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


用蘑菇菌丝做成的塑料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4月8日消息,提到蘑菇人们通常会想到一些美食,而决不会想到它还有望能用于更多不可思议的用途。近日,位于美国纽约的Ecovative公司就利用蘑菇的菌丝研制出可分解的环保汽车部件。

  据美国《大众科学》报道,Ecovative的主要创新在于通过菌丝体及农业废料(如谷物外壳和其它废弃有机农作物)生产出一种泡沫塑料,其可以代替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和聚苯乙烯类产品,在多个领域广泛应用,例如包装材料和家庭隔热材料。

  研发者计划与福特汽车公司展开合作,利用蘑菇塑料生产汽车挡板,保险杠和车门中由石化产品生产的泡沫塑料及隔热体。这样可以使汽车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可降解,相对于传统塑料,蘑菇塑料不仅成本更低,而且防火防水,掩埋后一个月左右就能分解。

  Ecovative公司表示,要推广这款环保材料还要进行一系列对生产工艺,质量和韧度的检测,但是相信这种蘑菇塑料未来有望拥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蒙斯)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周五, 18 3月 2011 15:08

湖北:“盐情”的人际传播

“有盐吗?”“没有了。”“什么时候进货?”“不知道。”

这样的对话今天在武汉大小超市高频率地发生着。

在中百仓储超市梨园店,四层标注“武汉食盐专营柜”的架子空空如也。孙婆婆10时30分接到女儿嘱咐买盐的电话,马上出门,但还是晚了一步,走了3个超市都没有买到盐:“牛奶没有我可以不喝,但盐是每个人都要吃的啊!”

该店负责人介绍说,上午发生抢购后,他们调集了10吨盐,还是被抢购完了。该负责人看到有顾客一下买了18包盐,他上前问原因。顾客回答说:“不知道,别人买我也买。”

家住武汉市武昌区的杨奶奶很庆幸自己抢购了5公斤食盐。而她的快人一步得益于在深圳工作的侄女一大早打来的提醒电话。

问及从何处获得抢购消息,有的人是从网上获知,有的是偶尔听到别人议论得知。而最快、最“有效”的传播渠道则是亲戚、朋友、同学间的人际传播。在各大超市,通过电话汇报“盐情”的声音此起彼伏。

在媒体工作的余先生得知抢购消息后,很理性地给湖北省浠水老家打电话,叫家里人不要听信谣言。但令他惊讶的是,不上网、没有手机的老母亲早已获得信息,已经从镇上成功“抢购”了一箱食盐。

下午15时,湖北省商务厅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截至今日上午10时,全省部分市州出现食用盐脱销现象,少数门店出现断货。而据湖北省商务厅调查,目前湖北省有约万吨的充足食用盐库存。按全省月均消费2.1万吨计算,可以确保维持两个月以上供应。同时,湖北省是全国井矿盐主要生产基地之一,食用盐年生产能力114.5万吨,月生产能力10万吨。

发表在栏目: 文化

防辐射药物碘化钾 (国际在线/CFP)

据美国福克斯新闻网消息,因为担心日本核辐射会波及到美国,美国不少民众近日开始哄抢碘化钾,一些药品生产商的存货已经销售一空,正在加紧生产。
尽管美国医疗卫生部门的官员反复向民众表示,日本的核辐射不会影响到美国,但美国的还是出现了抢购防辐射药物碘化钾的疯狂局面,各大药店都面临碘化钾销量骤增甚至脱销的情况。当地媒体报道称,西海岸的3个州——俄勒冈州、加利福尼亚州、夏威夷州的当地药店碘化钾货架已经空空如也。
美国在线药品销售网站Nukepills.com的总裁特洛伊·琼斯向福克斯新闻网透露,仅周末两天该公司存有的碘化钾已经销售一空。美国的各大药房、医院、核实验室、药品经销商都向他们订购了碘化钾。目前他已经要求厂家加班生产100万片碘化钾药片和1万瓶液体碘化钾。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弗吉尼亚州的Anbex Inc药品生产商在周六当天已经卖光了其存有的1万份14片装的碘化钾药片,而新的订单正接踵而至。
相关专题:日本大地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河南农业大学两个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团队和12名在服务粮食生产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3月11日接到了学校奖励的“红包”和一辆价值20多万元的小轿车。
其中,该校尹钧教授主持的“河南小麦夏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团队和范国强教授主持的“泡桐丛枝病发生机理及防治研究”项目团队分别获得奖金50万元;授予郭天财教授科教服务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奖,奖励小轿车1部;李潮海、马新民教授等10人也获得科教服务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得到万元奖励。
“河南担负全国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此次拿出100多万元对专家学者给予重奖,支持创新、奖励创新,就是要鼓励师生拿出更多的科研成果来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的农业发展。”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张琼介绍说,学校已经出台了“创新创优支撑计划”并将专门拿出1000余万元对“创新创优”优秀项目进行奖励。
据介绍,河南农业大学此次奖励的尹钧团队和范国强团队双双获得了2010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多位专家担任南阳、许昌等6个市粮食生产专家组组长,为河南各地的粮食生产制订技术方案,提供智力支持,确保了河南粮食生产去年再次突破1000亿斤。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网(kexue.com)讯 3月4日消息,举世闻名的波多尔红酒(Claret)可能会加入北极熊的灭绝行列中,科学家近日预测由于全球变暖,可能到2050年波多尔红酒将不复存在。

  据国外媒体报道,由于全球温度的持续上升使得葡萄庄园无法生产出高品质的波多尔红酒。据专家分析,到2050年拉图(Latour)、拉菲(Lafite)等世界顶级葡萄酒庄将难以生产波多尔红酒。那些高品质波多尔红酒或许将成为历史,从此不复存在。


举世闻名的波多尔红酒(Claret)可能会加入北极熊的灭绝行列中

  一些乐观者认为,只要酿酒师们改用采用耐热的葡萄作为生产源,这种糟糕的境地就可以避免。然而,法国巴黎农业研究学院(the French National Institute for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 Paris)的红酒专家帕斯卡(Jean-Pascal Goutouly)说:"2050年波多尔的气候将无法生产红酒。或许像梅鹿辄(Merlot)这样的世界顶级红酒会成为过去。"

  另外,据波多尔农场主菲利普(Philippe Bardet)介绍,如果气温上升过快,那么对红酒来说将是致命打击。不过,气候升温要是缓慢一些,或许葡萄能适应这一变化。


由于全球变暖,可能到2050年波多尔红酒将不复存在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高温会令波多尔葡萄早熟,持续的干旱也导致水源供给不足。在这样的状况下,是很难酿造出高品质的波多尔红酒。其实,在科学家宣布气候消息之前,那些葡萄庄园的种植者们就已经注意到了近30年来波多尔的气候异常。

  (科学网-kexue.com 水离子)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世界卫生组织疫苗监管体系评估专家组组长拉瓦里·贝尔加比3月1日在京宣布,我国疫苗监管体系通过世卫组织评估,成为全世界第36个具有合格监管体系的疫苗生产国。
据介绍,世卫组织疫苗监管体系评估是衡量一个国家药品监管和疫苗质量的重要标准,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能否达到世卫组织的标准和要求,通过其正式评估,是对一个国家药品监管能力的全面检验。
拉瓦里·贝尔加比指出,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疫苗监管体系经验证符合国际标准,满足世卫组织对国家疫苗监管体系的指标要求,能够发挥良好的监管作用。
据介绍,此次评估中,世卫组织专家依据各项标准对我国疫苗监管体系开展了7大板块的评估,具体包括国家监管体系、上市许可工作、上市后监管包括接种后不良反应监测、批签发、实验室管理、对生产场所和分销渠道的监管检查以及临床试验的授权与监督等方面的工作情况。专家们还赴北京、上海、河北、江苏等地考察当地疫苗监管单位。
在评估中,我国批签发和实验室管理两个板块满分通过,其他5个板块也是高分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邵明立表示,这一成果展示了我国药品监督管理体系建设取得巨大进步,得到国际社会认可;同时也表明,我国疫苗产品质量保障工作是严格规范的。
世卫组织驻华代表蓝睿明指出,通过世卫组织的评估,意味着中国监管部门确保进入市场的疫苗质量及可靠性的能力获得了肯定。同时,中国的疫苗生产企业今后将可以申请世卫组织特定产品预认证。
据悉,预认证是对某特定疫苗符合国际质量、安全和效果标准的保证,是生产企业通过联合国采购单位将疫苗供应到其他国家的前提条件。国家疫苗监管体系通过世卫组织评估,是本国疫苗企业申请预认证的前提。
统计显示,我国现有疫苗生产企业36家,能够生产预防27种疾病的49种疫苗,年生产能力近10亿剂。
蓝睿明表示,中国的疫苗产业规模庞大,能以可负担的价格生产多种疫苗。“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疫苗企业将对解决全球疫苗需求作出突出贡献。”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被视为有毒化工原料的“一滴香”,近日被卫生部“正名”。卫生部召开食品添加剂新闻通气会介绍,经质检总局、国家药监局等多部门调查发现,“一滴香”、“火锅飘香剂”等产品属咸味食品香精,如按照标准使用对人体是无害的。卫生部同时发布公告称,从今年5月1日开始,面粉中将禁止添加增白剂。

  关于“一滴香”热点事件

  去年,多家媒体报道“一滴香”在火锅店、麻辣烫、煲汤店广泛食用,滴入“一滴香”,清水就能变成高汤。有媒体称,人若长期食用“一滴香”将危害肝脏。

  调查认定“一滴香”类似“鸡精”

  卫生部监督局局长苏志昨天介绍,“一滴香”的问题提出来以后,国务院食安办高度重视,责成相关部门立即进行处理。质检总局、国家药监局对相关企业、餐饮环节等进行了检查。

  苏志说,最终的调查结果显示,“一滴香”有它相关的生产标准,属于咸味食品香精的一种,是按照咸味食品香精进行的生产,“就像大家普遍用的鸡精。”据了解,咸味食品香精是列入我国允许使用的添加剂目录的。

  宣传被指欺诈消费者

  苏志说,“一滴香”的包装上写着是“一滴香”,这是为了它的宣传需要。“一滴香”如果是按照标准生产,生产很规范,就没有安全问题,也不应该属于食品安全问题。

  “但老百姓很生气。”苏志说,“一滴香”确实有违法的地方,比如它的标签不科学、宣传不规范等。“一滴香”的宣传是往白水里一加,就变成了高汤,“我们认为,这类问题应该属于欺骗消费者的问题。”

  “一滴香”含3种成分

  质检总局食品生产监管司副司长王红介绍,全国获得生产许可证管理的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有385家,在产的有256家。“一滴香”事件后,质监部门对256家企业进行了全面检查,“在产的256家企业生产的产品基本都是符合要求的。”但个别食品添加剂存在未标注“食品添加剂”字样以及含量、成分等问题。

  王红说,“一滴香”的主要成分应该是食品原料、食品辅料和添加剂三种组成,这都是符合标准要求的。“但这类产品是叫‘一滴香’、‘飘飘香’还是‘香精王’?是叫产品名还是叫化学名,这方面的规定现在还比较混乱。”王红说,目前质检总局正在加紧规范这方面的问题。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最近一段时间,内地民众在香港、澳门大量购买进口婴幼儿奶粉,造成香港、澳门一度出现奶粉供应紧张。此后,有媒体报道内地有不法企业,将皮革下脚料溶解后制成蛋白粉混到牛奶里,提高牛奶的蛋白含量。一时间,国产奶粉和整个乳制品行业再次成为关注焦点。记者调查发现,消费者对国产品牌奶粉信心不足,近七成受访消费者表示不会选择国产奶粉。

  >>现状内地居民赴港澳买奶粉

  春节前后,内地民众在香港大量购买婴幼儿奶粉,使得香港一度出现奶粉供应紧张的局面,其中一种婴幼儿奶粉甚至断货超过一个星期。此后,澳门也出现了内地民众大量购买婴幼儿奶粉,导致澳门市场出现奶粉短缺。此事引起公众普遍关注。

  此后,有媒体报道,国内一些不法企业,将一种名为“皮革水解蛋白粉”的物质,混到牛奶里,提高牛奶的蛋白质含量。报道称,这种所谓的“皮革水解蛋白粉”是利用皮革下脚料甚至动物毛发等物质,经水解生成的一种粉状物,因其蛋白质含量较高,添加在乳制品中可以提高乳制品中蛋白质含量。

  消息一出,公众对国产奶粉质量的关注度随即大幅提升,国产乳制品的质量问题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澄清皮革奶是2009年旧闻

  针对所谓“皮革奶”的消息,国家质检总局和农业部等相关部门立刻展开调查。相关部门经过调查发现,部分媒体报道的所谓“皮革奶”事件,并不是新近发生的事件,相关部门最近一次在牛奶中检测出“皮革水解蛋白粉”,要追溯到2009年3月18日,浙江省质监局检出晨园乳业生产的多批次牛奶中,含有“皮革水解蛋白粉”,这家企业随即被执法部门查封。

  农业部门透露,在2010年的牛奶检查当中,并没有发现添加“皮革水解蛋白粉”的现象。

  农业部奶业管理办公室主任王俊勋说:“去年一年中,农业部依法开展了生鲜乳质量安全的专项监测,在监测的7400多个样品中,包括生产环节、奶站收购环节和运输环节的样品,检测结果显示,生鲜乳中的三聚氰胺含量全部符合国家规定的临时管理值范围,也没有发现皮革水解蛋白、碱类等违禁物质。”

  >>调查七成受访者不选国产奶粉

  按照监管部门的说法,2010年并没有发现所谓的“皮革奶”,但记者经过调查发现,目前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心明显不足。

  记者在北京对一些婴幼儿奶粉销售比较集中的超市和母婴用品专卖店进行了调查,对购买婴幼儿奶粉的消费者进行了采访。结果显示,接近七成的被采访者都表示不会选择国产品牌奶粉。由于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心不足,导致大部分超市和专卖店中,进口奶粉的销量都明显好于国产奶粉。

  北京某母婴用品专卖店店长李童说,国内和进口品牌奶粉一共30多个,其中进口奶粉占到七成左右,国产奶粉只占三成左右。

  >>危机去年洋奶粉供应量近半

  从全国统计数字看,2010年国产婴幼儿奶粉的产量也出现明显下降。据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介绍,去年国内婴儿配方奶粉产量在下降,而以往每年都是在增加的,去年约下降12%。

  据统计,去年我国婴幼儿奶粉供应量达56万吨左右,其中国外品牌婴幼儿奶粉的提供量接近半数,上升明显。

  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的产量和市场份额的下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消费者对国产奶粉质量安全的不信任,而导致消费者信心下降的最主要原因是近年来接连出现的国产奶粉质量安全事件。

  2004年阜阳奶粉事件,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使得整个国产乳制品行业的质量安全形象大打折扣,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任度随之大幅下降。

  >>抽检

  国产进口奶粉没有明显差异

  近日,国家乳制品工业协会委托国内权威的检测机构对我国市场上销售的国产和进口婴幼儿奶粉进行了抽查检测。

  这次抽检的样品都来自北京的超市、商场和正规专卖店,其中包括伊利、圣元、蒙牛、明一等11个国内品牌和雀巢、惠氏、美赞臣等13个国外品牌,产品检验依据的是现行的关于婴幼儿奶粉的国家强制性标准,检验项目主要有维生素、矿物质、污染物、微生物、强化的营养素以及三聚氰胺和革皮水解物。

  经过严密地检测,这次抽查的婴幼儿奶粉中都没有检出三聚氰胺和革皮水解物,全部样品的检验指标都符合我国强制性国家标准的要求。

  据了解,国家标准规定,婴幼儿配方奶粉中钙含量不得低于300mg/100g,国内品牌的11个样品钙含量分布在375-695mg/100g,国外品牌的13个样品钙含量分布在347-537mg/100g,污染物铅含量国家标准规定不得超过0.5mg/kg,国内品牌的11个样品中铅含量分布在0.011-0.030mg/kg,国外品牌13个样品中铅含量分布在0.012-0.037mg/kg。

  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食品中心副主任刘艳琴说,从检测结果可以看出,国产品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一些强化营养素的数据,和国外品牌没有明显差异,进口奶粉和国产奶粉没有明显差异。

  >>整治所有乳企重新申请许可证

  经历了阜阳奶粉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一系列乳制品质量安全风波之后的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质量安全信心不足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些质量安全事件打击的不仅是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长此以往将给我国的乳制品行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甚至是灭顶之灾。

  三鹿奶粉事件之后,监管部门开始着手研究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完善监管体系,加大对乳制品行业尤其是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

  构建完善监管体系的基石是标准的设立和执行,从三鹿奶粉事件后,乳制品国家标准的修改成了当务之急。

  卫生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副局长陈锐透露,“我们一共发布了68项新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其中有17项产品标准、2项生产规范和49项的检验方法标准。”

  去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乳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要求严把生产准入关,加大非法生产经营乳品行为的打击力度。随即,国家质检总局出台了《乳制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要求所有乳品企业重新申请生产许可证,没有按期领到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将被责令退出市场。

  国家质检总局食品司副司长嵇超说,“我们要求生产企业具有关键控制,要求地方企业对原料验收和成品出厂批批检验,还要求生产企业必须具备电子记录系统,该系统须覆盖生产全过程。”

  至少1/3乳品企业将被淘汰

  据统计,目前我国规模以上乳品企业共有800多家,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共有139家,其中十个主流品牌婴幼儿奶粉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半数以上。截至2月23日,全国已有70多家婴幼儿乳品生产企业通过了新生产许可证的审核,同时也将有一批达不到要求的企业被强制退出婴幼儿乳品市场。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说:“肯定会有一批企业被淘汰,最少得淘汰1/3。这很正常,因为有很多条件限制,第一对规模有限制,第二对技术条件有限制,特别是婴儿配方奶粉生产企业,其洁净区要达到制药标准。”

  加强监管不合格乳品须退市

  对于乳制品市场,监管部门将采取更为严格的管理和审核措施。

  国家工商总局食品流通监管司副司长白京华透露,从今年3月1日起,工商部门将把乳制品列为食品流通许可项目,单独进行审核,并严格按照许可项目,登记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对没有取得食品流通许可,非法经营乳制品的,要依法进行处罚。以婴幼儿配方乳粉、批发企业、大中型超市为重点的监管对象,要确定监管责任人,实行每周抽检,对小超市、零售商、食杂店,要经常抽检。对抽样检验不合格及有问题的乳制品,工商部门加大了退市监管力度,严防不合格乳制品再次流入市场。

  >>专家消费者勿盲目迷信进口奶粉

  目前,我国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任度依然处于较低水平,进口婴幼儿奶粉对国产乳品行业的冲击非常明显。

  对此,有专家说,一方面,消费者不能盲目迷信进口奶粉。仅去年3月到7月,遭遇我国退货的进口奶粉就超过450吨。另一方面,我国乳制品生产企业应该正确认识消费者对国产奶粉信心不足的窘境。

  律师邱宝昌说,如果企业生产或销售了不合格商品,给消费者造成了伤害,消费者用脚投票也不选你,如果企业质量比较好,市场占有率高,老百姓喜欢,就会用货币来选择你。

  相关监管部门也称,会督促乳制品企业苦练内功,在提升自身实力和质量水平的基础上,加强监管力度,保障监管的有效性,通过长期脚踏实地的工作逐步提升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副司长王小岩说,要恢复乃至提升消费者的信心,最根本的是产品的质量要安全可靠、值得信赖。同时对个别不良企业予以严厉打击,及时清除害群之马。为让孩子吃上好奶粉,国家投入巨大的财力、人力,国家对婴幼儿乳粉的重视程度之高、投入力量之茂、政策措施之实、监管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中新网3月1日电 中新网财经频道从国家统计局网站获悉,统计局今日公布的“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十一五”时期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加,初步预计,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9748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10.6%。

报告显示,“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积极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五年。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十一五”前期,我国经济快速增长,2006年增长12.7%,2007年加速到14.2%,增速仅次于改革开放后最高的1984年。2008年,受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影响,经济增速陡然回落到9.6%。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迅速出台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我国经济增速在世界各国中实现率先回升,2009年经济增长9.2%,与世界经济下降0.6%形成鲜明对照。2010年经济增长进一步回升到10.3%,明显快于世界主要国家的平均增速。2006-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2%,不仅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而且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4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

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7983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5年增长69.9%。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平均汇率折算达到58791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特别是2008年第三季度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均面临负增长或停滞困境时,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相当高的增速并率先回升,为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重大贡献。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加。在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的同时,人均创造价值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初步预计,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9748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5年增长65.7%,年均实际增长10.6%,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5个百分点。

国家财政实力明显增强。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我国财政收入2007年超过5万亿,达到51322亿元;2008年超过6万亿,达到61330亿元;2010年超过8万亿,达到83080亿元,比2005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21.3%。“十一五”时期,我国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为加大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投入,增强政府调节收入分配能力等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增加。我国外汇储备2006年突破1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2009年突破2万亿美元,达到23992亿美元。2010年末,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28473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28.3%。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自2006年超过日本,连续五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袋装冰糖葫芦咬开后,里面不见山楂果肉和果核,而是粉红色的面粉状物质。本报记者 张太凌 摄 袋装冰糖葫芦咬开后,里面不见山楂果肉和果核,而是粉红色的面粉状物质。本报记者 张太凌 摄

  本报讯 (记者张太凌) 日前,有读者反映在商店购买的袋装冰糖葫芦,口感如同“稍微有点山楂口味的面粉”。对此,生产厂商表示,鲜山楂容易变质,无法长时间保存,因此换用山楂粉制作袋装冰糖葫芦。

  读者

  糖里包的不是山楂是面粉

  杨林川是中国社会音乐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他介绍,2月19日上午,他从北京南站乘火车回南京,上车前,在车站一家特产店里买了袋装的冰糖葫芦。途中,他打开一袋品尝,却发现“糖里面包的不是山楂,而是面粉。”

  “这样的冰糖葫芦,完全破坏了我对老北京的美好印象。”杨林川称,他印象中北京的冰糖葫芦酸甜脆凉,口感很好,他南京的一些朋友也听说过,但从未品尝过,所以这次托他从北京买冰糖葫芦,没想到全不是印象中的味道。“幸亏我吃一个,要不然直接送人,不挨人家骂吗?”

  杨林川说,目前他还保留着这些冰糖葫芦,准备寄给卫生、质检、工商等部门,同时委托有关部门化验,看是否完全是山楂成分。

  厂家

  鲜山楂存放不能超过三天

  记者看到,杨林川所购冰糖葫芦的生产厂家为北京梅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梅琳公司)。

  日前,梅琳公司工作人员表示,鲜山楂果的存放时间不能超过三天,否则内部会发黑、变质,因此无法做成袋装食品。他们所生产的袋装冰糖葫芦,使用的是经过特殊处理的山楂,可以保证存放数月。“之所以吃出面粉的口感,是因为山楂经过脱水处理,已经面化,但还是保留了山楂的味道。”

  梅琳公司负责人张先生称,他们生产的袋装冰糖葫芦的配料表中,注明山楂,只是代表山楂成分,而非鲜山楂果。事实上,裹在糖里的是“山楂球”,它是将山楂高温消毒后碾成山楂酱,晾干后即变成山楂粉,再制成球形。“我不能保证比鲜山楂果的口感好,但我保证是真山楂”。

  ■ 记者调查

  袋装冰糖葫芦多为山楂粉制成

  日前,在南站地下一层的北京特产店里,记者找到了杨林川所买的冰糖葫芦。这种冰糖葫芦分为不同口味,每两枚包在一个小塑料袋中,袋子上写着“冰糖葫芦”、“老北京特产系列”等字样,散称每斤20元,也有包装好的成品。咬开后,里面并没有山楂果肉和果核,而是粉红色的面粉状物质,口感和味道更接近于山楂片。

  随后,记者调查发现,生产销售这种袋装冰糖葫芦的还有“御食园”、“好亿家”、“龙驭德”、“红螺”等多个品牌。

  在“御食园”王府井大街专卖店里,各种各样的袋装冰糖葫芦被放在最显眼处。“不可能用鲜红果做成袋装食品,放两天就要坏。”“御食园”专卖店的工作人员说。

  其他多家生产商也都承认袋装冰糖葫芦是用山楂粉制作而成,原因则是“延长保质期”。

  在所有袋装冰糖葫芦中,记者发现只有大兴一厂家生产的“高老太”冰糖葫芦是由鲜山楂果制成的,但其在常温下的保存时间仅有4天。

  前门大街一位制作冰糖葫芦的商贩也证实,用鲜果所做的冰糖葫芦,存放时间最多不会超过一周。“不过袋装的冰糖葫芦,保质期虽然延长了,但口感肯定没有鲜山楂制成的好,而且很可能会加食品添加剂。”

  ■ 市民声音

  “老北京”周女士:和我小时候记忆中的糖葫芦完全不一样。即使还是山楂和糖制作的,但在意义上已经“变质”了。

  市民李先生:在保留原味的基础上,为延长保质期合理牺牲口感,是可以接受的。如同同为老北京特色传统食品的烤鸭,袋装的肯定无法与新出炉的相比。

  网友:我还以为是一个一个山楂呢,其实是山楂粉做成山楂的样子。失望,不过味道还可以接受。

  ■ 专家观点

  传统食品应保留同时创新

  老北京网创始人、文保人士张巍表示,冰糖葫芦一直在不断创新与变化中,种类从单纯的山楂果,发展到草莓、菠萝等不同的水果,但万变不离其宗,冰糖葫芦还是保留了熬糖及鲜果制作的传统。

  张巍认为,冰糖葫芦食品之外的含意大于其作为食品本身,如其叫卖的吆喝声,而现在的袋装冰糖葫芦,已经失去了传统上的感觉。

  张巍说,人在饮食方面的差异很大,所以对于传统食品,只需在卫生、质量等方面订立标准即可,没必要在口感、制作工艺上也规定标准。“创新是必须的,不过也不能一点传统都不要。”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第 6 页,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