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夏威夷,3组志愿者拉动复活节岛巨石像复制品,让巨石像发生摇摆,一点点向前挪动
古代的玻利尼西亚人可能借助绳索拉动巨石像 
复活节岛巨石像复制品,高10英尺(约合3米),重5吨,在3组志愿者的拉动下缓缓移动 
志愿者参加拉动石像实验

  北京时间6月26日消息,复活节岛上的巨石人像高度在4到33英尺(约合1.2到10米)之间,一些巨石像的重量超过80吨。一直以来,没有掌握现代技术的古人如何运输这些庞然大物就是一个不解之谜。根据刊登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古代的玻利尼西亚人可能借助绳索拉动巨石像,利用巨石像的摇摆一点点向前挪动。

  复活节岛巨石像凝视着远方的大海,一直充满神秘色彩。来到这座海岛后,玻利尼西亚人破坏当地的生态系统,最后也难逃自我毁灭的命运。巨石像是古代的纪念碑,高度在4到33英尺之间。据传说,巨石像是玻利尼西亚人从远方的一个采石场运到现在位置。大约公元800年,玻利尼西亚人驾驶独木舟横渡太平洋,在海上行进了1000英里(约合1600公里)后来到复活节岛。巨石像造好后,他们便立即着手运输。

  一些巨石像的重量超过80吨,没有掌握现代技术的古人如何运输这些庞然大物一直就是一个不解之谜。根据刊登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古代的玻利尼西亚人可能借助绳索拉动巨石像,利用巨石像的摇摆一点点向前挪动。不过,岛上居民坚信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解释。居民苏里-图基表示:“专家们可以想说什么说什么,但我们知道事实真相,巨石像是走到目的地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岛上居民的观点是正确的。科学家在试图还原运输过程中采取的方式形象地说就是“直立行走法”。之所以采取这种方式源于巨石像的具体特征。巨石像腹部突出,重心前倾,有利于采用这种运输方式。运输时,18个人借助绳索拉着巨石像来回摆动,一点一点向前挪动。在此过程中,巨石像两侧分别有4个人,后面是10个人,整个过程就像拉住在草地上狂奔的宠物狗。

  为了了解古人如何运输巨石像,志愿者制造了一个模型。模拟过程在夏威夷郊外进行。研究人员并不认为古人采用的就是这种方式,但同时也指出这种方式符合岛上居民口口相传的巨石像“走到”目的地的说法。在复活节岛上,他们发现道路两旁布满碎石,这也支持了他们的理论。这些碎石可能是运输过程中从巨石像上脱落的。

  没有任何资料显示复活节岛巨石像是在18世纪欧洲人登岛之后建造的。当时,复活节岛上只有少量树木并且骨瘦如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新西兰梅西大学的生物地理学家约翰-弗伦雷发现证据(保存在湖泊沉积物中的花粉),证明这座岛屿在几千年时间里一直被森林覆盖,包括拥有数百万年历史的巨型棕榈树。在大约公元800年玻利尼西亚人来到这座岛屿之后,森林遭到疯狂砍伐。

  在2005年颇具影响力的著作《崩溃》(Collapse)中,贾里德-戴蒙德引用了弗伦雷的研究发现。他指出古代的复活节岛居民在无意间制造了生态灭绝悲剧。他们很不幸,在这样一座脆弱的岛上定居。复活节岛座落于偏远地区,气候干冷,风很难将尘土带到这里。岛上的火山处于沉睡状态,无法提供可以肥沃土壤的火山灰。为了获得柴火和开垦农田,他们砍伐森林。随着树木越来越少,他们无法继续制造适于海上航行的独木舟,也就无法出海打鱼,只能以鸟类为食。

  由于土壤遭到侵蚀,农田产量减少。在欧洲人登岛前,复活节岛爆发内战并发生嗜食同类的悲剧。戴蒙德在《崩溃》中指出,复活节岛文明的衰亡证明人类过度开采自然资源将导致自我毁灭。如果不采取措施,我们的未来也可能遭遇这种厄运。此外,建造巨石像也加速了自我毁灭过程。在戴蒙德看来,巨石像是当地首领的权力象征,在复活节岛这样一座偏僻的岛屿,他们没有其他方式展示自己的权力。

  首领们相互攀比,所建造的巨石像的体积也越来越大。戴蒙德认为他们将巨石像搬运到木橇上,木橇在原木轨道上移动。复活节岛巨石像研究计划负责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考古学家乔-安妮-范-蒂尔伯格证明了这种运输方式的可行性。不过,这种方式需要很多人参与,同时耗费大量木材。随着森林的消失,内战爆发,岛上居民推倒巨石像。截至19世纪,已经没有一座巨石像保持直立姿态。(孝文)

  相关阅读

  复活节岛雕像是完整人体结构 背部藏有神秘图案

  复活节岛神秘的石像之谜 雕塑眼部镶闪亮黑曜石

  揭秘复活节岛神秘石像来源 古代宗教线路必经地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周三, 28 3月 2012 20:22

看热剧甄嬛 学古代礼仪

张晓龙剧照

清宫戏的通病是什么?掰掰手指头,随口都能说上一大把:比如公主随便出宫,比如皇帝比平民还平民……但正在安徽卫视、东方卫视以及乐视网播出的电视剧《甄嬛传》却对清宫礼仪十分重视。

昨天早报记者在上海采访了担任《甄嬛传》礼仪指导的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张晓龙,他在剧中还饰演了太医温实初一角。作为中戏的硕士生导师,张晓龙曾为《孔子》、《赤壁》等多部古装大片指导礼仪。

如今在影视圈从事古代礼仪指导的专业人才并不多,像张晓龙这样能演戏,还懂编舞和服装的就更少了。张晓龙告诉记者,这要感谢自己的跨学科经历。他本科在舞蹈学院就读,研究生读的是中国古代史,后来又到中戏当老师,主要担任形体课程中的中国代表性舞蹈与古代礼仪部分的教学,对各个朝代的礼仪都有研究。至于演戏,这是他在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有的作品还能带到课堂上给学生做案例分析。张晓龙坦言,在影视圈全能型的人不太好找,他招收研究生时也希望找到什么都会的苗子,“尤其是做影视剧的礼仪指导,如果你不懂形体,你就没法做示范;你不懂历史,也没办法指导。我觉得现在做的事情,都是一种使命。”

清宫戏几大误区

议事

错误:君臣同处一室

正确:“御门听政”

绝大多数清宫剧里,皇帝都是高坐龙椅上,群臣站下面,或启奏或议事。还有些清宫戏里,大臣动不动就交头接耳,人声鼎沸。比如《铁嘴铜牙纪晓岚》里,皇帝在上面坐着,下面大臣斗得不亦乐乎,这也不合当时的礼仪制度。但《甄嬛传》中,皇帝与朝臣议事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雍正一人坐在乾清门内,所有大臣都在大殿外站着,有本者上前启奏。

张晓龙说,清朝皇帝处理政事,并不像现在很多清宫剧里说的在一间屋子里。皇帝与大臣共处一室,仅限于皇帝单独召见大臣,“由太监宣召,大臣进了屋,就会跪在一个蒲团上回话。”而正规的上朝议事,正如《甄嬛传》中的场景,这也有个专业说法叫“御门听政”,“之前在纪录片《故宫》里,就有专门一篇讲‘御门听政’的。”据张晓龙介绍,御门听政是历代较有作为的帝王处理政务的一种形式,因在清晨举行故又称早朝。清朝从康熙帝开始,将御门听政的地点从奉天门(太和门)移至乾清门,每天凌晨,文武大臣列队从午门左右掖门进入,并按品级分列于乾清门两侧。当皇帝就座后,太监鸣响鞭,大臣们行一跪三叩礼,然后九卿六部大臣依次奏事或敬呈奏折,由皇帝作出决策。事情处理完后,再鸣鞭,皇帝起驾回宫,百官退出。另外按照规定,御门听政时众臣不得喧哗、耳语、咳嗽、吐痰等,否则将以失礼从严处理。

上朝

错误:太监喊“口号”

正确:鸣梢三声

清宫戏中,皇帝上下朝的程序几乎已成定式,一太监站在龙座前,拖长声调,高声宣布“上朝”“退朝”,然后是众臣下跪,呼“万岁万岁万万岁”。《甄嬛传》开篇是太监响鞭三声,镜头随后拉近为雍正皇帝上朝的情况,以此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张晓龙说,“响鞭三次”用专业术语来说叫“鸣梢三声”,“上朝三声鞭子响,是指‘安静了,皇帝上朝了’;退朝的时候再响三声,意思是‘安静了,皇帝退朝了’。在清朝上朝是这样的,而不是用嘴喊‘上朝、退朝’。”

封建宫廷中等级森严,进退都遵循一个“礼”字。张晓龙说:“比如说我演的温太医,在见了尊者之后,会退很多步之后再转身走;那些嫔妃、答应见了皇后,也应该躬身退几步再走;在给别人呈送东西的时候,都会把东西高举,齐眉或者高过头顶。”

出巡

错误:百姓围观

正确:面壁而立

皇帝出巡,人山人海的围观场面在清宫戏里屡见不鲜。最夸张的是《还珠格格》中皇帝出巡,老百姓围观下跪为格格求情。

张晓龙表示,清朝皇帝出巡时,老百姓是见不到龙颜的。2001年,张晓龙曾跟随老师一起去拜访末代皇后婉容的弟弟郭布罗·润麒。润麒告诉他,如今很多清宫戏里的皇帝出行遭围观,“恨不得摸着皇上,那是不可能的。皇帝出行时,前面有引领太监,嘴里发出嘘声,轰老百姓,百姓知道皇宫里面出来人了,要面朝墙站着。”张晓龙解释说,转过身去,第一是皇帝安全有保障,另外也是尊重的表现,不可亵渎龙颜。

问诊

错误:直接接触身体

正确:连脸都不能看

太医是清宫戏里的一个重要元素,曾有雷剧,太医给格格治伤,又是扒衣又是检视伤口。

张晓龙说宫廷尊卑有序、男女有别,太医为娘娘、公主们看病时不能直接望、闻、问、切,而是用丝线一端固定在病人的脉搏上,通过丝线另一端的脉象诊治,历史记载为“悬丝诊脉”。不过由于这种方式在剧中显得太玄乎,便变通为:“用一块布盖在手腕上,诊脉时,太医跪下,低头,不去看妃子们的脸,这样既能诊到脉,又能体现男女授受不亲的原则。”

太医的礼仪除了体现在诊脉过程中,还包括进退场。“我演的温太医,会退很多步之后再转身走。我在甄嬛面前,在皇后、各嫔妃面前,眼睛都没有直视过她们,都是垂着眼睛的,这是尊敬。”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断桥”藏身人迹罕至处。

  继北江清远飞霞段古栈道发现纤夫石后,近日清远市文物普查的工作人员又在人迹罕至的峡口岸边发现古“断桥”,再次验证了北江作为岭南佳果和特产北上进贡通道的重要价值。

  拱形桥身部分已坍塌

  据清远地方史料显示,北江作为珠江主要支流之一,自古为湘、赣大宗物资进入广东的交通运输要道。北江清远沿途的古栈道遗址最近陆续在文物普查中被发现,令人惊喜。

  这次发现的古断桥隐身于北江北岸通往飞霞的一处山涧下,全部由石块砌成,有拱形的桥身,因年代久远,部分已经坍塌,当年应为纤夫和马帮的必经之路。“这里有条古栈道沿着岸边延伸,已经荒废很久了,遗址都被野草和荆棘掩盖,”当地的村民说,因为不通交通,栈道和古桥人迹罕至,只有砍柴和捕鱼的村民才偶尔会经过,古迹才得以保存。

  据悉,在英德的连江口北江浈阳峡东、西两岸各有一条古栈道遗迹,据考证,两者均为迄今为止北江沿岸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古栈道,对研究古代岭南水运有着重要价值。

  疑为古代荔枝进贡通道

  专家考证,北江汇合连江后南流穿过英德南面的浈阳三峡,再流入清远盆地。北江切过石灰岩层山地时,即成峭壁夹江地貌,这段山地是又高又连绵的山脉,古代要开凿栈道来求北上大道的通畅,称为京西驿道。岭南荔枝进贡,即由广州上清远,入英德,进乳源县,再经梅花、坪石、武阳司,到临武县,最后进入骑田岭道。此次发现的古栈道可能就是荔枝北上进贡通道的一段。

  如今浈阳峡仍可见到一些古人留下的石刻,其中最为醒目的有东岸古栈道之上的“凿山通道”4个大字,四字刻在江岸八丈石下游约30米处的石壁上,从右至左横书,楷体阴刻。从字的风化程度考究,其可能刻于宋代,见证了古人凿山开路的“愚公精神”。

  将修复古栈道变身绿道

  北江边飞霞古洞一带的古栈道至今保留有“近乎完美”的一段,宽度可行自行车。目前,清远市政府已有计划依托古栈道,打造出一条既有“福地古道文化”内涵,又能近距离欣赏北江绮丽风光的休闲旅游古栈道。

  初步的修复方案是:从白庙出发,沿飞来峡古栈道遗址向上游延伸经飞来寺和飞来峡风景区到江口嘴。整条线路以栈道形式为主,全长约9公里,宽2米,可通行自行车和行人。飞来峡古栈道属于省内尚未出现的“历史文化+风景+生态”的综合性绿道,有较强的景观独创性,预计建成后每年将吸引超过30万游客通过古栈道进入飞来寺、飞峡山等风景区。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10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佩特拉是约旦一座古城。最近,科学家修复了佩特拉一些已拥有2000年历史的壁画。经过为期3年的修复工作,这些壁画已在很大程度上恢复本来面目。借助于这些惊人的古代艺术品,科学家可以进一步了解古城建造者纳巴泰人的神秘文化。

  1 回首古代佩特拉

回首古代佩特拉
回首古代佩特拉(图片来源:Courtauld Institute)

  8月末,一幅有着2000年历史的佩特拉古代石洞壁画进行公开展示。壁画呈现的是一个长翅膀的孩子的面部,因岁月的侵蚀一度布满黑色污垢,现在又重新恢复亮丽的色彩。佩特拉是约旦的一座古城,在岩石中雕凿而成,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从事艺术品保护工作的莉萨·谢柯德表示,壁画中还有其他类似爱神丘比特的人物形象,他们与蔓藤和花朵缠绕在一起,另外还有颜色亮丽的鸟儿陪伴左右。这些壁画为了解佩特拉建造者纳巴泰人的神秘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新线索。她指出,这些壁画的存在说明这个石洞是希腊酒神狄俄尼索斯的信徒一个聚会场所。

  谢柯德参与了英国伦敦考特奥德艺术学院壁画修复项目。她说壁画无论是在颜料的运用还是构图的复杂程度上都非常引人注目,整体水准达到令人不可思议的程度。佩特拉石洞壁画首次发现是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这一地区被当地贝多因人部落占据。佩特拉国家信托基金执行理事阿萨尔·阿克拉维表示,这些古代希腊风格的艺术品“在佩特拉出现显得相当独特”。佩特拉国家信托基金与考特奥德艺术学院共同发起了这项修复工作。

  2.小佩特拉的真实色彩

小佩特拉的真实色彩
小佩特拉的真实色彩(图片来源:Courtauld Institute)

  这幅拥有2000年历史的壁画位于被称之为“小佩特拉”的石洞,壁画中是一个长翅膀的吹笛人。借助于一项为期3年的石洞壁画修复项目,壁画得以重现原有的色彩(右侧)。此次石洞壁画修复工作由伦敦考特奥德艺术学院的专家进行,于8月结束。佩特拉国家信托基金的阿克拉维说:“他们对壁画结构的了解程度令人吃惊。这种绘画作品容易出现空鼓病害,也会随时间的流逝最终消失。”

  负责修复工作的谢柯德指出,公元1世纪,在砂岩上创作的用于装点房间的壁画无论从任何角度上说都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重要性。对于纳巴泰文明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壁画,科学家了解不多,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它们的风格和主题说明当地纳巴泰人非常崇拜希腊酒神狄俄尼索斯。纳巴泰人是阿拉伯的一个游牧部落,通过与古代的希腊、罗马和埃及交易香料、珠宝、贵金属等亚洲货物,他们变得非常富有并且势力很大。

  3.攀爬的蔓藤恢复生机

攀爬的蔓藤恢复生机
攀爬的蔓藤恢复生机(图片来源:Courtauld Institute)

  佩特拉郊区一幅展现蔓藤与花朵的石洞壁画对比照,上图为修复前的状态,下图在修复后拍摄。这幅壁画揭示了2000年前绘画者的艺术水准。谢柯德指出,壁画在一个长期被当地贝多因人占据的古代集体用餐区发现,修复前的状况令人堪忧。她说:“石洞内完全被生火时产生的烟灰熏黑和烤焦。里面很多地方被乱涂乱画,墙壁下方是一堆堆山羊粪。”

  佩特拉国家信托基金的阿克拉维表示曾经的石洞并非现在这副模样。这些壁画非常复杂,无论是创作时间还是创作地点均不同寻常。她说:“石洞内的这些房间一定由地位最高的家庭居住,用于进行重要活动。”

  4.酒神节

酒神节
酒神节(图片来源:Taylor S. Kennedy, National Geographic)

  楼梯在砂石上雕凿而成,通向Siq al-Barid(即小佩特拉)一间在岩石中开凿出的房间。佩特拉石洞位于约旦,可能是富足的纳巴泰人周末聚会的地方。他们用高脚杯盛满葡萄酒,敬自己崇拜的酒神狄俄尼索斯。

  阿克拉维表示,最近发现的证据——包括出土的葡萄榨汁装置——显示,这一地区的周边是葡萄园和农场。负责修复工作的谢柯德指出,这些发现似乎与壁画呈现的图案和主题相吻合,拥有壁画的石洞可能是狄俄尼索斯的信徒们的一个聚会场所。这个房间充当了信徒的餐厅。研究人员指出,石洞房间壁画中共出现3种可以清楚辨认的葡萄酒,并且所有酒神有关。

  5.登峰造极的艺术成就

登峰造极的艺术成就
登峰造极的艺术成就(图片来源:Courtauld Institute)

  佩特拉已入选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图片呈现的是在佩特拉新修复的一幅壁画,壁画的主角是一只长有冠毛的云雀,周围装点着一株株植物。佩特拉国家信托基金的阿克拉维表示,佩特拉当地的鸟类很多,都很容易辨认,其中包括巴勒斯坦太阳鸟、蓑羽鹤以及壁画中的这种云雀。

  负责修复工作的谢柯德将这幅壁画称之为“一个令人吃惊而复杂的技术壮举”。壁画运用了埃及风格的蓝色和铅白色,采用赭色颜料、铜绿颜料和颜料绿土颜料,既没有镀金,也没有施以有机釉料。“它一定是一幅非常重要并且非常特殊的壁画,原因就在于创作中采用的技巧和手法水准极高,创作者非常重视这幅作品。我认为他们一定找到最出色的画家和材料完成这幅壁画。”她指出很多画家可能来自希腊。(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导读: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德国法兰克福森肯博格研究所每年都会对著名麦塞尔化石遗址进行发掘,今年的收获同样不小,发现了数千件原始啮齿目动物、爬行动物、昆虫、有蹄哺乳动物的化石,它们在始新世(距今约5580万至3390万年前)生活在麦塞尔地区及其周围。以下就是麦塞尔化石遗址的最新发现:

  1.优雅的黄鼠狼

优雅的黄鼠狼
优雅的黄鼠狼

  这个幼年Leptictidium动物化石是2008年9月在德国麦塞尔化石遗址发掘出来的,看上去它当时正在单腿跳。研究人员表示,Leptictidium的学名意思是“优雅的黄鼠狼”,是一种体型较小的食肉哺乳动物,长长的鼻子类似象鼩。研究人员尚不清楚这种在始新世灭绝的动物是用两条腿走路,还是像袋鼠一样蹦跳,但对其脊椎的进一步研究或许会揭开这个谜团。

  2.灭绝的啮齿动物

灭绝的啮齿动物
灭绝的啮齿动物

  这个Masillamys属动物化石是大量保存极为完好的动物化石中的一件。Masillamys属是一种已经灭绝的啮齿目动物,有像凿子一样的门齿。尽管麦塞尔化石遗址现位于法兰克福东南大约12英里(约合20公里)处,但在4700万年前,它同现在的意大利西西里岛纬度一样。西西里岛气候温和湿润,使得植物和动物种类十分丰富。

  3.有蹄类哺乳动物

有蹄类哺乳动物
有蹄类哺乳动物

  2007年至2008年间,考古人员在麦塞尔化石遗址的页岩中发现了6500件化石,其中包括一个称为Kopidodon macrognathus的有蹄类哺乳动物,它的颅骨如上图所示。考古学家通过其多骨的头顶和上颌仍在发育的牙齿推断,这是只雄性,死时尚处幼年。尽管具有长长的尖牙,但它的臼齿较平,具有专门的髋关节,前肢抓握能力很强,这些证据表明它是一种以水果为食的树栖动物,而不是食肉动物。考古学家希望,通过分析这个动物化石腹中保存完好的食物残渣,揭示出更多有关Kopidodon macrognathus动物在始新世的生活习性。

  4.4700万年前的蜥蜴

4700万年前的蜥蜴
4700万年前的蜥蜴

  这个保存完好的蜥蜴化石也是从德国境内的页岩中发现的,看上去正在这片页岩上爬行,研究表明它是分泌毒液的大毒蜴的古代近亲。现代大毒蜴仅分布在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北部的森林里。这个爬行动物在距今大约4700万年前生活在一条火山湖附近,周围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检查过化石的法兰克福森肯博格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认为,它牙齿中有很多小孔,表明这个原始动物已经可以分泌毒液。

  5.古代切叶蜂

古代切叶蜂
古代切叶蜂

  这个称为Friccomelissa schopowi的古代切叶蜂化石是考古人员2007年至2008年间在德国法兰克福附近麦塞尔化石遗址发现的1400多件昆虫化石之一。据分析过这块化石的法兰克福森肯博格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介绍,与现代切叶蜂不同,古代切叶蜂显然并不是用咬下来的植物叶子筑巢。

  6.色彩依旧的史前玉虫

史前玉虫
史前玉虫

  这个玉虫(Jewel Beetle)化石同样是在德国麦塞尔化石遗址发现的,在其死后大约4700万年,仍能看到它发着微光的金属般体色。现代和古代的玉虫都一层彩虹色表皮,这是它们身体外部的不同表层折射光产生的。

  7.织叶蚁蚁王

织叶蚁蚁王
织叶蚁蚁王

  研究人员认为,距今大约4700万年前,这只织叶蚁属(Weaver ant)蚁王在从麦塞尔湖面飞过时,不小心掉入湖水淹死。麦塞尔湖是个古火山湖,位于法兰克福附近的麦塞尔化石遗址曾经被这片湖水填满。现代织叶蚁属蚂蚁分布于非洲和东南亚热带地区,可以用幼虫吐出的丝和植物叶子为材料筑巢。(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稚川移居图》

  中新社北京6月4日电 (记者 马海燕)元代王蒙《稚川移居图》在4日晚北京保利2011春拍夜场中,以4.025亿元人民币成交,成为今春拍卖市场上成交价最高的中国古代书画作品。

  这个价位仅次于一年前黄庭坚《砥柱铭》4.368亿的价格,为迄今为止拍卖市场上第二高价的古代书画作品。

  由于该拍品备受关注,在今晚古代书画夜场前,拍卖师宣布,竞投王蒙《稚川移居图》需要办理8000号以上的特殊竞投牌。截止晚7点半,已有17位藏家办理了特殊竞投。

  在拍卖师报出1亿1千万元的开槌价后,最终经过19次叫价,该拍品被持8086号竞投牌的藏家以3.5亿元竞得。再加佣金,最后成交价达4.025亿元,成为今春最“贵”的中国古代书画作品。

  《稚川移居图》所画题材为东晋葛洪移居罗浮山炼丹的故事。画上有与王蒙同时或稍后的七位大学者的题诗,包括王冕的老师韩性、“元四家”倪瓒、陶复初、陈则等。

  该作品曾为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珍藏,晚清入藏苏州过云楼顾氏家族。过云楼为晚清民国蜚声中外的收藏世家,在新中国成立后捐赠了南宋魏了翁的《文向帖》、元倪瓒的《竹石桥柯图轴》、明唐寅的《洞庭黄茅渚图》、清石涛的《细雨虬松图轴》等数百件巨作,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上海博物馆古代书画收藏的国内地位。

  当代中国书画鉴定大家启功、徐邦达、傅熹年曾高度赞扬此画。上海博物馆研究员、中国古代书画鉴定专家钟银兰认为,该作品比北京故宫所藏王蒙同题材的《葛稚川移居图》更为精妙。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本报讯(记者金力维)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正在央视《百家讲坛》播出,《曾国藩家训》中的教育思想再次撞击每况愈下的现代社会教育现实,带给人们许多反思和借鉴。日前,郦波在中关村图书大厦签售同名新书《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现场遇到的大学生向他提出了犀利的问题。

签售前的读者见面会上,郦波表示,原本在《百家讲坛》讲完大明名臣系列,讲完张居正按计划是要讲王阳明的,但社会新闻中的很多悲剧事件,譬如“药家鑫案”让他感觉到当前教育问题的严重性,就与栏目组协商改讲《曾国藩家训》。他看到曾国藩是一个真正的教育大家,尤其在对子女教育是世所公认的成功典范。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在曾国藩的鼓励和支持下潜心研究西学,成为出色的外交家,做过出使英、法、德、俄4国的钦差大臣;次子曾纪鸿则是一位数学人才,喜爱自然科学,精通天文、地理,最精代数,计算出了100位的圆周率。更为难得的是,不光曾国藩的儿子成才了,他的后代子孙,大都很有成就。

郦波认为,在古代,家庭教育才是真正的主流教育,而且曾国藩家训又非常独特,突破了家庭教育的层面,上升到社会教育层面,它可以成为针对当前的社会教育问题寻求一个解决的切口。

见面会上,有位大学生质疑郦波,古代人读书为当官,可现代社会,我们要做很多实际的应用型工作,儒家这种“士文化”的教育体系还有用吗?听到这话,郦波首先鼓励了学生勤于思索的精神,随后他说,“世界时刻在变化,从古代到现代,从昨天到今天,然而只有在精神世界里做一个强人,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现在,我们的教育是在做‘树人才’的事,而古代儒家讲的是‘树人’,‘树人’是培养一个人的品性,不带有功利性,不管你读书多少,都可以成为‘士’。我们和传统文化割裂太久了,须知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崛起是可笑的,必须有思想文化的引领。《曾国藩家训》是我们民族的根性文化、精神的呼唤,对每个人都非常有意义。” J187

发表在栏目: 文化

4月12日,江西省文物工作者在南丰县发现一处罕见的古代道教祈雨祭坛遗址。据专家分析,该祭坛为北宋末年所建,仿北斗七星之形状,在两山之间开凿山石建成,道教人士称之为“凤凰池”,为古代求雨、消灾祈福之用。

该遗址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白舍镇池渡村戈镰石景区,境内为丹霞地貌,石峰耸立,绝壁凌云。在两座山间有一平缓山岗,祈雨祭坛在山岗一岩石上,长约9米,宽约6米,深约0.6米。

据江西省上饶市道教协会秘书长宋黎刚介绍,该遗址是古代举行求雨及消灾祈福等道教法事的祭坛,初步分析建于北宋末年。祭坛的建造仿北斗七星形状,在山石上开凿而成水池,在江西省内属首次发现,在全国也极为罕见,水池走向由北向南,北高南低,可由石阶拾级而下,池中积水终年不干涸,被道教人士称为“凤凰池”。

宋黎刚表示,道教祭坛的作用除求雨之外,还有投简除罪、消灾祈福等宗教仪式。该遗址保存完整,极为罕见,对研究古代道教祈雨等宗教活动与风水学具有重大的史料价值。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中新社南昌4月12日电 (王昊阳 饶小麟)4月12日,江西省文物工作者在南丰县发现一处罕见的古代道教祈雨祭坛遗址。据专家分析,该祭坛为北宋末年所建,仿北斗七星之形状,在两山之间开凿山石建成,道教人士称之为“凤凰池”,为古代求雨、消灾祈福之用。

该遗址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白舍镇池渡村戈镰石景区,境内为丹霞地貌,石峰耸立,绝壁凌云。在两座山间有一平缓山岗,祈雨祭坛在山岗一岩石上,长约9米,宽约6米,深约0.6米。

据江西省上饶市道教协会秘书长宋黎刚介绍,该遗址是古代举行求雨及消灾祈福等道教法事的祭坛,初步分析建于北宋末年。祭坛的建造仿北斗七星形状,在山石上开凿而成水池,在江西省内属首次发现,在全国也极为罕见,水池走向由北向南,北高南低,可由石阶拾级而下,池中积水终年不干涸,被道教人士称为“凤凰池”。

宋黎刚表示,道教祭坛的作用除求雨之外,还有投简除罪、消灾祈福等宗教仪式。该遗址保存完整,极为罕见,对研究古代道教祈雨等宗教活动与风水学具有重大的史料价值。

发表在栏目: 文化

中新社北京3月1日电  因改扩建工程尘封四年之久的中国国家博物馆1日在此间揭开面纱,正式接待公众参观。在外立面观感基本保持不变的同时,新建成的国博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成为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博物馆。

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表示,此次改扩建充分考虑到原建筑已在公众中形成的特定印象,因此在方案设计时非常注重与原建筑风格的一致性,北、西、南3个外立面保持不变,新建筑向东扩建40米,向地下扩建两层,向地上扩建一层,有机嵌入老建筑之中的新建筑面貌焕然一新,形成了“两轴一区”的建筑特点。

“两轴”,是指观众从西门进入博物馆后可以清楚地看到整个建筑由南北长330米的艺术走廊和由西大厅、中央大厅、东大厅串连而成的200米长的东西轴线。“两轴”的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称之美。“一区”,是指在地下一层形成了由国博剧场、学术报告厅(兼作数码影院)、演播室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这一区域大大拓宽了博物馆的业务空间。

从西门进入博物馆,观众就来到了西大厅,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以徐悲鸿先生的国画《愚公移山》为原本,由著名雕塑家曾成钢先生用花岗岩创作的大型浮雕“愚公移山”,长36米,高12米,这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室内石雕作品。2000平方米的中央大厅,是举行各种大型活动的重要场所。中央大厅南北两侧分布着4个装饰典雅的国宾厅,分别以木、砖、铜、石为装饰材料并依此命名,这里将作为外事活动场所。

新建成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厅总面积达6.5万平方米,49个800—2000平方米的展厅均匀分布。在这座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内,不仅有着世界一流的硬件设施和功能设置,还为公众提供了大量高品位的历史和艺术类题材的展览和相关文化休闲服务。

国家博物馆收藏文物已达105万件。其中古代文物包括陶器、青铜、瓷器、玉器、石器、书画、染织、工艺等各个门类。馆内的文物库房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20万件以上的文物收藏。在文物保护方面,充分考虑了环境温湿度的要求,藏品库做到了防火、防盗、防震、防雷等“十防”。

新国博有《古代中国》和《复兴之路》两个基本陈列,全面、艺术、形象地展示中华文明的历程和现代化建设成就;以《中国古代青铜艺术》、《中国古代瓷器艺术》、《中国古代玉器艺术》、《中国古代书法绘画艺术》、《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中国古代明清家具艺术》等专题展览的方式展示馆藏精品文物;以交流合作办展的方式展现中国各地的特色文物、重大考古发现和浓郁的民族、民俗文化;还将通过借展、交流展等多种方式展示国际间不同的文明类型和艺术创造,揭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在3月1日至16日的《复兴之路》基本陈列试运营期间,除周一闭馆外,中国国家博物馆只接待团体观众参观;从3月17日开始接待散客,每天限定观众3000人次。吕章申透露,4月将会有两个国际展览陆续开幕。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应妮)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第 1 页,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