的深刻表现和深情礼赞,并有着新世纪的时代特征。在七彩云南世世代代生活的原住民,他们为了爱情而跳孔雀舞,为了欢庆丰收而打歌,为了繁衍生息而击鼓,这些充满生活内涵而流传民间的舞蹈让舞蹈艺术家杨丽萍的心灵为之震撼和感动,于是杨丽萍进行了一年多时间走村串寨的采风行动。那种原生态的土风土韵,让她寻到了民族舞久已不见的灵魂。少数民族的民星演员用融入血液的“乡音”歌唱,用融入整个民族的身体一起舞蹈, “原生态”的概念在《云南映象》中已经浓得溢出了舞台。

《云南映象》是在中国众多节目中经过精心挑选,脱颖而出,成为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的开幕演出。杨丽萍首次携70位庞大演出阵容抵澳献艺,这将是澳大利亚观众近距离感受这位舞蹈大师艺术风范的一次绝佳机会。更是澳中两国建交以来,由中国政府主办的首次文化年开幕式演出,澳洲华人参与这样重要文化活动,是每一位华人不容错过的机会,也为我们的人生履历增添了丰富多彩的一笔。这次演出活动由澳丰机构承办、南方航空,Natures Care和博华网赞助,并获得中国文化部、云南省文联、中国驻澳使领馆、新州政府和悉尼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云南映象》将从6月22日至26日,在悉尼州立剧院连演五场。门票现已售出过半,请大家不要等待,尽速订位,以免失望。票价分为四等:$139|$89|$69|$49,10张以上团体票有9折优惠,购票方式如下:

上网购票:ticketmaster.com.au

电话购票:1300 139 588

票房购票:州立剧院ticketmaster票房

华人票点:City新艺风; Chatswood艺林图书; Hurstville乐迷影音;Parramatta阳光镭射以及通利超市八家分店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联系承办方电话0402 265458; 9186 1588,或访问演出网站thelegendofshangrila.com.au

发表在栏目: 社区新闻


江西九江县城子镇干裂的土地。胡国林摄(新华社发)

  核心提示

  国家防办统计显示,截至5月29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044亿亩。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5省旱情较为严重。

  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5省耕地受旱面积为4535万亩,占全国受旱面积的43.4%。

  5省有329万人、95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分别占全国的50.6%和24%。

  干旱对夏粮丰收影响不大,部分早稻中稻受缺水威胁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统计显示,截至5月29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044亿亩。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5省旱情较为严重。

  国家防办有关负责人分析说,长江中下游地区曾在1978年、1981年、1986年、1994年、2000年发生过较为严重春旱,但今年发生的旱情具有强度强、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影响程度重等特点。

  5月20日以来,长江中下游受旱地区出现一次明显降雨过程。国家防办副主任张旭说,此次降雨对缓解当前南方地区严重的旱情有利,部分地区土壤墒情得到明显改善,对作物移栽、抢墒改种效果明显。但由于降雨历时不长,雨量总体不大,未形成有效径流,对提高江河水位、增加湖库蓄水作用不大。

  张旭说,目前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用水高峰期,农业用水压力很大。同时,由于前期抗旱水源消耗较大,人畜饮水困难更加突出,抗旱形势仍十分严峻。

  据介绍,受干旱严重影响的湖北、江西等长江中下游地区不是小麦主产区,此次干旱对夏粮丰收影响不大。

  但受干旱影响,部分早稻因缺水无法按时栽插,已栽插的也因为无水浇灌生长受到影响;中稻的育秧和移栽也受到了缺水威胁。

  降雨偏少、来水不足是重旱主因

  昔日的“鱼米之乡”缘何遭遇如此严重的旱情?国家防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是因为降水严重偏少。据分析,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与多年同期相比偏少四至六成,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少年份。

  进入5月份以后,虽然降水较前期略有增加,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部分地区降水与历史同期相比仍偏少二至四成。

  另一方面是因为江河来水严重不足,水位严重偏低。受降水明显偏少影响,长江中下游主要江河累计来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一至七成。

  国家防办数据显示,5月29日8时,鄱阳湖星子站水位10.79米,比多年同期偏低4.64米;洞庭湖城陵矶站水位23.71米,比多年同期偏低2.82米。

  三峡日补水2亿立方米,中央下达抗旱补助资金19.6亿元

  为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严重旱情,国家防总、水利部加强三峡水库的科学调度,加大下泄流量,保障沿江地区生活生产用水。5月25日—6月10日,三峡水库日均下泄流量加大至每秒1.1万—1.2万立方米,进一步抬升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

  监测显示,5月29日8时,三峡水库水位150.87米,相应蓄水量201.75亿立方米,日均入库流量7970立方米/秒、出库流量11500立方米/秒。

  “若没有三峡工程进行补水,长江中下游的干旱将可能更加严重。”张旭表示,从去年12月下旬以来至今,三峡水库累计向中下游补水181亿立方米,其中5月份以来补水28亿立方米。目前三峡抗旱补水达到每天2亿立方米左右,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水位最大回升1.39—2.72米。

  今年以来,中央财政先后下达抗旱补助资金达19.6亿元。截至5月29日,旱区5省共投入抗旱劳力649万人,启动机电井30多万眼、机动抗旱设备138万台套。

  抗旱同时需警惕“旱涝急转”

  据专家分析,今年汛期及夏季,长江流域降雨总量基本正常,但时空分布不均,可能出现旱涝并重情势,夏季长江上游地区降雨正常偏多,局地可能有洪涝发生。

  国家防办有关负责人指出,要提高警惕预防旱涝急转。旱区各地要坚持抗旱防汛两手抓,在做好当前抗旱工作的同时,预防旱涝急转,利用现在低水位的有利时机抓紧进行堤防、水库隐患的排查与除险,全力保障度汛安全。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在九江星子县的水文局综合室,工程师老曹往窗外一指说:去年这个时候,看到的全是水,现在你看看,水草疯长,这湖都变成草原了。

  九江星子县,背倚庐山,面临鄱阳湖。从2009年修建的湖滨大道下去,走进“鄱阳湖”,曾经的水域干涸,偶见几畦小泥塘,在阳光的强射下,也在慢慢萎缩消失。

  湖床水草生长茂盛,一望无际,远远地一群牛儿缓缓从湖深处走来,悠闲地低头吃草。眼前的一切,恍若置身大草原中。

  时不时还有摩托车在这片“大草原”上呼啸而过,听说可以直达湖对岸的都昌县。

  县委宣传部的小周指着前方一孤零零的建筑称,那就是星子县的标志性建筑“落星墩”,传为坠星所化,星子县由此得名。在众多摄影爱好者的镜头中,“落星墩”形如星斗乍看像浮在水面,四周碧波连天、帆船点点,甚为美丽。而今天记者看到的“落星墩”孤零零地裸露在湖床上,再无 “今日湖中石,当年天上星””的风采。

  星子县水文局综合室的负责人给我们调出了5月28日的鄱阳湖水文数据:目前水位10.79米,比去年同期低了将近7米;目前鄱阳湖的水域面积是705.9平方公里,而去年同期是3640平方公里,正常年份的水域面积是2570平方公里,相较正常年份,鄱阳湖的水域面积缩水三分之二多。

  江西发生历史罕见的春夏连旱

  江西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这样概括今年江西的旱情:历史罕见的春夏连旱。

  数据显示,今年1月1日至4月30日,江西省平均降雨量277毫米,仅为多年均值(566毫米)的49%,排历史同期倒数第一位。入汛后的4月1日至4月30日,全省平均降雨量90毫米,仅为多年均值的42%,排历史同期倒数第一位。

  而近期,江西省出现南涝北旱,赣州市较常年降雨偏多,而环鄱阳湖区、赣北地区降雨严重偏少。南昌、宜春、景德镇、上饶、九江均较常年偏少70%以上,其中南昌平均降雨量20毫米,仅为多年均值的12%。

  受降雨异常偏少和主要江河来水量小的共同影响,鄱阳湖水位持续下降,出现历史同期最低水位。据统计,1~4月五河入湖径流量总量167亿立米,比常年少55%。4月24日以来,鄱阳湖星子站水位持续低于历史同期最低值。

  据5月上旬统计,江西省大中型水库蓄水量为80.1亿立方米,较去年同期少16.2亿立方米,较多年同期少6.5亿立方米。

  鄱阳湖流域的渔业和农业受灾严重

  星子县的大塘村,位于鄱阳湖畔,全村200多条船,1000多人以打渔为生。

  5月28日下午,记者来到大塘村的湖岸,数百条渔船挤在一起,静静地停靠在岸边,船舱用帆布蒙得严严实实。渔民寥寥,一对夫妻在清扫渔船,对记者的提问懒得理会。只有不远处的一条采砂船在不停地作业,把沙从船上运输至湖岸。

  在湖边的淤泥中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5根呈阶梯状直立的水位测量尺完全暴露在地面,还有密密麻麻吸附在大石头上已经死亡的小河蚌,都在提醒,这里曾经是河床。

  一位渔民告诉记者,“天气太旱,河床都见底了,草洲也干涸了,鱼没法产卵。今年没渔可打”,渔民或者转行,或者在家歇着。他指着那条采砂船说:没办法,很多渔民现在靠卖沙为生,混口饭吃。

  因为干旱,占鄱阳湖鱼产量50%左右的鲤鱼、鲫鱼的繁殖受到较大影响。鄱阳湖特产银鱼的产卵场同样遭遇干旱,银鱼进不了湖汊繁殖。江西省渔政部门表示,今年鄱阳湖渔民将面临渔业捕捞急剧减少,生活困难的境地。

  水位的迅速降低也给鄱阳湖的生态带来严峻考验。江西省科学院鄱阳湖研究中心副主任戴年华研究员认为,鄱阳湖严重缺水,湖区水生植物生存空间大面积缩减,沉水植物将遭遇灭顶之灾,如白鹤越冬喜食的重要食料马莱眼子菜和苦草,没有水就不能萌芽生长。

  与此同时,农作物也面临大幅度减产。

  星子县的蛟塘镇,有水田7000多亩,旱地8000多亩。除了位于水塘边的100多亩水田没有受影响外,其他粮田全部受灾。副镇长易明告诉记者,原计划栽早稻5000亩,现在只栽了不到2000亩。他提高嗓门说:“有什么办法,鄱阳湖都变大草原了!”。

  星子县,农作物受灾面积达到15万亩。

  九江市,农作物受旱面积42.89万亩,因缺水无法栽插面积52万多亩,

  据统计,截至5月24日,江西省农作物受旱面积193万亩,水田缺水面积114万亩,旱地缺墒面积60万亩。

  5月21日至23日,江西省出现较强降雨,全省平均雨量38.5毫米,农业旱情得到一定缓解。5月20日以来,三峡水库增大下泄流量,至26日,共为中下游补水12亿立方米。鄱阳湖星子站的数据显示,从5月4日的历史同期最低水位8.6米已经上涨至目前的10.79米。

  尽管如此,旱情依然严重。江西省仍有33万人,17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34)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
江苏盱眙遇60年罕见大旱龙虾减产螃蟹濒死(图)"

  331年前,黄河夺淮,水淹明祖陵和泗州古城——此地属今日江苏盱眙;331年后的今天,江淮大旱,淮河、洪泽湖水位告急,明祖陵地宫探头露脸。

  旱情在盱眙俯拾皆见!

  当地明祖陵镇,小麦高不足膝;干涸的水沟里,抗旱的农民奋力踩铁锹,就是挖不动土;农民们担忧,小麦歉收之后,6月10日前后的插秧,会因为干旱而耽误。

  在城里,我们可能感觉不到干旱

  但干旱就在我们身边

  似乎一夜之间,干旱突如其来:2009年的华北大旱如此,2010年的西南大旱如此,今天的长江中下游干旱更是如此。

  说突如其来,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城市里,干旱似乎只是在“局部”。哪怕出门几十里就是无法耕作的土地和无法养殖的鱼塘,但只要自来水管里能够出水,很多人对干旱是没有太多感觉的。

  而在苏北,那一块块龟裂的土地,那一张张农民焦灼的脸,当身临其境时,我们的感觉是那样的揪心——他们正在承受的,是一场60年来罕见的旱情!

  干旱会缓解的,令人震惊的这一幕会过去的。但是,我们不能逐渐忘却……

  一座本来泡在水下的陵墓……

  水下皇陵“露脸”后得注水保护问题是水灌进去又干了,只好再灌

  抽水淹池,才过了4天多,地宫拱门又露出来了。昨日上午,记者探访盱眙县明祖陵陵园,地宫汉白玉横梁上,300多年前留下的朱砂历历在目。半月形的水池已见底,浅水里有成群的小鱼游动。拱门下的一汪水里,一条小鱼在翻肚挣扎。

  在当地人杨军记忆中,1991年发大水,明祖陵陵园内,水超地面10多厘米。后来洪水消退,明陵地宫所在的水池,水深一度有1米多。他预料不到,20年后陵园遭旱灾,水下皇陵会露脸。如今,陵园内,不乏有听闻风声,前来看热闹的外省游客。

  明陵园管委会副主任陈义友说,他们一直在注意水位变化,5月19日,第一次发现地宫的拱门和甬道浮出水面,“300多年来,这是头一回。”当天上午,管委会就向县里作了汇报。

  明祖陵是朱元璋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的衣冠陵,祖父母的实葬地。按当地人的话说,地下的宝贝不计其数。“尽管文物考古价值很大。上级领导慎重考虑,还是决定抽水恢复原貌。”陈义友说,这其中,既有不易开挖的因素,更有永久保存文物的用意。

  5月20日晚,管理人员抽水入池。但地宫的水位在地下接通附近的湖域河域,才几天过去,皇陵又露脸了,“今天下午就抽水,要继续保持原有的文物环境。”陈义友说。

  一块本该丰收的土地……

  一位种粮大户正在带人“抗旱”

  他足足亏了150万

  种粮大户王印石损失惨重。在小麦种植区,除非等到收割,地里几乎看不到人,但在明祖陵镇明祖陵村乡道旁的旱沟里,记者遇到了65岁的王印石,他在指挥一帮农民“抗旱”。

  一个老农用力踩着铁铲,想把沟挖得更深,但脚下都是硬土。“根本就挖不下去。”在他们身后,是更多的旱沟,还有大面积的“矮麦”。麦穗齐平,但又青黄相杂。走进地里,小麦都不及膝盖高。在盱眙多个乡镇,记者看到绝大多数的麦地,长的都是这种“矮麦”。

  “往年,包括去年,麦子都是齐腰高。亩产八九百斤。”出租农地的于保友说。今年的情形,王印石没有预见。这片农田本算肥沃,靠近洪泽湖和溜子河,引水灌溉起来容易,去年冬天,他和另一朋友在这里承包了3200亩地。“算得上是盱眙数一数二的种植大户了。马路两边,这一大片全是我的。”

  王印石搞农场承包11年,这是第一次失手,他的焦灼写在脸上。拔起几棵最矮的青麦,长约25厘米,“正常的麦子是这个3倍长,穗也更长更粗。”王印石说。

  即使亩产800斤,也是个不错的收获。但如今,平均亩产300斤都不一定能有。“1斤就是1块钱,一亩地少500块,3000多亩就少了150万。”王印石欲哭无泪。他的账本里,一年的承包经费是230万,种麦成本则是140多万。

  一片本应丰美的水域……

  石臼湖的螃蟹呢?

  缺水就不能脱壳,最后可能死亡

  “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干旱!”53岁的溧水县水产良种场养殖大户张跃明站在水塘边愁眉苦脸。

  在他的身后,正常蓄水十几米深、面积达207平方公里的石臼湖已干涸见底。湖里29100亩围栏养殖螃蟹的滩涂严重龟裂,湖底现出一道道八九厘米宽裂纹。

  “我承包了170亩的水面繁殖鳜鱼苗,还养螃蟹,投入80万元。”张跃明说,今年洪蓝镇就没有下过雨,石臼湖也干了,鱼塘无法换水,只好把两三个塘的水抽到一个塘,再不下雨,水没了,鱼就死完了,连本也收不回来,现在已亏50多万了。”

  “我也没见过这么大的干旱。”站在鱼塘里捞水草的一位60多岁的老师傅说:“从来也没听说过石臼湖还能干!”

  “水快没了,鱼塘里的水草必须捞出来,不能和鱼苗、螃蟹争氧气。”张跃明补充道:“像我这样的养殖户在石臼湖边还有很多。”

  洪蓝镇紧临石臼湖,是溧水县重要的水产养殖基地之一。当地的螃蟹养殖户李爱顺自家有80亩稻田养殖的螃蟹,如今石臼湖干涸了,自家的池塘也面临干涸。现在这个时节,螃蟹正处在第二次脱壳到第三次脱壳生长期,对水源的需求量也很大,严重缺水,会导致螃蟹不能按时脱壳,最后导致死亡。现在

  60年来罕见旱情

  盱眙高淳溧水

  今年以来,江苏全省降雨较少。目前,全省部分地区旱情已达60年来最严重程度,一些湖泊干涸,淮河下游断流,太湖水位处于历史最低水位。

  “这是江苏省多年来最严重的旱情,部分地区达60年罕见。”江苏省防办副主任宋玉对当前全省严重旱情十分忧虑,他说,目前的旱情可归结为“两少一大”。

  一是全省降雨量较少。江苏作为最不缺水的“水乡”,去年10月份以来,全省降雨持续偏少。今年江淮及苏南降雨偏少七成。1-5月,泰州、南通、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等江淮和江南地区的降雨量均为60年来最低值。宜兴、高淳、溧水、盱眙等县市出现特大干旱。

  二是各流域上游来水异常偏少。水文数据表明,目前,长江干流流量不及去年同期的一半,为1950年以来同期第二低值。

  三是用水量增大。今年以来,江苏经济发展迅速,工农业用水量较大,加之降雨减少,上游来水减少,各大湖泊水量明显减少。 据新华社

  接下来

  南京持续晴好一直到6月2日

  全省没有大雨

  本报讯 凉爽的日子就要暂告一段落。从今天开始一直到5月底,南京将再次进入晴热少雨的周期当中,旱情可能持续或发展,提醒有关部门做好抗旱工作。预计周六南京的最高温度将升到30℃。

  根据气象台的预报,今天本省东北部地区阴有时有小雨并渐止,其它地区阴转多云。27日到29日,全省无降水,温度逐日上升,南京周五28℃,周六可达30℃。30日前后,南京以多云为主。31日至6月2日,全省无降水。

  今年第2号台风“桑达”已于昨日14时加强为强台风,原本有望给大陆输送水汽的输送带被台风“桑达”环流吸引,所以干旱区域降雨暂时无望。  (于丹丹)

  为什么干旱来势汹汹?

  祸首是异常天气

  国家气候中心专家表示,由于北方冷空气势力强大,向南扩张明显,南方热带系统不活跃,水汽输送条件弱,不利于冷暖气团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难以形成有效降水,干旱明显。

  也不能忽视水利“欠账”

  长江中下游地区普遍存在河道湖泊非法挖沙,河道因此严重下切,水位下降,从而出现沿湖沿江地区取水困难。另外,各地水利设施老化,难以满足抗旱需求,上游小水电站拦蓄河水,也制约了抗旱。

  因旱每日停水6小时? 盱眙否认

  称只是老水厂不堪重负临时降压供水,6月初即可恢复正常供水

  昨日,江苏省盱眙县政府部门就“盱眙因旱每日停水6小时”的消息正式辟谣。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不存在因旱停水的情况。目前当地确实出现了供水不畅的情况,但与干旱无关,根本原因在于现有水厂的生产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市场供应,所以供水部门在特定时间采取了“降压供水”的措施。随着新水厂6月初的投入使用,这一现象将随之结束。

  三峡上游蓄水诱发大旱? 专家否认

  专家说:不能一遇极端天气就怪三峡,没有三峡干旱更严重 

  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遭遇50年来最严重干旱,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纷纷因缺水告急。谁是这次大旱“罪魁祸首”?大旱当前,舆论聚焦到了长江上游的“解渴之水”三峡水库,记者为此采访了有关部门和人士。

  网友指责“三峡诱发干旱”

  在互联网上,网民提出“三峡诱发干旱论”,称三峡工程是造成今年长江中下游罕见大旱的罪魁祸首。北京网友“牛村长”说:“高峡平白无故地出了个平湖,把本该流向下游的水都拦了。气候不受影响才怪!”

  这不是公众第一次因极端气候而关注和质疑三峡工程。近年来,中国频现异常气候,西南大旱、重庆酷热、两湖流域暴雨等,三峡时常成为矛头所指。针对“三峡诱发干旱论”,气象、地质和水利等领域的一些知名专家和学者表示,目前尚未有证据支撑这种说法。

  专家说“没三峡干旱更重”

  长期监测三峡对气候影响状况的湖北省气象局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主任刘敏介绍,现在的手段和观测数据还没有依据显示三峡工程引发了长江中下游的旱情。

  “本次旱情是一种周期性的气候现象,主要是受到大气环流影响。从监测的数据看,大坝建设前建设后对区域气温、湿度的影响也非常微弱。”刘敏说。

  据介绍,《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对三峡水库形成后的气候问题作了科学分析,基本结论是:三峡建库后,对库区及邻近区域温度、湿度、风和雾的影响范围一般不超过10公里。

  24日,三峡工程主要设计者、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对“三峡诱发干旱论”作出回应。他说:“不能一遇到极端气候就怪罪三峡工程。恰恰相反,若没有三峡工程,长江中下游的干旱程度将会加剧。”

  据郑守仁介绍,按照设计,三峡水库在每年长江汛末开始蓄水,并在接下来的枯水期释放存水为长江中下游补水。“今年1月至今,三峡水库释放的来水比长江天然的径流量高,尤其是在下游发生严重旱情时,水库按照8000至1万立方米每秒的流量下泄,至少比天然来水量高出2000立方米每秒以上。”

  三峡水利枢纽梯级调度通信中心的三峡水情记录显示,自今年1月至今,三峡水库水位已从最高时的175米消落至24日的152.7米。“在此水位区间,三峡水库原有存水约173亿立方米,现已释放至中下游。”梯调中心副总工程师赵云发介绍说。

  据了解,三峡水库5月20日应国家防总要求加大下泄流量后,日均补水3亿多立方米支持中下游抗旱。目前长江中下游各水文站点水位明显回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与长江连通的南京石臼湖原本碧波荡漾,但如今湖底成为一片平地,最大的裂缝可放下一个拳头,更有汽车在湖底通行,卷起阵阵黄土。“江苏这次出现的旱情是近11年来所没有遇过的。”江苏省水利厅副厅长陶长生说。

  江苏作为最不缺水的“水乡”今年也遭遇大旱,江淮及苏南降雨偏少七成。4月份该省降雨量更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低。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南地区基本都出现了较严重气象干旱,江淮之间局部和苏南大部分地区出现重度干旱。泰州、南通、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多市降雨量为60年来最低,宜兴、高淳、溧水、盱眙等县市出现特大干旱。

  目前,江苏大中小水库蓄水都不足,对比去年10月中旬及目前的卫星遥感监测图,大湖水面都在缩小,全省三湖一库蓄水比往年同期少10亿立方米,比正常蓄水位少了23亿立方米,可用水量只有22.6亿立方米,是往年的68%。太湖每天补100多个流量,水位仍跌至历史最低。

  据气象部门预测,未来一段时间淮河流域降水仍然偏少,江苏沿江潮位比往年同期偏低1到2.2米。需通过长江、淮河进入的一些大型电煤船受阻,给原本缺电的江苏电网带来严重缺煤威胁。

  由于河床普遍水位偏低,加上天气气温升高,南京的玄武湖和秦淮河等靠长江水循环的河流和湖泊都出现了水质下降、大量死鱼和鱼因缺氧跳出水面的事件。

  至5月上旬前期,淮北的丘陵高亢地区出现中旱,局部重旱,对小麦种植造成影响。“随着6月份水稻栽插季节的来临,用水高峰大约在6月10日左右出现,如果还不下雨,抗旱压力还会进一步增大。”陶长生说。

  随着气温逐步升高和农时季节的推进,河湖库的蒸发量和农业用水量还将大幅增加,预计湖库水位将继续下降,抗旱供水形势日趋严峻。江苏的江水北调、江水东引、引江济太三大跨流域调水工程目前已全部开启,全力调水。(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中新社武汉5月1日电 (记者 艾启平)正值农时关键季节,湖北遭遇了罕见冬春连旱,降水量为50年最少年份,全省52个县市发生旱情、21个县市旱情严重。

  从去年11月以来,湖北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五成,北部偏少六到八成,发生了较严重的冬春连旱。湖北省大部分地区从1961年开始有降水资料记录。去年11月至今,鄂西南、江汉平原降水量之少,排入历史第二位,其他地区均是同期“最干渴”的。其中,武汉市较常年平均偏少近七成,是60年来同期降水量最少的。

  截至目前,湖北受旱面积672.43万亩、成灾334.48万亩,绝收11.2万亩。其中,荆州、孝感、黄冈、襄阳、十堰、荆门、咸宁等地的21个县市和仙桃市有近500万亩农田受旱,有的地方人畜饮水困难。旱情导致水稻、小麦、玉米、油菜、花生等农作物生产受到影响。许多地区茶树长不出嫩芽,目前十堰茶叶鲜叶价格已涨至130元/斤。

  记者1日还从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了解到,长江、汉江及主要支流水位偏低,增加了引水灌溉难度。目前,全省库塘蓄水量127.8亿立方米,同比偏少7.7%,基本能保障控灌范围内的农田灌溉用水。但长江主要站点水位同比偏低1米左右、流量偏少约3成,汉江主要站点水位同比偏低0.3米左右、流量偏少1至2成,沿江涵闸引水困难。

  根据最新气象资料,未来一周湖北省基本无雨,旱情有进一步加剧可能。针对当前旱情,湖北各旱区参加抗旱春耕春播和田管者已达40多万人。

  针对旱情,湖北省政府4月29日召开紧急会议,要求采取跨区水库调度、加强抽水灌溉、争取三峡和丹江口水库适当增大放水量、适时人工增雨等手段缓解旱情。(完)

(编辑:SN047)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私人医生日记揭露斯大林晚年因病性情大变(图)_tech

  科学网(kexue.com)讯,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一名私人医生的日记21日首次在俄罗斯报章上刊登,揭露斯大林可能因吸烟过量而患上脑动脉硬化,严重损害他晚年时的决策和行动能力,甚至无法分辨敌友和好坏,使他喜怒无常的性格变本加厉。

  斯大林1953年临终前,米亚斯尼科夫是其中一名在其病榻前照料的医生之一。俄国《莫斯科共青团报》前(21)日刊登米亚斯尼科夫的日记摘要,他声称为斯大林验尸时,发现斯大林的脑部出现严重动脉硬化,疾病显然已持续多年。米亚斯尼科夫怀疑,脑疾对斯大林晚年的健康、性格乃至行动造成巨大影响。

  严重脑疾 损害判断力

  米亚斯尼科夫认为,“斯大林可能已丧失分辨好坏、健康与危险、敌与友的能力;性情会变得大起大落,本身疑心重的话还可能会变成偏执狂”。

  此外,斯大林的亲信、警察机构内务人民委员部主管贝里亚的秘密日记本周也公诸于世。贝里亚称,英国前首相丘吉尔1942年到访莫斯科,与斯大林会面商讨对纳粹德国作战时,斯大林听取贝里亚的建议,把丘吉尔灌得酩酊大醉,试图诱使丘吉尔在抗德方面做出更大让步。贝里亚又写道,1945年5月10日苏联举国上下庆祝德国投降之际,斯大林“忽然显出软弱一面,不禁哭起来”。(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华网东京3月18日电(记者吴谷丰)日本经济产业省原子能安全和保安院18日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等级从4级提高为5级。这是日本迄今最为严重的核泄漏事故。

  原子能安全和保安院官员18日在记者会上说,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2号和3号机组的核泄漏等级为5级,4号机组的核泄漏等级为3级。

  本月12日,原子能安全和保安院将此次事故的等级初步定为4级。据报道,由于最近几天发生了反应堆燃料熔毁、向外界泄漏放射性物质的情况,该机构根据国际标准将事故等级提升到5级。

  1999年9月30日,日本茨城县东海村一家核燃料制造厂发生核物质泄漏事故,造成两名工人死亡,数十人遭到不同程度辐射,30多万当地居民在屋内避难。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等级高于上述事故,与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等级相当。

  1979年3月28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三里岛核电站制冷系统出现故障,致使核反应堆部分熔化,最终造成美国最严重的一次核泄漏事故,至少15万居民被迫撤离。

  历史上,1986年的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被定义为最严重的7级。当年4月26日,位于今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造成30人当场死亡,8吨多强辐射物泄漏。这次核泄漏事故使电站周围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受到直接污染,320多万人受到核辐射侵害,造成人类和平利用核能史上最大一次灾难。

  新华资料:核事件分级

  按照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核事件分级表”的规定,核安全事件共分为7级,其中1级至3级为事件;4级至7级为事故。

  在“事件”中,1级为异常;2级为普通事件,还没有产生场外影响,但有核设施内工作人员遭受过量辐射;3级属于严重事件,放射性物质极小量释放,公众所受辐射程度小于规定限值,但有核设施工作人员的健康受严重影响。

  在“事故”方面,如果达到4级,则表示放射性物质小量释放,公众遭受相当于规定限值的辐射影响,同时,核反应堆堆芯和辐射屏障出现显著损坏,并可能出现工作人员遭受致命辐射的情况;5级属于具有场外风险的事故,放射性物质有限释放,此时核反应堆堆芯和辐射屏障出现严重损坏;6级和7级则分别属于重大和特大事故。

  历史上,1986年的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即被定义为最严重的7级。当时,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导致8吨放射性物质泄漏,直接污染核电站周围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320多万人受到辐射;1979年的美国三里岛核事故则属于5级。当时,由于核电站机组的制冷系统出现故障,导致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至少15万居民被迫撤离。2011年3月,受11日强烈地震影响,日本福岛县的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日本政府已将这次核事故初步定为4级。

  核能被视为高效、清洁的能源。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第一座核电站,如今全世界有15%的电力依靠核能提供。然而,核能在提供能源的同时,核电站事故、放射物质泄漏等灾难性事故时有发生。

  1957年10月10日,英格兰西北部的温德斯凯尔(现改名塞拉菲尔德)核电站的一座反应堆起火,释放出放射性云雾。核电站附近的农场产品被禁售一个月,数十人因遭受核辐射而罹患癌症死亡。

  1979年3月28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三里岛核电站制冷系统出现故障,致使核反应堆部分熔化,最终造成美国最严重的一次核泄漏事故,至少15万居民被迫撤离。

  1986年4月26日,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造成30人当场死亡,8吨多强辐射物泄漏。此次核泄漏事故使电站周围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受到直接污染,320多万人受到核辐射侵害,造成人类和平利用核能史上最大一次灾难。

  1993年4月6日,俄罗斯西伯利亚托姆斯克市附近的托姆斯克化工厂的一个装满放射性溶液的容器发生爆炸,释放出大量的放射性气体,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污染面积达1000公顷,并引起大火,附近的几个村庄被迫整体迁移。

  1999年9月30日,日本茨城县东海村一家核燃料制造厂发生核物质泄漏事故,造成两名工人死亡,数十人遭到不同程度辐射,附近居民被疏散避难。

  2004年8月9日,日本关西电力公司位于东京以西约350公里处的反应堆发生涡轮机房内蒸气泄漏事故,导致4人死亡、7人受伤。

  2011年3月12日,受11日强烈地震影响,日本福岛县的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2 页,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