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子女一同快樂地成長
-- 談華裔父母培育子女的苦心
墾丁
華裔父母一般都十分重視子女的教育,衹要在那些補習學校外看看,便可見到大部份的學生都是黑頭髮、黃皮膚的,雖然當中有很多其他的亞裔學生,但華裔學童始終佔了一個很大的比重。
筆者於最近碰到小張,他和太太及兩個還在讀小學的女兒剛來到澳洲不久。跟很多華裔家長一樣,小張相信只要子女能考上重點學校或精英班,便會增加他們考進心儀大學及學系的機會,繼而得到理想的工作,步向成功。所以,小張積極地四處打聽怎樣才可考上精英班及那家補習學校的學生成績最好。
然而,優異的成績及著名大學的學位,是否能保證一個人「成功」?筆者特意走訪了一些教育專家,他們均表示孩子在將來的人生道路上,智商及學識只佔成功的一部份,而情商(Emotional Quotient)和其他方面的能力,包括豐富的情感、樂觀的態度、面對困難不氣餒、社交能力、團隊精神和樂於助人等方面的全面素質教育是極為重要的。
專家指出,孩子的發育成長是由年齡決定的。比如一般1至2歲的孩子注意力只有5-10分鐘;3至5歲的孩子注意力有15-20分鐘;6至7歲的孩子,自我意識增強,注意力可達到30-40分鐘。這也是許多地方圖書館舉辦的寶寶故事節目,時間只有20分鐘左右的緣故,因為這符合孩子的自然生長規律。家長在培育孩子的過程中,應根據孩子的年齡,安排適當的活動,而不是為5歲的孩子安排2至3個小時的作業,最後大多數時間卻在爭吵中浪費了,還影響了親子關係。
此外,尊重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培養承擔責任的能力,也是情商教育重要的一環 -- 讓孩子成為一位有自主和自信能力、適應力強及情感豐富者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可以對問題持有不同的意見。家長亦須給予孩子犯錯改過的機會,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努力和他們建立良好的關係,並讓他們感受到尊重。在日常,家長可以透過一些共同活動和小玩意,培養與孩子們的共同興趣,如和孩子一同打理蔬菜園、縫製或建造物品、去野餐和一起遊戲等。有時,通過小紙條,寫上對孩子特定行為的感受,放在枕頭上或午餐盒裡,甚至用手機發信息,表揚你所看到的好行為,也是有效增進親子關係及正面鼓勵孩子的方法。
隨著孩子成長,父母可覺察到他們喜怒哀樂的情緒。這時家長可投入地傾聽並認可孩子的感受,幫助他們解決問題。這是培養孩子情商的必經過程。當與孩子有共鳴時,就和孩子建立了信任的基礎。
很多家長為了孩子會付出一切,甘願整日辛勞地工作,省吃儉用,最大程度上滿足孩子的需要。但家長們往往亦會忘記了關愛自己。其實,一個人自己的情緒健康也十分重要。俗話說,只有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好別人。家長擁有歡愉的心情、樂觀的態度、和睦的關係、包容的心態和向上的精神,這將對孩子的情商教育,起到了耳濡目染的正面影響。
培育子女從來不容易,祝願各位家長能與子女一同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