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在废弃的铀燃料组件顶部,工人们发现了好似蜘蛛网的白色神秘物质
在废弃的铀燃料组件顶部,工人们发现了好似蜘蛛网的白色神秘物质
这一发现意味着类似咬伤彼得-帕克那样的变异蜘蛛可能成为现实
这一发现意味着类似咬伤彼得-帕克那样的变异蜘蛛可能成为现实
萨凡纳河核废料处理设施,废料池中发现白色怪异物质
萨凡纳河核废料处理设施,废料池中发现白色怪异物质

  1月,美国一家核废料处理设施的工人在核废料池中发现了好似蜘蛛网的白色怪异物质。目前,科学家正对其进行研究。令人们感到担忧的是,如果这种物质就是蜘蛛网,可能来自于一种变异的蜘蛛。这也就意味着,类似咬伤彼得-帕克那样的变异蜘蛛可能成为现实。

  在南卡罗来纳州的萨凡纳河核废料处理设施废料池的数千个乏燃料组件中,工人们发现了怪异的丝状物质。在此之前,他们从未发现这种物质。美国萨凡纳河国家实验室的专家采集了少量样本,对这种神秘物质进行测试。核设施安全防护委员会的一份报告指出:“这种物质类似蜘蛛网,虽然身份尚未得到证实,但可能由大自然中的生物产生。”报告称,最初提取的样本太少,无法证实这种物质的真实身份,还需要进行进一步检测。

  怪异的白色物质引发了人们的恐慌,担心核燃料可能导致弗兰肯斯泰因那样的生物变异。在漫画《蜘蛛侠》中,彼得-帕克在被一家核废料实验室的变异蜘蛛咬伤后变成超级英雄。萨凡纳河核废料处理设施隶属于美国能源部,面积300平方英里(约合776平方公里)。专家们表示废料池(用于保护工人)中的任何生物都暴露在核燃料环境下。一些人认为,在与铀接触后,生物可能变异成一种新的极端生物。

  天生对辐射具有抵抗能力的生物确实存在,据说也能抗放射。抗辐射奇异球菌是地球上天然产生的抗放射生物之一,经过基因改造后可用于处理放射性核废料。伊斯坦布尔大学前核工程学教授奥斯曼-科马尔-卡迪罗卢表示:“我们都知道生命能够在最恶劣的环境中进化。大西洋中部的火山虽然温度低于零度并且压力超过300个标准大气压,但仍有生命在那里繁衍生息。此外,间歇泉周围的高温盐水池同样有生命存在。核废料池中的水PH值和温度恒定,如果微生物进入废料池,它们可能存活下来。废料组件附近的辐射场非常巨大,能够破坏微生物的正常生命周期。不过,这并不会形成类似日本恐怖片中描述的现身日本海的怪物,这一点确信无疑。”

  发现白色物质的乏燃料储存设施建有3英尺(约合91厘米)厚的混凝土墙,废料池的深度在17到30英尺(约合5到9米)之间。来自美国国内和国外研究用反应堆的核废料贮存架被沉入废料池,其中一些含有高浓缩铀。萨凡纳河国家实验室发言人威尔-卡里克特在电子邮件中表示,官员们希望收集更多样本进行分析。他指出:“不管这种物质是什么,都不可能造成任何破坏。”目前,美国能源部或者核设施安全防护委员会尚没有对此事发表评论。(秋凌)

  相关阅读

  日本调查核污染建筑材料事件 竟被用于多幢住宅

  阿根廷惊险三眼怪鱼 疑是核污染所致造恐慌(图)

  蓝色净化胶一粘清核污 有望助日清理核污染(图)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巴哈马群岛的阿巴科蓝洞,勘探队潜水员格雷格-斯坦顿拖着浮游生物网在细菌垫旁边游过巴哈马群岛的阿巴科蓝洞,勘探队潜水员格雷格-斯坦顿拖着浮游生物网在细菌垫旁边游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2月7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洞穴勘探人员在巴哈马海域的3个深沟深处发现细菌群落。这些深沟被称之为“蓝洞”,生活在这里的很多细菌此前并不为科学家所知。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它们可能以硫化氢等对其他绝大多数生物具有毒性的硫化物为食。专家们表示在巴哈马蓝洞发现的新细菌似乎与可能存在于外星球上的细菌类似。

  宣布发现新细菌的消息不仅引起了在地球上寻找极端生命形态的研究人员的兴趣,同时也让致力于寻找外星球生命的研究人员陷入兴奋之中。天体生物学家、美国宇航局太阳系探索项目副首席科学家凯文-汉德表示,地球上的海沟漆黑一片,环境可能与数百万公里外的木卫二“欧罗巴”和土卫二“恩克拉多斯”多冰地壳下方的环境类似。他说:“每次听到在极端环境下发现硫基生态系统和微生物,我都会陷入兴奋之中。在被冰层覆盖的海洋,硫化物可能处于统治地位。通过研究地球上的极端生命形态,我们能够了解地球以外的适居环境。”汉德同时也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新人探险家,但他并没有参与此项研究。

  所有蓝洞都曾是灰岩坑,在陆地上形成,现在被海水灌满。世界上最深的蓝洞名为“迪安洞”,位于巴哈马群岛,深度达到663英尺(约合202米),绝大多数蓝洞的深度在330英尺(约合100米)左右。最初的灰岩坑在上一个冰河时代形成,当时的海水冻结,导致海平面比现在低大约400英尺(约合122米)。雨水侵蚀下的沿岸石灰岩形成洞穴。随着地球温度升高和海平面上升,很多洞穴发生塌陷,灌入海水。

  当前的蓝洞含氧量极低,只有海面附近区域可以照射到阳光。密度较小的淡水经常浮在蓝洞内的海水上方,在与世隔绝的水域,这两种水很难混合在一起。这种环境意味着蓝洞内的生命和食物来源有别于海洋其他地区。在环境恶劣的深度,科学家曾发现兴旺的生态系统,包括虾类、水生螨类、桡脚类以及甲壳类种群。

  海洋生物学家汤姆-伊利菲是最近进行的巴哈马蓝洞勘探计划负责人。过去30年来,他曾潜入数百个水下洞穴,主要收集处于食物链顶端的生物样本。他表示:“真正的问题是,它们以什么为食?这些动物往往栖息在食物附近,由于并不存在植物,答案自然是微生物。这些栖息地存在细菌和其他微小的生命体,成为处在食物链顶端的动物的食物。”

  过去10年时间里,伊利菲和其他研究人员在巴哈马海域发现了几个可疑的细菌群落,但从没有收养样本。为此,科学家组织了此次考察任务,研究这个岛国。伊利菲和研究生布雷特-冈萨雷斯潜入巴哈马的3个蓝洞——Sawmill Sink、Cherokee Road Extension和Sanctuary,测量温度、盐度和酸度,同时测量氧和硫化氢水平。此外,他们还收集了细菌群落样本。伊利菲说:“其中一个蓝洞的细菌垫完全覆盖岩壁,厚度达到1英寸(约合2.54厘米)以上,可以用手将它们从岩壁上剥下来,而后放入样本袋。”

  伊利菲和冈萨雷斯收集的很多细菌都是科学家此前未知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的加恩-马卡拉迪进行的基因分析显示,这种细菌能够在光线暗淡的环境下生存,其中一些细菌只以硫化氢为食。此外,绝大多数蓝洞细菌生活在盐度跃层附近。这是一个相对较薄的层,淡水和海水在一定程度上紊流混合。

  宇航局的汉德指出,多冰卫星木卫二地下可能存在类似环境,附近木卫一“伊奥”的火山喷发物(富含硫)灌入木卫二地表裂缝。他说:“根据研究发现,细菌喜欢生活在分界线一带,它们能够在这里获取生存所需要的能量。”目前,宇航局研究人员制定了几项木卫二研究任务,其中包括一项飞越任务,一项轨道器任务以及一项登陆器任务。目前还不确定宇航局能否获得足够资金实施这些研究计划。

  汉德说:“运气好的话,我们将在2020年实施木卫二探测任务。”这种任务能够进一步加深我们对木卫二冰下海洋以及生命存在可能性的了解。研究领导人伊利菲计划对其他几十个蓝洞内的细菌群落进行取样并加以比较,了解它们在极端环境下采取的生存策略存在的差异。有关蓝洞细菌的研究发现刊登在2011年11月的《国际水生生物学报》网络版上。(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来自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 Life motion signals lengthen perceived temporal duration”的文章,通过时距分辨任务,发现生物运动信息能够延长时距知觉,并且这种时距延长效应与生物运动的整体形状信息以及观察者的主观意识无关。相关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蒋毅研究员,这项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1CB7110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70903),中科院“百人计划”项目(KSCX2-EW-BR-5),中科院心理所科研启动经费(Y1CX302005)以及中科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经费的资助。
精细尺度范围内时间信息(数百毫秒到数秒)的知觉加工对人类日常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关于它的加工机制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利用时距分辨任务发现生物运动信息能够延长时距知觉,并且这种时距延长效应与生物运动的整体形状信息以及观察者的主观意识无关。研究采用光点生物运动刺激(point-light biological motion),即运动信息仅是由附着在人或者动物的头部和一些重要关节上的光点运动组成。
结果显示,在物理呈现时间相等的情况下,观察者知觉到的正立生物运动刺激的呈现时间要长于倒立的控制运动刺激。有趣的是,对于观察者不熟悉的局部生物运动刺激(将生物运动的整体形状信息完全置乱仅保留局部运动信息)也存在同样的时距延长效应,而当去除生物运动中所包含的生物特征时,该效应完全消失,这表明所观察到的时间知觉的延长效应是由生物运动本身的生物特性所诱发。
该研究表明生物运动具有区别于非生物运动的时间编码特性,揭示了有可能存在一个特殊的专门针对生物运动信息加工的时间编码机制,有助于人类预测其他生物体的行动从而能更好地适应环境。(来源:生物通 万纹)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2月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最近,蒙古古生物学家发现一个巨大的安氏原角龙巢穴,内有15个幼仔化石。这个巢穴宽2.3英尺(约合0.7米),年代可追溯到近7500万年前。这一惊人发现促使古生物学家重新思索古代爬行动物如何照料它们的幼仔。

  1 惊人巢穴

惊人巢穴惊人巢穴(图片提供:Khishigjav Tsogtbaatar, Mongolian Academy of Sciences )

  巨大安氏原角龙巢穴,被古代沙丘沉积物覆盖。这个巢穴距今近7500万年,内有15个幼仔。这个恐龙巢穴是蒙古古生物学家帕格米恩-纳曼达克赫(Pagmin Narmandakh)在德加多克赫塔地层(Djadokhta)发现的。此次考古发现刊登在11月出版的《古生物学杂志》上。论文合著者大卫-法斯特维斯基表示,这个令人吃惊的恐龙巢穴宽2.3英尺(约合0.7米)。安氏原角龙是三角恐龙的近亲。

  其他恐龙巢穴往往只发现已变成化石的恐龙蛋,而没有发现幼仔化石。安氏原角龙巢穴内的幼仔死亡时年龄在1岁左右。法斯特维斯基是美国罗得岛大学的古生物学家,他说:“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据,证明恐龙采用这种方式照料幼仔。它们的幼仔在巢穴内一同发育成长。此次发现的恐龙幼仔并非刚刚从蛋中孵化后不久便走向死亡。”

  2 安氏原角龙骨架

安氏原角龙骨架安氏原角龙骨架(图片提供:Phil Degginger, Carnegie Museum/Alamy)

  复原后的安氏原角龙骨架。这种食草动物的头部结构与其他恐龙截然不同,嘴巴与鸟嘴类似。安氏原角龙是角龙类家族的一个原始成员,这个家族还包括三角恐龙。成年安氏原角龙的身长可达到6英尺(约合2米)左右。安氏原角龙曾生活在亚洲中部的一片沙海(现在的戈壁沙漠),距今大约7500万年。法斯特维斯基说:“想想影片《阿拉伯的劳伦斯》,这种恐龙当时就生活在严酷的沙漠环境下。”当地地形崎岖不平,一度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在安氏原角龙生存的年代,这里显然存在足够的植物,能够满足这些恐龙的需要。

  3 拥挤的巢穴

拥挤的巢穴拥挤的巢穴(图片提供: Khishigjav Tsogtbaatar, Mongolian Academy of Sciences)

  蒙古发现的古代恐龙巢穴,小恐龙拥挤在一起。科学家一度认为恐龙抚养后代的方式往往与鳄鱼类似,即在巢穴产卵后让它们自生自灭。但这一新发现说明恐龙会照顾幼仔一段时间,这一点与很多鸟类相同。法斯特维斯基表示,人们会想当然地认为古代爬行动物抚养后代的方式与现在的任何动物不同。

  此次发现的巢穴内共有15个幼仔,一次养育这么多孩子对任何动物来说都是异乎寻常的事情。现代动物往往只繁育数量不多的后代,精心抚养,比如人类,又或者繁育数量庞大的后代,但不会给予它们任何关爱,例如蚊子。法斯特维斯基说:“这些恐龙显然与其他动物不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侏罗纪时期化石

  科学网(kexue.com)讯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不过你相信一个5岁的小女孩可以挖出一具化石吗?相信在敢想象的人也不会这么认为。

  前不久,英国一位5岁小女孩在湖边公园玩沙子,竟意外挖出一块史前海洋生物的化石;经过专家监识后,确定这是存活於1亿6千万年前、侏罗纪时期的菊石化石。专家表示,这是相当了不起的发现,过去从未在英国本土挖到如此完整的菊石化石。

  来自威尔特郡(Wiltshire)的小女孩爱蜜莉(Emily Baldry),去年3月在科兹渥亲水公园(Cotswold Water Park)游玩,她当时拿着大铲子四处乱挖,没想到挖出一个重量直逼60公斤、直径达40公分的巨大菊石化石。

  在经历地质学家修复破损、断裂1年后,刺刺再度回到爱蜜莉手中;她开心表示,它现在变得很闪亮。爱蜜莉的父亲也笑说,刺刺在修补过后更令人啧啧称奇,不过现在倒要担心家中有孩子,该如何存放这块扎人的玩意儿。

  菊石(ammonite)是侏罗纪时代的海洋生物,它们虽然有着硕大的外壳、貌似鹦鹉螺的外型,但其实与现代的章鱼、乌贼等软体动物更为接近。这块菊石化石被爱蜜莉昵称作刺刺,它有着螺纹状外壳,周围还有凸出的尖刺,这在古时是用来抵御掠食者用的。

  已灭绝的海生无脊椎动物“菊石”是重要的古生物化石品种。菊石具有多种形态,并大量存在于化石标本中。但随着大多数恐龙的消失,这些硬壳生物在白垩纪第三纪生物大灭绝中消失。

  此前纽约美国自然史博物馆古生物学馆长尼尔·兰德曼和他的同事利用X射线同步辐射微层析成像器对旋杆菊石(一种出现在中生代的菊石)进行化验,发现软体旋杆菊石和鱿鱼和章鱼一样,含有所谓的咀嚼齿舌。研究人员对在这种无脊椎动物身上发现颚并不感到惊讶,兰德曼指出:“真正的困难在于,怎样进一步看清楚它们的样子,以及搞清楚它们有什么样的作用”。

  兰德曼指出,菊石不以鱼类和大型猎物为食,只是“从水中捕捉浮游生物”,这对中生代的海洋食物链条的维系起着重要作用。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珊瑚化石隐藏史前信息 末来次间冰期或提前到来

  恐龙同时期海鳗被发现 水中活化石仅存一条活体

  巴西发现新物种化石 其貌不扬物种竟是恐龙杀手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8月24日,来自世界15个国家的科学家在黑龙江省嘉荫县共同宣布,在我国黑龙江省嘉荫县首次发现了具有国际对比标准的陆相白垩纪-古近纪地层界线。这意味着,能完整展示6550万年前恐龙等生物群在今日东北亚地区发生集群灭绝的地层记录在这里找到。

  嘉荫地区地处黑龙江省东北的小兴安岭中部,地质历史悠久,最早的地质记录可追溯到至少距今5亿年前的寒武纪。1902年,在嘉荫曾首次发现“满洲龙”,成为我国最早发现恐龙的产地。根据古生物学家研究,这里又是我国恐龙最晚灭绝的地点。

  据了解,白垩纪-古近纪地层界线是距今6550万年前地球上发生的、以陆地上的恐龙及海洋中的菊石等为代表的一次全球性生命大灭绝与复苏的一个地层界面。在这一急剧转变的时期,地球及其生命发生了巨大变化,并在地层上留下记录。此间,以统治地球、足迹遍布南北极地区的恐龙为代表的地球上70%以上的生物曾集群性灭绝,而后又以一崭新的面貌复苏,这其中包括人类出现。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病菌对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怎么办?或许可以用另一种细菌来杀死它。新加坡研究人员利用合成生物学手段,通过基因改造使大肠杆菌分泌专门的毒素,成功杀死绿脓杆菌。

  绿脓杆菌是一种生存能力很强、对多种抗生素和消毒剂有耐药性的细菌。它对健康人的影响较小,但对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有很大威胁,是导致医院感染的主要菌种之一。

  不同类型的绿脓杆菌之间因生存竞争而存在“内战”,它们会分泌称为绿脓菌素的毒素,彼此攻击。每种绿脓菌素只对特定菌株起作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这种特性,给大肠杆菌植入基因,使其分泌可杀灭感染人类的绿脓杆菌菌株的毒素。

  在这种大肠杆菌作用下,实验室中培养的绿脓杆菌只有1%能够存活,绿脓杆菌形成的生物膜也比正常情况下稀薄得多。生物膜是由细菌及

  相关成果发表在新一期的英国《分子系统生物学》杂志上。研究人员说,这是将合成生物学应用于抗感染的第一个例证。

  不过这一方法目前还有缺陷,离实用尚有距离。例如,目前该方法只有在大肠杆菌数量比绿脓杆菌多几倍时才有效,而很多情况下不宜往感染部位大量添加细菌。

  研究小组正在设法改进这种方法,并在培养另一种大肠杆菌菌株,用于杀灭霍乱弧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最近在一项针对将近1400个物种的详尽调查中,科学家们发现,全球变暖正在迫使动物和植物向高海拔的山区和远离赤道的地区迁移,以此来躲避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温度上升。

  科学家们表示,研究结果表明,向极地地区迁移的生物其移动的平均速率比先前预计的要快三倍,而那些向山区高地移动的生物其平均速率则是先前预计的两倍。

  这项针对动植物分布情况的评审研究已经发表在《科学》杂志上,参与研究的约克大学教授克里斯·托马斯(Chris Thomas)表示,虽然个体生物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就整体而言,似乎存在明确的证据可以证实气候变化正在导致大规模迁移的发生。

  “动植物远离赤道向着极地移动的速度比先前预料的要快得多。事实上,北半球物种向北和南半球物种向南的迁移速度大约为每十年16公里,”托马斯教授说。“这差不多相当于动植物与赤道之间每小时拉开20厘米的距离,这样的趋势每时每刻都在继续。它已经持续了40年之久,而且在本世纪余下的时间它将会一直如此发展下去。”

  生物在整体上远离赤道向着两极移动的速度固然惊人,但科学家们又是如何知晓它与气候变化有关呢?对此,托马斯教授解释说:“部分原因在于,研究者们找不到大部分动植物向着高海拔高纬度地区移动的其他合理解释,除此之外,我们发现,在那些气候变暖越显著的地区,这种迁移的速度就越快。”

  “目前的气候变化正在慢慢脱离政治议程,但变化仍在继续,而生物也在作出相应的反应。随着气候的进一步变化,很多物种也许最终会陷入灭绝的危险境地,”他说。

发表在栏目: 自然

  

      Samrukia nessovi 资料图

  科学网(kexue.com)讯 在传统的科学认知里,普遍认为在非鸟类恐龙绝灭之前,鸟类的体型一直都很小。然而最近古生物学家在中亚哈萨克斯坦南部的克孜勒奥尔达州发现了距今超过6500万年的巨鸟化石遗迹。这一发现挑战了早期鸟类多样化理论。

  科学家将这种鸟命名为“Samrukia nessovi”。Samrukia 是神话中哈萨克凤凰的名字,nessovi则来源于俄罗斯著名古生物学家Lev Nessov的名字,他于1995年辞世。

  根据8月9日发表在《生物学快报》上的一篇论文显示:Samrukia nessovi生活在恐龙的身边,大小像是一只鸵鸟,并且嘴里也没有牙齿,这种大鸟生活在距今8300万年至7000万年前的晚白垩纪时期。

  人们对于这种生物知之甚少。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的古生物学家Gareth Dyke和同事迄今只发现了这种鸟类的一对下颌碎片,其中大一些的长约11英寸。尽管如此,这些骨骼的尺寸以及解剖学特征都显示,Samrukia是远古鸟类中的稀有物种,其体重至少达到了50公斤,身高则超过了3米——这比任何已知的同时代鸟类都要大。

  因为证据是拼凑而成的,科学家还不能确定这只鸟吃什么、是否能飞,这需要古生物学家搜集更多的骨骼才能够得出结论,但是如果将这两块下颌碎片作为敲门砖推测,如果这种鸟不能飞,站立起来应该有三米高,体重超过50公斤。如果它能飞,它的体重至少有12公斤,翼展至少会有4米。

  人类所知晓的早期鸟类大约有超过100万种,只有一种生活在大约7千万年前、名叫" Gargantua philoinos"的鸟是大型鸟,其他鸟和乌鸦体型大小差不多,或者是体型更小。同时“G. Philoinos”的一些论断也受到了攻击。一些科学家认为该化石可能是翼龙的化石,或者是会飞的爬行动物化石,而不是鸟类化石。

  如果Samrukia被证实为鸟类化石,那么它将是无可争议的大型鸟。 (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来自外空的陨石真存在DNA?

  科学网(kexue.com)讯 根据美国航天局的研究,结论证明地球上的生命可能起源于外层空间。

  科学家们分析了数十亿前面坠落在地球上的陨石。上面含有丰富的化学物质,而且这一物质是DNA组成的关键部分之一,可以说是生命的基石。

  这样测试的结果表明,DNA的起源可能在外层空间。研究人员分析了12个陨石,匀发现了DNA的重要部分。研究人员表示,这将具有深远的影响。

  研究人员迈克尔博士表示:“当时陨石撞击了地球,它的出现,将DNA带到了地球,它提供了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先学者发现陨石中含有生命所需要的三种成分中的两种。氨基酸同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些细胞。而这些东西最后可能又同DNA结合到一起。形成了生命。

  而之前也有学者表示,地球生命来自火星,不知道这跟陨石有没有关联。地球上所有生命起源于火星生物可能不是完全性主流观点,它并非是过于偏激应当排除的理论。虽然现今火星表面寒冷干旱,没有生命迹象,但大量的证据显示数十亿年前火星表面更为温暖和潮湿。

  地球历史上的生命体所处的生态环境总是包含着液态水,因此远古火星可能曾支持一些生命形式,或许在地球生命存在之前。研究人员称,如果是这种情况,火星微生物可能殖民到地球,它们通过小行星碰撞火星表面搭乘火星陨石抵达地球,在过去大约有10亿吨火星陨石到达了地球表面。

  同时,火星微生物必须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生命力,它们必须幸存于小行星碰撞,并穿越太空抵达另一颗行星。卡尔说:“轨道动力学显示火星陨石抵达地球比其它星体容易100倍。”因此,如果生命最初形成于火星,那么地球上所有生命体可能源自火星。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天体生物学家克里斯-麦凯伊说:“火星生命与地球生命具有相关性并非难以置信,或许它们拥有共同的遗传基因。无论如何,这对于测试该理论是至关重要的。”

  不知道这样的研究会不会这能找到地球生命的起源之谜。(乔尔)

  相关阅读
        地球生命起源于火星? 新型仪器或揭开谜底(图) 
       
        暗物质存在神秘效应 生命起源或是由它创造(图)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5 页,共 2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