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菜园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

LUCKY BIRD

网址:

  5.船首舷窗

船首舷窗
船首舷窗(图片来源:Photograph courtesy Premier Exhibitions, Inc. and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在“泰坦尼克”号探索任务小组所携带的两个遥控潜水器8月底捕捉的照片中,“泰坦尼克”号锈迹斑斑的船首右舷的舷窗清晰可见。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专家比尔-朗格说:“在‘泰坦尼克’号的现状还能维持多长时间的问题上,每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的见解。有人认为船首会在一两年内坍塌,也有人说还能坚持几百年时间。”

  探险队迄今拍摄的照片显示,“泰坦尼克”号船体的两个重要部分——“泰坦尼克”号在沉没以前已经断为两半——还是完整的。“泰坦尼克”号探索任务小组收集的数据应该有助于专家预测沉船还能保持多长时间的相对稳定。朗格说:“我们正试图将真实、确凿的数据带给那些能够做出上述判断的学者。”

  6.散步甲板的冰柱状铁锈

散步甲板的冰柱状铁锈
散步甲板的冰柱状铁锈(图片来源:Photograph courtesy Premier Exhibitions, Inc. and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正如这张摄于8月底的照片所显示的那样,在一等舱乘客曾经散步的地方,冰柱状铁锈已经爬上了散步甲板的裂口处。“泰坦尼克”号在英国港口城市贝尔法斯特建造,船长883英尺(约合270米),在1912年下水时,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豪华客轮。然而,在这艘巨无霸的首次航行中,便不幸与冰山相撞沉没,1500多人葬身海底。

  25年前发现“泰坦尼克”号沉船的罗伯特-巴拉德认为,世人不应打破“泰坦尼克”号的现有宁静,而应将它作为所有遇难者的“神圣墓地”。然而,他说,打捞公司、游客和电影制作人员却将“‘泰坦尼克’号沉船地变成乡村集市的‘怪人秀’。”

  7.艏楼甲板栏杆

艏楼甲板栏杆
艏楼甲板栏杆(图片来源:Photograph courtesy Premier Exhibitions, Inc. and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在这张摄于8月底的照片中,弯曲和折断的栏杆让我们依稀看到“泰坦尼克”号艏楼甲板后窗角落的轮廓。艏楼甲板是船首一个凸起的表面,下面是船员居住舱。“泰坦尼克”号探索任务的下一步是,在沉船地打捞其遭腐蚀的确凿证据——钢质实验平台,即看上去像是小型折梯的设备。

  这个实验平台最早是在1998年部署到海底的,承受了与“泰坦尼克”号同等条件的破坏。因为科学家清楚实验平台部署到海底时的准确厚度,因此,借助这些实验工具,研究人员可以准确评测“泰坦尼克”号沉船地金属分解速度。微生物学家库利摩尔说:“我们其实就是在检查它们周围还有多少钢。”一旦对金属分解速度分析完毕,科学家就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泰坦尼克”号还能保持多长时间的相对完好状态。

  8.“泰坦尼克”号前桅杆

“泰坦尼克”号前桅杆
“泰坦尼克”号前桅杆(图片来源:Photograph courtesy Premier Exhibitions, Inc. and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泰坦尼克”号的前桅杆很久以前便向后倾倒,如今倚靠于船桥上。在这张摄于8月底的照片中,前桅杆的底部处于照片中央,向左上方倾斜。库利摩尔是加拿大生物科技公司“Droycon Bioconcepts”的创始人。据他介绍,冰柱状铁锈可能还会侵蚀“泰坦尼克”号前桅杆内部,令其在一两年内完全倒塌。

  前桅杆已成了“泰坦尼克”号不可避免衰败的象征。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次潜水作业中,“泰坦尼克”号探险任务领队纳格奥莱特发现,之前还与前桅杆相连的瞭望台完全消失了,显然,由于受损严重,瞭望台最终折断落入不明水域。(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3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1985年9月1日,由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资助、海洋探险家罗伯特-巴拉德带领的探险队,在纽芬兰岛附近的北大西洋海底发现了“泰坦尼克”号沉船。如今,整整25年过去了,这艘曾经世界上最大、最豪华的客轮已完全屈服于大自然的力量,锈迹斑斑的船身见证了“泰坦尼克”号从辉煌走向没落的过程。

  1.“泰坦尼克”号狭长“阴影”

“泰坦尼克”号狭长“阴影
“泰坦尼克”号狭长“阴影(图片来源:Photograph courtesy Premier Exhibitions, Inc. and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在这张“泰坦尼克”号探险任务小组8月底使用声纳仪器拍摄的照片中,“泰坦尼克”号船首与北大西洋海底形成了鲜明对比。“泰坦尼克”号探险任务的另一位领队戴维-加洛在声明中称:“我们在此次任务中配备的技术正在给我们带来令人惊讶的成果。”

  其中一个成果就是声纳设备拍摄的沉船地照片,首次展示了船首和船尾两部分,它们如今相隔0.3英里(约合0.5公里)。加洛还是伍兹霍尔海洋研 究所特别项目主任。他在接受MSNBC网站采访时说:“我们将利用这些工具得到有关沉船地的全景图,以便更好地规划未来的探索任务。”

  2.船首栏杆

船首栏杆
船首栏杆(图片来源:Photograph courtesy Premier Exhibitions, Inc. and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在这张9月1日公布的照片中,冰柱状铁锈像瘟疫一样遍布“泰坦尼克”号沉船船首栏杆和锚上。“泰坦尼克”号沉船沉没于2.4英里(约合3.8公里)深的海底。这张照片和其他在8月底拍摄的“泰坦尼克”号照片均属于正在进行的“泰坦尼克”号探索任务(Expedition Titanic)收获的第一批成果。这次任务的目标是,利用声成像、声纳和3D摄像等技术保存“泰坦尼克”号现状资料,帮助确定沉船会被冲走多远,以及还能存在多久。

  由于近来飓风活动频繁,“泰坦尼克”号探索任务小组目前在纽芬兰的圣约翰岛上安营扎寨。圣约翰岛距离“泰坦尼克”号在北大西洋的沉船地大约350英里(约合560公里),小组成员们渴望早日返回沉船地工作。“第一展览公司”(Premier Exhibitions)CEO克里斯-达维诺(Chris Davino)在一份声明中说:“我们看到的一幕只能用非同寻常四个字来形容。我们渴望早日重返沉船地,继续实施此次开创性的探险。”“第一展览公司”旗下RMS泰坦尼克公司与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联合组织了此次探险活动。

  3.前井型甲板

前井型甲板
前井型甲板(图片来源:Photograph courtesy Premier Exhibitions, Inc. and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在“泰坦尼克”号探索任务一艘遥控潜水器8月底拍摄的照片中,冰柱状铁锈覆盖于“泰坦尼克”号前井型甲板上面。前井型甲板曾经是三等舱乘客的活动区。1985年,由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资助、海洋探险家罗伯特-巴拉德带领的一个探险队在北大西洋发现了“泰坦尼克”号沉船。

  科学家表示,此后拍摄的大量照片显示,沉船不断因吃铁细菌、强大洋流以及人类的过失而遭到破坏,这表明“泰坦尼克”号可能会永远消失。探索家们已记录了坍塌的屋顶、摇摇欲坠的甲板和“泰坦尼克”号桅杆瞭望台的消失。从这个瞭望台,瞭望员弗雷德里克-弗利特看到了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冰山。

  4.船货起重机

船货起重机
船货起重机(图片来源:Photograph courtesy Premier Exhibitions, Inc. and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在“泰坦尼克”号探索任务小组所称的迄今最为清晰的一张照片上,“泰坦尼克”号船货起重机和更多的冰柱状铁锈暴露无遗。随着微生物不断侵蚀“泰坦尼克”号,它们形成了独立的像冰柱一样的生物群落。据有过对“泰坦尼克”号现场探索经历的微生物学家罗伊-库利摩尔(Roy Cullimore)估计,到1996年,仅在“泰坦尼克”号船首部分外面,冰柱状铁锈的重量就达650吨,自此,它们不断在沉船内外生长。

  5.“壮观”的海参

“壮观”的海参
“壮观”的海参

  据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专家介绍,在这张拍摄于7月27日的“壮观”照片中,一个自由游动的海参在10515英尺(约合3205米)深海底的冰冷海水中穿行。全世界已知的海参有1250种,它们以其独特的外形命名,或生活在海底或海底附近,或栖息于浅滩。一旦受到威胁,有些会释放出有粘性的细丝诱捕敌人。有些则将“自残”作为一种防卫机制:它们剧烈收缩肌肉,从肛门中喷射出一些内脏。当时机成熟,很快再生新的内脏。

  6.粉红珊瑚

粉红珊瑚
粉红珊瑚

  在这张由“俄刻阿洛斯探险者”号探险小组公布的照片中,一条肉乎乎的海蛇尾摆动着身躯在粉红色的珊瑚中穿梭。据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专家介绍,粉红色珊瑚由一组复杂、微小的骨骼结构构成,被一种有机“黏合剂”粘到了一起。

  7.吸附于海绵上的小虾

吸附于海绵上的小虾
吸附于海绵上的小虾

  在这张由“俄刻阿洛斯探险者”号探险小组公布的照片中,一只长腿小虾吸附于海绵之上。他们在0.5英里(约合0.8公里)的海洋深处,发现了最初看上去像是“公园中的美丽花朵”。据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专家介绍,科学家后来确认它可能是一种新的食肉海绵。新发现的海绵看上去具有粘性玻璃针状物,可以慢慢伸出去捕捉食物——极有可能是路过的浮游生物。

  8.深海幽灵鲨

深海幽灵鲨
深海幽灵鲨

  遥控操纵潜水器在苏拉威西岛附近的深海捕捉到银鲛(幽灵鲨)的照片。据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专家介绍,在距今大约4亿年前,幽灵鲨从其最亲近的亲属——鲨鱼家族中分离出来。为了在漆黑一片的深海中发现猎物,幽灵鲨头上进化了敏感的受体,可以捕捉到其他动物电场的变化。有些幽灵鲨的头部还有更为独特的“机关”:例如,科学家日前在东太平洋发现的黑色幽灵鲨,前额就长出了性器官。

  9.远古珊瑚

远古珊瑚
远古珊瑚

  这是美印联合探险小组8月5日在大约4500英尺(约合1400米)深处的海山上发现的硬珊瑚。据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专家介绍,这个珊瑚的年代可能追溯至距今1000年至6000年以前。(秋凌)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2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从今年6月23日至8月14日,由美国与印度西尼亚科研人员组成的联合探险队对苏拉威西岛附近海洋深处进行了探索,发现了包括深海幽灵鲨、十腕海星在内的许多奇异的海洋生物。

  1.“搭便车”的海葵

“搭便车”的海葵
“搭便车”的海葵

  在这张照片中,一只海葵趴在寄生蟹身上“搭便车”,它属于美印联合探险队上周最新公布的一组“罕见而令人激动”的照片。这组高清晰照片摄于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附近,捕捉到“前所未见”的海景和五颜六色、奇异的海洋动物,它们都是由美印联合探险队乘坐的美国船只“俄刻阿洛斯探险者”(Okeanos Explorer)号携带的遥控操纵潜水器拍摄的。

  据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介绍,遥控操纵潜水器下潜27次,对长800英尺(约合240米)、宽2英里(约合3.2公里)的水域进行了探测,发现了至少40个科学家前所未知的海洋物种。这次探险任务大约为期两个月,是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与印尼海事和渔业部实施的一个多年合作项目的第一个阶段,旨在记录印度尼西亚海洋生物,深入了解解决酸化和过度捕捞等海洋问题的办法。

  2.奇异十腕海星

奇异十腕海星
奇异十腕海星

  这只有十个腕的海星是遥控操纵潜水器于8月2日在大约880英尺(约合270米)的海洋深处发现的。大多数海星种类有五个腕。据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专家介绍,美印联合探险任务代表着“全新的海洋探索模式”,因为陆地的科学家和海上的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卫星和“俄刻阿洛斯探险者”号上的高速网络连接实时地建立联系。

  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局长简-卢布琴科(Jane Lubchenco)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看到这些来自于一个遥远世界的现场照片,甚至比我们在计划此次探险任务时我想象的一幕还令人惊讶和兴奋。让不同学科的科学家建立联系,实时分享观测数据,这种能力的重要性的确无法估量。”

  3.孤独的海百合

孤独的海百合
孤独的海百合

  像照片中这样的有高茎的海百合曾经覆盖海洋表面。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维多利亚大学深海科学家韦雷娜-塔尼克里夫(Verena Tunnicliffe)在一份声明中称,海百合现在十分罕见。一个研究小组从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太平洋海洋环境实验室的探索任务指挥中心观测了此次美印联合探险,而塔尼克里夫就是这个小组的成员之一。她说:“我在职业生涯仅仅看到过几个,但在这次探险中,我吃惊地看到海百合的种类竟然如此丰富,几乎每一次下潜都能看到它们。”

  4.鲂鮄的“歇脚地”

鲂鮄的“歇脚地”
鲂鮄的“歇脚地”

  鲂鮄(亦称猪叫鱼)属于底栖鱼类,拥有多副具有专门用途的鳍,如一些鳍可以令鲂鮄游动,而有些鳍则可以令其在海底歇息。这张鲂鮄的照片在8月2日摄于大约915英尺(约合279米)的海洋深处。从6月23日至8月14日,在美印联合探险小组为期约两个月的探险中,总共拍到10万张新照片和100个小时长的视频片段 。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上周,美国科学家向公众公布了一张最新获取的太阳黑子照片。该照片由新泽西工学院所属新太阳望远镜拍摄。天文学家表示这可能是目前在可见光波段人们取得的质量最好的太阳黑子照片。一同共布的还有一张太阳表面高能喷流的照片。

  太阳表面喷流

太阳表面喷流(图片来源: BBSO/NJIT)
太阳表面喷流(图片来源: BBSO/NJIT)

  新泽西工学院所属新太阳望远镜口径1.6米,坐落于加州圣伯纳迪诺山中的大熊湖边。这架望远镜的不同之处在于其镜片采用了自适应光学系统,它能自行调节,用以抵消由于大气扭曲产生的成像误差,使图像质量接近在太空运行的轨道天文台的成像效果。

  上面这张图像显示的是从明亮边缘产生的高能喷流。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发生强烈磁场活动的区域。这种磁场活动使黑子发生区域的温度要低于周围,这也是为什么黑子看上去是“黑色”的。

  这张照片拍摄于7月1日,目标同样是太阳大气层中的磁场活动。

  大熊湖的太阳黑子

大熊湖的太阳黑子(图像版权:BBSO/NJIT)
大熊湖的太阳黑子(图像版权:BBSO/NJIT)

  高分辨率多波段的太阳黑子图像有助于科学家更好理解太阳风暴以及空间天气环境,这些事件对于地球环境具有重大影响,可能导致通讯或导航系统中断,并使轨道飞船或飞机中的乘员暴露于有害的辐射环境之下。

  美国宇航局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的项目科学家威廉·迪恩·佩斯尼尔(William Dean Pesnell)说:“在可见光波段我们可以看到太阳表面许多细节。”

  燃烧的太阳

燃烧的太阳(图片来源:SDO/NASA)
燃烧的太阳(图片来源:SDO/NASA)

  7月1日,美国宇航局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上拍摄了这张照片。在单波段下,太阳呈现不同的景象。不同波段的光也就是波长不同的光。光的本质是一种电磁波,波长就是其在一个振动周期内的传播距离,一般可以用两相邻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来度量。比如红光的波长介于620~750纳米之间。

  因为不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吸收和发射的光线波长均不相同,因此,从各种单一波段进行太阳观测将有助于观察太阳大气不同深度发生的各种现象。

  “这一304纳米波段的图像代表的是氦层,其位置远高于太阳黑子发生的层面。”美国宇航局的佩斯尼尔说“这就像是你看到地球上空漂浮着的云层,而不是地球的陆地表面。”

  自适应光学系统

自适应光学系统(图片来源:Alla Shumko, BBSO/NJIT)
自适应光学系统(图片来源:Alla Shumko, BBSO/NJIT)

  根据佩斯尼尔的说法,地球大气抖动导致的观测图像失真是灾难性的。 “这感觉就像你透过波动的水看东西一样。”

  这张图片上的是新太阳望远镜,它采用了一种计算机操控的自适应系统,这种系统可以自动计算大气抖动造成的图像误差并对镜片做相应微调以抵消这种误差,这样的结果便是取得可以与空间望远镜相媲美的精细图像。

  到2011年夏季,该望远镜将换用更大、更先进的自适应光学系统,这将使其成像质量进一步提升。(晨风)

一个未知西班牙人在书信背面用现代学者前所未见的一种语言对数字进行翻译
一个未知西班牙人在书信背面用现代学者前所未见的一种语言对数字进行翻译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考古学家表示,通过研究一封400年前的书信背面的注释,他们发现了秘鲁北部土著曾经使用的一种前所未知的语言。

  这封信由一个未知西班牙人所写,尘封了400年之久,2008年发现于一个西班牙殖民时期古老教堂的废墟。不过,一个由科学家和语言学家组成的科研小组直到最近才发现书信背面文字的重要性。原来,那位17世纪的作家将西班牙数字和阿拉伯数字翻译成现代学家们前所未见的一种神秘语言。

  领导实施这项研究的美国哈佛大学皮博迪考古学与民族学博物馆考古学家杰弗里-奎尔特(Jeffrey Quilter)说:“即便这封书信没有向我们透露完整的信息,但确实向我们展现了一种完全不同于我们所知道的语言。这或许意味着里面隐藏着大量我们不清楚的信息。”奎尔特猜测,新发现的秘鲁土著语言可能源于盖丘亚语。

  秘鲁原住民至今仍在讲盖丘亚语。但它显然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可能是当代文献提到的两种语言Quingnam和Pescadora——“渔民语言”中的一种。有学者认为,这两种语言其实是同一种,只是被西班牙早期殖民者误认为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另外,据奎尔特介绍,书信背面文字包括翻译过来的数字,也就是说,这种语言的数字系统是十进制,就像英语一样。虽然印加人也使用十进制,但其他许多文化并不使用:例如,玛雅人就是用二十进制。

  考古人员是在秘鲁北部埃尔布鲁约(El Brujo)遗址的马格达勒纳卡维约大教堂的考古挖掘中发现这封信的。奎尔特说,这座教堂以前为附近原住民居住的一个村庄提供服务,后来被西班牙殖民者强行迁至现在的埃尔布鲁约遗址,可能是出于让他们皈依基督教的目的。

  据奎尔特介绍,这只是在埃尔布鲁约遗址发现的大量历史文献之一,由于当地气候极为干燥,使得这些历史文献保存完好。奎尔特开玩笑说:“考古学家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西班牙殖民主义者造成了这种不幸,让人推倒了马格达勒纳卡维约大教堂——我认为可能是在17世纪中晚期——架空了保存这些历史文献的图书馆或办公室。”

  奎尔特指出,在马格达勒纳卡维约大教堂发现新的语言,有助于加强我们对美洲殖民时代早期文化多样性的认识。他说:“中国古语说,‘宁为太平狗,不做乱世人’,这充分体验了和平的可贵。我们常常认为西班牙殖民主义者和美洲原住民之间存在对抗,但从马萨诸塞州到秘鲁,几乎每个地方都是更为多样的民族的对抗。”

  例如,来自许多欧洲国家的殖民主义者被统称为“西班牙人”,而在美洲,许多民族讲不同语言,拥有不同的习俗,“这的确表明世界是多么的丰富和多样。”研究结果将刊登于最新一期的《美国人类学家》(American Anthropologist)杂志上。(秋凌)

小老虎:毛茸茸的小脑袋(图片提供:TRAFFIC)
小老虎:毛茸茸的小脑袋(图片提供:TRAFFIC)
逃出背包的小老虎(图片提供:TRAFFIC)
逃出背包的小老虎(图片提供:TRAFFIC)
老虎保护力度有待加强
老虎保护力度有待加强(图片提供:TRAFFIC)
小虎的幸福生活
小老虎现在正在泰国国家公园管理署下辖野生动植物保护署救援中心接受悉心照料。(图片提供:TRAFFIC)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8月29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本周日,在曼谷新机场,检查人员抓获了一名试图走私一只两个月大幼虎的妇女。这只小老虎被混杂在一个装满玩具的行李箱内,并已经被麻醉。

  这名现年31岁的妇女是泰国公民,目前泰国当局尚未公布其身份,当时她正准备搭乘班机前往伊朗。但是当机场安检人员发现她带着一个大大的旅行箱时,他们决定对这个行李箱进行X光扫描检查。

  X光检查的结果让人大吃一惊,安检人员发现这个行李箱内塞满了毛茸茸的老虎玩具,但是中间混杂着一只被麻醉了的小老虎。周四,一个监测野生动物非法贸易的组织TRAFFIC公布了这一事件的相关情况。

  泰国当局目前正在调查这只小老虎到底是野生捕捉的,还是人工饲养的。还有,这名妇女到底准备把它运到什么地方去。

  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分级,所有亚洲虎都属于濒危甚至更危机的物种,而造成这一局面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非法的虎制品贸易。

  8月27日,在曼谷国家公园管理署的野生动物健康中心,一名兽医正在照顾这只可怜的小老虎。 “当我们对他进行救援时,他很安静,半睡半醒,”一名参与救援的泰国野生动植物保护署官员告诉曼谷邮报记者。

  这名走私小老虎的妇女已经对自己的行为供认不讳。根据泰国法律,她将可能因走私珍稀动物的罪名面临4年的牢狱之灾,或1280美元的罚款,也有可能同时被判两者。

  根据TRAFFIC的报道,这只幸运的被救小虎以后应该可以有一个幸福的生活。它现在正在泰国国家公园管理署下辖野生动植物保护署救援中心接受悉心照料。随后对幼虎的DNA测试将确定其亚种,比如它到底是孟加拉虎,苏门答腊虎还是西伯利亚虎?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帮助人们确定它到底来自什么地方。

  逃出背包的小老虎

  TRAFFIC组织东南亚地区主管克里斯·谢帕德(Chris R. Shepherd)表示,尽管泰国当局为成功拦下这起走私企图而欢欣鼓舞,事件本身却提醒人们,泰国应当更进一步加强针对老虎走私的检查。

  “如果人们试图用行李箱走私活体老虎,这说明他们认为这样走私没什么安全问题,也根本不害怕处罚。”谢帕德在一份声明中表示。 “只有对野生动物走私份子持续施压,并采用严厉的处罚手段才可以遏制这样的趋势。”

  暴利的幼虎交易

  随着野生动物贸易的不断上升,曼谷新机场的官员们刚刚接受了一项针对如何识别走私者的培训,这项培训由东南亚国家联盟野生动物救援组织资助,而这一组织的经费部分来自美国国际开发署(USAD)的支持。

  根据国家地理杂志的报道,虽然没有人知道野生动物贸易的规模究竟有多大,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这种贸易是世界上最有利可图的交易之一。国家地理杂志 的报道还称,非法走私分子将野生动物藏匿于合法的货品当中蒙混过关。他们有时还会向野生动物保护和海关官员行贿,并联手篡改交易文件。过去很少有走私分子 会被擒获,而即便被抓获,处罚也只不过相当于一张乱停车罚单的金额。

  老虎保护力度有待加强

  所有老虎亚种都被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件一规定范围。这一国际公约禁止大型猫科动物的商业贸易。公约同时规定,交易禁止的范围包括野生或人工饲养的老虎,包括那些在所谓的“老虎农场”养大的老虎。(晨风)

艺术想象图:围绕开普勒-9运行的两颗土星大小的行星(图片来源:NASA)
艺术想象图:围绕开普勒-9运行的两颗土星大小的行星(图片来源:NASA)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8月30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根据美国宇航局开普勒空间望远镜的观测数据,一个新发现的太阳系外行星系统中可能隐藏着一个“超级地球”。

  开普勒空间望远镜于去年3月升空,其设计旨在帮助寻找太阳系外行星。其工作原理是“掩星观测法”——当一颗或几颗行星通过其母恒星面前时,恒星的光被局部阻挡,其亮度会出现相应的轻微下降。通过开普勒望远镜前所未有的精确测光,它能检测出这种亮度变化并反推出掩星体,即行星的存在。

  在对开普勒望远镜过去7个月来的数据进行分析之后,一个来自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科学家小组发现了两颗围绕一颗编号为“开普勒-9”的恒星运行的行星目标。该恒星距离地球约2300光年。

  其中一颗行星,编号为开普勒-9b,其围绕母恒星的公转轨道周期仅为19天。而另一颗,开普勒-9C,则要花费39天公转一周。

  研究人员发现这两颗行星的公转轨道具有周期性的快慢变化。这意味着这两颗行星之间陷入了“引力共振”——它们相互之间的引力互相作用,进而影响各自轨道特性。使用这些数据,研究人员得以计算出这两颗行星的质量。计算结果显示,这两颗行星都是较土星稍重的气态巨行星。

  但是当研究人员试着用这两颗行星的大小去解释中央母恒星发生的亮度损失时,它们惊讶地发现了另外一颗微弱的掩星体。检测到的这一微弱信号显示有一颗更小,轨道更靠近母恒星的行星存在于这一行星系中。其轨道公转周期为1.6天。这颗行星质量约相当于1.5个地球,并且是由岩石构成的类地行星。

  但研究人员还不能就此庆祝,因为这样微弱的信号存在许多干扰因素。背景恒星或双星系统中的伴星都会产生类似的信号效果。 “到目前为止,我们只能说,我们找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信号,我们很希望我们不久就能取得更多的资料,”马特·赫蒙(Matt Holman)说。他是这项研究的首席科学家。

  但即便这一信号最终被证实确实是一颗类地行星,人类也不太会希望在那里移民:根据其轨道位置推断,这颗行星的表面温度大约为1900摄氏度。关于此次新发现行星系的详细报道发表于本周《科学》杂志。(晨风)

  4.神秘磁星

神秘磁星
神秘磁星(图片来源:ESO)

  8月18日公布的Westerlund 1星团画家想象图,强磁场线包围一颗磁星(一种中子星)。根据这颗磁星的年龄,欧洲南方天文台的天文学家认为它一定是在一颗质量至少是太阳40倍的恒星以超新星形式爆炸时形成的。

  这一发现向当前有关多大质量恒星死亡时可形成黑洞的理论发出挑战。科学家此前认为,质量是太阳10至25倍的恒星可形成中子星,25倍以上的恒星则可形成黑洞。一种理论认为,形成神秘磁星的恒星诞生时有一个“伴侣”。随着时间的流逝,两颗恒星的轨道间相互作用将这个系统的大量物质喷出。因此,当这颗恒星以超新星形式爆炸时,它已经没有足够质量形成一颗中子星。

  5.巴基斯坦洪灾

巴基斯坦洪灾
巴基斯坦洪灾(图片来源:NASA)

  两幅巴基斯坦印度河伪色图片,来自于美国宇航局的地球观测卫星。左图日期为8月8日,右图为8月10日,亮红色区域代表植被,苍蓝色区域代表洪水。如图所示,植被被大洪水一分为二。根据美国媒体报道,强季风雨导致的洪水共造成1500多人死亡,数百万人无家可归。

  6.土星之夜

土星之夜
土星之夜(图片来源:NASA)

  照片由美国宇航局的“卡西尼”号飞船拍摄,8月24日公布。照片中,土星的卫星——土卫二“恩克拉多斯”似乎悬挂在土星环之外,其南极地区喷出的暗淡羽状水冰也依晰可见。拍摄这幅照片时,“卡西尼”号正对着土星的暗面。在明亮的“月牙”处,阳光被土星的上层大气散射。正如这艘飞船所看到的那样,土星反射的阳光照亮了土卫二的脸。据悉,成像小组人为增强了这颗卫星相对于土星以及星环的亮度,使羽状水冰更易于观察。(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8月27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网站刊登了过去一周公布的精彩太空图片,包括土星卫星、神秘磁星、巴基斯坦大洪水和太阳等离子体喷流在内的图片纷纷榜上有名。

  1.太阳等离子体喷流

太阳等离子体喷流
太阳等离子体喷流(图片来源:NASA)

  这是一幅紫外波长下拍摄的太阳北极特写照片,此时的太阳表面被大量针状物覆盖。所谓的“针状物”是指相对较小的等离子体喷流,持续不断从太阳表面喷出。这幅照片由美国宇航局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项目组公布,是呈现这种常见太阳特征的细节最为丰富的照片之一。

  宇航局表示,在任何给定时间,太阳表面喷出的等离子体喷流大约在6万到7万个左右,喷流高度平均在1800至6200英里(约合3000至1万公里)之间,有些喷流的高度可能达到这一平均值的10到20倍。

  2.尘与硫

尘与硫
尘与硫(图片来源:NASA)

  在这幅由美国宇航局地球观测卫星于8月10日拍摄的照片中,纳米比亚沿海上空吹起苍白色羽状尘。在从印度洋吹向非洲过程中,东信风逐渐丧失湿气,变得又干又热。穿过非洲西南部时,干热风卷起河床上的细小沉积物,形成羽状尘。

  照片中,我们还能看到一条与纳米比亚海岸平行的绚烂绿带。海水中发生的天然过程形成氢化硫,后者与富含氧的表面水相互作用,促使纯硫沉淀。在黄色的硫影响下,卫星传感器眼中的海水便呈现出绿色。

  3.行星互撞

行星互撞
行星互撞(图片来源:NASA)

  根据8月19日刊登的一项研究发现,运行轨道较为接近的成对恒星可能并不是寻找类地行星的理想所在。这项研究发现,3对成熟的恒星周围存在数量惊人的尘埃。轨道较为靠近的“对星”被大型碎片盘环绕,但由于年龄太大,诞生之初的尘埃不可能大量存留下来。

  天文学家认为,这些恒星正逐渐靠近对方,形成引力晃动并最终导致行星相撞。哈佛-史密森尼天体物理学中心研究小组领导人杰里米·德拉克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理论上说,这种类型的恒星周围可能存在适于居住的行星。如果行星上有任何生命存在,等待它们的注定是毁灭。”

第 467 页,共 5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