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水从哪来,又会到哪去吗?NASA 专家将带你一起了解水的前世今生。
水循环是水在空气中、地表、还有地下经历的旅程。水不断地在地球上运动和变化,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转换。
这些都跟太阳有关。
没有太阳就没有水循环,地球上就不会有云朵、雨滴,也不会有天气,连海洋都会被冻住!
“但是水会不会离开水循环系统呢?比如,院子里的小水洼如果消失不见,里面的水是不是从地球上永远消失了?”
不,水几乎不会离开地球大气层。一些水可能看起来消失了,其实它只是去了地球上的其他地方,并且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进行转换!水会四处旅行,最后又回到这里。这就是我们把它叫做“水循环”的原因。
太阳也为地球提供了数十亿年的能量,水的循环依赖太阳的能量。地球上许多系统,比如天气和食物链,都需要太阳。
水可以被植物吸收,可以升到天空中形成云朵,也可以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
水被蒸发形成水蒸气,升入空中。蒸发可以在任何时候发生,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
这是因为凝结!
凝结是指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从气态变为液态。你呼出的温暖的水蒸气在室外的空气中变冷,然后变成了细小的水珠。这就像是用呼吸创造云朵一样!
云是凝结造成的。天空中的水蒸气变冷,然后形成细小的水珠。呼吸的时候也是这样。当足够多的小水珠聚集到一起的时候,它们就形成了云。它们非常轻,可以飘在空中!
云朵里的水珠越来越重,于是就开始下雨了!
水循环不一定很快。水有可能会在某处停留数年,也可能只停留几分钟,但它最终会去别的地方。
水有可能会从美国跑到巴西去吗?
当然啦!水可能会花费很长时间从一个地方去往另外一个地方,但是它能去世界上任何地方。这滴水珠今天可能会蒸发变成水蒸气,然后最后凝结变成云的一部分。风会把云吹得很远,有可能就会飘到巴西,变成雨滴落下来!
(编辑 澳视传媒 小A 实习 李煜然)
北京时间2月3日消息,英格兰莱斯特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到本世纪中叶,地球海洋和陆地的沉积物中将会出现大量的塑料垃圾。
该研究的结果发表在《人类世》(Anthropocene)期刊上。此前有科学家提出,因为人类已对地球造成了非常广泛而且前所未有的改变,就地质学而言,地球已经进入了新的时期——人类世。此次研究对人类已经进入人类世的证据进行了审视,并提出地球表面正在因为持久性人造塑料的大量生产而出现显著变化,我们也因此进入了“塑料时代”。
莱斯特大学地质系的古生物学家Jan Zalasiewicz解释道:“在我们的祖辈还是小孩的时候,他们差不多对塑料一无所知。但是现在,塑料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们到处都是,用来包装食物,作为水和牛奶的容器,提供盛放鸡蛋、酸奶和巧克力的盒子,以及对药品进行无菌保存。我们穿的衣服大部分也是用塑料制成的。”
“塑料可以说在地球上随处可见,从高山顶部到深海海床,而且这些塑料能成为化石保存到久远的未来。我们现在每三年就能生产出近10亿吨塑料。如果过去几十年里所有的塑料都做成食品薄膜,足以覆盖整个地球。按照目前的生产趋势,到本世纪中叶,人类所生产的塑料总量如果换算成食品薄膜,可以覆盖地球好几层。”
该研究还显示,塑料会对地球的地质学产生长期、持久的影响,因为它们状态很稳定,非常难以降解。因此,当塑料垃圾散落在陆地上时,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并最终被冲到海洋里。浮游生物、鱼类、海鸟等海洋动物都可能因为摄食塑料垃圾而死亡。塑料垃圾可以在海洋里漂流数千公里,很多会聚集在“大洋垃圾带”中,或者最终被海水冲到遥远的海滩上。塑料也可能沉到海底,成为未来地层的一部分。
从20世纪中期开始,塑料被广泛使用。一方面,塑料是现代生活重要的物质元素,另一方面也成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科学界对此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从陆地和海洋中的分布现状来看,塑料已经成为人类世的地质学关键指示物,是独特的地层组分。
“接下来一千年里,随着临时性的储存方式——垃圾填埋等——逐渐受到侵蚀,塑料将持续进入沉积物循环中。我们已经可以通过区分塑料的不同发展类型,以及加工品——被称为‘科技化石’,来对人类世的沉积物进行精细的时间划分。塑料会被埋入地层内部,而且许多还具有长期保存的潜力,” Zalasiewicz教授补充道,“一旦被埋起来,由于耐久稳定,塑料有相当大可能会成为化石,在数百万年以后成为指示某种超级便利材料的证据。塑料时代或许会持续相当长时间。”
参与研究的Matt Edgeworth博士说:“将塑料视为人类学和地质学的研究材料似乎有点奇怪,因为它们如此新颖,但我们发现近期的地层中有越来越多的塑料包容物。塑料可以作为非常好的地层标记。”
在2016年,由Jan Zalasiewicz教授领导的“人类世工作组”将搜集更多有关人类世的证据,帮助促成这一新年代单元的正式确立,并对其进行定义和阐释。研究共同作者Colin Waters补充道:“我们已经习惯于生活在塑料垃圾之间,但正是一些‘看不见’的塑料微粒——来自化妆品和牙膏,以及我们的衣物纤维——在海洋和湖泊底部日益积累,或许这会成为地质学记录中非常重要的遗产。”
(编辑 澳视传媒 小A 实习 李煜然)
台媒称,欧洲太空总署(ESA)日前发布3张照片证实,玻利维亚境内第二大的湖泊波波湖,由于气候变迁的关系湖水已经完全蒸发见底。
据台湾东森新闻网2月16日报道,虽然这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完全干涸的情况,但还是让气候专家大吃一惊,直指这就是全球气候变化最血淋淋的写照。
欧洲太空总署(ESA)8日在网站上公布一份资料,并发布3张卫星拍摄的照片,证实玻利维亚第二大湖波波湖已经蒸发消失,而最近一次湖水完全干涸的情况则是发生在1994年,当时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才将水位复原,但这次已经不可能恢复。
对于面积达3000平方公里波波湖蒸发不见,有研究气候的科学家指出,这是全球气候变迁最血淋淋的写照。
事实上,位于高海拔的波波湖因为周边的降雨量而改变水位,但长期的干旱加上冰川消融水位持续下降,附近的居民无法过活纷纷搬走,大部分的鸟类也不再前往波波湖觅食,让当地政府担心这可能会变成一波大规模的移民潮。
(编辑 澳视传媒 小A 实习 李煜然)
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将选址南极罗斯海,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队日前已在该区域进行建站选址优化工作。
据了解,罗斯海是人类航海所能达到的地球最南的海域,不仅是历史上进入南极大陆腹地最便捷的地方,而且因为该区域存在横贯南极山脉、南极最大的罗斯冰架及地球上第二大活火山等因素,成为各国竞相建站的战略之地。与此同时,罗斯海地区还是南极环境保护区体系最完备的地区,目前罗斯海区域已建有美国麦克默多站、新西兰斯科特站、意大利马里奥祖切利站、德国冈瓦纳站和韩国张保皋站等。因此,在此建站对我国意义重大。
我国南极考察队新站选址工作队8人于2月6日正式登上罗斯岛,随后前往难言岛、伍德湾等地进行多日地形、地质考察和海岸、历史遗迹考察,选址工作队测得GPS点63个,完成多个平地、湖泊的测绘工作,采集若干地质样品,拍摄了大量海岸和历史遗迹的第一手图片,并成功安装了一台新的自动气象站。
考察队表示,为新站建设提供实地参考意见,是加快实施我国南极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未来罗斯海应该逐渐成为我国南极活动的主要区域。
(编辑 澳视传媒 小A 实习 李煜然)
据英国《每日邮报》2月17日报道,秘鲁地球学家安德烈斯•鲁索(Andrés Ruzo)依据祖父的回忆在亚马逊丛林深处发现了一条沸腾的河流,虽然在学术上来讲这条河流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亚马逊流域周围并没有火山。他于2011年发现此条河流并写了一本书来解释原因。
这条河在秘鲁一直是个传说,安德烈斯小时候曾听祖父讲过一个关于西班牙征服者如何杀死最后一位印加皇帝的故事。故事中,西班牙征服者进入亚马逊丛林寻找黄金,但遇到了一系列可怕的事,包括看到了一条沸腾的河流。
12年后,在一次家庭聚餐上,安德烈斯再次听他的阿姨提起了这条河流。他觉得这条河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即使是一条小河,也需要大量的地热来使河水温热,更何况是一条沸腾的河流,而亚马逊流域附近并没有火山运动。
在TED演讲中,安德烈斯表示他曾向大学、政府、石油部门、天然气公司及采矿部门的同事咨询过是否可能存在这样一条河流,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然而2011年,在阿姨的带领下,安德烈斯徒步进入亚马逊流域,亲眼见到了这条传说中沸腾的河流。
这条河宽25米,深6米。沸腾的河水温度足够来泡茶,将手放入河中立马会造成三级烫伤,若不小心掉入河里,很容易造成严重烫伤。
(编辑 澳视传媒 小A 实习 李煜然)
据外媒报道,一道艳丽夺目的“熔岩”由绝壁流泻而下,形成绝美风景,这便是大自然的杰作――“火瀑布”(Firefall)。
其实,“火瀑布”是美国加州优胜美地(Yosemite)国家公园可遇不可求的著名奇景,它在每年2月,日落阳光的角度刚好照射到公园内的马尾瀑布(Horsetail Falls)而形成的。
但要出现这样的壮观场面,还需多项天气情况配合。首先,2月要有足够的降雪量、再碰巧天气和暖足以融雪、流水自478公尺高崖飞泻而下,在天朗气清之际再由夕阳把它照射成金黄色。
由于近年加州干旱,“火瀑布”已多年不见,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摄影师本月都来到优胜美地等候奇景出现。
当他们在情人节当天拍到“火瀑布”时,四散飞溅的水点还隐隐形成一个美丽心形,增添一抹浪漫,这时,摄影师们的心情都狂喜不已,有些人更为之热泪盈眶。
(编辑 澳视传媒 小A 实习 李煜然)
据英国《每日邮报》2月23日报道,冰岛一位老人在拍摄极光时,捕捉到了凤凰形状的极光,光影与外形都十分震撼。
图片由64岁的老人哈德格里米尔•P•黑尔加松(Hallgrimur P Helgason)拍摄的,拍摄地点位于冰岛的卡达瑟尔(Kaldarsel)。拍摄当天晚上,哈德格里米尔外出进行极光拍摄,1小时候后,天空便出现了令人惊异的变化,极光渐渐转变成凤凰形状。
这只凤凰呈黄绿色,张开双翅飞翔,头部和喙朝向飞行方向,右侧翅膀下有三层光晕,仿佛随翅膀拍打而落下的羽毛,整幅画面令人叹为观止。
哈德格里米尔说:“当我看到这样的情景时,我的肾上腺素急剧上升,这是当晚拍摄的最棒的照片。”老人表示,拍摄极光的秘诀是远离光污染,拍摄地点最好远离城市且没有光源,拍摄时须关闭闪光灯。
(编辑 澳视传媒 小A 实习 李煜然)
摄影师Bradley Ambrose和另外5名探险者来到位于刚果境内的尼拉贡戈火山,他们爬上火山顶,用无人机航拍了一组世界最大火山熔岩湖画面,画面中,火红的火山岩浆汹涌翻腾,景象颇为壮观,画面还显示,其中一名成员就站在熔岩湖口,看着着实惊心。
(编辑 澳视传媒 小A 实习 李煜然)
北京时间3月1日消息,2015年夏天,美国《国家地理》在一次活动中,在加拿大的巴芬岛上拍下了一段恐怖的画面:一头雄性北极熊追上了一头幼崽,然后吃掉了它。
这段视频揭露了一个令人心碎、但极少为人类亲眼所见的事实:同类相食的事件比我们想象的要普遍得多,而且随着气候变化,北极的食物越来越匮乏,这样的事情只会发生得越来越多。
在视频中,虽然幼崽的母亲竭力想保护自己的孩子,但雄性北极熊还是扑倒了幼崽,仅仅数秒内就将它撕成了碎片。幼崽的母亲只能忍住内心的伤痛,独自逃生。
我们早就知道,北极熊中存在吞食同类幼崽的行为,但研究人员很少亲眼见证这样的事件。
国家地理杂志称,研究人员认为北极熊通常会在夏末和秋季吞吃幼崽,因为那时海豹将迁入海中,北极熊失去了这一食物来源。
随着气候变化使北极温度上升,海冰的面积也在不断缩小。北极熊利用冰面作为捕猎的平台,因此如果海冰消失,北极熊寻找食物就会更加困难。如果抓不到海豹吃,北极熊也许更可能开始“极端同类相食”的行为。
“你很少能在夏末看到海豹待在露天海域的冰面上,因此北极熊能获取的食物数量大大减少。”阿尔伯塔大学的一名生物学家伊安?斯特林(Ian Stirling)说道。
“事实上,它们唯一可吃的食物便是不同年龄段的北极熊幼崽了。我们拍下的视频也许难得一见,但这样的事情并不罕见。”
而北极熊也并非我们所知的唯一会同类相残的动物。国家地理指出,河马、虎皮蝾螈、长毛熊以及其它物种都在自然界中出现过这种行为。
雄性北极熊体型更大,更有攻击性,对于它们来说,当食物匮乏的时候,捕杀同类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相比之下,雌性北极熊就更容易挨饿了,因为是它们把自己的幼崽养大的,而且它们通常更不喜欢引发冲突。
研究人员称,雌性北极熊奔跑的速度很快,雄性是很难追上的。但如果雌性身边还有一头幼崽的话,它们就不得不放慢速度,雄性北极熊便会乘虚而入、缩短追击距离。
研究人员指出,对于母亲来说,失去幼崽会造成巨大的创伤。在视频中,尽管雌性北极熊尽力想保护自己的孩子,但它不得不迅速撤退,来保全自己的性命。
虽然科学家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研究北极熊的这一行为了,但亲眼看到这样的场景,仍然是一段“震撼人心”的体验。
“你很难转移目光、不去看它。”亲眼目睹了这一事件的自然学家珍妮弗?金斯利(Jennifer Kingsley)在视频中说道。
“我们知道这就是北极动物的生活,也知道北极熊会做这样的事情。但亲眼见到这样的景象,仍然十分震撼人心。”
(编辑 澳视传媒 小A 实习 李煜然)
据英国《每日邮报》2月28日报道,美国和加拿大交界地带的休伦湖惊现蓝色冰晶,以麦基诺桥为背景远望时呈现天蓝色,冰块看上去就像蓝色的浪花。休伦湖实景比照片分享软件Instagram拍的更真实,结成冰的湖水在蓝天的映衬下依岸而生,十分迷人。
美国国家冰雪资料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实际上蓝色的呈现取决于冰块的密度。 随着时间的流逝,密度更高,晶体间小空气气泡被挤压出去。冰层中的气泡给光提供了又深又长的穿梭渠道,当光线穿过冰层时,其中的红光被吸收,蓝光就被反射和散射出来。
麦基诺市的居民丽萨之前曾经看到过蓝色冰层,特别是在冰层堆积的时候蓝色更明显。平时很难见到蓝色的冰层,直到大坝拦蓄的时候才有可能堆积。一周之前遇水库放水,颜色才变化这么快。
(编辑 澳视传媒 小A 实习 李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