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6.粉红色向日葵星系

粉红色向日葵星系(图片来源:Caltech/NASA)粉红色向日葵星系(图片来源:Caltech/NASA)

  美国宇航局斯皮策太空望远镜拍摄的红外照,3月3日对外公布,呈现了粉红色的向日葵星系。向日葵星系也被称之为“M63”,是一个螺旋星系,距地球大约3700万光年。斯皮策望远镜的红外眼睛允许天文学家跟踪向日葵星系螺旋臂内的尘埃结构,观察新形成的恒星。

  7.“发现”号靠近空间站

“发现”号靠近空间站(图片来源:Rob Bullen)“发现”号靠近空间站(图片来源:Rob Bullen)

  26日,在“发现”号航天飞机逐渐靠近国际空间站过程中,英国格洛斯特郡的“后院天文学家”罗布·布伦拍下了这幅照片。准备拍摄时,格洛斯特郡正值多云天气,布伦幸运等来了转晴的那一刻。他指出,这种拍摄经历一生当中可能只能一次。美国宇航局表示布伦借助安装在8.5英寸(约合21厘米)口径望远镜上的数码相机拍摄了这幅照片。

  8.猎户座分子云团

猎户座分子云团(图片来源:NAOJ)猎户座分子云团(图片来源:NAOJ)

  左图为红外条件下拍摄的猎户座分子云团,看上去非常平静。右图是在无线电观测时拍摄的照片,由日本国家天文台2月25日公布。这幅照片显示猎户座分子云团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活跃的恒星“繁殖地”。云团内的大质量恒星放射出大量强大的紫外辐射。当紫外线照射到密集的物质团时,形成新恒星的气体便土崩瓦解。

  9.黑洞辐射

黑洞辐射(图片来源:Lynette Cook, Gemini Observatory, and AURA)黑洞辐射(图片来源:Lynette Cook, Gemini Observatory, and AURA)

  星系中央的一些超大质量黑洞都是“贪婪成性”,快速吞噬物质。其中一些物质以辐射喷流的方式逃离。但包括银河系心脏地带的黑洞在内的其他黑洞却处于一种怪异的睡眠状态。根据《天体物理学》杂志2010年3月10刊登的一篇新研究论文,饥饿的黑洞同样产生强大的辐射,驱动气体强风。强风将物质往外推,直至黑洞附近没有任何能够被其吞噬的物质。由于没有“食物”,黑洞自然处于睡眠状态。

  10.猎户座大星云的小老弟

猎户座大星云的小老弟(图片来源:ESA/NASA )猎户座大星云的小老弟(图片来源:ESA/NASA )

  美国宇航局/欧洲航天局的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一幅新照片,M43星云水彩画般的旋涡内分布了众多明亮的恒星。这个由星际气体和尘埃构成的星云与大名鼎鼎的猎户座大星云距离很近,有时也被称之为猎户座大星云的小老弟。两个星云都是大型恒星托儿所——猎户座分子云团的组成部分。这个云团就像是一条腰带,几乎穿过整个猎户座。(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3月7日消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刊登了过去一周的最佳太空图片,包括北极光、太阳海啸、向日葵星系、猎户座分子云团以及“发现”号对接空间站的精彩图片纷纷榜上有名。

  1.“发现”号对接空间站

“发现”号对接空间站(图片来源:NASA)“发现”号对接空间站(图片来源:NASA)

  2月26日,国际空间站上的一名宇航员拍摄了这幅照片。“发现”号航天飞机正与空间站进行对接。在“发现”号逐渐靠近空间站过程中,俄罗斯的“进步”号飞船似乎在瞄准这艘航天飞机。26日美国东部时间下午2点14分,“发现”号与空间战完成对接。“发现”号宇航员将在空间站逗留11天,运送补给并帮助安装新太空舱。

  2.平衡之美

平衡之美(图片来源:SSI/NASA)平衡之美(图片来源:SSI/NASA)

  照片由美国宇航局的“卡西尼”号飞船拍摄,表面坑坑洼洼的土卫五“利亚”悬在纤细的土卫四“狄俄涅”上方,呈现出一种平衡之美。拍摄时,星环与“卡西尼”号之间的距离实际上比土卫四更近。自2004年以来,“卡西尼”号便对土星系统进行观测,研究这颗巨大的行星、星环及其卫星。这艘长寿飞船已经第二次延长观测任务,观测任务将一直持续到2017年9月。

  3.太阳海啸

太阳海啸(图片来源:SDO/NASA)太阳海啸(图片来源:SDO/NASA)

  2月24日出现的巨大太阳耀斑,向外喷射的等离子体形成旋涡,好似在太阳表面跳舞,整个过程持续了90分钟。在远紫外条件下,美国宇航局的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拍摄了太阳耀斑的高清晰照片,帮助天文学家了解壮观的太阳耀斑细节。这颗卫星每24分钟拍摄一幅新照片,包括文中刊登的这幅照片。所有这些照片拼接在一起,形成一段有关此次太阳喷发的视频。

  4.北极光

北极光(图片来源:James Spann, NASA)北极光(图片来源:James Spann, NASA)

  在阿拉斯加珀克·弗拉特岛出席极光大会时,美国宇航局的詹姆斯·斯帕恩目睹了地磁暴的发生以及由此形成的美丽北极光。这幅照片拍摄于3月1日,展示了斯帕恩当时看到的北极光。随着地磁暴的强度越来越大,北爱尔兰、拉脱维亚、挪威和瑞典地区均出现绚丽的北极光。

  5.飞机机翼剪影

飞机机翼剪影飞机机翼剪影(图片来源:Howard Eskildsen)

  2月27日,美国佛罗里达奥卡拉,一架飞机在摄影师拍摄太阳照片中无意间闯入镜头,形成这种堪称完美的巧合。飞机机翼剪影在布满太阳黑子的太阳表面上空穿过。太阳黑子周围颜色较浅的区域被称之为“谱斑”。这一区域拥有更高的温度和密度,由太阳深处的磁活动形成。太阳盘之所以呈紫色是因为摄影师霍华德·伊斯金德森使用Ca-K滤光器拍摄了这幅照片,只有特定波长的光线才能被相机捕获。Ca-K滤光器能够帮助摄影师捕捉到微小的太阳表面细节,例如谱斑,常见的白光则在这种滤光器的过滤下失去踪影。

发表在栏目: 自然

  5.林中觅食

林中觅食(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林中觅食(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

  2010年末拍到的一头正在觅食的爪哇犀牛。世界自然基金会表示,印尼的爪哇犀牛自1931年以来便受到法律保护。这家非盈利性机构的网站称,乌戎格库龙国家公园位于爪哇西南部,为珍稀物种撑起了一把保护伞。

  6.犀牛之“甲”

犀牛之“甲”(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犀牛之“甲”(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

  2010年末拍到的爪哇犀牛。世界自然基金会表示,这头爪哇犀牛的角长达到10英寸(约合25厘米),皮肤上的折痕好似一副盔甲。这种犀牛与印度犀牛是近亲,外形非常相似,只是体型较小,此外,它们的头部更小,皮肤折痕也更少。

  7.爪哇豹

爪哇豹(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爪哇豹(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

  除了犀牛外,相机陷阱还捕捉到其他森林动物,其中包括图片中的极度濒危物种——爪哇豹。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表示,爪哇豹的数量在350头至700头之间,由于栖息地减少、偷猎以及猎物数量减少,这种大型猫科动物的数量不断萎缩,

  8.白臀野牛

白臀野牛(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白臀野牛(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

  2010年在乌戎格库龙国家公园拍到的一头白臀野牛。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表示,这种有蹄类动物是一种濒危物种,从印尼到中国的栖息地,白臀野牛的数量已锐减80%,爪哇已成为它们的最后领地。(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3月4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报道,2010年末,研究人员在印度尼西亚的乌戎格库龙国家公园拍到罕见的爪哇犀牛。这种犀牛被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列为极度濒危物种,同时也可能是地球上最为罕见的哺乳动物,当前的数量已不足40头。

  1.犀牛之讶

犀牛之讶(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犀牛之讶(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

  2010年末,印度尼西亚乌戎格库龙国家公园,一头爪哇犀牛触发相机陷阱,被永远定格在镜头中。本周,世界自然基金会印尼分部和印尼国家公园管理局公布了这幅照片。除了照片外,一台自动触发的摄影机还记录下珍贵的犀牛影像。爪哇犀牛被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列为极度濒危物种。世界自然基金会表示,这种犀牛当前的数量已不足40头,可能是地球上最为罕见的哺乳动物。

  世界自然基金会美国分部首席科学家埃里克•迪纳斯坦在一份声明中指出,拍到爪哇犀牛的视频和照片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但这种犀牛的生存仍面临严峻威胁。附近的喀拉喀托火山一旦爆发,便可导致爪哇犀牛所在半岛上的所有生物毁于一旦。他说:“由于圈养爪哇犀牛的数量为零,如果野生爪哇犀牛消失,我们便将永远失去这种罕见的动物。”

  2.母与子

母与子(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母与子(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

  2010年末拍到的一幅珍贵照片,爪哇犀牛妈妈带着自己的孩子(左)在矮树丛中穿行。世界自然基金会美国分部亚洲物种保护部门负责人巴尼•朗表示:“看着健康的小犀牛安静地穿行于茂密的热带森林是一件非常有趣和令人欣慰的事情。它让我对爪哇犀牛的未来充满希望。这一幕告诉我们,印尼野外工作人员付出的所有艰苦努力都是值得的。”

  3.犀牛近照

犀牛近照(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犀牛近照(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

  2010年拍到的一头爪哇犀牛,似乎正对着镜头微笑。这种哺乳动物在东南亚地区一度非常普遍,但现在只能在印尼乌戎格库龙国家公园的雨林看到它们的身影。世界自然基金会表示,除了自然灾难外,爪哇犀牛同样面临偷猎威胁。偷猎分子猎杀犀牛只为获得牛角,一些人认为犀牛角具有药用价值。

  4.布置陷阱

布置陷阱(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布置陷阱(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

  参与犀牛监视计划的工作人员正在布置相机陷阱。据悉,共有多家非盈利性机构和很多当地人参与了此项计划。组织者希望当地人的参与能够帮助他们保护犀牛免遭偷猎分子的毒手,管理好剩下的犀牛,同时通过重新安置培养出一个新的犀牛群落。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巴尼表示:“50年的保护经验告诉我们,通过数量管理和适当的保护,拯救爪哇犀牛命运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在非洲和南亚,我们曾经做到这一点,帮助当地犀牛数量回升。我们相信能够在印尼复制这种成功。”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3月3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报道,一支美国研究小组25日宣布,他们在喜马拉雅山人造洞穴内发现27具人类遗骸,距今1500年,其中很多骨骼上都有肉被剔掉的痕迹。这一发现揭示出喜马拉雅山地区此前未知的一种死亡仪式。由于洞穴极不稳定加之还要征服陡峭的悬崖,遗骸只能依靠专业登山家进洞取回。

  1.登山高手上阵

登山高手上阵(图片来源:Cory Richards)登山高手上阵(图片来源:Cory Richards)

  2010年,尼泊尔莫斯坦地区,经验丰富的登山家皮特·雅丹斯手拿头骨缓缓下降,另一个头骨就在不远处。这些头骨是在一个遭到严重侵蚀的悬崖洞穴内发现的。

  2.生死循环

生死循环(图片来源:Cory Richards)生死循环(图片来源:Cory Richards)

  美国西密歇根州大学生物考古学家杰奎琳·伊格正对人类遗骸进行编目。这些遗骸是2010年在尼泊尔莫斯坦山宗村上方的洞穴内发现的。据研究人员推测,1000多年前,这些尸体曾被安放在宽大的木架上。由于1000多年的风吹雨打,骨骼和木架在登山家进入洞穴时早已经面目全非。除了人类遗骸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些羊、牛和马的遗骸,可能是献给死者的祭品。

  3.洞穴之内

洞穴之内(图片来源:Cory Richards)洞穴之内(图片来源:Cory Richards)

  山宗村上方的洞穴内,登山家马特·塞加尔小心翼翼地拿起遗骸。古人可能借助露出地面的岩层和梯子进入洞穴。由于漫长的岁月侵蚀,洞穴只有专业登山家才有可能顺利进入,例如塞加尔和研究小组的领导人雅丹斯。值得一提的是,雅丹斯曾多次登上珠穆朗玛峰。他在一份新闻稿中指出:“有关洞穴何时以及由谁开凿的线索正在我们眼前消失。我们发现的这个洞穴坟墓面临巨大威胁。它坐落于脆弱的岩脉中,过去就曾发生过塌方。也许下一个雨季,这个洞穴就将不复存在。”

  4.红岩

红岩(图片来源:Cory Richards)红岩(图片来源:Cory Richards)

  尼泊尔上莫斯坦地区德拉克玛村上方的一个古代洞穴,与发现人类遗骸的洞穴非常相似。人类学家马克·图林表示,新发现的遗骸说明古人曾生活在偏远的悬崖上,与世隔绝的地理位置可能是吸引他们的一个重要原因。图林是剑桥大学数字喜马拉雅山计划的负责人,他说:“虽然现在的僧侣在寺院清修,但我们谈论的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也就是在寺院出现前的时代。”

  5.专家讨论

专家讨论(图片来源:Cory Richards)专家讨论(图片来源:Cory Richards)

  生物考古学家杰奎琳(友)和考古学家马克·奥尔登德弗正就一个颚骨展开讨论。颚骨是在尼泊尔莫斯坦洞穴坟墓内发现的。奥尔登德弗和他的研究小组认为,剔除肉并将遗骸葬在洞内的做法可能就是一座此前未知的桥梁,连接其他两种已知的死亡仪式——西藏的天葬和琐罗亚斯德教的葬礼。琐罗亚斯德教教徒会剔除死者身上的肉并用这些肉喂食动物。(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4.为航天飞机安装隔热板

为航天飞机安装隔热板为航天飞机安装隔热板(图片来源:Jack Pfaller, NASA)

  2月17日,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一名技师正在“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的下腹部安装隔热板。上周,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发现”号航天飞机的发射上。与此同时,宇航局员工也正紧锣密鼓地做好最后两次航天飞机发射的准备工作,2011年末,美国的航天飞机便要退出历史舞台。继“发现”号之后,“奋进”号航天飞机也将发射,预计于4月升空。虽然仍在等待国会对经费做出最终批准,但宇航局已在推进STS-135任务。6月,“亚特兰蒂斯”号将发射升空,上演最后一次国际空间站之旅。

  5.好似钻石的太阳

好似钻石的太阳(图片来源:SDO/SOHO/NASA)好似钻石的太阳(图片来源:SDO/SOHO/NASA)

  太阳躁动表面和上层大气(日冕)的合成图片,展示了2月15日发生的大规模太阳耀斑,此时的太阳好似一颗巧克力色钻石,装饰着红色“缎带”。美国宇航局的太阳和太阳风层探测器借助日冕观测仪遮住太阳主体,以便让科学家观察到微弱的日冕。与此同时,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在多个波长条件下对太阳活动进行观测。将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拍摄的照片放入日冕观测仪所拍照片的“洞”中,科学家能够了解太阳的这两个部分如何发生相互作用。

  6.海冰漩涡

海冰漩涡(图片来源:EO-1/NASA)海冰漩涡(图片来源:EO-1/NASA)

  被白雪覆盖的色丹岛周围,银色的海冰形成旋涡。色丹岛是从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延伸到日本北部的千岛岛链一部分,座落于覆盖北半球的冬季海冰最南端边界一带。这幅照片由美国宇航局的地球观测1号卫星拍摄,照片中的海冰可能在几天之内形成,形状受这个小火山岛周围的逆风影响。

  7.细细的灰线

细细的灰线(图片来源:NASA)细细的灰线(图片来源:NASA)

  照片由美国宇航局的“卡西尼”号飞船在1月拍摄,上周对外公布,土星环在这颗巨大的气态行星前方变成一条细的令人难以置信的灰线。根据“卡西尼”号拍摄的这幅照片,土星环内宽大的冰粒带在土星南半球投下巨大的阴影。在2009年土星处在昼夜平分点上时,太阳侧向照射在环面上,土星环并没有投下这种阴影,在侧向观察时似乎消失。(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2月28日消息,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网站刊登了过去一周的精彩太空图片,包括好似羊毛的螺旋星系NGC 2841、色丹岛周围的海冰漩涡、大规模太阳耀斑等精彩太空图片纷纷榜上有名。

  1.羊毛状螺旋星系

羊毛状螺旋星系(图片来源:ESA/NASA)羊毛状螺旋星系(图片来源:ESA/NASA)

  羊毛状螺旋星系NGC 2841,气体尘埃臂较短,同样犹如羊毛一般。这幅照片由美国宇航局/欧洲航天局的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上周对外公布。NGC 2841距地球大约4600光年,座落于大熊星座。这个星系之所以与众不同的原因在于:相对于其他螺旋星系而言,弯曲臂内的恒星形成速度较慢。

  2.仙后座A

仙后座A(图片来源:Chandra X-ray Observatory Center/NASA)仙后座A(图片来源:Chandra X-ray Observatory Center/NASA)

  这幅图片来自于一项新研究,利用X射线和光学数据绘制,图片中的超新星残余仙后座A色彩斑斓,好似一个万花筒。仙后座A的心脏是一颗中子星,即一颗发生爆炸的大质量恒星的超密集核心。此项新研究由美国宇航局的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进行,发现了中子星内部存在怪异物质——超流体的证据。

  3.月球上黑色物质流动

月球上黑色物质流动(图片来源:ASU/NASA)月球上黑色物质流动(图片来源:ASU/NASA)

  照片由美国宇航局的月球勘测轨道器拍摄,暗淡物质沿月球迪奥芬塔斯陨坑北翼向下流动,形成山崩。照片顶部颜色更为暗淡的区域是环绕陨坑的平地。由于陨坑壁向下倾斜,直接将光线反射到月球勘测轨道器上,月表亮度相对较高。在亮度较高的区域,漆黑的物质似乎从陨坑壁上任意的点渗出。不同的矿物质以不同的方式反射光线,宇航局科学家怀疑这些怪异的沉积物可能是古代爆裂喷发留下的火山碎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4.彩色霍尔登陨坑

彩色霍尔登陨坑(图片来源:U-Arizona/NASA)彩色霍尔登陨坑(图片来源:U-Arizona/NASA)

  美国宇航局的火星侦察轨道器拍摄的一幅新照片,霍尔登陨坑的浅色岩面与深色的沙子形成鲜明对比。“好奇”号火星车共有4个可能的登陆点,霍尔登陨坑便是其中之一。这辆火星车预计于秋季发射。科学家之所以对霍尔登陨坑感兴趣的原因在于:颜色较浅的物质可能是古老湖泊的沉积层。

  5.火星菜单

火星菜单(图片来源:DLR)火星菜单(图片来源:DLR)

  谷类食品、炸肉排和什锦水果,它们是“火星500”火星模拟任务的6位志愿者每天饭食的一部分。此项任务由俄罗斯生物医学研究所和欧洲航天局合作进行。“火星500”用于研究长达一年半的火星之旅将对宇航员的心理产生何种影响。作为此项模拟任务的一部分,德国宇航中心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新陈代谢研究,确定摄入体内的盐在与世隔绝和面临巨大压力情况下将对宇航员血压产生何种影响。

  6.土卫二肖像

土卫二肖像(图片来源:NASA)土卫二肖像(图片来源:NASA)

  照片由美国宇航局的“卡西尼”号飞船拍摄,土卫二“恩克拉多斯”像一个乒乓球一样悬在土星环前方。由于一直披着新冰粒“外衣”,土卫二成为太阳系内反射性最高的天体之一。这颗卫星南极周围地区著名的间歇泉会向外喷射冰粒。

  7.WISE的最后一夜

WISE的最后一夜(图片来源:NASA/Caltech/UCLA)WISE的最后一夜(图片来源:NASA/Caltech/UCLA)

  2月1日,美国宇航局的广域红外探测器(WISE)拍摄了它服役期内的最后一幅星空照片。这颗探测器于2009年12月发射升空,拥有空前的灵敏性。服役期间,它用了13个月进行红外观测,对小行星、褐矮星和星系等天体进行编目。2010年10月,广域红外探测器耗尽冷却液,但仍能在几个月内继续拍摄太空照片。 (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2月23日消息,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网站刊登了过去一周的精彩太空图片,包括心形埃崩环礁、天蓝色的M78星云、土卫二以及环绕超大质量黑洞的物质盘在内的图片纷纷榜上有名。

  1.埃崩环礁

埃崩环礁( 图片来源:Paolo Nespoli, ESA)埃崩环礁(图片来源:Paolo Nespoli, ESA)

  从太空中看,构成埃崩环礁的珊瑚礁在太平洋上形成一个白色的心形。这幅生动的照片由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保罗·内斯波利12日拍摄,也算是为迎接情人节到来献上的一份礼物。埃崩环礁是马歇尔群岛的一部分,这个群岛由一系列小环礁构成,一度为美国所有,1986年获得独立。环礁由细长的珊瑚岛构成,或者以弧形列岛的形态存在,或者是完全封闭的环礁湖。

  2.M78星云

M78星云(图片来源:ESO)M78星云(图片来源:ESO)

  一幅新公布的合成图片,来自于智利的欧洲南方天文台,尘埃反射的星光赋予M78星云天蓝色的色彩。星云内两颗明亮的恒星——HD 38563A和HD 38563B是M78的主要“照明装置”,所放射出的紫外光在微小尘粒的作用下散射成可见光。

  3.黑洞物质盘

黑洞物质盘(图片来源:Dana Berry/NASA and SkyWorks Digital)黑洞物质盘(图片来源:Dana Berry/NASA and SkyWorks Digital)

  美国宇航局有关一个超大质量黑洞及其周围物质盘的图解,炙热的物质团(一个呈粉红色,一个呈黄色)每一个的体积都与太阳相当,环绕距离黑洞较近的轨道运行。科学家认为所有大型星系中心都存在超大质量黑洞。黑洞一直在吞噬被称之为“活跃星系核”的物质。由于被明亮并且温度极高的下落物质盘环绕,黑洞的质量很难确定。根据上周刊登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新研究论文,基于对绕黑洞运行物质旋转速度的计算结果,37个已知星系中心黑洞的质量实际上低于此前的预计。

发表在栏目: 自然

  4.西红柿籽“头发”

西红柿籽“头发”(图片来源:Robert Rock Belliveau)西红柿籽“头发”(图片来源:Robert Rock Belliveau)

  西红柿籽“头发”的特写照片,使用显微镜拍摄,获得2010年可视化挑战赛照片类荣誉奖。摄影师和已退休的病理学家罗伯特·洛克·拜里沃表示,这些“头发”会分泌粘液,在籽的边缘形成一层透明膜。粘液拥有多种功能,例如利用一种天然杀虫剂杀死捕食者,防止西红柿籽干枯并将它们锚定在土壤中。

  5.植物基因图

植物基因图(图片来源:Insuk Lee,Michael Ahn,Edward Marcotte,and Seung Yon Rhee,Carnegie)  植物基因图(图片来源:Insuk Lee,Michael Ahn,Edward Marcotte,and Seung Yon Rhee,Carnegie)

  拟南芥基因图AraNet的一部分,好似在空中绽放的烟花,获得可视化挑战赛图解类荣誉奖。这幅基因图由卡内基科学研究所的一支研究小组绘制,他们共对拟南芥以及其他生物进行了超过5000万次实验观测。与相同生物学过程有关的基因通过各种线连接在一起,基因图中线的颜色不同,代表不同的连接强度。基因图打造者和生物学家Seung Yon Rhee在《科学》杂志上表示:“这种网络与社交网络类似。”

  6.教育性真菌海报

教育性真菌海报(图片来源:Kandis Elliott and Mo Fayyaz,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教育性真菌海报(图片来源:Kandis Elliott and Mo Fayyaz,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一幅教育性海报,呈现了各种各样的真菌。这幅作品在信息图类竞赛单元拔得头筹,所展示的真菌包括在奶酪、啤酒、面包甚至于冬眠蝙蝠体内发现的真菌。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植物学系的高级美术师在一份声明中说:“真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物种群,成员不仅仅只有蘑菇而已。”目前,真菌已被用于生产燃料、药物以及其他很多有用的产品。

  7.蜈蚣机器人

蜈蚣机器人( 图片来源:Katie L. Hoffman and Robert J. Wood,Harvard University)蜈蚣机器人( 图片来源:Katie L. Hoffman and Robert J. Wood,Harvard University)

  一幅灵感来自于蜈蚣的机器人的照片,获得照片类荣誉奖。哈佛大学的专家指出,这种昆虫大小的机器人设计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灵感,促使他们研制移动能力更为出色的机器人。蜈蚣机器人是多节毫米级机器人,能够帮助科学家进一步了解灵活性和身体起伏如何提高运动能力,同时确定是否存在最为理想的腿数量,让行走时的效率和稳定性实现最大化。2010年国际科学工程可视化挑战赛的所有获奖作品于18日刊登在《科学》杂志和国家科学基金会网站上.(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6 页,共 1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