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周六, 29 7月 2017 00:41

致命热浪之下,人类何去何从?!

给本文评个分吧
(0 票)

 

一项新研究警告说,到2100年,面临致命热浪的人口比例将多达75%,只有碳排放量大幅下降才能拯救地球。
致命热浪之下,人类何去何从?!
2017年6月4日,斋月第八天,巴基斯坦人正在运河里洗澡,从酷热之中获得一丝安慰。在巴基斯坦拉合尔,47度的气温突破了历史最高温纪录。
摄影:RANA SAJID HUSSAIN, PACIFIC PRESS, LIGHTROCKET, GETTY IMAGES
致命热浪之下,人类何去何从?!
2010年8月9日,人们正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之外的驯马场广场休息。2010年,俄罗斯首都被野火带来的有毒烟雾吞没,在俄罗斯西部,让人窒息的热浪杀死了约5.5万人。
摄影:IVAN SEKRETAREV, ASSOIATED PRESS
撰文:Stephen Leahy
一项新研究发现,目前全世界30%的人每年有20天甚或更长时间,暴露在潜在的致命高温下。就像四处蔓延的森林大火一样,气候变化还会导致这种极端高温的扩散。
如果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没有大幅减少,那么到2100年,将有75%的人面临致命热浪的侵袭。然而,根据6月19日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上的研究分析,即便能减少排放,到本世纪末,仍有50%的人每年有20天会面对致命高温。
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的Camilo Mora是这次研究的首席作者,他说:“致命的热浪非常常见。我不知道为什么社会不太关心这些危险。2003年的欧洲热浪杀死了约7万人,是9•11袭击死亡人数的20倍还多。”
致命热浪之下,人类何去何从?!
电闪雷鸣
南达科塔州上空的超级雷暴。在最剧烈的风暴中,超级雷暴会带来强风、冰雹,甚至龙卷风。
摄影:JIM REED, NATIONAL GEOGRAPHIC
致命热浪之下,人类何去何从?!
冬日仙境
在佛蒙特州的绿山国家森林公园里,一只箱式缆车向林肯峰进发。这幕冰雪中的场景曾出现在1967年的《国家地理》中。
摄影:B. ANTHONY STEWART,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致命热浪之下,人类何去何从?!
暴雨倾盆
这是1969年《国家地理》的照片:在肯尼亚内罗毕市中心,一个人骑着车,在10厘米的降雨中疾驰而过。
摄影:BRUCE DALE, NATIONAL GEOGRAPHIC
致命热浪之下,人类何去何从?!
风雨交加
在印度拉贾斯坦邦,雨季前狂风大作,女人们躲在树后保护自己。这是1984年《国家地理》中的照片。
摄影:STEVE MCCURRY,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危险的热浪很普遍,每年在全世界60多个地方肆虐,远超所有人的认知。最著名几次事件包括,2010年的莫斯科热浪杀死了至少1万人,1995年的芝加哥热浪夺走了700人的性命。
最近,热浪的受害者越来越多。在过去两周时间里,随着温度上升至历史新高的53.5度,印度和巴基斯坦已有几十人丧生。今年,美国也已经出现与热浪有关的死亡事件。
统计受害者
Mora和一组国际研究人员检查了3万多份相关刊物,在1949个城市的个案研究中,寻找关于高温死亡的数据。致命的热浪曾经席卷过纽约市、华盛顿特区、洛杉矶、芝加哥、多伦多、伦敦、北京、东京、悉尼和圣保罗。
致命热浪之下,人类何去何从?!
紫色的雨
1990年,在内布拉斯加州奥加拉拉沙丘地区,数道闪电划过天空。
摄影:JIM RICHARDSON,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致命热浪之下,人类何去何从?!
等待暴风雨
2003年,在内布拉斯加州奥加拉拉沙丘地区,农民们眼见乌云不断聚集。
摄影:JIM RICHARDSON,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致命热浪之下,人类何去何从?!
风暴来袭
在澳大利亚温德姆,雨云在焦糖色的河上翻滚着。
摄影:RANDY OLSON,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生活在潮湿的热带地区的人面临的风险最大,只要平均温度或湿度略微上升,都会导致死亡。然而,Mora告诉我们,如果湿度较高,即使温度不到30度,热浪也可能是致命的。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医史学教授Richard Keller说,在美国,热浪所导致的死亡人数是龙卷风或其他极端气候的10倍之多。
致命热浪之下,人类何去何从?!
无处可逃
2005年,飓风丹尼斯席卷了佛罗里达州基韦斯特,风速最高达到了145公里每小时。
摄影:MIKE THEISS,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致命热浪之下,人类何去何从?!
风雨过后
这是2006年《国家地理》中的照片,飓风丽塔重创了路易斯安那州的霍莉海滩。这个度假胜地被暴风雨完全夷为了平地。
摄影:DAVID BURNETT,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Keller曾经写过一本关于2003年欧洲热浪的著作,他表示,高温天气就悄悄潜伏在我们的身边,因为我们觉得夏天就应该很热。
人体体温通常在37度左右,再高一些就是发烧。随着体温上升,身体会出汗,试图降低体温。
如果我们的内部温度接近40度,所有重要的细胞机制就开始罢工。体温40度以上非常危险,需要立即就医。
如果炎热指数(结合了温度和湿度的度量标准)达到40度,除非采取降温措施,否则我们的身体会慢慢升温至周围的温度。
小孩子和老年人由于缺乏资源、更容易遇到社会孤立,是最脆弱的人群。Keller说,在2003年的欧洲热浪中,法国共有1.5万人丧生,其中绝大多数是75岁或以上的老人,大部分都是一个人生活。
“日益加剧的不平等,也导致了酷热天气死亡人数增加。”
热浪来袭
Keller表示,一直以来,在印度、巴基斯坦和南半球的其他地方,炎热并不是大问题。但随着气候变化,酷热天气变得越来越普遍、恶劣。
最近几年,成千上万的印度人死于热浪。发表于《科学进展》上的另一项新研究发现,从1960年至2009年,在印度,杀死100人以上的热浪数量增加了2.5倍。研究合著者、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Steven Davis教授认为,这样的上涨归因于气候变化。
然而,在过去50年里,印度的平均气温仅上升了0.5度,和世界其他地方相比,这只是略微增长。
致命热浪之下,人类何去何从?!
倾盆大雨
2006年,一场暴雨冲洗着印度达拉维的街道。
摄影:JONAS BENDIKSEN,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致命热浪之下,人类何去何从?!
午后风暴
在堪萨斯州斯特朗市,一场雷暴正在向弗林特山袭来。
摄影:JIM RICHARDSON,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致命热浪之下,人类何去何从?!
春季暴风雪
在中国雅砻江畔,牦牛在春季的暴风雪中吃草。
摄影:MICHAEL YAMASHITA,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致命热浪之下,人类何去何从?!
白色天地
在亚利桑那州弗拉格斯塔夫,乘雪橇者在暴风雪中爬上了一座小山。
摄影:JOHN BURNETT, NATIONAL GEOGRAPHIC
地表温度测量显示,自工业化前时代以来,地球变暖了1度,但分布并不均匀。北极地区比平均温度高了2.5度,2016年11月,北冰洋(比美国大陆的面积更大)大部分地方的温度比正常情况高了20度!
Davis指出,平均温度小幅增加对热带国家有着重大影响,尤其是那里的穷人,他们极其容易受到伤害。
“芝加哥人可以避暑,但印度的穷人就没有办法了。”
根据ClimateCentral编译的数据显示,自1970年以来,92%的美国城市的夏天变得更热。德州和西部山区的城市影响最严重。夏季时,密尔沃基的气温比平均值高1.34度,达拉斯高1.6度,盐湖城高2.1度。
Davis说:“这就是气候变化对于地面的影响。”每年有60次致命热浪也不足为奇。高温迫使人们背井离乡。
夏威夷大学的Mora说:“我们对环境的态度是如此的鲁莽,以至于已经失去了选择美好未来的机会。对于热浪,我们的选择只有糟糕和很糟糕两种。全世界很多人已经为热浪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编辑 澳视传媒 小A 实习 Ted

 

其他信息

  • 新闻来源: 国家地理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