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钱文忠教授

“在最近的30年里,中国经济以让世界吃惊的速度发展,创造了一个奇迹。再看国外,这30年里,极其不太平。”

钱文忠以中国女性身上的黄金首饰为例:刚改革开放时,女孩子要多么幸运,才能够从外婆或奶奶那里得到一小枚没在“文革”中被抄走的,或者是来路可疑不可问的戒指啊?不久,她们有了耳环,接着戴起了项链,随后有了手链、脚链……“把身上所有圆柱体的部位都挂上了黄金。”不用怀疑,经过这30年的发展,物质生活都得到了改善,区别只是改善的程度不同而已。尽管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成了无法忽视的问题,但是,或许还是可以感叹:“这30年,我们的生活好了那么多……”

经济和文化谁是主角

“经济是发展了,可一不注意,文化却变成了笑话。这就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惹的祸。经济终究只能是手段,但是,很多人却把它当成了目的。”钱文忠说,两年前的某天晚上,突然有某地领导给他打电话,声称自己所在地方是孙悟空的故乡,他们不仅找到了孙悟空祖父母的坟,而且还居然找到了孙悟空的嫡系后裔!希望钱文忠能前往他们那里做一个相关讲座,以提高那里的知名度并显示那里的“文化底蕴”,以求为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服务。“孙悟空有故乡还有儿孙?那个晚上我只觉得后背凉飕飕的……”钱文忠只能苦笑了。

钱文忠直言,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一种错乱和颠倒,经济是手段而非目的,文化才是唱戏的主角。“贫穷落后就要挨打,这话只说对了一半,贫穷是不会挨打的,因为不值得打,而富有却落后,或者说富而不强才特别容易招打、挨打。”靠什么可以让国家和民族富而强大?答案是:离不开文化软实力!钱文忠说,当下,一说起被广为接受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概念”,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人权、法治、自由、民主”。这些是欧美国家在全世界推行的文化概念,当然有普世价值,是好的。然而,有多少国人能想起“中庸、孝悌、悲慈、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谓名牌文化,所谓优雅的生活方式,假如唯西方世界马首是瞻,不顾及自己的传统,那就是外国对中国财富的另一种掠夺方式,比刺刀和枪炮更具杀伤力。文化软实力决定着我们民族的未来。”

发表在栏目: 文化

中新网苏州4月5日电(唐晓雯)国际当代视觉艺术最高级别的展示活动,2012首届苏州·金鸡湖双年展将于5月在苏州工业园区揭开神秘面纱。4月5日,本届双年展总策展人、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在苏州表示,城市雕塑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城市的标志,是一个慢活,不要“大跃进”。

据悉,“双年展”以两年为一周期,进行文化艺术的交流与展示。吴为山认为,在这一模式下,艺术既可以经过时间的包孕得以积淀,又可以通过切实的展览得以推陈出新。仿佛大海潮涨的周期,在孕育、发展与交流推进的过程中,阐释时代与艺术的关系。每一个年轻的艺术家都是一朵浪花,在这浪潮中激荡升腾、融入升华。

吴为山说,唯美型的雕塑需要亲和力;激励型的雕塑需要震撼力;而区域标志性的雕塑是最难表达的,不能也不用刻意,更不是越大越壮观越好。“一目了然,回味无穷,雅俗共赏,喜闻乐见。”这十六个字精辟地概括出他对城市雕塑的理解。

开发建设十八年,苏州工业园区已有近五百座城市雕塑散落在园区的各个角落。吴为山对此表示赞赏。他说,目前中国共有十万多件城市雕塑,不同的城市雕塑有着不同的功能,需要各自独有的特色。

吴为山回忆说,十几岁时,他眼中的苏州充斥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文化。如今走进苏州工业园区,处处可见的圆融精神浸润人心,更是苏州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典范。这大大颠覆了世人对开发区的偏见,在他看来,园区不仅激荡着深沉的历史文脉,更跳动激越的青春脉搏。改革开放,不仅使这里的经济发生巨变,更使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这些都是打造苏州城市双年展的基础。吴为山介绍,双年展期间,将有近60件青年雕塑家的作品在金鸡湖中的李公堤展出,作品在材料运用及表达形式上都追求圆融,创新。还将辅以老艺术家的雕塑作品,表达出艺术薪火相传的概念。双年展还强调文化的民生,既要表达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也要表达苏州人民的情感。他说,文化要与时代、地域、民族结合才能深入人心。(完)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河南省某县城小学老师李国庆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有一次学校让班级组织学生去电影院看《绽放》,成人票价65元,学生票价40元。因为票价较贵,班里有一半学生没去。“在高票价下,家庭条件较差的孩子基本上接触不到课外优秀的文化艺术,更别提养成兴趣了。”

前不久,首都剧院联盟在北京30家剧院设置低票价区,以保证普通观众能以较低票价走进剧院观看演出。这一举措获得公众普遍赞誉。然而,电影、话剧、音乐会等文化休闲活动的高票价仍困扰着很多普通人。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对全国31个省(区、市)12234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5.8%的公众批电影、话剧、音乐会等票价过高。受访者中,80后占52.6%,70后占26.7%;84.8%的人为在职人员。

93.4%的人期待电影等文化休闲项目降低票价

因为电影票价太贵,山东省东营市某建筑公司职员李盟,平时都在网上看电影。除非有评价特别好的电影,他才会和女友去电影院看,“男生都爱面子,肯定还要买点儿零食、饮料,东西都得在电影院指定的摊位买,花销自然就大了。”

他算了一笔账,在东营市,普通电影票价50元,两张100元,两瓶饮料10元,大份爆米花18元,看一场电影最少要花128元。“我一个月才挣2000元,看电影算奢侈消费了。”

四川省某国有造酒企业职工谢丹发现,每次去电影院都看到里面空荡荡的,有时一两百个座席的放映厅也就十来个人,实在浪费资源。“我们这儿是县城,人们收入不高,但电影票价几乎跟成都、上海等大城市持平,一般的电影票价都要80元。很多想看电影的人都舍不得花这笔钱,电影院又空置,票价为什么不能降降呢?”

调查显示,74.8%的人平时较少有文化休闲活动。86.1%的人认为电影等文化休闲项目不应成奢侈品。

据美国国家剧院业主协会统计,2011年第三季度美国平均电影票价降至7.94美元,美国月收入3000美元的中低收入者,看一场电影的花费只占其收入的0.2%。而在我国,即使以3000元的月收入计算,每张60元的普通电影票仍占人们月收入的2.0%。

调查中,93.4%的人期待电影等文化休闲项目降低票价。

哪种文化休闲项目最该降价?82.1%的人首选“电影”,60.3%的人选择“演唱会”,56.5%的人选择“音乐会”,42.8%的人选择“话剧”。80.5%的人认为电影票价降到30元以下比较合理。

71.2%的人忧虑高票价让普通人对文化艺术望而却步

河南省某县城小学老师李国庆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有一次学校让班级组织学生去电影院看《绽放》,成人票价65元,学生票价40元。因为票价较贵,班里有一半学生没去。“在高票价下,家庭条件较差的孩子基本上接触不到课外优秀的文化艺术,更别提养成兴趣了。”

虚高的文化休闲活动票价会带来哪些影响?调查中,71.2%的人担心会让普通人对文化艺术望而却步,63.5%的人认为不利于文化艺术创新和健康发展,62.4%的人指出会妨碍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和修养的提高,54.5%的人认为不利于培养青少年文化艺术兴趣。

对于电影票价高的原因,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李道新指出,这首先是因为电影市场的垄断结构造成的。制片、发行、放映等各环节都存在壁垒,没有真正进入自由竞争的层面。其次,从制片方到放映方都拼命追求利益最大化,没把老百姓的观影愿望和文化需求放在重要位置。此外,我国目前电影产品有非常态和单一化倾向。现在进入市场的往往是制作成本高的大片,中小影片更多的是通过网络或者其他方式传播,大片的单一存在也导致了票价虚高。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杨绍林认为,一些话剧等文化休闲活动票价高也有道理,比如有的演出质量很高,投入很大,定价高才能收回成本。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很多演出活动盲目逐奢,明明可以做中低端市场非要奔着高端去做。另外,国家在财政补贴、免税和演出市场环境等相关方面政策也不健全。

调查显示,64.8%的人认为票价定价机制不合理导致文化休闲活动票价虚高;50.9%的人认为原因是赠票所占比例过高,成本转嫁给了购票的消费者;49.7%的人觉得原因在于制作、演出成本高;另有47.7%的人认为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和扶持不够。

当人们把看话剧电影作为生活方式,文化才能存延下去

江苏省无锡市市民张腾告诉记者,最近当地的华谊兄弟影院在做“两元公益电影”活动,两元可以看8部电影。之前电影院里基本上是年轻人,而且人很少,现在电影院里男女老少、学生、外来务工人员等坐得满满的。

据了解,目前全国各地陆续推出“两元公益电影”活动。以北京市为例,今年春节期间北京市政府拿出500多万元财政补贴,在全市78家影院安排放映了百部影片,票价统一为两元,10天里约有10万人次观影。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学诚法师:佛教慈孝基于世间并超越于世间

第五届中国介休清明(寒食)文化节于4月1日在山西介休绵山开幕,并围绕“孝慈文化与道德复兴”主题进行绵山对话。绵山对话由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小健主持,邀请第九、第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教授作为特别嘉宾,与叶小文、学诚法师、王联章、李汉秋等知名学者进行对话。凤凰网现场对话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北京龙泉寺方丈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以下为对话实录:

凤凰网:慈孝在佛教文化中处于怎样一种地位?

学诚法师:传统文化提倡父母对儿子的慈爱,儿子对父母的孝顺。佛教也一贯本着佛陀的精神,以及佛教的精神,报父母恩,报众生恩,报国土恩,报三宝恩。如果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父母对自己恩重如山。但是,我们报父母恩,不仅让父母有吃有穿,而是要用自己的努力,自己的修行,自己的成绩去报答父母。

凤凰网:佛教提倡用怎样的成绩去报答父母,施行慈孝?

学诚法师:成就有今时今日的成就,也有来世的成就。今时今日的成就比如出家了,要传播佛法,做普度众生的工作,后世的成就就可以为父母超度,让父母也能去极乐世界。从更长远的时间和空间姻缘来看,所有的众生都曾互做过父母,按照佛教的说法,一切男女都做过父母,也就是我们对所有的众生都要报恩,报恩有现世后世的。佛教的慈孝基于世间并超越于世间。

凤凰网:佛教在当今时代的慈孝文化建设中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学诚法师:我们的徒弟在家孝敬父母,出家的时候虽然不能总是和父母在一起,但社会养老体制越来越完善,能够对父母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等等方面,给予关照,让父母身体健康,心里也更加健康。(周东旭)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叶小文:要重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第五届中国介休清明(寒食)文化节于4月1日在山西介休绵山开幕,并围绕“孝慈文化与道德复兴”主题进行对话。凤凰网现场对话参与主题对话的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叶小文。

绵山对话

凤凰网:慈孝文化建设在当代中国复兴的难点是什么?

叶小文:从根本上来说,慈孝在农业社会根深蒂固,成为代代相传的血脉,只是近代以来,社会巨大变革,慈孝文化受到冲击。现代社会转型,一定要有合理的动力,慈孝是人类的共性,成为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动力,成为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染上封建的传统,不去掉不行,好东西则要和现代社会结合,怎么样结合起来,难点在这里。

凤凰网:二者结合的过程中应该着眼于哪方面?

叶小文:首先,要毫不犹豫地发展市场经济,完善社会体制,把好的东西调动起来。好的市场经济是完善的,尊重平等的。但现在的市场经济有很多弊端,亚当斯密就提出来,不能把市场经济理解为市场社会,把所有事情都作为一种交易。这个时候,就要从传统文化好的东西,以及人类的本性,找到一种结合点。

问题最难的就是怎么简明易懂,让人人都理解,都去行动;背信弃义,人人谴责,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曾经我们说,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好猫,现在,它不仅是黑猫白猫,而且是一只绿猫,爱护环境的猫,是一只善良的猫,让我们一起努力寻找吧。

凤凰网:刚才你提到城乡二元化加剧了道德的分化,你认为道德在农村与城市如何融合?

叶小文:这实际上是农业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结合,最好的就是重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曾提出过这个观点。探索一个人人都愿意,既能和市场经济相融合,也符合人人意愿的框架,我认为就是重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周东旭)

发表在栏目: 文化

《中国文化里的情与色》 作者:王溢嘉

出版:新星出版社

2012年版

性,不只是一种生物行为,更是一种心理现象、社会事件、文化产物和历史遗迹。《中国文化里的情与色》是一部讲述中国传统两性文化的作品。性是人类与动物所共有,但也是亟欲与动物划清界限的一种本能。为了和动物划清界限,几乎所有的民族都尝试对性施以各种文明调教。但具有猖狂生命力的性却也一直在抗拒这种调教。每个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性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本能与文明互相拉锯、矛盾、冲突与妥协的历史。

人间性事尽管缤纷多彩,但却是由男人、女人、生育、快乐、竞争、利益、健康、道德、法律、权力、艺术等几种原色依不同的比例配演而成。作者从明清笔记小说着手,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又有趣的故事,叙述了在矛盾和冲突中翻滚浮沉的男男女女曾有过的快乐和苦痛、好奇与兴奋、羞愧和愤怒、圣洁与卑污。从而为读者揭开人类的性帷幕,解密隐藏在不同文化和背景下的性图像。

每个民族都因历史的偶然或社会文化条件的殊异,而以相同的构成演出不太一样的故事。从某一方面说,这本著作,可以说是人们理解中华民族在“性”字这条路上,有过什么“心路”和“生路”历程的珍贵材料和最好诠释。

发表在栏目: 文化

3月28日,北京万事达中心(原五棵松体育馆),2011-2012赛季CBA总决赛第4场,北京以107:98战胜广东,总比分3:1领先。图为比赛结束后球迷欢呼庆祝北京队取得胜利。中新网记者 张龙云 摄

中新网北京3月29日电 (记者 张中江)京味儿作家崔岱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球迷们所喊的“京骂”并不是老北京传统文化,“北京人数落人讲究的是一个脏字都没有”。他同时表示,球场需要净化,不要“以耻为荣”。

五棵松严防“京骂” 球迷戏谑“换苏伟”

似乎没有一场篮球比赛,动用过如此多的手段来遏制球迷的集体粗口。28日晚的北京五棵松篮球馆,现场循环播放的劝导录像,数量堪比奥运的志愿者,以及升级的安保人员,都是一个目的——避免“京骂”。此前篮协曾表示,若北京赛区像CBA总决赛第一场一样,再次出现大面积“京骂”,将考虑更换北京队的主场。

种种措施下,昨夜的北京球迷,真的没有用“京骂”招呼对手,取而代之的是“上腿”和“换苏伟”。广东队的这位七尺长人,阴差阳错成了北京净化赛场的“救星”。最终北京队在一个没有“京骂”的夜晚,获得了球队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总决赛第三场胜利,距离冠军仅一步之遥。

然而五棵松还有一个主场,球迷会不会在不用担心失去主场的情况下“故态复萌”?有人表示了担心。在今后北京的赛场上,能不能真正杜绝大面积“京骂”?恐怕很多人心里也没谱。

事实上,赛场边的球迷不文明行为,不仅仅北京有,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都有。北京因为首都的关系更受瞩目,直截了当的“京骂”甚至被人视为第二“国骂”。当年鲁迅先生曾评论的“他妈的”,似乎已渐渐被人遗忘,倒是不常在球场听到。

球迷粗口,作为体育文化的一部分,已经被很多人谈过。也有观点认为,球场上的脏话,很难说就是为了骂人,只是一种集体的情绪宣泄。篮协针对“京骂”的规定出台后,反对的声音也不少。篮坛名宿马健就认为,“京骂”是北京的一种地方特色,各地球迷骂得也不一样。北京社会科学院体育社会学专家金汕也表示, “一场如此激烈的比赛,球迷用全部热情支持自己的球队,是很正常的事。”

“京骂”从何时而起,能不能算北京的一种传统市井文化?深谙老北京传统文化的京味儿作家崔岱远,对此并不认同。

崔岱远:“京骂”不算传统文化 北京人数落人讲究不带脏字

崔岱远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真正北京人数落人,会非常难听,但讲究的是一个脏字都没有”。比如说“你奶奶正夸你呢,你快回家去”,意思是“你是一好孙子”。再比如“你怎么嘴里叼一袜子”,意思是“你嘴太脏、太臭”。

他说,包括老舍等大家描写北京底层民众生活的作品里,即便是写地痞流氓,也并没有今天所谓的“京骂”这种字眼。

现在的“京骂”是何时产生的?崔岱远认为,是“文革”之后,一些没有文化的人来到北京,想宣泄心中的情绪,才采用了这种表达方式。北京人表达类似的情绪和行为,会用非常婉转、一个脏字都没有的方式。

他还说,有一些过去很文雅的词,现在人误以为是骂人的话,比如“扯谈”被说成“扯蛋”。事实上,老北京人忌讳说“蛋”,鸡蛋炒肉要叫“木犀肉”,鸡蛋汤要叫“甩果汤”。这是因为过去皇宫里负责采买的是太监,忌讳“蛋”这个字眼。

发表在栏目: 文化

五年前,宋庄画家王宏峥请人体模特小眉(化名)拍摄裸照,并根据照片创作油画作品。模特听说油画被拍卖后,起诉索赔50万。近日,湖南湘潭雨湖区法院一审判画家赔偿30万,目前此案已进入二审。

此案曝光后,引起各界广泛关注和网友热议。据中国文化传媒网消息,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著名画家于桂元等许多业内人士,均支持画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发表在栏目: 文化

一部在传说中停留了60年的黑白电影,终于抖落历史尘埃,重现本来的面目。

被称为“新中国第一禁片”的《武训传》,最近由一家国内民营传媒企业发行DVD,售价99元,面向公众发售,并很快就卖断了货。没有任何征兆,这部长期处于人们回忆和想象中的电影突然“重见天日”,并引来追捧。

在震动之余,人们几乎是以欢呼的姿态迎接这个遗失许久的故事。

《武训传》讲述了清朝末年,山东人武训靠沿街乞讨为穷人兴建免费学堂的经历。这部电影由孙瑜执导,赵丹、黄宗英等人出演。1950年公映时,“场场满座”。

然而仅仅一年过后,《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措辞严厉地将这部诞生于新解放区的电影定义为“反动宣传”,并认为对于《武训传》的歌颂说明“我国文化界的思想混乱达到了何等的程度”。

一场由毛泽东亲自领导、持续半年之久的文化批判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武训传》随即被禁止上映,孙瑜、赵丹等40多名剧组人员受到打击或牵连。受此影响,1952年国产电影的数量从前一年的23部下降到8部。当时负责上海宣传工作的夏衍回忆:剧作者不敢写,厂长不敢下决心,文化界形成了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风气。

艺术创作多了禁区,艺术创作者也为自己设置禁区。有学者认为,由批判《武训传》开始,新中国电影立下了3个标杆:电影是政治的宣传工具,电影人是马列主义者,电影艺术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这部中国电影史无法回避的影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可以被文字描述,却无法出现在银幕上。并非因为其拷贝遗失或者损毁,而是它已成为一场批判运动的敏感符号,一个超越文本的政治标本。尽管在1985年,《人民日报》头版刊发胡乔木讲话,可视作为《武训传》平反,然而笼罩在它头上的面纱并没有被揭开。

上世纪80年代,一位研究中国电影的英国学者第一次到访北京时,就对这部被称为“中国禁片史开端”的影片无比神往,但最终没有机会看到。20多年后,他又拜托自己的中国籍学生,帮忙寻觅《武训传》的碟片,最终也无果。

很少有人知道,这部被禁止公映却因此家喻户晓的影片,到底讲了些什么内容。

这种“禁片”特有的神秘感,随着时间累积愈加浓烈。2005年,赵丹诞辰90周年,上海和平影院举办了一场《武训传》内部学术放映。一位只在专业书中听说过这部电影的女大学生,拿着系里的赠票前来“补课”。然而这难得的银幕一瞥,却让她有些失望。

“坏人的形象太脸谱化了。武训老是跟人下跪磕头,看着有点恶心……本来以为这部电影会多么‘反动’,可看到最后也不明白问题出在哪里。不是已经很‘革命’了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她这样说。

这是一场久别后的相逢,迎接它的却并不是一边倒的称颂。当普通人也可以很容易地买到《武训传》DVD碟片,或是在网上下载到视频资源时,对于“禁片”的热切期待,化为更加冷静的审视。

豆瓣网上,一些迫不及待看完影片的人,却感觉有些“怪怪的”。有人略带失望地写道:“电影语言本身显得有些落伍,慢条斯理地叙事,充分浪漫的情感宣泄,还有那些明显的表意符号贯穿于整部电影。”

以现在的审美习惯回望这部60年前的电影,也许的确会有些许不适,其在艺术表现上也许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不过,从一朝被禁,到越禁越向往,再到今日“解禁”后的有赞有弹,恰恰说明艺术终于回归到艺术本身。当《武训传》不再遮遮掩掩、神神秘秘之时,反倒可以回归常识,心平气和地运用理性去审视它,然后自己作出判断。

脱离了阶级斗争束缚的《武训传》,在这个特定的时刻,也许又会被解读为某种“开放”的象征。一部影片因为一场政治运动变得不再普通,又可能会因为一场商业行为被赋予了各种含义。不要神化电影的力量,它只是一种表达方式,一场精神桑拿而已。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杜甫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之光,我们决不允许抵毁杜甫形象。”河南省诗歌协会会长马新朝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杜甫是世界上伟大的诗人,我们应该尊重他、敬仰他。现在是娱乐时代,网友涂鸦诗圣杜甫画像,也可能没有恶意。如果网恶搞他,是非常不应该的。

他说,杜甫是1300年来,为数不多的为底层老百姓鼓与呼的伟大的诗人。如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大庇天下俱欢颜”等他的精典诗句都是在为底层老百姓呐喊,他也的诗句也最能代表最底层老百姓的心声。他不但是1300年来威望最高的诗人,而且还是全世界最受尊重的诗人之一。

“如果是有人恶搞杜甫,恶意丑化杜甫形象,说明他是无知的、浅薄的、低俗的。”马新朝说,我们绝不允许诋毁杜甫形象。恶搞文化、穿越文化不能没有民族低线,不能没有精神之光。我们要尊重杜甫,敬仰杜甫文化,这样我们的民族才能发扬光大。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第 6 页,共 2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