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驿站

  赵廷隐墓全景
赵廷隐墓全景

  赵廷隐墓内部结构示意图 制图杨仕成 姜宣凭
赵廷隐墓内部结构示意图 制图杨仕成 姜宣凭

  武士俑头像
武士俑头像

  墓志铭
墓志铭

  王建墓和赵廷隐墓位置示意图
王建墓和赵廷隐墓位置示意图

  出土的伎乐俑
出土的伎乐俑

  赵廷隐家庭成员示意图
赵廷隐家庭成员示意图

  仆人服侍主人微缩版陶俑
仆人服侍主人微缩版陶俑

  墓主赵廷隐官至太尉,位列“三公”;该墓系至今出土的五代时期第三大古墓

  ●墓室有270平方米,历千年,内壁仍见凤鸟、卷云等彩绘壁画

  ●10多件色彩鲜艳的伎乐俑组合,组成了一支完整的乐队

  ●近3000字的墓志铭,记载了赵廷隐的出生地、经历及生卒年份及家眷情况

  ●棺台摆放为南北朝向,可能是为了与3位夫人同葬,方便摆放

  昨日,历经5个多月的考古发掘,一座坐落于成都龙泉驿区十陵镇青龙村一组大型竖穴砖室墓,在沉睡千年后,重见天日。

  该墓葬主体部分为一个长15米、宽18米的大型墓室,内壁全彩绘,至今仍可见凤鸟、卷云图案。出土文物中,除不少陶俑鎏金外,有10多件全彩绘的伎乐俑组合,组成了一支完整的宫廷乐队,展现了达官贵人歌舞升平之乐。

  考古人员说,这是迄今为止西南地区发现的最为精美的陶质伎乐俑组合,堪称五代时期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之一。

  一份全新出土的近3000字的墓志铭,确定了墓主人的显赫身份:五代后蜀宋王赵廷隐。

  该古墓的出土,成为继前蜀王建墓、后蜀孟知祥墓后,五代墓葬考古的第三大发现。

  大将墓出土

  墓室内壁全是彩绘壁画

  2010年11月底,在成都市龙泉驿区十陵镇青龙村一组,修路前的文物勘探工作正在进行。一座沉睡了千年的后蜀国(934-965年)古墓浮出水面。

  5个月后,墓葬现场的考古挖掘进入尾声。一座坐西向东、占地面积近500平方米的大型地下古墓完整的展现在世人眼前。

  “三室一厅”270平方米

  昨日,华西都市报记者随成都文物考古工作队工作人员谢涛探墓。

  一路下台阶,经过一条长20米的墓道后,一座高大的砖砌拱形墓门呈现在眼前。墓门上,依稀可见精美的卷云、草叶状彩绘纹饰。

  穿过墓门,是长15米、宽18米(270平方米)的墓室,内壁全部着彩绘

  壁画,虽历经千年,仍可辨凤鸟、鸳鸯、人物和卷云等装饰彩绘图。

  该墓室为“三室一厅”格局,一主室陈列主人棺木;两耳室加一后室,陈列着大量神态各异的随葬品。主室中央,是一座长约7米、宽约3米的棺台。

  50多件彩绘陶俑部分描金

  右耳室门口,两侧各一个1.4米高的陶制武士俑。门右侧的武士,帽子褶皱处依稀有鎏金痕迹。与右耳室不同,左耳室的“把门”俑为一鸡一狗。

  “100多件随葬品,大多在耳室和后室出土。”谢涛说,经过考古发掘,墓室出土了提梁壶等陶瓷器40多件。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50多件彩绘陶俑,各种文官俑、武士俑、伎乐俑,神怪俑大小不一,身高从0.5-1.4米不等,多数为彩绘品,部分还做了描金处理。

  3000字墓志铭写出墓主身份

  在主室与甬道台阶处,考古人员发现了1米长、宽的墓志。这一发现,让墓主人的神秘身份揭晓:后蜀宋王赵廷隐。

  赵廷隐是后蜀国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作为孟知祥的一员猛将,他随孟知祥南下成都打天下。孟知祥建后蜀国后,赵廷隐官至太尉,位列三公,地位极高。

  这份近3000字的墓志铭,详细记载了赵廷隐的出生地、经历及生卒年份,以及其家眷情况。

  从墓志铭上得知,他有3位夫人、3个儿子和7个女儿。其中,长子赵崇祚系将《花间集》集结成册的编著者。

  “墓志铭的出土,为研究这位五代重要人物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填补了史载的某些空白。”谢涛说,墓志所记内容,多数内容与史籍吻合。

  关于赵廷隐出生于甘肃天水的记载,修正了史书上“河南开封人”一说,可补史载不足。

  B两大考古发现

  西南最精美陶质伎乐俑

  “虽盗墓者多有光顾,但幸运的是,自北宋时第一次被盗后,墓室的十字穹顶便整体垮塌,大量随葬品得以留存。”谢涛说。

  彩绘伎乐俑组成完整乐队在上百件随葬品中,10多个彩绘陶质伎乐俑手执各种乐器,在后室一字排开。

  这是迄今为止西南地区发现的最为精美的陶质伎乐俑组合。“比起前蜀国王建墓出土的伎乐俑,的确要精美得多。”谢涛说。

  身高约0.5米的一组陶俑各自独立。右起第二个,陶俑手中仍有完整乐器,呈吹叶形。

  “每个陶俑均为彩绘,是价格不菲的订制品。个体独立的同时,组建成一个完整的乐队,展示了当时歌舞升平的达官贵人生活。”他指出,王建墓的乐伎均为棺床上的浮雕,与彩陶相比,无论是色彩还是工艺,都不可同日而语。

  “堪称五代时期至今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之一。”谢涛说,部分陶俑穿着外域风格的服饰,为当时的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佐证。

  微缩版庭院“主人”坐其中

  在主室与后室间,有一个长1.2米、宽1米、高0.3米的微缩版陶质庭院。卧室、厢房等一应俱全,错落有致。

  在庭院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墓主人的坐像。墓主人身着红色官服,神态自若,笑容可掬。在他周围,是5个站立的服侍俑。“这种格局,极有可能模仿墓主生前的居所制成。”

  棺台摆放南北朝向有待破解

  从事考古工作多年的谢涛指出,该墓葬有一处奇特之处,至今仍未被考古人员破解。

  “五代时的墓葬,包括王建墓在内,棺台摆放方向都与墓葬保持一致,但这一处却有所不同。”该墓葬为东西朝向,按墓葬习俗,棺台理应按东西方向摆放。然而,这个棺台却偏偏调转90度,为南北朝向。

  据初步推测,这样的摆放朝向或许与其3位夫人有关。

  “这是一个合葬墓,墓主最初的墓地并不在这里,后来该墓建好,他才迁墓至此。这样摆,有可能是为与3位夫人同葬,方便摆放。”谢涛说,此猜测还需专家进一步论证。

  在四川地区,截至目前发现的有明确纪年的五代墓不足10座。此次发掘的赵廷隐墓,是继前蜀王建墓、后蜀孟知祥墓后,保存最完整、最精美的古墓,是四川五代墓葬考古的第三大发现。

  较为完整、精美无比的重大发现,会不会在日后开放,让市民一览千年前达官贵人的大型墓葬?谢涛说,短时间内难以定论。

  目前,考古发掘已步入尾声。下一步,文物专家将全力进行彩绘陶俑的修复工作。此后,将请专家多方会诊,就是否满足对外开放的条件进行科学论证。

  华西都市报 见习记者 卢佳丽 摄影 杨涛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文物所工作人员正在查看瓮棺。本报通讯员徐娜摄

本报讯 (记者王硕 通讯员徐娜肖倩) 昌平区马池口镇土楼村村民张德生在自家院内挖水道时,发现了一组“陶罐”,里面还藏有一具儿童尸骨。昨天,经昌平区文物所工作人员鉴定,该组陶罐为战国时期的夹砂红陶瓮棺,距今已有2000多年。据了解,这是昌平区首次发现完整的三件套瓮棺。

张德生说,前几日,他在自家院内挖下水管道。挖到一米多深的时候,他突然碰到一个倒扣的“陶罐子”。“碰到文物了!”张德生惊诧不已,又向下挖掘了几十厘米,发现底下还有两个陶罐,并且三个罐子相互贯通。

张德生打开罐口,里面堆满了黄土,扒开黄土,里面竟是一具尸骨。头盖骨、肋骨、腿骨清晰可见,“肋骨只有四五厘米长,像是个孩子”。张德生赶紧拨打了文物部门的电话。

昨天,在昌平区文物所,记者看到这组瓮棺。瓮棺材质均为陶制,厚度不到一公分,由上中下三件组成,陶罐间相互贯通。三件陶罐的口径都在33厘米左右,高35厘米,其中上下两件保留基本完整,只有瓮口边磕碰较多,而中间的下半部丢了三分之一。

昌平区文物所工作人员邢军表示,经初步鉴定,此瓮棺属于加砂红陶,是战国时期物品。瓮棺是新石器时代到汉朝的一种墓葬形式,当时一般用来埋葬夭折的儿童。据了解,以前在昌平也曾发现过瓮棺,这是首次发现完整的三件套瓮棺,且竖直放置更不多见。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安徽六安战国古墓初露“容颜”

  4月11日,安徽六安大墓室挖掘现场。考古专家对安徽六安大墓室进行进一步挖掘,更加确认是战国时代的墓室,一些尚未进行清洗修复的文物也初露“容颜”。

  这处大型古墓呈南北并列分布,一大一小,保存较为完整,未见盗掘痕迹,北墓棺椁木材腐朽程度较高,而南边大墓保存完好,初步探察有车马器、陶俑等文物。在下一步的发掘中,专家们期待能有战国时期的兵器、玉器以及印章等可以确认墓室主人身份的文物出现。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由于不法分子盗墓猖獗,位于凉山盐源县的梅雨镇八家村古墓群遭遇严重破坏。为保护文物,文物考古部门于2月22日对该古墓群展开了抢救性发掘。目前已出土一个较为完整的古笮人头骨,以及青铜剑、箭镞、铜钺、铁矛和大量的陶器残片等。

  有1座墓保存较为完好

  “盐源一带是战国至西汉时期古笮人的聚居地,此次抢救性发掘就是为了保护文物,并希望寻找到与古笮人生活相关联的文物。”凉山州博物馆馆长刘弘(微博)介绍,八家村古墓群发现于上世纪80年代,此后屡遭盗墓,去年12月底也发生过大规模盗墓活动,“有群众举报,黑市上也有相应文物的买卖”。

  “目前,八家村古墓群共发掘了16座墓葬,其中有1座保存较为完好,随葬品比较丰富。”凉山州博物馆研究员胡婷婷说,此次发掘的墓葬属中等规模,出土文物有陶器、铜器、铁器、石器。陶器均为夹砂陶,主要有夹砂红陶、黑陶、黄陶等,可辨器型有圈足罐、双耳罐;铜器有剑、钺、三角形箭镞、指环、镯等,多为冥器;铁器为剑,大部分已锈蚀;石器有半月形穿孔石刀及半加工石料。还出土了一枚绿松石珠饰。“还发掘出一根长约5厘米左右的铁矛,但已生锈。”

  是一个古笮人墓葬群

  凉山州博物馆考古人员补琦说,八家村古墓群的年代大致为战国至西汉时期。“16座古墓中,有10座是新发现的。”胡婷婷说,“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表面覆盖或附近堆放石灰岩大石块等与盐源县发现的老龙头古笮人墓群很相似,出土的铜器、铁器等文物也一样,初步判定这也是一个古笮人墓葬群。”古笮人尤为崇拜大石,古笮人墓葬旁大石的石质都是石灰岩。

  “我们在墓葬里找到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古笮人头骨。”胡婷婷表示,可以通过DNA技术来比较古笮人与现代人的特征差异,以帮助找到古笮人消失之谜。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凉山盐源县的梅雨镇八家村古墓群遭遇严重破坏

  由于不法分子盗墓猖獗,位于凉山盐源县的梅雨镇八家村古墓群遭遇严重破坏。为保护文物,文物考古部门于2月22日对该古墓群展开了抢救性发掘。目前已出土一个较为完整的古笮人头骨,以及青铜剑、箭镞、铜钺、铁矛和大量的陶器残片等。

  有1座墓保存较为完好

  “盐源一带是战国至西汉时期古笮人的聚居地,此次抢救性发掘就是为了保护文物,并希望寻找到与古笮人生活相关联的文物。”凉山州博物馆馆长刘弘介绍,八家村古墓群发现于上世纪80年代,此后屡遭盗墓,去年12月底也发生过大规模盗墓活动,“有群众举报,黑市上也有相应文物的买卖”。

  “目前,八家村古墓群共发掘了16座墓葬,其中有1座保存较为完好,随葬品比较丰富。”凉山州博物馆研究员胡婷婷说,此次发掘的墓葬属中等规模,出土文物有陶器、铜器、铁器、石器。陶器均为夹砂陶,主要有夹砂红陶、黑陶、黄陶等,可辨器型有圈足罐、双耳罐;铜器有剑、钺、三角形箭镞、指环、镯等,多为冥器;铁器为剑,大部分已锈蚀;石器有半月形穿孔石刀及半加工石料。还出土了一枚绿松石珠饰。“还发掘出一根长约5厘米左右的铁矛,但已生锈。”

  是一个古笮人墓葬群

  凉山州博物馆考古人员补琦说,八家村古墓群的年代大致为战国至西汉时期。“16座古墓中,有10座是新发现的。”胡婷婷说,“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表面覆盖或附近堆放石灰岩大石块等与盐源县发现的老龙头古笮人墓群很相似,出土的铜器、铁器等文物也一样,初步判定这也是一个古笮人墓葬群。”古笮人尤为崇拜大石,古笮人墓葬旁大石的石质都是石灰岩。

  “我们在墓葬里找到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古笮人头骨。”胡婷婷表示,可以通过DNA技术来比较古笮人与现代人的特征差异,以帮助找到古笮人消失之谜。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站在巨齿鲨的颌骨面前,人类非常的渺小

 

  维托-贝图西的巨齿鲨化石是在卡罗莱州的南部河流域发现的,这头巨齿鲨的颌骨是由182个牙齿化石组成,有的超过0.17米,整个颌骨总计 3.4米宽2.7米高。如图中所示,人类站在颌骨面前非常的渺小。这个完整的巨齿鲨颌骨化石可以说是维托-贝图西一辈子的心血结晶。为了构筑这个化石颌 骨,维托花费了20年的时间。在2004年,维托在格鲁吉亚寻找史前鲨鱼化石时不幸溺水身亡。
 

  此次拍卖会是由维托-贝图西的弟弟乔伊-贝图西来完成的。乔伊说道:“这是维托的遗产,他就是喜欢收藏这些东西,为了寻找它们而在世界各地奔 走。这个巨齿鲨颌骨是他花了一辈子的时间收集到的。”据悉,此次拍卖会的预计售价为70万美金,拍卖会将于6月12日的达拉斯举行。
 


巨齿鲨的牙齿
 

  担任此次拍卖会主持的大卫-赫斯克维特(David Herskowitz)说道:“巨齿鲨的身长可能如同两辆城市巴士加起来的长度,而这只巨齿鲨的身长也超过了18米,与大白鲨比起来,巨齿鲨拥有更强的食欲,在史前,你和我只能算是它的开胃小菜。”
 

  科学网(kexue.com)查阅资料后发现,巨齿鲨的身长一直是一个谜,科学界至今未达成共识,有人认为巨齿鲨的身长可能达到30米,而有的则认为是介于20-25米之间。不过,无论怎样在史前的海洋中,它们是当仁不让的霸主。
 

  巨齿鲨掠食的工具自然是它那的牙齿,根据科学家们的估算,巨齿鲨的撕咬力量是大白鲨的6-10倍,“暴君蜥蜴”霸王龙都不是它的敌手,霸王龙的 撕咬能力比现今的大白鲨只是强一点而已。而巨齿鲨的攻击方式可以用一击致命来形容,巨齿鲨首先攻击猎物的肩骨、肋骨和上脊椎等部位,让这些骨骼所保护的 心、肺等器官短时间失去屏障,进而使猎物短时间内死亡。
 

  (科学网-kexue.com 卡卡西)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快报讯 记者 牟晓翼 报道 针对日本地震引发的核电站爆炸和核泄漏事故,新快报记者昨日了解到,广东省内核电厂应急演练、应急预案等准备措施充足,数年来已连续举行六次核事故演练和数次应急监测演习,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事故应急预案。

  最大规模演练模拟恐袭

  据了解,广东省自建成核电站以来,一共举办过六次大型核事故演练。其中包括2008年1月10日上午于深圳岭澳核电站举行的第五次演习,这是广东史上规模最大的核电站事故演习,演习共有2000多人参加。演习模拟的是恐怖分子持火箭弹袭击核电厂、导致核泄漏事故的情形,这也是全国首次带反恐背景的核事故演习。

  广州去年亚运前演习

  去年3月30日,广东省同样在深圳岭澳核电站举办了第六次核电站事故应急演习,共有1900人参加。此次演习,国家核应急协调委组织了国务院应急办、公安部、环保部等部门的领导和专家评估,并邀请来自中国香港和浙江、江苏等省市90多名代表全程观摩。

  距今最近的一次演习,是去年9月8日在广州进行的辐射应急监测演练,模拟亚运会期间出现核辐射恐怖袭击,环保部门参与了现场检测、评估和废物收贮阶段的演习。本次演习规模较小,仅出动处置人员40余人。

  已形成完整应急预案

  目前,广东省已形成一套完整的核电厂事故应急预案,主要有:《广东省核应急预案》、《广东省民用核设施核事故预防和应急管理条例》、《广东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

  去年8月,广东省环保厅还下发了新编《广东省核电站场外应急预案(计划)》,用于核电站事故泄漏超出场内范畴的应急处置工作。目前,已制定《大亚湾/岭澳核电站场外应急预案(计划)》分册,日后根据阳江、江门等核电基地的情况再制订分册。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江苏省泰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将明代不腐女尸抬出棺外。

新华网江苏频道南京3月1日电 3月1日,江苏省泰州市发现明代不腐女尸。2月24日晚,在该市市区春兰路延伸工程施工工地发现三副明代棺木,棺木木质优良,均系浇浆墓,墓葬距地表都在2米以上。2月28日,泰州博物馆工作人员对其中两副棺木进行清理,只发现木枕、明代服饰、陶罐、尸骨等,未出土有文字的文物。

3月1日开棺的这副棺木外层浇浆保存非常好。开棺时女尸紧缠于裹尸布、被子和衣服之中,几乎全部浸在黄褐色的棺液里。尸体僵硬、皮肤完整,五官、毛发、睫毛等清晰可见,女尸长在1.5米左右。 (顾祥忠摄)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江苏省泰州市出土的明代女尸


3月1日,江苏省泰州市出土的明代女尸面部


3月1日,江苏省泰州市出土的明代女尸鞋子上的针线都依稀可见


3月1日,江苏省泰州市出土的明代女尸出棺后特别僵硬

  3月1日,江苏省泰州市发现明代不腐女尸。2月24日晚,在该市市区春兰路延伸工程施工工地发现三副明代棺木,棺木木质优良,均系浇浆墓,墓葬距地表都在2米以上。2月28日,泰州博物馆工作人员对其中两副棺木进行清理,只发现木枕、明代服饰、陶罐、尸骨等,未出土有文字的文物。

  3月1日开棺的这副棺木外层浇浆保存非常好。开棺时女尸紧缠于裹尸布、被子和衣服之中,几乎全部浸在黄褐色的棺液里。尸体僵硬、皮肤完整,五官、毛发、睫毛等清晰可见,女尸长在1.5米左右。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周三, 02 3月 2011 19:53

登封发现宋代精美壁画墓

据新华社3月1日电考古人员近日在焦桐高速公路河南省登封市唐庄段发现一座满室彩绘的宋代壁画墓,为研究中国古代中原地区政治、经济、宗教、民俗、音乐与绘画艺术等,提供了生动的图像资料。

这一墓葬形制较小,为仿木结构砖室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墓门由普柏枋、阑额、上额、门额、门簪、立颊、门砧组成,正面抹白灰泥,其上彩绘着花卉图案。甬道的东西两壁均绘有壁画,甬道顶部可见红、蓝、绿三色单朵卷云图案。

墓室内壁画共有11幅,均保存完整,其中墓室下部有5幅壁画,反映了墓主人日常生活场景,如备宴图、对饮图、妇女启门图、夫妇起居图等;墓室上部有6幅壁画,反映了当时社会佛家、道家、世俗等超度及吊孝时的齐乐场景;墓室顶部,有施红彩绘的覆莲图。

专家认为,这一墓葬结构完整、满室彩绘,壁画内容丰富,是当时现实生活的写照,其描绘、设色、施彩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准,是中原地区壁画艺术中的精品,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研究价值。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第 2 页,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