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4月9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网站公布了一组图片,展示了一个神秘盘状天体遮住御夫座ε星并使其形成“日食”的过程。对御夫座ε星“日食”进行研究有助于天文学家揭开这个神秘天体的真实身份。

  1.艺术概念图

艺术概念图
艺术概念图

  距离地球2000光年的恒星——御夫座ε星在一个黑色尘盘遮蔽下形成“日食”。

  自19世纪20年代以来,天文学家便发现御夫座ε星每27年便会在一个神秘“伴侣”影响下发生“日食”,“日食”持续时间长达18个月。2010年1月1日,这颗黄色特大恒星处于“日全食”状态。

  让御夫座ε星发生“日食”的天体种类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科学家对此提出各种各样的理论,有人认为是一个黑洞,也有人认为是一个多尘星云。最近进行的研究显示,这个看不见的天体可能是一颗被巨大尘盘环绕的恒星,两颗恒星彼此绕对方运行,形成所谓的“双星系统”。

  有关御夫座ε星的新图片刊登在4月8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这些图片似乎能够证实双星系统理论。研究论文联合执笔人、美国丹佛大学天文学家罗伯特·斯特赛尔表示:“图片显示这个盘呈雪茄状,长度和薄度均超过绝大多数画家想象中的模样。”

  2.发生“日食”前的御夫座ε星

发生“日食”前的御夫座ε星
发生“日食”前的御夫座ε星

  借助于加利福尼亚州威尔逊山上的望远镜阵列CHARA(高解析度天文中心的英文缩写),天文学家得到了这幅图片。图片展示了2008年的御夫座ε星,此时的这颗恒星处于“全亮”状态。根据此前的预计,御夫座ε星的质量是太阳的15倍。但CHARA获取的最新数据显示这颗恒星的体积远远低于此前的预计,更有可能只是太阳的3.5倍。与使其发生“日食”的神秘盘相比,它的体积可能只有这个盘的40%左右。

  斯特赛尔指出,其他观测数据显示御夫座ε星的寿命达到1亿年,现在可能已经走到生命的尽头,所拥有的氢和氦将燃烧殆尽。此外,这颗恒星的一些质量可能以气体的形式消失,伴星的盘则获得这些质量。但御夫座ε星仍拥有足够质量,最终可能以爆炸的方式结束生命,形成一颗超新星。

  3.开始形成“日食”

开始形成“日食”
开始形成“日食”

  这幅2009年11月绘制的增强图像显示,神秘天体开始遮住御夫座ε星。美国维拉诺瓦大学天文学家爱德华·古纳恩在同样刊登于8日《自然》杂志上的评论中指出:“早期研究就已清楚地表明御夫座ε星是一颗非凡的双子星。它的轨道周期以及极长的‘日食’时间说明存在一个体积巨大并导致其发生‘日食’的伴侣。这个伴侣的体积是太阳的1000倍。”研究论文联合执笔人斯特赛尔指出,这个碎片盘的实际质量低于地球,内部恒星的质量可能是太阳的6倍左右。

  4.形成“半日食”

形成“半日食”
形成“半日食”

  这幅2009年12月绘制的增强图像显示,黑盘已经遮住了御夫座ε星近50%的区域。直到现在,御夫座ε星伴侣的身份仍旧是一个不解之谜。在众多波长情况下,天文学家无法观察到这个质量巨大的天体。遮住御夫座ε星使其发生“日食”为研究这个神秘天体提供了一个最佳时机。

  5.画家的想象图,神秘天体状如飞盘。

画家的想象图,神秘天体状如飞盘。
画家的想象图,神秘天体状如飞盘。

  在画家创作的这幅想象图中,导致御夫座ε星发生“日食”的神秘黑盘状如一个薄薄的飞盘。一项新的专业-业余人员合作计划——Citizen Sky将帮助天文学家在当前的“日食”发生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御夫座ε星系统。通过斯特赛尔的Twitter博客,天文爱好者可以了解有关御夫座ε星的最新消息。

  斯特赛尔说:“当前的御夫座ε星仍十分明亮,绝大多数人都能对此进行观察,即使在不借助望远镜的情况下也是如此。今天晚上,如果观察条件较为理想,你们可以到外面欣赏这颗恒星正在上演的‘日食’。”对此感兴趣的天文爱好者应首先寻找位于西部天空的猎户星座,而后将目光转向这个星座上方。御夫座ε星就位于五车二右侧,后者处在御夫座的最顶端。(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5.突出冰面的山峰

突出冰面的山峰
突出冰面的山峰(图片提供: Michael Studinger)

  与突出冰面的冰山顶端一样,南极洲附近的山脉表明,许多南极峰顶与位于更东端的甘布尔泽夫山脉不同,依旧未能被冰雪所征服。任何类型的科学研究都会在南极洲遭遇独一无二的挑战。贝尔说:“我们需要让人员、设备和燃料进入南极的中心位置。”探险队面临的挑战是,燃料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变成凝胶状,根本不能燃烧,而高海拔又使得氧气瓶成为呼吸的必备工具。贝尔说,到探险队准备返回时,他们一个个已筋疲力尽。

  6.神秘尖刺状外形

神秘尖刺状外形
神秘尖刺状外形(图片提供: Michael Studinger)

  在根据2008年和2009年雷达数据绘制的迄今最清晰的一组甘布尔泽夫山脉照片上,其中一张以前所未见的尖刺状外形展现了山峰奇景,虽然图像的垂直刻度经过处理显得有点夸张。研究甘布尔泽夫山脉地形有助于科学家确定这座山脉何时形成以及如何形成,这一直是个未解之谜。

  河谷的存在预示着甘布尔泽夫山脉的形成年代早于现在被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但没人确定究竟比南极大陆早了多久。贝尔认为,甘布尔泽夫山脉的年代可能不超过5亿年。如果超过5亿年,甘布尔泽夫山脉会展现出因澳大利亚和南极洲史前碰撞带来的残缺特征。即便没有这种特征,如果甘布尔泽夫山脉形成于5亿年前左右,它们可能会在很久以前便因侵蚀而消失。

  7.埃里伯斯活火山峰顶

埃里伯斯活火山峰顶
埃里伯斯活火山峰顶(图片提供: Michael Studinger)

  在被探险队员迈克尔-斯图蒂格称为“百万美元一瞥”的照片中,南极洲埃里伯斯活火山峰顶2008年从罗斯冰架附近的小山后偷偷露了出来。罗斯冰架其实距离甘布尔泽夫山脉十分遥远。赶赴偏远营地的队员们必须在埃里伯斯活火山附近进行为期两天的强制性生存训练。

  探险队领队贝尔认为,甘布尔泽夫山脉比埃里伯斯活火山年代久远,但可能都形成于距今2.5亿年前左右,当时,南极大陆已漂移至目前南极所在位置。贝尔说,那个时期南极温度更高,新的雷达照片中看到的山谷可能就是因那时的侵蚀形成的。后来,冰雪覆盖了山谷和山峰,令其在前不久仍是地球上最后一座未被探索的山脉。(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烟雾和镜面:业余摄影师简-佩恩在卧室拍摄这些迷幻效果图像
>>点击查看精彩组图<<

  腾讯科技讯(叶孤城/编译)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烟雾和镜子向来具有神秘色彩,目前,一位业余摄影师利用这两种物质拍摄获得令人惊奇的图像。

  据悉,业余摄影师简-佩恩(Jay Payne)使用熏香、照相机和Photoshop绘图软件获得这些精美图像,而拍摄地点则选择在自己家中卧室。

  佩恩来自英国兰开夏郡伯恩利市,将自己卧室光线调节得非常暗,点燃熏香形成这些图像,使用普通的单反相机和手动闪光灯进行拍摄。

  之后他将拍摄的照片通过Photoshop处理,再对图像进行色彩渲染,使其更好地呈现背景色彩。佩恩称,拍摄的这些照片很少进行图像再加工处理。

  在烟雾镜面照片中可清晰地呈现神秘的面部结构,这是烟雾的双重镜面成像效果。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工作人员正在辨认苍蝇


诱蝇笼

  自贡市共设有35个监测点,负责对苍蝇蚊子的收集

  昨日,在自贡的农贸市场、住宅小区、餐饮店周边,活跃着一群市民眼中的“神秘人”,他们捉苍蝇、逮蚊子,还对它们冷冻、分类……原来,是自贡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在对多种病媒生物进行专业监测。

  看起来好玩过程很辛苦

  “啪”的一声,随着汇东区一餐馆工作人员李师傅手起拍落,一个振翅飞舞的苍蝇被拍成了“肉饼”,正当李师傅再接再厉用苍蝇拍对准下一个“目标”时,一个“神秘人”阻止了他:“别打,留着它,我们有用。”

  “我们都是直接把苍蝇打死,还没见过有人活捉苍蝇的。”李师傅很是纳闷。

  原来,这些“神秘人”是收集苍蝇的疾控中心工作人员。

  疾病控制2科副科长肖崇堃说,这项工作并不像旁人想得那么“好玩”,相反特别辛苦。

  全市监测点一共有35个

  从今年3月至11月,该市疾控中心监测人员每月都会对苍蝇、蚊子进行一次取样监测。

  肖崇堃介绍:“我们在城里有15个点对苍蝇进行监测;而蚊子的监测点主要设在农村,有20个。”

  每个监测点必须按时放置捕捉工具,按时回收;到了实验室,还要把苍蝇、蚊子进行冷冻,然后分笼收集,一只一只地辨认分类。

  笼子捉苍蝇比杀虫剂强

  昨日,华西都市报记者走进自贡市疾控中心实验室,一个绿色网状笼子放在实验台旁边,它的样子看起来像一盏“孔明灯”。

  “它其实是一个专门捕捉苍蝇的工具,名为‘诱蝇笼’。”肖崇堃说,利用这个工具活捉苍蝇,比直接用杀虫剂更管用。“只要苍蝇飞进去,绝对出不来!”

  “一般是上午9点放笼,下午4点收笼。”肖崇堃说,他们监测的场所包括农贸市场、绿化带、住宅区和餐馆酒店四大区域,主要是收集苍蝇,根据所监测区域捕捉到的苍蝇数量,来测算该区域的苍蝇密度、种类等指标。

  监测病媒生物严防疾病传播

  自贡市疾控中心主任李群说,鼠、蚊、蝇和蟑螂等病媒生物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一系列的传染病。该市疾控中心为此启动了此项病媒生物监测工作,为了系统监测掌握这些病媒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季节消长变化资料,以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防制方案,达到预防和控制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的目的。

  截至目前,该市疾控中心尚未发现一例因病媒生物(苍蝇、蚊子、老鼠、蟑螂等)传染人体引发的疾病病例。

  文/图华西都市报记者罗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4月5日报道,意大利考古学家4月5日宣布将组建一支考古队挖掘达·芬奇名作《蒙娜·丽莎》的原型丽莎·盖拉尔迪尼的骸骨,以求找到足够多的头盖骨碎块供电脑复原盖拉尔迪尼的面部图像,从而与这幅传世奇作中的神秘形象进行直观比较。

  《蒙娜·丽莎》的原型究竟是谁,数个世纪以来一直都是个谜,但大多数学者认为,画中人是佛罗伦萨一位丝绸富商的妻子,名叫丽莎·盖拉尔迪尼。她在1542年去世,享年60多岁。挖掘地点定在佛罗伦萨市中心的圣乌苏拉修道院遗址,这里被认为是盖拉尔迪尼的安息之地。

  考古队将借助透地雷达搜寻人类骸骨,对于发现的所有人类骸骨,他们都会进行筛选,然后通过碳元素定年法测定骨头的年代,检查是否有与盖拉尔迪尼去世时的年龄相符的骸骨。考古学家们还将提取骸骨的DNA,将之与从盖拉尔迪尼子女们的骸骨中提取的DNA进行对比。据报道,她的部分子女被安葬在佛罗伦萨的一座长方形教堂中。

  考古队的领队将由艺术史学家西尔瓦诺·温琴蒂担任。他在去年宣称找到了“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米开朗基罗的遗骨,但他的这一发现遭到其他学者的质疑。

  对于温琴蒂领导的这个新项目,也有人提出质疑,他们认为盖拉尔迪尼的骸骨极有可能在30年前圣乌苏拉修道院改建成警察局之时就被挖掘出来了,并被丢弃到佛罗伦萨市郊的垃圾堆中。因为那项工程结束后很久,人们才发现盖拉尔迪尼的死亡证明并从中发现她是被安葬在那座修道院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南京一施工工地挖出神秘木桩阵。(徐飞 摄)

浮出土层的木桩和台阶。(徐飞 摄)

中新网南京3月1日电 (记者 唐娟 徐飞)南京一施工工地挖出神秘木桩阵。1日,记者赶赴工地,南京的考古专家已将这里变成了考古工地。

在南京太平南路和淮海路的交叉口,原来沿街的民宅已经被拆弃,废砖废土堆很高。南京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正在一铲一铲地挖泥土。现场被规整“划”为凸字形,南北向的长100米左右,宽20来米,而东西向的探方长50米左右。考古工人的脚下,一根根木桩直直地往上立着,疏疏密密,好像在排一个什么阵。这些木桩是干啥用的?现场一位工作人员说,盖房子的啊。古代又没有水泥桩子,就用木头代替了。

“这对于南京的文化层来说,是比较早期的,据推算,应该是在清朝时期。”考古专家介绍。不过这并不是吸引考古专家的地方。因为考古专家在此是为了挖1700年前的六朝都城。

都说南京是六朝古都,但1700年前的六朝,都城在哪里?从2002年开始,南京市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就开始了寻找。经过8年的寻找,一个又一个的六朝遗迹被发现,但仍难判断六朝都城东西南北的具体位置。这对于南京考古界无疑是一件憾事,因此每一个可能的遗迹发现,对于确定六朝都城位置都是一个新的希望。

据现场考古专家介绍,从目前确定六朝都城范围来看,此次发现的遗迹是在六朝都城范围以内。只是现在考古刚刚开始,并没实质性的进展,最少需要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再向下挖2米,才能到六朝的土层,至于会有什么收获?考古专家表示“现在不好说”。但他同时表示“每一个可能的遗迹我们都不会放过。”因为他们比任何人都更急切想知道六朝都城方位。或许要不了多久“南朝六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六朝盛景,就会被考古专家们在现在的南京城版图上构勒出来。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新发现显示出土卫六的神秘大气层是如何活动的

  土星最大的卫星土卫六有厚重的烟雾,比地球上的任何烟雾都脏得多。科学家如今在那里有了惊人发现:珍珠白的卷云,与我们在地球天空中看到的云很相似。这些新发现显示出土卫六的神秘大气层是如何活动的。

  土卫六上令人窒息的烟雾完全覆盖了土卫六表面,使它看起来像一个肮脏的橙色球体。地球上的望远镜和目前正在绕土星轨道飞行的美国航天局“卡西尼”号飞船都在这些烟雾中观测到由甲烷和乙烷构成的蓬松云朵。

  美国航天局“旅行者”1号探测器1980年掠过土卫六时曾发现细微迹象,表明土卫六的平流层可能存在冰云。新研究报告的作者之一、戈达德航天中心的罗伯特·塞缪尔森说,这种“冰由某种奇异的有机化合物构成”。

  如今,科学家用“卡西尼”号飞船上的合成红外分光计证实土卫六上存在由奇异的冰构成的稀薄的缕状云。

  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戈达德航天中心的卡丽·安德森说:“它们很薄,很容易被忽略。”

  安德森和同事塞缪尔森通过一系列观测在土卫六北极附近发现这些云朵。

他们猜测,大气层较高处的碳氢化合物或氮-碳氢化合物因为气流持续从较热半球极地向较冷半球极地流动而向下移动。安德森说:“有机气体在下降过程中凝结了。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三毛(资料图片)

三毛与荷西(资料图片)

三毛离世20年纪念活动纷起

《三毛1943-1991》作者师永刚谈三毛

今年是三毛辞世二十周年,那些热爱三毛的人们,用歌声、用文字,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这个奇特女子的怀念:她的作品被重新编排再版,在纪念她离世20年的展览中,她穿过的衣服、亲手粘贴的相册、与荷西的结婚纪念物悉数展出,甚至有人希望像她那样来一次环球旅行,去一次撒哈拉沙漠。20年过去了,三毛依旧活在许多人心中。

不过,在一个被印象化、故事化了的三毛背后,究竟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这些故事,又如何告诉人们一个更生活化、更加真实的三毛?本报记者日前在京专访了《三毛1943-1991》作者师永刚,听他讲述他所了解的三毛,和三毛那些少为人知的故事。

“当三毛自杀,有一种大时代的伤感,那样热烈追求真挚爱情,或者人与人之间美好感情的时代是否随她而逝?”此前,师永刚曾用如许感慨在自己的微博上表达了对三毛的深切怀念。

文/本报驻北京记者 赵琳琳

她改变了一代人的世界观

师永刚十六七岁时,也曾经是三毛的粉丝。在他看来,三毛影响最大的时代,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时的中国刚改革开放不久,人们对一些新鲜事物总有好奇。三毛恰在这时出现,给那时的人们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和冲击。

上世纪80年代,出境是罕事,人们对于世界的形象几乎毫无感知,我国台湾对很多人而言也颇具神秘感。

“但有一天,忽然有一位神秘女子三毛,穿着很波希米亚的衣服,说着嗲嗲的话,漫游到欧洲,遇到了外国人荷西,碰撞出一段很神奇、浪漫的爱情故事,接着又移居当时更加罕为人知的撒哈拉沙漠。这种东西一出现,立刻撞击了很多人的世界观,人们忽然意识到,原来人是可以这样的。”师永刚说,这更加不难解释,为何许多女性在遇到三毛的一瞬间就被征服,其中甚至包括今天已经大名鼎鼎的杨澜和陈鲁豫。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南极冰原下埋藏有发达的水系,包括湖泊和河流(科学网-kexue.com 配图)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10日消息,近日,随着俄罗斯南极东方站科学家操纵钻头节节深入,全世界最神秘的一片湖泊即将掀开面纱,它在过去1500万年里一直静静地隐藏于南极洲厚厚的冰盖下,里面也许孕育着从未被人类所知的生命形式。

  这个名为“东方湖”的冰下湖存在于南极冰盖下3750米的深处,和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样大,是南极洲150个冰下湖中最大、最深且最与世隔绝的一个,迄今为止人类的足迹还从未到达过那里。东方湖的氧气含量极高,并保持着全球最冷气温零下89.2摄氏度的纪录,在地球其它任何地方没有跟它类似的环境。

  俄罗斯东方站目前正在利用南极洲短暂的夏天对东方湖进行钻探,他们的钻头即将到达这个神秘的地方。

  由于这片湖极深且从未被钻探过,科学家们怀疑里面可能存在新的生命形式,它将展示地球在冰河世纪之前的形态以及生命究竟是怎样演化的。这项研究还有助于科学家了解在火星和木星卫星欧罗巴这样相似的极端条件下生命存在的可能。

  目前专家们还受到一些困扰,他们担心一旦穿破东方湖可能会将外界细菌带入这片纯净的湖水中,或许也会将从未被发现的细菌带到陆地。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患上神秘疾病的小海豹会虚弱得无法移动,只能在呼吸中等待死亡


卧在兽医担架上的小海豹,是数十个遭受神秘疾病摧残的小海豹中的一个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11日消息,英国海域的小海豹处境令人堪忧,这些或许不是人类所为,但又与人类的行为又脱不了干系。从去年夏季开始,英国的小海豹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灾难。

  据国外媒体日前报道,图片中卧在兽医担架上的小海豹,是数十个遭受神秘疾病摧残的小海豹中的一个。这些与人类活动有所关系,因为人类的活动毁灭了英国最大的海豹繁殖地。

  这种神秘的疾病令科学家们也感到困惑。患上神秘疾病的小海豹会虚弱得无法移动,只能在呼吸中等待死亡。据路经诺福克(Norfolk)海滩的人们介绍,这些在疾病中挣扎的海豹,大部分都是可怜的小海豹。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英国海豹的数量令人堪忧,早在去年,英国紧急的召集了大量的兽医沿着海岸线来回的照料小海豹。一些海洋专家也沿着海岸线寻找疾病源头,然而,他们并未找到任何病毒性疾病或细菌的形成迹象,并且沿路被照料的海豹都是相对健康的。虽然有不少海豹感染了肺蠕虫和寄生虫,但是这并不致命。

  英国皇家禁止虐待动物协会(RSPCA)东部野生中心的负责人艾莉森(Alison Charles)表示,前几年小海豹孤儿只在夏天这个季节才能搜寻到,但是近年来搜寻海豹孤儿的季节拓展了许多,目前在冬季和秋季也能搜寻到年长点并很消瘦的小海豹,它们中的大部分都眼色干枯,并会咳出血丝,仅剩下残喘的呼吸声,令人十分难受。

  该中心成立于1992年,以往他们每年都会照料医治60个到65个生病或被遗弃的小海豹,但在去年小海豹孤儿的数量倍增,突破了救助121个小海豹的记录。这些恢复健康的小海豹大都会被送入沃什湾(wash)保护中心内进行繁殖和生育,那里的环境极佳,使得新生的海豹能健康的存活,所以在那里逐步形成了一个数量的海豹群。

  据英国相关机构透露,去年夏天英国东海岸发现数十只成年海豹尸体,它们是死亡后被海水冲上沙滩的,它们的死状都惨不忍睹,整个身体有巨大的螺旋型伤口,仿佛是被塞入了巨大的转笔刀后留下的伤痕。专家认为,这些成年海豹可能是被船底的螺旋桨切割致死,死亡的成年海豹中的一些是这些生病的孤儿小海豹的母亲。这可能与小海豹的神秘疾病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这些动物保护机构还认为,北海抛洒的电鱼网也应对此事也有相应的责任。

  圣安德鲁斯大学(St Andrews University)海洋哺乳动物研究所的戴夫(Dave Thompson)博士却不认为这是疾病所致。戴夫博士表示,如果是疾病所致的话,目前已经可以找出病因。他提出了新的解释:或许在海洋中发生一些不为人类所知的事件。

  到底小海豹们所得的是神秘疾病还是另有其他原因,这些都有待专家们进一步的研究考证!不过人类必须改变活动方式,以保护这些可爱的动物。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3 页,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