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开学季。当众多中国学生走过中考、高考的“独木桥”,拿着录取通知书到学校报到时,另一群孩子则拎着大包小包,在家长既期盼又不舍的目光中,踏上了异国求学的征程。
16岁的王佳就是其中一员。中考一结束,成绩不是很理想的王佳和家人一起筹划去美国上高中。刚过去的这个暑假,他报名参加了一个美国游学团,体验美国式的高中生活。
近年来,随着中国人教育理念的多元、收入水平的提高,基于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摆脱国内繁重的课业压力等多重考虑,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出国读书,并且呈现出低龄化趋势。
王佳告诉记者,在美国的两周体验课下来,他深深感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国内迥异,“国外更多的是引导而非讲述,鼓励学生自己摸索学习方法,课外活动也更加丰富”。
游学回来后,最初对出国读高中还抱有忐忑心情的王佳坚定了赴美读书的决心。
和王佳一样,已经在加拿大度过了两年留学生活的朱迪对国外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也非常赞赏。“选课制”让她得以在多样化的课程中自主选择。两年来,她上过会计学等专业课程,也上过烹饪、幼儿护理等趣味课程。
已经读到高二的朱迪最为满意的变化是表达能力的提高、自信心的加强和知识面的拓宽。“这些能力都是在小组做课题讨论时 辩论 出来的,大家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观点,而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一般会查阅很多资料,增长了很多见识。”她说。
据中国教育部数据,2015年中国共有52.3万名学生赴海外留学,比10年前增长了290%;从2008年到2015年的8年中,有7年的增长率均保持在两位数。
与留学生数量攀升、年龄降低趋势相对应的是中国家长们教育理念的改变。家长们不再盲目迷信“留洋镀金”,而是更加理性地选择和设计适合孩子的求学道路。
“70后”爸爸陈虎和很多这个时代的中国父母一样,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最优质的教育,出国不失为一种选择。“当初决定去英国读高中,并不是我和孩子妈妈的决定,是女儿自己的决定。”他说。
虽然他承认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比国内更集中,但陈虎认为,在哪里接受教育与一个人未来人生道路的成功与否、生活的幸福与否并不能划等号。他更看重的是女儿独立思考问题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当初支持女儿的选择也是出于这个考虑,现在女儿已经考上了伦敦政经学院。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出国门,“留洋”的神秘光环早已褪去。朱迪就明确反对“国外的教育一定比中国好”的观点。虽然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上,她所在的加拿大有很多优势,但在朱迪看来,那种认为出了国就可以“轻松学”的想法非常不切实际。
“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都有认真学习和混日子的人。”她告诉记者,在加拿大读高中并不轻松,因为申请大学是依据高中的平均分,不是平时玩一玩,期末考试之前临时抱佛脚就可以,此外自己还需要处理好生活琐事,其实压力反而增加不少。
文化认同几乎是所有留学生都会面临的一个考验。正在美国波士顿上大学的焦启洋已经在此度过五年时光,尽管他早已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但始终无法完全融入美国,平时还是更习惯和中国同学待在一起。
“文化差异不是轻易可以跨越的。我们可以适应,可以习惯,但能做到真正融入的少之又少。”他说。
多重压力下,许多留学生尤其是小留学生,由于未能正确排解消极情绪,甚至可能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虽然这不一定是普遍现象,但已经引起了中国社会和家长的关注。
正在美国读高三的刘婷在高一时由于各方面不适应,情绪波动很大。幸好在国内的父母及时察觉女儿的问题,为她联系了当地的心理医生,以每小时600美金的费用为女儿进行心理治疗,挽救了一度处于崩溃边缘的女儿。
“我最终还是会回国的,毕竟父母亲戚都在国内,一个人在外也很孤独。”焦启洋打算在大学毕业后留在美国工作几年,积累一些工作经验后再作长久规划。
一般而言,海归群体在国际化视野、独立思考工作、快速适应与沟通等方面都具有一定优势,无论求职还是创业都有不错的发展后劲。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像焦启洋一样,出国求学是为了“更好地回来”。
事实上,随着出国留学在中国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海归已从“黄金时代”逐渐步入“青铜时代”。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截至去年,中国出国留学回流率已超过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