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起釪
刘起釪
戚发轫告诉新华社记者,2020年前,中国将研制并发射核心舱和实验舱,在轨组装成有中国特色的载人空间站,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站组合体的建造和运营技术、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并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谈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他说,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载人飞船阶段,实现多人多天飞行、安全返回和精确落点。这个任务神五、神六已圆满完成。
第二步是空间实验室阶段,为第三步做技术准备,这一步需要突破四个关键技术。第一个关键是出舱,该任务已由神七完成,中国自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 全面掌握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第二个关键是交会对接,2011年发射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上天运行,在2年左右时间里,神八、神九、神十飞船先后与之交 会对接,结束后飞船返回地面。第三个关键是补加,将研制一艘货运飞船,为航天员补给水、空气、设备、原料等。戚发轫透露,该货运飞船是无人飞船,运货量大 于载人飞船,有交会对接的能力,可与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第四个关键是建立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空间站不能只依靠飞船运送物资,必须研发再生系统,例如用 水,需要再生净化空间站宇航员的汗水、废水甚至小便,实现可循环使用;将努力实现氧气的制造等。
戚发轫说,“天宫一号”是空间实验室的特例,主要为了完成交会对接任务,而“天宫二号”则完全是小型空间实验室,科学家、航天员们将在里面展开 各种工作和试验。目前,“天宫二号”技术方案已经完善,研制工作正在顺利进行,将解决一定规模、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将来随着空间实验室体积的增 大、可靠性的提高,将逐步发展成为空间站的核心舱或者实验舱,增加太空实验的项目和种类,为建成空间站奠定基础。
具备了这一切,中国才有条件展开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即建立空间站。戚发轫说,空间站长期有人照料,使用寿命能达到10年左右,容积也比较大,仅核心舱就有20吨。“目前最需要的技术支持是长征五号大运载火箭。”
他说,届时将有2到3名航天员长期照料空间站,其中可能有一名女性。“考虑女同志,主要是从医学研究着眼,譬如考察太空工作对生育是否有影响。”
此外,中国空间站将面向外国、中国港澳地区科学家开放,拓展国际合作空间。
戚发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曾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记者任沁沁、罗沙)
全国政协委员、神舟飞船原总设计师戚发轫1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透 露,2011年下半年,中国将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随后发射神舟八号飞船与之进行第一次无人交会对接。神舟九号、十号飞船将择机发射,并全面完成 交会对接任务。
交会对接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个阶段即建立空间实验室所需关键技术之一。戚发轫告诉新华社记者,“天宫一号”重约8.5吨,寿命2年,在其运行的2年时间里,将先后有神八、神九、神十飞船与之交会对接,结束任务后飞船将返回地面。
他说,“天宫一号”发射上天后的2个月时间里,将验证其性能。如果运行稳定、工作正常,无人飞船神舟八号就会随即上天,追着“天宫一号”,两者进行首次无人对接试验,对接之后共同运行一段时间之后,二者分离,神八返回。
戚发轫介绍说,神舟系列飞船从神舟八号开始有了许多技术改进,首次转入批量生产,成为一种崭新的天地往返飞行器。其中,交会对接功能是其最主要的特色,航天员还可以根据电视图像操纵飞船,使其紧跟目标飞行器。此外,飞船上也将搭载一些试验项目。
在经历两次无人对接后,神十飞船将载人上天与“天宫一号”进行有人交会对接。“当然,这个任务也可能直接由神九进行,如果神八进行的第一次无人对接顺利的话。”戚发轫说。
成功的有人对接试验是怎样的呢?戚发轫生动地解释说,要让“天宫一号”与神舟飞船完全对接契合,航天员能从飞船直接步入“天宫一号”,飞船和目标飞行器组合体能完美联合飞行,最后航天员还能到回到飞船。交会对接试验结束后,飞船与目标飞行器分离,还能安全返回地面。
在具备出舱、交会对接、补加、再生式生保四项关键技术后,中国空间实验室阶段的任务就全面完成,并逐步发展成为空间站的核心舱或者实验舱,增加太空实验的项目和种类,为建成空间站奠定基础。
2020年以前,中国将有自己的空间站。“届时,飞船可以挂靠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宇航员想回来,就坐着飞船回来。”戚发轫说。
戚发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曾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他不仅亲自参加了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 工作,也主持了实践一号、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二号甲、风云二号、东方红三号等6种卫星的研制。1992年起,他开始担任神舟飞船总设计师。(记者任沁沁 罗沙)
商报综合消息 昨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罗援少将将向全国政协提交关于设立中华民族英烈纪念日的提案,纪念日设在每年清明节的前一天。
罗援表示, 为了彰显我国延续几千年的“慎终追远”,敬贤怀德的优良传统,“吃水不忘打井人”,牢记英烈们的丰功伟绩。
另外,也为了引起全社会对英烈家属的重视和关爱,告慰烈士在天之灵。罗援还表示,设立纪念日也能够促进两岸军事交流,寻找一个新的契合点。更重要的是为了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使革命传统代代相传。
罗援告诉记者,将清明节前一天定为“中华民族英烈纪念日”,简称“英烈日”,先缅怀先烈,再祭奠亲人。
另外,国家领导人在革命英雄纪念碑前举行国家公祭,各地党政军领导人在当地烈士陵园或纪念碑、纪念堂前举行公祭。
据《法制晚报》
昨天下午,张德江副总理与吉林代表团座谈时透露,最快5日深夜,尚在国外的1.3万名驻利比亚同胞将回到国内,届时3.5万多名中国人全部归国。
驻利同胞即将全部归国
一天空运6000多人,充分反映了中国的大国实力。
驻利比亚同胞撤离一事牵动着代表们的心,张德江副总理正是国务院应急指挥部总指挥,代表们纷纷打听人员转移情况。张德江说,根据最新的情况,预计最快3月5日深夜或3月6日上午,临时安置在希腊、突尼斯等国的1.3万名中国人将全部回到国内,至此3.5万多名中国人全部回国。
张德江说,此次中国在短时间将在利比亚人员转移回国“震惊世界”。他说,中国每天派出20多架包机,一天空运6000多人,充分反映了中国的大国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他说,转移人员如此顺利,主要与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广交朋友有关系,这使得中国获得了更多国家的支持和帮助。“关键时刻,各个国家都帮忙,咱们国家要船给船、要旅馆给旅馆,有些旅馆人家都关闭了,这次也给咱们中国人开放了。”
张德江透露,去年希腊在遭受经济危机后,中国主动去希腊访问。“我带着合同过去的,帮助他们振兴经济,当时外国的记者都很惊讶,很不理解,但是希腊人感觉到咱们是朋友,今天人家就回报咱们了。”
“从这一点说,中央坚持的和平外交路线是正确的,胡总书记和温总理及时转移人员的决策也是英明的。”张德江说。
三个“没够”表达对吉林深情
人大代表是干什么的,这个名称就说明了一切。
“再忙,咱也得过来看看老乡。”这是张德江见到吉林省委书记孙政才说的第一句话。
“我在吉林临走前,曾对大家说了三句话,在吉林没待够、没干够、没和大家相处够。”张德江一落座,就深情地回忆起在吉林工作的时光。张德江说,自己是在吉林成长起来的,学习工作在吉林,吉林人民养育了他,“如果我不来看看大家,心里就感觉缺了点东西,这是一份情谊”。
张德江说,吉林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那句‘岳飞直捣黄龙府’里面说的黄龙府,据我所知,就是现在的吉林农安县”。他说,吉林有长白山、松嫩平原,山美、水美,必将有更大发展潜力。
说到文化发展,张德江为吉林省“支招”:“我看赵本山在搞二人转,咱们吉林是不是也思考下,如何把吉林的文化事业发展上去。”
在谈到人大代表履职问题时,张德江说自己也是人大代表,“人大代表是干什么的,这个名称就说明了一切”。他说,人大代表就是代表人民的,要代表人民的利益,要代表人民的意愿,大家来参加两会,共商国是,希望我们吉林的代表们认真履职,发挥应有的作用。
>>现场
乡音“唠嗑”透深情
说到自己的东北人身份,张德江副总理笑着说,自己的普通话已经很标准了,但还是会经常冒出些东北话,别人一听就知道自己是东北人,有吉林口音。
吉林省委书记孙政才说,去年张德江副总理是挨个房间敲门看望代表,昨天凑巧赶上大家开会,所以直接在会议室同大家座谈。张德江随后的一句东北话“对撇”引起一片笑声。因为孙政才是山东人,张德江对他说:“咱们吉林有很多山东人,让你来当省委书记正好‘对撇’了。”
张德江对代表们说,昨天就是“唠嗑”来了。他深情地说:“最后一句话:祝福家乡人幸福安康。”
本报记者文静
在克赖斯特彻奇有个名称响亮、功不可没的坎特伯雷华人地震援助小组。记者赶到那里时,发现有人联系接机,有人安排中国失踪人员亲属食宿,有人接收和派发捐助物品,有人为失踪人员亲属煮面、做饭……华侨华人们都在为失踪中国留学生的事情深情地忙碌着,令人感动不已。
克赖斯特彻奇2月22日发生地震后,当地华人领袖徐叶明博士开车回家时发现,一些道路完全被地震破坏,满路都是泥水和沙子。他马上意识到,这一次地震完全不同于去年9月4日的地震,肯定有许多人员需要救助。于是,徐叶明不顾自家的房屋被地震损坏的情况,紧急召集当地华人侨领到路易·艾黎中文学校开会,研究制定救助方案。新西兰南岛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王建京等侨领都还没有从地震的恐惧中恢复过来,但大家都积极响应,赶到会场,他们决定成立以徐叶明为组长的坎特伯雷华人地震援助小组,当场研究如何快速了解华侨华人、中国留学生的情况,以便掌握情况紧急施救。
当时的处境十分艰难,断水、断电、断资讯、中文广播电台停播,有多少人死亡?有多少人受伤?有多少人失踪?完全不清楚。如何施救?完全无从下手。但他们一致认为,要了解情况,首要问题是解决资讯沟通问题。中文学校校长吕智红女士及其助手王龙主动承担建立网络沟通的任务。他们通宵达旦地工作,于地震的第二天就把网络设计出来,并投入使用。他们把成立地震援助小组协助紧急救援工作的消息发布在网上。2月24日,他们的网络点击率达到4000人次,第二天达5000人次,点击率越来越多。不仅新西兰的华人、幸存的中国留学生从中了解到信息,远隔千山万水的中国人也从中了解到很多有用信息。这一网络在整个救援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信息的沟通使他们了解到华侨华人基本上没什么伤亡情况。于是,他们把救助的重点放到配合中国驻新西兰使馆救援中国留学生身上。他们中间有一支以王建京为首的爱心“娘子军”队伍。王建京身患高血压和糖尿病,老公工作忙,家里还有一个去年9月4日地震后第二天出生的可爱外孙。她不顾这一切,没日没夜地忙着,连续3天总共只睡45分钟,一心扑在救助中国留学生的大事上。她说:“他们就是我们自己的孩子。”为了救援,她嗓子喊哑了,吃点药继续操劳;刘薇家里的房子受损了,自己住到别人家里,困难很大。但她心里装着地震中的遇难、失踪人员,装着上学未归的中国留学生。她说,大难之后,“我们一家四口人都活着。我们是幸运者,但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不幸的人们。我们要奉献,要救助年轻的中国留学生”;郭学敏既有爱心又有智慧。她的老公年逾60,身体不好,她让陆超英的老公去照顾他,自己和陆超英天天死守在地震援助小组,忙个不停;黄亚男、陈文英、余爱红、储玉华等也与大家一样勤勤恳恳,安抚家属、煮面做饭、打扫卫生、搬运桌椅等,样样都抢着干。除了“娘子军”外,60多岁的胡志良老先生和年轻小伙黄以俭每天也都坚持到地震援助小组,为救援中国留学生工作做出巨大奉献。还有许许多多华侨华人为救助中国留学生做出巨大努力,他们的爱心,十分感人。
目前,克赖斯特彻奇地震失踪人员搜救工作已全面结束。地震援助小组的工作重心已转移到协助中国驻新西兰使馆进行遇难学生家属的接待工作上。现在,已有13位失踪人员亲属来到克赖斯特彻奇。地震援助小组提前了解他们的航班信息,安排当地华侨华人到机场把他们接到家里,吃住行全包。与此同时,地震援助小组每天上午安排失踪人员亲属到地震援助小组,与使馆负责人见面;下午安排新西兰警方到地震援助小组向他们通报搜救和善后工作的最新进展情况。失踪人员亲属一开始情绪比较激动。地震援助小组人员针对具体情况,耐心地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缓解他们的激动情绪,保证他们不过于悲伤,损害身体。地震援助小组人员还帮助失踪人员亲属配合警方,顺利进行了DNA采样。
采访过程中,不断有华侨华人前来捐献物品,有衣被、有果蔬、有蛋奶、有饭菜……朱萌萌女士领着家人开车送来一大纸箱盒饭,是她自家的美食店做的,想请失踪人员亲属尝一尝,并决定邀请他们周末到她的美食店吃饭。她语言朴实,告诉记者说:“这些家属的亲人没有了,就想为他们分点忧。”
大难面前,广大华侨华人的爱心和奉献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男女老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人人都在奉献爱心。记者问他们是以怎样的感情投入中国留学生救援工作的?徐叶明组长说:“尽管我们都移居国外了,但我们都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出生,在中国的土地上长大的。我们的这种情感是不可能被分割的。正如王建京会长所说‘他们就是我们自己的孩子。’”(本网克赖斯特彻奇3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