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菜园

昨日,244名中外旅客搭乘东航MU538航班从日本东京返回上海虹桥机场 新华社发 昨日,244名中外旅客搭乘东航MU538航班从日本东京返回上海虹桥机场 新华社发

  羊城晚报讯记者黄亮报道:震后第二天,国内多地均发生在日同胞失去联系的情况,微博上寻人消息满飞天,多个公益性微博负责转载和收集各种寻人消息。我驻日使馆网站迄今共核对至少38批次共6357人的安全信息。有消息称,江苏南通有25人在日本海啸后失去联系,台湾地区有1700名留日学生失联。

  使馆网站发布6357人安全信息

  在微博上输入“日本地震寻人”等字样,到处都是寻人的信息,“日本地震中文求助联络”和“日本地震中的中国人”等微博均在震后短时间内成立,上面主要发布与转载寻人消息。在成千上万的寻人消息中,有的是国内亲人与在日华人失去联系,在微博上求助当地人帮忙寻找,有的是本人被困于某地难以脱身,而通过微博向外求助。博友“鄂阳”称:“包括我妹妹在内的57名中国研修生被困在青森县工厂寝室内,希望大家帮帮忙,救援队何时才能到啊。他们的食物不够了,现在根本没人管。”其随后用日文贴出被困的地址。该条微博引起诸多网友的转载和回应,记者昨晚发稿时尚未有救人的结果。

  与此同时,我驻日大使馆正全力以赴核对在日同胞的安全信息,尤其是国内有亲人要求确认的线索,均通过电话、网络及外交渠道等手段加以确认。短短两天时间,使馆网站共发布至少38批次、多达6357人的安全信息。据使馆新闻参赞邓伟介绍,截至当地时间13日17时,使馆共接受求助4406多人次,确认平安信息5250条。

  然而,由于在日华人数量庞大、部分地区通讯不畅通以及使馆人手有限等原因,目前该项工作十分艰巨。据日本法务省公布的2009年年底统计数据,仅在受灾比较重的青森、岩手、宫城、福岛、茨城5县,就有超过3.3万名中国人。17.5万在日中国研修生中,不少分布在日本东北地区。地震发生时,在日有244个中国旅游团,总计5455名中国游客,其中不少人前往北海道等东北地区游览观光。

  25名南通人震后失去联系

  据中新网消息,江苏南通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初步确认25名南通人在震后失去联系,其中24人系赴日本研修生(技能实习生),1人为南通市区某商贸公司前去当地洽谈商务的负责人。这名负责人10日刚去日本,11日地震时还曾与家人电话联系过,当时称“正在避难”。根据南通200多家外派劳务企业、赴日投资企业反映的情况统计,南通市共有约200名人员处于震区及海啸地带的青森县、宫城县、岩手县、福岛县、茨城县和千叶县等地区,25人日本海啸后失去联系,其中21人由如皋某劳务公司派出。南通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已把失联的人员名单上报江苏省公安厅,并请求中国驻日使领馆协助查找。

  另据台湾媒体昨日报道,根据台湾“教育部”统计,在日本大地震灾害中,台湾有1700人留日学生失联。

(编辑:SN002)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据央视最新消息,中国政府决定向日本政府提供3000万元人民币的援助,第一批物资将于今天下午从上海运出。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日本气象厅透露,当地时间3月11日下午2点46分(北京时间11日下午1点46分)左右,日本东北地区宫城县北部发生里氏7.9级特大地震。日本气象厅随即发布了海啸警报,称地震将引发约6米高海啸。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也已向俄罗斯及马里亚纳群岛发布了海啸警报。美国地质勘探局11日将日本当天发生的地震震级修正为里氏8.8级。

经历了四川汶川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之后,当下中国人对地震的态度并没有改变多少。网上对世界范围内的地震没有表现出人的基本情感,更谈不上所谓的“人文关怀精神”。

还没有更多信息表现出日本此次地震中人员和财产的受灾情况,中国人在互联网上表现出的态度先是互问是否有震感,之后更多的则是调侃和与己无关式的漠然。

刚刚过去的新西兰大地震中,十几名中国人罹难并没有引起国内舆论的重视,大量信息集中在对新西兰地震后当局如何反应的报道中,湮没了十几名中国留学生逝去的信息。尽管中国派出了人道主义救援队到达了新西兰地震现场进行救援,却无法表达出一个大国应该的文化胸怀。

悲天悯人,感同身受。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内涵中并不缺乏对人类的关爱以及对自然的敬畏。在云贵川,西藏以及内蒙等地的原住民依然保持着对自然界中万物的敬畏,一草一木栖神明的文化理念和人的日常生活共存。

无数人在汶川地震后高呼“汶川加油”、“四川加油”、“中国加油”的时候,精神的力量被瞬间放大到原子爆炸的当量,如果人们有足够的力量敬畏自然,日常生活中将地震、火灾等天灾人祸的防范作为日常修习的项目,汶川及周边震区逝者的数目不会以近十万计。

在地震面前,中国人当以日本为师并不夸张。岛国多震,民众对地震的了解以及防护既是敬畏自然又有科学指引,每遇地震都会有效自保,做到最小程度的伤亡。独特的日本地震文化中,日本民众既不会在日常疏于对天灾的防范,也不会在地震来临时惶恐不安。

不可否认,在中国与日本之间,彼此间的民间文化中有无法遮盖的愤青情绪,但在自然的力量面前,对生命的平等和尊重是不能以国家和政治作为衡量标准的。一个民族的文化,如果没有学会对人类普遍意义上的生命的尊重,也不可能尊重自然和敬畏自然。

3月11日,媒体报道说:“从云南省盈江县政府获悉,截止目前该县境内10日中午发生的5.8级地震,已造成25人死亡,近30万民众受灾”,死亡的25人与汶川近十万的逝者一样应该得到国人的悲悯,但5.8级的地震轻易就被日本的8.8级地震的信息所覆盖了。

人们的记忆淡忘得太快了!

发表在栏目: 文化

  遇难和失踪者已过2000

  日本气象厅3月13日上午宣布,日本东北地区发生的大地震震级由里氏8.8级修订为9.0级。气象厅还宣布,13日起3天内发生7级左右余震的概率为70%。自11日地震发生以来,每天发生5级以上的余震约150次。气象厅13日下午宣布解除所有地区的海啸警报。

  截至13日记者发稿时,日本警方公布遇难和失踪者已超过2000人。重灾区宫城县警方表示,县内死者可能超过万人。据多方统计,因地震房屋倒塌、海啸等灾害从宫城、岩手等6个县疏散的人数已超过35万。眼下灾区最缺少的是饮用水、食品和毛毯等生活必需品。东京一些超市还出现了抢购蔬菜和食品的现象。

  防卫大臣北泽俊美13日透露,已接到菅直人首相的命令,要求自卫队参与救灾人数增至10万。

  核泄漏事故初定为4级

  日本东京电力公司13日上午向政府通报称,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发生“紧急事态”,反应堆丧失冷却功能。当天上午3号机组周围的核辐射量每小时超出污染标准值500微西弗,并一度升至1204微西弗,快到14时时检测出1557.5微西弗的高辐射量,之后又有所下降。

  官房长官枝野幸男13日下午在记者会上表示,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的建筑内可能已充满了氢气,有可能发生爆炸。他同时强调:“不会导致堆芯熔化。即使发生爆炸,也不会对周边民众健康造成明显影响。”日本政府初步确定此次核泄漏事故为4级,即造成“局部性危害”。

  福岛县政府13日发布消息称,新确认有19名从东京电力福岛第一核电站方圆3公里内撤离人员遭到核辐射。目前已确认有22人遭到了核辐射。据经济产业省原子能安全保安院估计,约有160人可能遭到了核辐射。

  日本经济财政大臣海江田万里13日表示,在东京电力公司与东北电力公司电网覆盖范围内“为防止发生突然的大规模停电,可能在各地区实施计划性(轮流)停电”。

  13日下午,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北京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组织专题会商分析认为,未来三天日本福岛核电站放射性污染物主要向日本东部的北太平洋区域扩散,对中国无影响。

  暂未收到我公民伤亡报告

  当地时间13日12时20分,中国国际救援队一行15人抵达东京羽田机场,日外务省副大臣伴野丰和中国驻日大使程永华前往迎接。伴野丰对中国国际救援队迅速到达表示欢迎。程永华说,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到来,是中日友好的证明。中国国际救援队领队尹光辉说,救援队将竭尽全力,发挥专业化水平展开营救。

  据悉,中国国际救援队已于当晚抵达地震重灾区岩手县大船渡市,在该市一所中学的操场上扎营露宿,14日一早将投入救援行动。

  地震发生后,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分别向宫城县、茨城县派出工作组,驻新潟总领馆和驻札幌总领馆分别向福岛县、岩手县派出工作组。中国使领馆工作组在灾区走访、慰问和救护受灾地区中国公民,同时与当地政府建立联系,了解中国公民受灾情况,并请日方协助确保受灾地区中国公民的安全。至今日本政府尚未公布在日外国人受灾情况。截至13日下午,中国驻日使馆没有收到在日中国公民伤亡的报告,使馆通过网页和电话确认平安的在日中国公民5500多人,收到求助信息 4400多件。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本报讯 昨晚9时许,中国国际救援队抵达日本地震重灾区岩手县的大船渡市,目前已在该市一所中学的操场上扎营露宿,预定今早投入救援行动。

  大船渡市靠近海滨,遭受地震和海啸双重袭击,是此次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队员飞机上已明确分工

  中国救援队由15名经验丰富的队员组成,昨日早上从北京出发,乘坐民航包机于当地时间12时20分抵达东京羽田机场。前往机场迎接的日本外务省副大臣伴野丰对中国救援队如此迅速地到达日本表示欢迎。他说,地震海啸灾区的条件不好,救援队能前来帮助,他十分感谢。

  救援队领队尹光辉介绍说,救援队此行携带包括搜救设备、保障物资等在内的数吨物资,队伍中包括7名搜救队员和1名医生,主要任务是搜救幸存人员,并协助排除灾区供电、通信等设备的故障。在飞机上,每名队员已分配了搜救、破拆、医疗、后勤保障、外联等各种职责。

  5至7天内搜索被困者

  昨日,随中国救援队一起行动的中国大使馆联络员石泽毅说,救援队当天18时30分许抵达岩手县花卷机场,随后乘车前往100公里开外的大船渡市。

  石泽毅说,中国救援队抵达大船渡市后,先与当地消防部门接洽,商定救灾地点和具体行动方案。目前,救援队已在大船渡市一所中学的操场上扎营露宿,准备今早实施人道主义救援。

  随队医生彭碧波说,在未来的5至7天内将搜索被困被压的生命作为早期目标。

  如日方需要或增派救援者

  据了解,大船渡市通信、供电中断,夜间气温零摄氏度以下,救援队将在大船渡市近海岸附近展开搜救行动。目前该区域有倒塌房屋3700余间,因未受海啸冲击影响,幸存者生还可能性较大。

  救援队员陈庆开说,“由于地震引发了海啸,救援难度比较大。但许多队员都参加过多次重大救援行动,有能力完成救援任务。”

  领队尹光辉称,目前尚不确定救援队的归国时间,将视日本方面需要,决定是否增派救援人员。

  中国驻日本大使程永华当天表示,日本发生了该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地震,中国人民感同身受。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到来,是中日友好的证明。希望救援队能发挥重要作用,圆满完成任务。

  ■ 对话

  携4吨救援物资赴日搜救

  新京报:怎么看待这次赴日救援工作?

  陈庆开(以下简称“陈”):在汶川大地震时,日本国际救援队给予了中国巨大的帮助。这次,我们将尽一切力量为日本提供援助。

  新京报:此次救援与前几次有何不同?

  陈:目前的日本灾区不仅是地震破坏,许多城市遭受了海啸,海水灌入市区,救援难度会大大增加。

  新京报:这次赴日救援做了哪些准备?

  陈:此次救援队一共携带了4吨救援物资赴日,其中大多是生命探测仪等搜救设备,还有各种破拆设备、海事卫星电话和应急药品等。出发前还准备了10条搜救犬,但由于日本方面没有提出相关要求,最终未能成行。

  新京报:有无专门针对核辐射的救援准备?

  陈:为了应对可能存在的核辐射威胁,救援队伍携带了包括核辐射检测仪等与核污染有关的防护设备。但此次救援行动并不针对核污染。

  ■ 专家建议

  充分利用“黄金72小时”

  本报讯 在地震等地质灾害发生后,“黄金72小时”是救援的最佳时期,这是救援界的共识。

  昨日,中国国际救援队总队副总队长、武警总医院医务部主任侯世科介绍了如何利用这段黄金时间搜救的方法:

  搜寻坍塌严重的房间

  坍塌不太厉害的建筑物,人被埋压的可能性不大。粉碎性倒塌的房屋,生存的可能性也不大。第一时间要寻找坍塌比较重,但里面又有空间的房屋,这里的被困者生存希望更大。

  暂时避开海啸冲蚀区

  和单纯的地震搜救有区别,因为海啸的冲刷会带入大量泥浆和水,容易造成被困人员窒息而亡。所以,灌满泥浆的房屋里,人的生存希望非常渺茫。

  应会选择离海边有一定距离、地势较高的地区开始搜救,暂时避开海啸冲蚀区,寻找房屋部分损毁,且只存在少量泥浆的地方展开搜救。

  寻找震前人多的地方

  抵达灾区后,可以问当地人,哪里的建筑会聚集较多人群,这些地方发现被埋人员的几率会很大。

  寻找搜救盲点空白点

  按照国际惯例,专业搜救队经过的地方,会在没倒塌的房屋上留下记号,表明是谁搜救的,是否有生存者,发现了多少遗体。

  有经验的搜救队伍会留意记号,不做无用功,争取时间搜救盲点和空白点。

  ■ 专家分析

  救援重点在河谷两侧高地

  救援专家曲国胜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按国际救援惯例,救援队要接受当地政府和联合国救援办公室的任务批条,中国国际救援队被指定救援的大船渡市位于岩手县的东南部,紧靠海岸线,是一个港口城市。城市中有一条入海的河流。地震发生后,河谷是大量海水倾入的区域,因此河道比较低洼的地区是海啸冲蚀区域。这里的人生还可能性几乎没有。

  但高于河谷的区域一般能成为避险的安全地带,根据航拍图像显示,河道两边有一些建筑物没有被海水淹埋和侵蚀。这些建筑物如果坍塌,里面可能有生命迹象。因此,在河两岸的高地和山坡成为救援队员72小时内把握生命迹象的重点地区,队员应尽快在这些地方展开搜救。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摘要】日俄战争以后,日本政府就开始向中国东北地区推行移民侵略政策。为了达到稳固人心,永久霸占中国东北的目的,日本在向中国东北推行大规模移民侵略之际,并没有忘记对移民进行思想统治和对东北民众进行同化,移民的宗教信仰就是其表现之一。

从1906年到1945年,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实施了大规模的移民侵略,这是日本“建国以来的第一次民族大移动”,被称为“满洲移民”。通过大量移民永久占有中国领土,奠定坚实的殖民地统治基础,无疑是日本对中国东北移民侵略的重要目的之一。日本移民当局在向中国东北推行大规模移民侵略之际,并没有忘记对移民进行思想统治和对东北民众进行同化。“满洲移民”的宗教信仰,既与日本本土一致,又有适合移民统治需要的特点。通过对移民宗教的探讨,既可以了解日本政府对移民的塑造方式与目标,更可以了解日本国民性的一些特点。

无处不在的移民神社

日本在向中国东北推行大规模移民侵略之际,并没有忘记对移民进行思想统治和对东北民众进行同化,其中最重要的表现之一是伴随着移民来到东北,在东北各地修建神社。在日本政府推行法西斯统治的过程中,其核心思想是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神道思想。神道思想原本只不过是日本古老的民族宗教,其自身并不具有法西斯主义的色彩,然而,在国家神道体制下的神道,其存在却与国家政策紧密联系在一起。

“九·一八”事变爆发以后,在日本国民当中排外主义、国家主义的浪潮进一步高涨。日本国民认为国家是国民生活的支持力量,期待着国家以发动战争并在战争中取胜来提高国民的生活。因此,作为日本国民精神寄托的神社也迅速增多。神社增多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战争往往是胜败难测,日本国民在祈祷战争胜利和“武运长久”的名义下,祈求身边出征的士兵安全而且顺利返回。很多日本国民要到神社参拜,为此,必须大量修建神社。二是为了使战争这一国家行为完全正当化,日本政府以国家神道来强化国家利己主义。“九·一八”事变后不久,在日本各地最常见的所谓“祈祷节”迅速增加,他们极力宣扬国威,宣传武运长久,祈祷战争胜利。与此同时,在乡军人会、消防组、青年团、妇人会、小学、自治组合等,各个团体都进行着有计划有组织的动员,1932年春天,发展成为以战死者慰灵为中心的纪念活动。为了使这一活动能够长久持续下去,在各地陆续新建和扩建了数量众多的招魂社,修建费来自各市町村的税收。在战争中,神社作为守卫国家的宗教性机构的机能迅速增强,一系列祭典的举行和神社的修建无疑促进了国民的集体参拜,使国民在精神方面达到了统一。

随着日本政府向中国东北移民数量的不断增加,在“满洲”各移民地区也陆续修建起神社,其建立的原则是一个移民团建立一个神社。一般来讲,修建神社比较早的是在移民到来的第二年,最迟也是在移入两年后就要修建。可见,修建神社是与移民团的建设紧密相连的。对于“满洲移民”来说,神社是他们的精神寄托,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移民居住地区修建的神社,大部分是以天照大神和明治天皇为祭神,至1936年末,在移民村落中修建了36所神社,其中35所神社供奉的是天照大神或明治天皇,或者同时供奉这两个神,另外一所神社供奉大国主命。

神道是日本人古老的信仰,神社则是包括“满洲移民”在内的日本人的精神家园。不论到哪里,神社都与日本人紧密相随,在人们精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此,以弥荣神社为例,说明“满洲移民”与神道信仰和神社的无法分割的联系。

第一个移民神社——弥荣神社

1933年2月11日,第一次“武装移民” 建立了弥荣村。同年10月14日,弥荣神社就修建完成,从弥荣村建立到神社修建完成仅仅经过8个月时间,修建神社速度之快,足见修建神社对于移民的重要性,这也是“开拓团”团长山崎芳雄为求安定团员精神而“努力的结果”。

根据《弥荣村要览》的记载:“昭和8年2月13日(先遣队到达永丰镇的第二天)早晨,在警察署的庭院,太阳升起之前,用喇叭将大家唤醒,全体成员在广场集合。国旗由青森小队的渡边拿着,向东方两拜、两拍手、一拜之后,三唱天皇陛下的繁荣。面向充满希望永丰镇的天地,在肃然的气氛中,感慨万千,默默无语。”①

这段记载说的是,在先遣队到达永丰镇的第二天,大家共同面向东方——日本的方向遥拜,看似是一件小事,却充分体现了移民的一种习惯与信仰。这件事被弥荣村移民作为“一生也无法忘记的事情”而被记入弥荣村史。

根据资料记载来看,除去移民具有强烈的神道信仰之外,促进弥荣村神社建立的直接原因是在异国他乡寻求精神上的安慰。第一次移民弥荣村所担负的任务不只是“开拓”,在日本人认为治安不好的“北满”地区,也担负着讨伐“匪贼”的警备任务。由于当地抗日武装力量的袭击,弥荣村曾经出现了几名战死者,为了安慰亡灵,团长山崎芳雄决定修建神社与忠魂塔。此外,在移民初期,移民面对艰苦的环境可谓“历经苦难”,尽快建立弥荣神社,确立弥荣村的中心标志以鼓舞士气是十分必要的。恰好在弥荣村中有几个移民是建筑技术者出身,以他们为主,从1933年9月动工修建,到10月14日就建成了弥荣神社。竣工之日正好是后续团员到达佳木斯的日子,因此,这一天被作为弥荣村的重要节日。

弥荣神社位于八里岗的高台,从永丰镇向东,过了种畜场,再过新泻区,去长野区的途中。之所以选取这一场所,原因在于各个村落到达此地都十分方便,而且位于高处,视线较好,移民可以遥拜或远望神社。这是经过精心选择后确定的场所。《弥荣村要览》中这样记载,八里岗最高部景致最好,位于中央地带,在此建立弥荣神社,成为日本精神的中枢。有关弥荣神社的祭祀活动,在《弥荣开拓十年志》中有如下记载:

弥荣神社以伊势为祭神,参拜时得到神符。而且在讲祝词时,因为神主不在团里,从团员中选择队员,并让他到日本国内学习……祭祀一年举行两次。春祭是在播种结束后,大致在5月。秋祭是在收获后,在10月末左右。祭祀活动与内地完全一样。大家聚集在神社,从夜里开始,唱歌跳舞,整个团都特别热闹。②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图为孙中山

图为孙中山

中新社伦敦3月11日电(记者 魏群)中国驻英使馆11日举行纪念孙中山逝世86周年活动,驻英大使刘晓明在致辞中说,在中山先生当年蒙难的地方举行缅怀仪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刘晓明说,1896年秋末,在当年清政府驻英国公使馆,也就是在目前中国驻英使馆所在的这栋建筑内,中山先生被诱拐劫持,面临生命危险。在公使馆英籍雇员的帮助和英国友人康德黎先生等人的积极营救下,中山先生被囚禁12天后终获自由。伦敦蒙难是中山先生在海外颠簸中的一次惊险遭遇,不仅在他个人生涯中有着重要意义,而且使他反帝反封建的意志更加坚定。中山先生说:“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中山先生在英国停留了八个多月时间,深入开展政治研究和社会考察,每日如一到大英博物馆苦思研读,融会贯通各种思想和政治主张,三民主义更趋完整深化,这为他成为国际知名的中国革命家和中国民主革命公认的领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晓明表示,中山先生为实现国家统一而奋斗毕生。当前,两岸关系正步入和平发展的轨道,但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两岸同胞应该携起手来,抓住机遇,加强合作,积累互信,共创双赢,努力完成中山先生的遗愿和未竟事业。

英国侨团代表、台胞代表、留学生代表等约220人参加了当天的纪念活动。伦敦华埠商会主席邓柱廷先生代表英国华侨华人致辞,他说,英国的华侨华人与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有着极深的渊源,“今天旅英华侨在这里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同时也是对我们自己的一种激励。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历史赋予我们海外侨胞的责任,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思想,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在祖国的繁荣富强、和平统一的进程中扮演更重要、更杰出的角色。”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本报讯(记者易东方)昨天,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透露,王世襄旧藏、有1200多年历史的唐代“大圣遗音”古琴将现身5月举办的嘉德春拍。在中国嘉德2003年秋季拍卖会中,该琴就以891万元人民币创出当时古琴拍卖世界纪录,此番再次现身,势必成为拍场焦点。

著名古琴鉴定家郑珉中先生认为此琴属中唐之始,雷氏为宫中所造,应是唐琴的标准器。该琴历经千年,至今未曾剖腹大修,非常难得。也有专家认为,古琴中仅有“大圣遗音”兼备“九德”,即将奇、古、透、润、静、圆、匀、清、芳九种美好音色、韵味集于一器,这在古琴中是最为罕见的。大圣遗音琴原为北京著名琴家锡宝臣先生所藏,1948年王世襄、袁荃猷夫妇以饰物3件及日本版《唐宋元明名画大观》,再加翡翠戒指3枚换得。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本报讯(记者孙乾)昨天,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王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人体器官移植条例》的草案修改稿已提交至国务院法制办。我国将建立统一的人体器官移植库,人体器官捐受信息不对称、缺乏统一的调配等问题将得到解决。

  据悉,红十字会去年3月起接受卫生部的任务主持器官捐献试点工作,目前已经在11个省份试点,成立了统一的器官捐赠委员会。“但是现行的条例已经不符合目前的实际情况了。”王伟表示,现行条例称,器官捐赠要宣传、动员,而实际上承担的任务已经不仅如此,还包括建库、抚恤和志愿。

  据王伟透露,草案修改稿中对中国红十字会负责宣传、动员器官捐献以及器官分配工作进行了明确,并提出将由第三方建立统一的人体器官移植库,通过信息共享来实现人体器官捐受的及时调配。

  此外,王伟称,他们还计划成立一个基金,对供者和受者进行援助,同时,今后可能是全国建一个统一的信息库,即时实现捐受信息的对接。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新华网惠灵顿3月11日电 (记者黄兴伟 刘洁秋)新西兰警方11日宣布,又有两名在克赖斯特彻奇地震中遇难的中国公民身份被确认,分别是42岁的李霞和34岁的张辉。警方已经通知遇难者家属。

  警方当天还公布了另外12位遇难者名单。他们分别是新西兰、日本和泰国公民。

  新西兰南岛最大城市克赖斯特彻奇2月22日发生里氏6.3级地震,警方说有166人遇难,其中96名遇难者的身份已被确认。

  据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统计,有24名中国公民在震后失踪,其中21人在地震中坍塌的坎特伯雷电视大楼里上语言培训学校。截至11日,共有4名遇难中国公民的身份被确认。

(编辑:SN012)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第 52 页,共 8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