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移民

周四, 21 7月 2016 17:37

新闻观察:我国出国留学生回流率超过50%

给本文评个分吧
(0 票)

现在正是高考录取的阶段,不少家长和学生也会考虑出国留学。近日,新华社发表文章称,海归,曾是高水平、高薪酬的“代名词”。然而,近年来,随着大规模“海归潮”的出现,海归的素质出现分化,其待遇与预期也与此前形成明显落差。根据教育部统计,截至去年,我国出国留学回流率已超过50%。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出国留学从“精英化”逐步走向“大众化”,海归已从“黄金时代”逐步进入“镀金时代”,现在已步入“青铜时代”。
上海一家金融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说,三四年前,收100份简历只有五六个海归,现在100份简历中可能有约20份是海归投送的。
2007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为14.4万人,海归人数为4.4万人。去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增至52.37万人,海归则达40.91万人,归国与出国人数比提高至78.1%。
记者采访发现,除了留学人员数量激增带来的海归人数自然增加之外,看好国内发展环境与机遇是“海归潮”兴起的重要因素。
一些国家的工作签证和移民门槛提高,也加速了“海归潮”的形成。此外,近年来我国政府与企业开展“千人计划”、跨国引才、设立留学生创业园等项目,也吸引了一大批留学人才回国。目前,全国共有留学人员创业园321个,6.7万名留学人才在园创业。
据教育部统计,到2015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404.21万人,留学回国人数总量达221.86万人,回流率达54.8%。
海归回国后都选择去哪儿发展呢?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无疑是海归群体的“最爱”。教育部发布的《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2015》显示,参与调查的留学回国人员中,半数期望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地区寻找职业发展机会。
业内人士分析称,一方面,海归留学攻读的工商金融、高新技术等领域专业,在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能够获得更多、更合适的就业选择机会;另一方面,当前留学大军中,带有教育投资性质的自费留学占据绝大部分,他们在归国就业时薪酬回报是重要考虑因素,各类企业总部聚集的一线城市具有更强的吸引力。
但是这一状况也在改变。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发布的“2015中国海归就业与创业报告”显示,中部和西部城市,尤其是成都、西安、武汉等地对海归的吸引有所增加,调查群体中有11.6%的海归选择在成都、西安、武汉、郑州四城就业。
而各地基层干部甚至农村村官中,近年来也陆续出现海归的身影。
记者采访发现,高额留学投入和实际薪酬的落差,让不少海归难以“屈就”。教育部留学生服务中心对留学归国人员薪酬区间调查显示,博士和硕士学位的留学回国人员,月薪主要在5000元至1万元,而本科和专科毕业海归的工资多在5000元以下。
记者采访发现,当前留学主要集中在海外普通高校的经济管理、语言艺术等商科类和社会科学类学科,或者知名学校的心理学、宗教学等冷门学科,导致求职扎堆热门岗位,或者所学专业与国内就业难匹配。同时,一些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后,将留学教育当成重要产业来支持,需要大量留学生支付学费来支持教育机构运营,留学几乎“零门槛”,也让海外留学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不少专家表示,随着留学普及,海归群体“去光环化”将是必然趋势。因此,留学人员需要加快适应海归常态化的调整,社会各方对海归群体也需要宽容与理性,创造条件让有实力的学子能够真正报效祖国。
【新闻观察:“海归”光环不在?】
着出国留学从“精英化”逐步走向“大众化”,海归已从“黄金时代”逐步进入“镀金时代”,现在已步入“青铜时代”,海归“去光环化”俨然成了一种趋势。 你怎么看?
几何时,在国人心目中,海归就是高水平、高薪酬的留洋精英群体的“代名词”。如今,随着大规模“海归潮”的出现,海归的待遇与预期出现了明显的落差。 所以对这个群体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说法。其实,我向来不赞成人为划分某个特定群体,在我看来,海归这个名词和农民工、包括以前的知识青年一样,都是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称谓,现在的80后、90后,谁还知道知识青年这个称谓呢?同样的,也许不用太长时间,海归和农民工一样,将成为过去式,只是在字典里面或者历史文献才查得到。
我更不赞成对某个特定群体进行人为拔高或者贬低。过去留学生回国的少,大家当成宝贝;现在回来的多了,也就不稀罕了。这不对,也不利于我们吸引人才回国效力。与其一棍子打翻一船人,倒不如根据个体情况区别对待,你是不是精英,你的收入是不是你的预期,我想,你说了不算,我也不算,倒不如交给市场来决定。其实,海归在国际化视野、语言与沟通等方面的能力还是有相对的优势的,社会舆论与其高看一眼或者低看一眼,倒不如多几分善待与包容,海归们也要脚踏
实地,调整心态,赶紧融入国内的建设大潮中。

 

(编辑 澳视传媒 实习 Judy)

其他信息

  • 新闻来源: 台海网络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