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

周四, 11 10月 2012 14:57

解放军的突然发力 钓鱼岛的“有所作为”

给本文评个分吧
(0 票)
日方已证实中国海军舰艇于10月4日通过宫古海峡时并未事先通告日本政府。据悉,中国与日本防卫当局原本有默契,在军舰通过海峡之前都会进行事先通告。舆论普遍认为,中国此番打破这一默契,可以看作在军事层面所表达的对日抗议,是围绕钓鱼岛问题中方的反制措施之一。国庆节日期间,中国海军陆战队的队员们却在抓紧进行新战法的操练。新的演习强调部队的实战能力,包括装甲兵、陆战步兵、侦察、通信、导弹等官兵全程参与实弹演习。新的战法包括远程突袭,封锁渗透,破障攻坚,夺控岛礁等。针对夺控岛礁,海军陆战队也进行了重点的模拟训练。

 
中国近来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强硬,迎来了其国内舆论界一片叫好声。事实上,自日本右翼石原提出“购岛”后,中国国内就有一股“中国外交为什么需要忍”的声音出现。不少人对邓小平外交中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提出了质疑和预判。有声音认为,随着中国与日本、菲律宾、越南等周边国家在钓鱼诸岛、南海诸岛争端的激化,不仅中国外交部发出的“强烈谴责”、“严正交涉”、“搁置争议”等外交说辞被贬“太软弱”,就连邓小平的外交战略也被指“无底线”。修正“邓氏外交战略”的舆论潮顺势而起。

 
那么,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就解决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争端谈了一系列看法,形成了解决周边争端的战略性思维。今天,30多年过去,在已经变化了的世界面前,他当时的谈话和构想,还具有现实意义吗?

 
“搁置争议”下解决一系列边境纠纷

 
上世纪70年代末,刚刚决定走上改革开放之路的中国,需要和平的周边环境和相当稳定的国际局势。在此大背景下,邓小平思索解决国际争端、加强周边安全的新途径,逐步形成了解决周边争端的战略思维。1978年,当中国和日本就签订和平友好条约进行谈判之际,邓小平提出了将钓鱼岛主权争议搁置起来的建议,从而使双方能挪开障碍顺利达成协议。此后几年,又在“搁置争议”的基础上提出了“共同开发”的想法。

 
如对于钓鱼岛问题,邓小平提出“可否采用共同开发的办法加以解决”,“共同开发的无非是那个岛屿附近的海底石油之类,可以合资经营嘛,共同得利嘛”。谈到南沙群岛争端时,他同样主张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式来解决。1984年,当中英两国就香港问题达成协议,邓小平也在多个场合表示:“好多国际争端,解决不好会成为爆发点。我说是不是有些可以采取‘一国两制’的办法,有些还可以用‘‘共同开发’的办法。”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谁都会不陌生,但在观察人士看来,事实上,所谓“搁置争议”,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层次。首先是原则性层次,即:不否认争议的客观存在,坚持在解决争议过程中维护国家主权与核心利益这一原则立场;其次是灵活性层次,即:承认解决争议的复杂性和困难性,为避免无休止的纷争导致矛盾激化,可先将争议搁置起来,待时机成熟再加以解决。而所谓“共同开发”,即在“搁置争议”的基础上合作开发、利益共享、共同发展。整个思路体现的是将矛盾、争执纳入通融、和解的框架,以便于中国集中精力发展经济。

 
30多年来,邓小平的这一战略思维对中国解决与周边国家的各类争端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创造了一个有利中国经济发展的周边环境。例如,南海争端牵涉到五国六方,颇为错综复杂。中国长期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终于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同时,在南海争端一时难以解决的情况下,中国与越南本着搁置争议、先易后难的精神,签订了《中越陆地边界条约》,使中越陆界成为和平友好的边界。中国和印度也本着“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精神,签署了《关于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使双方能在达成最终解决办法之前维持边界现状,共同推动边界地区的贸易和经济发展。

 
这一战略思维在中国与中亚、俄罗斯的关系中更是取得突破性成功。特别需要提的是,苏联解体后,中俄双方经谈判解决了除黑瞎子岛以外的前中苏边界东段的全部问题。1999年12月,中俄双方签署协定,决定暂时搁置争议,在一定期限内对该岛进行共同开发。许多人以为,该争议又会无限期“搁置”。但仅仅过了不到5年,中俄双方就最终解决了这一问题,将黑瞎子岛一分为二,西侧一半回归中国。这一事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是第一个经过“搁置”期以后得到彻底解决的争议,是邓小平解决周边争端的战略思维取得完全成功的范例。

 
“韬光养晦”换来“和平崛起”

 
再看邓小平提出“韬光养晦”的时候。当时中国国家发展战略尚未最后定型。大约在1989年底、1990年初时,中国外交正处于基辛格访华以来前所未有的困境,而邓小平路线也遇到了最严峻的挑战。“韬光养晦”,正是邓小平对那时的严峻挑战做出的回应。
 
1989年6月9日,邓小平《在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时的讲话》中说:“我们要继续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这个不能改……以后还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重要的是,切不要把中国搞成一个关闭性的国家。实行关闭政策的做法对我们极为不利,连信息都不灵通”。对外开放,一个巴掌拍不响,两厢情愿才能做到。试想,你想要开放,别人要制裁你、封锁你,怎么开放法?所以,邓小平在当时讲“韬光养晦”,就是笃定要坚持“和平与发展”这一选择。
 
据查,“韬光养晦”是党内话语,是邓小平在党内路线斗争中的防御性、策略性话语。他从来没有对外国人讲过这个话。查中共十四大以后的历次政治报告,也从来没有引用过这个话。十四大报告中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十五大报告中说:“要寻求共同利益的汇合点,扩大互利合作,共同对付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对彼此之间的分歧,要坚持对话,不搞对抗,从双方长远利益以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局出发,妥善加以解决”;十六大报告中说:“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我们愿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积极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十七大报告中专门列了一个小节说“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其中写到:“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此,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

 
可见,“韬光养晦”战略的正式表述就是“和平发展”、“和平崛起”。中国国务委员戴秉国此前曾撰文指出,“韬光养晦”的主要内涵是“中国要保持谦虚谨慎”,“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思想是一致的”。试问,那一部分人否定“韬光养晦”的声音,其实质上是否是要否定“和平发展”呢?。

 
中国人民解放军前副总参谋长熊光楷透露,在访问和参加一些学术交流活动的时候,多次就此做解释和说明,强调“韬光养晦”不是中国所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不是暂且隐蔽自己的真实意图等待时机成熟再出手的意思。在他看来,如果仅仅是抛弃或者修正“韬光养晦”这一用语,并不是什么大事情,但问题在于,有些人是要以否定“韬光养晦”为突破口,全盘否定邓小平的外交战略乃至国家发展战略,这就要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了。因为这些人的心思还停留在帝国主义时代,留恋“战争与革命”、“世界范围的阶级斗争”的话,在今天的和平年代,就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有所作为”不等于喊打喊杀

 
有人提出,邓小平在讲了“韬光养晦”以后,又讲了“有所作为”,现在中国经济已经上了一个新台阶,可以多讲一讲“有所作为”了。在分析人士看来,这话也对,也不对。对于“有所作为”,不同的人对于它的理解是截然不同的。

 
当年邓小平讲“有所作为”,就是要中国一心一意做好自己的事情,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世界。一方面要在短暂的治理整顿之后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最终建立市场经济体系。另一方面要努力克服当时的外交困难,继续推进对外开放。当时的年代,实际上就是“中美关系终归要好起来才行”,“这是世界和平和稳定的需要。”

 
如今所讲的“有所作为”,自然与20年前大不一样。就外交层面来说,在相当一部分人看来,他们今天所理解的“有所作为”,就是要回归甚至超越毛泽东的“革命外交路线”。所以,有人会说,面对敌人的C型包围,中国应发扬“尚武精神”,应“早打、大打”。也有人会说,凭借现有的经济实力,应以武力或武力威胁的方式解决与周边各国的边境纠纷。在分析人士看来,这一部分人,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就是被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成绩搞昏了头,忘记了或者根本就不知道过去的教训。1958至1970年间,在“打倒美帝,打倒苏修,打倒各国反对派”的口号声下,中国外交四面出击,一时间在全世界仅剩下200万人的阿尔巴尼亚这一个“朋友”。假如按他们的意见办,难免会重蹈1958年至1970年的中国外交困境。

 
那么,今天究竟如何理解“有所作为”?还得回头看邓小平的话。1990年,邓小平就指出,“世界政治格局在变化之中,将来三极也好,四极也好,五极也好,中国总是一极”。“在国际问题上无所作为不可能,还是要有所作为。作什么?我看要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我们谁也不怕,但谁也不得罪,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办事,在原则立场上把握住。”

 
由此判断,中国已经成为第二经济大国,有必要承担起更多的国际责任,包括在经济、政治、军事、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各方面的责任。譬如说,在保障海洋航运、共同打击海盗方面,与其他海洋强国开展国际合作,乃至建立联合国海洋警察机制等,这即是中国“有所作为”的表现。那么,回到周遭领土纠纷问题上,还是邓小平当年的话,“我们谁也不怕,但谁也不得罪,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办事,在原则立场上把握住”,而非毛泽东的“革命外交路线”。

 
那么,回到目前东海和南海主权岛礁的现有的争议上来。由于相关方的非法抢占和挑衅,“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设想已经形同虚设,实际情况已处于严重对峙的困局。随着时间的延续,如果中国不“有所作为”,很可能会使这种不正常状态进一步扩大甚至凝固而难以挽回;或者使争议不断,成为长期存在的国际关系中的“定时炸弹”。因此“有所作为”的战略选择十分重要。近日中国在东海钓鱼岛问题上采取的一系列反制措施和全方位准备,已经显现出遏制对手进一步嚣张的初步效果。如果假以时日,迫使对手内部加剧分裂,如此,承认争议,回归正常双边谈判轨道的可能性才会有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