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kexue.com)讯 狗作为人类最好的朋友,能干的事情太多了,但是一只叫英国名叫Blitzen的狗却有与众不同的技能,它跳跃起来竟然能达到1.828米,这简直太令人不可思议了。
据Blitzen的主人说,他们从未对它进行过弹跳方面的训练,它天生就是个跳高的高手。主人泰西-克拉克说到:“我们是从一个无力收养它的流浪汉手中接过Blitzen的,随后它时不时的展现它的天赋,非常喜欢蹦来蹦去。”
此前犬类跳高的记录是1.727米,而Blitzen的1.828米无疑更是很多狗难以企及的高度。最有意思的是,Blitzen还可以在空中滑翔,尤其是在水中的时候。克拉克说:“当它和我的孩子们一起玩耍时,它会非常高兴,当让它跳舞时,它就会摇着尾巴,突然起跳,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然后跌落在水中,它显得非常的兴奋。”
而Blitzen的1.828米要想得到吉尼斯世界记录的认可恐怕还得复制这一高度,因为需要有一个见证。与此同时,对于Blitzen的壮举,很多爱狗人士认为应该尽量少做,因为这容易令它受伤,甚至骨折。
(科学网-kexue.com 卡卡西)
新生儿与妈妈相依偎。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7月27日消息,如果河马赢得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奖似乎是不太可能的。不过,这位母亲似乎并不关心,它的新生儿依偎着它,而这个小新生儿成为了日本动物界的明星。一个月前出生于东京上野动物园(Ueno Zoo)的小新生儿是世界上少有的侏儒河马,也是河马的迷你版。
在洗澡的迷你河马。
与妈妈拥抱过后,迷你河马决定去洗澡,它跳进一个小水池,很快的做好清洁,回到了它妈妈身边。河马已经非常稀有了,它们通常被称为“活化石”。通常在非洲西部生活着,一只幼年河马长大成熟时体长约二米左右,体重达到160~270千克。相比之下,一直正常的河马可重达五吨,超过五米长。
母亲保护着小河马。
迷你河马的饮食包括各种各样的蕨类植物和阔叶类植物,以及在茂密的热带雨林中发现的草和水果。由于它们的栖息地被破坏,偷猎者的捕获,河马已经成为濒临绝种的动物。
当心,小河马撞到了妈妈的后腿。
东京上野动物园是成立于19世纪80年代,是日本最古老的动物园。现在这个动物之家已经拥有464个物种数量超过2600只,它们许多都来自国外,包括1972年的第一对大熊猫。从2001年开始,动物园繁殖河马宝宝,已成为传统。
(科学网-kexue.com 玛格)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漫画:方舟子
最近,方舟子的微博俨然变成了网上的“生活百科”或“生活大调查”,从坐月子是否科学,到火车为什么没有安全带,从煮玉米是不是全谷,到吃西瓜为什么不容易上火?打假斗士似乎有向在线答疑专家“变身”的意思。
其实,方舟子做科普工作已经很多年,前前后后出版过不少科普著作,他说:“我们现在的社会,缺少的是一种专业精神,即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士去做的意识。如果有这样的精神和意识,可能会少一些人上当受骗。”
面对一些生活、健康小常识中的问题,人们在第一时间往往只关注信与不信,却忘记向专业人士咨询,这恰恰给骗子创造了机会。
生活小常识不被重视
方舟子的微博上,最近经常讨论的不再是打假事件,而是一些生活小常识,粉丝和网友们也常常问一些科普知识。
方舟子说:“很多时候,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和道理其实并不难理解,但人们却常常陷入误区,这种误区可能是传统遗留,可能是人云亦云,但是很少有人去寻根追底,其实道理并不复杂。”
很多时候,错误的认识并非出现在重要或者前沿的科学领域,反而是常识的缺乏。比如民间广为流传“受创后不能吃发物”等说法。
对此,方舟子说:“中国的传统社会更加注重人文教育和人文环境的培养,不大重视技术专业,并没有系统的专业性的科学培养体系,因此对于一些生活、健康中的小常识,往往就会人云亦云,相信名人、大师之类的。因为老百姓往往觉得,一个人如果在某一方面很厉害,那在其他方面自然也很厉害,这算是通才教育的一种表现。比如医学,中国传统社会的医生,历来是没有专业培养的,有时候连师傅都没有,一些读书人做官不成,读一点医书,就成了医生,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民间有些所谓‘神医’往往是一朝顿悟,便当上了医生。”
咨询专业人士避免受骗
方舟子提倡培养社会的“专业精神”或“专业意识”,他说:“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可能就会少付出不少代价。”
从去年到今年,养生大师、神仙道士等新闻充斥着人们的眼睛,大众为科学知识的贫乏已经付出了足够的代价。方舟子说:“没有全能的人,每个人都有不知道的东西,碰到这些问题时,应该去咨询专业人士。如有关健康的问题,就应该去问国家认证的专业医生。专业意识的好处,第一,会让人敬业,每个人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可以了,不必要去涉及太多的领域;第二,不容易出错,专业人士当然也会出错,但是相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出错的概率较低,很多不必要的错误一般会因此得以避免;其三,不容易上当,很多时候,对于专业知识的缺乏容易让人上当受骗,其实只要稍微咨询一下专业人士,就可以避免了。”
没有专业意识,人们面对问题的时候,第一个意识往往是信或者不信,而不是去咨询专业人士。因此,骗局便假此而得逞。方舟子说:“遇到事情咨询一下,其实并不难,难的是树立这个意识。”
自古喜好通才缺乏专才
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常识缺乏的社会。一百多年前,传统的中国社会还看不起“奇技淫巧”,然而当今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仍旧缺乏常识?
方舟子说:“首先,传统的影响非常深远,并不那么容易改变,即便是尽最大的力量去推动它转化,也未必尽如人意。其次,我们并非一直都奋勇向前,也走了不少弯路,比如“文革”期间对知识分子的歧视、对知识的错误认识等。其三,改革开放以后,向科学进军,其实是把科学变成了一项群众运动,而非专业运动,这也是我们出现了那么多所谓‘民间科学家’或者‘科学妄想家’的原因,诸如‘谁造出来永动机,破解了哥德巴赫猜想’等,动不动就是惊世骇俗的创举。其四,思想界的传统意识问题,我们的思想界仍旧有传统思想的遗留,对待科学家、工程师等与人文科学仍旧残留着不同的态度。”
专业精神的缺乏,不仅仅是社会,包括教育领域也同样如此,方舟子说:“中国人更多追求的是通才教育,一个人要博学多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才好。像我们所说的博士学位,字面上是指博学的人;而硕士中的‘硕’是大的意思,同样也是指博学。可实际上,西方设立博士、硕士学位,是把科学研究划分得更加专业、更加细化,而不是各方面都知道一点的通才。”
常识本不艰深,然而专业意识的缺乏却成了常识普及的难关。
知识分子参与科普不够
对于树立专业意识,方舟子明白这并不容易,他说:“这不是一个容易看见效果的工作,它需要更多人的参与,做更多的工作,潜移默化才有可能。”
对于普通人来说,最难的是观念的改变。方舟子认为:“对于整个社会的科普工作,最重要的不是教会人们知识,而是培养人们的意识,即对不懂的东西不要轻易下结论,不要随大溜,而是要向专业人士征询。首先应该从教育开始,我们现在从中学就开始分文理科,本科时的专业划分已经很细,可到博士或硕士则又要求博学、全面,这与西方现代教育正好相反。”
这是一个需要更多知识分子、专业人士参与的工作,然而并非所有的专业人士都愿意参与其中。方舟子说:“知识分子应该关注公共事务、社会事务,让公众了解你的工作。从本质上说,知识分子做研究的钱,是来源于公众的,因此有责任也有义务让公众明白你在做的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也就做了科学普及的工作了。而现在知识分子参与得很不够,他们不知道怎样把专业知识讲给非专业的人听,这也说明我们虽然追求通才教育,但并不成功。”
晨报记者 周怀宗
浙江东阳市歌山镇西宅村有处全省最大的古宅集散地,专门收购、修复、出售古宅。作为一个利润丰厚的利益链的中转站,这里一头连着江南农村的破旧古宅,另一头连着大中城市的光鲜买家。
应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呢?
有专家认为,“很多遭变卖的古宅已经达到申请文保单位的条件,但由于人们保护意识不强,加上古宅大多是共有的,本身又破旧,就低价出让,几经转手被卖到城里。这是一种恶性循环。”也有人认为,“如果古宅周边的历史风貌已经改变,本身也已受到破坏,在维修资金存在困难的情况下,卖出后进行异地保护也是可行的方案。”
对这些非文保建筑,目前政策还留有空白。表面上看,谁是谁非,难下定论。然而,古宅进城实不可取。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气候多样,加上民族众多、文化各异,传统民居也形态繁多、异彩纷呈,古宅等乡土建筑遍布广大乡村,成为我国数量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文化遗产种类之一。它们看起来陈旧不堪,却留下了前人的奋斗踪影,沉淀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蕴藏着浓郁的民俗风情,掸去尘土,就会闪出耀眼的金光。它们是不可复得的瑰宝,传承至今,弥足珍贵,必须珍惜。
古宅等乡土建筑是一个地方历史的见证,留住它们对于存续历史、传承文化极为重要,必须善加保护。保护好古宅等乡土建筑,就要努力保持其历史原状。古宅与其存在的环境,如同鱼和水、花与叶,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古宅保护应当是真实、全面、完整的保护,是原状与价值的有效保护,是古宅与周边环境的统一保护。即使某处古宅已经残缺,毕竟还是原作的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科学信息;某处古宅的周边环境已经发生变迁,毕竟还存在着原来的历史痕迹,后人还能有迹可寻。一旦被彻底拆除、被重新打造、被异地重建,古宅的真实性、整体性就消失殆尽,无价之宝就会失去了价值。古宅保护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和严格的程序进行,努力做到不改变原状,重现当年的历史风貌。
然而,真正要做到这些,又谈何容易。
在一些古宅等乡土建筑较多,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保护的责任格外沉重,个体农户无力承担,地方政府财力有限也难做好保护工作。在保护工作不能放松,维修资金大量缺口的情况下,需要解放思想,寻找新路。前些年,江苏省苏州市对一些非国有控保濒危古建修复实行“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政策,通过地方立法鼓励民资进入,让有经济实力的新主人在政府的监督、指导下,在原地、原址对古建进行修复、保护,吸纳6亿多元的民间资本参与修复工作,使49处濒危古建恢复了原貌。这个经验值得借鉴。对于那些拥有大量乡土建筑、经济发展又较为滞后的地区,保护古建是个永恒的主题,要使其不成为当地的沉重负担,需要寻求一条新的保护之路:吸引民资投入,保护乡土建筑。
在我国,乡土建筑长期没有被纳入到文物保护的视野中,投入的保护资金也是杯水车薪。城市化建设正在向我国乡村迈进,这就使得乡土建筑保护工作面临极大的困难,一些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的乡土建筑正面临消亡的危险。令人欣慰的是,这种情况已经有所改变。国家文物局牵头制定的《新农村建设中应予以保护的建筑推荐标准》,已将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乡土建筑列入保护范围。“十一五”期间进行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也已将乡土建筑作为一个门类列入。保护乡土建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应当提高认识,保护好乡土建筑,保护好祖宗留下的无价之宝,让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永生。
北京时间7月29日消息,据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一项最新研究本周表示,同地球上的很多居民一样,地球正变得中间越来越粗。格陵兰和南极冰架融化,是导致它中间隆起的原因。由于自转,地球从来都不是一个完美的球形。就如同一名溜冰者的裙摆在她用脚尖旋转时上下飞舞一样,地球上的水更多积聚在赤道附近,而非两极。
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多分校的航空航天工程师、一份有关地球膨胀的分析报告的联合作者史蒂夫-纳勒姆表示,大约2.2万年前,有数英里冰覆盖在北半球的大部分地区。随着冰融化,积冰产生的向下的压力减小,冰下的陆地出现“回弹”,这导致地球变得更圆。他说:“它有点像海绵,它需要一些时间才能重新恢复原来的形状。”多年来科学家一直观测到地球的膨胀部分正在收缩,但是最近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他们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注意到,这种倾向发生逆转,地球开始变得越来越丰满,目前它的情形就像一个两端被挤压的皮球,但是迄今为止他们还没有任何工具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质量决定重力,因此地球的形状发生变化会影响质量的分布,从而对它的重力场产生影响。重力测量和气候实验(GRACE)获得的数据,有助于科学家检测以下理论:积冰减少正在改变地球的形状。重力测量和气候实验是2002年发射升空的一对姊妹卫星,它们的主要职责是对地球的重力场进行精确测量,监控冰的质量、海洋里的水量和大陆水量变化。该卫星每30天给地球表面拍摄一次照片,以便研究人员监控由重力场变化引起的积冰质量变化。
他们发现,格陵兰和南极洲的冰川融化是导致地球中间变粗的最大因素,因为大量水被吸引到赤道附近。据研究人员说,这两个地区每年总共损失3820亿吨冰。这两个大陆上的冰量减少,将导致陆地反弹,使地球变得更圆,这一过程需要几千年才能完成。与此同时,地球中部的隆起速度大约是每10年0.28英寸(7.11毫米)。纳勒姆称,现在地球赤道的半径大约比两极的半径大13英里(20.92公里)。这意味着地球表面距离地心最远的点不是珠穆朗玛峰峰顶,而是一座厄瓜多尔火山的山顶。这些都是地球正在发生变化的强信号。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空间研究系主任拜伦-塔普雷并未参与这项最新研究,他说:“这是气候正在发生变化的另一个强指示器。质量如何在地球体系里起作用,这是一个动态过程,通过(重力测量和气候实验)将近10年的记录结果,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球正在发生什么变化。” 纳勒姆表示,这项研究以后可能面临的威胁,是这两颗姊妹卫星很快就会失灵,也许这种情况今年就会发生。虽然美国宇航局正打算发射另一颗卫星,但是要到2016年以后我们才能用到这项技术,在这期间有关地球变化的科学数据会出现一段空白。(孝文)
大自然中的浪漫爱情
科学网(kexue.com)讯 浪漫早已不是人类的专利,动物们也会制造浪漫,比如你意想不到的蜻蜓。
俄罗斯有一名男子梅德(Chelyapin Dmitry)日前和家人到湖泊附近野餐时,发现一对正在交配的蜻蜓竟然围成爱心形状,他赶紧拿出相机捕捉这特别的画面,并且表示,从这张照片可以看出大自然处处充满爱!
居住在车里雅宾斯克(Chelyabinsk)的46岁男子梅德日前和家人到附近的一处湖泊野餐,突然发现有一对蜻蜓正在交配,而且还是围成最浪漫的爱心形状进行,梅德赶紧放下手中的叁明治,拿出数码的相机将这特别的画面纪录下来,整个过程持续20分钟。
梅德表示,看到的时候只觉得很惊讶,没有考虑到他们正在做爱和延续生命,而觉得尴尬,并且认为,任何在生活中发生的事情都是有原因存在,而这幅景象正是象征着爱情无所不在。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它们也喜欢按摩
科学网(kexue.com)讯 按摩现在已经不是人类的专利了,科学家发现动物也会按摩。
近日,科学家找到了鸟类喜欢唧唧喳喳叫的原因。当它们羽毛竖起来的时候,其实是他们正在给自己做按摩。以前人们觉得鸟类竖起羽毛,只不过是他们在清理羽毛或者是在洗澡。可事实竟然是他们在给飞行回来的自己做全身按摩。
鸟类们有时也会出现像家庭成员那样,互相梳理羽毛的情况。可研究了鸟类20余年的安德鲁博士则认为:“这其实在它们正在互相做按摩。”
这样的结论是安德鲁博士通过六个月的研究,从绿色的啄木鸟以及非洲的翠鸟身上得来的。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莱夫博士也表示:“鸟类整理毛发有很明确的目的,当他们相互啄脑袋的时候,那才是在清理羽毛。而他们啄全身时,那是它们在按摩。鸟类喜欢这样的按摩方式。”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这种转基因狗黑暗中身体可发出绿色荧光
美国科学家之前已培育出可发光的猫
一条名为“塔贡”的小猎犬乍一看和其它猎犬没有任何不同。但是在黑暗中它就与众不同了,塔贡的脚居然发光,还是绿莹莹的荧光。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韩国首尔大学科学家们日前声称他们用克隆技术改变了猎犬基因,培育出一种全新的可以在黑暗中发光的狗。这种狗可以帮助人类治疗诸如阿兹海默症和帕金森综合症。
塔贡出生于2009年,研究者发现在紫光灯照射下如果给塔贡服用多西霉素(一种抗生素),小狗就会发出明亮的绿光。
首尔大学的兽医专家日前完成了这项时长两年的研究,称这种发光的能力是由是否给药决定的。如果没有服药,狗就不会发光。
研究小组带头人李炳春说:“塔贡的出现为我们的研究开辟了新天地,通过基因注射便可让狗发光,那么这种方式也有希望应用于人类棘手的基因病变。”他还声称,塔贡的培育借用了培育2005年第一只克隆狗“史努比”时的成纤维细胞转移技术。
科学家认为,人类和狗有268种疾病可以共生,因此人工培育出这样的狗可以发现通过改变基因也能治愈人类疾病的方法。
这项技术最早是美国科学家在三年前发明的,2008年,新奥尔良科学家培育了第一只能发光的猫“绿基因先生”。他们用了6个月时间观察基因的改变是否会对猫的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他们在“绿基因先生”的基因序列中加入了一种称之为“绿色荧光蛋白”的基因,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这种基因会在动物的粘膜处有所反映,呈现出特定的颜色,从而方便科学家追踪基因的走向。科学家期望这样的技术能够有更大的突破。
科学网(kexue.com)讯 目前,这项科学研究报告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据美国太空网站报道,近日,天文学家最新观测发现地球第一颗“小行星伴侣”,这颗太空岩石星体沿着轨道路径始终在地球前方运动。
这颗小行星被命名为2010 TK7,直径接近300米,当前距离地球8000万公里。这种类型的小行星通常叫做“特洛伊小行星”,是比卫星更容易接近行星的星体,即使这些小行星与该行星的距离是卫星与行星距离的数十倍。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猜测地球可能存在着特洛伊小行星,但却未证实过,未来有望对这种小行星进行勘测,尤其是采集小行星样本送至地球表面。
目前,科学家已观测到木星、海王星和火星存在着特洛伊小行星,长期以来,科学家猜测太阳和地球也拥有特洛伊小行星,但这些“小伴侣”多数隐藏在阳光之下难以观测到。
2010 TK7小行星具有一个奇特无序的轨道,通常情况下特洛伊小行星不会环绕在拉格朗日点右侧运行,但会在蝌蚪状轨道环绕行星,这是受太阳系其它星体引力作用影响形成的。2010 TK7小行星的蝌蚪轨道非常大,接近于地球到太阳轨道的最远端。
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天文学家马汀-康纳斯(Martin Connors)是该项研究合著作者,他说:“这种特洛伊小行星的特征显著,远超出我此前的预计。之前它看上去并不具备特洛伊小行星的特征,它肯定存在着某种特殊因素导致其移动至拉格朗日点。”
小行星2010 TK7可能是地球第一颗已证实的特洛伊小行星,但在地球邻近的稳定轨道中还存在着其它几个太空岩石小行星,其中包括小行星Cruithneand 2010 SO16,它具有马蹄状轨道,此外至少还有两颗小行星也处于地球邻近轨道。但目前并未证实它们属于地球的特洛斯小行星。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貌迥异的双胞胎
科学网(kexue.com)讯 众所周知,双胞胎都是难以分辨的,甚至是他们的父母。不过现如今,双胞胎也出现了变化,不知道相貌迥异的他们还能不能被称之为双胞胎。
双胞胎英国南安普敦有一对双胞胎,因为其中一人患有罕见疾病必须在医院疗养近一年,现今1岁的两人,体型也相差1倍之多,让见过这对小兄弟的人们都难以相信两人竟然是双胞胎!
双胞胎塔伦(Tarun Chungh)与基安(Kian Chungh)在昨(27)日一同庆祝了2人的1岁生日,塔伦出生时即被诊断出患有罕见疾病,9公斤的基安看上去硬是比仅约5公斤的塔伦大上了1倍。
妈妈崔西(Tracey Chungh)于去年七月间紧急送医剖腹产下两人,而出生不久后,塔伦的淋巴系统被检出出有异常状况,因此肺部积水,当时父母还被医生告知,塔伦即将不久于人世。
在塔伦成功存活下来的生日上,崔西表示,他刚出生时,看起来根本不像是个婴儿,因为肺部积水的关系,塔伦整个人就像是气球一样,这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当时害怕的哭了。
塔伦奇迹式的转好,无疑是给他们的父母打了一剂强心针,连医护人员都啧啧称奇。崔西说:我从来没有想过我可以看到我的双胞胎们一起过1岁生日。
而健康的基安就跟一般的1岁小孩没什么两样,勇于试图且要自己走路。妈妈还说,两人虽然是双胞胎,但外貌看起来却是大不同,很多人会问我说,他们俩个到底是几岁,但是都没有人相信他们其实是同天出生的双胞胎。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