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新闻


考古学家莎拉-帕卡克在屏幕上指出卫星探测到的埃及金字塔的位置


人类发现的埃及迄今最古老的金字塔——绍塞尔金字塔(Pyramid of Djoser)

  中新网5月25日电 据外电25日报道,近日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的一个实验室运用卫星红外成像技术,探测到了埃及地下17座从未被人发现的金字塔以及1000多座未被挖掘的墓穴、3000多处古代房屋遗址,堪称太空考古学的一次重大发现。

  据悉,该实验室研究人员由美国埃及考古学家莎拉-帕卡克(Sarah Parcak)带领,利用可以辩明地下不同物质的大功率红外热像设备,在埃及地区进行勘察,结果发现了大量埋藏在沙土中,从未被考古界发现的遗迹,包括金字塔、墓穴等。

  初步挖掘考察已经证实了部分发现,包括2座埋在地下的金字塔。

  帕卡克说,通过红外设备,可以看见建筑的形状,但当如此庞大的“建筑群”出现时,同事们都感到惊讶,她自己更是退后一步,看着这些“宝藏”,简直不敢相信。她说,能挖掘一座金字塔几乎是每个考古学家的“梦想”。

  报道介绍说,古代埃及人使用泥砖来建造房屋,这种建筑材料密度较大,即使是远在地球435英里(约合700公里)外的的卫星也能从空中侦测到这种不同于其它物质密度的材料。而且,这种红外技术十分先进,地球上直径不到一米的物体也可以由它精准显示在屏幕上。

  埃及政府希望能够利用这种技术来侦测和保护古迹。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图为鲁豫

晨报记者朱美虹报道 当地时间昨天16点,美国著名脱口秀节目《奥普拉·温弗瑞脱口秀》播出最后一期节目《奥普拉惊喜巨献》。这档已经播出25年、影响了无数人并早已成为电视脱口秀标杆的王牌栏目最终划下句号。

CNN 知名栏目《ConnecttheWorld》专门就这一话题做了一期深度访谈,专访了3位世界知名脱口秀主持人,请他们谈谈对奥普拉退场的看法,凤凰卫视主持人陈鲁豫是被邀嘉宾之一。同为谈话节目主持,《鲁豫有约》也将迎来第10年,奥普拉的离开对鲁豫和她的节目有怎样的影响?鲁豫表示,10年前如果有人问她是否想成为奥普拉那样成功的主持人,她肯定说“是”,但现在,这个回答会是“我不知道”或者“不是”,“奥普拉那样的成功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得起的,也不是任何人能达到的,她的成功不可复制。我会坚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做好我的节目”。

鲁豫深知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个时候她离开,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也是幸运的选择,在可以离开也有能力离开的时候,她选择了在这一刻让观众永远地记住她”。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汪华新 摄

  如果不是拆旧房改建新房,永嘉桥头镇龙根村村民唐金香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一家三代人居然在古墓上生活了87年。

  昨日,温州市和永嘉县的文物保护考古部门对古墓进行抢救性挖掘。初步判断,该古墓修建于明代。

  打桩“打”出古墓

  不久前,唐金香拆了自家三间老宅,打算在原址上盖新房。

  “大约一周前,在打到第十个桩时,发现下面有砖头,就意识到可能挖到了坟墓。”唐金香说。

  这座古墓坐北朝南,两对墓穴宽约4米、长约2.5米,顶部用边长约15厘米的砖头铺成,而墓顶距离地面有一米多的高度。

  由于古墓不仅面积大,而且造型讲究。唐金香赶紧向文物部门报告。

  老房子住过三代人

  唐金香今年60岁,有一个女儿和两个儿子。

  被拆掉的房子是座二层木质结构的老宅,唐金香说,老房子是母亲嫁过来的前一年建的,推算下来,老房子已经有87年的历史,里面住过唐金香一家三代人。

  从小就生活在老房子里的唐金香说,从来就没想到自家房子下面会有个古墓,而在整个龙根村有200多户人家,村民们对突然挖掘出古墓都感到非常惊讶。

  古墓主人无从可考

  昨日,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和永嘉县文物馆的考古人员对古墓进行抢救性挖掘。

  从下午3点15分开始,考古人员先后打开了四个墓穴,只发现了一些人骨残骸和一些铁钉。考古人员说,这些铁钉应该是用来固定棺材的。

  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的专家表示,根据古墓的样式来看,这应该是一座普通的家族墓,建造时间应该在明代,由于该座古墓没有墓志,因此暂时无法判断墓主人的身份。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研制中的一种柔性薄膜硅太阳能电池材料。

  日前,力诺光伏集团联合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共同开发的“兆瓦级SPA器件结构柔性薄膜硅太阳能电池产业化关键技术”,已正式通过国家“863计划”专家评审,并获得国家专项资金支持。

  该技术旨在研发一种高效柔性薄膜硅太阳能电池。与普通晶硅太阳电池组件相比,柔性薄膜硅太阳能电池用硅量将大幅减少,且柔性强,可像纸卷一样运输和安装、应用,可以附着于带有弧度的各类物体表面。研发成功后,该产品将颠覆光伏行业的传统应用范围,为笔记本电脑、手机、电动汽车等民用产品辅助充电。

  有关方面表示,计划利用3年的时间实现薄膜硅太阳能电池的批量生产,推动太阳能产业进入全新时代。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啊哦啊哦诶啊嘶嘚啊嘶嘚咯嘚……”号称神曲的《忐忑》引来爱学舌的鹦鹉凑热闹。最近,网上流传一段视频非常搞笑:一只凤头鹦鹉摇头摆尾激情献唱,唱到酣畅淋漓之处,用力甩几下漂亮的黄色头冠,最后甩头都不能表达它“忐忑”的“心情”竟翻起了跟头。鹦鹉一向被认为是美丽与智慧并重的鸟类,鹦鹉真的很聪明吗?鹦鹉知道自己发出的这些声音在人类世界意味着什么吗?


紫蓝金刚鹦鹉身价最高


红绿金刚鹦鹉的老家是美洲丛林


凤头鹦鹉来自澳大利亚


一只黄蓝金刚鹦鹉在和一只凤头鹦鹉“交流”


《里约大冒险》主角小蓝金刚鹦鹉已野外灭绝

  鹦鹉是一大类色彩艳丽而形态多样的鸟,隶属于鸟纲、鹦形目、鹦鹉科。主要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地区及大洋洲,以果实、种子及花粉为食,有“带羽毛的宝石”之美称。

  鹦鹉科有325种,分布于北美洲南部至南美洲之大部分,中南非洲、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地区也有分布。一般中、小型种身长为8~30厘米,也有身长达90厘米的大型鹦鹉。羽色有白、黑、灰、绿、红、黄以及这些色彩混合色。

  我国境内鹦鹉记录有9个种,其中2种基于野生种群,1种尚无定论,全部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最为常见的如虎皮鹦鹉、牡丹鹦鹉、绯胸鹦鹉、彩虹鹦鹉、小葵花凤头鹦鹉等。除了身披艳丽的羽衣,鹦鹉还能惟妙惟肖地模仿人类语言,吟诗诵词,成为一种常见的笼养观赏鸟。那么鹦鹉为什么会说“人话”呢?鹦鹉学舌和自然界中野生鸟类婉转动听的鸟鸣又有什么不同?就让我们走进神奇的鸟鸣世界,揭开“鹦鹉学舌”之谜。

  鹦鹉能学舌

  因其自身条件好

  鹦鹉会模仿人类说话,甚至朗诵诗词,秘密就在于它特殊的生理构造——鸣管和舌头。

  虽然都会说话,但鹦鹉的发声器与人类的声带有所不同,鹦鹉的发声器叫鸣管,位于气管与支气管的交界处,由最下部的3-6个气管膨大变形后与其左右相邻的三对变形支气管共同构成。

  一般的鸟儿能够发出不同频率、高低的声音,那是因为当气流进入鸣管后随着鸣管壁的振颤而发出不同的声音。而鹦鹉的发声器官除了具备最基本的鸟类特征之外,其构造比一般的鸟儿更加完善,在它的鸣管中有四五对调节鸣管管径、声率、张力的特殊肌肉——鸣肌,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鸣肌收缩或松弛,发出鸣叫声。

  在鸟类鸣管的构造上,鹦鹉的鸣管与人的声带构造很相近,只不过人的声带从喉咙到舌端有20厘米,呈直角,而鹦鹉的鸣管到舌端有15厘米,呈近似直角的钝角。而这个角度就是决定发音的音节和腔调的关键,越接近直角,发声的音节感和腔调感越强,所以,鹦鹉才能够像人类一样发出抑扬顿挫的声音和音节。

  再说舌头,鹦鹉的舌头非常发达,圆滑而肥厚柔软,形状也与人的舌头非常相似。正是因为具备了这样标准的发声条件,鹦鹉便可以发出一些简单但准确清晰的音节了。

  鹦鹉“说话”其实无意识

  鹦鹉学舌实际上是一种“效鸣”行为,而且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形成发展出来的“效鸣”行为。鹦鹉,八哥、鹩哥等这些被人们笼养、训练“说话”的鸟种,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喜好,利用这些鸟种具有学习发声的能力,强制使其形成一种“人云亦云”的条件反射而已。

  动物一般都有模仿能力,特别是模仿能力比较强的鸣禽,常常能模仿不同的声音,并且与它们所模仿的声音条件、地点、时间及不同的个体有关。曾经有一只鹦鹉,当它看到主人把水瓶拿起来时,就模仿水流的“哗哗”声;当它看到一只蜜蜂飞到房里,就发出蜜蜂的“嗡嗡”声;当听到敲门声时,会大喊:“请进来”。这是不是说这只鹦鹉真的就会说话了呢?其实不然,鹦鹉对这些事都是无意识产生的,是看见一件东西后,就有了发出一定声音的反射。

  例如人们在训练一只鹦鹉时,把敲门与“请进来”二者的声音联系在一起刺激它,鹦鹉便把这些信号储存起来,经过反复刺激,就会形成条件反射。因此只要当它听到敲门声,接着就会大喊:“请进来”。但有时外面在敲木板,它也会大喊:“请进来”。如果说这就是鹦鹉在讲话,那就不确切了。因为人类的讲话是从后天学得的,而鸟类的生活习性、鸣叫、表情基本上都是从先天而得。它们会学舌,也只有在饲养的情况下,经人教和训练才能学会,而且还是无意识的。

  鹦鹉并不比别的鸟类更聪明

  鹦鹉被认为是仅次于狗和猫,人类家庭中第三大受欢迎的宠物。宝山辽贵族墓中“杨贵妃教鹦鹉图”表明早在1000多年前鹦鹉就成为人类的宠物了。实际上,人类对家养鹦鹉的着迷已经超过3000年。

  人类喜欢饲养鹦鹉除了因为它的美丽、温顺,还因为人类认为鹦鹉很聪明:会说话、能滑冰,喜欢嗑瓜子,憨态可掬。不过,鹦鹉真的比其它鸟类更聪明吗?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不管鹦鹉多么能言善辩,都只不过是一种条件反射,机械地模仿而已。由于鸟类没有发达的大脑皮层,鸣叫的中枢位于比较低级的纹状体组织中,因而它们没有思想和意识,不可能懂得人类语言的含义。

  非洲灰鹦鹉是人类普遍认为比较“聪明”的鹦鹉,一生可学会800多个英语单词。在英国曾经举行过一次鹦鹉学话比赛,一只非洲灰鹦鹉获得了冠军。当时揭开鸟笼罩时,这只灰鹦鹉瞧了瞧四周说道:“哇噻!这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鹦鹉!”,全场轰动。几天后,兴奋的主人请了许多贵宾到家中庆贺,笼罩一打开:“哇噻!这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鹦鹉!”全场哗然。本想让自己聪明的鹦鹉说出“哇噻!这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客人!”而博得大家喝彩的主人十分狼狈。

  人们认为鹦鹉聪明,其实是因为鹦鹉天性好玩,而且愿意取悦人类,人类对它们比较熟悉,并没有证据证明鹦鹉比其它的鸟类更聪明。一些发声器官发达、善于学习的鸟种,例如某些鸦类、椋鸟等,也学会了周围环境中的声音——电锯锯树木的声音、电话铃声、汽车发动机声等。

  其实,生活在地球上的各种动物,经历了漫漫生物进化过程,都发展出了“聪明”的生存本领,以适应周围的环境。一只雉鸡,自己不孵卵,却能精确地控制沙堆温度来孵卵,用喙测量温度,热了就松土透气,冷了就堆土堆树枝叶。雉鸡不聪明吗?你只是没有看到而已。

  鸟类也会学“外语”

  鸟类是自然界中具有复杂发声行为的动物之一。鸟鸣是鸟类信息通讯的一种重要手段,主要用于不同鸟种的物种间识别、种内不同个体识别、繁殖期配偶选择以及保卫领域。和哺乳动物靠喉部发声不同,鸟类主要通过“鸣管”和“鸣肌”来发声。“鸣管”是鸟类特有的、位于气管和支气管之间的一个特化的发声器官。在神经通路协调控制下,气流从肺穿过支气管到达鸣管,鸣肌和鸣膜相互协调运动,产生鸣声,再通过声道的共振过滤作用,从喙中发出,即我们听到的悦耳的鸟鸣声。

  鸟儿是如何学会本种鸣声的呢?鹦鹉、蜂鸟、雀形目鸣禽,是目前科学家已知具有学习发声行为能力的三大类鸟,其他鸟种被认为依靠遗传发出鸣声。和人类学习语言相似,鸟类学习发声是由先天遗传作用和后天学习过程共同作用形成的:在学习的“敏感期”,聆听并且记住外界的“发声模板”,如幼鸟的双亲、兄长、或者其他鸟种的发声,之后通过不断地练习,依靠听觉反馈将自己的发声与记忆中的模板相比较,最终形成自己的鸣声。

  鸟类的发声学习可以分为两大类:学习同种鸣声、学习其它鸟种或者环境中的声音。“鹦鹉学舌”的本质,属于后者——即鸟类的“效鸣”行为。自然界中大约有15%到20%的鸟种具有“效鸣”行为。

  鸟类学习本种的鸣声用于种内通讯交流,传递信息。那么,“效鸣”的鸟儿为什么要“学外语”呢?鸟类学家提出了各种假说来解释这一行为,包括:1.一个个体通过模仿一种或几种其它鸟种鸣声,来制造一种假象,让其它的鸟类入侵者错误地认为周围有很多种/只鸟存在,以驱赶入侵者;2.错误地学习了其它鸟种的鸣声,尤其是那些分布区域重叠的不同鸟种;3.吸引第三方,通过模仿其捕食者或者捕食者竞争者的警报叫声,以引来第二种捕食者,使其错误地认为此处有“免费的午餐”,在两种捕食者为了猎物而“大打出手”时,它们便可以趁机溜走;4.实现巢寄生,为了避免被养父母识破自己的寄生身份,寄生的雏鸟会发出和寄主雏鸟相似的乞食叫声,以蒙混过关。

  这些相关假说,都有一定的证据支持,都解释了一部分鸟种的“效鸣”行为,但迄今为止,仍没有哪一种假说可以完全概括性地解释鸟类的“效鸣”行为。

  鹦鹉曾被认为

  是鸟类的始祖

  鹦鹉的美有一种古典的味道,没错,鹦鹉就是一个古老的特种。汉代戴圣所记《礼记·曲礼篇》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汉代郑玄撰《礼记注》云:“鹦鹉,鸟之慧者。胧、蜀、岭南皆有之。”汉代许慎撰《说文解字》曰:“鹦,能言鸟之。鹦从鸟婴声,从鸟母声。”

  鹦鹉的起源比这些诗文要早得多。不久前,考古学家宣布在丹麦西北部的摩尔斯岛地区发现了5500万年前的鹦鹉化石,这种鹦鹉叫“丹麦蓝鹦鹉”。

  诺福克博物馆自然历史馆助理馆长大卫·沃特豪斯博士说:“这只古老鹦鹉保存下来的是一个上肱骨,这块小小的骨头携带了足够的特征,可以证明它是一只体型与黄冠鹦鹉相当的鹦鹉家庭成员。”

  “丹麦蓝鹦鹉”代表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生活地域最靠北的鹦鹉种类。在南半球发掘出的鹦鹉化石最远可追溯到1500万年前,所以这次新发现表明,鹦鹉一开始应该是从北半球演化开的,后来才发展到南半球的热带地域。

  鹦鹉在一段时期曾被认为是鸟类的始祖。1998年,人们在北美怀俄明州找到晚白垩世时期化石,被认为是鹦鹉下颚骨骼的不完整化石片段,这块化石成为陆地鸟类最早的化石记录。这意味着,鹦鹉有可能是最早出现的现存鸟类。

  不过,1999年,这一观点遭遇质疑。质疑文章提出,一方面化石反映的愈合齿骨还仅仅是一种假象;此外,被认为是鹦鹉的一些表型特征在其他现存鸟类中也存在类似的对比特点,如鹳形目鸟类就有。另一方面,这块头骨化石标本虽然显示出鹦鹉典型的颅后骨骼形态,但还缺少鹦鹉具有的独特喙嘴,而喙嘴是现存鸟类学界定鹦鹉的主要特征之一。

  至今为止,鹦鹉化石在中国的发现尚属于空白,在国外的古新世也没有发现的报道。已被确认的最早的鹦鹉化石发现在英国伦敦始新世早期的地层中,其后始新世中期的鹦鹉化石几乎全出自德国,而法国是在始新世晚期才偶遇鹦鹉化石。这些罕见的鹦鹉化石后来研究认为还不是同一类型,说明在5000万年前鹦鹉的类型就已经相对丰富,而且分布也比较广泛。

  鹦鹉还是一种长寿的鸟类,寿命最长的葵花鹦鹉,寿命可以达90余年,往往是爷爷养的鹦鹉孙子接着养。在北京动物园30多种鹦鹉中,就有两只鹦鹉已经年过30岁了。

  野生鹦鹉变宠物

  成活比率17∶1

  鹦鹉本是在丛林飞翔的“带羽毛的宝石”,它们是如何成为人类的宠物呢?这些宠物鹦鹉大多是贸易运输过来的“外来户”及它们的儿孙。

  鹦鹉的美丽温顺让它成为人类的宠儿,一些珍稀品种更成为鸟贩子日夜追逐的对象。紫蓝金刚鹦鹉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鹦鹉,北京动物园鸟苑有一只紫蓝金刚鹦鹉,身长1.2米,紫蓝色的羽毛与众不同,显得十分高贵。这种鹦鹉数量很少,属珍稀品种,身价在十年的时间翻了一番,最高时达到一只20万元人民币。

  美丽珍稀导致捕捉加剧,而捕捉导致数量更少。被捕捉之后的运输过程中,由于饲养条件差、不适应异地环境等因素,很多珍稀鹦鹉“客死他乡”。野生鹦鹉从被捕获,到长途贩运,进入市场,被人工驯养,其成活比率仅是17∶1。加之原始栖息地遭到破坏,有些鹦鹉已经濒临灭绝。

  影片《里约大冒险》中小蓝金刚鹦鹉由于超乎寻常的美丽,而被人类捕捉贩卖给私人收藏者作为宠物。实际上,这种珍贵的鹦鹉现在已经在野外灭绝,只有几十只生活在动物园中。

  小蓝金刚鹦鹉的野外灭绝和人类行为有关。1956年,巴西引进西非蜜蜂,这些蜜蜂与欧洲蜜蜂杂交形成攻击性极强的“杀人蜂”,这种蜜蜂在树上筑巢时会攻击并杀死在同一棵树上筑巢的小蓝金刚鹦鹉,导致这种鹦鹉的数量在上个世纪70年代急剧下降。

  1990年,科学家们在野外找到了一只雄性小蓝金刚鹦鹉。和电影情节一样,为了拯救这个物种,人们试着为这只雄性小蓝金刚鹦鹉找对象。终于找到一只雌性小蓝金刚鹦鹉,它却因为撞上高压线不幸身亡。很快,那只雄性小蓝金刚鹦鹉也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双鱼图


新出水的65件文物

  本月22日下午,汕头南澳岛“三点金”海域下起了瓢泼大雨,不过,“南天顺”打捞船上的工作却风雨无阻———“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发掘依然进行着,考古人员欣喜地发现:新出水的65件文物中,第一次出现“双鱼”图案。

  当天下午4时,两筐文物从“南天顺”船尾被打捞出水。文物在汕头边防支队云澳边防派出所六名官兵的护送下,由船尾转移至船头进行初步冲洗、逐一登记造册。此次打捞出水的文物共计两筐、65件,其中瓷器60件、陶器3件、铜钱2串,瓷器类型包括青花瓷大盘、碗、钵、杯等。至此,“南澳Ⅰ号”本年度水下考古发掘已经出水文物逾2000件。有专家预测,全船船载文物有可能超过3万件。

  在水下考古现场的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古瓷器专家 古瓷器专家陈华微博 莎初步分析认为,22日出水的瓷器中,有不少晚明时期的景德镇窑瓷器。像“雀鹿蜂猴”大盘,盘子里画有雀、鹿、蜂、猴等四种动物,“雀”和“爵”是通假字,“蜂”与“封”同音,代表封侯、封官的意思,“猴”则表示“侯”,鹿代表“禄”,即禄位,故该图案寓意“爵禄封侯”,体现了老百姓望子成龙的心愿。陈华莎还欣喜地发现,一件出自福建漳州窑的折沿盘上的“双鱼”图案,是“南澳Ⅰ号”上首次发现的。陈华莎说,这个“双鱼”图案画的是两条鲤鱼,但在这里不是鲤鱼跳龙门的意思。她说,乐府诗有这样的诗句:“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讲的是妻子收到丈夫书信的感人故事,后来人们用“双鲤鱼”借代书信,赋予美好的寓意。又因为鲤鱼鱼子很多,鱼与“余”谐音,又有多子多福、年年有余的意思。

  据汕头边防支队云澳边防派出所官兵介绍,尽管现在是中国南海的伏季休渔期,但竹排机船和小型渔船不属于休渔范围,仍然可以出海捕鱼。所以,在“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发掘现场,云澳边防派出所出动摩托艇巡逻护卫,避免附近的竹排机船和小型渔船影响水下考古作业的顺利进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网(kexue.com)讯 近日考古学家们在德国一个河谷内发现了一些骨折的头骨和破碎的骨头遗骸。据估计,这可能是源于青铜时代的某场战斗,或许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战场。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德国北部托伦瑟河流域附近,考古学家发现了大约100具遗骨,这表明在该地区曾发生过敌对部落残酷的短兵相接。这些骨头显示他们曾经遭到殴打,头骨分裂,甚至有的遗骸中还有一个2厘米的箭头。此外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可能是当时保留下来的武器——一个棒球球棒形状的棒槌,另一个类似于槌球槌。


科学家发现了这个武器。


骨头被破坏,头骨被分裂,身体有一个2厘米箭头埋置在里面。

  这些发现使考古学家得出结论,他们认为这里可能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时代战斗遗址。来自波罗的海和斯堪的纳维亚考古队称是发现的都是年轻男子的尸体,他们可能一直生活在青铜时代某个发生过战争的时期。此外一个证据是这里由很多陶器碎片或石头铺设,而并没有一个相对正式的坟墓。在100余具遗骨中,有8个人有骨头病变,1人大腿骨折,据估计是从马上摔下而导致的。

  此项研究的首席研究员,哈拉尔博士(Harald Lubke)说:“证据指出,这也许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古战场。之前的一些研究中,我们就发现过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许多暴力行为的证据,但它看起来和托伦瑟河流域这里的情况并不相同。我们没有找到任何治疗的痕迹,钝性武器造成的伤痕很多,当然也有尖锐武器致伤的痕迹。有很多迹象表明,受害者的尸体是用一种不正常的方式埋葬处理。”

  哈拉尔表示,这里可能是发生较大冲突的河谷,我们有可能在该地区发现更多的遗骸。他补充说:“目前这只是一个样本,我们将继续寻找更多的遗骸,以研究这是否真的是一场战斗或者是其它事情,例如祭祀。但我相信战斗是目前最好的一种解释。”据了解,这项研究结果已发表在新一期的《文物杂志》(journal Antiquity)上。

  (科学网-kexue.com 玛格)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岩墓”洞口蔺兴才/摄


“岩墓”洞口右上方的“古刀”蔺兴才/摄

  中新网宜宾5月24日电(蔺兴才 阳明)四川省宜宾县横江司法所工作人员冯元忠近日在横江镇柏林村革坪组调查走访时,在一个小山坡边缘处发现到一座“岩墓”(俗称“蛮洞子”)。

  这座“蛮洞子”凿在坐东西向一个巨大的石头上,正面是一个梯形的洞口。经测量,该墓长约8米,宽约4.5米,高约5米。洞门正上方有一排“花纹”图案,右上方有一把古老的“刀”图案,左上方有一个形似“豹子”动物图案。墓洞长约2.6米,宽约2.5米,高约1.7米。洞内正上方有一排模糊不清的文字痕迹,文字下面雕刻有六幅壁画和四幅小壁画,壁画两端各雕刻一个“人物”画像。

  “我的爷爷的爷爷还在世时,就经常提起这座“蛮洞子”。不晓得这座“蛮洞子”在这里究境屹立了多少年。”年近八旬的老人李贵银如是说。

  据李贵银介绍,当地的村民都知道这座“蛮洞子”。由于洞内不会被风吹雨打,附近的村民将油菜籽、玉米等秸秆堆放在洞内。虽然这座“蛮洞子”的年代不祥,但是经过风吹雨打至今得以完整地保存。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23日消息,冰岛最活泼的火山之一格里姆(Grimsvotn)火山22日夜间晚些时候开始喷发,大量气体和尘埃被抛入12英里(19.31公里)高空,该国的主要国际机场被迫关闭,23日,火山附近区域陷入一片黑暗。据专家说,格里姆火山爆发产生的大量灰尘,可能会在24日抵达苏格兰北部地区,26日波及到英国、法国和西班牙。

  火山灰把天空“染成”黑色,附近区域的建筑物、汽车和旷野均被一层厚厚的灰色火山灰覆盖。民事保护工作者帮助农场主把他们的牲畜赶进庇护所,他们呼吁当地居民佩戴防毒面罩,并尽量呆在室内。不过冰岛首都并未受到从天而降的火山灰影响。23日早些时候的报道指出,不断翻腾的火山灰云正在奔向格陵兰,不过现在科学家表示,火山烟云目前已经改变行进路线,正向欧洲方向前进。这次火山爆发的强度比去年距此80英里(128.75公里)的埃亚菲亚德拉火山(Eyjafjallajokullvolcano)的爆发强度更大,不过据科学家说,去年的火山爆发导致世界各地的1000万名乘客滞留机场,格里姆火山不会产生相同规模的全球影响。


美国宇航局提供的这张图片显示,23日格里姆火山冒出滚滚浓烟。


这是位于冰岛东南地区的格里姆火山的爆发现场俯瞰图,此次爆发导致冰岛最大的一个国际机场关闭。


格里姆火山产生的羽状烟柱在冰岛首都雷克雅维克东部大约120英里(193.12公里)的地方形成壮观画面。


一名司机站在格里姆火山附近的马路上,显得很无助,火山附近区域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火山灰。


格里姆火山开始喷发时,火山灰升至12英里(19.31公里)高空。


格里姆火山爆发后,冰岛最大机场之一凯夫拉维克机场于23日早上8时30分关闭。


格里姆火山爆发开始不到1小时,火山灰形成的羽状物就升至11公里高空,导致这一地区被雾霭笼罩。


一辆汽车正在Kirkjubaejarklaustur小镇的一条马路上缓慢行驶,火山灰迫使司机放慢了速度。


当局准备应对火山爆发产生的影响,这是正在Kirkjubaejarklaustur指挥中心等待进行研究的火山灰样本。


专家表示,火山灰不会飘向欧洲,但是正被吹向格陵兰,不过与去年的火山爆发相比,它不会引起相同规模的混乱局面。


去年4月,冰岛南部的艾雅法拉 (Eyjafjallajokull)火山爆发,大量烟尘升入高空,导致欧洲停飞。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腾讯科技讯(叶孤城/编译)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日前,意大利宇航员保罗-内斯波利(Paolo Nespoli')在国际空间站上拍摄到首批太空3D照片。


他使用标准型伊拉斯莫斯录像双目镜2(ERB-2)拍摄了大量照片

  内斯波利拍摄的3D照片主要是呈现空间站的日常生活,今年54岁的他经常从太空发布微博信息,自从他2010年12月抵达国际空间站担任一位飞行工程师之后,他的微博已有46000位关注者。

  目前,他的微博内容更加吸引人们的关注,他在微博中发布了多张空间站拍摄的3D照片。近日之内内斯波利将返回地球,在过去6个月的空间站的值勤期间,他使用标准型伊拉斯莫斯录像双目镜2(ERB-2)拍摄了大量照片。


3D照片:零重力环境使宇航员凯迪-科尔曼(Cady Coleman)的长发蓬松起来

  在其中一张3D照片中,零重力环境使宇航员凯迪-科尔曼(Cady Coleman)的长发蓬松起来;另一张照片中,内斯波利在家人赠送的圣诞节礼物包围下显示出欣喜的表情。他说:“我希望每个人都尽可能地来到国际空间站,但就目前来看是不可能的,我非常乐意与大家分享太空零重力环境下的体验和感受。每天我能接收到微博照片的200-500条回复信息,这些照片让人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D照片:内斯波利正在锻炼身体

  据悉,这位意大利宇航员负责执行太空实验的放射性监控和测量,从而提高贮油柜的油回收。他利用工作的空闲时间拍摄照片,其中包括:太空角度下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密西西比河流以英国全境照片,这些照片是首批从外太空拍摄的3D照片。

  内斯波利说:“一旦我有空闲时间,哪怕只有5分钟,我便会在空间站的7个窗口之间来回盘旋,寻找最佳拍摄时机。地球是非常美丽的,也是摄影师所拍摄最壮丽的星球。”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55 页,共 1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