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是一個多元文化融合的國家,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都很多,因此很少像其他歐美國家有明顯的國別歧視。剛到那邊的時候,李敏感覺外國人對中國人印像還是蠻好的,因為中國人勤勞,週六週日開門的店基本上都是中國人或者意大利人。意大利人跟中國人很相似,很有家族觀念,婚禮很講物質的要擺闊氣、體體面面,工作也認真;更多國家的老外卻很簡單,週末人影都不見了,跑到陽光海灘燒烤或者是搞花園。中國人是想盡辦法賺錢,最好是周一到週五一份工,週末又一份工。
剛去時,李敏自然而然跟華人抱在一個圈子裡,見到中國人就抓著不放。尤其是廣東人看到廣東人,那就不得了了,“其實我剛去時認識的華人中,有部分人是第三代的,完全已是老外的感覺,說話時大概十句裡才一句中文”。李敏同時發現,很多中國人不自信,覺得自己英文不靈光就不願意說,而老外便會覺得中國人很害羞,不會表達自己的感情,“不善於溝通,中國人需要有一個漫長的階段去適應”。
李敏說,很多中國人英文不好可還是在澳洲生活得很好,他們就是膽子大,不管三七二十一照說。李敏到澳洲後差不多花了一年才適應:“每個人都要經歷這個階段,無論你會不會英文,其實不關乎英文底子的好壞,只要你不斷去表達你自己,善於溝通—— — 這就是適應當地生活的鑰匙。”
上世紀90年代很多移民不說自己來自大陸。李敏的第一站是墨爾本,後來去昆士蘭讀書,之後再折回悉尼,所以澳洲東海岸三個城市都住過。
那個時候移民的華人不多,李敏很快發現華人圈裡也是分等級的,香港人和新加坡華人覺得自己好像高人一等,中國大陸去的稍微矮一截。同學一問你是哪來的,你說是中國大陸來的,那些人就不願意和你說話了。去打散工見老闆時,一說你是中國大陸來的,就說那好吧你回去等電話吧,後來就不理你了。大陸移民只能無奈應對,福建去的就說自己是台灣來的,廣東過去的就說自己是香港來的,你不講就沒出路。
當年的尷尬,李敏記憶猶新:“我比較含糊地說自己是印尼歸僑。第一不想騙人,第二是不想被人直接回絕我。其實現在想起來也能理解,那時國內很多人初到澳洲時,北方人會講父親當什麼官,南方去的都會說父親有多少錢。很少有腳踏實地的。而現在不會有這些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