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晚,由文化部主办,海外中国文化中心联动举办的“跨越时空的对话”——纪念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展
在悉尼中国文化中心隆重开幕。悉尼中国文化中心主任赵立、悉尼大学语言文化学院高级讲师赵晓寰教授、西悉尼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布鲁斯·科罗斯曼(Bruce Crossman),以及来自中澳文化界、艺术界等众多代表出席了当晚开幕式。
赵立主任在开幕式上首先讲到,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作为16至17世纪中、英两国文学界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巨大影响,对世界文明做出重要贡献,甚至还影响着我们当今的艺术创作,让我们时刻感受他们的存在。她强调,此次中心举办系列纪念活动不仅是为了纪念二者在世界文学领域所产生的巨大贡献,也希望通过举办此类活动扩大中国文化名人和传统艺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通过名人及他们的作品发掘中西方文化的人文思想及文明互融,从而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与友谊。
赵晓寰教授在致辞中强调了该活动在东西方跨文化沟通和理解上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他向大家介绍了《牡丹亭》在文学领域经久不衰的历史,以及汤显祖对表演功能和表演艺术的相关理念。同时,赵教授还以汤莎作品中所出现的梦、爱、重生等元素为例向大家阐述了二人作品的异同之处。
西悉尼大学音乐系教授,布鲁斯·科罗斯曼在开幕式上特别谈到《牡丹亭》对自身音乐创作和学术研究的启发及影响。他认为,汤显祖诗词作品中所具有的唤起性和对爱与精神层面上的暗指性为其作品创作提供了灵感,这特别体现于自己近期基于《牡丹亭》所创作的大型音乐戏剧《温柔--急剧》(“Gentleness - Suddenness”)。
展览以“跨越时空的对话”为出发点,通过汤莎对话,引出对汤显祖和其作品及中国文化的介绍,以当代视角传播中国美学及文化。整个展览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呈现了汤莎二人生活时代和作品的异同、展示了汤显祖代表作《临川四梦》以及昆曲之美,同时也以书籍、影音资料等媒介为观众深入了解汤显祖相关著作搭建了互动平台。展览将昆曲元素与空间设计相结合,并引入中国传统卷轴的形式来呈现展览内容;并通过剧场及科技等元素,让观众跨越时空之门,身临其境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
为配合此次展览,中心将在9月16号为澳洲公众放映由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大型纪录片《昆曲600年》,并于9月23日携手悉尼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中澳汤莎专家对话”。本次活动将邀请悉尼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杰弗里·里格尔(Jeffrey Riegel)、澳大利亚著名汉学家柯林·麦克拉斯(Colin Mackerras)、西悉尼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布鲁斯·科罗斯曼、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欧建平等中澳汤莎研究领域专家学者,通过比较莎士比亚和汤显祖二人的作品,探索16至17世纪东西方不同地域环境下文化与理念的异同。本次论坛活动还特别受到了西悉尼大学中国艺术文化研究所的大力支持。
本次展览将从9月9日至30日在悉尼中文化中心展出。