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一项最新勘探结果显示,最近在越南偏远丛林地区发现的一个大型洞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单个洞穴通道。

  这个洞穴名为“韩松洞”,位于越南风牙者榜国家公园,绝大多数区域横截面积达到262×262英尺(约合80×80米)。因此,韩松洞击败了此前的世界纪录保持者——位于马来西亚婆罗洲的鹿洞。

  鹿洞的横截面积不到300×300英尺(约合91×91米),长度只有1英里(约合1.6公里)。相比之下,勘探人员已经深入韩松洞内部2.8英里(约合4.5公里),只是遇到了季节性洪水才停住了脚步。他们认为,这条通道的长度远不止此。

  这一次的勘探任务由英国洞穴研究协会的科考队进行。科考队成员亚当·斯皮兰表示,洞里有几英里长的地方,横截面积超过460×460英尺(约合140×140米)。斯皮兰是首批进入韩松洞的两支勘探小组成员。他所在小组探测的通道两侧洞壁高达46英尺(约合14米)。他说:“第二个小组因为遇到水,不得不从洞里撤出。我们将于2010年重返韩松洞,攀爬洞壁以进一步对洞穴进行探测。”

  几年前,当地一名农民发现了韩松洞的入口。今年4月,这个农民带领英国-越南考察队进入韩松洞。在这个石灰岩大洞里,考察队发现了一条地下河,长度达到1.6英里(约合2.5公里)。在激光测量仪的帮助下,考察人员对韩松洞的大小进行了勘测。

  位于法国的国际洞穴学协会是世界上的洞穴勘探权威,协会主席安迪·伊维斯表示,现代激光测量技术能够将洞穴的测量精度精确到毫米。他说:“借助于这些激光测量设备,对韩松洞测量的精确性能够达到令人吃惊的程度。由于多年来的估计一直过高,这个洞穴的实际大小应该低于我们的估计。”

  伊维斯曾发现婆罗洲的鹿洞,他并没有参与此次勘探。他指出,这些新发现将韩松洞推上世界最大洞穴宝座,在它面前,鹿洞只能屈居亚军。伊维斯说:“在越南发现的这个洞穴大小要超过鹿洞。”但这位英国洞穴勘探专家也指出,世界上最大的洞穴室仍旧是婆罗洲的砂拉越室。他说:“这个洞穴室的体积大得惊人,几乎已经立于不败之地。它的体积相当于3个伦敦温布利体育场。”

  韩松洞所在地区拥有大量石灰岩洞穴,不知何故,在英国人此前进行的洞穴勘探中,韩松洞却在勘探人员的探测下“逃脱”。斯皮兰在提到免费的3D地球软件“谷歌地球”时表示:“越南这一地区的地形非常复杂,给勘探带来一定难度;发现这个洞穴绝非易事。它完全被丛林覆盖,在‘谷歌地球’上根本看不到任何东西。你必须非常近距离地接近,才能发现它的踪迹。此前的勘探中,勘探人员在距离入口处几百米远的地方与之失之交臂,没有任何发现。”

  勘探人员得知,当地人知道韩松洞的存在,但由于恐惧,他们不敢进入洞穴。斯皮兰说:“这个封闭空间内的气流发出巨大声响,你能够在入口处听到河水流动的声音。声音非常大,令人产生一种畏惧感。”

  更令勘探人员担忧的是,韩松洞内有毒蜈蚣。据斯皮兰透露,勘探人员发现一些猴子在洞顶穿过,捕食蜗牛。他说:“在上方大约300米(约合985英尺)处,你能够看到一些天窗,猴子显然是利用这些天窗爬进爬出。”

  在2010年重返韩松洞时,一名生物学家将随科考队一起进入洞穴,研究生活在地下的野生动物。伊维斯指出,世界上一定还存在更大的洞穴,等待人们去发现。他说:“这是洞穴勘探中最令人痴迷的东西。”卫星图片显示,比韩松洞还要大的洞穴可能就躲藏在亚马逊雨林深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日前,一个新的间歇泉在俄罗斯突然喷发,由于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有人在现场不禁发出“普利考尔尼”(Prikolny,即“奇怪的、罕见的”意思)这样的惊叹,谁也没有想到,这竟然成为新间歇泉的官方名称。

  这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在俄罗斯遥远的堪察加半岛的第一个新间歇泉。间歇泉是天然热喷泉,通常出现在火山地区,间歇性地喷射强有力的水柱或蒸汽柱。但是,“普利考尔尼”间歇泉比其突然现身更奇怪的是,它还对周围环境有益。

  间歇泉喷出的高16.4英尺(约合5米)的水柱在落回原地时会得到循环利用——每隔6至20分钟,同样的水柱就会喷出一次。目前,科学家尚不清楚间歇泉形成的原因,但有一些理论认为,某一地区水位升高或温泉有规律的跳动形成了这种断断续续喷发的喷泉。

  “普利考尔尼”间歇泉位于克罗诺基自然保护区,距间歇泉峡谷(Valley of Geysers)约8.7英里(14公里)。间歇泉峡谷是欧亚大陆上唯一一处间歇泉地区,曾经有约100个大大小小的间歇泉,2007年6月,间歇泉峡谷遭遇了一场可怕的山崩,峡谷中半数间歇泉泉眼被泥土掩埋,科学家预测这些间歇泉泉眼可能会永久消失。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工作人员亚历山大·费拉基娜(Alexandra Filatkina)在一份声明中称,在那次破坏性的山崩过后两年,“克罗诺基自然保护区另一处发生了新的奇迹。我们获得了千载难逢的机会,目睹这些自然过程在成为历史时的奇景。”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考古学家在英国南部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史前仪式用建筑群
    考古学家在英国南部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史前仪式用建筑群(图片提供:Damian Grady/English Heritage)

  考古学家在英国南部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史前仪式用建筑群。从空中看,这个建筑群好似一个个怪异的麦田怪圈,令发现它们的考古学家大为吃惊。

  达默哈姆考古计划负责人、考古学家海伦·威克斯蒂德表示,这个考古遗址的历史比附近的巨石阵还要早1000年。在这一地区,考古学家发现了木结构寺庙的遗迹以及两座有着6000年历史的巨大坟墓,它们应该是英国历史上年代最为悠久的建筑之一。伦敦金斯顿大学的威克斯蒂德说,这样的地方能够在如此长的时间内不被人发现“真的是太令人意外了”。

  对此,并未参加此次发现之旅的考古学家乔舒亚·珀拉德持同样的观点。他表示,鉴于几十年来考古人员一直将目光聚焦一个面积更大的巨石阵所在地,这无疑是一项非常“引人注目”的发现。“我认为每一个人都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这个历史遗址早已被人所知或者被人发现。”珀拉德是巨石阵河畔计划联合负责人,这一计划部分得到国家地理学学会资助。

  史前仪式用建筑群面积达到500英亩(约合200公顷),位于达默哈姆村附近农田。达默哈姆村距离巨石阵大约15英里(约合24公里)。在英国政府历史保护机构“英国遗产”进行的一次例行航空勘测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了这个史前遗址,麦田怪圈的外形是被掩埋的史前建筑结构阻碍植物生长的结果。真正的麦田怪圈面积巨大,由整平的农作物构成。

  位于建筑群中部的是两个大型坟墓,也就是所谓的长古墓。坟墓顶部被巨大的土堆覆盖,由于数百年之久的耕作影响,土堆高度不断降低。据悉,其中一座较大的坟墓长度达到70米(约合230英尺)。根据英国类似古墓的年代推测,两座坟墓的历史估计在6000年左右。值得一提的是,长古墓也是这个建筑群中年代最为久远的组成部分。

  威克斯蒂德表示,类似这样的长方形墓葬土堆非常罕见,是英国已知历史最为悠久的建筑类型。最后一次挖掘出完整的长古墓是在上世纪50年代。达默哈姆古墓尚未进行挖掘,但专家们表示,两座长古墓内可能建有墓穴,墓穴可能在白垩岩床上雕刻而成并且使用木料加固,里面安放着与祭祖有关的人的遗骨。

  据信,在石器时代,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会将死者的头留在野外,让鸟类和其它动物吃掉。威克斯蒂德解释说,出于某种特定的原因,头骨和其它骨骼被当地人视为重要之物,而后被埋藏在墓穴中。“我们应该会在墓穴内发现马的遗骨以及当地人祖先的部分遗骨而不是完整骨架。”

  其它发现显示,这一地区一直是史前农耕社会的重点耕种区域,它的重要性一直持续到铜器时代(英国的铜器时代从公元前大约2000一直持续到公元前700年)。在古墓附近,考古人员发现了两个大型圆形并且被沟渠环绕的结构或者说围地。最大的圆形围地直径大约在190英尺(约合57米)左右。

  非插入式电磁勘测发现了柱坑痕迹,说明笔直木料形成的环曾矗立于圆形围地之内。这一证据进一步证明达默哈姆考古区是举行仪式或者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珀拉德将这些结构比作一个缩写版的巨木阵。巨木阵是一座被木桩环绕的寺庙,被视为世界遗产巨石阵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项考古计划负责人威克斯蒂德表示,考古人员还在达默哈姆遗址发现一个非常与众不同并且至今让人无法理解的U形围地,围地被柱坑环绕,年代可追溯到铜器时代。此外,考古人员还发现26个铜器时代墓葬土丘环绕这一地区。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地区散落着燧石以及英国已知年代最为久远的陶器碎片。

  史前农田这一证据显示,在公元一世纪罗马人入侵英国之时,这一地区至少已被部分耕种。人们普遍认为,这一地区的史前时代在公元一世纪走向终结。

  珀拉德表示,经过长达几个世纪之久的农业耕种,达默哈姆附近的真正古坟和土堆已经大量消失,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可能带来更有价值的考古发现。对于盗墓者来说,土堆的发现将不可避免地充当一则吸引人的广告的角色。18世纪和19世纪,盗墓者曾将铜器时代的墓穴视为挖掘目标,希望能够在墓穴中发现价值连城的文物。

  珀拉德指出:“即使这些土堆消失,最初的墓穴仍可以保留下来。原因在于:墓穴是在白垩岩床上开凿出来的,因此得以幸存下来。”石器时代长古墓内的物品也可能得以幸存。他说:“我认为,我们拥有足够理由进行这样一种推测,我们可以发现主要的木制停尸室以及陪葬品。”

  威克斯蒂德表示,管理疏漏可能也是造成这一考古遗址长期以来不被人所知和发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帮助它保持原始面貌,至少地下区域应当如此。威克斯蒂德说,19世纪90年代,考古人员曾对这一地区的史前遗址进行测绘并记录在案,在此期间进行的一次郡边界变更将达默哈姆归入汉普郡,而不是巨石阵所在的威尔特郡。“汉普郡的人可能认为,这些历史遗址是其他人的问题,与他们无关。”

  耕作与政治的此次幸运结合让达默哈姆的史前遗产一直处于不引人注意的状态,直到现在才让考古人员大吃一惊。珀拉德说,这一考古遗址显示,很多仪式没有必要在巨石阵等大集会中心进行。“人们会在其它一些地区聚集并建造仪式用建筑。”

发表在栏目: 科学

  1.马赛兰德的狮子

马赛兰德的狮子
马赛兰德的狮子

  生活在非洲绝大多数地区的狮子均面临生存威胁,其中最威胁程度最大的地区当属肯尼亚的马赛兰德,也就是图片中这头雄狮的栖息地。马赛兰德的狮子数量已不到150头,面临巨大的灭绝威胁。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马赛牧民以狮子袭击牲畜为由,大量猎杀狮子并深以为傲。

  2. 母狮和幼狮

母狮和幼狮
母狮和幼狮

  3头母狮和2头幼狮在博茨瓦纳的奥卡万戈三角洲的草地上休息。母狮仍旧保持着群居的生活方式,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它们经常要与雄狮爆发战争。在抢占其它雄狮领地之后,胜利者会处死战败者的幼仔。

  3.年轻的雄狮

年轻的雄狮
年轻的雄狮

  两头年轻的雄狮趴在奥卡万戈三角洲的草地上。狮群可能在一头雄狮的领导下或者以7头雄狮合作的方式捍卫它们的领地。

  4.伸懒腰的母狮

伸懒腰的母狮
伸懒腰的母狮

  奥卡万戈三角洲的一头母狮正在伸懒腰,其它同伴则懒洋洋地趴在附近。狮群通常由2至18头母狮以及一些幼仔组成,彼此之间相互照顾。

  5.成年雄狮

成年雄狮
成年雄狮

  一头成年雄狮穿过奥卡万戈三角洲的草地。生物学家认为,雄狮之所以进化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鬃毛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能够在搏斗中为颈部提供保护。

  6.虎猫

虎猫
虎猫

  虎猫的体型大约是普通家猫的两倍。在南美洲和中美洲的丛林活动时,布满斑纹和斑点的毛皮成为一种极好的伪装。

  7.山狮

山狮
山狮

  山狮并不喜欢与其它动物共享它们的领地。对于可能的入侵者,它们一直保持高度警惕。

  8.孟加拉母虎与幼虎

孟加拉母虎与幼虎
孟加拉母虎与幼虎

  一只孟加拉母虎和它的孩子正在高高的草丛中休息。在有能力寻找自己的领地之前,幼虎会和母亲一起生活2到3年时间。

  9.猎豹

猎豹
猎豹

  猎豹拥有敏锐的视觉和惊人的速度,是令其它动物闻风丧胆的猎杀高手。

  10.美洲豹

美洲豹
美洲豹

  美洲豹也被称之为美洲虎,是南美洲体型最大的大型猫科动物。美洲豹曾广泛分布于美洲地区,但现在只能在一些偏远地区发现它们的踪影。

  11.云豹

云豹
云豹

  云豹介乎小型猫科动物(咕噜咕噜叫)和大型猫科动物(吼叫)之间,东南亚的热带森林是它们的家。

  12.雄狮领地巡视

雄狮领地巡视
雄狮领地巡视

  雄狮勇猛地保护所在狮群或者它们的家人。它们会在一个广阔的领地巡视,面积通常在100平方英里(约合260平方公里)左右。

  13.亚洲狮

亚洲狮
亚洲狮

  全世界的亚洲狮数量当前只有200只左右。印度的基尔森林曾经是皇室财产,现在已成为这种狮子亚种最后的家园。

  14.山猫

山猫
山猫

  山猫英文名为“Bobcat”,这个名字源于其极短的尾巴(“Bob”在英文中有剪短的意思)。山猫的耳朵与它们的猫科亲戚猞猁类似。

  15.猞猁

猞猁
猞猁

  猞猁以其耳尖的一簇黑毛及厚厚的毛皮著称动物世界。

  16.雪豹

雪豹
雪豹

  雪豹的故乡位于中亚山脉地区,由于野外数量只有6000只左右,现在已经很难看到。由于美丽而温暖的毛皮以及可以用作中药的器官,雪豹成为非法狩猎者捕杀的对象。

  17.母猎豹与幼仔

母猎豹与幼仔
母猎豹与幼仔

  母猎豹通常会生下3个幼仔,所有幼仔均要与母亲共同生活一年半到两年时间,而后才鼓起勇气独立谋生。在与幼仔交流时,母猎豹也会发出类似家猫的咕噜声。

  18.西伯利亚虎

西伯利亚虎
西伯利亚虎

  西伯利亚虎在现存的三种老虎中,西伯利亚虎是体型最大的一种。虽然野生西伯利亚虎只有400至500只,但这一种群的数量相对比较稳定。借助于保护计划,一些圈养条件下出生的西伯利亚虎被放归野外。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美洲虎是南美最大的猫科动物,曾在美洲大部分地区出没。如今,只能在一些偏远地区看到它们的踪影。
美洲虎是南美最大的猫科动物,曾在美洲大部分地区出没。如今,只能在一些偏远地区看到它们的踪影。

  概况

  美洲虎是南美最大的猫科动物,曾出没于从美洲最南端到美墨边境等广大地区。如今,美洲虎的数量大大减少,只能在南美和中美偏远地区特别是亚马逊盆地看到它们的踪影。这些体态优美、力量无穷的野兽在美洲本土文化具有重要地位。例如,在一些传统中,“夜神美洲虎”(Jaguar God of the Night)是地下世界的强大领主。美洲虎的英文名字“jaguar”出自美国本地词汇“yaguar”,意思是“猎杀于一跃之间”。

  与其他许多猫科动物不同的是,美洲虎不怕水;事实上,它们是相当出色的游泳健将。江河湖海为它们提供了鱼、海龟、凯门鳄(个头不大、类似短吻鳄的动物)等诸多美味佳肴。美洲虎还猎食鹿、野猪、水豚、貊等大块头动物。它们有时爬到树上埋伏起来,待时机成熟狠狠咬住猎物,霎那间置对方于死地。

  大多数美洲虎为棕色或橙色。一些美洲虎的体色太黑,使我们根本看不到斑点的存在,只有走近的时候,才能看清。美洲虎是独行动物,排斥同伴,它们主要通过排泄物或在树上留下抓痕,划分方圆几平方英里的领地。

  雌虎一次产崽1至4个,小美洲虎刚生下来双眼看不到东西,无法独立生存。雌虎会与幼仔待在一起,提供全面的保护,不让任何动物靠近——即便是它们的父亲。幼仔通常会在母亲身边待两年甚至更久,学习各种捕猎技能。由于虎皮很具吸引力,美洲虎至今仍是被猎杀的对象。另外,由于这些不速之客有时会猎食家畜,农场主也不会放过它们。

  基本信息

  类别:哺乳动物

  食性:食肉动物

  野生平均寿命:12至15年

  体长:5至6英尺(1.5至1.8米);尾长:27.5至36英寸(70至90厘米)

  体重:100至250磅(45至113公斤)

  保护级别:濒危

  大小相当于一个6英尺(2米高)的男子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南科大校长朱清时 南科大校长朱清时

  今天,2011年高考将开始。不过,中国高校改革“实验校”——南科大首批“实验班”45名学生备受关注。昨日,一名南科大学生受访时表示,45名学生不参加高考,他们将继续留校学习。校长朱清时表示,学校并不完全了解所有学生的想法,学校会尊重学生们的意愿。因此,学生是否参考今日才有定论。

  学生家长称不会参加高考

  近日,南科大学生将拒绝高考的消息备受关注。

  南科大校方人士受访时称,前段时间,南科大接到了教育主管部门的通知,让该校45名学生参加高考。南科大校方随后转达给所有学生。朱清时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参不参加高考,由学生和家长说了算,南科大会尊重他们的意愿。

  昨日,一位南科大学生告诉记者,45名学生已经做出了决定,不参加高考,继续在校学习。

  另一名学生的家长证实,她的孩子告诉她,学生们已经约好,不会参加高考。这位家长告诉记者,她的孩子在原来的高中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学生,不出意外,可以考入北大或者清华。她和孩子对南科大的教学方式和师资非常感兴趣,最后经过层层考试进入南科大学习。从目前情况看,孩子非常满意南科大的学习。

  “学生们不参加高考,并不是反对高考,而是坚持他们自己的选择,他们认为南科大更适合自己。”这位家长说。

  朱清时称今天才有定论

  南科大一名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学校只是负责把教育部门的决定通知到每一名学生。6月7日,学校会按照正常的教学计划上课。

  昨日,校长朱清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目前学校还不能确定学生们是否会参加高考,因为学校还没有准确统计,学生参加高考,只有到今天才会有定论。

  家长不希望行政事务打扰学生

  对于南科大已布置考场一事,上述学生家长证实,南科大已在教学楼布置了两个高考考场,如有学生参考,可直接考试。这名家长希望“高考风波”早点结束,给学生一个清净的学习环境,而不是被行政事务打扰。

  对此,家长们也有疑问。南科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学生应在户籍所在地参考,在深圳考显然不合理。家长们表示,能够理解深圳教育部门的苦衷,毕竟接到了上级教育部门的命令。而作为深圳市创立的大学,南科大也要“听深圳市的话”。本报记者 邢世伟

  ■ 多方声音

  “尊重学生决定”

  这件事情我不表态,我们想做改革,但是对每一个孩子来讲这关系到他们的命运,我让他们自己跟他们的家长决定,所以我不表示任何态度。

  ——南科大校长朱清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5月28日,朱在合肥说,纳入高考轨道举动将颠覆南科大“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的改革核心。

  “我们从未担心过未来”

  我们从未担心过自己的职业和未来,因为我们都怀着“实验”的心态,我们想在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精神上做出努力。

  ——南科大首届教改班45名学生发表公开信,决定不参加今年高考

  “应支持改革”

  这种改革的尝试应该得到支持,所有的学生皆参加国家统一考试,就造成了一种情况,所有的大学都是一个特色,都是一个特色就是没有特色。

  ——新浪网友“天鸿”

  “望学到真本事”

  我希望45名孩子,不管得没得到所谓的正式“文凭”,一定要在南科大学到真本事,成为中国新型高教样本。

  ——网友“昔日威武”

  据新华社电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9)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从6月3日开始,长江中下游旱区结束了少雨局面,大部分地区迎来降雨天气。据中央气象台5日介绍,目前,湖北东南部、湖南北部、江西北部、安徽南部、浙江大部等地降雨偏少的状况得到不同程度缓和。不过,强降雨在缓解旱情的同时,也让江西、湖南部分地区出现罕见的旱涝急转现象,防汛形势严峻。

  南方未来一周

  强降雨将持续

  5日,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雨黄色预警:预计未来24小时,贵州东部、湖南中部、安徽南部、江西中北部、浙江大部、福建西北部等地有大雨或暴雨,其中,湖南中部、江西中部、福建西北部等地局部有大暴雨。

  此外,预计6月6日-12日,南方地区天气继续以降雨为主,江淮、江南北部和西部、华南西北部以及湖北、贵州等地部分地区降雨量将有120-150毫米。

  监测资料显示,3日8时至5日8时,贵州、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浙江六省出现较大范围的强降雨天气。贵州东北部、湖南中部、湖北东南部、江西中部、安徽南部等地部分地区累计降雨量有100-140毫米,湖南中部和江西中部局地达150-195毫米,湖南凤凰217毫米。

  洪湖鄱阳湖水位有所回升

  据中央气象台5日介绍,目前,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情得到不同程度缓解,洪湖、鄱阳湖等湖泊水位也有所回升。针对江南部分地区累计降雨量较大,气象专家提醒要注意防范城市内涝、山洪以及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

  据湖北省气象局武汉区域气候中心5日通报,4日江汉平原南部和鄂东南出现大到暴雨,其中咸宁、嘉鱼、黄石、大冶、阳新、黄梅等6县市出现大暴雨。降雨使鄂东南大部、江汉平原南部旱情得到明显缓解。重度以上气象干旱主要分布在鄂西北、江汉平原北部及西部、鄂东北北部地区。4日的气象干旱综合指数监测显示,全省还有45个县市处于中度以上气象干旱。

  江西降暴雨 防洪形势严峻

  此外,从6月4日开始,江西境内出现入汛以来最大降水过程,江西严重春夏连旱出现极大缓解。记者从江西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了解到,5日8时,江西省结束了5月30日启动的抗旱四级应急响应。截至5日8时统计,江西全省耕地受旱面积335万亩,比降雨前减少279.8万亩;因旱饮水困难人口33万人,比降雨前减少2万人。但持续集中的强降水促使江西出现罕见的旱涝急转,后期防汛形势严峻。

  江西省气象局介绍,6月4日8时至5日12时,赣北、赣中北部先后有21个县市出现暴雨,14个县市出现大暴雨。江西余江县在5日2时至8时的6小时内雨量达到105毫米。据悉,这次降水过程将维持到6月8日。目前,江西中北部仍维持大雨到暴雨。气象部门预计,降水还将在江西境内维持,6月9日至12日,江西又将出现一轮强降水过程,必须防范中小流域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

  湖南60多万人遭遇洪灾

  持续干旱的湖南省近日迎来降雨,降水在极大缓解旱情的同时,又因局部强暴雨而引发洪涝灾害。根据各地上报湖南省防办的信息统计,当前,湖南省除了有61万人仍然面临饮水困难外,另有60多万人遭受不同程度的洪灾。

  湖南省水文部门数据显示,6月2日以来,湖南省湘西及湘中北大部分地区普降中到大雨,部分暴雨,局部大暴雨。至5日8时,全省累计平均降雨37毫米,降雨量大于50毫米以上笼罩面积6.5万平方公里,最大累计降雨为凤凰县凤凰站231.5毫米。由于局部降雨强度较大,湘西州、怀化、娄底等地出现洪涝灾情,共有70个乡镇受灾。

  4日凌晨开始,暴雨袭击了湘西凤凰古城,持续十余小时,最大降雨量达到206毫米。据凤凰县有关部门介绍,暴雨致沱江水上涨超过3米,部分沿江街道被淹。209国道凤凰县境内道路也出现中断,凤凰县通往吉首市方向滞留数百车辆。

  突如其来的雨水也让长沙城区的部分街道有些“吃不消”。记者在长沙城区一些经常出现雨后积水的路段实地探访发现,积水现象仍然存在,有的路段甚至在大雨的浇灌下变成了“泽国”。综合新华社电、《潇湘晨报》 来源:山东商报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17)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部分地区降暴雨 部分地区降暴雨

6月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采桑湖镇湖底察看旱情。新华社发 6月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采桑湖镇湖底察看旱情。新华社发

  据新华社电 6月2日至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指挥回良玉赶赴旱情严重的江西、湖南、湖北三省,指导抗旱救灾。

  温家宝指出,一定要从全局的高度,从确保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当前抗旱工作的特殊意义,坚定信心,科学应对,坚决打赢抗旱减灾这场硬仗。

  想方设法把早稻种好

  由于来水减少、天气干旱,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自4月24日起便处于历史同期最低水位,水面面积仅为632平方公里,为多年同期均值的24%。

  温家宝说,当务之急是要做好应急抗旱工作,想方设法把早稻种好,把中晚稻栽好,力争早稻损失晚稻补、渔业损失农业补、农业损失非农业补。要关心群众生活,特别注意照顾困难家庭;要科学抗灾,保护好鄱阳湖的生态环境。

  旱情事关物价粮食安全

  湖南省14个市州中有13个受灾,洞庭湖水面面积缩减至770平方公里。

  温家宝强调,必须充分认识这场旱情的严峻性,要做最坏的准备,尽最大的努力。旱情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粮食安全、物价水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旱区各项工作要以抗旱为中心。各级政府要全力支持农业抗旱,全力支持水利工程建设,全力保障生产生活用水,全力保障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收入不减少。

  处理好农业和渔业关系

  “千湖之省”湖北也发生了秋冬春夏四季连旱。湖北沿江地区利用三峡水库加大下泄流量的机会,积极从长江提水引水。

  在湖北第三大湖长湖,温家宝说,抽水可以保农业,但抽多了渔业受损、生态受损,恢复很难。应对旱灾,必须处理好农业和渔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的关系。

  南水北调工程须建设好

  丹江口水库是汉江上游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自4月4日起,水位就降至139米的死水位以下。

  温家宝说,今年的大旱引起我的思考,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央决策的重大工程,必须建设好。但是有四个重大问题应该全面考虑:第一是水质问题。要保证一廊清水到北京,这既涉及库区周边水环境,也涉及到南水北调沿途输送环境;二是移民问题。要保障移民得到妥善安置和长期稳定就业。三是汉江水环境容量问题。要密切关注汉江水环境的变化,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四是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水利工程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影响,生态环境的变化也会给水利工程带来影响,要综合考虑。

  ■ 天气

  南方六省出现强降雨

  中央气象台昨日发布暴雨黄色预警:预计未来24小时,湖南中部、江西中部等地局部有大暴雨。未来3天,西南地区、江淮、江南、华南北部等地仍将有中到大雨、部分地区暴雨。

  监测显示,3日8时至5日8时,贵州、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浙江六省出现较大范围的强降雨天气。湖南中部、湖北东南部、江西中部、安徽南部等地部分地区累计降雨量有100-140毫米,湖南中部和江西中部局地达150-195毫米。

  ■ 现场

  湘西凤凰古城街道被淹

  3日至4日,湖南省多个久旱地区迎来大到暴雨,当地干旱橙色警报得以解除。暴雨也给一些地区带来了防汛预警,包括凤凰县、麻阳县、泸溪县等多个地方出现道路中断等情况。

  4日凌晨开始,暴雨袭击了湘西凤凰古城,持续十余小时,最大降雨量达到217毫米。暴雨致沱江水上涨超过3米,部分沿江街道被淹。209国道凤凰县境内道路也出现中断,凤凰县通往吉首市方向滞留数百车辆。据新华社电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9)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新华网布宜诺斯艾利斯6月1日电(记者冯俊扬 宋洁云)阿根廷西部圣胡安省一座太阳能电站日前启用,这是南美地区第一座投入正式运营的太阳能电站。

  这座太阳能电站是阿根廷政府实施清洁能源发展计划的重要项目。电站总投资额为1000万美元(约合6500万元人民币),由西班牙科姆萨埃姆特公司负责设计建造。电站太阳能电池板同时采用了单晶硅、多晶硅和非晶硅3种不同的材料。

  该电站最大输出功率为1.2兆瓦。电站接入阿根廷圣胡安省的电网,能够满足1500个家庭的日常用电。

  阿根廷是南美地区开发清洁能源力度最大的国家之一。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对三峡工程的管理者和支持者而言,今年的5月是令人及其不安的一个月。长江中下游入春以来持续的严重干旱,造成大量湖泊与河流干涸。一直饱受争议的三峡工程,此时再次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气候干旱、下游缺水、泥沙淤积、引发地震,这些词汇与三峡大坝联系在了一起,一些极端的言语甚至提出,三峡大坝应该被炸掉“赎罪”。
虽然目前三峡库区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的一些地质、生态问题是否因三峡工程而生还有待调查。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三峡工程的一些后遗症已经到了不可忽视的地步,有些甚至远远超出了当初的预期。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后三峡时代的头等大事。
三峡大坝的四宗罪?
 
气候改变导致旱灾?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的气候监测显示,今年1月1日至5月23日,长江中下游大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3成至8成,为1954年以来同期最少。
湖北,这个素有“千湖之省”的水乡泽国,目前正在承受一场干旱剧痛,大量湖泊裸露出龟裂的湖底。而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遇到了空前的“水危机”,水域面积仅为去年同期的1/10,创下历史最低纪录。“水乡”江苏省同样未能幸免,南京溧水石臼湖已经基本干涸,数万亩螃蟹养殖场绝收。
近年来,中国南方频现异常气候,四川和重庆等地出现酷热、大旱以及暴雨等异常天气,三峡时常成为矛头所指。很多人认为,是三峡工程导致气候发生变化,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及其少见的干旱。
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祝从文看来,通常的情况下,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多雨季节,也容易出现洪涝灾害,但是最近一段时间,湖北、江西、江苏、浙江、湖南、安徽、上海等地均出现了不成程度的干旱。
不过祝从文否认了三峡工程蓄水导致了长江中下游严重干旱的说法。他说,只要三峡大坝进行正常的放水,就不会威胁下游的供水,它也不会导致下游地区出现大面的干旱。
“现在长江下游地区的异常干旱应该是大尺度的气候变化,这与全球的气候环境变化有关,单纯一个水利工程项目不会对大尺度的气候系统发生影响。”祝从文认为,现在一些人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异常干旱归罪于三峡工程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祝从文的这个观点也得到了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姜加虎的认同,他告诉记者,最近一段时间,他的他的团队也在加紧对长江下游河流与湖泊旱情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显示,现在长江下游地区严重的旱情导致河流湖泊干涸最为主要的原因是降水量过少,三峡工程带来的影响不到影响比重的15%。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以前长江流域也多次发生过严重的旱灾。最早的旱灾记述在汉惠帝五年(公元前190年),“夏,大旱,江河水少,溪谷绝”(《汉书?五行志》);唐中和四年(884年),江南大旱,引发饥荒,人相食。 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史载“南方大旱,种粒皆绝,人多流亡,因饥成疫,死者十二三”。另外,可靠历史记载显示,1671、1679、1778和1835年,长江流域都发生过严重的旱灾。
解放后在葛洲坝水利工程建成以前,中国南方也出现过数次严重旱灾。1959年,华东地区的鄂、湘、皖、苏南和赣北部分地区7~8月上旬夏旱,部分地区延至9月,出现伏旱和秋旱,以皖、鄂受旱最为严重。当年,西南的四川和重庆等地也发生严重干旱。1971年,湖北东南部、湖南中部和北部、江西中北部、浙江和福建大部春夏持续少雨。1978年,苏皖、湘、鄂、川等地又发生了严重干旱。
根据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资料,长江流域发生比较严重干旱的频率平均为5.55%,中下游地区受旱机会高于上游地区,其中长江三角洲、干流中下游和洞庭湖地区干旱频率高达9.0%以上,为全流域最高干旱频率区;其次是上游的嘉陵江地区,中心最高干旱频率为7.0%以上。
这些历史材料也印证,今年长江中下游干旱主要是天气的因素。
泥沙淤积必须炸坝?
在三峡工程建设以前,长江上游的泥沙将大量淤积在大坝内的问题就引起了已故中国著名的水利专家、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黄万里的担忧,在他看来,三门峡水利枢纽就则是一个最为现实的案例。
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的三门峡水库于1960年建成运营。该水库仅在建成几年的时间里,大量泥沙就淤塞了三门峡水库和渭河的下游河道,潼关河床抬升近5米,淹没了渭河下游大片土地,几十万库区农民被迫迁移,若继续发展,严重威胁关中平原和西安市的安全。这些直接导致三门峡水库多次改建,降低水位运用,国家遭受了巨大损失。
这场教训让黄万里在三峡工程上马前就提出了劝谏,要求三峡水库停止修建,以免重蹈三门峡覆辙。在给中央领导上书的一封信里,黄万里认为“此坝蓄水后不出十年,卵石夹沙随水而下将堵塞重庆港”。
按黄万里的研究,长江上游最重要的造床料为砾卵石。卵石不同于泥沙,泄沙孔排不出去。若建了大坝,每年上亿吨的卵石将无法出川,而在上游淤积起来。到时候,重庆市江津北碚等县将遭洪水没顶之灾,只能炸掉大坝,把石碴连同历年沉积的卵石用船运出峡。
“事实上,三峡水库近来的卵砾石来量并没有像黄先生估计的这么多。四川盆地周围从长江支流带来的卵砾石,其实在到达成都平原后,大部分都已经被淤掉了,真正进入三峡水库的卵砾石其实很少。” 三峡工程泥沙专家组组长、今年已经83岁的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张仁告诉记者,工程论证时测量得到的卵砾石来量是每年约30万吨,这远远小于黄万里当初的测算。
张仁说,由于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长江上游干流、支流上兴建了多大型水库,总库容已经达到200多亿立方米。这些水库的拦沙减沙的作用使三峡库区的来沙量减少。三峡库区自2003年蓄水以来,年均来沙量已经从5亿吨减少为约2亿吨。
未来,长江上游水库还将持续建设,以金沙江上修建溪洛渡、向家坝两座大型水库为例,其对三峡入库泥沙影响的预测表明,两座大坝总库容为177亿立方米,在2012年和2013年相继投入使用后,100年内其下游重庆市朱沱水文站的总输沙量将从333亿吨减少到150亿吨,进入三峡库区的泥沙将减少一半。
“我们原来预计,泥沙填满三峡水库145米以下的库容为80年,但由于三峡来沙量的减少,这个时间可能会延长至两三百年。并且根据现行工程设计,泥沙就是在大坝前淤积到145米时也不会对水库尾部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三峡大坝将来不存在炸坝的风险。”张仁说。
但是,三峡水库建成以后,长江中下游河道中的泥沙含量减少,导致河道两边的很多河岸、浅滩不断被冲刷,这对长江中下游的确造成了成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出现了崩岸、溃堤的现象。很多地方的水道大大变宽,江水随之变浅,给航运带来很大影响。
不过张仁告诉记者,这些问题并不是三峡大坝建成以后才出现,实际上1981年葛洲坝完工实现大江截流、蓄水以后这个问题就出现了,只是三峡蓄水以后,有些问题开始变得更加严重。
人为拦截导致下游缺水?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月1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在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时表示,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产生了一定影响。
张仁表示,这几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出现这些状况主要是因为三峡大坝试验性蓄水三年来,尤其在2009年10月,正值灌溉季节,中下游地区普遍出现来水不够,旱情严重。
“当时,洞庭湖水位非常低,长沙自来水厂无法抽水,工业受损,而湘江、洞庭湖水位太低还直接影响了航运,江西省鄱阳湖也是如此。这些年,三峡中下游10月份平均来水量从原来的18000秒立米减少到13000~14000秒立米,中下游地区对三峡10月放水太少颇有怨言。”
然而,张仁认为,三峡大坝“有苦难言”。“三峡水库实施的是 ‘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7、8、9月不蓄水是因为泥沙含量大,同时也为了留足够的库容防洪。而冬季为了给下游补给,保证枯水期从3000多秒立米提高到5860秒立米,按设计就是在10月份蓄到175米的高度。”张仁说,正常情况下,10月份库区蓄水不会影响到中下游的来水量,但如今,由于三峡水库上游众多水库同样担心夏季泥沙量大的问题,于是也在9、10月份蓄水,结果上游大量来水被这些水库提前蓄走了,三峡库区来水少了几十亿立方米,这才导致下游缺水。
据了解,2009年那场旱灾最终迫使三峡在蓄水期大量放水,直接导致了当年三峡水库无法冲上175米的预定水位,只达到171.4米。而2010年,在航运部门的要求下,三峡水库改为在泥沙量尚多的9月10日开始蓄水,而且10月的放水量也被要求从原先的5800个流量提升到10月上旬放8000个流量、中旬7000个流量、下旬6000个流量。当年175米水位虽然蓄满了,但是同年的泥沙淤积却也整整多出2千万吨。
张仁强调,不能把下游缺水怪罪到三峡蓄水头上,因为既然要让三峡承担枯水期补给的作用,就必须给予它蓄水的权利。
至于究竟什么时机适合蓄水,张仁认为三峡应该坚持10月开始蓄,上游的大型水库可以提前到6、7、8月蓄水。“尽管这些水库汛期也有防洪任务,需要保存库容,但是,目前,上游水库的库容有一大部分不是用来防洪,而是用来发电的,防洪任务轻,可以在汛期蓄水。”
而由于上游这些水库不归国家水利部管理,有的是电力部门管理,有的则是地方水利部门管理,因此,蓄水的统一协调难以做到。在张仁看来,当务之急,应该由国家水利部防总统一调度这些水库,从而减轻三峡的负担,也保证充分发挥库区和下游的航运和用水的效益。
三峡工程导致汶川地震?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很多人又把三峡大坝想了起来,认为是三峡水库库容增加产生的巨大压力诱发了汶川大地震。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工程阶段性评估专家组组长沈国舫予以了否认,他表示三峡水库蓄水不可能‘触发’汶川地震。
沈国舫说,汶川地震是由于青藏高原东面向四川盆地过度区中的龙门山断裂带中映秀——北川断裂突然错动导致。龙门山断裂带属于青藏地震区中的龙门山地震带,三峡工程所在的黄陵背斜地区属于华南地震区中的长江中游地震带,两者并无区域构造上的联系。从距离上看,三峡大坝距汶川地震震中约700公里,库尾距震中也在300公里以上。多方面论证显示,三峡水库蓄水不可能“触发”汶川地震。
2008年以前三峡水库就已经开始大量蓄水,5年间水面上升了109米,水压对岩层的调整已经完成,而从156米至175米再增加的19米水头变化,不会引起库岸地震地质条件的重大改变。尽管预计蓄水至175米高程后,库区地震的频度和强度会有所增长,但仍以微震为主,不会超过三峡工程论证中所预计的最大震级。
三峡库区的有关地震监测也验证了沈国舫的说法。据了解,早在1958年,我国就持续不断地对三峡地区的地震活动情况进行了全面监测,为三峡工程坝址的选择提供了完备的数据与资料。长达几十年的科学论证和监测资料表明,三峡蓄水可能诱发的极限地震为5.5级至6级,破坏性不会很大,而且,可能发生这种极限地震的断裂带分别位于仙女山和九畹溪附近的深山老林,对三峡工程和周边地区的影响较小。
近年来,三峡库区相关检测机构一直持续在对三峡库区的地震情况进行检测,目前的信息显示,尽管三峡库区在蓄水以后地震发生的频率大大增加,但是基本上都是3~4级以下的小震,并且绝大部分是发生在岩溶与矿洞分布地区、震级小于3级的浅层微震。2008年11月发生在湖北秭归县境内的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也只有4.1级,远低于预期值。
“50年连续不断的监测表明,三峡工程175米试验性蓄水不会诱发破坏性较大的地震。”长江水利委员会三峡勘测研究院地震研究监测处主任、高级工程师曾新平表示。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11 页,共 2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