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3月2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网站刊登了过去一周的精彩太空照片,集中展现了法国留尼汪岛、“发现”号航天飞机、韦斯特布鲁克星云以及螺旋星系NGC 4151“索伦之眼”等壮观美丽的景象。

  1.法国留尼汪岛

法国留尼汪岛 (图片来源:图片来源:Luc Perrot)法国留尼汪岛 (图片来源:Luc Perrot)

  这幅合成图片出自天文摄影师卢克·派罗特之手,好似直接从《小王子》上撕下来的一样,展现了法国留尼汪岛。在满天星斗的夜空中,留尼汪岛好似一颗行星。这幅图片采用了立体投影手法,即一种数字处理方式,让360度的球面全景呈现为一幅扁平的图片。图片由几幅在夜空中拍摄的长曝光照片拼接而成,其中包括银河弧。留尼汪岛是一座火山岛,座落于马达加斯加东部。

  2.地月合影

地月合影(图片来源:NASA)地月合影(图片来源:NASA)

  国际空间站上的第26远征队队员3月6日拍摄的地月合影,照片中的地球只露出大气层,好似一条细细的蓝线,化为小点的月球似乎从蓝线上擦过一般。第26远征队由6名宇航员构成,将于3月16日结束任务。3名宇航员将搭乘俄罗斯“联盟”号飞船返回地球,其他3名宇航员将开始执行第27远征任务,另有3名宇航员将于3月31日抵达空间站。

  3.鹿豹座阿尔法星

鹿豹座阿尔法星(图片来源:NASA/Caltech/UCLA)鹿豹座阿尔法星(图片来源:NASA/Caltech/UCLA)

  一些恒星所需要的就只有“速度”二字。这幅照片由美国宇航局的广域红外探测器拍摄,最近对外公布,位于照片中央的便是明亮的特大恒星鹿豹座阿尔法星。与速度较慢的邻居不同,这颗“逃逸”的恒星速度极快,时速在150万英里至940万英里(约合每小时240万公里至1510万公里)之间。在这种高速飞行下,鹿豹座阿尔法星产生的辐射猛烈轰击和压缩星际气体和尘埃,形成照片中红色的弓形冲击波。

发表在栏目: 自然

  6.泥火山横截面

泥火山横截面泥火山横截面(图片来源:National Geographic)

  《国家地理杂志》刊登的露西横截面图片。根据这幅图片,天然气钻探可能导致火山喷发。

  7.堤坝航拍照

堤坝航拍照堤坝航拍照(图片来源:AFP/Getty Images)

  2008年5月拍摄的航拍照,展现了露西泥火山边缘的一座堤坝。根据新研究发现,虽然这座泥火山将在未来26年继续喷发,但泥浆的流动速度在几千年内可能一直较为缓慢。

  8.努力失败

努力失败努力失败(图片来源:Dimas Ardian, Getty Images)

  2007年3月,印尼工作人员将使用铰链连接在一起的混凝土球沉入泥浆,希望能够阻止露西的泥流,但这一举措最终以失败告终。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截至2008年,露西已经给印尼造成37亿美元损失,相当于GDP的近1%。

  9.地下涌水

地下涌水地下涌水(图片来源:Reuters)

  2007年6月,东爪哇的希多阿乔村,一名工程师正在一间房子里检查地下涌出的水。专家们表示,类似这样的地下涌水由泥浆涌出露西火山附近的钻探区引起的地下压力改变所致,在当地非常普遍。

  10.可怕的回忆

可怕的回忆可怕的回忆(图片来源:John Stanmeyer, National Geographic)

  2007年,可怕的泥浆淹没了东爪哇的希多阿乔村。露西泥火山周边很多地区早已经荒芜人烟,其中包括波龙的部分地区。《国家地理杂志》2008年刊登的一篇文章指出,波龙的街道已被泥浆覆盖,上面到处都是逃难者留下的脚印。拾荒者拆掉了房子的瓦片和电线,空气中弥漫着难闻的硫磺味。当地商店老板苏米特罗对《国家地理杂志》表示:“什么也没留下,只有可怕的回忆。”(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3月9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印度尼西亚的泥火山“露西”是世界上最大并且增长速度最快的泥火山,于2006年5月“复活”。根据一项新研究发现,露西可能在未来26年继续向外喷出炙热的泥浆。英国达拉谟大学的科学家表示,在最终恢复平静前,这座泥火山喷出的泥浆数量将达到惊人程度,可填满5.6万个奥运会游泳池。

  1.被泥浆吞噬的村庄

被泥浆吞噬的村庄(图片来源:John Stanmeyer, National Geographic)被泥浆吞噬的村庄(图片来源:John Stanmeyer, National Geographic)

  2008年,印度尼西亚露西泥火山喷出的泥浆吞噬了东爪哇的希多阿乔村(Sidoarjo)。泥火山存在于陆上或者水下,在地下淤泥层或者粘土层因板块活动或烃气聚集受压时形成。为了计算露西火山未来的泥浆流,研究小组对火山附近一个钻洞内的水压进行观察,同时将数据与2006年以来的岩石特性和泥流数量数据结合在一起。

  首席研究员理查德•戴维斯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种计算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评估火山灾难造成的破坏,提醒东爪哇的居民火山喷出的泥浆将在多久后影响他们的生活,进而提前做好准备。”这项研究在露西苏醒后进行,为期近5年。根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2008年刊登的一篇文章,很多村庄在研究过程中被掩埋在厚度达到60英尺(约合80米)的泥浆下。达拉谟大学的科学家表示,火山泥流共造成13人死亡,至少1万个家庭被迫离开家园。此次针对泥火山的研究论文刊登在3月出版的《地质学会志》上。

  2.被泥浆淹没的房屋

被泥浆淹没的房屋被泥浆淹没的房屋(图片来源:Sigit Pamungkas, Reuters。)

  2006年10月,东爪哇希多阿乔村的村民庆祝斋月。在他们的身旁,一座座房屋掩埋在泥浆中。根据《国家地理杂志》的报道,对于露西泥火山2006年喷发的原因,科学家仍存在分歧。很多人将矛头直指一家钻探天然气的公司,其他人则认为喷发由地震所致。2007年,达拉谟大学的科学家公布了一份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在一座天然气探井穿透地下9300英尺(约合2800米)的岩层后,火山的泥浆开始上涌,高温高压水开始“逃逸”。

  3.泥浆中艰难行进

泥浆中艰难行进泥浆中艰难行进(图片来源:Sigit Pamungkas, Reuters)

  2009年5月,东爪哇波龙地区的一名居民在泥浆中艰难前行,试图从被泥流淹没的房屋中取走贵重物品。达拉谟大学的戴维斯指出,随着露西继续向外喷出泥浆,火山周边地区不断沉入地壳。下沉引起的压力增长可能导致这座火山最多形成166个新喷口,进而给当地房屋、公路和铁路造成更大破坏。

  4.无法遏制?

所有遏制露西泥火山的努力——包括使用混凝土球封堵火山口——最后都以失败告终所有遏制露西泥火山的努力——包括使用混凝土球封堵火山口——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图片来源:Adek Berry, AFP/Getty Images)

  照片于2010年5月拍摄。迄今为止,所有遏制露西泥火山的努力——包括使用混凝土球封堵火山口——最后都以失败告终。根据《国家地理杂志》2008年的报道,卡车和反铲挖土机纷纷出动,努力控制损失,同时修筑一道道堤坝阻止泥流。露西每天喷出多达60万桶泥浆。波龙的商店老板苏米特罗在接受《国家地理杂志》采访时说:“任何举措和技术都无法阻止泥流。在我看来,奇迹不会发生。’

  5.重新安置

重新安置重新安置(图片来源:John Stanmeyer, National Geographic)

  2008年,东爪哇的希多阿乔村,一户人家因为房子被泥流淹没,被迫搬到市场的简易房。根据《国家地理杂志》2008年刊登的一篇文章,自2006年苏醒以来,露西泥火山已经喷出数百万桶炙热的泥浆,被淹地区的面积相当于2个纽约中央花园。

发表在栏目: 自然

  6.粉红色向日葵星系

粉红色向日葵星系(图片来源:Caltech/NASA)粉红色向日葵星系(图片来源:Caltech/NASA)

  美国宇航局斯皮策太空望远镜拍摄的红外照,3月3日对外公布,呈现了粉红色的向日葵星系。向日葵星系也被称之为“M63”,是一个螺旋星系,距地球大约3700万光年。斯皮策望远镜的红外眼睛允许天文学家跟踪向日葵星系螺旋臂内的尘埃结构,观察新形成的恒星。

  7.“发现”号靠近空间站

“发现”号靠近空间站(图片来源:Rob Bullen)“发现”号靠近空间站(图片来源:Rob Bullen)

  26日,在“发现”号航天飞机逐渐靠近国际空间站过程中,英国格洛斯特郡的“后院天文学家”罗布·布伦拍下了这幅照片。准备拍摄时,格洛斯特郡正值多云天气,布伦幸运等来了转晴的那一刻。他指出,这种拍摄经历一生当中可能只能一次。美国宇航局表示布伦借助安装在8.5英寸(约合21厘米)口径望远镜上的数码相机拍摄了这幅照片。

  8.猎户座分子云团

猎户座分子云团(图片来源:NAOJ)猎户座分子云团(图片来源:NAOJ)

  左图为红外条件下拍摄的猎户座分子云团,看上去非常平静。右图是在无线电观测时拍摄的照片,由日本国家天文台2月25日公布。这幅照片显示猎户座分子云团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活跃的恒星“繁殖地”。云团内的大质量恒星放射出大量强大的紫外辐射。当紫外线照射到密集的物质团时,形成新恒星的气体便土崩瓦解。

  9.黑洞辐射

黑洞辐射(图片来源:Lynette Cook, Gemini Observatory, and AURA)黑洞辐射(图片来源:Lynette Cook, Gemini Observatory, and AURA)

  星系中央的一些超大质量黑洞都是“贪婪成性”,快速吞噬物质。其中一些物质以辐射喷流的方式逃离。但包括银河系心脏地带的黑洞在内的其他黑洞却处于一种怪异的睡眠状态。根据《天体物理学》杂志2010年3月10刊登的一篇新研究论文,饥饿的黑洞同样产生强大的辐射,驱动气体强风。强风将物质往外推,直至黑洞附近没有任何能够被其吞噬的物质。由于没有“食物”,黑洞自然处于睡眠状态。

  10.猎户座大星云的小老弟

猎户座大星云的小老弟(图片来源:ESA/NASA )猎户座大星云的小老弟(图片来源:ESA/NASA )

  美国宇航局/欧洲航天局的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一幅新照片,M43星云水彩画般的旋涡内分布了众多明亮的恒星。这个由星际气体和尘埃构成的星云与大名鼎鼎的猎户座大星云距离很近,有时也被称之为猎户座大星云的小老弟。两个星云都是大型恒星托儿所——猎户座分子云团的组成部分。这个云团就像是一条腰带,几乎穿过整个猎户座。(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3月7日消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刊登了过去一周的最佳太空图片,包括北极光、太阳海啸、向日葵星系、猎户座分子云团以及“发现”号对接空间站的精彩图片纷纷榜上有名。

  1.“发现”号对接空间站

“发现”号对接空间站(图片来源:NASA)“发现”号对接空间站(图片来源:NASA)

  2月26日,国际空间站上的一名宇航员拍摄了这幅照片。“发现”号航天飞机正与空间站进行对接。在“发现”号逐渐靠近空间站过程中,俄罗斯的“进步”号飞船似乎在瞄准这艘航天飞机。26日美国东部时间下午2点14分,“发现”号与空间战完成对接。“发现”号宇航员将在空间站逗留11天,运送补给并帮助安装新太空舱。

  2.平衡之美

平衡之美(图片来源:SSI/NASA)平衡之美(图片来源:SSI/NASA)

  照片由美国宇航局的“卡西尼”号飞船拍摄,表面坑坑洼洼的土卫五“利亚”悬在纤细的土卫四“狄俄涅”上方,呈现出一种平衡之美。拍摄时,星环与“卡西尼”号之间的距离实际上比土卫四更近。自2004年以来,“卡西尼”号便对土星系统进行观测,研究这颗巨大的行星、星环及其卫星。这艘长寿飞船已经第二次延长观测任务,观测任务将一直持续到2017年9月。

  3.太阳海啸

太阳海啸(图片来源:SDO/NASA)太阳海啸(图片来源:SDO/NASA)

  2月24日出现的巨大太阳耀斑,向外喷射的等离子体形成旋涡,好似在太阳表面跳舞,整个过程持续了90分钟。在远紫外条件下,美国宇航局的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拍摄了太阳耀斑的高清晰照片,帮助天文学家了解壮观的太阳耀斑细节。这颗卫星每24分钟拍摄一幅新照片,包括文中刊登的这幅照片。所有这些照片拼接在一起,形成一段有关此次太阳喷发的视频。

  4.北极光

北极光(图片来源:James Spann, NASA)北极光(图片来源:James Spann, NASA)

  在阿拉斯加珀克·弗拉特岛出席极光大会时,美国宇航局的詹姆斯·斯帕恩目睹了地磁暴的发生以及由此形成的美丽北极光。这幅照片拍摄于3月1日,展示了斯帕恩当时看到的北极光。随着地磁暴的强度越来越大,北爱尔兰、拉脱维亚、挪威和瑞典地区均出现绚丽的北极光。

  5.飞机机翼剪影

飞机机翼剪影飞机机翼剪影(图片来源:Howard Eskildsen)

  2月27日,美国佛罗里达奥卡拉,一架飞机在摄影师拍摄太阳照片中无意间闯入镜头,形成这种堪称完美的巧合。飞机机翼剪影在布满太阳黑子的太阳表面上空穿过。太阳黑子周围颜色较浅的区域被称之为“谱斑”。这一区域拥有更高的温度和密度,由太阳深处的磁活动形成。太阳盘之所以呈紫色是因为摄影师霍华德·伊斯金德森使用Ca-K滤光器拍摄了这幅照片,只有特定波长的光线才能被相机捕获。Ca-K滤光器能够帮助摄影师捕捉到微小的太阳表面细节,例如谱斑,常见的白光则在这种滤光器的过滤下失去踪影。

发表在栏目: 自然

  5.林中觅食

林中觅食(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林中觅食(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

  2010年末拍到的一头正在觅食的爪哇犀牛。世界自然基金会表示,印尼的爪哇犀牛自1931年以来便受到法律保护。这家非盈利性机构的网站称,乌戎格库龙国家公园位于爪哇西南部,为珍稀物种撑起了一把保护伞。

  6.犀牛之“甲”

犀牛之“甲”(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犀牛之“甲”(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

  2010年末拍到的爪哇犀牛。世界自然基金会表示,这头爪哇犀牛的角长达到10英寸(约合25厘米),皮肤上的折痕好似一副盔甲。这种犀牛与印度犀牛是近亲,外形非常相似,只是体型较小,此外,它们的头部更小,皮肤折痕也更少。

  7.爪哇豹

爪哇豹(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爪哇豹(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

  除了犀牛外,相机陷阱还捕捉到其他森林动物,其中包括图片中的极度濒危物种——爪哇豹。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表示,爪哇豹的数量在350头至700头之间,由于栖息地减少、偷猎以及猎物数量减少,这种大型猫科动物的数量不断萎缩,

  8.白臀野牛

白臀野牛(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白臀野牛(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

  2010年在乌戎格库龙国家公园拍到的一头白臀野牛。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表示,这种有蹄类动物是一种濒危物种,从印尼到中国的栖息地,白臀野牛的数量已锐减80%,爪哇已成为它们的最后领地。(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3月4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报道,2010年末,研究人员在印度尼西亚的乌戎格库龙国家公园拍到罕见的爪哇犀牛。这种犀牛被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列为极度濒危物种,同时也可能是地球上最为罕见的哺乳动物,当前的数量已不足40头。

  1.犀牛之讶

犀牛之讶(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犀牛之讶(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

  2010年末,印度尼西亚乌戎格库龙国家公园,一头爪哇犀牛触发相机陷阱,被永远定格在镜头中。本周,世界自然基金会印尼分部和印尼国家公园管理局公布了这幅照片。除了照片外,一台自动触发的摄影机还记录下珍贵的犀牛影像。爪哇犀牛被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列为极度濒危物种。世界自然基金会表示,这种犀牛当前的数量已不足40头,可能是地球上最为罕见的哺乳动物。

  世界自然基金会美国分部首席科学家埃里克•迪纳斯坦在一份声明中指出,拍到爪哇犀牛的视频和照片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但这种犀牛的生存仍面临严峻威胁。附近的喀拉喀托火山一旦爆发,便可导致爪哇犀牛所在半岛上的所有生物毁于一旦。他说:“由于圈养爪哇犀牛的数量为零,如果野生爪哇犀牛消失,我们便将永远失去这种罕见的动物。”

  2.母与子

母与子(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母与子(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

  2010年末拍到的一幅珍贵照片,爪哇犀牛妈妈带着自己的孩子(左)在矮树丛中穿行。世界自然基金会美国分部亚洲物种保护部门负责人巴尼•朗表示:“看着健康的小犀牛安静地穿行于茂密的热带森林是一件非常有趣和令人欣慰的事情。它让我对爪哇犀牛的未来充满希望。这一幕告诉我们,印尼野外工作人员付出的所有艰苦努力都是值得的。”

  3.犀牛近照

犀牛近照(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犀牛近照(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

  2010年拍到的一头爪哇犀牛,似乎正对着镜头微笑。这种哺乳动物在东南亚地区一度非常普遍,但现在只能在印尼乌戎格库龙国家公园的雨林看到它们的身影。世界自然基金会表示,除了自然灾难外,爪哇犀牛同样面临偷猎威胁。偷猎分子猎杀犀牛只为获得牛角,一些人认为犀牛角具有药用价值。

  4.布置陷阱

布置陷阱(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布置陷阱(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

  参与犀牛监视计划的工作人员正在布置相机陷阱。据悉,共有多家非盈利性机构和很多当地人参与了此项计划。组织者希望当地人的参与能够帮助他们保护犀牛免遭偷猎分子的毒手,管理好剩下的犀牛,同时通过重新安置培养出一个新的犀牛群落。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巴尼表示:“50年的保护经验告诉我们,通过数量管理和适当的保护,拯救爪哇犀牛命运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在非洲和南亚,我们曾经做到这一点,帮助当地犀牛数量回升。我们相信能够在印尼复制这种成功。”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3月3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报道,一支美国研究小组25日宣布,他们在喜马拉雅山人造洞穴内发现27具人类遗骸,距今1500年,其中很多骨骼上都有肉被剔掉的痕迹。这一发现揭示出喜马拉雅山地区此前未知的一种死亡仪式。由于洞穴极不稳定加之还要征服陡峭的悬崖,遗骸只能依靠专业登山家进洞取回。

  1.登山高手上阵

登山高手上阵(图片来源:Cory Richards)登山高手上阵(图片来源:Cory Richards)

  2010年,尼泊尔莫斯坦地区,经验丰富的登山家皮特·雅丹斯手拿头骨缓缓下降,另一个头骨就在不远处。这些头骨是在一个遭到严重侵蚀的悬崖洞穴内发现的。

  2.生死循环

生死循环(图片来源:Cory Richards)生死循环(图片来源:Cory Richards)

  美国西密歇根州大学生物考古学家杰奎琳·伊格正对人类遗骸进行编目。这些遗骸是2010年在尼泊尔莫斯坦山宗村上方的洞穴内发现的。据研究人员推测,1000多年前,这些尸体曾被安放在宽大的木架上。由于1000多年的风吹雨打,骨骼和木架在登山家进入洞穴时早已经面目全非。除了人类遗骸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些羊、牛和马的遗骸,可能是献给死者的祭品。

  3.洞穴之内

洞穴之内(图片来源:Cory Richards)洞穴之内(图片来源:Cory Richards)

  山宗村上方的洞穴内,登山家马特·塞加尔小心翼翼地拿起遗骸。古人可能借助露出地面的岩层和梯子进入洞穴。由于漫长的岁月侵蚀,洞穴只有专业登山家才有可能顺利进入,例如塞加尔和研究小组的领导人雅丹斯。值得一提的是,雅丹斯曾多次登上珠穆朗玛峰。他在一份新闻稿中指出:“有关洞穴何时以及由谁开凿的线索正在我们眼前消失。我们发现的这个洞穴坟墓面临巨大威胁。它坐落于脆弱的岩脉中,过去就曾发生过塌方。也许下一个雨季,这个洞穴就将不复存在。”

  4.红岩

红岩(图片来源:Cory Richards)红岩(图片来源:Cory Richards)

  尼泊尔上莫斯坦地区德拉克玛村上方的一个古代洞穴,与发现人类遗骸的洞穴非常相似。人类学家马克·图林表示,新发现的遗骸说明古人曾生活在偏远的悬崖上,与世隔绝的地理位置可能是吸引他们的一个重要原因。图林是剑桥大学数字喜马拉雅山计划的负责人,他说:“虽然现在的僧侣在寺院清修,但我们谈论的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也就是在寺院出现前的时代。”

  5.专家讨论

专家讨论(图片来源:Cory Richards)专家讨论(图片来源:Cory Richards)

  生物考古学家杰奎琳(友)和考古学家马克·奥尔登德弗正就一个颚骨展开讨论。颚骨是在尼泊尔莫斯坦洞穴坟墓内发现的。奥尔登德弗和他的研究小组认为,剔除肉并将遗骸葬在洞内的做法可能就是一座此前未知的桥梁,连接其他两种已知的死亡仪式——西藏的天葬和琐罗亚斯德教的葬礼。琐罗亚斯德教教徒会剔除死者身上的肉并用这些肉喂食动物。(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3月1日消息,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德国一对夫妇1991年在阿尔卑斯山区发现奥兹冰人,在获得这一重大发现20周年之际,荷兰艺术家重建了冰人头部模型,发现他拥有棕色的眼睛,这与以前的重建模型有很大出入。

  1.奥兹的重建图

奥兹的重建图(图片提供:Heike Engel/21Lux, Südtiroler Archäologiemuseum, and NG Deutschland)  奥兹的重建图(图片提供:Heike Engel/21Lux, Südtiroler Archäologiemuseum, and NG Deutschland)

  奥兹冰人的最新重建模型显示,他的外貌比实际年龄显得更加苍老,皮肤像皮革一样且布满皱纹、眼睛深陷,这一形象同以前显示他是一位身材高大魁梧的中年男性的重建图相差甚远。荷兰艺术家亚尔芬斯和亚德雷•肯尼斯制作的这个新奥兹冰人模型显然,这个已有5000年历史的冰人拥有棕色眼睛,而不像以前认为的是蓝眼睛。

  这个最新冰人重建模型是根据对奥兹的身体重新进行3D扫描获得的结果得出的,该模型将在名叫“奥兹20(Otzi 20)”的展览上展出。这次展览是为了纪念人们在意大利阿尔卑斯山区发现这个天然木乃伊20周年。3月1日到2012年1月15日,“奥兹20”展览将在意大利波尔查诺南蒂罗尔考古博物馆举行。该博物馆主管安吉里卡•弗利金杰在声明里说:“这次展览的目的是更全面地呈现一些纯科学方面以外的奥兹冰人的照片。”

  2.躺在冰上的奥兹

躺在冰上的奥兹(图片提供: Vienna Report Agency/Sygma/Corbis)躺在冰上的奥兹(图片提供: Vienna Report Agency/Sygma/Corbis)

  1991年,两名德国人在阿尔卑斯山区的奥扎尔(Otzal)地区登山时,在一条融化的冰川上偶然发现奥兹冰人的木乃伊,这张照片是在同一年的9月拍摄的。奥兹的左肩显然曾被箭头射伤,他身旁散落着各种东西,其中包括铜斧、匕首、背包、未做好的弓、一个空箭袋和没有箭头的箭杆。

  3.冰人的最后时刻

冰人的最后时刻(图片提供:Vienna Report Agency/Sygma/Corbis)冰人的最后时刻(图片提供:Vienna Report Agency/Sygma/Corbis)

  艺术家格雷戈里•哈林的这幅油画显示,垂死挣扎的奥兹正在拼命呼吸,雪花飘落在他周围,到处天寒地冻。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观点认为,奥兹设法从部落冲突中逃出后,最后在这个山口活活冻死。然而,2010年9月由意大利罗马大学考古学家亚勒桑德罗•范泽迪领导的一个科研组,在《古物(Antiquity)》杂志上提出新的假设,认为是住在附近的村民把奥兹的遗体搬运到这里,把他埋葬在这座山上。根据这一观点,奥兹可能并不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猎人,而是一名德高望重的人,在他周围发现的东西可能并不是从他身上散落下来的,而是被当作陪葬品,由别人小心摆放在那的。

  4.早期冰人头部重建模型

早期冰人头部重建模型(图片提供:Kenneth Garrett, National Geographic)早期冰人头部重建模型(图片提供:Kenneth Garrett, National Geographic)

  20世纪90年代初为《国家地理》杂志重建的一个冰人头部模型显示,奥兹看起来显然比20周年版的重建图更年轻、健康。在制作90年代的重建图时,约翰•古尔奇利用奥兹和现代欧洲男性的解剖学数据,以及他自己的理解,来塑造奥兹的面部轮廓。《国家地理》的编辑克里斯多佛•斯隆参与了早期重建工作,他在2008年的博客上遗憾的说:“我们没对奥兹的头骨进行三维立体扫描,这对我们的重建工作产生很大限制。艺术家古尔奇应该利用奥兹的头骨CT扫描图和照片重建模型。”

  据1993年发表在《国家地理》杂志上的一篇文章说,古尔奇在重建时,也是采用奥兹和现代欧洲男性的解剖学数据,以及他自己的理解,来塑造冰人的面部轮廓。斯隆表示,这种重建工作“让一些人,尤其是科学家感到很不安,因为它们是最基本的艺术。由于我们在这方面的知识很有限,因此艺术家只能依靠猜测来完成整张图片。”(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4.为航天飞机安装隔热板

为航天飞机安装隔热板为航天飞机安装隔热板(图片来源:Jack Pfaller, NASA)

  2月17日,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一名技师正在“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的下腹部安装隔热板。上周,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发现”号航天飞机的发射上。与此同时,宇航局员工也正紧锣密鼓地做好最后两次航天飞机发射的准备工作,2011年末,美国的航天飞机便要退出历史舞台。继“发现”号之后,“奋进”号航天飞机也将发射,预计于4月升空。虽然仍在等待国会对经费做出最终批准,但宇航局已在推进STS-135任务。6月,“亚特兰蒂斯”号将发射升空,上演最后一次国际空间站之旅。

  5.好似钻石的太阳

好似钻石的太阳(图片来源:SDO/SOHO/NASA)好似钻石的太阳(图片来源:SDO/SOHO/NASA)

  太阳躁动表面和上层大气(日冕)的合成图片,展示了2月15日发生的大规模太阳耀斑,此时的太阳好似一颗巧克力色钻石,装饰着红色“缎带”。美国宇航局的太阳和太阳风层探测器借助日冕观测仪遮住太阳主体,以便让科学家观察到微弱的日冕。与此同时,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在多个波长条件下对太阳活动进行观测。将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拍摄的照片放入日冕观测仪所拍照片的“洞”中,科学家能够了解太阳的这两个部分如何发生相互作用。

  6.海冰漩涡

海冰漩涡(图片来源:EO-1/NASA)海冰漩涡(图片来源:EO-1/NASA)

  被白雪覆盖的色丹岛周围,银色的海冰形成旋涡。色丹岛是从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延伸到日本北部的千岛岛链一部分,座落于覆盖北半球的冬季海冰最南端边界一带。这幅照片由美国宇航局的地球观测1号卫星拍摄,照片中的海冰可能在几天之内形成,形状受这个小火山岛周围的逆风影响。

  7.细细的灰线

细细的灰线(图片来源:NASA)细细的灰线(图片来源:NASA)

  照片由美国宇航局的“卡西尼”号飞船在1月拍摄,上周对外公布,土星环在这颗巨大的气态行星前方变成一条细的令人难以置信的灰线。根据“卡西尼”号拍摄的这幅照片,土星环内宽大的冰粒带在土星南半球投下巨大的阴影。在2009年土星处在昼夜平分点上时,太阳侧向照射在环面上,土星环并没有投下这种阴影,在侧向观察时似乎消失。(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6 页,共 4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