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周日, 15 4月 2012 19:23

<中国国家地理>2012年第04期封面筛选故事(图)

给本文评个分吧
(0 票)

  美是人类一种相当复杂的感知,面对许多精彩的图片,选择哪一个作为封面,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审美的过程。本期竞争封面的四幅照片,应该可以归结为三种美:壮丽之美、微观之美、残缺之美。

  第一幅照片表现的是喜马拉雅山脉东段最高峰——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南迦巴瓦”在藏语中有多种解释,其中一个是“雷电如火燃烧”,另一个是“长矛直刺苍穹”,从这两个阳刚的名字里,我们可以揣摩出南迦巴瓦峰的刚烈与不可征服。南迦巴瓦算得上是中国最美的雪山,她巨大的三角形峰体终年积雪,并且常年云遮雾罩,好像害羞地蒙上面纱,从不轻易让外人一窥。

  从头看到脚遇见南迦巴瓦需要缘分。这幅照片表现的是,太阳光越过重重阻碍照射在南迦巴瓦峰顶上,形成绝美的“日照金山”奇观。画面中,一道道金光浓浓地浸染每一寸神圣的雪峰,并最终完整地罩住整个南迦巴瓦,雪山化成一座金色的山。摄影师按动快门,一切定格在洁白的雪山脸颊泛红的瞬间,而周遭的一切都隐匿在黑色的影调中,这是一种壮丽之美。

  第二幅照片表现的是微观世界的美。从赤道到两极,从高山到海滨,从森林到荒漠戈壁,地衣几乎无处不在。它们或者是巨石上色彩斑斓的斑斑苔藓,或者是森林中如轻纱帘的挂挂松萝,这些微小的生命体,很不起眼,如果你仔细观察,一样可以给你美的冲击。照片中,岩石表面鲜艳的橘黄,如同一朵朵绽放的小花,与上古时代的人类岩画交织呼应,是大自然生动细致、色彩绚丽的作品。

  第三幅和第四幅照片,都称的上是残缺之美。一个原本是废弃多年的采石遗迹,如今却变成了精彩的美景;一个是诞生于战争又被战争毁灭的土楼废墟,这些残垣断壁却幻化为建筑的维纳斯。采石遗迹,我们挑选的是一张关于浙江三门湾蛇蟠岛的图片作为备选封面。蛇蟠岛盛产蛇蟠石,非常适宜雕琢,因此这里有历代采石工匠留下的大小岩洞1300多个。在岩壁上,人们可以看到一道道斧痕和一个个洞眼,岩洞间纵横交错、风光奇异。土楼废墟,一张黄昏时分拍摄的福建华安县日新楼的照片吸引住了我们。经过战火和岁月的侵蚀,整个建筑已经倒塌,只剩下残存的立柱,在夕阳中诉述着忧伤的往事。

  其实审美从来不是为了评选什么,而是一种身心愉悦的感受过程。我们会为旭日蓬勃的壮观之美而欢呼雀跃,也会为夕阳西下的宁静之美而心生喜悦。谁又能说,旭日和夕阳哪个更美一些呢?正如今天的照片,壮丽之美、微观之美、残缺之美,每一种美都代表一种感受,都映照着审美者某一时某一刻的心灵触动。

  这一刻,这个充满生机的4月,编辑部还是被南迦巴瓦的壮丽之美所折服,正是您最后看到的这张封面。

  相关阅读

  <中国国家地理>2012年第03期封面筛选故事(图)

  <中国国家地理>2012年第02期封面筛选故事(图)

  <中国国家地理>2012年第01期封面筛选故事(图)

其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