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5月3日电 综合媒体报道,埃及首都开罗的近千名示威者2日清晨遭不明身份武装者袭击,双方随后发生冲突,冲突造成逾百人伤亡。在距离埃及总统首轮选举不足一月之际爆发如此大规模冲突,不仅加剧了大选前紧张气氛,还使得埃及政治力量和军方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升级。
大规模冲突致20人死逾百人伤
埃及数百名示威者2日在首都开罗国防部附近遭暴徒袭击,随后双方发生冲突,冲突造成20人死亡。
约1000名示威者在国防部大厦外遭到疑似军方支持者袭击,袭击者向示威人群开枪,双方随后发生冲突,用树枝、石块和木棍等相互攻击,造成100多人受伤。
据悉,这群示威者在国防部大厦外已经露营多日,他们示威要求结束埃及军方统治。许多示威者曾是埃及萨拉菲派总统候选人伊斯梅尔的支持者,而该候选人因为其母亲持有双重国籍而被取消了候选人资格。
各政党谴责军方应对冲突负责
埃及军方2日当天迅速召集埃及主要政治派别,开会讨论如何应对发生在埃及的暴力冲突事件,并最终出动军队赴冲突地点。在经过近1天的混战后,埃及军方2日下午宣布,冲突爆发地点开罗市中心阿巴西亚广场附近已经恢复了平静。埃及安全部队士兵已经在现场将冲突双方隔离。
冲突发生后,埃及各政治党派纷纷指责军方要对此次冲突事件负责,并强调埃及总统大选应该按时举行,以便军方可以尽早移交权力。穆斯林兄弟会的总统参选人则表示将中止竞选活动2天,以示对遇难者的哀悼。
穆兄会组建的自由与正义党以及萨拉菲派组建的光明党还表示,取消原定2日进行的与埃及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的对话。这次对话原本是要讨论制宪议会以及总统大选等议题。穆斯林兄弟会通过其官方推特网宣布抵制此次会议,以示对“发生在国防部门前的‘杀戮’的抗议”。
军方为安抚示威者发表声明
埃及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副主席萨米·安南2日表示,如果埃及在5月24日首轮选举后能够直接选出总统的话,那么军方愿意把权力移交给新当选的总统。此举被看做是军方安抚示威者的举措。
萨米说,埃及军方对总统大选充满期待。自2011年2月穆巴拉克下台后,埃及国家权力一直掌握在埃及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手中。
埃及总统选举将在5月23日到24日之间进行首轮投票,共有13名候选人获得总统选举资格。据分析,13名候选人中,没有一人有能力在5月份的第一轮选举中获得超过50%的选票,因此,大选很有可能进入第二轮。
新华网斯特拉斯堡4月20日电 (记者 刘绍平)欧洲议会20日在法国斯特拉斯堡通过一项决议,呼吁马里冲突各方“立即停止一切暴力行动”,通过政治对话寻求和平解决办法。
决议谴责3月21日马里发生的军事政变,并谴责马里一些武装团伙对平民特别是对妇女和人道主义人员实施的暴行。决议要求欧盟及其成员国关注马里局势,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护当地平民和妇女。
决议对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非洲联盟和联合国为帮助马里恢复宪法秩序所作的努力表示欢迎,并重申必须维护和尊重马里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
决议对目前马里北部及其周边地区的难民面临食品短缺的形势深表担忧,并呼吁在马里北部开辟人道主义走廊,为成千上万逃离战乱的难民提供食品和药品,以避免人道主义危机向邻国蔓延。
本报北京4月19日电 卡塔尔半岛电视台19日援引苏丹官方通讯社的消息说,苏丹总统巴希尔当天在北科尔多凡州首府欧拜伊德的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称只有用大棒才能惩罚南苏丹,苏丹将通过军事手段解放南苏丹。
都是石油惹的祸
阿拉伯媒体分析认为,巴希尔此番言论是他此前一天讲话的“升级版”,不但口气更强硬,而且身着军装,所要传达的信息极为明确。巴希尔18日在苏丹首都喀土穆举行的苏丹全国大会党成员集会上,誓言推翻苏丹人民解放运动所领导的南苏丹政府。巴希尔称:“我们的口号是把南苏丹人民从苏丹人民解放运动的统治下解放出来。”
早在本月11日,也就是南苏丹占领哈季利季油田的当天,苏丹第二副总统优素福就向新闻界公开强调,即日起苏丹与南苏丹“处于战争状态”,“苏丹不会再与南苏丹举行任何谈判”。阿拉伯媒体评论指出,苏丹南北方在经过绵延多年的战争后,终于和平分离。但在利益的驱动下,双方大有重新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势头,一切都是“石油惹的祸”,哈季利季油田成为最大的冲突爆发点。
哈季利季油田位于喀土穆西南700多公里处,是苏丹最大的油田。1999年8月底,第一艘运载哈季利季油田出产原油的油轮驶离苏丹港,标志着苏丹正式加入了石油出口国行列。从此,哈季利季油田的收益不但有力助推苏丹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而且也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但油田本身也成为各方觊觎甚至争夺的对象。海牙国际法院2009年裁定,位于苏丹和南苏丹边界北侧的哈季利季油田属于苏丹领土。
南苏丹去年7月独立后,与苏丹在石油利益、边界划分、领土归属和国民地位等诸多方面存在分歧,不过,双方都表示愿意通过谈判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
今年3月,双边谈判取得进展,草签了关于边境划界和国民地位两份协议,并商定在4月初举行两国领导人会晤,当时有报道乐观地认为,“两国纠纷将在两个月内得到彻底解决”。然而,南苏丹总统基尔3月26日突然宣布,哈季利季属于南苏丹,苏丹侵略了该国领土,南苏丹要予以反击。随后,两国陈兵哈季利季,并时有交火,直到4月11日,南苏丹军队攻占了这一地区。
苏丹国民议会本月16日通过决议,宣布南苏丹政府为“敌人”,誓言武力夺回哈季利季油田。同时,苏丹军队出动战机轰炸南苏丹境内交通枢纽,为即将展开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做准备。南苏丹提出,从哈季利季撤军的先决条件是推翻海牙国际法院的有关裁决,宣布哈季利季地区归属存在争议。此举将为重新划分上述地区埋下伏笔。
国际社会呼吁克制
两国间的冲突爆发后,有关方面都在积极调解,并呼吁双方保持克制。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16日发表声明,呼吁双方立即停止战斗,尊重国际人道主义法,保护平民。潘基文呼吁苏丹政府立即停止对南苏丹领土的所有轰炸行动,同时呼吁南苏丹政府立即从哈季利季撤军,用法律和外交手段解决其对哈季利季地位的争议。他还敦促双方尽快召开拟议中的首脑会谈。
非洲联盟17日发表声明,敦促苏丹和南苏丹采取负责任的行动,立即停止两国军队之间的冲突。非盟调解人、南非前总统姆贝基当天呼吁联合国采取行动,立即停止两国之间的冲突。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托纳18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美国继续呼吁苏丹和南苏丹“立刻、无条件停止暴力行为”。美国苏丹问题特使普林斯顿·莱曼18日在喀土穆与苏丹官员举行会谈,此前他已与南苏丹总统基尔在南苏丹首都朱巴会面。他强调,美国认为双方重返谈判桌协商边界资源等事宜符合双方利益,军事手段不是解决当前局势的办法。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为民19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对南北苏丹冲突升级表示严重关注,再次呼吁两国立即停止冲突,尽快恢复谈判和对话,促使局势早日缓和。中方为缓解两国矛盾做了大量工作,并将和国际社会一道,继续劝和促谈。
外部势力介入冲突
到目前为止,双方态度依然强硬。中东媒体认为,由于关乎切身利益,双方很难做出妥协,况且,南苏丹还有着以色列和美国等支持的外部背景,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
此外,南苏丹18日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对此埃及《消息报》认为,这表明南苏丹融入国际社会以及推进国际化的进程在提速,同时也预示着南苏丹在与苏丹的争端中可能会得到更多来自西方的支持,因为南苏丹有着与西方国家一样的基督教背景和同样的文化价值观。
(本报记者黄培昭、席来旺、吴云、丁小希、裴广江、王恬、邢雪)
本报驻澳大利亚特派记者 李景卫
据4月17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 美国关岛媒体《太平洋新闻中心》16日发表对帕劳总统约翰逊•托里比昂的采访称,3月末发生的中国渔民入侵帕劳海域事件“非同寻常”,“中国船员被帕劳海警逮捕前烧毁了母船,显然是在掩饰什么证据———非法捕捞或间谍活动”。鉴于此,托里比昂请求美军在帕劳南部海岛建设军事基地。
3月30日,帕劳海警和进入该国水域的中国渔船发生冲突,开枪打死一名中国渔民,并逮捕了25人。经交涉,这些中国渔民将于18日回国。
据报道,托里比昂在总结帕劳警方与中国渔民的冲突时说:“这不是一桩耗子对着狮子吼叫的事件,而是蚂蚁已经钻进了狮子的耳朵。”托里比昂称,帕劳警方与中国渔民的冲突不是第一次,但这一次不同寻常,中国船员在被捕前焚烧了母船,“恐怕是销毁非法捕鱼的证据。也可能超出捕鱼范围。间谍活动?监视?侦察?抑或是他们在我们的水域置放某种东西作为导弹目标?我搞不清。”
托里比昂称,他曾担心这一事件会发展为严重的外交事件,“我们从外交途径对此予以降温,向被枪击的遇难者家庭表示哀悼。”但是赴帕劳处理该事件的中国官员“非常好斗和傲慢”,“他们要求在没有帕劳官员在场的情况下与所有的中国渔民挨个谈话,并要立即查看被枪击的中国渔民的尸体。”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太平洋岛国帕劳官方4月2日证实,3月30日清晨,在太平洋岛屿附近的一次激烈冲突中,警方开枪打死了1名中国渔民,另有5名中国人被捕。在冲突事件中,帕劳警方的一架飞机坠毁,机上3人遇难。
据帕劳副检察长麦克吉利库狄指控,帕劳警方为阻止中国船只在该国水域非法捕鱼,故向渔船进行猛烈射击,导致一名中国渔民死亡。帕劳总统约翰森·陶瑞宾证实,1名飞行员和另外2名警察所乘坐的飞机在寻找非法捕鱼船队的母舰时因导航失控,燃料耗尽坠毁,机上3人已失踪超过48小时。
媒体称,在此次事件中,除1名中国人在冲突中死亡外,被帕劳指控非法入境捕鱼的渔船上另外5人也都是中国人。冲突具体原因以及这六名中国人是否确为非法入境捕鱼,有待进一步调查。
帕劳在2009年宣布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鲨鱼庇护所后对其领海的保卫十分严格,明令禁止在其63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内捕捞鲨鱼。如果非法进入帕劳,将被判最多2年监禁并罚款5万美元。
(钟合)
据新华社电 德国左翼示威者3日在西部城市多特蒙德与参加每年一度新纳粹主义游行的示威者发生冲突,至少一名警察受重伤,数十人受轻伤。
德新社报道,大约1500名反纳粹左翼示威者冲破隔离屏障,与700名正在游行的新纳粹主义者发生肢体冲突。警方在现场竭力维持秩序,试图隔离两群示威者,遭遇示威者石块、爆竹和胡椒喷雾袭击,随即以高压水枪和警棍回击。
新纳粹主义游行开始前,警方已经使用胡椒喷雾驱散大约100名阻塞道路的反纳粹示威者,多名警员受伤。
多特蒙德所在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州负责一体化事务的部长施奈德3日加入反纳粹游行队伍。按照他的话说,新纳粹主义者每年获准在多特蒙德游行示威让人“无法接受”。
德国新纳粹主义者通常选择每年9月1日在多特蒙德市游行,以纪念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袭击波兰。而9月1日是世界和平日,每逢这一天,反纳粹主义者与新纳粹主义游行者的冲突几乎无法避免。
经济不景气和失业率上升致使新纳粹主义思潮和运动在德国抬头。新纳粹主义者通常推崇纳粹主义、种族主义、反犹太主义思想,仇视外国移民,认为后者抢走自己的工作岗位,一些极右翼新纳粹分子以外国移民为目标制造暴力事件。
新华网罗马8月23日电(记者王昀加)北约发言人23日在北约对利比亚军事行动的指挥中心所在地那不勒斯举行新闻发布会说,北约在利比亚的军事行动尚未结束,而卡扎菲并不是行动的最终目标。
这位名叫拉瓦的发言人说,北约现在并不确定卡扎菲的藏身位置,也不确定他现在是否还在利比亚国内,但是利比亚的冲突将以政治方式解决,卡扎菲不会出现在未来的利比亚,因此他已不再是这场冲突的关键人物。
拉瓦排除了北约向利比亚派遣地面部队的可能,但他表示北约的行动目前尚未结束,忠于卡扎菲的军队依然在负隅顽抗,对平民造成了威胁和伤害。现在很难预测北约的行动会在何时结束,“没有人知道卡扎菲的军队会在何时罢手,但我可以确认卡扎菲的军队在过去数个月中得到了逐步削弱”。
他重申,北约的使命包括保护平民、实施武器禁运及设立禁飞区。
拉瓦说,尽管利比亚反对派武装近日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利比亚局势依然错综复杂,北约仍在密切跟踪事态发展。
新华网大马士革6月5日电(记者拱振喜)据叙利亚国家电视台报道,旅居叙利亚的巴勒斯坦人5日在戈兰高地举行纪念第三次中东战争活动。示威者与以色列军队在叙以隔离区附近发生冲突,造成至少22人死亡,350人受伤。
新华社记者在冲突现场看到,大约有500名旅居叙利亚的巴勒斯坦人当天在叙利亚库奈特拉省阿伊尼·提纳举行活动,纪念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44周年。一些巴勒斯坦人试图越过隔离区,进入以色列控制区;还有一些巴勒斯坦人进入被以色列占领的戈兰高地。在以方控制区一侧,聚集着大量以色列士兵和军车,以色列士兵使用催泪弹,并不断向示威者开枪射击,试图阻止示威者通过隔离区,进入被占领的戈兰高地。
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发言人塔海尔接受新华社记者电话采访时说:“今天的事件表明,巴勒斯坦人民坚持恢复返回的权利,以色列的占领不会持久,我们已不怕以色列的坦克和先进武器。”
此外,有数百名巴勒斯坦人和叙利亚人聚集在叙利亚库奈特拉市关口,举行纪念第三次中东战争活动。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发动第三次中东战争。在这次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戈兰高地。戈兰高地是叙利亚西南一块狭长地带,位于叙利亚和以色列交界处。联合国1974年建立联合国脱离接触观察员部队,并在戈兰高地以叙控制区域之间设置军事隔离区,禁止双方在这一区域内驻扎军事力量。
人民网开罗3月9日电(记者 黄培昭)埃及首都开罗3月9日发生穆斯林和基督教徒之间的严重冲突,目前冲突已经造成至少150多人死伤。
据埃及官方电视台援引埃及卫生部公布的数字,截止9日深夜,两个教派之间的冲突共致使13人死亡,140多人受伤。
新华网阿比让3月3日电(记者吴昌荣) 科特迪瓦反对派领导人、前总理瓦塔拉支持者3日在经济首都阿比让阿博博区举行示威游行,与效忠前总统巴博的安全部队冲突,造成至少5人死亡。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警方高级官员告诉记者:“一辆共和国卫队的装甲车在阿博博区朝一群在设置路障的年轻人开枪,5人遭枪击死亡”。
一位当地居民通过电话告诉新华社记者,数百妇女3日上午走上阿博博街头,呼吁巴博立即下台让权给“当选总统”瓦塔拉,安全部队朝聚集的人群开枪。
另外,科特迪瓦媒体援引目击者的话称,有7名妇女在当天反对派支持者和安全部队的暴力冲突中丧生。
联合国驻科行动团3日召开新闻发布会称,在过去的一周,共有50人在暴力冲突中丧生,而从去年12月中旬开始的选后暴力事件已造成365人死亡。
去年底科特迪瓦大选后,巴博和瓦塔拉都宣布自己获胜,并于去年12月4日分别宣誓就任总统,科由此陷入“一国两主”的政治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