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移民


恐龙曾为地球霸主

小行星撞击地球模拟图

  科学网(kexue.com)讯 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之一是一些科学家们热衷探索的问题,但想要找到真正的答案可没那么容易,曾经信誓旦旦的认为是因为小行星撞击从而灭绝的科学家日前受到了挑战,一些天文学家认为把地球上物种灭绝归咎于一颗小行星是错误的。

  此前有一些科学家认为,一颗直径大约六英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地球几乎毁灭,当时的地球霸主恐龙也随之灭绝,而这颗撞向地球的小行星被科学家命名为巴普蒂斯塔纳(Baptistina)。但最近航天学家有了新分析,他们认为把结论归咎于巴普蒂斯塔纳是错误的,他们通过最近小行星撞击火星和木星后的结果,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天文学家们利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到最近火星与木星的变化,它们这两年中不断遭到小行星的侵犯,至少有一万余次,通过对它们上面岩石的观察,科学家们并没有发现什么变化,对两个行星没有什么影响。而通过一些小行星撞在火星木星的速度来分析,科学家们也测算了一下,曾经巴普蒂斯塔纳被认为是6500年前撞向地球的时间或许有问题,他们测算的结果发现,这个小行星撞向地球的时间大约在8000年前左右。这也就意味着小行星的撞击与恐龙灭绝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而这与恐龙灭绝的时间有些对不上。

  负责这次观测的天文学家林德利解释道:“小行星撞击地球这一过程通常需要十几亿年才能形成,8000年前地球已经遭受到撞击,而就在这几千万年的时间里,地球应该不会再受到什么猛烈的撞击。在寒冷的天气下,恐龙也完全可能灭绝。”

  之前也有科学家就这个问题提出过质疑,早在上世纪90年代,科学家就为恐龙灭绝的原因展开了争论,绝大多数人都站到撞击理论这一边了。但是外星撞击与恐龙灭绝的因果关系至今还没有科学上的证明。还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撞击之前,恐龙数量就已经开始下降。

  地球上的铱元素主要集中在地核。 1983年美国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喷发,科学家在分析该火山喷出的烟尘时发现其中铱元素含量也很高。这就表明,地球各处K-T交界同时有含量很高的铱沉积就不一定来自外层空间,火山喷发也可以把铱元素带出来,并随火山灰遍布全球。而白垩纪末期是地球火山活动最频繁的时期,这其中印度西部的德干火山喷发被认为是过去2.5亿年以来最大的火山喷发事件。

  德干火山喷发从开始到结束,为距今6700万年前到6400万年前,持续时间为300万年,断断续续大约喷发100至500次,而最激烈的大规模喷发事件则发生在6540万年前到6520万年前这段时间。恐龙灭绝的原因有瞬间成了迷,我们要想揭开它,看来还需要慢慢的等待。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科学家发现速度最快恐龙化石 死后软骨竟存弹性

  恐龙同时期海鳗被发现 水中活化石仅存一条活体

  澳海岸现大量恐龙脚印 三趾食肉恐龙或鸟类祖先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3D血管十分逼真

  据英国媒体报道,德国科学家日前利用3D立体打印技术成功研制出了一种人造血管。该项研究成果将有望被用于人体试验和药物测试。

  随着生物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制造出了人造肠道和人造气管等小型人体器官。但大型人造器官的制造却频频遭遇瓶颈,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制造毛细血管的相应技术,进而不能给大型人造器官输送必要的养料,也就不能维持其正常存活和运行。

  经过多年的不懈探索,这一难题现在已经被德国弗劳霍夫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攻克。他们运用化合高分子材料结合能够有效抵抗排异反应的生物分子制作出了一种特殊的“印刷墨水”,其印制出来的物质经化学反应后能够形成一种有弹性的固体,方便科学家根据人类血管构造将其雕塑成3D立体人造血管。

  实际上,3D立体打印技术的精细度十分惊人。为了制造出相似度最高的人造血管,科学家还运用了双光子聚合技术,利用镭射光刺激人造血管材料分子交联化,之后将成形的血管植入细胞内壁。

  据悉,此项研究成果将有力推动大型人体器官的制造。虽然移植人造器官的梦想还很遥远,不过人体器官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可以给人类医学研究带来更有效、更人道的实验手段,譬如研发新药物时用人造器官取代动物来做实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美国顶级专家研究利用激光炮打蚊子

  在美国西雅图的一间研究室里,一场与激光炮有关的研究已经开展了三年。

  参与其中的大人物包括:微软公司前任首席技术官内森·麦沃尔德、冷战时期导弹防御系统的设计者之一洛厄尔·伍德、研究黑洞的天体物理学家朱迪·卡尔。

  “这仿佛回到了冷战后期我们为星球大战计划努力的日子。”穿着白色大褂的卡尔表示,“我们现在也在进行一次战争,不过时间要更长,也会杀死更多的生命。”

  他所说的生命其实是蚊子。

  在这间云集了世界顶尖科学家的实验室中,离地10英寸的壁架上摆放着激光器和戴尔电脑,蚊子则被装在不远处的鱼缸里。一旦它们飞进射程,电脑便会控制激光器发射红色激光。而每当有蚊子被击落,计算机便会发出枪声提示命中。

  千万别觉得这场“高射炮打蚊子”是小题大做。在2010年世界生物网评出的十大最致命生物排行榜中,蚊子一扫亚洲眼镜蛇、杀人蜂和澳洲咸水鳄的威风,轻松夺冠。

  这种生物对人类的最大威胁是传播疟疾。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年有2.5亿人感染疟疾,其中有近百万人因此丧命。90%的受害者来自非洲,包括100万名5岁以下的儿童。有人计算过,平均每30秒就有一名非洲儿童因被唾液内含有疟原虫的蚊子叮咬而死去。

  事实上,自打人类出现在这个星球上就被蚊子缠上了。早在1.7亿年前的侏罗纪,蚊子的始祖便已经演化出来。

  人蚊大战正式开始于1897年,一位叫罗斯的印度卫生局医官证明了疟疾和黄热病由蚊子传播。就在4年前,黄热病曾让美国费城一下子损失了五分之一的人口。但那时,人们对这些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束手无策。

  在此后的100多年间,人类为了消灭蚊子可谓励精图治。

  古巴成立过专门的灭蚊委员会,为了消灭滋生在水中的幼虫,每家每户的储水用具都要登记消毒,否则将被处以罚款;中国也曾将蚊子视为“四害”之一开展过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

  当然,最有效的武器是随着化工业发展而产生的各种杀虫剂,但在今年7月份,《自然》杂志一篇题为《蚊子赢得化学战争》的文章提醒人们,蚊子的抗药性已超出人们的想象。

  好在,一系列最新的灭蚊狂想已经进入实验阶段:来自肯尼亚的科学家奥库姆就发明了一种能散发出臭脚味道的“臭袜子容器”,据说它拥有蚊子最爱的细菌味道,而且在和两位科学家的真脚比试中,它成功地吸引了80%以上的蚊子。

  相对于这种重口味的招数,欧美的科学家们似乎更喜欢在蚊子身上使坏。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迈克尔·里尔将一种基因注入了携带疟原虫的母蚊子体内,能使其后代的寿命缩短20%;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贾尼斯·泰来易博士则在实验室中培育出了无精公疟蚊;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一旦将蚊子肾部导管中负责排尿的关键蛋白阻断,蚊子便有被“憋死”的可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试图将翅膀肌肉组织中断的雄蚊放入野外,以使其产下的后代不再有翅膀。

  当然,对这些研究者而言,如何让这些基因蚊子看起来比野蚊子更有魅力是个棘手的问题。

  回到那间研究激光炮的实验室里,科学家在为分清雌雄蚊子犯愁。只有雌蚊子才吸血传染疾病,雄蚊子则在野外以甜花蜜为食。但激光炮却总是不小心把那些在实验室里靠吃葡萄干为生的雄蚊子统统灭掉。

  更让这些科学家挠头的是,有时为了逮到这些小吸血鬼,他们不得不将自己的皮肤献给科学研究。一位来自巴西的资深研究员便有着这样的经历:每周两次把自己摆上蚊子的菜单,在三个小时的晚餐时间里,他要被叮咬约3000次,平均每分钟叮咬17次。

  在一家媒体评出的世界十大倒霉职业中,蚊子研究员顺利入选,排行榜的其他成员还包括色情影院看门人、道路尸体清运员、动物采精员和白金汉宫卫兵。

  我想补充的是,那位巴西研究员确实很倒霉。据说,尽管注射了预防性氯喹药物,他还是不幸感染了一次疟疾,两年后才得以痊愈。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皮纹病患者天生没有指纹
皮纹病患者天生没有指纹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科学家把存在这种情况的人的基因与没有这种情况的人的基因进行比对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科学家把存在这种情况的人的基因与没有这种情况的人的基因进行比对

  北京时间9月21日消息,20世纪30年代臭名昭著的劫匪约翰-狄林杰为了不让警方发现犯罪现场的指纹与他的指纹一样,不惜忍受巨大的痛苦,利用硫酸把指纹烧掉。但是对我们来说,没有指纹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它会在边界控制和证明身份时造成很多麻烦。科学家目前已经确定可以导致一些人天生没有指纹的基因。

  这种情况被称作皮纹病(adermatoglyphia)或者“入境延期病(Immigration Delay Disease)”,患有这种疾病的人天生手指肚上没有指纹。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艾里-斯普雷彻教授获得的最新发现显示,一种基因突变造成这种与众不同的病变。一名瑞士女性试图穿越边境,进入美国,边境控制人员需要收集她的指纹。然而当这位女子告诉他们,她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因为她根本没有指纹时,这些官员感到非常迷惑。这也促使医学界开始注意皮纹病。

  研究人员对这位女性以及她的另外9名没有指纹的家庭成员进行遗传分析。特拉维夫大学的科学家将存在这种情况的人的基因与没有这种情况的人的基因进行比对,确定基因变异到底发生在哪里。他们发现,SMARCAD1突变影响了指纹的形成。研究发现,没有指纹的人拥有的与皮肤发育有关的这种基因更少。现在科学家将能进一步研究这种基因是如何调控指纹的发展的。

  与DNA一样,每个人的指纹也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是同卵双胞胎也不例外,因此它们也成为破案和国际旅行管理等的重要鉴定工具。它们之所以会被当作确定身份的工具,是因为它们在受精24周后就会发育健全,而且整个一生都不会发生任何改变。目前全球仅有4个记录在案的家庭存在这种情况。斯普雷彻表示,不仅手指上长有带图案的皮肤,手掌、脚趾和足底也长着被称作皮纹的纹路。然而他说:“胚胎发育阶段导致指纹形成和拥有不同图案的因素目前大部分还不得而知。”

  除了缺少指纹外,这种情况还导致汗腺减少。指纹异常可能也是出现更严重的疾病的一种预警信号。该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人类基因学期刊》上。2009年,一名中国女性通过整形手术改变她的指纹,想利用这种方法非法进入日本。东京警方表示,以前因签证过期被驱逐出日本的林荣(Lin Rong)花了1.5万美元在中国做了这项整形手术。警方认为,这种欺骗行为可能普遍存在,因为中国经纪人进行了大量指纹修改手术。这项手术涉及到摘除拇指和食指上的指纹,然后把它们嫁接到另一只手的手指上。(秋凌)

相关阅读

  探秘撒哈拉中最关键的物种 它们的指纹独一无二

  秦始皇祖坟被盗案调查 盗墓者表现专业未留指纹

  指纹鉴定犯罪有误差 人为因素可能造成判断错误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以色列希伯莱大学医学研究所的宇瓦尔-道尔教授与耶路撒冷哈达萨医学中心和罗彻制药公司的科学家合作发现了促使β细胞再生的生物机理,这一发现有助于开发出治疗Ⅰ型糖尿病的药物。

  实验中,研究人员摧毁了成年实验鼠80%的胰岛素生产细胞,使之呈现出糖尿病症状。与对照组实验鼠比较显示,患糖尿病实验鼠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明显升高并产生出大量新的β细胞,表明葡萄糖水平与β细胞再生有关。

  进一步研究发现,细胞中一种可感应葡萄糖水平的酶——葡萄糖激酶在触发β细胞再生中有重要作用。当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增加时,它会告诉β细胞进行更新。研究显示,β细胞对葡萄糖感应能力很强,当探测到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增高时,会发出信号启动β细胞再生程序。这是科学家首次发现β细胞再生与葡萄糖激酶水平的关系,据此人们或许可以开发出对葡萄糖激酶进行调节的新药,或诱导β细胞再生的其他途径和方法。

  Ⅰ型糖尿病是因异常免疫反应杀死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而导致的一种疾病。如果缺乏胰岛素,人体将无法把从食物中摄取的葡萄糖转化为能量,故Ⅰ型糖尿病患者必须每日注射补充胰岛素,否则葡萄糖在血液中积累可导致多种严重后果。这一突破为Ⅰ型糖尿病患者带来了希望。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海豚品种

  科学网(kexue.com)讯 随着人类对自然的保护,自然环境的逐渐好转,现在一些奇迹也出现了。曾经被视为灭绝物种的动物们,开始被人类发现。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附近,此前人们知道这里有两类海豚。现在又有了新发现。这是第三个海豚品种,其实他可能1800年左右就被发现了,当时的澳大利亚土著给他们起名为Burrunan,大概意思是海中的大鱼,甚至还有它们的化石,不过大多数人以为它们灭绝了,不过现在可能又出现了,它们近日被科学家们发现。

  科学家在邻近澳大利亚首都墨尔本的菲利普湾发现了将近100只疑似Burrunan海豚,而在距离这里上百英里的吉普斯岛也发现了50只左右的Burrunan海豚。大家都知道,长久以来海豚种群有很多生活在澳大利亚东南部海域,起初科学家们也觉得这些海豚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而通过DNA检测,科学家们惊奇的发现,这些海豚同普通的宽吻海豚,或者太平洋宽吻海豚不同,是完全独立的种群。来自澳大利亚亚莫纳什大学的生物学家凯特表示:“结果非常令人惊讶,我们开始甚至以为检测系统出现了错误,不过在经过精确的分析后我们发现,这些海豚是全新的物种。我们比对了其它两种宽吻海豚,发现它们没有什么联系,DNA排序使我们获得了新东西。”

  对于新海豚的外形,凯特也发现不同:“与其它海豚相比,它的背鳍更加弯曲,而嘴部看上去也有些不一样,颜色更独一无二的。”科学小组还研究了博物馆中的Burrunan海豚头骨,它是上世纪被发现的化石,现在科学家们分析出它与其它两种海豚的物种差异。

  其实就澳大利亚东南部海豚新物种这个问题,早在几十年前科学家们就开始探讨,只不过当时没有很确凿的证据。

  事实上1915年科学家就捕获过Burrunan海豚,不过之后就没有了发现,以后发现的海豚都与Burrunan海豚有很大的差距。目前因为这种Burrunan海豚比较稀少,澳大利亚政府已经将它们列为濒临绝种的动物。

  说起澳大利亚的海豚,最近可谓是出奇的传奇,前不久还有一则澳大利亚海豚利用工具的新闻,在澳大利亚海域,人们惊奇的发现聪明的海豚在使用海螺作为陷阱来捕捉美味的鱼类。它们用海螺来找到那些藏在淤泥里面的鱼,这可谓是惊奇的发现,动物竟然也可以如此自如的使用工具。

  来自苏黎世大学的生物学家迈克尔表示:“使用海螺的壳来不是在操作室是很困难的,需要很高的技巧和用法。”其实在澳大利亚的鲨鱼湾科学家们经常可以发现这样神奇的海豚,最近4个月以来,这已经是第六次了,首次发现海豚可以使用工具还是早在1996年。科学家也是在海豚出没频繁的海域不断探索,希望可以近距离观看它们如何使用这些工具,但现在他们只能看到海豚叼着海螺浮上海面换气,只有又返回海中。不过科学家还是有所发现,他们看到海豚举出海螺,并慢慢排出海螺壳中的海水,慢慢发现里面不到的鱼。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美研究人与海豚互通语言 为与外星人对话打基础

  使用工具不再是人类专利 海豚捕鱼叼海螺当工具

  组图-十种外表靓丽笨拙的杀手 温柔海豚亦凶手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两性话题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学敏 实习生 潘英媛 通讯员 白丽萍

近日,家长和社会上存在一个观点,认为开放的性教育氛围会引发孩子性行为,进而产生其他“后遗症”,如性病、怀孕、流产等。专家指出,用直接的语言描述性并没有错,但语言和画面不宜过于粗暴,可以“温和”些。

性教育,态度至关重要

日前,在“中德合作———广医微创技术临床基地落户广州暨泌尿·男科学术交流会”上,广州协佳泌尿科医院院长董诚表示,性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还有价值取向和态度的传播。

他举了个例子,比如同样是一幅成人性交的图片,对于一张白纸的孩子来说,对于自己未知和好奇的东西就会提出疑问。如果此时成人看了遮遮掩掩,欲言还羞,用很神秘的态度隐瞒孩子,反而会增强孩子的好奇心,甚至让孩子觉得是不好的肮脏的东西,不利于孩子树立对性的科学态度。

如果学前期不重视孩子的性教育,仅仅从小学开始,貌似有点晚了。董诚建议,按照国际惯例,孩子在3~5岁学前期就要进行启蒙性教育了。“学前期孩子会经历一个性别和出生敏感期,会对这方面的问题产生兴趣,这个时候,父母适时、随机地介入性启蒙教育,是很必要的。”

“性放纵”其实也是性盲

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70%青少年性知识来自黄色网站,20%通过书籍获得,只有约1%来自学校和家长。在对某小学186名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只有30%的孩子知道通过性关系才会导致怀孕;有了性困惑时,只有7%的学生去问父母,找老师的不到3%,50%的人会闷在心里。

董诚表示,由于无法接受专业、系统的性教育,很多人特别是孩子通过其他非正规渠道获取性知识。除了对性无知的“性盲”,有些人(包括一些年龄很小的在校学生),肆无忌惮地在公开场合谈论性,洋洋得意地张扬性经历,津津乐道地传播黄色信息……如此“性放纵”,其实也是“性盲”的表现。

性教育,

语言和画面可以再温和些

6月16日,上海闵行华漕镇童星幼儿园多名女童被幼儿园园长的亲戚猥亵了。董诚分析:因为孩子不懂得身体界限,也就是不懂得自己身体的哪些部位是不允许别人触摸的,他会以为别人是喜欢自己才摸自己,这样非常不利于孩子的自我性保护。

家长认为,开放的性教育氛围会引发孩子的性行为。对此,董诚认为,持有这些看法的人完全否认了孩子成长的需求,也忽略了环境变化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影响。“与其让其迷失于良莠不齐的信息中,不如通过主动提供知识,对其性的态度和价值观念进行引导。”董诚建议,用直接的语言描述性并没有错,语言和画面不宜过于粗暴,可以“温和”些。

陈学敏、潘英媛、白丽萍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科学网(kexue.com)讯 近日,青岛建筑工地的一名男子在高压线下接电话时手机突然爆炸,造成身体烧伤面积达70%。事后,大家猜测是因为靠近高压电线接电话导致了惨剧的发生。那么,在高压电附近打电话到底有没有危险隐患呢?

  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到的高压线是三相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目前高压线缆在城市中大量以“遁地”形式出现,这种线缆是带有绝缘层的。但还有一种架空高压线,为了增加经济性,使用的是裸露的导线,而直接将空气作为绝缘介质。对于这种架空高压电,则需要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多则5-6米,少则1-2米,可以说,高压电的架空高度肯定是达到了与地面的安全距离的。

  然而,手机和其他物体不同,手机在使用的时候会向外发送无线电波。这会不会主动把高压电引下来呢?

  首先,手机信号使用的无线电波频率为1GHz,2GHz左右,而高压电线产生的电场和磁场的频率是50-60Hz,两者相距很大,手机的天线不具备接收高压电辐射出的能量的能力。

  其次,可能有人会怀疑,手机发出的电磁波会不会让头顶上的空气发生电离,增加空气的导电性,给高压电建一个“绿色通道”呢?这也不会发生,原因除了一部手机的无线电波能量太低外,手机本身使用的电磁波波段电离空气的能力太弱了。一般来说,电磁波的频率越高,电离作用就越强。频率很高的宇宙射线对空气有很强的电离作用,太阳紫外线也可以使空气电离产生臭氧。相比之下,手机无线电波的频率(1GHz~2GHz)太低了,它就无法电离空气。

  科学证明,在高压电下打手机并不会增加被电击的危险,爆炸事件另有原因。(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相关阅读:

  脚部热量可以转化为电流 法公司发明充电长筒靴

  科学家修正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能量守恒将被添加

  感觉手机老在响不是幻觉是疾病 可能患有幻听症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被命名"掌声"的蓝色玫瑰

  科学网(kexue.com)讯 玫瑰总是呈现红色或白色,然而在美国市场,红白玫瑰可能就要变成陪衬了,因为蓝色的玫瑰在这个秋天终于在美国和加拿大上市了,并将逐渐登陆各国。今年的11月初就会陆续登陆各地区指定的花店。

  蓝色玫瑰被命名为"掌声",蓝色的玫瑰的是利用基因改造合成染料而研发的,而且它有可能会变色为紫色,它是近些年来科学发现的最接近蓝色玫瑰的。

此前,蓝色玫瑰一旦遇到其他颜色总是会变成白色,这是因为大自然中无法产生蓝色色素,所以市面上存在的所谓"蓝色妖姬"的玫瑰都是一些月季经过染色加工而成的。然而,经过20多年的努力,日本Suntory Ltd公司终于在2009年取得了突破。

  此后,在日本便开始出售蓝色玫瑰,每支的价格在15-20英镑,它们有非常特殊严格的场合要求。

  在日本研发出来之前蓝色玫瑰被认为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蓝色玫瑰被赋予了神话般的色彩。确实,在一些文化中,花朵象征着不可能,它们也可以经常代表帝王的尊严与荣耀。

  蓝色玫瑰在各类文化中也经常被提到,Rudyard Kipling就曾写诗赞颂,在日本漫画里也是重要元素。(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姚奠中、刘毓庆、郭万金国学三人谈

郭:近几年来,不断有学者提出在大学设立国学专业的建议。据说最近提出并支持这个建议的是李学勤、袁行霈、纪保成等在学术界威望很高的几位学者。但是把这个建议放到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征求意见时,赞成的却只是少数,百分之六七十的评委反对。这个消息,虽没有完全获得证实,但建议被否定却是事实。对这个建议被否定,很多人感到不可理解。国学明明是一个与西方学术不同的学术系统,为什么却不允许她进入现代大学设置的学科体系中呢?

刘:关于国学作为一个专业的问题,我们上次也曾谈到过。前几年关于国学是否设立学科的问题,就在大学里广泛征求过意见,结果被否定了。虽然出乎意料,但仔细一想,似乎被否定也是必然的。因为如果把它作为一种研究对象,一具体化,便落实到了文、史、哲三个学科上,不是属于历史的课题,便是属于文学或属于哲学的课题。这等于说国学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无法具体化。同时,现在大学教育制度、专业设置,都是引入的欧美或苏联的模式,是在西方学科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国学中原有的内容,已经被西方的学科分类支解了。而且在近一个世纪的学术发展与学科概念强化中,现存的一切,都已变成了“合理的存在”,为绝大多数学者所接受。所以一旦有人提出国学来,人们必然要问的一个问题是“国学是什么?”紧接着便对这个概念进行讨论,并且用西方所谓的科学观念对这一概念进行审核、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只能是:这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从而给予否定。

姚:这里存在着两个问题,一个是用西方化的所谓科学观念来审查中国传统学术,就像拿着一双西洋女人的高跟鞋,来审核中国男人的脚一样,这自然是不会合适的。但不能说这脚就不是脚。另一个是从概念出发讨论问题,其结果只能是游离开事物的本身,对解决问题没有多少意义。

郭:可是现在人们恰恰是在概念上纠缠。但概念问题越讨论越复杂,就像关于“文化”这个概念的讨论一样,本来大家心里都明白它“是什么,不是什么”,可是一讨论,竟然出现了150多种不同的定义,更让人无所适从了。现在严格地说,许多人考虑的是国学的概念,而不是国学的本质。

刘:陈佩斯和朱时茂关于争夺胡椒面的小品,就很能说明问题。两人开始争夺的是胡椒面,可是后来却变成了争夺曾经放过胡椒面的空瓶子。争夺已变得没有了意义,但两人还在争。现在关于国学概念的争论,其实争的就是“空瓶子”,倒不如返回来好好思考一下国学的本质。

郭:思考国学的本质,看来还需要把西方所谓的“科学观念”还有一些概念先搁置起来。不然,孔子也会变成西装革履的牛津大学教授的。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把大量西方的概念引进来,使许多中国原来的东西都变了味。比如现在的一套汉语语法体系,就是从西方搬来的。结果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国学生都感到学习汉语语法,对学习课文和练习写作没有意义,相反对学习英语却有帮助。尽管说这套语法体系,可以解释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汉语语言现象,但有百分之五解释不了,就说明是有问题的。人和猴子的基因,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差异,可是猴子是猴子,人是人,这便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如果不放弃西方的一套所谓科学观念,不仅“国学”无法进入大学的教学体系,就是设立了学科,也会面临许多尴尬的。比如所谓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的问题,应该如何划分。如果按这种思路走,岂不是又落入了文、史、哲分科的圈套吗?这也正是人们反对国学立专业的主要原因。

姚:这个问题说简单也很简单。比如在大学现有的学科中,有哪个学科能够代替“国学”?文、史、哲三个学科相加是否就等于“国学”?国学中的价值观念、经典智慧、思维方式等,有无学科承担其传授的任务?现在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只能是否定的。既然“国学”有不可替代性,不管“概念”是否“科学”,是否合于西方的“科学观念”,设立学科都应该是必要的。

刘:确实在现在大学的专业设置中,还没有哪个学科是可以替代国学的。有人认为只要把文、史、哲学科中的一部分合在一起就是“国学”了,这显然是不正确的。现在有些学校就是采用“合”的办法,树起国学研究院或中心招牌的。但“合”了后,搞文学的仍然搞文学,搞历史的仍然搞历史,搞哲学的仍然搞哲学,三者仍不能产生融会、联系,这与分并没有什么两样。像这样构建专业,自然是没有意义的。虽然说“国学”是文、史、哲不分的学术形态,但“合”不等于“不分”。而且国学的内容也不是现有的文、史、哲三个学科可以概括的。比如,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史部”固然可归于“历史学科”,“集部”也可姑且归于“文学学科”,那么“子部”呢,“哲学学科”能否概括子部中复杂的内容呢?居四部之首的“经部”又该归属于哪一个学科呢?在欧美国家的大学里设有神学一科,或设有神学院,负责欧美国家民族经典——《圣经》的研究与诠释。影响我们民族几千年历史的经典,以及几千年积累起来的文化智慧,为什么就不能为之设立一个独立的学科来研究并传授呢?

姚:现在的学科划分,看来有点太绝对了。不管应该分不应该分,一律都要分,这与西方的思维方法有关。西方人的思维是分析性的,分析性思维对于条理、归纳事物,搞科学研究确实有好处。但也带来了很多弊端,只看到局部,而看不到整体,在很多情况下会导致事物走向反面。就像《庄子》里所讲的倏、忽为浑沌开七窍的故事一样,浑沌的眉目是分开了,可是它的生命却消失了。国学也是这样。现在的文、史、哲学科中虽然说有国学的内容,但所包括的只是国学中的“支体”,在文、史、哲的划分中,国学中的灵魂早已经丢失了。就像解剖学上讲人体结构一样,虽然五脏六腑的功能分析得头头是道,可是却无法说明生命在哪里。中国的思维是综合性、整体性的,虽说没有西方人分析的细微、条理,但所把握的往往是本质性的东西。

刘:学科划分过细,把人的视野、器量都局限住了。半个多世纪的现代教育没有培养出一个大家公认的大师级人物来,不能说与学科划分没有关系。因为很多学者都因为学科归属的原因被定了位。不要说文史哲兼容的“国学”不被认可,就是搞先秦文学的人突然来搞明清文学,也会被搞明清文学的学者认作是“圈子外的人”,而不被接纳,甚至排斥。在一次先秦史学会组织的学术会议上,我发了言,当场就遭到了一个老学者的批判,随后还教训我:“你以为先秦史是好搞的?这要懂文字学,要懂训诂学,要懂考古学,要懂历史地理学……”他一连举七八个“学”,意思是:趁早回去搞你的文学去吧,不要来历史学界凑热闹。因为是老先生,我只能虚心接受教训。好在我发言的那篇文章刊登后,得到了北京大学历史系赵世瑜教授的赞许,并在他的博客上向同行推荐,这才使我得到了一点安慰。学科间的排斥如此激烈,没有现代学科意识的“国学”又如何能被学术界接纳呢?如果设立国学学科,肯定会被一些人认作是“四不象”,甚至展开批判。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第 25 页,共 9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