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新闻

周四, 22 3月 2018 11:18

王國忠每週政論:「大澳洲」的爭議

给本文评个分吧
(0 票)

王國忠每週政論:「大澳洲」的爭議

 

「移民向來都是一把雙刃劍,有利有弊,重點在於政府是否長於管治。」

 

「移民湧入為新州帶來巨額的稅務收益,但新州政府卻用數十億元興建體育場館,坐視公共交通、學校和醫院繼續人滿為患,便是一例。」

 

澳洲廣播公司 (ABC) 節目《四角》(Four Corners) 作出人口專題報道,題目叫《大澳洲》(Big Australia),一石激起千重浪,各界再度熱烈討論澳洲人口增長是否可持續的問題。

 

由於這個題目所涉及的範圍很廣,包括房屋、交通、醫療、教育,以至國民身份認同問題,節目只是在每個部分稍有觸及。

 

無疑國家的人口政策需要作出理性的討論,但偏偏移民問題卻很容易訴之於民粹,例如右派政客種種將人口問題歸咎於特定社群的言論,甚至有人毫無根據地指責大部分移民最終依靠福利為生。本文先澄清一些錯誤的觀點,再探討人口政策的大方向。

 

前新州州長卜卡 (Bob Carr) 在出席澳洲廣播公司政論節目《Q & A》時指,民調顯示 74% 澳洲人認為「人已經夠多」(74% of Australians think there is enough of us already)。我不懷疑有很多澳洲人認為人口增長需要控制,但這種數據得有個出處,而主持人鍾斯 (Tony Jones) 並無查問其出處

 

澳洲人口研究中心於去年八月曾進行過類似的調查,54% 澳洲選民認為移民數目應該滅少;另外有調查指逾三成半人認為移民人數太多、四成認為差不多、多於一成半認為太少;但各大傳媒的記者似乎都找不到卜卡所說的 74%

 

此外,澳洲廣播公司的報道稱澳洲在一年內接納 40萬名移民,相等於一個坎培拉的人口 (Australia is growing fast. In one year we added nearly 400,000 people to our population. That is like adding a city the size of Canberra)。

 

這並不假,但不是事實的全部,因為同一年有多於這個數字一半的人口離開澳洲,長期移居海外。澳洲統計局 (ABS) 數字顯示,過去數年,澳洲平均接納移民約 48 萬人,但離開本國移居外國的人口高達 28 萬人。

 

實際上澳洲每年平均增加的移民人口約 20 萬人,時多時少。

 

我想帶出的觀點是,在澳洲應該接收多少移民這個大題目上,很多爭論的觀點被扭曲,而這一組數字只是被扭曲的其中一部分。

 

移民與轉變

 

移民的命題之所以敏感,因為討論容易偏離主題;其實移民本身從來不是問題,所謂「移民問題」,是「規劃問題」和「接受轉變」的問題。

 

規劃就是各級政府在接納移民的時候,有無提供足夠的公共交通、道路、醫療和教育,令移民和本地居民有足夠的居住空間和公共服務;接受轉變的問題,就是不論移民來自何處,總會有文化和生活習慣上的不同,已在澳洲定居一代以至數代的人能否適應,或者是否懼怕適應的問題。

 

我們先看實際數字,以澳洲統計局公布的剩移民數字為準,移民大概佔人口增長的 56%。想移居澳洲的人確實很多,在 2015 / 16 年度,澳洲發出大約 19 萬個永居簽證,另外發出 1.9 萬張人道援助和難民簽證;但有一點很重要,就是發出簽證的數字並不等於實際移民人數,移民數字也不代表實際人口增長,因為不少申請者獲得簽證後未有前來澳洲定居,也有來澳洲定居或本身在澳洲定居的人離去,此論點上文已述。

 

此外,現時我們在悉尼這個城巿看到的外來人口,也有很多只是臨時居留人士,包括同一年度發出的逾 30萬個學生簽證、逾 20 萬個工作假期簽證和近 9 萬個臨時工作簽證,當中包括備受爭議、現已取消的 457工作簽證。要是你撇走臨時居留人口,巿面會即時冷清很多。

 

移民政策改變移宜緩不宜急

 

澳洲的移民增長期自何華德 (John Howard) 政府開始,至今近 30 年歷史。前總理艾保德 (Tony Abbot)促請政府將移民數字從目前每年 19 萬人減至 11 萬人,減幅一下子達到 8 萬,接近原來的一半。

 

很多人不明白移民和人口政策像一艘超級油輪,你要它改變航向,得慢慢來、仔細來、謹慎來。

 

像澳洲政府最初鼓勵生育,用了接近十年時間,才令澳洲出現戰後另一小嬰兒潮,難道今天叫國民不生育,生育率明天就會減少嗎?別忘記 19 萬張簽證中並不是每個人最終都會到澳洲定居,還要減掉移居外國的人口,這樣一刀切隨時會造成經濟逆轉,令澳洲這艘超級油輪翻沉。

 

在此,我有必要向讀者提及一下澳洲人口老化的嚴重程度,若不引入適量的移民和增加出生率,澳洲在不久的將來會有多達一半的人口退出生產大軍,即是這批人不再納稅,並依靠退休公積金和幅利為生,這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毀滅性的。

 

人口管理涉及的範圍很廣,包括不同年齡層的結構、高齡人士的健康狀況及增長速度、不同地區的人均年齡分布、臨時工人和學生的流動等等。正如新州工黨領袖陸富利 (Luke Foley) 所說,要適量疏導及調控,最重要是接收大量人口的地區,包括悉尼,要有權參與和發言權。

 

移民向來都是一把雙刃劍,有利有弊,重點在於政府是否長於管治。

 

近年兩黨聯盟安於享受移民帶來的經濟好處,卻不願忍痛作出長遠基建和服務規劃,甚至亂用公帑。移民湧入為新州帶來巨額的稅務收益,但新州政府卻用數十億元興建體育場館,坐視公共交通、學校和醫院繼續人滿為患,便是一例。

 

不應只看負面

 

根據澳洲統計局數據,2010 年至 2016 年間澳洲總人口增加了 375 萬人,每年平均增長率是 1.7%

 

移民不單單來來經濟增長,也為澳洲帶來本地缺乏的勞動力和技術,移民與原居地的密切關係令澳洲與世界各地的接觸更頻繁,令澳洲人的競爭力更上一層樓。

 

多元文化背景的移民更豐富了澳洲這遍土壤的色彩,令澳洲人的生活更多姿多彩。

 

請看看今天的悉尼和墨爾本,與二十年前相比絕對變得愈來愈好,並繼續迎接一個又一個的挑戰。

其他信息

  • 新闻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