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他们千娇百媚,人见犹怜;舞台下,他们个个都是纯爷们。日前,在汉口三阳路举行的一场动漫展示秀上,一帮在校大学生的“伪娘”表演,征服了在场的观众。据了解,目前这个“伪娘团”在武汉小有名气,经常会接到一些商演邀请,小伙子们的出场费是每次每人500元。不过,“伪娘团”火爆的同时,加剧了一些人对“伪娘现象”的忧虑。
提及女性之美,人们油然想到川润水浸的娇柔娴雅;一提及男性之美,人们则想到阳刚、俊朗,想到果敢、有担当。可现如今,人们发现不少孩子的性别色彩似乎不那么泾渭分明了,有的男生一口娘娘腔,满身脂粉气,娇媚到让纯正的女生自叹弗如。教育界人士对这种男生阴柔化现象忧心忡忡,认为必须正视男孩危机。比如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荣华呼吁关注教育中的“男孩危机”,并建议“因性施教”。
其实,对于“伪娘团”的出现,我们大可不必忧心,它只不过是消费主义时代的一个产物。有所需求,就有所供给,伪娘团之所以生意火爆,是因为社会上有群体怀有狎昵或不够亮堂的心理,消费他们,愿意掏钱观赏他们的演出;而这些年轻的小伙子愿意扮相娇柔,扭捏作态,频频接受商演邀请,是受利益驱动,也是消费的需要,据悉每个人每次出场费500元,这对于不少并无固定收入来源的大学生来说,算得上收入不菲。简言之,两者是互相消费,互相需要。而且,伪娘表演只是这些大学生的一个小小人生驿站,而非终生追求。据报道,爱丽丝伪娘团的团员们一致表示,毕业了不会继续从事“伪娘”性质的工作,“这只是一个社团,大家毕业了,还是会和大家一样找工作,该干嘛干嘛。”
至于说到男孩危机,笔者则确实值得重视,但似乎并没有受到家长应有的重视。在我们周围,经常可以看到不少男孩过于阴柔,缺少自信,胆小怯懦,与同龄的女生相比,男生学习成绩也要逊色不少。据报道,著名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在其《拯救男孩》一书中列举了男孩的“节节败退”:2006—2007年、2007—2008年连续两个年度全国约5万名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中,大学女生人数均为男生的两倍左右;与此相对应,男性青少年网民上网成瘾比例为13.29%,女性为6.11%;男孩患多动症、自闭症、学习障碍、智力障碍等方面的比率也比女孩高。当然,不必以学习成绩论英雄,但不少男生女性化是不争事实。
男生女性化的背后,不外乎三点原因。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只有一个男孩,家长往往倍加呵护,不让孩子冒险,不给孩子磨练的机会,不敢让孩子独立接受挑战,甚至不肯让孩子吃苦耐劳,长期下去孩子自然缺少了锐气和霸气;在幼儿园里,孩子接触的往往是女老师,正如全国政协委员邵一鸣所称,我国现阶段男女教师比例呈“倒金字塔”结构,幼儿园几乎没有男性教师,小学的比例也较少,我国的“阳刚教育”太少了;而社会上也有意无意地炒作花样美男,影视作品中,柔美的男星风头往往盖过粗犷的男演员,在一些选秀中胜出的往往也是娇柔气十足的花样男……诸如这些的社会暗示,也诱使男孩以阴柔为美。
说到底,男生女性化的背后具有丰富的社会原因,矫正男生女性化不妨从教育突破,比如家长应该鼓励孩子接受挑战,幼儿园应多配置一些男老师。前不久,上海市第八中学打算申请成立“男子中学”,以培养男孩的“阳刚之气”、改变社会上的“伪娘现象”,该校校长卢起升称,成立“男子中学”的首要目的是应对“男孩危机”。从去年开始,郑州十八中制定了28条男生德育教育标准和德育规范、20条女生德育教育标准和德育规范,要求男要阳刚,女要端庄。尽管这些举措都引发争议,但伪娘现象、男孩危机已经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
当然,需要厘清的是,去男孩女性化,并不意味着男生就要争强斗狠,就要暴虎冯河,也不是鼓励男生缺乏担当,言辞粗暴,须知男性之美绝不是体现在粗糙的外形,而是有担当、很绅士的男子汉精神。
易中天
我是个底线主义者,说真话便是我的底线之一。
说真话其实没有你想象中的难,很容易,你要理解我说的话,也许脑残听不懂,但是有点脑子的都应该会理解,如果你觉得真话对你不利,那你就有权保持沉默,正如康德说的:“一个人所说必须真实,但是他没有义务将所有的真实都说出来。”
只有先不撒谎,才有善意
你只有先不撒谎,才有善意。面对自己内心的真实而不羞愧,才能更加友善地面对他人。
善意的谎言是你家有一个老人病入膏肓,你到医院去看望他,你不能说刚才医生说了,你最多能活一个星期,你只能说,医生说你越来越好了,这是善意的谎言,善意的谎言一定是对别人好的,这是一个标准,善意的谎言一定不是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一定是利人而不是利己的。所以说善意的谎言永远都是毫无利己、专门利人的,我们一般说恶意的撒谎是利己的。
所以,在管教孩子方面,我一直秉持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这个社会诚实的真知教育则是:
第一个,以身作则。出去演讲有人问我,有什么办法让我的孩子像你一样爱读书,我说很简单,你像我一样爱读书,他就像我一样爱读书。
第二个,守住底线。有些东西是不能的,不可以的,你必须得告诉他。你至少不偷不抢,不撒谎。
三是真实、善良、健康、快乐。善良不是要你天天做好人好事,帮人做这个做那个,帮老奶奶洗澡,扶残疾人过街,善良的底线是恻隐之心,也就是不忍之心,只要有这个心就够了,如果要再加上一条,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健康包括两个方面,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你不能扼杀他的童心,这样他们内心才是阳光的,我们需要阳光男孩、阳光女孩。
教育造假是有为而治给“逼”的
教育的精神原本是培养真才和传播真知的,但大学教育碰到体制,便是一个没有办法的事情。比如所评级,讲师、教授、副教授这都是可以有的,现在还要往上加--博导;原来学士、硕士、博士,还要往上加--博士后。博士后不是学历,也不是学位,它只是经历,然而现在弄得博士后似乎比博士还高。
当然还有最高称谓--院士,这也不是学位和学历,于是有人就说如果你再这么评下去,可能就会出现壮士、烈士甚至是圣斗士。这种评级方式来源于什么?来源于我们古代的科考,你说这是进步还是退步,不好说。
大部分人循规蹈矩地生活,在学者队伍当中,大部分人的任务应该是文明的传承,他传下来就行了,就像火炬接力,你接过来跑到地儿就可以了。你不要让他跑出花样来,我要有个创新型的跑法,这不是扯淡吗?
你如果逼每个学者都是创新型人才,他的结果是什么?那便是无休止的弄虚作假,要不就是胡说八道,就只有这两个出路。于是你就可以看到四野之内大规模的学术造假、学术剽窃、学术不端。
问题又来了,你又不提倡学术创新,你又觉得我们国家需要创新,该怎么解决呢?其实解决的方法很简单,政府和相关的科研教育部门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学术自由,没有自由,哪来的真知呢?
关于给不给学术自由,政府有一件事情想不通,这钱是我给你的,如果你没有个结果,我这钱不是白给你了吗?所以他规定教授一定要发表多少篇论文,上多少门课,才觉得自己掏钱掏得不冤枉。
但是在民国的时候,一个学者一辈子可能才出一个成果。政府只要想通这个就行了,所以说政府应该不怕养懒人。我养了一百个懒人然后出一个创新型人才,就够本了,你该有这个思维。舍不着孩子打不着狼,现在是又想要孩子,又想套狼,世界上哪来那么多好事儿,那你就只有空手套白狼了,最后套出来的是什么呢?是假冒伪劣,一群黄鼠狼,专吃自家的鸡。
毛泽东的位置绝对不是谁规定出来的,而是他从山沟里打出来的。所以说,能打造出的所谓学术的创新绝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规范化的东西是可以打造出来的,比如说插座,但是你能用插座创造出一个如美国强大的国家吗?创新型人才绝对不是你发掘或者打造出来的,而是那些不被你毁坏的,不被你扼杀的。
汤姆·索亚(《汤姆·索亚历险记》马克·吐温)
汤姆·索亚幼年丧母,由姨妈收养。可是这孩子一点都没有流露出“寄人篱下”的伤感气息,反而有一种无拘无束的气概。他爱搞恶作剧,但也正直、善良、勇敢;他指认了村里的杀人犯,在洞穴冒险中幸存,还带领大家寻获了宝藏。这是一个典型的行动大于思想的人物,并且总能绝处逢生。
鲁滨孙(《鲁滨孙漂流记》笛福)
鲁滨孙是典型的资本主义上升期的文学形象。他在海难后被抛到一个蛮荒小岛上,然后在那里修建住所,种植粮食,驯养家畜,制造器具,缝纫衣服。鲁滨孙一共在岛上住了28年,还驯服了一个奴隶。他的行为给“人定胜天”的理念以极好的注释。他说:“总起来说,事实证明,我当前的不幸处境,是世界上很少有的。可是,即使在这样的处境中,也有一些消极的东西或积极的东西值得感谢。”
北京时间4月1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在英国,通过冷冻部分卵巢,女人将有机会推迟做妈妈的时间了。她们在二十几岁和三十出头时可将卵巢组织“储存”起来,多年后再植入体内。这个时间段刚好是女人的最佳生育期。
在接下来的6个月时间里,生育专家计划在英国开放第一家诊所,为女人提供这项需1.6万英镑费用的服务。现在只有美国、丹麦和比利时等少数国家才提供这项服务。迄今为止,已有19个孩子通过这项服务平安降生。
但专家称,这种备受争议的治疗不久就会流行起来,因为研究显示它比冷冻卵子甚至试管受精都有效。在这项冷冻卵巢组织的服务中,专家需要提取两个卵巢中其中一个卵巢三分之一的组织。通常情况下,它们含有约6万个卵子。这些卵巢组织被储存在零下190摄氏度的液态氮中。女人准备要孩子时,专家将它们解冻,植入其卵巢内。数月内,卵巢就能制造卵子。
迄今为止,多数接受这种治疗的女人都是癌症患者,她们希望保存卵巢组织,以免它们在化疗过程中受到伤害。但英国医生现在计划向因其他“社会”原因推迟生育时间的女人提供这项服务。从卵巢提取组织所需费用约在5000到10000英镑,另外储存和植入这些组织需要6000英镑。试管受精需要4000英镑,冷冻卵子是5000英镑,另外每年储存卵子还需100英镑。
专家说,将卵巢组织冷冻的方法更成功,因为它能制造成千上万个卵子,但冷冻卵子的最大数量通常只有12个。美国一些世界闻名的生育专家称,它的成功率比试管受精高。在接下来6个月内,著名的妇科医学与不孕不育领域顾问葛迪思-格鲁德辛斯卡斯计划在伦敦市中心开放一家诊所,为女性提供这种治疗。
他说:“这项技术比我们想象的有效。如果一个女人正接受癌症治疗,那她的选择就很少。她能求助卵子冷冻技术,但成功率并不高。女人快30岁的时候,就会考虑冷冻卵子,直到遇见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才想上孩子。”
一旦英国人类生育与胚胎管理局和人体组织管理局批准了格鲁德辛斯卡斯的营业执照,英国医生就会在经验丰富的丹麦团队监督下完成第一批手术。有些医生却认为,女人年轻时将卵巢组织移除可能影响她生孩子的成功率。
英国沃尔萨尔市附近米德兰生育服务中心的吉莉安-洛克伍德博士表示:“对癌症患者来说,她们什么也没失去,所以拥有健全生育能力的机会很大。出于社会原因,我认为不该建议她们使用冷冻卵巢组织的服务,因为它会给骨盆留下疤痕,甚至损害骨盆,从而使女人将来很难自然受孕。”(孝文)
如今的高晓松正不再慌张。本报记者胡雪柏摄
身为中国“校园民谣”的旗手之一,高晓松创作的《同桌的你》《恋恋风尘》等歌曲早已与人们记忆中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融在了一起。如今,已过不惑的他仍然精力充沛,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开演唱会、出新书、主持脱口秀……近日,高晓松做客京华茶馆,畅谈自己的心路与近况,他说,“我曾经是好时代里的坏孩子”。
□谈演唱会
用木吉他唱点成长
16年前,高晓松曾在南京举办过一场个人作品演唱会,用他的话说,“那一次是用荷尔蒙举办的演唱会”。而今,随着岁月的流逝,高晓松说自己越发怀念从前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4月28日,他将在北京万事达中心,为自己的作品全国巡回演唱会拉开帷幕。高晓松自己做主持,刘欢、小柯、老狼、叶蓓、郑钧、谭维维、萨顶顶等歌手登台演唱他各个时期的代表作。
高晓松认为,这个时代比16年前更需要一点安静的音乐。“16年前,整个社会很安静,我们却是一群喧嚣的孩子,弹琴、谈恋爱、叛逆、流浪。所以我说我们是‘好时代里的坏孩子’。现在这个时代很喧嚣,听不见铃声、钟声,甚至人家说爱你,你可能都听不见。所以我反而想开一场安静的音乐会,用木吉他,不喧嚣地唱点成长,让大家从这个喧嚣的世界里走失两个小时,静下来,听一听自己内心久违的声音。”
□谈过去
我的青春也很慌张
高晓松说,到了不惑之年,自己至少清楚了一件事情,“就是我明白的事情就是我能明白的,我不能明白的事情我也不用明白。但年轻人不是这样。年轻人的慌张来自于你想明白每件事,但你永远不能明白这个世界到底真的是什么样。”他说,慌张是年轻最重要的标志,现在能够回想起来的青春几乎都是慌张的,而且跟得到了什么没关系。“我家庭环境也不错,读的是最好的学校,22岁就发财了,23岁就开林肯了,24岁就出名了,拿着三万块的大哥大了。但我就觉得这是一场戏,肯定有落幕的时候。”
在新书《如丧》里,他给1988年时的自己写了一篇文章。“1988年我刚上大学,那是我和北京共同最好的时光。在这篇小说里,我遇见了那一年的我,我告诉他后来发生的好多事情,告诉他我怎么把他的理想都没实现,钢铁就这样没被炼成。”说到这里,高晓松一直飞扬自信的脸上滑过一丝失落。“我有时想,那时的我如果真的遇见现在的我,真得哭死。胖了吧唧、满脸横肉、非常市侩、能应付所有的事情,也不再坚持什么东西,他肯定很生气。”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道。
1994年,唱戏前的舒适在勾脸。高桥亚弥子摄。
唱京戏是著名电影艺术家舒适一生的至爱,这在他的朋友圈子里,包括熟悉他的影迷当中,都是出了名的,但大部分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笔者也是因要为舒适写传记才探明其中的奥秘。
舒家最有出息的孩子
从严格意义上说,舒适是因为父亲和梅兰芳交厚才与京剧扯上关系的。
舒适的父亲舒厚德(1885-1949),字石父,排行第四,曾在上海广方言馆就读,品学兼优。十三四岁的时候,舒厚德因个子特别高大,虚报年龄16岁投考赴日本官费留学,竟被录取。1898年11月,他和吴锡永、陈其采、许葆英等一起进日本成城学校,接受军事预备教育,成为我国第一批留日军校生。舒适的父亲成绩非常好,射击等等都名列前茅,所以不久就成为日本近卫步兵第四联队的见习士官。1902年3月毕业回国,历任沪军第一师第二旅旅长,总统府军事咨议、军事顾问,国民政府参军处总务局局长等要职。1911年,26岁的舒厚德被授予陆军少将军衔,成为中华民国最早的年轻将领之一。但因不愿意打内战,后来他去了当时的北平陆军大学(现为中国国防大学),担任中将教官,接着又索性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同窗好友一起脱离军界,到银行工作。
1916年4月19日,就在老北京东城一个典型的四合院里,一个大名叫舒昌格、小名叫“京生”的小孩诞生了,他就是舒适。排行老三的舒适是最受父亲宠爱的孩子,还在十月怀胎的时候,父亲就“先知先觉”地对太太说,“你现在怀的一定是我们孩子中最有出息的。”而且,为了这个将要出世的“最有出息的孩子”,舒厚德出乎意料地决定告假,用当时还叫“洋车”的缝纫机,亲自把舒适的小衣服一件件做好。
后来,舒厚德的预言果然实现了,舒适像父亲一样,长成了相貌堂堂、魁梧刚毅的汉子,成为大名鼎鼎的电影艺术家,在兄弟姐妹当中也是最有威信的一个。尽管他没有从军,却能在银幕上成功塑造军人形象(譬如《红日》中的张灵甫),因为他不仅把父亲的名号“舒适”作为自己的艺名,而且遗传了父亲身上的军人气质。
舒适的父亲在北平陆军大学当中将教官时,每逢假期或稍有闲暇,喜欢和当年一起留学的军官们去听梅兰芳唱戏,一来二去,自己也能哼几句了,以至戏瘾越来越大,干脆成立了一个“捧梅团”,专为梅兰芳捧场。将军们俸禄丰厚,很想为梅兰芳慷慨解囊,但是,如果直接给钱,名角会有受辱之感,有损尊严,所以,军官们想出妙招,每场戏结束后,就买下全副行头,这就等于赞助了梅兰芳。日积月累,舒适的父亲买下的梅兰芳各式戏服越来越多,装满了四只描金的木箱,这成为他留给后代的一笔文化遗产。这种对京剧名角的追捧程度,与现在迷恋明星的粉丝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不料,“文革”中抄家时被造反派作为“四旧”拿走了三只箱子,所幸有一只硕果仅存,被舒适最小的弟弟珍藏了起来。
争宠用香、害人小产用香、迷惑皇上也用香……随着清宫剧《甄嬛传》在安徽卫视的热播,剧中各角色使用的各色香料令观众津津乐道,但也有观众对剧中动辄闻香就流产的桥段很害怕。前天,早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原著作者流潋紫以及安徽卫视的有关负责人,流潋紫表示,剧中的这些用香用药皆有科学依据,但有夸张成分。安徽卫视则将在跟剧节目《石破天惊说甄嬛》中,对相关植物和香文化做科普详解。
原作者:
剧中药方经过核实
古代医学不发达,想要悄无声息地达到目的,香料成了宫廷女子唯一的武器。《甄嬛传》热播不到三分之一,就有3位小主相继小产,还有妃子迟迟未能有孕:甄嬛从自己寝宫的树下挖出名贵麝香,从而知晓前任妃子小产的原因;皇帝为防止华妃的年氏家族独大,长年特制的“欢宜香”导致华妃以及与华妃住得近的敬妃始终不孕;甄嬛被猫抓伤,安陵容送来含有极少量麝香的舒痕胶,加之其早先在华妃宫中熏到的“欢宜香”,导致其小产;之后,自保的甄嬛发起反击,借安陵容宫中侍女之手,将“暖情香”涂在百合花蕊上,而含有狐尾兰花粉的“暖情香”竟是催情之物,令其宠幸过激而导致小产……
这些桥段让期待产子的准妈妈胆战心惊,担心有些可致人流产的东西在现代也一样使用,比如麝香。不过也有人质疑,仅凭一点香和一点花粉之类的药物,是否真能让人流产?
“我先生是中医药大学的老师,所以麝香、红花会导致孕妇流产是有医学根据的。不仅是麝香、红花,包括《甄嬛传》中涉及的其他药方,也都是他去查了很多资料,我才写进书里的。”流潋紫告诉早报记者,并非是要宣扬这些,“后宫女人为了生存,无所不用其极,但这不是《甄嬛传》想要表达的,我想说的是在那个封建制度下,女人不能自主的悲哀命运,希望观众能看到甄嬛正面向上的人格力量。”
学者:
电视剧有想象成分
不过上述说法,未得到部分学者的认同。
著名清史学家马勇在接受《扬子晚报》采访时称,后宫为了争夺,下毒流行,这是现代人的想象。据其介绍,皇帝之所以要那么多妃子就是要多生孩子保证继承,而皇权体制下,继承就是对大位的争夺,而历朝历代确定了长子继承和顺位继承制,这让毒害别人孩子的事情变得没有意义。而对于皇后来说,不管是哪个妃子生的孩子,都必须叫她母亲,其他妃子只是生母,只有皇后才是法律意义上的母亲,毒害妃子不让其生子对皇后来说更加没有意义。
马勇还认为,后宫安保严格,毒药不能轻易取得,且为了保护皇帝安全,不可能很容易弄到毒药,下毒也不容易。
卫视:
制作特辑普及知识
在安徽卫视的网站上,不少网友留言想向“小主”学习用香之法,也有人怀疑编剧本人是否特别精于香道。对此,流潋紫称,自己对香料研究不多,也没有条件试验,“小说和剧本创作的时候,更多的是借鉴前人的智慧加上自己的想象。”
除了香文化,《甄嬛传》中还有对于各种植物、花粉药性的“神奇”运用,比如木薯粉能令幼儿肠胃不好,夹竹桃的汁液能令孕妇小产,含有桃花、珍珠粉、鱼骨胶、蜂蜜、玉屑、琥珀、白獭髓的舒痕胶能令伤疤消除。
针对观众对香料使用产生的担忧,安徽卫视表示,因为戏剧效果,电视剧可能会夸大,为了普及正确的科普知识,安徽卫视特别安排节目《石破天惊说甄嬛》,普及历史知识和诸如香料等专业知识,目前正在考虑制作涉及香与植物内容的特辑。由于《石破天惊说甄嬛》收视率连续数日位列全国同时段收视第二,安徽卫视希望今后播剧时延续这种做法。
中新社共青城4月3日电题:胡耀邦墓前清明祭
中新社记者 刘占昆 王剑 周宇斌
嫩柳垂绿,湖波轻皱,四月天气。胡耀邦墓前象征着当时12亿民众的12个大石头无语簇拥,周遭山茶花落红满地,鹧鸪声咽。斯人已去经年,墓前依然思重人稠。
清明时节,中新社记者探访了胡耀邦长眠于斯的江西鄱阳湖畔的共青城富华山。共青城位于庐山南麓,鄱阳湖之滨,南浔铁路穿城而过。从南昌沿昌九高速公路北行约80公里即到共青城胡耀邦墓。
导游童丽红告诉记者,“墓地海拔42.7米,坐西朝东,占地两平方公里。 两条墓道均铺有73级石阶,象征着胡耀邦73年人生的曲折道路”。
在苍松翠柏环绕的墓区最高处,矗立着一座呈直角三角形的墓碑,形似红旗的一角,碑石右上方雕刻着胡耀邦的侧面头像。记者注意到,任凭岁月风雨的洗礼,胡耀邦凝眉忧思的面庞依然清晰。
据记载,共青城缘于建国初期98位青年来此垦荒。胡耀邦一生先后两次来此,三次为此题词。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在京逝世。治丧期间,中共中央批准胡耀邦夫人李昭的请求,将他的骨灰葬于此处。
童丽红说,她是耀邦陵园的第一批讲解员。多年来,胡耀邦陵园年接待近30万社会各界人士前来瞻仰、凭吊。摆放在胡耀邦墓碑前的众多祭奠花篮和络绎不绝的瞻仰者印证了童丽红的说法。
“从少共‘红小鬼’到新中国最高领导人,胡耀邦一直秉持他亲手写的对联里‘利在天下’的理念。我们也就是冲着这个来瞻仰他的”。来自南昌的一改制企业负责人在墓前说,企业改制了,我们对耀邦的崇敬一刻也没有变。清明时节,该企业员工自发来胡耀邦墓前凭吊,以表达敬意。
一位带着自己孩子来耀邦陵园凭吊的当地市民卓玉环告诉记者,他们几乎每年都会来这里祭奠扫墓,“作为共青城人,现在我们已为人父母,也想让小孩子感受下,希望他们长大后听到胡耀邦这个名字就想到民族脊梁。”
两位同为80岁的耄耋老人喻炳根、范炳秀在儿子、孙女的搀扶下来到墓碑前三次鞠躬以表敬意。喻炳根用手比划着说,“他是一位伟人,人民在他心里有多重,他在我们心中就有多重!”
今年4月15日是胡耀邦逝世23周年。据悉,胡耀邦陵园先后接待过8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200多位省部级官员前来祭奠。记者下山时一位带着孩子前来祭奠的年轻妈妈正用湖南口音教训在路边贪玩的孩子,“快走哦,胡爷爷看着呢!” (完)
■ 人物简介
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朝阳镇的朝阳陵园,有一支80后美女守墓队,共由9名女孩组成。此前,她们曾做过网通客服,厂矿医院护士,还有学校老师。如今,她们在这里守墓,最长9年,最短2年。
每天晚上6点,灯火初上,当大多数人准备下班时,她们换上深蓝色的西服套装,打着手电和探照灯,开始上山巡查,山上安葬着上千名逝者的骨灰。
她们的主要任务是消除火灾隐患,保持陵园整洁,接待夜访客户。每晚两三人一组,隔几个小时巡查一遍陵园。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可以通过对讲机向山下的男保安求助。
她们的职业叫守墓人,工作地在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朝阳镇的朝阳陵园。
3月28日晚上8点多,在洛阳北郊邙山,与北魏孝文帝皇陵遥遥相望的朝阳陵园,夜里一片静寂。
守墓队队长刘文朋和队员吴红娟从山下往墓群走,开始值班巡查。细碎的脚步声,引来墓区看养狗的吠叫,她们打开手电朝着吠叫处晃了晃,狗吠声渐息。
刘文朋和吴红娟是这片陵园的守墓人。“别总说这是墓地。其实,这是块宝地。”深夜走在安葬着上千逝者的墓群中,刘文朋平静地说,“人都说,生在苏杭,葬在北邙。”
然而,在最初做陵园守墓人时,这批80后女队员们并没有这么淡定。
不顾父亲反对去应聘
尽管父亲默许了,吴红娟刚到墓地工作那一阵,回到家还是会遇到父亲的“戒备”
“为啥去给人家守墓?”吴老汉想不通。怎么着女儿吴红娟也是去城里见过世面的人。
五六年前,吴红娟去广州学习美容美发,每次回来都穿得很美。大红,艳黄,她都敢往身上穿。没事儿,还在牛仔裤上铰几个洞。
村里人都和吴老汉说,城里转了一圈回来,就是不一样啊。吴老汉听着欢喜。
可咋转了一圈转去墓地工作呢?吴红娟跟父亲说,这没啥,守墓就是殡葬文化。
“啥子是殡葬文化?”吴老汉听不懂。他这辈子没出过远门,只知道祖祖辈辈都葬在村东头的小山坡上,那里也从没人去守墓。
父亲不让吴红娟去。
“那你给我找个活儿,不用出门打工,每天能照顾孩子,一个月还赚2000块钱,我就不去。”在吴红娟坚持下,父亲不做声了。在孟津县,月收入2000块钱算是“高收入”,类似收入的工作并不好找。
父亲只好默许。
尽管父亲默许了,吴红娟刚到墓地工作那一阵,回到家还是会遇到父亲的“戒备”。
那一段时间,天蒙蒙亮,父亲就会戳在家门口的院子前,吸着烟,等下夜班的吴红娟回家。吴红娟一到家门口,父亲便指挥女儿:“把外套脱下使劲抖抖,再把头发拍拍,跳两下。”做完父亲规定的这些动作,她才能走进家门。父亲对因为她工作的地方,心里犯忌讳。
每次这样,吴红娟只能苦笑,应承着老人做。
招一群女孩来做守墓人,是朝阳陵园管理处副处长邓雯的主意。不过,招聘之初,考虑到这份工作的特殊,她要求应聘者必须和家里说明工作性质,征求家人同意。因为像吴红娟一样,最初选择这样一份工作,遭到家人反对,并不少见。
不能说的秘密
队员们都会谎称,做销售的,民政局的,自由职业者,就是没有人公开说自己是守墓人
与吴红娟最初遭到父亲的反对不同,28岁的队员马丽雅是在老公的怂恿下做了守墓人。
2010年的一天,老公带回来一份《洛阳日报》,让刚休完产假的马丽雅看朝阳陵园的招聘广告。
马丽雅看着老公发愣,怎么会给自己找这么一份工作?
生孩子前,马丽雅在洛龙区龙门镇一所煤炭子弟小学做数学老师,月收入两千多元。不过,学校离家较远,每天需要三四十分钟的路程。
老公给马丽雅分析,除了听上去不那么体面,守墓这份工作的各项标准都符合马丽雅的要求——离家近,安静,能在家照顾孩子。
马丽雅也想换换环境。她说,在学校教课,一周16节,扯得嗓子都哑了。到陵园上班,“就是听上去不好听,钱也少不了多少,还不那么费脑子。”
想清楚后,她打电话给爸妈商量。没想到,学医的爸妈没有阻拦,“去吧,生老病死都是正常的事情。”
不过,马丽雅平时也不愿公开自己的身份。工作两年多,守墓的事儿她只告诉了几个好朋友。直到现在,很多亲戚都不知道她在做守墓人,以为她还在当老师。
有时,她出去逛街,也有人会问起身份。她和队员们都会谎称,做销售的,民政局的,自由职业者,就是没有人公开说自己是守墓人。
马丽雅说:“解释起来太麻烦。他们会盯着你左看右看,问来问去,像个异类。”
其实,她很羡慕表姐的工作,研究生毕业后到上海一家科研机构工作,在郊区贷款买了套小房。过年回家,亲戚们围着表姐夸奖,工作好啊,大城市来的。那时,马丽雅就低着头不说话。
同样,最初,守墓队员张晓辉也有说不出的苦衷。刚和老公谈恋爱时,张晓辉不敢告诉未来的公婆自己是做什么的,“怕他们忌讳,不同意这门婚事”。老公跟他爸妈说,晓辉是在民政系统上班的。直到俩人结婚前,才慢慢说出这个事实。
来陵园祭拜的人李女士认识张晓辉这群女孩已有三四年,李女士说,“姑娘们长得俊,勤快,待在这儿心细。”李女士很喜欢这几个姑娘,不过,她说,如果自己闺女或媳妇儿做这个,她也不同意,“怕被周围的闲话淹着。”
安抚夜访“客户”
“女孩子心细,更适合安抚工作。”这正是陵园当初招女孩子来守墓的初衷
“说不怕那是假的。”吴红娟说,来陵园守墓除了怕被人说闲话,第一次上山守墓时也很怕,她回忆说,当时她攥着同伴的手,沁满了汗,双腿发软,“总是担心有什么从那里面冒出来。”
有一天夜里,队员张晓辉正在巡查,突然听到墓地隐隐传来一阵唱戏声,声音似乎是从墓碑和松柏间传来的。第一次遇到这种事,张晓辉心里发紧,赶紧向总部求援。
巡查后,在墓碑前发现一名中年男子,原来他想到老母亲生前喜欢唱豫剧,晚上就跑到墓地,带来一台录音机在母亲墓前播放。
还有一次,一个人中了彩票,突然深夜跑到墓地和逝去的亲人分享喜讯,自己哭成了泪人。遇到这些夜访客人,她们都会去做一些安抚。
印象深刻的,还有一年的大年三十,陵园已经关门,刘文朋和张晓辉一起值班。远远地,她们闻到一股刺鼻的酒味,去巡查发现一个男人踩着大门前的狮子雕像要翻进来。她们以为是不法分子,赶紧喊保安。
经询问,这名男子是酒后想来祭拜亲人。男子进来后,女队员把男子扶到办公室休息。
在她们面前,男子一把鼻涕一把泪哭诉了一个小时。女队员在旁边不停地递纸巾。酒醒后,男子对她们感激不已。后来与她俩还成为了朋友,时常会问候。
这正是陵园当初招女孩子来守墓的初衷,“女孩子心细,更适合安抚工作。”朝阳陵园管理处副处长邓雯说。
忍得住委屈
在这里待久了,看尽死亡,对人生的参悟不再计较,会更豁达,更珍惜当下
然而,在工作中,她们也并不是能得到所有人的理解和认可。
刘文朋说,2009年某天夜里,一名客人在给逝去的亲人送“还魂汤”(按洛阳当地风俗,在每位逝者“五七”那天晚上,家人要带一碗米汤熬制的还魂汤来祭拜逝者)时,发现香炉倒了。他指着一个女队员破口大骂,还诅咒她的家人。
女队员忍不住,当场哭了。刘文朋拍着队员的肩膀,跟着流泪。
为此事,一连几天,刘文朋心里堵得慌。“年纪轻轻,又不是找不到其他工作,凭什么让一家人跟着招这种忌讳的辱骂?”
当时,她就想辞职。那几天,整个守墓队爆发了离职危机。刘文朋关了手机,报了个“一日游”旅行团去爬山。在山上,冲着空旷的山谷,大吼大叫。
副处长邓雯察觉后,她找到刘文朋谈心说,这里是人生的后花园,谁都避免不了走向那一天。不要在乎别人的看法,你们是为逝者服务的。
刘文朋是这批队员中第一个来的,她想想这些年的工作,只有这一个特例,大多数祭拜者还是不错的,有时还给她们送水果。后来,她给队员们开小会说,其实,外界生活复杂得多,在这里,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住委屈”。
吴红娟说,在这里待久了,看尽死亡,对人生进行参悟,会不再计较,更豁达,更珍惜当下。
在洛阳,素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说。不过,9名守墓女孩却更喜欢山脚下的白玉兰——满树全是纯白的花朵,连片叶子都没有。她们说,在这待久了,心境变得很平和,就像山下绽放的玉兰花一样,“无所谓计较,也就纯粹了”。
□本报记者 周亦楣 洛阳报道
文/片 本报记者 寇润涛
30日,山东滕州有关部门还在沉默中。打狼风波也似乎进入了平静期:网友不折腾了,媒体不关注了。但不可否认的是,狼在一些人的心中,像被狼伤害的儿童、受狼威胁过的村民,还存在着。众人心中的狼不驱走,事情就远未结束。
建心理干预机制
帮助被狼咬的儿童
3月30日下午3点,在枣庄市市中区齐村镇银庄村,4岁男孩宋方贺一个人坐在屋里,母亲李艳正在院子里忙家务,院子大门紧闭着。
“以前,孩子从来没有闲着不动的时候,就算我到地里干活,他也得跟着,但现在连家门也不让我开。”李艳说,3月17日下午她从家门前50米外的河沿上摘蒜苗,一不留神孩子竟然被狼咬着腿往一旁麦地里拖。幸亏她及时用锄把将狼驱赶开,但是孩子从那以后就被“狼”吓着了。
记者试着询问小方贺为何不让开大门,小方贺看了记者一眼,小手指向大门,只说了一句:“外面有大狗,害怕……”
李艳告诉记者,小方贺嘴中所说的“大狗”其实就是咬他的那只狼。被狼袭击时,由于穿着厚厚的棉裤,刚满4岁的小方贺并没有被咬伤。
“经常在睡觉的时候,突然就听见孩子嘴里嘟囔‘妈妈,有大狗’。”李艳说,以前小方贺很喜欢小动物,有时见了小狗还要上前去摸一摸。
在3月14日至3月19日被狼袭击的受害者中,方贺是幸运的,因为其他受害者轻则被咬伤面部,重则失去生命。
山东大学(微博)社会学教授王忠武认为,既然“狼”已经在孩子心里留下了阴影,那么社会就应该尽快完善心理干预机制。“此次受伤的孩子都来自农村,而农村缺乏从事心理健康干预的专家。”
谁能告诉村民
到底还有没有狼
枣庄市市中区齐村镇银庄村往西大约2里路,是银庄村、王山头村等周围村庄孩子上学的银井小学。3月30日下午3点20分,下课铃响过,孩子们背着书包从学校里出来,此时,家长们早已在学校门口守候。
银庄村村民黄女士住在银庄北的北大顶山脚下,她告诉记者,自从3月17日村里发现狼后,她再也不敢让孩子一个人上学、放学。现在,只要带着孩子回到家,她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家里的大门关好,“就怕万一有狼跑进来”。
紧靠银庄村的王山头村,村民也都感到很紧张。村民老刘说:“当时那只狼在银庄咬完人后,又沿着麦地,从学校后墙往西走了,而西面正是我们村,这只狼现在到底在哪?谁也不敢说……”
银庄村68岁的黄庆发老人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喜欢爬山,但现在有些害怕了。
现在枣庄一带还有没有野狼?大约有多少?它们来自何处,分布何方?他们的出现对居民构成了何种风险?遭遇狼时应如何自保?这成了村民们最大的疑问,也是他们感到不安的最主要因素。
高调回复
让娱乐式围观走开
就在受伤的孩子和村民还在为狼害怕和担忧时,网友在“是狼还是狗”的问题上催生出不少的口水。
网友介入后,焦点其实已经从狼转到了哈士奇身上,那被狼咬致2死5伤的村民,却很少进入网友视线。随着网友的狂欢,“捕狼”事件一开始所反映的农村安全隐患等问题,却再也提不起人们的兴致。
传媒学者喻国明(微博)曾说,实际上,网络已经成为今日中国构造社会议题的一个重要来源,甚至左右着事件的走向。在打狼风波中,网友扮演了一个不是特别负责任的角色。新浪网曾为打狼事件做过一个专题,想“让娱乐式围观走开。”
但这并不容易做到。不过,银川市委办公厅信息处处长陈学才在微博上替滕州有关部门支了招。“高调回复:承认分不清狼和哈士奇,认错;欢迎网友监督;表明捍卫群众生命安全的决心,那效果会非常好。”
□专家支招 政府面对质疑 不能过于低调
驱走村民、网友心中的狼,有关部门心中的狼也得驱走。
“狼闹”风波中处于漩涡中心的滕州,对狼的态度前后有变。3月19日,滕州公安微博上的毙狼文字和照片像是一种炫耀;而至今仍在置顶的“是虎是狼,媒体心中应有杆秤”的评论似乎是把“怨言”和“委屈”归到了媒体的身上。
王忠武认为,在“狼闹”风波中,网络言论过于娱乐化正是由于官方权威声音的滞后。“职能部门在处理问题时往往处于被动局面,主要原因在于职能部门科学普及程度不够,而且面对问题的态度过于低调。”
王忠武认为,既然村民已经发现“有狼”,相关部门就应该尽快去调查、落实,还村民们一个真相。“到底有没有狼?有多少狼?将这些问题调查清楚后,采取相应措施,做到既保障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又保护野生狼群在山林中的正常生存,这才是正确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