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壁竟可以散热
科学网(kexue.com)讯 近日,英国科学家最新研制的一种喷雾可使墙壁变成散热器。英国诺丁汉大学的研究人员发明了这项技术,他们研制的喷雾可在白天吸收热量,当温度下降时便缓慢释放。
这项突破性技术将有效地降低能源消耗,节约大量钱财,预计可有效地降低35%的室内取暖费用,它将于未来两年内上市销售。目前,这种喷雾被命名为“非畸形能量存储变化材料(PCM)”,热量来源是房间散发的过剩热量。
当室内温度达到一定等级时,喷雾材料将存储额外热量,例如:适宜房间的温度为22摄氏度。它拥有无所不在的应用,适应于砖质墙壁,以及墙壁内侧的墙纸。在英国诺丁汉大学可持续能源中心实验室内,研究人员已将喷雾材料凝结成一个大硬币的薄片。
由乔-达克瓦教授和同事奥利弗-苏合作完成这项研究,他们称这种材料可像喷雾一样工作,在物体表面形成一个显微薄层。在一定的温度之上,喷雾中的微粒将融化,它们并不是形成水滴,而是以特殊的覆盖层形式存在。之后这些物质将变成固体,将热量散发在房间内。
科学家认为这种喷雾材料可用于建造新型建筑,并有效地节约能源。同时,他们强调这将显著减少碳排放。达克瓦教授称,建筑行业将产生比世界上其它行业更多的碳排放,甚至超过航空飞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建筑行业是最高能源消耗单位,且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质。如果这种材料得以广泛使用,它将显著影响世界,有助于减少碳排放。
但是这种喷雾材料并不能淘汰空调,这是因为人们仍需要空调来控制湿度和空气流通。它们仅能减少排放房屋内过多的热量。研究小组认为该材料未来可应用于太阳能电池板和LED照明。
当前,他们正在研究哪种涂料可与这种喷雾材料一起使用,并对环境没有任何影响。同时,他们还将探索更绿色环保的方式,进而有效地减少世界碳排放量。(乔尔)
撞击器拟撞击小行星
科学网(kexue.com)讯 不久后好莱坞科幻动作片中的场景也许大家将能在现实中看到。
日前,欧洲航天局的科学家正计划打造彷佛发射一颗撞击器,撞击一颗小型小行星,为了能够测试让小行星是否可以偏离轨道。对于此次撞击实验,一些科学家呼吁为负责监测过程的飞船安装更多仪器设备。其他科学家则建议为地面观测计划提供更多资金,以近一步了解这些行星际撞击者对地球构成的威胁。
欧洲航天局的此项任务名为“堂吉诃德”,目前正处于计划阶段。这项任务旨在发射一颗撞击器,用足以改变其运行轨道的力量撞击一颗小型小行星。科学家希望撞击器能够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如何实施类似任务,撞击飞向地球的小行星。除了撞击器外,“堂吉诃德”号任务还涉及一艘负责从远处监测撞击过程的飞船,为科学家提供数据,用于确定未来让飞向地球的小行星偏离轨道的最理想方式。
“堂吉诃德”号任务与美国宇航局的深度撞击任务类似,后者于2005年7月实施,向坦普尔1号发射一颗“射弹”。参与此项任务的科学家将撞击目标减少为两颗小行星,分别是2002-AT4和1989 ML。2002-AT4宽320米,体积较小,更容易通过撞击使其偏离轨道,但它沿着更难于把握的偏心轨道运行,因此很难让飞船与其实现点会合。1989 ML宽680米,虽然撞击较为容易,但它的体积是2002-AT4的两倍,因此更难使其偏离轨道。科学家希望此次任务能够让小行星偏离轨道的程度超过100米。
由英国开放大学的斯蒂芬-沃尔特斯博士领导的一组科学家认为仅仅在轨道中测量这种变化还远远不够。他们在物理学博客网站arXiv.org撰文指出,飞船需要安装更多仪器设备以进一步了解撞击对小行星造成的影响,获取包括撞击导致的物质喷射和小行星表面在内的数据。他们列出的仪器包括无线电科学实验设备、成像设备以及光谱仪。无线电科学实验设备用于测量小行星轨道因撞击发生的变化,光谱仪用于确定小行星的构成。《行星与空间科学》杂志将刊登他们的文章。
沃尔特斯和同事同样希望安装热成像摄影机,了解任何温度变化,因为小行星表面的阳光热辐射导致的非常低的能量也需要考虑在内。这种能量产生的影响被称之为“亚尔科夫斯基效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效应足以改变小行星的轨道,导致撞击器脱靶。
科学家认为大型小行星和彗星撞击可能导致6500万年前的地球发生大规模灭绝灾难,绝大多数恐龙就此消失。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协会的科兰-拜勒-琼斯进行的研究发现,飞向地球的大型小行星或者彗星的速度在过去2.5亿年时间里并没有降低,甚至有可能略有提高。研究论文刊登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上。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斯特朗洛山天文台副教授查理-里纳维弗表示,科学家已经了解撞击器如何改变小行星的轨道。他说:“我们通过深度撞击任务了解这一点。”他指出早期预警系统的改进要比撞击更为重要。“我们投入资金发展地面望远镜,搜寻近地天体,同时将飞船送入地球轨道,位于太阳的对面。采取这些做法是因为一些小行星或者彗星正在靠近地球,在它们出现在我们头顶上之前,我们很难发现它们。1盎司(约合28克)的预防所能起到的作用相当于1磅(约合453克)治疗。”(乔尔)
薯片可以改变心情
科学网(kexue.com)讯 近日科学家研究表示,经常食用可口的菜肴可以叫人产生好的心情,特别是那些容易发胖的食物,比如冰淇林和薯片,虽然都知道它们会引起肥胖,但它们还是最热门的零食,很多人都盼望着吃它们。
科学家发现,这些食物中的一些物质,会令头脑产生一种舒适感,这也是为什么它们百吃不厌的原因。
这是一个突破性的发现,甚至可以揭开肥胖或者食欲不振的真正原因。
比利时大学大学的研究员鲁文做了一个研究,找到一些志愿者服用生理盐水,另外一些则是服用脂肪较多的食物,之后给他们放悲伤的音乐,并给他们看一些凄惨的图片。
结果显示,生理盐水的服用者有一半人情绪十分郁闷,而吃脂肪的志愿者中,他们大部分人没有因为音乐或者图片而感到郁闷,依旧保持开朗的情绪。
实验似乎表明不愉快的时候,美味佳肴确实可以提高你的情绪。
纽约的路易斯博士认为,肥胖更多是心理作用。那些肥胖的人可能是因为受到了某种刺激,为了改善情绪,导致过量食用了高脂肪的食物。
幸福感与高脂肪食物可以说是相互联系。肥胖的人不必在感到内疚,比起其他人肥胖者的心态显然更好。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86岁的穆然早于40年前就提出拖冰山设想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8月8日消息,一直以来,非洲之角国家近期饱受干旱、饥饿之苦,最新报告显示,日前超过1200万人缺水,灾情令人关注。因此,有法国工程师出谋献策,提出把极地巨型冰山拖越大西洋,解决第三世界的干旱问题。
86岁的穆然早于40年前就提出拖冰山设想,他形容冰山就如浮动蓄水库,可为干旱国家提供水源。他计划利用长条形隔热物料造成防护套,围绕适用的冰山,再于水底把冰套住,防止冰山融解,然后由拖船依靠水流,把冰山拖至温带地区。
穆然锲而不舍,最终于2009年得到软件公司Dassault帮助,为创举作模拟测试。15名工程师利用计算机模拟立体图像,加入拖船燃料消耗及海洋温度和水流等因素,模拟测试一块7吨重浮冰从加拿大纽芬兰拖到大西洋加那利群岛。
起初拖船因被卷入漩涡,最终花了太多时间和燃料。研究人员想出破解之法,就是将出发日期从5月中延至6月中,结果整个过程需时141天,只有38%的冰融化,如果用更大的冰山,融化率更低,整个计划估计需要花600万英镑(约6000万人民币)。
尽管穆然的创意很好,但很多专家都认为计划太难和太昂贵,不可能成功。但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穆然相信今次模拟测试成功,有助他筹募200万英镑(约2000万人民币),准备明年测试拖行小冰山。(泰坦)
米图是一只非洲灰鹦鹉,今年已经2岁了
米图和主人在一起
科学网讯 居住在英国布拉褔的鹦鹉米图喜欢模仿各种声音,会说两种语言。它遇见陌生人不但能说“Hello, how are you?”也能跟人说“asalaam alaykum”(穆斯林问好方式)。这只奇特的鹦鹉不仅英语说得溜,还会说乌尔都语(印度和巴基斯坦通用语),发音也十分标准。
米图是一只非洲灰鹦鹉,今年已经2岁了。它的主人阿米德说米图不仅能说两种语言,它平常还很喜欢学狗叫,学电冰箱发出的声音,总之“它喜欢模仿所有的声音”。
据一项研究证明,非洲灰鹦鹉的智商相当于一个4岁大的孩子。主人阿米德称米图本来说乌尔都语,但是自己的岳父母说英语,为了能让米图更好地融入家庭与大家交流,他便开始教它学英语。(科学网-蜘蛛侠)
原始的蜻蜓足有1米长
科学网(kexue.com)讯 史前那些巨型动物灭绝之谜一直是科学家研究的重点,最近一项最新研究称,数百万年前巨型飞行昆虫的出现和衰落,或许与在水中呼吸的它们的幼虫能够获得的氧气数量有关。
科学家研究了巨型昆虫(其中包括翼展将近1米的蜻蜓)体型更小的现代后裔, 认为他们通过观察生活在水里的这些昆虫的幼虫,已经揭开困扰专家100多年的一个谜团。他们相信,3亿年前的巨型昆虫幼虫就是凭借比现在更高水平的氧气,长到像古生物学家发现的化石遗体那么大。稍后气候发生变化,氧气水平下降,巨型昆虫的幼虫因无法获得充足氧气,而大量死亡,这导致这些生物最终走向灭亡,只剩下体型相对较小的近亲。
英国普利茅斯大学海洋学与工程学院的大卫-比尔顿博士参与了这项研究,他说:“史前时期,更高水平的氧气通过对它们的幼虫产生影响,可能助长了巨型昆虫的进化,很多已经灭绝的庞然大物都要经历水栖幼虫阶段,这可能并非偶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上,比尔顿及其联合论文作者威尔克-威尔伯克在文章中指出,水栖昆虫幼虫对氧气水平的起伏波动,比在空中呼吸的陆栖成虫更敏感。
尽管以前科学家也曾提出氧气水平同巨型昆虫之间有联系,但是并没有人提供可以证明它们之间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确凿证据。该研究主要着眼于石蝇,它称,蜻蜓、石蝇和蜉蝣等水栖幼虫直接从水里获得氧气,而水体里的氧气远比空气里的少。而且幼虫从水里获取氧气的效率也远比在空中呼吸的成虫更低。科学家称,因此它们可能对可用氧气的变化更敏感,氧气塑造昆虫体型大小的作用,或许对水栖幼虫尤为重要,它决定了昆虫身体生长的上限。
巨型昆虫是涉及到遥远过去的科幻故事里的一大特色,以巨型蜻蜓为特写的迈克尔-克瑞奇顿的小说《侏罗纪公园》,产生了票房收入高达数百万美元的电影巨制。科学家认为,记录显示翼展长达75厘米的这种巨型昆虫,生活在大约3.54亿到2.9亿年前的石炭纪时期。威尔伯克说:“迄今为止,了解生活在过去的巨型昆虫的尝试,主要是通过观察(化石)陆栖成虫来实现。而我们的工作表明,通过幼虫解决史前巨人症的问题,或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氧气是如何限制昆虫的身体大小的。”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经常食用豆类、糙米,蔬菜和干果等食物有助预防肠癌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8月7日消息,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仅次于胃和食管癌,是大肠癌的最常见类型。而最近有研究表明,食用豆类、糙米,绿色蔬菜和干果等食物可以有助降低患上肠癌的风险。
据国外媒体报道,研究发现每周至少食用三次如芸豆和扁豆等豆类食品能够使结肠息肉癌变的风险降低三分之一,每周食用一次糙米能够使风险降低五分之二,而绿色蔬菜和干果的摄入也能够有效的预防这类疾病的发生。
进行此项研究的是美国加利福尼亚洛马林达大学(Loma Linda University)的科学家,据介绍这项研究是第一次着眼于可以降低肠癌危险的特定食物。研究采用的数据来自于一项源于25年前涉及近3000人的调查,参与调查者都被要求完成一个和日常食物有关的跟踪调查。这个调查后续的重点关注他们是否发生结肠息肉,科学家们对数据进行了调整,将一些诸如遗传条件、性格、是否吸烟,饮酒或食用一些不健康食物等因素考虑在内。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撰写研究报告的耶赛尼亚博士(Yessenia Tantamango)表示,这些高纤维含量的食物是人们对抗肠癌的强大武器。他说:“豆类,干果和糙米都有高含量的纤维,可以有助稀释排出一些致癌物质。此外一些蔬菜因含有解毒化合物从而拥有保护功能,吃这些食物可能会降低结肠息肉的发生,从而减少肠癌的风险。”目前该项研究结果发表在了《营养与癌症》期刊中(Nutrition and Cancer)。
(科学网-kexue.com KT)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北京时间8月6日凌晨消息,美国宇航局朱诺(JUNO)号木星探测器已于当地时间5日12:25分(北京时间6日凌晨00:25分)由一枚大力神-5运载火箭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踏上远征木星之旅。
伟大的征程
朱诺是美国宇航局"新前线"计划(New Frontiers)支持的第二项探测计划。这一项目旨在鼓励发展中型规模的行星际探测项目。该计划支持的首个探测器是飞往冥王星和柯伊伯带的"新地平线"探测器(New Horizons),该探测器已经升空,并将于2015年7月抵达冥王星系对这颗太阳系边缘的矮行星及其4颗卫星展开首次近距离考察工作。而接下来的下一个项目则是计划于2016年发射升空的OSIRIS-Rex探测器,它将对小行星1999RQ36进行考察并进行取样返回。
朱诺探测器由洛克西德*马丁公司制造。采用自旋稳定,重达3.65吨。由于外太阳系光照微弱,之前前往这里进行探测的飞船都使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温差发电器"(RTGs),但是和这些探测器都不同的是,朱诺竟然使用了太阳能电池帆板作为能源。不过为了保证电能,它的帆板面积要大得多,一共安装3块,每块宽2.65米,长8.9米。
并将安装一台LEROS-1b发动机用于轨道中途修正和木星轨道切入制动。
完备的科学载荷
朱诺探测器一共携带了9件科学载荷。包括一台微波辐射计(MWR),用于考察木星的热辐射,从而了解木星大气的动力学机制和化学组成;一台木星红外极光绘图仪(JIRAM),将对木星上层大气进行红外和分光分析,这同样将有助于科学家们了解木星大气的结构情况。一台磁通门磁强计(FGM)将用于绘制首张详细的木星磁场图,并考察木星磁场在其两极地区的分布状况,对于木星磁场的考察将极大地帮助科学家们了解木星的内部结构信息;一台先进恒星导航仪(ASC)将帮助进行绘图工作,并帮助朱诺探测器在茫茫太空中保持准确的姿态指向。
除此之外,朱诺探测器上搭载的"极区磁场探测设备包"中还包括朱诺高能粒子探测器(JEDI),木星极光分布实验设备(JADE),紫外分光计(UVS)以及一台无线电和等离子体波实验设备(WAVES)。这一整套设备将对木星磁场进行前所未有的高精度测量,考察其电磁和紫外辐射情况,以及木星极光中高能粒子的分布情况。而探测器搭载的朱诺相机(JCM)则将拍摄木星的彩色图像,这将有助于进行目视观察,选定观测目标以及对公众发布精美的木星图像。
公众教育计划
作为公众教育计划的一部分,朱诺探测器还将携带3个乐高玩偶一起飞向木星,这三个小人分别是罗马神话中的天神朱庇特(注:Jupiter,即英语中的木星),朱庇特的妻子朱诺(Juno,即探测器的名字),以及意大利著名天文学家伽利略,他对木星的观测做出过重要的开创性贡献,包括发现了木星的4颗最大的卫星,它们现在被称为"伽利略卫星"。
事实上,首颗围绕木星运行的探测器便被命名为"伽利略号",除此之外,此次朱诺探测器还将携带一块由意大利航天局提供的伽利略箴言铭牌,上面有伽利略的头像,以及当年伽利略观测木星时纪录的笔记原文。
探测器的名字"朱诺"是罗马神话中天神朱庇特的妻子,朱庇特施展法力用云雾遮住自己,但是朱诺却能看透这些云雾,了解朱庇特的真面目。因此探测器取这个名字也是借用其寓意,希望它能解开这颗云遮雾绕的气态巨行星隐藏的秘密。
除了这些设备之外,朱诺还将使用其通讯设备考察木星的重力场,这是其"重力科学实验"项目的一部分。通过发射信号回地球并观察其多普勒效应,科学家们将能够考察木星重力场对信号的影响。
太阳系的巨无霸:木星
发射之后,朱诺探测器将在太空飞行5年时间,在经过最初的两年飞行之后,朱诺将于2013年10月再次重返地球,以便借助地球引力进行借力加速飞行,从而将其推向外太阳系。2016年8月,朱诺将进入木星极轨并随即开展为期14个月的探测工作。
朱诺是第9颗访问木星的探测器。这颗庞大的气态巨行星是太阳系除太阳之外当之无愧的主宰:其质量相当于318个地球,体积更是地球的1300倍以上。木星距离太阳比地球远5倍,每4331个地球日(约合11.86年)围绕太阳公转一圈。作为一颗气态行星,木星由90%的氢和10%的氦组成,还有极微量的其他气体,包括甲烷和氨。
木星目前已知拥有64颗卫星以及4道光环。其中最大的卫星是4颗所谓的伽利略卫星,它们都是在1609年或1610年间由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首先发现的。这是人类首次发现除地球之外有一个天体围绕另一个天体运行,这一点帮助当时的人们击破了地心说的魔咒。
木星本身拥有绚丽的云带,其中含有结晶态的氨,其大气中的风速高达每秒100米。而木星大气中最广为人知的当然就属大红斑了。人们已经观测这个巨大的气旋长达180年,它却从未消退过。
木星的探测先驱
最早造访木星的探测器是美国宇航局的"先驱者-10号"。这艘飞船于1972年3月3日发射升空,并于1973年12月飞掠木星系,最近时距离仅有20万公里。
先驱者-10号也是第一艘突破太阳逃逸速度的飞船,在飞掠木星之后,它继续向着太阳系之外飞去。2003年1月23日地面控制中心收到先驱者-10号飞船发来的最后一条信息,当时它距离地球约80亿公里。
而此次作为最新探测器的朱诺,其主要任务是了解木星的起源和演化历程。借助其搭载的科学设备,朱诺探测器将调查木星是否存在一个固体内核,绘制木星的高强度磁场图,测量其深层大气中的水分和氨的成分,并对木星上的极光现象进行观察。朱诺探测器将大大加深我们对气态巨行星的形成以及它们对整个太阳系作用影响的理解。
木星的起源和内部构造
根据现有的主流理论,太阳系形成于星云的塌缩,其中大部分质量集中于中央位置的太阳。和太阳一样,木星的组成也是氢和氦,因此很显然木星必定形成于太阳系早期,因而能够捕获大量尚未散去的气体物质。但是至于这一过程具体是如何进行的,却存在争议。木星究竟是首先形成了一个原始"星子"(较小的原始行星)并借助其引力捕获周边物质,还是一团不稳定的尘埃云直接产生了塌缩并形成了木星?我们现在还无法分辨这两个理论孰是孰非。
而如果朱诺探测器此次能帮助我们加深对这一方面的了解,在未来也将极大地有助于我们了解其他行星,包括地球最初的形成模式。
和地球不同,木星强大的引力使其得以保存下来大量的原始物质,这就让我们得以追溯到太阳系的早期历史。通过对木星的引力场合磁场的测量,朱诺探测器将揭示木星的内部构造和测出其可能存在的固体内核的质量。
大气
由于云层阻挡,我们看不到木星的深处,科学家们想知道木星云层中那些色彩斑斓的云带,大红斑,大白斑究竟向下延伸到多少深度?它们是怎么形成的?朱诺探测器将进行木星全球大气运动情况观测,首次测量其深层气流的运动速度。并探测各不同云层深度上的化学成分,温度等数据。
磁场
在木星巨厚的大气层之下,气压是惊人的,科学家们认为在这样的条件下氢会被压缩成一种称为"金属氢"的奇异形态。这种奇异物质被认为是木星强大磁场的来源。而正是这个强大的磁场和高能粒子相互作用,产生了太阳系中最明亮的极光。朱诺探测器将直接对这些高能粒子进行取样,并通过紫外波段观测木星的极光现象。对于这样一颗和地球迥然不同行星极光现象的深入研究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极光现象产生的本质。
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JPL)负责朱诺项目的管理。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是来自宇航局西南研究所的斯科特*博尔顿(Scott Bolton)博士。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为飞船制造承包商。而意大利航天局则为飞船提供了红外分光计设备以及一部分无线电科学实验设备。(晨风)
云朵酷似人脸
耶稣还是恶魔网友争议不断
科学网(kexue.com)讯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云彩也可以展现出多种形状,加拿大新不伦瑞克省上空出现了奇特的人脸云,它形成的人脸形状已经引发激烈争论。
摄影爱好者丹尼斯-法梅尔在加拿大的自家后院里捕捉到这些由乌云构成的令人难以置信的画面。他上传到YouTube的视频显示,黑暗的天空中突然浮现一个巨大的人脸,它随疾风迅速向前移动。这个侧脸轮廓分明,可以清楚看到尖挺的鼻子、一只眼睛和显然正在微笑的嘴巴。风暴从他头顶翻涌而过时,非常吃惊的法梅尔激动的大喊:“人脸!那是个人脸!太令人不可思议了。”
但是几秒钟后云团的形状就变了。相机不断颤抖,那是法梅尔正在不停移动位置进行摇摄,当他重新回到那个云团阵列时,发现它很快就消散了。这段视频自从1日被上传到YouTube上至今,点击量已经高达6617次。其他用户对此产生激励讨论,他们不知道这些诡异的云团只是一次巧合,还是具有更加意味深长的意义。用户hackmaster1995sicho写道:“它看起来很像耶稣。”然而另一位用户争辩说:“它看起来更像恶魔。”
而有的网友则贴出《Book of Ezekiel》里的一段话,用它说明上帝不会出现在云里。不过其他网友则对这一景观不以为然,其中一人说:“可能哈里-波特还没有结束吧?伏地魔又回来了。” 另一些冷嘲热讽地写道:“可能圣诞老人和复活节兔子正躲在人脸背后快活呢。”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看以清晰的看出月球表面的不平整
科学网(kexue.com)讯 地球,月亮二者相互依靠。不过说起月亮的起源,没人可以说的清楚。如果说以前有两个月亮呢,听起来只是在童话中发生的事情,可这样的理论却被科学家提了出来。
月球碰撞的四个阶段
地球曾经可能有两个月亮,一个在每天晚上出现,不过有另外一个稍小的在与他相伴。不过早先,它们两碰撞到了一起,在月球上形成了一座小山。如果你用望远镜观察月亮,你会发现,月亮的正面与背面有这明显的不同。
月亮正面看起来比较低平,而另外一边则是高山区。
也有科学家对这种不对称的原因做出解释,主要的声音便是地球海洋潮汐的作用,是月亮在自己轨道中受力不均。而新的理论认为这是因为巨大的冲击力造成的。
许多专家认为,太阳系的历史中,有个相当于火星大小的物体与地球相撞,冲撞后的碎片因为引力的作用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月球。
而第二个月亮也被认为是冲击力的原因,在千万年以前可能两月亮产生了缓慢的冲撞,这样的速度也不至于导致月球粉碎。
因此,这样的撞击使得月球另外一面明显成凸起状,形成月球背面的山区。
美国加州大学的圣克鲁斯教授表示:“我们自己测试做实验看出,撞击对月球的形状有很大的影响。相信地球外也有许多月球的碎片。”
而同样来自加州大学的弗朗西斯教授则是潮汐论的坚持者:“月球看着不同的原因与冲撞无关,这是一个很难说明的问题,就像月球的来源一样,没人能肯定它是怎么形成的。”
这也给科学家们带来了难题,目前两者均没有足够的证据还证明谁是对的,看来想知道结论,看来还需要慢慢的科学研究才能发现。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