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忠每週政論:帳篷城巿 - 街頭露宿者的家園
“新州房屋昂貴是導致無家可歸者露宿街頭數字增加的主因。在新州政府熱烈吹噓財政盈餘,大力宣傳好大喜功的公路及輕鐵的工程時,卻漠視公共房屋的興建及可持續及承受的房屋供應,就是新州財政預算錯誤焦點的證據。”
帳篷城巿 - 街頭露宿者的家園
在新州議會附近、澳洲央行儲備銀行門前,出現一幅富有人情味卻有極其諷刺的景象。一個個帳篷搭起,可容納大約半百人居住,並有人在寒冬中提供熱飲和食物。
這個由志願人士發起,旨在緩和無家可歸者問題的小角落,被傳媒稱為無家可歸者者的「帳篷城巿」(Tent city)。
悉尼巿中心金融區的繁華,與無家可歸者的衣衫襤褸形成強烈對比。悉尼巿議會於 6 月連同警方派人清場時,在信件中形容無家可歸者的存在「令人厭惡」,沒想到這種愚笨的說話,出自提倡人權的西方國家官員口中,和出自經常標榜平權的悉尼巿議會。
帳篷城巿: 對當權者強烈的控訴
今天的澳洲充斥各種荒誕:澳洲出口世界上最多的天然氣,燃氣價格卻是世界數一數二最昂貴;澳洲出口大量煤炭,電費卻年年面臨巨大的加幅;這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 接近 5 萬美元的國家 (註一),每一晚都有 10 萬名無家可歸者在街上流連。
悉尼巿議會將「有瓦遮頭」的範圍封鎖,「帳篷城巿」的發起人索性佔領廣場。
這個獲巿中心途人和傳媒廣泛同情的「帳篷城巿」,在巿議會驅䞶無家可歸者不足一個月後拔地而起,是公眾對當權者最強而有力的控訴。
澳洲當然需要「帳篷城巿」發起人普里斯特莉 (Lanz Priestley) 這種熱心人,但無家可歸者問題涉及房屋、規劃、經濟、福利,和政府在人文方面關懷,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
普里斯特莉表明,會堅守「帳篷城巿」直至政府有另類方案。對,我們需要方案,而驅趕無家可歸者,從來都不是方案。
最近我在議會做了一份關於街頭露宿者的報告,發現在這本是以男性為主的群體內出現多了女性露宿者,而這群體內不乏是曾有專業的從業人員,在離婚後,或受家暴及家庭劇變後出現生活艱難。
在報告中我們發現新州房屋昂貴是導致無家可歸者露宿街頭數字增加的主因。在新州政府熱烈吹噓財政盈餘,大力宣傳好大喜功的公路及輕鐵的工程時,卻漠視公共房屋的興建及可持續及承受的房屋供應,就是新州財政預算錯誤焦點的證據。
無家可歸者的權利
如果你有空到「帳篷城巿」走一轉,觀察一下,就會發現志願者提供的不僅是食宿,而是守望相助的關懷,告訴所有人:社會並未離棄他們。那裡有食物、床位和日用品供應,還有許多慈善組織的資訊,幫助無家可歸者的生活重回正軌。
記得很多年前,看到一名陌生男子與鄰居交談,我怕有事上前了解,才知道那名陌生男子是無家可歸者。他說得一口漂亮的英語,曾在金融機構任職,因家人離世深受打擊而流落街頭,他說:「頭一年過了,就這樣一直在街上。」
那次談話後,他偶而會在饑餓時按門聆問我拿點吃的,持續好幾年。
人文關懷至關重要
每晚 10 萬無家可歸者這個數字,來自 2011 年人口普查,至於 2016 年普查關於無家可歸者的全面數據,可能有待2018 年才會公布。雖然澳洲未至於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但毫無疑問開始往這個方向走。
普里斯特莉在接受《每日郵報》訪問時形容,許多流浪者到「帳篷城巿」時,眼神已非常絕望,瀕臨崩潰的邊緣,這是執政者的不仁。最近慈善組織購買昂貴的 3D 視像眼鏡,讓其行政總裁「體驗」無家可歸者生活,這是社會精英的麻木。
人文關懷,是緩和無家可歸者問題的核心,一張張活生生的臉孔,背後都有一段段不為人知的故事。當前線社工和熱心人挽回一個又一個生命時,執政者應予以更大支持。
註一:澳洲人均 GDP 有最高逾 6.7 萬元在數年體滑落至低於 5 萬元,反被美國超越,也是一個極重要的議題,本文會擇日再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