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日本岩手县大槌町,自卫队士兵正在废墟中努力搜寻幸存者
日本岩手县大槌町,自卫队士兵正在废墟中努力搜寻幸存者
日本位于三个大板块: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以及鄂霍茨克板块交界处。此次发生的日本强震震中位于日本海槽的南端,是由鄂霍茨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引起的。
日本位于三个大板块: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以及鄂霍茨克板块交界处。此次发生的日本强震震中位于日本海槽的南端,是由鄂霍茨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引起的。

  尽管周五的日本地震是该国历史上有记录以来最强的一次,引发了强烈破坏和大规模海啸,并导致核电站事 故,给日本造成了严重损失。但是专家表示,这次的强震可能还并非人们预料将可能发生的“超强地震”。这并不是说9.0级的地震还不够大,还是因为这次地震发生的地点和理论不符。
 

  长期以来,地震学家们一直认为日本正酝酿着一次强震,这一强震的震中位置则将是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的翻版,即其发生地是位于一条非常靠近东京的断裂带上。那次大地震几乎摧毁了东京,造成大约14.2万人遇难。
 

  日本地质情况复杂,这是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造成的。日本位于三个大板块: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以及鄂霍茨克板块交界处。这三个板块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日本地震活动频繁发生。
 

  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震级估计为7.9级至8.4级之间,其原因是菲律宾板块向日本大陆发生碰撞挤压,地震的震中位于东京附近的一条断裂带:相模海槽(相模トラフ,)。
 

  而上周的地震发生地相比之下更加偏北,位于日本海槽的南端,是由鄂霍茨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引起的。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活动版块和海床制图实验室主任克里斯·歌德费因格(Chris Goldfinger)说:“大部分专家都没有料到在那个地方会发生那么强烈的地震。”这是因为日本海槽附近在过去的数千年内一直不断在发生着较大的地 震,但从来不会出现这样的超级强震。
 

  对于这一观点,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州西北大学伊万斯顿分校(Northwestern University in Evanston)的地球物理学家赛斯·斯特恩(Seth Stein)表示赞同。他说:“长期以来,日本人一直在为一场大地震做准备,但是他们预计地震的发生地应当更偏南,基本上位于东京湾附近。”而根据美国地 质调查局的数据,此次的地震还造成了整个日本平移了约2.4米。

  地震预测是伪科学?

  但专家们同时也指出,这并不是说日本海槽在地震学上是不活跃的。罗伯特·耶茨(Robert Yeats)教授指出:“日本北部历史上不断发生着地震。”他是俄勒冈州立大学科瓦利斯分校的地质学专家。
 

  而西北大学的斯特恩教授指出:“问题就在于,我们缺乏足够长期的历史资料来判断一处地点可能发生的最强地震的震级是多少。”
 

  即便对于日本也是一样。要知道,尽管不是如现代地震学资料那样精确,但是日本保存有1100年来该国发生的地震的记录。
 

  按照美国国家地质调查局地震风险评估项目的高级研究科学家大卫·安普盖特(David Applegate)的说法:“近期的历史记录无法帮助我们预测会发生什么。”
 

  因此,专家们认为,目前仍然存在着在更加偏南的相模海槽再次发生一次超强地震的风险。
 

  大地震前已有预测

  但历史地震记录并非科学家们进行地震预测的唯一手段。
 

  举个例子,根据俄勒冈州立大学耶茨的说法,东京大学有一位地震学家池田康隆(Yasutaka Ikeda)曾使用GPS技术对日本海槽沿线的板块挤压应力进行了精确的测量。
 

  之后,池田教授将测得的地质应力积累的数据于已经发生的地震中所释放出的能量进行对比。
 

  他得出的结论是:就积累的地质应力释放而言,本世纪内这里发生的地震还不够多。因此他得出结论,应当还会出现一些强震——比如这一次发生的特大地震。
 

  这次地震发生时,池田教授正在中国访问。但即使是他,得到消息之后也是大吃一惊。他在一份发给国家地理的电子邮件中说:“我可是从来没有想到过在我的有生之年会发生这样的强震。”
 

  日本大地震前曾发生前震

  直到事后,人们才猛然意识到,这次的地震其实是有前震的:3月9日,也就是大地震到来前两天,同一地区曾发生过一次里氏7.2级地震。
 

  但一般而言,在这样规模的地震之后,应当是更多更小的余震,而不会出现再次这样巨大规模的强震。
 

  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安普盖特教授说:“许多7级左右的地震之后都会出现逐渐减弱的余震。而这一次,直到事后,当我们回过头去看的时候才猛然意识到,那一次的7.2级地震其实只是一次前震。”。对此,他表示,发生这样的事件的概率仅有大约1/20,非常罕见。
 

  而在地震后的3月11日,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召开的一场吹风会上,署长克莱格·福格特(Craig Fugate)表示:“这一切的底线是一点,那就是地震到来时可能是没有警报的。”
 

  他说:不论我们修建多么坚固的抗震设施,地震引发的海啸和强烈的地面晃动还是会多多少少造成损失。(晨风)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健康科普专家”将由官方认证和政府监管。昨天,北京市健康促进工作委员会、北京市卫生局合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健康科普专家遴选。旨在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同时抵制打着健康名义牟取非法暴利的“伪专家”。

  官方认证抵制“养生乱象”

  去年,张悟本、大道堂等事件接连暴露出健康科普和养生的乱象。今年两会期间,卫生部部长陈竺亦对媒体表示,营养专家、健康专家要把更多时间花在科普上,“正道的东西不能出来,乱七八糟的东西当然就要出来了”。

  市卫生局副局长赵春惠介绍,由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和市卫生局联合考察、认证的北京市健康科普专家将优先向大众媒体推荐,参与健康科普宣传;或在公共卫生事件中,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向公众及时传播科学、正确的健康信息。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曾晓芃说,还会邀请传播专家对最终推选出的健康科普专家进行与市民沟通技巧的培训,“用讲故事、拉家常的方式科普”。

  入选专家名单社会公示

  此次遴选的时间为2011年3月15日-4月15日。凡符合条件的在京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各级疾控中心在职和离退休医生或专业卫生技术人员均可报名。推荐资料包括学历、学位、专业资格证书等。

  报名结束后,遴选工作办公室将依据推荐资料审查、考核、确定专家。专家接受培训并通过考核后,市健康促进工作委员会、市卫生局为其颁发“健康科普专家”证书,并向社会公示具体名单。

  专家身份过期须重新认定

  曾晓芃说,市健促委会、市卫生局将通过建立专家信息反馈制度,对健康科普专家实行动态管理,接受公众和媒体监督。凡在健康宣传活动中有夸大或不科学的传播行为损害卫生系统形象,或擅自以健康科普专家身份从事经营活动并与经营单位合作牟取非法暴利的,经核实,将取消其专家资格。

  健康科普专家证书的有效期为两年。每两年,市健康科普专家遴选工作办公室将对其资质重新认定。(魏铭言)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村路边,不时见到守着“宝石”待价而沽的村民


利欲熏心的村民,大片地摧残着自己家园的绿树

  原本少有人至的缙云县舒洪村山头,被“寻宝”大军踩踏出无数条道路,满目青山被挖成了荒山。近日出现在笔者镜头里的一幕,实在让人心惊。

  2月27日,在仁岸村到舒洪村的公路两边,停满了小车、摩托车,不时有背着锄头、扛着编织袋的村民走过,道路上经常还可见到人们围着一堆石头,讨价还价。

  村民告知,连日来每天有上千人上山,不少人甚至把被褥、干粮、矿泉水都搬到了山上。沿着人们挖“宝”踩踏出来的线路走到半山腰,山势陡峭,滑溜难走,必须手脚并用才能艰难前行。

  渐渐地,山上传来锄头碰石头的“叮当”声,紧爬几步,眼前的景象令人大吃一惊:沿着一条山涧,到处都是挖石头的人,碗口粗大的松树被人连根挖起,原本郁郁葱葱的青山,转眼成了“黄土高坡”。站在山头,但见整座山上全是背着锄头、手拿铁锹的挖“宝”人,有七八十岁的老人,也有五六岁的娃娃。

  “过年前就已经有人在公路边挖石头了,不过都是外地人”,舒洪村党支部书记舒林多介绍说,村里专门组织了九人护林队,阻止挖石。但几天后,有人上山挖到一块大石头,据说抬下山卖了五六万元钱。这下疯传,村民发财梦迅速膨胀,原本观望的舒洪村民也纷纷加入到了挖宝队伍中。“村民要上自己的责任山,我们也没办法拦。”舒书记无奈地说,附近几个村更是全村赶来,好端端的植被遭到破坏,看看都让人心痛。

  那么,所谓“宝石”价值几何?缙云县地质大队专家陶晖青告知,发现的石头是黄蜡石,系火山喷发缝隙填充物,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玉化程度并不高,在丽水很普遍,值不了几个钱。

  所幸的是,疯狂“挖宝”已引起当地政府重视,2月28日下午,缙云县政府就此召开由安监、林业、公安、国土、舒洪镇等部门和乡镇参加的会议,紧急叫停“挖宝”行为。3月1日6时许,缙云县多部门联合行动,出动100多人,在舒洪村现场制止“挖宝”行为,30多位山上“挖宝”的村民在工作人员的耐心劝导下,放弃“挖宝”,走下山来。

  丽水频现“疯狂的石头”

  2009年6月,传言有人在山上挖到“翡翠宝石”,松阳县西屏镇项桥下村出现千人挖宝、破坏植被情景。最终,地质专家证实“宝石”为燧石。

  2010年11月,据传发现了陨石,挖石人蜂拥而至庆元县松源镇下滩村,有人还开来了挖土机,防洪、灌溉的拦水坝因此遭到破坏。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德比郡一家拍卖行的专家最近发现了16本拇指大小、印刷精美的袖珍图书,内容为伦敦、巴黎的名胜图片、诗歌、祈祷文等,还包括一本《圣经》和一本1842年的《伦敦年鉴》。
这些书中最小的长约3厘米,宽约2.5厘米,最大的长宽在9厘米左右。报道称,它们刚好给《格列佛游记》中的小人国居民使用。
最不可思议的是,这些书包含的单词数和全尺寸的版本一样多。
据悉,这些书籍将于下周进行拍卖,专家预计总价在2000英镑以上。
袖珍图书通常指长、宽、厚度都不超过31/8英寸(约8厘米)的书籍。它们最早出现于1457年,内容多和宗教有关,后来成为展示印刷技术的纪念品而盛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两位已退休10多年的老科学家,近日提出“担心怒江水电大规模开发引发地质灾难”,再次引发“反坝派”和“主坝派”的论战。怒江水电开发项目自 2003年国家发改委开始论证,至2004年因环保争议搁置至今。而怒江去年八九月份发生的泥石流灾害,则成为此次“反坝派”的新论据。

     “主坝派”也迅速作出回应。3月6日,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和中国大坝委员会邀请多位地震及水电专家,回答“社会各界所关心”的怒江建水坝的地质、地震安全性问题。

     质疑一:“剪刀口上建大坝”

     回应:大坝不允许建在活动断层上


     对于退休地质专家的怒江水电开发是在“剪刀口上建大坝”的质疑,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库地震专家陈厚群解释说:“大坝可以抗震,但是抗断是很困难的。因此,我们的大坝一般是不允许建立在活动断层上面的。也就是说大坝可以抗震,但是一般我们不考虑抗断,对于断层,我们采取的是尽量避让。”

     “主坝派”认为,不管是怒江还是在其他地方,我国所规划的水电坝址都不可能有活动断层通过。国际大坝委员会主席、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副院长贾金生强调,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他曾经带领多位国际上最著名的水库地震专家对震区内的很多水坝进行了现场考察。正是因为所有的水坝没有一个跨越活动断层,所以,经历这么大的地震居然都没出现一座垮坝现象。我国水坝建设的科学性和抗震水平,已经得到了国际同行的一致认可。

    质疑二:近百年来西南地震增强 怒江可能大断裂 地震风险程度全球最高

    回应:“怒江断裂带”其实断断续续 大坝可避开断层


     对于怒江深大断裂,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徐锡为提出,所谓的怒江断裂带,确实是一条长期活动的古老的活动带。但它不像昆仑断裂带的整体贯通的断裂带,而是断断续续在旁边发育的断裂带。“如果通过地震安评,通过活动带的填图,把这些断层的位置确定出来,不让我们的水坝座落在断层上,我想我们的水坝没问题。”

     多年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地震专家虢顺民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否定了“怒江水坝的地震风险程度全球最高”的说法。他认为,滇西处于三江地区,“这三条江我也都工作过。我感觉这三条江里风险性更高的是金沙江。但是现在金沙江也在开发,也在建水坝,应该说我们解决了它的危险性的基础以后,水坝它可以照建不误。”

     长期从事工程地震安全研究的老地震专家蒋溥补充:“怒江它不是一个大的边块,不是块体之间的一级界限,充其量也就是二级到三级。从历史的经验来看,主要的地震还是在七级以下的中强地震。”。

     质疑三:水库高坝蓄水会引起滑坡和堰塞湖

     回应:水电工程不足以引发灾害 只会使隐性地质灾害提前释放

 
     “主坝派”认为,一般情况下,水电资源丰富的地区几乎都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原因在于山高水急的河水蕴藏着极大的能量,长期冲击河谷,造成河床不断下切,使得周围的岸坡需要不断地坍塌变形。因为,他们提出,只有把水能资源利用起来发电,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地质灾害产生的成因,从而减少地质灾害。这个观点是在2008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出现“怒江水电利弊”的考题后“主坝派”极力坚持主张的。

     对此,“反坝派”中的退休地质专家孙文鹏认为,水库高坝蓄水后,会引起库区岸坡不稳定,可能导致大面积滑坡。滑坡又可能造成很高的库区涌浪,对大坝构成威胁,或形成堰塞体,对水利工程和沿江下游形成威胁。

     水电专家张博庭在会上提出相反看法,他认为,如果水库的新岸坡不具备产生滑坡的潜在的地质条件,水库水位变化也不可能造成滑坡;反之如果边坡本身具备水库水位变化造成的滑坡的地质条件,说明边坡本身就具备了滑坡(或者说是潜在的滑坡)的地质地貌条件。他说,水库蓄水的初期,是一个水库新库岸的不稳定期和再造期,是隐性的地质灾害的集中释放期,出现地质灾害反倒有所的增加的现象,也是非常正常的。

     “主坝派”和“反坝派”的论战年复一年,似乎并无停止的迹象。一边坚持水电开发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风险可控;一方从环保及近年频发的地质灾害事件,提出怒江从生态角度不宜水电开发。而这场2011年初关于怒江水电开发的科学家面向媒体和公众的争论,是否会影响怒江的水电开发,也尚且不得而知。事态如何发展,本网将继续关注。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本报讯(记者 周宇)昨天,全国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王玉庆透露,目前计生部门正在考虑放开二胎政策,很多专家对此做了研究。王玉庆认为,放开二胎政策不会导致人口暴涨。

  王玉庆说,他个人赞成逐步放开二胎政策。现在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如果第一个是女孩儿,政策允许生第二胎。王玉庆认为,这一政策可以在城市逐步放开。因为中国的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人口红利也到了一定阶段。

  王玉庆透露,目前计生部门也在考虑此问题,很多专家对此做了不少研究,他个人认为,二胎政策到“十二五”末期可能会放开。

  二胎政策一旦放开会不会导致人口暴涨?王玉庆认为不会。他说,现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人口出生率都在下降,特别是本地常住人口。因为现在养一个孩子的成本高了许多,且年轻人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这也符合国际规律,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不需要政府控制,人口自然会下降。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泰州发现一个明代古墓,女主人五官分明,甚至眉毛都清晰可见。要对女尸“善后”,需将肉身和衣物分别保存。昨天上午,泰州市博物馆的专家,花费3个小时为女性墓主人“更衣”,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墓葬品,其手上一枚绿宝石戒指最为吸引人。

  解开“纽扣” 需翻身才能褪下衣服

泰州不腐女尸“宽衣解带” 绿宝石戒指隐隐发光

  3月1日,重现天日的女性墓主人,“原封不动”地被放置在冰柜中保存。泰州市博物馆专家选择了最适合女尸及其身上衣物贮藏要求的温度:4摄氏度。据介绍,出土后的女尸,须肉身和衣物分开分别保存,以免女尸出现腐烂。因此,褪去其身上的衣物,便成了当务之急。昨天上午9时,身上包裹厚厚衣物的女尸,被抬出冰柜。由于不需解冻,专家们随即着手对其“褪衣”。记者现场看到,连接女尸衣服两侧的“纽扣”,其实是一个两根布条扎在一起的“结”。女尸外衣被解开后,里面一层层衣服都是斜衣领,领口从右上开始,“终于”左腰间。

  解开这些“纽扣”不难。按理说,给女尸整体“褪衣”时间不需要太长,但事实并非如此,整个过程持续了三个多小时。这是由于时隔数百年的女尸四肢僵硬,一件衣服前面“纽扣”解开后,并不能马上脱下来,而是要将其翻身俯下,从后背慢慢将衣服褪下,衣裾还有可能被枕在侧面身体处,有时甚至需要抬起整个尸身才能褪下该件衣服。女尸下肢里面穿的是裤子,外罩数条裙子,有的裙带系在腰间,有的系在腹部,也增加了褪衣的工作量。

  手戴绿宝石戒指 袖筒还滑出一串铜钱

  褪衣初期,工作人员脱去其外罩后,便发现女尸右手戴有一只戒指,上面的绿宝石还隐隐发着光,戒身为银制。几乎与此同时,工作人员看到,从女尸右袖筒滑出一串铜钱,这些铜钱被穿在一根布条上,布条一头拖得很长,另一头刚刚“探出”最上面一只铜钱的眼孔。专家分析,根据有关风俗,女尸刚下葬时,这些铜钱应该是被其“攥”在手中的,寓意是“转世”后“手里不缺钱”。

  褪去帽子,工作人员在其头部发现了一只发簪,由于年代久远,发簪已呈黑色。有意思的是,这只发簪一头竟是可以挖耳朵的耳扒。专家分析,发簪的材料可能是银质的。在第二层衣服的上方,工作人员发现了一只挂在脖子上的香袋。移去香袋,一枚被缝制在衣服中央的铁钱露了出来,钱面上“太平通宝”四个字还能隐约看得出。在多层衣服之间,工作人员还发现了一张张“黄元纸”(俗称“阴钱”)。令人称奇的是,这些“黄元纸”虽泡在水中数百年,仍完好无损。记者发现,对于这些随葬品,工作人员都逐一小心翼翼地存放。

  尸身泡在“药水”中 衣物等继续“冷藏”

  记者看到,被完全褪去衣物后,女尸的肉身被浸泡在一个类似浴缸的容器内,缸内放满了水。据泰州市博物馆考古部主任王为刚介绍,容器内的水是福尔马林药水,可以对女尸进行防腐。而褪下来的衣服,继续放冰柜冷藏。下一步,泰州博物馆将约请上海科技馆专家对尸身进行专业保护,并请有关纺织品专业保护单位的专家,对其衣物进行保存。

  至于这位“红颜”到底是明朝哪个年代人物,专家尚未给出明确答复。

  【两个疑问】

  1、女尸出土后为何容貌没变?

  有报道说,有的古尸一出土,容颜就大变。但记者昨天发现,尽管“重现天日”已经两天,但女尸的容颜几乎和刚出土差不多。泰州市博物馆考古部主任王为刚介绍,古尸出土,之所以容颜有变化,是因为出土后的环境(比如温度、湿度等)与地下存在较大差别,比如,古尸出土恰逢高温,或烈日曝晒,容颜就会大变。泰州女尸之所以变化小,是因为近来气温较低,天气湿润,与地下环境差异不大。

  2、泰州为何常出不腐古尸?

  据介绍,从1979年最先出土古代女尸算起,泰州已经连续出土4具古代不腐尸体,两具男尸两具女尸,其中前三具为徐蕃夫妇和刘鉴,与刚刚出土的这具女尸一样都是明代人,这在省内甚至全国都很罕见。那么,泰州为什么经常出土不腐尸体呢?

  A 独特地质

  泰州市博物馆专家介绍,省里有专家曾对该疑问提出过自己的观点,那就是这很可能与泰州地下独有的环境有关。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B 注入水银

  此外,还有人猜测,尸体中可能注入了水银之类的防腐剂。因为泰州不像那些出土古尸较多的新疆等地那样气候干燥,泰州相对湿润,按理说不便于尸体保存。因此怀疑是注入水银。

  C 特殊液体

  还有一种说法是,可能正因为泰州地势低洼,导致地下水渗入棺中,与棺中的物质混合,形成了一种可防腐的特殊液体。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图为疑似岳飞书法的条屏

【新华社南京电】(记者 蒋芳)一幅疑似岳飞书法的条屏近日在江苏扬州某艺术品销售中心现身。虽然年代久远,字迹依旧清晰。更难得的是,这幅条屏上还有明代谏臣杨继盛的题款、明代名将史可法和清代大学士蒋廷锡的题跋。有专家从纸张的碳化程度及多枚印章沉垢、书写时的流利程度,初步认定此墨宝为岳飞真迹。故宫博物院专家将来扬州作最后鉴定。

这幅条屏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但几行刚劲有力的字迹仍清晰可辨,即“尤相类也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据了解,这句话出自于《后汉书·耿弇列传》,是东汉皇帝表扬当时建功立业的大将耿弇的。岳飞当时写下这句话时,应该同样是希望自己的战功也能得到皇帝的认可。岳飞的题款旁,有一枚方印,经仔细辨认为“鹏举士”,正是岳飞的字。

在这幅条屏的左下角,“武穆真迹嘉靖二十年椒山杨继盛书”的字样清晰可见,经考证为明代谏臣杨继盛作为首个收藏者的留字。紧靠着杨继盛留字的,是民族英雄史可法的题跋。

而在条屏的上方,一段清代大学士蒋廷锡的题跋内容则清楚地介绍了岳飞条屏传世的来龙去脉,写道“岳忠武书,如天马行空不著羁勒,为南渡诸君子之冠,世少传本,据闻宋鼎革后,元相府购公书者不惜重金搜括无遗,此卷墨迹为分宜家所藏,后归吴中汪氏,近为阁相某公家所得,后嗣凌夷,欲效 ,求事传观数过,不禁叹为神品。”此墨宝还曾被清代著名收藏家、画家何兆祥收藏,上有何兆祥印、簑翁两枚印章为佐证。

此墨宝经香港和大陆多名书画家鉴定后认为,从纸张的碳化程度及多枚印章沉垢、书写时的流利程度等来看,初步认定为岳飞真迹。杨继盛、史可法、蒋廷锡的墨宝也均为真迹。故宫博物院专家不久将来扬州作最后鉴定。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图为疑似岳飞书法的条屏

【新华社南京电】(记者 蒋芳)一幅疑似岳飞书法的条屏近日在江苏扬州某艺术品销售中心现身。虽然年代久远,字迹依旧清晰。更难得的是,这幅条屏上还有明代谏臣杨继盛的题款、明代名将史可法和清代大学士蒋廷锡的题跋。有专家从纸张的碳化程度及多枚印章沉垢、书写时的流利程度,初步认定此墨宝为岳飞真迹。故宫博物院专家将来扬州作最后鉴定。

这幅条屏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但几行刚劲有力的字迹仍清晰可辨,即“尤相类也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据了解,这句话出自于《后汉书·耿弇列传》,是东汉皇帝表扬当时建功立业的大将耿弇的。岳飞当时写下这句话时,应该同样是希望自己的战功也能得到皇帝的认可。岳飞的题款旁,有一枚方印,经仔细辨认为“鹏举士”,正是岳飞的字。

在这幅条屏的左下角,“武穆真迹嘉靖二十年椒山杨继盛书”的字样清晰可见,经考证为明代谏臣杨继盛作为首个收藏者的留字。紧靠着杨继盛留字的,是民族英雄史可法的题跋。

而在条屏的上方,一段清代大学士蒋廷锡的题跋内容则清楚地介绍了岳飞条屏传世的来龙去脉,写道“岳忠武书,如天马行空不著羁勒,为南渡诸君子之冠,世少传本,据闻宋鼎革后,元相府购公书者不惜重金搜括无遗,此卷墨迹为分宜家所藏,后归吴中汪氏,近为阁相某公家所得,后嗣凌夷,欲效 ,求事传观数过,不禁叹为神品。”此墨宝还曾被清代著名收藏家、画家何兆祥收藏,上有何兆祥印、簑翁两枚印章为佐证。

此墨宝经香港和大陆多名书画家鉴定后认为,从纸张的碳化程度及多枚印章沉垢、书写时的流利程度等来看,初步认定为岳飞真迹。杨继盛、史可法、蒋廷锡的墨宝也均为真迹。故宫博物院专家不久将来扬州作最后鉴定。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南京一施工工地挖出神秘木桩阵。(徐飞 摄)

浮出土层的木桩和台阶。(徐飞 摄)

中新网南京3月1日电 (记者 唐娟 徐飞)南京一施工工地挖出神秘木桩阵。1日,记者赶赴工地,南京的考古专家已将这里变成了考古工地。

在南京太平南路和淮海路的交叉口,原来沿街的民宅已经被拆弃,废砖废土堆很高。南京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正在一铲一铲地挖泥土。现场被规整“划”为凸字形,南北向的长100米左右,宽20来米,而东西向的探方长50米左右。考古工人的脚下,一根根木桩直直地往上立着,疏疏密密,好像在排一个什么阵。这些木桩是干啥用的?现场一位工作人员说,盖房子的啊。古代又没有水泥桩子,就用木头代替了。

“这对于南京的文化层来说,是比较早期的,据推算,应该是在清朝时期。”考古专家介绍。不过这并不是吸引考古专家的地方。因为考古专家在此是为了挖1700年前的六朝都城。

都说南京是六朝古都,但1700年前的六朝,都城在哪里?从2002年开始,南京市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就开始了寻找。经过8年的寻找,一个又一个的六朝遗迹被发现,但仍难判断六朝都城东西南北的具体位置。这对于南京考古界无疑是一件憾事,因此每一个可能的遗迹发现,对于确定六朝都城位置都是一个新的希望。

据现场考古专家介绍,从目前确定六朝都城范围来看,此次发现的遗迹是在六朝都城范围以内。只是现在考古刚刚开始,并没实质性的进展,最少需要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再向下挖2米,才能到六朝的土层,至于会有什么收获?考古专家表示“现在不好说”。但他同时表示“每一个可能的遗迹我们都不会放过。”因为他们比任何人都更急切想知道六朝都城方位。或许要不了多久“南朝六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六朝盛景,就会被考古专家们在现在的南京城版图上构勒出来。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第 12 页,共 1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