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在英格兰发现的两个1.6亿年前的头足动物汁囊化石中包含黑色素(melanin),而这种黑色素在当代乌贼体内也是标志性色素。这是能够研究亿万年前生物体内有机物质的特殊例子,研究表明头足动物(乌贼、墨鱼、章鱼)体内的墨汁自侏罗纪之后就没有发生变化,而黑色素则能以多种有机质的形式完整保存。弗吉尼亚大学的John Simon教授说,虽然头足动物其他有机质成分经年累月已然流逝,但通过多种方法仍能找到遗存的黑色素,并且其完整程度也能保证其被详细研究。其中的一个汁囊化石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此类化石。
英国地质调查局的Phillip Wilby在威尔特郡的Christian Malford发现这块化石的,他将标本送给了Simon,日本学者Shoskue Ito对于黑色素研究也很在行,因此也参与了此项研究,他们利用高分辨率的化学分析仪器来探测并最终发现了黑色素。之后,研究者将其与现代墨鱼Sepiaofficinalis体内的黑色素进行了对比并发现两者极为相似,这种墨鱼在地中海、北海及波罗的海极为普遍。Simon说,对黑色素来讲,时间仿佛停止了,进化也停滞了,或许这种状态下的墨汁已达到最优效果。
普通的动物组织由蛋白质组成,极易被腐蚀,化石一般仅保存有骨骼及印痕,科学家通过这两种化石类型能够了解到不少信息,但与有机体相关的问题则仍然无从解决。但黑色素却是例外,它虽然是蛋白质,但对腐蚀却拥有极强的抵抗力,Simon说,黑色素是化石记录中所有有机色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色素,虽然如此,要想研究它仍然很困难,随着技术的进步,从化石中分离出黑色素成为了可能。 研究者利用各种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对化石标本进行了研究,以期获得这些黑色素独特的特征、形貌和化学成分,这些方法都不是常规古生物学方法。Simon说,这项研究的意义不只在于提供新的方法,更在于为人们提供更为广阔的视野。
据国外媒体报道,探险家长期以来都知道智利以西2000多英里的复活节岛上有887尊石像,它们仅是一些头部雕像,非常适合于拍摄。
通常多数人提及复活节岛神秘雕像时,都会认为它们仅是一些头部雕像而已,2011年10月份,复活节岛雕像研究项目开始第5次勘测,发现这些雕像事实上是完整的人体结构,身体其余部分均掩埋在地下。
近日,复活节岛雕像挖掘照片在网络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具有完整人体结构的雕像成为重大新闻。之前科学家曾猜测完整人体结构的雕像可能存在复活节岛已有数百年历史,近期挖掘工作中还发现一些雕像背部有着独特的雕刻文字和图案。
此次挖掘工作主管乔-安妮-范蒂尔堡(Jo Anne Van Tilburg)博士称,虽然许多雕像拥有独特的雕刻文字和图案,但这仅是雕像中的少数。这些非常复杂的图案仅存在于不足100尊雕像中,研究人员发现“戒指和腰带”的图案,可能暗指“太阳和彩虹”。
范蒂尔堡还指出,考古遗址还发现复活节岛祖先如何使用有限技术资源搬运较重雕像的“明显证据”。此外,她和研究小组还在挖掘遗址底部还发现金枪鱼椎骨残骸,这暗示着可能当时的复活节岛部落为酬谢石像雕像师,特意准备了金枪鱼、龙虾等美味。
此前人们曾猜测复活节岛上神秘的雕像可能是外星人的杰作,但目前的最新挖掘工作证实了这些雕像的历史性特征,事实上这些雕像并不像想像中那样神奇。(悠悠/编译)
相关阅读
《老男孩》可谓是近一年多来最成功的微电影作品。
刘烨、黄渤参加“7电影”项目发布会,演员当导演拍微电影已成趋势。《指甲刀人魔》(右上)是植入广告较为成功的微电影,而《再一次心跳》(右下)则植入广告生硬。
“微电影”三个字诞生至今,不过短短一年多。然而,这个充满中国特色的概念以出人意料的速度,在国内掀起了一阵“人尽可微”的风暴,优酷、爱奇艺等网站纷纷推出微电影“大动作”,从导演姜文、顾长卫、贾樟柯到演员黄渤、郝蕾等纷纷“下海”拍起了微电影。某协会还宣布推出“中国微电影发展蓝皮书”。日前,改版后的重庆卫视把在新媒体播放的微电影搬到了电视台播放,这一举措也引起关注———微电影火了,而由于概念过度滥用且被困在“广告长片”的局限里,微电影质量不高,佳作缺失。当过度消费后它是否还能继续保持生机?
■ 什么是微电影
2011年,随着《老男孩》《66号公路》《指甲刀人魔》等一批口碑之作问世,微电影概念应运而生,并日益成为影视制作者、视频网站和广告商眼中的“当红炸子鸡”。不过,面对形形色色良莠不齐的视频内容都打着“微电影”的名义行走江湖,难免会让人产生疑问:“微电影”到底是什么?
记者走访的业内人士普遍表示,通常而言,微电影指作品时长在3-30分钟,有完整故事情节,适合在新媒体上观看的视频内容。还有人把2005年胡戈炮制的恶搞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视作国内微电影的“鼻祖”。不久前参与“十二星座”微电影计划的导演陆川便直言,他认为微电影就是由以前的短片演变而来,只不过微博诞生后,短片也赶时髦换了个“微电影”的新名称。
《广告导报》总编辑、资深制作人凌平认为,既然美其名曰“微电影”,那就意味着品质比当年的网络短片更为高级、精良,在拍摄手法、要求、水准上与电影趋近,“简言之,微电影就是微型电影”。
■ 行业现象
尽管业内人士普遍把“电影化”当成微电影的重要指标,但对于许多“趁热打铁”一头扎进市场的试水者而言,“微电影”不过是一块“看上去很美”的金字招牌。例如不久前某牛奶品牌推出网络短片《不会说话的女孩》,片中用一大堆碎片式的“小清新”生活花絮来描述一对年轻情侣的恋爱故事,整部短片缺乏足够的故事性和完整的结构,看上去更像一支MTV或者加长电视广告片,冠之以“微电影”未免不适合。
无独有偶,女星王珞丹主演的4分钟短片《超极本来了》虽然力求营造“碟中谍”的气质,但全片仅仅搬弄了几个场景和小桥段,同时,广告商英特尔的“超极本”产品充斥画面,引来不少网友炮轰:这不是微电影,这只是彻头彻尾的英特尔长篇广告!
不仅如此,市面上还涌现出了名目繁多的财经微电影、环保微电影、星座微电影……其中混迹着诸多不符合技术标准,却生搬硬套“微电影”概念的玩意儿,不仅让网友产生审美疲劳,也透支了微电影的概念和价值。“所谓微电影,起码要用电影语言来制作,拥有完整的故事脉络和情节。如果什么都能叫微电影,那就乱套了”,凌平表示。
保存完整的 四足动物化石
始四足动物(Stem Tetrapoda)隶属于四足形亚纲(Tetrapodomorpha),是一类已经灭绝的史前动物,它们虽生活在水中,但具有更多四足陆生脊椎动物的特征,它们与四足脊椎动物的亲缘关系比现代仍存活的、四足动物近亲肺鱼(lungfish)还要近。
泥盆纪(Devonian)是晚古生代的第一个纪,这段时期古代鱼形动物发生了飞速的发展,无论从数量上还是种类上都显著增多,特别是现代鱼类——硬骨鱼也在这段时间开始了发展,因此泥盆纪通常又被称为“鱼类的时代”。
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生物学部和古生物博物馆的Brian Swartz教授在最新一期的科学公共图书馆(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上报道了最新发现于泥盆纪地层中的完整海洋始四足动物化石。
该化石新种被命名为Tinirau clackae,出土于美国内华达州尤里卡(Eureka)县地区,生活的时代距今约4.16到3.59亿年。新发现的化石标本是美国大陆极少数的完整始四足动物化石标本之一。
相关阅读
西伯利亚完整的猛犸象尸体
科学网(kexue.com)讯 近日在西伯利亚科学家们有了重大的收货,一头“完整”的小猛犸象被发现,与其他发现的猛犸象化石不同,这次发现的小猛犸象有皮肤、有毛发,极为完整。
根据每日邮报介绍,近日俄罗斯的科学家在西伯利亚冻土中发现了一头小猛犸象的尸体,且保存完好,科学家称这只年轻的猛犸象大约生活在1万年以前。它的年龄大约有3至4岁,而科学家分析,那时候这里可能已经开始有了人类。最令人神奇的则是这具尸体保存极为完整,科学家甚至表示他们也是头一次见到这样完整的猛犸象尸体。
科学家对猛犸象尸体进行研究
科学家随后研究了猛犸象的尸体,他们认为这头猛犸象在死前可能遭到攻击,从最后的结果上看,应该是当时人类的行为,人们可能将它作为猎物捕杀,它的骨骼几乎都没有了,这不想食肉动物的行为。它的腿也有骨折的痕迹。
负责本次研究的丹尼尔教授表示:“它生前是被某种动物杀死的,或许是狮子老虎等等,不过我们随后发现了一些证据,感觉可能是人类猎杀了它,它成为了猎物。”
科学家表示,猛犸象生活在此前的冰河世纪,体型大约是现在大象的2倍,重达8吨,当时它也作为人类捕食的猎物之一,而人类当时也利用它们的牙齿皮毛做成工具。
对于这具尸体,英国伯明翰大学的爱丽丝教授表示:“它看上就像新的一样, 没有人会相信它距离现在有1万年了,它几乎是活着的。这是历史性的时刻。这是我们发现的最完整的猛犸象尸体,对我们今后的研究十分有利。”安德里教授表示:“西伯利亚寒冷的环境给了保存尸体的有利条件,我们在这里常常会有惊奇的发现。”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件晚中新世完整的鸟类化石在甘肃省和政县被发现。
这件鸟类化石两翼张开,两腿用力,呈奋力挣扎状,从头到脚,每一个细小的骨骼都保存得非常完整。
甘肃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副馆长陈善勤介绍,这件鸟类化石是不久前甘肃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从民间征集来的,从埋藏的地层和和政地区以前发现的古动物化石判断,这件鸟类化石属晚中新世时期,距今约700万年。
和政县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会地带,在和政县及周边地区,已发现3万件距今3000万年至250万年的古动物化石,其中著名的有三趾马化石、和政羊化石、铲齿象化石、真马化石、披毛犀化石等。
陈善勤介绍,由于此前在和政地区没有发现过完整的鸟类化石,对于这一鸟类的种类和名称,还需进一步研究。
汤嘎斯国家森林的低潮位海岸边,科学家们发现了一条罕见的史前海生爬行动物化石,这种生物生存在2亿年前温暖的热带浅海之中
阿拉斯加的科学家们日前找到一种罕见史前海洋爬行动物的骨骼化石,这可能是北美大陆迄今出土的该生物最完整的化石。
这一完整化石属于海生爬行动物海龙科下的一种,被称为thalattosaur。这是一种生活在恐龙时代初期浅海中的捕食者,拥有一条细长的尾巴。之后在大约2亿年前的三叠纪末期灭绝。
这块化石的发现地是在汤嘎斯国家森林(Tongass National Forest)的低潮位海岸边,本周阿拉斯加大学北方博物馆对外正式宣布了这项发现。
吉姆·白赫泰(Jim Baichtal)是美国森林保护署汤嘎斯分部的地质学家,同时也是这一发现的参与者。他说:“当时我们正在岸边喝着咖啡,然后突然之间就有人喊道,看,那是什么?”当时地质学家们正在当地进行野外考察。
thalattosaur复原图
在此之前发现的thalattosaur化石都极不完整,一般都是单个的骨骼甚至骨骼碎屑,但是这次人们找打的几乎就是一个完整的骨架。白赫泰说:“这恐怕是目前北美洲最完整的样本了。”科学家们整个6月都一直在进行发掘和鉴别工作,以期了解这一化石是否属于某一新种。
白赫泰说:“目前全世界范围内仅仅出土过十几个这种生物的骨骼化石,因此在这具新发现得完整化石中取得什么新发现将是非常正常的。”
与此同时,这具骨骼化石的出土地点也是有史以来最靠北的,其出土的地点位于阿拉斯加东南部,靠近特灵盖特印第安居住区。其他thalattosaur化石的出土地点分布在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以及美国的内华达和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地区,不过此前质量最高的化石都出土于中国。
不过这可并不意味着这种海洋生物喜欢寒冷的环境。事实上,当它在大约2亿至2.2亿年前被泥沙掩埋时,这一地区靠近赤道,属于热带。
白赫泰说:“这是一个温暖的火山岛,四周的浅海中分布着珊瑚礁,就像是今天的夏威夷一样。”板块运动最终将其推移到了几天靠近北极的位置,并在今天的阿拉斯加被人们发现,在沉睡亿万年之后重见天日。现在这一化石正被保存在北方博物馆中,专家们正在这里对化石进行进一步的清理。
帕特·杜克米勒(Pat Druckenmiller)说:“Thalattosaur在海中生存了大约3000万年,从地质学的尺度上来看是一段非常短暂的时间。这种生物的体长大约3~10英尺(0.9米~3米),其中大约2/3的长度被其长长的尾巴所占据。”他说:“除了尾巴,剩下的部分就像是一条大蜥蜴,不过它的腿已经进化成桨状,以便适应水中生活。”
这种生物的某些种嘴中没有牙齿,但是也有一些长有利齿,可能是用于撕咬鱼类猎物的。另外也发现有一些长着扁平状牙齿,这可能是用来咬碎贝壳类生物的。
这次阿拉斯加发现的这一化石还有一点非常关键,那就是其骨骼四周似乎还印出了其身体外形的轮廓。杜克米勒说:“这真的非常罕见。这将帮助我们了解其生前大致的身体外形是什么形状。”
科学家们将在近期重返化石的出土地进行进一步的发掘工作,以期找出更多的缺失的骨骼部分。杜克米勒说:“这一化石现在还有一部分尚未被挖掘出来,我们并不知道它的头骨是否还在那,但我们对此充满信心”(晨风)
3D版宇宙图像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天文学家最近公布了迄今为止最完整的3D版宇宙图像。
据报道,这份英国普兹茅斯大学的MASS红移巡天图(2MRS)广度达到3.8亿光年,历时10年多测绘而成。这份星系图比之前绘制的图像更接近银道面。
同时这份图详细地绘制了早前发现隐藏在银河后的空间,能够更好地使天文学家了解这些空间运动对宇宙其他领域的影响。
普兹茅斯大学的凯伦?马斯特斯(Karen Masters)在美国天文学会第218次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展示了这个3D图像,并称:“这个红移巡天图很好地展示了宇宙的图像,尤其是近银道面的图像。”
本月初,科学家们也展示了相似的3D宇宙图像,并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复杂的宇宙图像。
“岩墓”洞口蔺兴才/摄
“岩墓”洞口右上方的“古刀”蔺兴才/摄
中新网宜宾5月24日电(蔺兴才 阳明)四川省宜宾县横江司法所工作人员冯元忠近日在横江镇柏林村革坪组调查走访时,在一个小山坡边缘处发现到一座“岩墓”(俗称“蛮洞子”)。
这座“蛮洞子”凿在坐东西向一个巨大的石头上,正面是一个梯形的洞口。经测量,该墓长约8米,宽约4.5米,高约5米。洞门正上方有一排“花纹”图案,右上方有一把古老的“刀”图案,左上方有一个形似“豹子”动物图案。墓洞长约2.6米,宽约2.5米,高约1.7米。洞内正上方有一排模糊不清的文字痕迹,文字下面雕刻有六幅壁画和四幅小壁画,壁画两端各雕刻一个“人物”画像。
“我的爷爷的爷爷还在世时,就经常提起这座“蛮洞子”。不晓得这座“蛮洞子”在这里究境屹立了多少年。”年近八旬的老人李贵银如是说。
据李贵银介绍,当地的村民都知道这座“蛮洞子”。由于洞内不会被风吹雨打,附近的村民将油菜籽、玉米等秸秆堆放在洞内。虽然这座“蛮洞子”的年代不祥,但是经过风吹雨打至今得以完整地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