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移民

 
科学家们发现,珊瑚等生物具有天然的防晒能力。资料图片
科学家们发现,珊瑚等生物具有天然的防晒能力。资料图片

如果这种天然的防晒药片投入使用,将意味着防晒乳霜可能很快就要被淘汰了。(资料图片)
如果这种天然的防晒药片投入使用,将意味着防晒乳霜可能很快就要被淘汰了。(资料图片)

  喜欢亲近阳光却厌倦了反复涂抹防晒霜的日子吗?不用着急,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将可以通过吞噬一个药片达到持续防晒数周的效果。据英国《每日邮报》8月31日报道,英国科学家正试图从浅海珊瑚中提取一种具有防晒功能的复合氨基酸,并制成防晒药品,帮助人们轻轻松松实现从内到外的防晒效果。

  在此之前,科学家们就已经通过对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研究发现,生活在潜海水域的海洋生物具有天然的抵御紫外线侵害的能力。这种能力可能来源于寄生在珊瑚礁上的水草产生的一种复合物。

  参与研究的保罗?朗博士介绍说:“我们认为,这些水草自身会产生一种天然的防晒复合氨基酸,并通过某些渠道传播给珊瑚礁,从而对二者都起到很好的防晒保护效果。”

  有趣的是,以水草和珊瑚礁为食的鱼类也会通过日常的吞食和代谢获得相应的防晒能力。这说明,这种防晒复合氨基酸可以通过食物链传播给其他生物,并在这些生物的体内,尤其是皮肤和眼睛上,产生很好的防晒效果。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人类在服用了含有防晒复合氨基酸的药片后,复合物可以在皮肤和眼睛上形成天然的"防晒屏障",效果可持续数周之久。”

  不过,科学家们也指出,一旦服用了这种药片,日光浴爱好者就不能在阳光下晒出健康的肤色了;如果追求古铜色的肌肤,则只能通过人工手段获得了。

  该研究由英国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研究协会资助,药片将进行至少5年左右的人体试验和毒理学实验才能够投入市场。预计药品的定价不会太高,走的是“亲民路线”,这意味着防晒乳霜在未来很有可能会被淘汰。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刚刚孵化的暹罗鳄

  科学网(kexue.com)讯 世界上最稀有的鳄鱼,曾经被认为已经灭绝的鳄鱼物种在老挝的南部被科学家们发现,一同发现的甚至还有20个野生的蛋。

  这种鳄鱼叫做暹罗鳄,科学家说这种鳄鱼生活在曾经生活在世界各地的沼泽,森林和河流中,而这次发现他们的地区是在山区,十分的不可思议,科学家们上次在野外发现这种鳄鱼还是在2008年,此后它们一直未曾路面。早在1992年,暹罗鳄就被宣布为在野外灭绝的物种。

  早前由于受到了捕杀外加环境的形象,它们的活动范围逐渐缩小,现在只能在东南亚的一小部分看到它们。虽然这次发现了它们的足迹外加尚未孵化的蛋,但也不能表示它们的数量已经回升。

  动物学家哈勒母表示:“这太好了,这里应该还生活这不少暹罗鳄。如果你想想现在全球人口和老挝的人口飞速增长时,这里竟然还可以给它们存活的空间,真的太好了。”

  现在这些鳄鱼蛋被转到万象的动物园进行孵化,动物学家们怕这些蛋成为蛇或者蜥蜴的盘中餐才出此下策,不过哈勒母也表示,在18个月后,它们还是会被放归野外的。

  暹罗鳄通常情况下可以长到3米长,不过比起其他鳄鱼,它们比较温顺。所以它们也成为了猎人们狩猎的头号目标,在近几十年里,东南亚鳄鱼肉市场犹如雨后春笋一般疯狂的增长,也导致这里鳄鱼数量的极具减少,味道鲜美皮肤柔软的暹罗鳄成了美味佳肴。而在动物园里的暹罗鳄由于杂交的比较多,目前世界上纯正的暹罗鳄可谓是少之又少了。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可爱的濒危动物幼仔 诞生于世界各地动物园(图)

  美修改基因可让小鸡长出鳄鱼嘴 助发现先天缺陷

  印尼即将被砍伐森林 拍摄到濒危苏门答腊虎(图)

  二十大奇异濒危新物种 行走鲨鱼不喜游泳爱走路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火星曾经可能也有大海

  科学网(kexue.com)讯 日前,科学家们有了关于火星存在液态水的新发现。早期火星可能被寒冷的冰川覆盖,而当时火星的环境或许同现在我们地球上的格陵兰岛或者挪威很相似。

  科学家同样也认为,这些海洋的存在可以合理的解释为什么火星上含有一种名为硅酸盐的矿物质。此前这里可能是汪洋大海而现在成为了盆地,所以遗留下不少这样的矿物质。

  科学家们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模拟技术,判断出在40亿年前火星中部同两极的温差极大。所以火星北部盆地的海洋达到冰点,就像我们地球的北极一样,从而成为冰川。科学家也证实这里不仅含有矿物质更有液态水。

  来自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研究博士阿尔贝托说:“我们的结论是当时火星从赤道温度开始变化,早期火星的两极温度很低,由于没有地球赤道到南北极的海洋,导致火星整体的温度是温暖的赤道地区和冰川极地地区。如果早期的火星北部??海洋的存在,它是非常冷的。”

  目前科学家还不敢确定这里是不是曾经的海洋,不过存在水确实进一步得到了证实。火星表面陨石坑边缘暴露出的细长条状暗纹可能是地下流出的咸水。这种奇怪的暗色条纹每年的冬季就会消失,而春季又再度出现。美国宇航局火星勘测轨道器(MRO)在火星南半球多个陨石坑陡峭的边缘都拍摄到了这种条纹现象。

  科学家们也指出,这样的暗色条纹也并不一定意味着水流已经暴露出地面,也有可能水流仍然埋在地表之下,但是它们影响了地表,使之看起来呈现暗色。水中的盐分降低了水的凝结温度。这就意味着在火星中纬度地区。尽管火星温度很低,但是季节性的咸水是可以以液态形式存在的。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手提箱核电站小巧方便 为月球火星定居做好准备

  美改造生命体呼吸二氧化碳 移民火星非白日做梦

  太空舱模拟测试四百余天 中国宇航员"火星"探测

  火星存水有新发现 "暗纹"或是首个直接证据(图)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艾琳来袭

  近日,飓风艾琳登陆美国东部沿海,其造成的损失比过去数十年来任何一场风暴都要严重。这不仅让人们再次令人质疑,飓风是否正因为地球的气候变暖而日趋恶化。

  科学家们仍在努力寻求这一问题的答案,不过他们中很多人都相信随着地球气候的逐渐变暖,飓风也将变得更加猛烈,而艾琳飓风只不过是未来更大飓风的先兆而已。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地球上飓风的数量就在不断的增加,但这一现象是否和人类的行为有关,科学家目前尚无定论。麻省理工大学的一位专家克里·伊曼纽尔(Kerry Emanuel)称,“从长期来看,我认为大西洋飓风和全球气候变化之间是有联系的,而且现有的证据也非常具有说服力。不过我的同事并不赞同这一点。”

  美国国家海洋及大气管理局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实验室的研究员托马斯·K·克鲁森(Thomas R. Knutson)就不同意这一看法。他认为,近几十年的发展趋势还太短,并不能确定飓风和自然变化之间的联系,而且早期的统计数据也不够可靠,因此无法得出有关飓风长期发展趋势的结论。他还表示,伊曼纽尔的观点不够成熟,研究人员需要找出大量的证据才可以证明人类行为和飓风之间到底存在何种联系。

  此外,两大阵营的分歧还在于,一些偏远热带地区的气候变暖是否会对大西洋上的飓风产生影响。飓风是大气中的热量四处移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海面上的高温会孕育成飓风,随着它的移动,其强度也不断在增加。这也是艾琳飓风形成的一个主要因素。今年8月份以来,大西洋上空的气温长期处于平均水平以上。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地球海平面上的温度一直在升高,科学家认为这和温室效应有关。两大阵营都考虑到了海面温度逐渐升高这一因素,但是地球上一些偏远地区气温的升高到底会对飓风的形成产生何种影响,关于这一点目前也没有定论。

  不过,两大派的科学家都在未来飓风的强度会增加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但是他们并没有信心对飓风增强的幅度做出预估。由克鲁森负责的一个研究团队认为,在整个21世纪,强烈飓风的数量每年都会增加一倍,不过那些地方会遭受袭击是无法预测的。

  除此之外,地球上大气中的温度也在升高,进而使得冰川融化,这也是导致海面上升的几个主要因素之一。海平面的上升反过来又让海岸线在面临飓风袭击的时候变得更加脆弱。近几十年来,飓风造成的损失不断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大多数专家都认为这主要是沿海的过度开发使得海岸线变得更加脆弱。

  在5年前,伊曼纽尔和克鲁森以及其他八位同事共同发表了一份声明,他们要求美国政府要正确面对飓风这一问题,并对沿海开发的相关政策进行重新评估,不过迄今为止仍未收到回应。

  他们在这份声明还写道,“我们相信,随着研究不断的深入,关于当前气候变化和飓风形成上存在的分歧最终一定会得到解决,对此我们很乐观。不过,目前最紧迫的问题是要对沿海海岸线的问题进行时刻和持久的关注。”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科学家认为,火星史的早期阶段,这颗红色行星的北部低地可能覆盖着四周冰川环绕的海洋科学家认为,火星史的早期阶段,这颗红色行星的北部低地可能覆盖着四周冰川环绕的海洋

  北京时间8月31日消息,科学家认为,火星史的早期阶段,这颗红色行星的北部低地可能覆盖着四周冰川环绕的海洋。据一项研究说,这里的海岸线可能类似于格陵兰或挪威的海岸线。

  科学家认为,海洋的存在有助于解释这一地区为什么没有矿物质页硅酸盐。而且它还说明了这个海洋盆地周围为什么会出现像是由大型冰川引起的特殊地形特征。这些包括冰川输送的沉积物——冰碛和“侵蚀”地形。电脑模拟显示,40亿年前火星上的中纬度地区和更加寒冷的极区之间存在巨大的温差。因此,位于北部低地的海洋几乎都会冻结成冰。海洋周围的冰墙能够避免页硅酸盐沉积物被从赤道丘陵地带输送到这里。这种矿物质与液态水有关。由于火星北部低地不存在这种物质,科学家此前一直怀疑那里存在海洋的推测是错误的。

  研究负责人、加利福尼亚州美国宇航局阿姆斯研究中心的艾伯托-法瑞博士说:“我们断定,由于缺少像地球上的赤道-极地洋流,早期阶段的火星无法把热量从赤道传输到极地,这导致两个半球的气温均产生巨大差异,中纬度和赤道地区的温度更高,而极区则是终年冰封。因此,如果早期阶段的火星北部地区确实存在海洋,它的温度一定会很低。围绕在北部海洋周围的冰川将会阻止水流把页硅酸盐丰富的矿物质从丘陵地带输送到北部低地。”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8月29日(北京时间)报道,美国科学家日前开发出了一种能测量人体单个细胞温度的纳米温度计,并首次证实细胞内部温度并不像整个机体那样遵循平均37℃的标准,不同细胞个体在温度上往往存在显著差异。对这一差异的研究将有助于开发出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新方法。

  该研究由普林斯顿大学的杨浩(音译)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林利维(音译)负责。他们在美国化学学会(ACS)第242次全国会议上公布了这一成果。

  杨浩说,从化学角度对细胞进行研究,温度是一个重要指标,因为不同的化学反应都有可能使其发生变化。但今天,在海量的科学数据和文献中与此相关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因此,要想了解更多细胞内部的奇妙世界,就必须弄清楚细胞的温度及其变化规律。

  为了测量比针尖还小的细胞的温度,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特制的纳米温度计。该温度计用镉和硒的量子点制成,小到足以进入单个细胞。当温度变化时,这些量子点就会发射出不同颜色的光,通过专门的仪器对这些光进行“解码”就能发现细胞的温度变化。

  研究人员发现,在细胞内部不断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生化反应,这些反应都会产生热量。但有些细胞要比其他细胞更活跃,因此释放出来的热量也更多。杨浩的团队还通过刺激细胞的方式,提高细胞的生化活性,以观察其对温度的影响。

  杨浩解释说,这些温度变化可能与身体的健康状况相关。细胞内部温度的变化可能会改变DNA的工作方式或蛋白质分子的运行机制。如果温度上升到足够高时,一些蛋白质可能会发生改变并停止生产。

  杨浩说:“长期以来,不少科学家都怀疑人体内的细胞具有各自不同的温度。但通过实验对该推测进行证实,这还是第一次。这让我们产生了一个新的设想——或许温度变化是一种人们所不知道的、细胞间相互沟通的新方式。”

  研究人员称,目前他们正在试图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找出这种温度变化的调节机制,该研究有望在未来开发出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新方法。

  测量温度是科研和工业生产等领域的基础工作之一。随着晶体管等在内的很多器件尺寸越来越小,在微观环境中测量温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早在几年前,日本研究人员就开发出一种当时世界上最小的碳纳米温度计,这种温度计直径不到头发的1/500,能精确到0.25℃,可用于电子线路检测、毛细血管温度测定等诸多方面。而文中所述的纳米温度计更是小到足以进入单个细胞!这一成果无疑为满足越来越高的温度测量要求提供了新手段。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吃蛋多多益善?

  科学网(kexue.com)讯 在日常生活中,鸡蛋是最普通不过的营养食品,常认为它有健脑益智、保护肝脏、防治动脉硬化、预防癌症、延缓衰老等作用。通常人们会认为吃鸡蛋比不吃鸡蛋好,多吃鸡蛋更补身体。但这个逻辑真的成立吗?

  日本科学家进行的一项长达14年的研究发现,与同龄人相比,每天吃1个或以上数量鸡蛋的妇女,与每周只吃一个或两个鸡蛋的妇女相比,死亡率要高一些。日本学者选择了9300名男女作为研究对象,这些人都曾经在1980年接受过一次生活方式的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他们经常食用哪些不同的食物。

  跟踪调查发现,每天吃一个鸡蛋的妇女,死亡率比每周才吃上一两个鸡蛋的妇女要高出22%(年龄、吸烟习惯和体重等因素不计),每天吃两个甚至以上数量鸡蛋的妇女死亡率更高,不过这部分妇女的数量不多。

  吃鸡蛋数量最多的妇女,因患上心脏病和中风而死亡的概率也要高一些,尽管从统计角度看,两者之间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学者们认为,这也可能和妇女很少死于这两种疾病有关。 营养学专家认为,鸡蛋以沸水煮5-7分钟为宜。油煎鸡蛋过老,边缘会被烤焦,鸡蛋清所含的高分子蛋白质会变成低分子氨基酸,这种氨基酸在高温下常可形成有毒的化学物质。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鸡蛋是高蛋白食品,如果食用过多,可导致代谢产物增多,同时也增加肾脏的负担,有调查表明:在一些城市职工中,有些从事脑力劳动或轻体力劳动的青年人,为增加营养,一天要吃5~6个鸡蛋;有的中、小学生每天早餐吃3个鸡蛋,午、晚餐也吃1~2个。在一些农村里,产妇每天要吃10~15个,月子里竟吃300~450个。他们认为:“鸡蛋有营养,多吃补身体。”其实不然,吃得太多,反而会给身体带来一些不良影响。以产妇为例,一个鸡蛋约含胆固醇250毫克,10个鸡蛋约含2500毫克胆固醇。这个量,是正常摄入量的近10倍。加之,鸡蛋中富含的脂肪属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必然会使血清胆固醇急剧上升,并能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英美研究称鸡蛋胆固醇量降低 或源自疯牛病影响

  美国惊现世界最小鸡蛋 长度2.1厘米仅1美分大小

  曝光山鸡蛋产业黑幕 蛋黄靠染人工色素上色

发表在栏目: 科学


饮食搭配很重要

  科学网(kexue.com)讯 相信许多人都盼望着长身不老,可目前生老病死谁都无法避免。皮肤是人类衰老的一个重要标准。不过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样的神话真的会出现。近日,哈佛医学院的科学家就公布了他们发明的一种能使人“返老还童”的神奇药剂,“长生不老”或许在未来的某天不再是梦。

  哈佛医学院的科学家在一种名为黄芪的中草药中发现了一种珍贵的混合物,在将该混合物进行提炼后就得到了名为“TA-65”的神奇营养补充剂。之所以称它神奇,是因为它可以激活一种名为“瑞粒酶”的酶,而这种酶能够对染色体终端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因此也就会间接保护细胞。在去年,该研究小组曾在老鼠身上进行了“TA-65”的一次试验,通过在老鼠体内注射“TA-65”后发现,老鼠的染色体终端不仅延长了,而且免疫系统也有了恢复,甚至连骨骼的密度都提高了。这就意味着若人类注射了这种“TA-65”营养补充剂,就会延长染色体终端,重新“复活”细胞的功能和特征,皮肤可以从松弛褶皱,自然恢复到年轻时的紧致美丽。

  “TA-65”为人类带来的不仅是美丽,更是健康。据一份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报告表示,人类老化的速度与平时的生活方式和遗传基因有着很大关系,那些有着稍短染色体终端的人们患得心脏病的风险是带有长染色特终端人群的三倍。而“TA-65”的存在将会让人类的每颗细胞都活跃起来。

  其实不光是在美国,最近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的科学家用40年的时间研制出一种抗氧化剂,能够有效抑制氧对人体的有害影响。人体中的氧有99%的可能变成无害的水,还有1%的可能变成超氧化物并转化为有毒物质。抗氧化剂会阻止氧向有害物转化,从而降低年龄增长对人体细胞产生的影响,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

  科学家称,这种抗氧化剂不仅可以极大地延长人的寿命,还能使人一直保持年轻、健康的状态。目前这种“长生不老药”已经在实验室中取得成功,使小鼠的寿命延长了若干年。研究人员准备下一步对“长生不老药”进行人体实验,并在2012年前将其投入市场,届时人们只需服用一粒药丸,就能够消除年龄带来的诸多健康问题。

  不过科学家们还是表示,与其说药物治疗,那还不如食物还得方便而且可靠。那就得在30岁左右的时候开始在饮食习惯上有所调整——避免食用谷物和乳制品,多吃蔬菜、水果、海鲜及坚果类食品。这种饮食习惯类似石器时代人类祖先们的生活方式,如果在30岁之后坚持得很好,甚至可以帮人类更早地进入停止衰老的“无恙阶段”。

  (科学网kexue.com 瑞恩)

  相关阅读

  长生不老或将成为现实 合理饮食如食用"人参果"

  八大科学谜团研究情况 纳米科技或造"长生不老"

  为求长生不老 南非夫妇杀害5孩童炼制仙丹(图)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能把牙齿刷出来的牙膏和牙刷

  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说起牙病的痛苦和牙钻的恐怖,很多人都深有体会。据美国《大众科学》网站报道,英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牙膏,长期使用可有“补牙”的功效,有望使牙钻成为历史。

  当细菌溶解了牙齿表面的珐琅质后,蛀牙就很容易产生。传统的治疗方式是,当龋洞大到一定程度,牙医用钻头去掉已经被腐蚀的部分,然后填上树脂、金属或者其它材料。英国利兹大学口腔学院的科研人员则发明了新的疗法,可以逆转牙齿被腐蚀的过程,使得牙齿自行再生。

  这项新发明就是一种氨基酸牙膏,它内含一种复合纤维材料。当作用于龋齿时,这种牙膏会形成胶粘性支架,吸引钙质沉淀,使龋齿自行弥合。

  科学家已经进入人体试验阶段。据称这种牙膏针对牙齿蛀斑是有效的。单纯依靠牙膏就能“吃嘛嘛儿香,身体倍儿棒”的时代有望到来。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亚马孙河

  据新华社巴西利亚8月25日电 (记者刘彤) 巴西亚马孙地区实际上存在两条大河:除了举世闻名的世界第一大河亚马孙河外,还有一条规模与之相当的河流,只不过它流淌于2000米至4000米的地下。

  巴西科学家经过10多年研究取得的这项成果是巴西国家测绘局在刚刚闭幕的第12届国际地球物理会议上公布的。由于它是巴西国家测绘局地球物理所研究员瓦利娅·哈姆扎所率领的研究团队获得的成果,因而这条存在于亚马孙地区地下的暗河被命名为哈姆扎河。

  巴西石油公司于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在亚马孙地区打了数百口探井,科学家是在观测这些探井下部的温度时发现了地下暗河的踪迹。他们确定在地下2000至4000米的沉积岩底层,存在着一条流量巨大的暗河,而且它流经的范围十分广大,流域面积达400万平方公里。

  哈姆扎河有许多方面与亚马孙河类似。它也是发源于安第斯山脉,先是沿垂直方向下流,然后再沿水平方向向东北流淌,与亚马孙河的流向几乎一致,最后在距海岸200公里处注入大西洋。

  科学家指出,哈姆扎河也有与亚马孙河不一样的地方。如亚马孙河的宽度为1公里至100公里,而哈姆扎河的宽度却在200公里至400公里之间。此外,根据不同的水文条件,亚马孙河的流速在每秒0.1米至2米之间,但哈姆扎河的流速却仅有每年10米至100米。

  巴西科学家表示,哈姆扎河拥有极为丰富的高品质淡水,这构成了巴西的又一宝贵资源。暗河的发现也为一些自然现象找到了解释依据。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28 页,共 9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