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来,司法机关使用脚踝链来监控犯罪分子的活动,目前科学家最新研制一种无电池皮下植入监控器,可实现远程无线信息传输
该装置可由人们行走,或者血管脉动提供动能,因此它从不会停止工作,除非使用者死亡
日前,科学家最新研制一种不需要电池的监控装置,它可植入人体皮肤之下实现远距离无线传输。
从事纳米机械工作的研究人员可将该装置植入患者的手臂皮肤之下,然后可传输至数公里之外的医师那里进行诊断。这种皮肤植入监控装置可通过人们步行、甚至血管脉动提供动能,因此人们不必担心该装置会停止工作,除非使用者死亡。
这项技术还可用于小型飞行器附加闭路摄影头,飞行器的飞行过程将为监控装置提供动能。此类装置还可用于医院查找患者,或者进行跟踪性检测。目前,科学家对军事和刑事审判系统更加感兴趣,有望实现监控犯罪分子的新途径。
美国乔治亚科技大学的王中林(音译)将这项研究的详细报告发表在《纳米快报》上,他写道:“完全有可能通过环境中温和气流、振动、超声波、太阳能、化学物质或者热能等净化能量来驱动这种微型监控装置。”
这项装置包含从振动或者移动中产生电能的一个纳米发电机、一个存储能量的发电机、一个可接收信号的蓝牙发射器。据称,它可实现10米以上距离的无线信号传输。
今年初,王中林和研究小组同事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活体纳米发电机”,这是花费了6年时间才研制出来,实验证明这个活体纳米发电机可驱动发光二极管或者液晶显示器。当时他指出,这是生产便携式电子装置的一个里程碑!它可通过身体移动来驱动,而无需电池和电源。我们研制的纳米发电机旨在改变人们未来的生活,它们的应用仅受人们的想像力限制!
神经元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过去的几年里,由于细胞重编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有关干细胞研究道德标准的辩论开始趋于缓和。该领域最近一次的重大突破是将成熟的人类皮肤细胞转换成神经元。
由斯坦福大学的马吕斯-温宁(Marius Wernig)带领的研究队伍早在2010年1月就已经使用啮齿类动物皮肤细胞实现了这一转换,但是今年5月他们在英国国际性科技期刊《自然》(Nature)上刊登了一篇论文,由此正式宣告实现人类皮肤细胞的成功转换。
这项重大突破最惊人的一点就是,该转换绕开了“诱导多能干细胞(IPS cell)”。诱导多能干细胞于2007年首次诞生,这标志着干细胞科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纪元,干细胞研究将不再自动关联到备受争议的胚细胞上。尽管这项技术从那以后得到改进,但是使用诱导多功能干细胞仍面临着诸多障碍。例如,一个主要弊端就是一些在重编细胞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蛋白质可能造成肿瘤。
温宁的研究队伍公布的这项研究成果完全绕开了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取而代之的是对皮肤细胞中的四个基因进行操作,使其直接转变为带电的激活的神经元。虽然研究实现了该领域的重大突破,但在通向完全可靠的转换之路上该研究队伍仍旧面临着一些足以令人怯步的挑战。首先该转换的效率似乎相当低,只有约2%到4%的皮肤细胞成功转换为有功能的神经元,其次就是几乎所有的转换的细胞好像只对活跃于人体的约100个神经传导物质中的一个有反应。
由此不难看出,干细胞研究之路还很漫长,研究人员还要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上述研究成果已经在正确的道路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尚力)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日前称,他们开发出了一种新的图像分割算法,可将传统分割算法的效率提高上万倍。该研究将有助于改善医疗成像系统的识别精度并实现对特定3D物体的连续跟踪识别。
当我们推开窗户向外张望时,马上就能看到汽车、人行道、行人或者远处高大的建筑。这在计算机领域中被称为视觉识别,对人类来说毫无难度,但对计算机视觉识别技术来说却是个难以解决的核心问题。因为计算机并不明白两个不同物体有什么不同,所以就必须将图像分割开来,告诉计算机每个物体的边界在哪里,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算法就被称为图像分割算法。
在图像分割算法上,最原始也最传统的算法是使用大量的猜测并通过计算进行匹配和排除。这种算法虽然也能达到目的,但效率低而且占用资源巨大。由麻省理工学院电子工程及计算机科学学院的詹森-张和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CSAIL)的约翰-费舍尔开发的这套算法就能解决这一问题,他们宣称新算法可将传统算法的效率提高上万倍。
张说,图像分割之所以成为一个难题是因为它并没有一个唯一的正确答案。向10个人进行询问有可能会得到10种不同的回答。因此,他们希望能开发出一种与人类理解方式类似的图像分割算法。
为达到这一目的,詹森-张和费舍尔的算法从两个方面进行分割以实现平衡。首先以颜色为标准进行分割,按照颜色的不同来确定物体的边界;另外,以模糊算法通过简单化的原则对物体形状进行区分。
实验结果显示,虽然其他研究人员也都采取了与此大致相同的办法,但由于他们的初衷只为找到最适合的唯一的图像分割结果,所以运算强度大,效率自然较低;而新算法因考虑到了多种不同分割的可能,可以用较小的精度进行高效率的运算。虽然存在不少匹配精度较低的分割,但新算法最终仍能快速找到最优匹配结果。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教授安东尼·伊泽尔说:“在图像分割领域有很多种新的方法,所以也不好说这种分割法会让整个领域发生变革。但应该肯定的是新算法非常有趣,我认为可以将其算作是一个里程碑。该技术可以用于物体的跟踪,甚至它还能用来识别随着时间的流逝外形发生变化的肿瘤。通过模式匹配,该技术还能够实现对不同角度不同光线下物体的精确识别。”(王小龙)
研制中的一种柔性薄膜硅太阳能电池材料。
日前,力诺光伏集团联合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共同开发的“兆瓦级SPA器件结构柔性薄膜硅太阳能电池产业化关键技术”,已正式通过国家“863计划”专家评审,并获得国家专项资金支持。
该技术旨在研发一种高效柔性薄膜硅太阳能电池。与普通晶硅太阳电池组件相比,柔性薄膜硅太阳能电池用硅量将大幅减少,且柔性强,可像纸卷一样运输和安装、应用,可以附着于带有弧度的各类物体表面。研发成功后,该产品将颠覆光伏行业的传统应用范围,为笔记本电脑、手机、电动汽车等民用产品辅助充电。
有关方面表示,计划利用3年的时间实现薄膜硅太阳能电池的批量生产,推动太阳能产业进入全新时代。
新华网耶路撒冷5月1日电(记者郝方甲 袁震宇)以色列财政部1日证实,以方已经暂停向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移交代收税款。
舆论认为,这是以色列政府就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与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实现和解对巴方采取的一项制裁措施。
以色列财政部长施泰尼茨当天对新闻界说,为防止哈马斯使用税款购买武器并危害以色列安全,以方已经暂停向巴方转交代收税款。
施泰尼茨说,这笔约8800万美元的税款只是被暂停转交,以方在确认税款不会最终落入哈马斯手中之前,将不会重启转交。
根据以巴双方此前达成的协议,以色列负责对运往巴控区的物品征收关税以及对在以色列工作的巴勒斯坦人征收个人所得税,并将税款定期移交给巴民族权力机构。但以方曾多次借故冻结移交税款,以此向巴方施压。
据媒体估算,以色列每年移交给巴方的税款超过10亿美元,约占巴民族权力机构预算额度的三分之二。
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领导的法塔赫4月27日同哈马斯在埃及开罗就组建过渡政府以及实现巴内部和解问题达成重要共识。以方对此表示不满,要求阿巴斯在“与以色列的和平和与哈马斯的和解”之间做出选择。
新华网武汉5月1日电 (记者田建军) 继长江口12.5米深水航道向上延伸至江苏太仓后,“十二五”起,中国将投资约180多亿元实施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设工程,实现长江口航道与南京以下航道的无缝对接,以进一步释放长江水运潜力,适应长江水运发展需要。
长江南京以下航道上起南京,下至太仓,全长311.6公里。据长江南京航道局副局长陈源华介绍,南京以下深水航道建设工程是“十二五”中国内河水运投资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的重大工程,也是继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之后中国又一重大水运工程。工程分三期组织实施,一期工程对长江太仓至南通段实施航道治理,辅以疏浚维护措施,2011年底开工,2013年建成,基本实现太仓至南通航道水深达到12.5米;二期工程对长江南通至南京段实施关键控制和航道治理工程,结合疏浚维护措施,2012年开工,2015年建成,初步实现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设目标;三期工程将根据河势变化等情况,适时实施太仓至南京段航道治理后续工程,进一步改善航道条件,保障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安全、稳定运行。
陈源华副局长说,工程建设由交通运输部和江苏省共同投资,总投资约180亿元,其中交通运输部140亿元左右。工程完工后,5万吨级海轮可直达南京港,长江江苏段货运通过能力翻一番,相当于沪宁铁路目前货运量的20倍,提前实现长江干线航道2020年规划标准。
根据《长江干线航道总体规划纲要》,长江干线航道2020年规划标准是:南京至太仓可通航3-5万吨级海轮和2-4万吨级船队;太仓至长江口可全天候双向通航5万吨级集装箱船,10万吨级散货船舶可满载乘潮通航。
新华网拉姆安拉4月27日电 (记者吕迎旭 陈序) 据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和巴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的消息,双方已在埃及首都开罗就组建过渡政府达成一致,并已就长期以来阻碍实现内部和解的相关问题达成谅解。
消息人士接受新华社记者电话采访时说,该协议将于当地时间27日20时宣布,协议是以埃及的版本为基础,并进行了一些调整,内容包括:“成立一个独立人士组成的过渡政府,为举行选举做准备”。协议还就所有阻碍和解的条款达成了谅解。
消息人士说,双方将在一周之内举行正式签字仪式,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和哈马斯政治局领导人迈沙阿勒将出席。
谈及达成协议的时机,负责与哈马斯对话事务的法塔赫中央委员会委员齐亚姆穎·艾哈迈德说,目前实现和解“必须的民族意愿已经具备”。
“垃圾围城”是长期困扰人们的一道难题。最近,一项叫作EMK垃圾自动分类机的技术在北京获得成功,使人们看到了垃圾分类处理新的前景。请关注——
近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会议提出,到2015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目前,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手段在于垃圾分类,而我国的垃圾分类起步晚,且受到居住面积、公众意识、运输及处理环节的局限,难以实现源头分类。记者最近了解到,如今这一难关已经借助一项叫做EMK垃圾自动分类机的技术在北京获得突破。有关专家表示,如果该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北京将成为运用科技设备进行垃圾分类的标杆性城市之一,“垃圾围城”将不再是难题,再生资源回收产业化的梦想将得以实现。
人工垃圾分类效果不佳
再生资源是一种被重新发现的资源,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回收利用再生资源、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社会共识。如何合理搭建再生资源回收和再利用的有效平台,不仅关系到再生资源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实需求,也关系到城市的运营质量和形象。
生活垃圾与工业垃圾是再生资源的两大来源,其中又以生活垃圾为最主要源头,因此要解决再生资源回收难题,就必须高度重视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转变思维变废为宝。目前,垃圾分类是实现再生资源回收的最佳途径。
据了解,在我国主要是通过人工分选回收生活垃圾中的可回收物资。在输送带上靠人工手选可将有用物质捡出,这是较经济、简单的办法,但劳动量较大,且在人工分选过程中,进料系统不能实现自动进料,需要人工将废物从周转箱转移至料斗中,进料口达不到密封和负压状态,环境卫生问题比较突出。即使使用分类机,采取筛选法、磁选法、水选法等都是对单一物料的分类,不能将复杂的混合物料分离完整,解决不了我国垃圾含油、水、容易堵、挂、粘等难题。这些垃圾分类技术局限性较大,不仅工艺流程繁琐复杂,而且不能实现各类组分的有效分离,存在垃圾处理成本高、处理效率偏低,组分分离不彻底等瓶颈。
现在我国城市居民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重要性认识不高,政府制定相应的法规,要求居民将生活垃圾分类袋装,做到分类收集、分类运送、分类处理利用难度很大。当前垃圾处理的方法主要是卫生填埋、生物处理和焚烧,但是混合收集的垃圾,各种处理方式均有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且贻患后人。因此,垃圾分类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将成为“十二五”解决垃圾问题的当务之急。
垃圾分类实现自动化
记者了解到,北京依米康环保设备有限公司技术团队将自动化识别器引入研发理念,经过十余年的研究,研制出全国首个利用模糊识别控制模拟机械手手段实现垃圾分类的EMK垃圾分类机,已在北京市试点成功,攻克了现有垃圾分类技术的盲点,通过技术手段有效地解决了生活混合垃圾再分类这一世界性难题。
据北京依米康公司研发总经理曹东民介绍,该机不仅可同时具有破袋和分类两种功能,而且一台机器就可将塑料、织物、纸张等各类物品有效分离,且分离出的物品干净、完整,分离出的塑料和织物不缠绕、不粘连,分出的有机物组成纯粹、均匀、杂质含量低。该系列垃圾处理机不仅比同类设备处理成本低,而且有占地面积低的特点。以500t/d垃圾分选设备的占地面积为例:传统垃圾多级分选流程需占地73亩,垃圾水力+多级分选流程也需占地74亩,而EMK垃圾自动分类机占地仅100平方米。不仅如此,该分类机还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及垃圾处理量,研发出针对于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及陈腐垃圾三大类别的6种不同型号的20余款机器,使分类机可以适应不同处理量及不同类型的垃圾。
符合中国国情的垃圾分类机
在城市社区生活垃圾中,厨余垃圾占了很大比例。有关资料显示,北京厨余垃圾的比例为32%、上海为42%,广州甚至高达47.86%,而在西方发达国,其厨余垃圾比例一般都在20%以内。也正因为存在着这个差异,一些从国外引进的垃圾分类设备很难适应中国城市垃圾的组分结构要求,无法有效分离厨余垃圾,连续运行甚至会出现粘连现象。而EMK垃圾分类机适应我国国情,对生活垃圾、餐厨垃圾的含水率、油脂均无特殊要求,在可回收物和厨余垃圾上的分离率达95%以上,与手工分选相差无几。
记者调查了解到,北京1个人工,如果工作24小时,能分类出2吨的生活垃圾,用EMK垃圾分类机1小时能分类出50吨的生活垃圾,每吨成本不到3元,而人工成本1天却需要150元,成本效率显而易见。
北京市环保专家贺世群、孙吉民等在考察了EMK垃圾分类机情况之后,一致认为,EMK垃圾分类机的这一分离技术,从源头治理出发,设定的技术路线思路新颖,符合中国国情,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EMK垃圾分类机完全符合关于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后续产业化的要求,不仅实现了从人工到技术、单一到复合的垃圾分类突破,而且消解了垃圾分类过程中耗费人力最大的中间环节,为垃圾资源化生态处理奠定了基础。
财政部昨日披露数据显示,前两月国有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316.5亿元,同比增长29.4%。累计实现营业收入51402.3亿元,同比增长26.4%。
财政部数据显示,1-2月份,中央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427.2亿元,同比增长27.5%,而地方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889.3亿元,同比增长34.6%。
这一格局和去年类似。去年中央企业实现利润13415.1亿元,同比增长32.7%,而地方国企实现利润6455.5亿元,同比增长50.3%。
从盈利能力来看,央企的盈利能力要好于地方国企,前两月央企的销售净利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分别是7.3%和1.5%,而地方国企这两个数字分别只有4.9%和0.8%。
从行业来看,一些行业利润大幅增长,如建材、化工等,另一些行业则出现亏损。
财政部指出,前两月建材、化工行业国企利润增长超过1倍,房地产、机械、石化、石油利润也继续稳定增长,交通、电力行业则出现下降,其中五大发电企业再次出现亏损。
从此前的数据看,前两月全社会用电量仍在增长。国家能源局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前两月累计用电量702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32%。
华泰证券的分析报告指出,煤电矛盾始终是制约电力行业盈利能力改善的顽疾,“市场煤,计划电”的现行电力体制迫使电力企业在非市场化的环境下运营。
交通行业利润下降被认为与油价有关。瑞银证券预计,政府或继续对交通运输和化肥价格进行补贴,以减轻能源成本对食品价格的影响。
责任编辑:NN026(本文来源:新京报 作者: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