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

英国百年前报纸预测手机与高铁(图)

  本报讯 据英国媒体8月4日报道,这张使用金色油墨的报纸(上图)于1900年12月31日发行,是为庆祝20世纪降临而推出的纪念版。

  报纸上除了对此前一个世纪进行回顾外,还准确地预测了20世纪出现的航空、高速火车、移动电话以及英吉利海峡开通海底隧道等重大事件,而过去百年的变化可证明其预见性非比寻常。不过报纸上也存在略显牵强的内容,如英国港口城市加的夫的人口将超过伦敦、潜艇将成为度假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等。 (宗禾)

发表在栏目: 科学

6月6日,“屈原和弟子”穿越时空在重庆杨家坪步行街与市民共度端午节。CFP供图

赛龙舟、吃粽子、插艾叶、挂香包……端午节期间,各种民俗活动丰富了人们的节日。仅仅是粽子的种类以及与粽子相关的各种活动就让人眼花缭乱。但是留心观察各类民俗活动,总感觉商业味重,文化味淡,尤其是对屈原的纪念太少,屈原的形象更是难觅踪迹。

就是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做什么?主要是吃粽子。”这是记者在小长假期间随机采访时听到最多的回答。

南京市新街口新华书店,初二学生小雄告诉记者,端午节前学校组织同学们集体吃粽子。“可是老师也没有告诉我们端午节和屈原的故事。我只知道屈原是一个爱国者,后来投江了,其他就不知道了。”记者又询问了多名前来购书的学生,他们几乎都表示对端午节的理解主要是吃粽子,相关的历史文化概念模糊。

“除了粽子大战外,端午节还在异化成‘龙舟节’。”江苏省旅游局信息中心主任周晓平说,这两年端午节期间各地的龙舟赛目不暇接,今年几乎有湖面的地方都要搞一个龙舟赛。其实,许多地方是以此汇聚人气,促进旅游,他们讲求比赛的规格,而忽视对传统文化的纪念和传承。“我参观了不少龙舟赛和端午旅游项目,都找不到屈原的形象和元素。这是一个严重的缺失。”

应注入新的文化内涵

江苏省社科院原院长、知名社会学家宋林飞说,我国传统节日大多按农历时间设置,不但跟中国悠久的农业文化有关,而且包含着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精粹,对一代代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宋林飞说,这些传统节日同时也非常具有纪念意义。比如说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日子。他是历史上杰出的爱国志士,有着在国家危难时刻牺牲自我的崇高品德,是中国人心目中完美人格的表现。因此缅怀古人也成为民族节日所纪念的重要内容。今年端午节,有的网站开设栏目吸引网民写微博纪念屈原,还有的学校组织学生朗诵屈原的作品,这些都是很好的传承形式,应当更广泛地开展。

“传统节日要增强吸引力,还需要文化创新。”宋林飞认为,屈原在世界范围享有崇高地位,不仅因为他的爱国精神,还在于他伟大的文学作品。屈原的作品极富想象力,又情景交融,开创了新的文体,他实际是当时文化创新的引领者。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22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继2000年的《天使和魔鬼》和2003年的《达·芬奇密码》之后,全世界读者等待六年之久的丹·布朗新书《失落的符号》(The Lost Symbol)9月15日在多个国家同步发售。尽管作为《达·芬奇密码》的续篇,《失落的符号》也充满奇幻色彩,但其故事发生的背景是真实存在的,小说一开始便向读者呈现了大量历史科学事实和各种符号,地点则是位于华盛顿特区的共济会教堂。

  1.共济会教堂

共济会教堂
共济会教堂(图片提供:Visions LLC, Photolibrary )

  共济会教堂建于1915年左右,由两尊17吨重的狮身人面像在门口守卫,用于向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摩索拉斯陵墓——表示敬意。从《失落的符号》小说一开始,在共济会教堂100英尺(约合30米)高的殿堂内,肌肉发达、刺有纹身的“Mal'akh”(希伯来语“天使”的意思)怀里紧紧抱着一个倒满葡萄酒的骷髅,此时他混入共济会多年,已成为这里职衔最高的会员之一。共济会教堂发言人杰森·范戴克(Jason VanDyke)说,布朗对共济会教堂的描写“是对的”,其他的描写“则很大部分是虚构”。范戴克说:“我们不用骷髅头喝酒。我们根本不会在殿堂内从事各种活动。”

  2.史密森博物馆支援中心

史密森博物馆支援中心
史密森博物馆支援中心(图片提供:Visions LLC, Photolibrary )

  史密森博物馆支持中心(Smithsonian Museum Support Center)占地面积为50万平方英尺,位于华盛顿特区郊外马里兰州的银山小城(Silver Hill),图中所示是支持中心的5号厅,像这样大的房间内放满了架子,架子上有数百万个保存完好的生物标本,其中一些是由查尔斯·达尔文本人采集的。支持中心包括储物间、实验室和保护设施,用以存放史密森学会博物馆的艺术品、文物和标本。

  在《失落的符号》一书中,符号学专家罗伯特·兰登在凯瑟琳·所罗门(Katherine Solomon)身边找到了一个新伙伴。凯瑟琳·所罗门是史密森博物馆支持中心从事纯理性论研究的科学家,所谓纯理性论研究聚焦于精神与人体的交流。据说,所罗门在支持中心的一个“邻居”(保存在此的海怪)在《失落的符号》发挥了关键作用。

  3.乔治·华盛顿共济会国家纪念馆

乔治·华盛顿共济会国家纪念馆
乔治·华盛顿共济会国家纪念馆(图片提供:Visions LLC, Photolibrary )

  在位于华盛顿特区市郊、弗吉尼亚州东北部城市亚历山德里亚的乔治·华盛顿共济会国家纪念馆(George Washington Masonic National Memorial),矗立着一尊美国开国元勋乔治·华盛顿的铜像。华盛顿也是一位共济会会员。在纪念馆外面,作为共济会的重要象征,一座小型金字塔让这座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纪念馆相形见绌,里面放着华盛顿在共济会生活的文物,在一个白色窗纱后面是约柜的“复制品”,是根据《圣经》中的描述打造的。

  传说,在中世纪一个名为圣殿骑士团(Knights Templar)的基督教军事组织将这个柜子从耶路撒冷带了回来。尽管有一些说法与此截然相反,但一些阴谋论者坚持认为,圣殿骑士团和共济会存在某种联系。尽管乔治·华盛顿共济会国家纪念馆已被证实是《失落的符号》中故事发生的地方,但该纪念馆管理收藏品的负责人马克·塔波特(Mark Tabbert)说,他不清楚究竟有什么与纪念馆有关的谜团会吸引丹·布朗的注意力。塔波特说:“我们的纪念馆每周七天都向公众开放。如果丹·布朗希望从中找到一个谜团,我们也不能阻止。但是,我们不会给这里披上一层神秘色彩。”

  4.“天堂中的华盛顿”壁画

“天堂中的华盛顿”壁画
“天堂中的华盛顿”壁画(图片提供:Visions LLC, Photolibrary )

  4664平方英尺(约合433平方米)的“天堂中的华盛顿”巨幅壁画出自意大利画家布卢米狄之手,绘在华盛顿特区美国国会大厦穹顶内侧。画面上,华盛顿在自由女神和胜利女神的陪伴下升入天堂。在丹·布朗的《失落的符号》中,小说一开始,有人在“天堂中的华盛顿”壁画下面以及被认为是华盛顿墓室上面两层处发现了一只严重受损的手,上面刺有共济会会员的标志,这是丹·布朗小说结合历史、宗教、神学、强权政治和密码破译的惯用手法。

  5.美国国家植物园

美国国家植物园
美国国家植物园(图片提供:Visions LLC, Photolibrary )

  在《失落的符号》一书中,主人公罗伯特·兰登会造访美国国家植物园内一棵扇形大棕榈树。美国国家植物园坐落于华盛顿特区的国会山脚下。植物园发言人萨利·博雷(Sally Bourrie)说:“这颗棕榈树名为‘行者’,名称源于一个典故。据说,一些口渴难耐的旅行者在棕榈树的叶子中找到了水,而且每个叶子可能储存有一升的水。”“行者”棕榈树又会同兰登的使命有何关联呢?据博雷介绍,传说,如果有人直接站在棕榈树前极为虔诚地许愿,那么他们的愿望就会实现。(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周一, 23 5月 2011 13:50

辛亥革命纪念馆如何定名?

长江日报讯(记者杨捷 陈诚 通讯员武建)汉网网友孙俊昨日向看工地组织方之一市城建委提出建议:能不能把辛亥革命博物馆正式定名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他说,取名“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是因为1979年孙中山夫人宋庆龄曾为武汉亲笔题写过这个名字。资料显示,在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之前,湖北省文化部门依托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红楼)建立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并请国家名誉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宋庆龄题写“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和“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两方匾名,题写时间1979年3月7日。后来选定“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题名挂在红楼正入口处。现在,红楼已按其历史原貌恢复为“鄂军都督府”。

昨日,看了恢弘的辛亥革命博物馆,孙俊更加激动。他说只是叫辛亥革命博物馆,不如命名“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4月,孙中山到过汉口和武昌。从建国方略中就能看出他对武汉的期待。宋庆龄是国母,武汉又请她题了名,这样的历史遗存应该在辛亥革命博物馆命名中体现出来,才更加厚重。

离辛亥革命百年越来越近,孙先生期待,武汉要利用一切资源营销推介城市,不要把历史淹没了。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各国纪念耶稣受难日菲律宾重演钉十字架(图)

  前(22)日是耶稣受难日,全球多国以不同形式纪念,哥伦比亚大搞传统复活节晚餐,菲律宾有民众重演耶稣被钉十字架的经过。

  哥伦比亚地势多变,生物种类丰富,拥有不少独特的动物,成为了当地人的佳肴。每逢长假期尤其是复活节,来自国内的民众纷纷来到首都与家人共度假期,享用有蜥蜴、海龟及水豚的“特别晚餐”。

  在菲律宾,过百名狂热天主教徒昨日模仿耶稣拜苦路及钉十字架,纪念耶稣在2000年前受难。钉十架活动已在首都马尼拉以北一个农村小镇上演多年,吸引大批游客。

  当地天主教会批评活动主办单位将受难节商业化,沦为赚钱工具。最年长的“受难者”、50岁的鲁宾表示他已是第25年参加,行动纯粹向神表达感恩之情,对天主教会的批评感到失望。

  在圣城耶路撒冷,昨日有数千名来自全球各地的信徒涌入,信徒们重走当年耶稣背着十字架,前往刑场走过的最后一段“苦路”。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左权将军的存世遗物很少,在北京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仅有照片、家书和一个使用过的望远镜供世人瞻仰。

家住河北涉县石门村的80多岁老党员杨爱公义务看守公墓20多年,左太北为父亲扫墓时都会特意去探望老人。

1940年8月,左权将军抱着不满百天的女儿与妻子刘志兰合影。这是一张临别前的照片,离别一刻将军留下了难得的笑容。

对于家住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的71岁老人左太北来说,最为珍贵的是父亲左权的十二封家书。

左太北对父亲最初的记忆,仅仅是靠些模糊的照片,儿时的她只知道父亲左权是抗日名将。她和父亲、母亲在一起的日子只有3个月,那时她尚在襁褓之中,那段日子永远地留在了山西武乡县砖壁村奶奶庙。

1942年,年仅37岁的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在山西省辽县十字岭战斗中壮烈殉国,是抗战时期牺牲的八路军最高级将领。当年10月10日,在今河北涉县清漳河畔的辽城乡石门村北为左权等烈士举行了5000人的公祭仪式。后为纪念左权将军,山西辽县改名为左权县。

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牺牲时,小太北刚两岁。左太北在延安保育院长大,新中国成立后她被送进北京八一小学读书。1957年到1959年,左太北在北京师大女附中读书,因母亲不在身边一直住在彭德怀元帅家中,“彭伯伯和浦安修阿姨待我很好,政府每月发的20元抚养费他们都替我存着,1962年彭伯伯亲手把钱交给了我。”

1982年5月,左太北收到了母亲寄来的三份历史珍物,其中一份是左权将军当年在与妻女分别的21个月里写给妻子的家书……

“太北身体好吗?没有病吗?长大些了没有?更活泼了没有?方便时请一一告我。”

“记得太北小家伙是很怕冷的,当心些,不要冷着这个小宝贝,我俩的小宝贝。”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张越在纪念史铁生朗诵会现场,她说在地坛纪念史铁生,也可以说是陪他在他喜欢的园子里春游。 本报记者杨天啸摄

本报讯(记者袁洪娟)“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这是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一句话。4月11日是作家史铁生去世第101天,史铁生生前的朋友、读者在他生前喜欢的园子——地坛方泽坛用朗诵的方式纪念这位已故作家。央视主持人张越说:“我们是陪铁生在他喜欢的园子里春游。”

当天,方泽坛活动现场竖立着巨大的浅红色背板,背板上的史铁生微笑着。史铁生从儿时到青年时期,再到中年的几张大照片,散放在会场周围。当天,史铁生的家人在台下默默倾听着朋友、作家、读者的朗诵。他们中有黄亚洲、祝勇等知名作家,也有大学生以及各行各业的普通读者。他们自由选择朗诵的文字,有的摘自史铁生著作,有的是自创的诗歌、散文,还有人只是简单说几句话,表达内心的激动。

作家黄亚洲朗诵了自己创作的诗作《在地坛,惦挂作家史铁生》。他说,史铁生是较早关注生命意识的当代作家,他的作品因此很容易深入读者内心。“今天,在这里纪念他,我希望对他表达一种敬意。”

专栏作家司马南朗诵了史铁生病床笔记中的一段文字,并为其取名《天堂》。他说他很认同史铁生关于死亡的观点,这样的纪念活动既是对史铁生的纪念,对参与者来说,也能获得精神文化的提升。

当天的纪念活动由央视主持人张越主持,她也是史铁生的朋友。她称,史铁生每到冬天就很难过,身体某些部位就出问题,甚至以为挨不过冬天。“但是春天一到,他就好了,想着去哪玩。今天我们在这里纪念他,也可以说是陪他在他喜欢的园子里春游。”

纪念朗诵会由精典博维公司与史铁生研究会(筹)共同举办。据史铁生研究会(筹)会长解玺璋透露,该研究会正在注册中,是众多网友自发组成的。他介绍,纪念朗诵会是史铁生研究会(筹)策划的活动之一。除此,他们还在进行《史铁生已发表作品总目》《史铁生年谱》的统稿编辑工作。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核心提示:5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画像展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幕,30位幸存者的画像跃然墙上,每张画像右边是纪念馆馆长朱成山的20行小诗,再现了每位幸存者的血泪经历。

 4月5日,参观者观看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素描画像。

幸存者夏淑琴老人看自己的画像。宋峤 摄

幸存者画像是南京艺术学院画家张玉彪教授创作的。此前,他曾经根据幸存者记忆的特征,参照亲人们的基本脸型,创作出33幅遇难者遗像,后来被纪念馆收藏。去年下半年,受纪念馆的委托,张玉彪为幸存者作画,为了更加形象逼真,还原幸存者历经磨难展现的心境,他历时8个月,收集资料,走访幸存者,终于在清明节前完成了这些作品。

李秀英、夏淑琴、程云、吴秀兰、常志强、穆喜福和李世珍夫妇……参观者们从30幅画作前慢慢走过,默念着这些世人熟悉的名字,表情凝重。朱成山为每一张幸存者画像配了20行散文诗,描述了幸存者的受害经历,把参观者的思绪拉回那个时空。  

“画得很像,你看,就是我现在的样子。”91岁的幸存者,抗战老兵程云凝望着画像说。昨天,有10多位幸存者来到纪念馆,端详着画像,追索着记忆。令人唏嘘的是,也有12位画像上的幸存者已经故去,包括当年奋力反抗日军暴行的李秀英老人,以及本文开头中的陈德贵老人,《拉贝日记》中提到的、曾住在拉贝家躲过灾难的穆喜福老人。

朱成山告诉记者,这些年,随着年龄不断增大,不少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相继离开人世。截至目前,已知健在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300多人。这些幸存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当年战争的受害者,也是那段历史的见证人。

“举办幸存者画像展览,旨在通过创新一种历史证人的表达方式,向世人传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史实,供世人纪念。”朱成山说,他们还将选取70位幸存者进行画像,以使幸存者的画像达到100幅。据悉,这次展览将持续到7月4日结束。  

幸存者程云老人站在自己的画像前。

江东门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为幸存者陈德贵配的诗

“您的名字叫大屠杀幸存者陈德贵

1937年冬日军侵占古城南京

大批难民

跑到下关‘和记洋行’避难

您当年只有十五岁呀

被日军搜捕出来

押到江边的煤炭港

关在一间挤满了人的大仓库内

次日分批赶出屠杀在河汊旁

您站在水里灵机一动

在鬼子枪响之时扎入水里……”

发表在栏目: 文化

中新社广州3月17日电 (杨薇)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项目总投资达2.26亿元人民币的广州辛亥革命纪念馆,目前正在加紧建设中,拟于今年10月10日建成开馆。

记者17日从广州市黄埔区了解到,为了提升该纪念馆的对外形象,黄埔区目前就该馆周边道路,对外公开征集路名。

据介绍,广州辛亥革命纪念馆是为纪念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活动打造出具有全国性题材的专题纪念馆。该馆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内,该岛正是黄埔军校的所在地,拥有东征阵亡烈士墓园、北伐纪念碑、长洲炮台等人文历史遗迹。辛亥革命纪念馆完工后将和长洲岛、黄花岗烈士陵园、广州起义旧址纪念馆等形成一个展示中国近代革命历史历程的建筑群。

该纪念馆总建筑面积为18000平方米,包括陈列区1.32万平方米、藏品库区1000平方米、技术及业务用房1800平方米、观众服务及配套设施2000平方米等。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广州辛亥革命纪念馆,提升广州辛亥革命纪念馆对外形象,黄埔区目前就辛亥革命纪念馆东、西、南边道路,对外公开征集路名,并要求路名要体现辛亥革命历史、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和突出长洲岛的特色,富有个性。

此外,该馆文物征集工作也在同步推进。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初步征集了一批有较高价值的文物,主题展览和专题展览的陈列提纲也基本完成。 完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第 2 页,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