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

资料图:由于被认为在利比亚和叙利亚问题上袒护政府一方的态度,俄罗斯朱利比亚大使馆曾多次遭围攻抗议。图为利比亚民众在俄使馆前抗议俄罗斯

新华网莫斯科10月2日电(记者赵嫣)据俄罗斯外交部消息,位于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的俄驻利比亚大使馆2日遭不明武装人员袭击。

俄外交部发言人卢卡舍维奇证实,俄罗斯驻利比亚大使馆建筑当天遭枪击,不明武装人员曾试图闯入使馆。俄外交人员没有伤亡。

据国际文传电讯社援引目击者消息报道,武装人员有数十人,他们爬上使馆建筑屋顶并扯下俄罗斯国旗。利比亚安全部门已对此事展开调查。

另据总部设在阿联酋迪拜的阿拉伯电视台报道,目击者称,使馆附近曾听到枪声和火箭筒爆炸声。

俄媒体此前曾报道,去年2月5日,由于不满俄在叙利亚问题上的立场曾发生针对俄驻利比亚使馆的袭击事件。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新华网莫斯科5月7日电(记者魏良磊) 据俄罗斯媒体7日报道,根据俄前总统梅德韦杰夫6日签署的总统令,俄罗斯已取消对利比亚的武器禁运。

  这份总统令指出,去年3月9日签署的第286号俄总统令禁止一切俄罗斯机构从俄向利比亚销售、出口和转让武器以及与其相关的各类物资,这样的措施现在不再适用。

  俄罗斯国防出口公司不久前曾表示,受利比亚政治局势影响,俄罗斯与其在军事技术合作方面的总损失达40亿美元。取消禁运后,该公司计划与利比亚就武器贸易进行谈判。

  联合国安理会于去年2月和3月分别通过针对利比亚的第1970号和第1973号决议,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并实施资产冻结、武器禁运、旅行禁令等制裁措施。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新华网莫斯科5月7日电(记者魏良磊) 据俄罗斯媒体7日报道,根据俄前总统梅德韦杰夫6日签署的总统令,俄罗斯已取消对利比亚的武器禁运。

  这份总统令指出,去年3月9日签署的第286号俄总统令禁止一切俄罗斯机构从俄向利比亚销售、出口和转让武器以及与其相关的各类物资,这样的措施现在不再适用。

  俄罗斯国防出口公司不久前曾表示,受利比亚政治局势影响,俄罗斯与其在军事技术合作方面的总损失达40亿美元。取消禁运后,该公司计划与利比亚就武器贸易进行谈判。

  联合国安理会于去年2月和3月分别通过针对利比亚的第1970号和第1973号决议,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并实施资产冻结、武器禁运、旅行禁令等制裁措施。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中新网布拉格4月30日电 (黄频) 维也纳警方30日宣布,法医尸检结果表明,当地时间29日上午被发现浮尸奥地利首都新多瑙河面的前利比亚总理和石油部长舒克里•加尼姆死于溺水。不过警方表示,最终的死亡原因还有待毒理学检验报告,而此项检验在周末之前无法完成。

  据奥地利《信使报》的最新报道,尽管加尼姆的尸体上没有留下暴力痕迹,但是当局仍未排除谋杀可能。案件现 在已交维也纳州刑事警察局谋杀案小组调查,而联邦政府宪法保护与反恐斗争办公室(BVT)也介入行动。

  现年69岁的加尼姆是利比亚独裁者卡扎菲的多年亲密随从,他曾担任卡扎菲政权的总理、国家石油公司总裁和石油部长。去年5月加尼姆逃离利比亚在意大利宣布背离卡扎菲,随后来到维也纳同他的家人居住在一起。

  29日上午8时40分,一名行人向警察报告,在维也纳新多瑙河Copa Cagrana河段离河岸大约20米远的河面上飘浮着一个似乎已失去生命迹象的人的躯体。警方当晚向媒体证实死者是加尼姆,他身上没有发现暴力痕迹但不完全排除存在外力因素。

  警方透露,加尼姆是否在被发现河段落水仍成疑问,而他泡在水中的时间最多只有两个小时。他穿着牛仔裤和白衬衫,身上仅带了一张他自己公司的名片。

  而在警方发布消息之前,加尼姆的家人曾告诉一名记者,加尼姆当天可能由于心肌梗塞死在家中。不过后来警方调查表明,那仅是由于翻译错误造成的误解。

  由于加尼姆的特殊身份和浮尸河面的异常结局以及他家人有悖事实的奇怪说辞,使他的死亡笼罩上一层神秘恐怖的色彩。他的死讯几乎毫无例外地成为所有奥地利媒体的头条新闻。

  据奥地利《皇冠报》报道,发现加尼姆浮尸的河段离开他的住宅只有数百米之遥。他的家人说,28日夜晚加尼姆同女儿一起看电视,他显得十分正常,仅诉说过自己感到不舒服,但后来还是去睡觉了。他女儿后来确认,29日10时左右发现父亲已不在家中。

  据报道,加尼姆同奥地利首都已有多年缘源。他担任过总部设在维也纳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的副秘书长,作为利比亚石油部长,他也以利政府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在维也纳出席会议。

  奥地利《信使报》说,加尼姆在维也纳联合国城附近的多瑙新城购买了一套豪华住宅,他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生活在维也纳,两个女儿都已取得奥地利国籍。

  警方说,加尼姆在过去数月中一直在他位于维也纳内城的办公室上班,他担任一家公司的顾问。而另有报道称,他名下有数家公司。

  警方说,在加尼姆背离卡扎菲政权之前,他曾被怀疑替那位利比亚独裁者往奥地利转移和窝藏了数以10亿美元计的巨额财富。去年3月奥地利政府一度考虑冻结他的银行帐户。此外据称他在瑞士也拥有大量资产。

  据报道,加尼姆近来感受到巨大压力,因为互联网上流传消息,要对他涉嫌贪污提出指控,而他想要重新染指利润丰厚的利比亚石油出口生意的尝试也屡屡碰壁。《信使报》写道,这位独裁者的前亲密随从有着许多敌人。

  不过卡扎菲政权垮台之后,奥地利并未冻结加尼姆的财产,欧盟和联合国也未将他列入制裁名单,只有美国曾短期禁止他入境。

  有报道分析,加尼姆不应有自杀的理由与动机,没有迹象表明他受到实际的威胁,他也没有重病缠身。警方说,未发现加尼姆留下遗书。

  加尼姆的家人表示,可能将他的遗体运回利比亚。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21)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中新网布拉格4月29日电 (黄频) 去年5月叛离卡扎菲政权的前利比亚总理和石油部长舒克里。加尼姆4月29日在奥地利首都神秘死去。

  据奥地利媒体29日晚上报道,加尼姆亲属称其死在家中,但是维也纳警方于29日晚上发布的消息却说加尼姆的尸体当天上午大约8时40分被发现时漂浮在新多瑙河上。

  维也纳警方发言人罗曼。哈斯林格证实,死者身上没有发现暴力痕迹,不过他并未完全排除外力作用。“假如有人推他下去,也可能不留下暴力痕迹”,哈斯林格表示。而加尼姆家人则认为心肌梗塞可能是死因。

  根据警方调查,加尼姆于当天清晨离开住家,他失去生命迹象的躯体在水中停留的时间并未很久。

  享年69岁的舒克里。加尼姆从2003年3月到2006年5月担任卡扎菲政权的总理,2006年3月到2011年5月担任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总裁和石油部长。去年5月加尼姆逃离利比亚在意大利宣布背弃卡扎菲,他的叛逃被认为对卡扎菲竭力延续其41年统治的努力构成重大打击。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新华网北京9月5日电 综合新华社驻的黎波里报道员阿布·阿伊谢、驻班加西记者蒋洁报道:利比亚反对派“全国过渡委员会”谈判负责人阿卜杜拉·坎希勒4日宣布,反对派武装在的黎波里东南100多公里的拜尼沃利德城与卡扎菲残余部队的劝降谈判已经失败。

  坎希勒当天在一份新闻声明中说,效忠卡扎菲的部队要求反对派武装不带任何枪支弹药进入拜尼沃利德城,“他们谈判的目的显然是要消灭革命力量,我们严词拒绝了”。他还表示,卡扎菲本人和家人近期曾到过拜尼沃利德,其中一些人后来离开了,不过卡扎菲的两个儿子萨阿迪和穆塔西姆很可能目前仍在城内。

  针对谈判失败后反政府武装是否会立即攻城,坎希勒说,这将由反对派军事领导人决定。

  “全国过渡委员会”主席贾利勒3日在班加西说,反对派希望在苏尔特等城市的卡扎菲残余武装于9月10日前缴械,拒不投降者将遭到消灭。但驻扎在拜尼沃利德附近的反对派官员表示,给予当地卡扎菲部队的最后期限只到4日。

  拜尼沃利德和苏尔特、塞卜哈等城市是利比亚少数几座仍处于卡扎菲支持者控制下的城市,目前反对派武装正在向这些地区集结,准备发起最后的进攻。

  利比亚反对派军方发言人艾哈迈德·巴尼4日确认,卡扎菲小儿子哈米斯已经死于交火,被埋在拜尼沃利德附近。他说,苏尔特、朱夫拉、塞卜哈和拜尼沃利德地区的居民已经完全支持反对派,但被卡扎菲余部包围,现在还不能完全加入反对派。他还表示,利比亚反对派4日已完全控制人工河系统,接下来几天水危机将得到缓解。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13)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据路透社9月4日报道,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的一名记者4日援引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在的黎波里的军事领导人阿卜杜勒·哈基姆·贝勒哈吉的话说,全国过渡委员会的部队已经发现卡扎菲的下落。但半岛电视台没有透露具体地点。

  法新社9月4日电,反对派武装今天向卡扎菲军队仅剩的据点之一推进。

  一位军队指挥官说,他们已经放弃了旨在让拜尼沃利德的卡扎菲武装和平投降的谈判,即将对这座位于的黎波里东南的绿洲城市发动进攻。

  在位于拜尼沃利德以北约70公里的西斯汉村,一个检查站的指挥官穆罕默德·法西说:“我们正在做准备。”

  他说:“卡扎菲武装与我军之间的谈判已经结束。那些人没有诚意。他们曾两次承诺投降,结果却食言。”

  全国过渡委员会在当地的发言人说,战线位于拜尼沃利德以北15至20公里,军队已经做好了进攻的准备。

  新政府临时内政部长艾哈迈德·达拉特对记者说,他相信很快就能攻占这座城市。他说:“我们预计今天或明天就能解放拜尼沃利德。”

  在位于拜尼沃利德以北的泰尔胡奈,当地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说,将与部落首领进行最后一轮谈判,努力确保新政府军队和平进入这座城市。

  另据美联社9月3日报道,利比亚反对派武装今天表示,己做好了向拜尼沃利德发动全面进攻的准备,当地人只有一晚时间决定是否要投降。

  反对派武装高官马哈茂德·阿卜杜勒阿齐兹说,数以万计的武装人员正从三面向该城挺进。一些武装人员已挺进到距该城10公里以内的地方,但停了下来,以免意外成为北约空袭目标。

  反对派说,据信卡扎菲的亲戚和密友仍在拜尼沃利德,包括卡扎菲的表兄弟艾哈迈德·易卜拉欣,此外,他的一个儿子最近也来过该城。一些人认为卡扎菲本人很可能就藏在拜尼沃利德。

  路透社9月3日报道,利比亚临时政府说,他们正在逼近支持卡扎菲的堡垒,尽管显示他们部队进军速度的信号十分混乱。

  虽然全国过渡委员会领导人重申,为避免流血将留出一周的宽限期用于达成协议,但包围两座重镇的反对派战士说他们已做好进攻准备。

  在利比亚最大部族的据点拜尼沃利德镇外,全国过渡委员会的一名发言人说他们的耐心已耗尽,将于几小时内发起进攻。在卡扎菲的家乡苏尔特附近,战士们也同样很不耐烦。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国际公司网站9月3日报道,利比亚临时政府领导人规定卡扎菲的追随者在周内投降,否则后者将在卡扎菲最后一个据点面临军事打击。

  不过伸出橄榄枝的同时也发出了威胁。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主席阿卜杜勒·贾利勒今天说,反对派武装包围了卡扎菲的家乡苏尔特以及拜尼沃利德。拜尼沃利德有个势力很大的部族支持卡扎菲。

  法新社9月4日电,尽管国际刑事法院对卡扎菲提出指控,但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发言人今天在伦敦表示,卡扎菲应该在利比亚国内接受审判。

  总部设在海牙的国际刑事法院以涉嫌在利比亚起义期间犯有反人类罪为由签发了对卡扎菲的逮捕令,同时还签发了对其子赛义夫·伊斯兰和利比亚情报部门负责人的逮捕令。

  但全国过渡委员会驻伦敦协调员古马·贾马提说,卡扎菲应该在利比亚国内为他自1969年夺权之后犯下的一系列罪行接受审判。

  贾马提对英国广播公司记者说:“国际刑事法院将只对卡扎菲在过去6个月犯下的罪行进行审判。”

  他说:“卡扎菲要为他在过去42年犯下的一系列可怕罪行负责,他应该也只能在利比亚国内进行的公正审判中对此作出交代。”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13)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古巴3日重申,拒绝承认利比亚反对派“全国过渡委员会”,撤回古巴驻利比亚的外交使团。

  不承认任何“过渡机构”

  俄新社援引古巴外交部的声明报道:“古巴共和国既不承认‘全国过渡委员会’,也不承认(利比亚)其他任何过渡权力机构。古巴仅承认利比亚依法成立、没有外国干涉的政府。”报道说,声明同时指责北约对利比亚的空袭杀害“数以千计”平民。声明说,北约袭击平民设施和向利比亚反对派提供武器,违反联合国决议。

  古巴敦促北约立即停止在利比亚的军事行动,让利比亚人行使他们“独立、自主和对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

  利比亚反对派称如今控制利比亚“90%到95%”的领土,“全国过渡委员会”得到全球大约60个国家承认。

  反对派欲吸取伊战教训

  同日,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负责战后稳定的高级官员纳伊德3日说,将寻求社会和解与宽容,避免暴力。

  纳伊德带领一个战后稳定小组,成员大约70人,负责起草利比亚短期以及中长期规划,供“全国过渡委员会”参考。纳伊德直言,利比亚眼下最重要的是和解。

  他说,利比亚将汲取伊拉克战后教训,避免过激做法。“全国过渡委员会”决定保留的黎波里绝大部分政府雇员。纳伊德说,这一做法显得保守,但是一种较好的选择,“摧毁和解散才是错误的道路”。

  纳伊德认为,实现真正和解,前提之一是依据法律公正审判犯罪嫌疑人。纳伊德主张缩小打击范围,“打击重点是卡扎菲及其亲信”。他说,先前追随卡扎菲、与反对派对抗的普通士兵和民众不宜视为罪犯,而应当作受害者。稳定小组已经制定一份150页的报告,成为“全国过渡委员会”过渡时期重要政策参考。

  西方媒体认为,利比亚油气资源丰富,重建资金并不缺乏,如何平衡各部落利益、避免报复和内乱是“全国过渡委员会”最大的挑战。

  海外利比亚人积极支援

  许多居留国外的利比亚人也组织起来,为今后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纳伊德介绍,生活在巴林、英国以及瑞士的利比亚人负责为今后经济发展提供建议,突尼斯、埃及和马耳他的利比亚人则跟踪利比亚国内人道主义需求。在美国的利比亚人更多关注教育、妇女话题;居留加拿大、德国的利比亚人则研究如何重建社区。

  (新华社电/专稿)

  ■ 战况

  卡扎菲最后据点遭围困

  主要在四座城镇,反对派发出最后通牒,限定效忠卡扎菲武装一周内投降

  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3日向效忠卡扎菲的武装发出“最后通牒”,限定他们一周内投降。

  “全国过渡委员会”主席贾利勒在班加西说,反对派武装给盘踞在苏尔特、拜尼沃利德、朱夫拉、塞卜哈的卡扎菲武装一周时间投降。

  贾利勒说,反对派武装已经包围上述四座城市,从2日起向当地居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如果卡扎菲武装一周后、即9月10日仍不投降,将发动攻势。军事指挥官阿迈勒说,从苏尔特逃出的难民向他描述,城里缺水少食断电,民众生活困难。

  反对派武装指挥官纳杜里说,卡扎菲三子萨阿迪、卡扎菲政权发言人易卜拉欣眼下仍在拜尼沃利德,卡扎菲次子赛义夫两天前逃跑。拜尼沃利德距离的黎波里东南大约150公里,是利比亚最大部族瓦法拉的军事重地。根据反对派所获情报,的黎波里被攻破3天后,卡扎菲与赛义夫逃往拜尼沃利德。

  同日,反对派武装高级指挥官贝勒哈吉告诉法新社记者,卡扎菲新近招募的一批武装人员向反对派投降。贝勒哈吉估计,卡扎菲武装人数顶多数千人。另外,支持卡扎菲的一些部族已接触反对派,表达投降意愿,表示“将会站在民众一边”。

  (新华社专稿)

  ■ 逃亡

  前政权高官转逃尼日尔

  综合新华社电 阿尔及利亚媒体4日报道,卡扎菲政权部分军队和情报机构官员近日试图进入阿尔及利亚境内,遭到阿方拒绝。

  阿尔及利亚《消息报》当天援引安全部门的消息说,近日,超过30名卡扎菲政权的军官和一些武装人员试图通过阿利边界进入阿境内,被阿边防部队禁止后,他们改向尼日尔方向而去。因担心“全国过渡委员会”掌权后进行报复,目前仍有不少卡扎菲政权军官在利南部沙漠地带,试图获准进入阿尔及利亚。此前有12名军警官员进入阿东部避难,但其中一些人被阿宪兵部队抓捕。

  此前一天,阿尔及利亚媒体报道,阿安全部门日前在毗邻利比亚的边境地区缴获一批武器弹药。《日出报》3日援引安全部门的消息说,这批从军火走私团伙处缴获的157件武器包括火箭发射器、爆炸装置和大量弹药,根据其生产序列号,是英国和法国于2008年至2011年间制造的,走私的最终目的地很可能是撒哈拉地区的武装极端团伙。近5个月来,阿安全部门在毗邻利比亚的边境地区缴获约400件武器。

  ■ 背景

  国际上谁还支持卡扎菲?

  目前,尽管发达国家多数已承认利比亚反对派政权,但发展中大国除俄罗斯外,多数均未表态承认。委内瑞拉、尼加拉瓜则公开支持卡扎菲。

  委内瑞拉、尼加拉瓜是目前依然明确支持卡扎菲的国家。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在的黎波里被攻破之后,还称,他不会在此危机时刻放弃卡扎菲。查韦斯说,他将继续承认卡扎菲为利比亚的合法领导人。尼加拉瓜总统奥尔特加称,北约武力干预利比亚是“恐怖主义行为”。该国还公开表示愿意给卡扎菲提供政治庇护。

  在发展中大国———“金砖五国”中,除俄罗斯外,中国、巴西、印度、南非均未承认反对派政权。非洲最大的国际组织非洲联盟也没有承认利比亚反对派,在非洲,目前只有埃及、突尼斯、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乍得等国承认了利比亚反对派。阿拉伯国家中,沙特、叙利亚、也门等国还没有承认反对派,但阿拉伯国家联盟已承认利反对派为“利比亚人民唯一合法代表。”(张乐)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14)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卡扎菲当年会见英国首相布莱尔 卡扎菲当年会见英国首相布莱尔

  据中国日报消息 随着利比亚战争逐渐接近尾声,英国《每日邮报》9月4日曝光了英国驻利比亚大使遗落在的黎波里的秘密文件,其中涉及洛克比空难凶犯获释真相和英国与利比亚在各个领域的亲密合作。

  2009年,英国宣布基于人道主义理由,释放因胰腺癌晚期将不久于人世的洛克比空难制造者——利比亚人迈格拉西。这个决定不仅在英国国内引起轩然大波,更招致美国方面的强烈不满。

  现在,秘密文件终于揭开了事实真相:英国政府其实是迫于利比亚方面的压力才这样做的,因为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曾威胁发动“圣战”。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文件显示当时执政的英国工党政府可谓使尽全力,满足卡扎菲政权提出的各种要求。从警察队伍到监狱系统,从医疗服务到高等法院,文件全面披露了两国在各个领域联络与合作的细节。

  除了反映出英国与利比亚两国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外,相当一部分内容显示,当时的布莱尔政府同卡扎菲政权之间保持非同寻常的友谊。

  卡扎菲二儿子赛义夫2008年在伦敦经济学院留学期间,布莱尔曾帮助他完成学位论文。在一封布莱尔写给赛义夫的信件中,这位前首相感谢“工程师赛义夫”把自己429页的论文寄给他阅读,并为赛义夫提供了英国政界、民间和商界合作的三个案例,“帮助他更好地完成学业”。

  利“全国过渡委员会”最后通牒

  限卡扎菲武装一周内投降

  据新华社消息 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3日向苏尔特等地效忠穆阿迈尔·卡扎菲的武装发出“最后通牒”,限定他们一周内投降,否则将采取军事行动。

  “全国过渡委员会”主席穆斯塔法·阿卜杜勒—贾利勒在班加西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说,反对派武装给盘踞在苏尔特、拜尼沃利德、朱夫拉、塞卜哈的卡扎菲武装一周时间投降。

  贾利勒说,反对派武装已经包围上述四座城市,从2日起向当地居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如果卡扎菲武装一周后、即9月10日仍不投降,将发动攻势。

  军事指挥官艾哈迈德·阿迈勒率领部下在米苏拉塔与苏尔特之间的前线作战,他告诉路透社记者:“我们打算向苏尔特推进……我们正密切关注苏尔特和拜尼沃利德的局势。在这些区域和塞卜哈以南附近地带,到处有小规模抵抗。”

  阿迈勒说,从苏尔特逃出的难民向他描述,城里缺水少食断电,能源匮乏,民众生活困难。

  为制造惊人伤亡数字

  “基地”欲借小飞机袭美

  据中国日报消息 美国联邦调查局和国土安全部日前向全国发出反恐警报称,基地组织可能借助小飞机对美国发动恐怖袭击。

  美国官方表示,目前还没有十分具体或可靠的消息表明恐怖分子将在9·11十周年之际再次对美国本土发动恐怖袭击,但为了以防万一,官方正逐步在全国范围加强安保工作。

  据9月2日公布的这份长达5页的公告所述,基地组织曾在2011年初考虑用小型飞机发动袭击。近日,美国的旅游旺季已临近尾声,美国官方在公告中警告游客们称,希望他们要慎重选择租赁私人飞机的出行方式,仔细防范可能的安全威胁。

  据悉,美国的航空安检措施较十年前有了极大的提高,但基地组织仍旧偏好于把飞机作为袭击的目标。因为在基地组织看来,只有这样的大规模恐怖行动才能制造出惊人的伤亡数字,才更有可能成为舆论焦点。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28)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9月4日,反对派士兵察看遭北约空袭后的伯德凡军事基地,该基地距拜尼沃利德约60公里。图/东方IC 9月4日,反对派士兵察看遭北约空袭后的伯德凡军事基地,该基地距拜尼沃利德约60公里。图/东方IC

  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3日向苏尔特等地效忠穆阿迈尔·卡扎菲的武装发出“最后通牒”,限定他们一周内投降,否则将采取军事行动。古巴政府3日重申,拒绝承认利比亚反对派“全国过渡委员会”,撤回古巴驻利比亚的外交使团。

  限定一周投降时间

  “全国过渡委员会”主席穆斯塔法·阿卜杜勒-贾利勒在班加西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说,反对派武装给盘踞在苏尔特、拜尼沃利德、朱夫拉、塞卜哈的卡扎菲武装一周时间投降。这样做“并不意味着我们不知道效忠穆阿迈尔·卡扎菲的武装在做什么,我们在追踪一切”。

  贾利勒说,反对派武装已经包围上述四座城市,从2日起向当地居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如果卡扎菲武装一周后、即9月10日仍不投降,将发动攻势。

  “我们有力量进入任何城市,但我们希望避免流血,尤其是在类似部族地带的敏感区域。”

  军事指挥官艾哈迈德·阿迈勒率领部下在米苏拉塔与苏尔特之间的前线作战,他告诉路透社记者:“我们打算向苏尔特推进……我们正密切关注苏尔特和拜尼沃利德的局势。在这些区域和塞卜哈以南附近地带,到处有小规模抵抗。”

  阿迈勒说,从苏尔特逃出的难民向他描述,城里缺水少食断电,能源匮乏,民众生活困难。

  卡扎菲三子被包围

  军事指挥官阿卜杜勒-拉扎克·纳杜里告诉法新社记者,反对派武装向盘踞在拜尼沃利德的卡扎菲武装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们最迟5日16时投降。“要不他们举白旗投降,要不战斗即将开始。”

  不过,按照贾利勒的说法,“全国过渡委员会”设定的9月10日最后投降时限依然有效。

  纳杜里说,卡扎菲三子萨阿迪·卡扎菲、卡扎菲政权发言人穆萨·易卜拉欣以及高官曼苏尔·道眼下仍在拜尼沃利德,卡扎菲次子赛义夫·伊斯兰·卡扎菲两天前逃跑,“只有天知道他选了哪条路”。

  拜尼沃利德距离的黎波里东南大约150公里,是利比亚最大部族瓦法拉的军事重地。

  根据反对派所获情报,的黎波里被攻破3天后,卡扎菲与赛义夫·伊斯兰和情报部门负责人阿卜杜拉·塞努西逃往拜尼沃利德。

  高级军事指挥官阿卜杜勒-哈基姆·贝勒哈吉先前描述,一批进入拜尼沃利德的利比亚平民发现,城内众多检查站无人看守,多数卫兵弃站离开,着实让人“惊讶”。“我们如今可以说,拜尼沃利德(向我们)打开大门。”

  新兵向反对派缴械

  贝勒哈吉3日告诉法新社记者,卡扎菲新近招募的一批武装人员向反对派武装投降。“卡扎菲正在招募一批年轻的志愿兵,不过这些年轻人向革命军缴械投降。”

  贝勒哈吉说,反对派武装已经控制利比亚大约90%的领土,即便在卡扎菲武装控制地区,多数普通民众其实“在心里”支持反对派。

  贝勒哈吉估计,卡扎菲武装人数顶多数千人,盘踞在港口城市苏尔特、南部塞卜哈和的黎波里以西的祖瓦拉市郊,已经“不成气候,丧失斗志”。

  另外,支持卡扎菲的一些部族已经接触反对派,表达投降意愿,表示“将会站在(利比亚)民众一边”。

  古巴撤回驻利大使

  古巴3日宣布撤回古巴驻利比亚的外交使团。

  俄新社援引古巴外交部的声明报道:“古巴共和国既不承认‘全国过渡委员会’,也不承认(利比亚)其他任何过渡权力机构。古巴仅承认利比亚依法成立、没有外国干涉的政府。”

  报道说,声明同时指责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对利比亚的空袭杀害“数以千计”平民。声明说,北约袭击平民设施和向利比亚反对派提供武器,违反联合国决议。

  古巴敦促北约立即停止在利比亚的军事行动,让利比亚人行使他们“独立、自主和对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

  目前,“全国过渡委员会”得到全球大约60个国家承认。

  ■链接

  警察开始在的黎波里执勤

  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3日宣布成立最高安全委员会,负责维护首都的黎波里治安。警察当天恢复在的黎波里执勤,这座城市显露恢复秩序的迹象。

  负责治安

  法新社报道,最高安全委员会由17名委员组成,委员会主席为阿里·塔尔胡尼。

  先前,塔尔胡尼在具有临时政府性质的“全国过渡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中担任石油和经济部长。

  最高安全委员会3日召开首次会议,委员一致同意,的黎波里的安全由内政部总负责,特别由警察部队负责。

  塔尔胡尼说:“(最高安全委员会)主要目标是保护平民、公众和私人机构,消除亲卡扎菲团体残余或‘第五纵队’。”“第五纵队”说法源于上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时期,是叛徒和间谍的代名词。

  塔尔胡尼说,最高安全委员会代表所有负责首都安全的人员,包括在的黎波里的绝大多数反对派武装人员,准备接纳委员会所涵盖的其余反对派武装。

  疑问尚存

  按塔尔胡尼说法,这些反对派武装人员将临时协助警察部队维护的黎波里治安,当警察部队能够完全管理治安,他们将离开首都。

  但对于的黎波里及周边各武装队伍的去向,“全国过渡委员会”内部存在不同说法。

  执行委员会临时内政部长艾哈迈德·达拉德2日说,利比亚新领导层已经呼吁来自各地的武装队伍离开的黎波里、返回各自家乡。

  “的黎波里已经自由,所有人应离开这座城市,回到他们自己的地方,”他说,“的黎波里的革命军已经可以保护首都。”

  新成立的军事委员会主席阿卜杜勒·纳齐尔说:“维护的黎波里治安的责任应由的黎波里人自己承担。”

  但“全国过渡委员会”主席穆斯塔法·阿卜杜勒-贾利勒3日在班加西说,“全国过渡委员会”没有要求其他地区武装部队离开的黎波里。他说,反对派武装将在的黎波里周边继续清除卡扎菲部队残余。

  警察执勤

  经过多日战斗、庆祝或混乱之后,警察3日恢复在的黎波里街头执勤。

  现年22岁的警察阿卜杜勒-卡德尔·阿马尔告诉法新社记者:“警察现在回到街头,我们准备再次为国家服务。”这是他们自反对派武装基本控制的黎波里以来首次上街巡逻。

  达拉德当天早些时候说,从3日开始,将有大量警察和安全部队人员恢复工作。

  “全国过渡委员会”成员阿卜杜拉·图尔基说:“战争已经结束,我们必须恢复工作……这需要花些时间,但终将到来,人们渴望参与重建利比亚。”

  的黎波里老城一家咖啡馆店主穆罕默德·阿卜杜拉3日重新开门营业。“我大约一个月前关了店,因为那里已经没有燃料,”他说,“今天我开门了,尽管还缺水,但安全局势好了。”

  法新社报道,一些联合国机构开始在的黎波里工作。联合国秘书长冲突后规划特别顾问伊恩·马丁3日抵达的黎波里,打算与利比亚当局商讨如何向后者提供必要帮助。

  联合国利比亚人道主义事务协调专员2日宣布,的黎波里缺水严重,但不构成危机,计划向的黎波里提供1100万升饮用水。

  阿政府拒绝

  利军官入境

  据阿尔及利亚媒体4日报道,卡扎菲政权部分军队和情报机构官员近日试图通过阿利边界进入阿尔及利亚境内,遭到阿方拒绝。

  阿尔及利亚主要报纸《消息报》当天援引安全部门的消息说,近日,超过30名卡扎菲政权的军官和一些武装人员试图通过阿利边界进入阿境内,被阿边防部队拒绝后,他们改向尼日尔方向而去。

  自利比亚冲突爆发以来,阿方在边境地区增派大量军队,保持最高级别戒备,并于近期关闭了阿利部分边界。

  原政府雇员

  大多被保留

  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负责战后稳定的高级官员阿里夫·阿里·纳伊德3日说,将寻求社会和解与宽容,避免暴力,顺利开展重建。

  纳伊德带领一个战后稳定小组,成员大约70人,负责起草利比亚短期以及中长期规划,供“全国过渡委员会”参考。按照他的说法,利比亚将汲取伊拉克战后教训,避免过激做法。

  美国2003年推翻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后,宣布解散伊拉克军队,解雇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所有官员,引发社会剧烈动荡,首都巴格达主要博物馆甚至遭抢劫。

  相比之下,“全国过渡委员会”决定保留的黎波里绝大部分政府雇员。纳伊德说,“打击重点是(利比亚领导人)穆阿迈尔·卡扎菲及其亲信”。他说,先前追随卡扎菲、与反对派对抗的普通士兵和民众不宜视为罪犯,而应当作受害者。

  本版均据新华社电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7)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第 1 页,共 1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